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7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程砚秋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4 15: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10-1-4 15:40 编辑

转自《潼南博客》
================================

  程砚秋(1904.1.1-1958.3.9),满族,本名索绰络·荣承麟,后改“承”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程砚秋,改字御霜,出生于北京,正黄旗人。1909年起先后受教于荣蝶仙、王瑶卿。1919年拜在梅兰芳门下。京剧旦角演员,与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并称为“四大名旦”。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民主革命时期,幼年家到中落,1909年6岁时便典身给京剧演员荣蝶仙为徒,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1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1914年11岁登台演出,以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1917年因倒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提高了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19年拜在梅兰芳门下。1922年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趋于成熟。
  大革命时期,1925年步入“程派”艺术的成熟期,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也不是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另一类型的代表作。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所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并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寇要求北平京剧界为捐献飞机演出义务戏,则拒绝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为了躲避骚扰,宁可停止演出而在京郊青龙桥务农,隐居乡间,终日与山川为伍。
  解放战争时期,日本投降时,极为兴奋,宣布从此开始出山演戏。但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其十分失望,再次返回青龙桥务农。1946年应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到上海做义务演出和营业演出,在上海住了1年多。回北平后又去了青龙桥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北平解放后才重新回到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居住。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编演了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增加很多新唱段,摄下200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杨宝森合录《武家坡》一剧。晚年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对京剧旦角、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晚,在西城区西四北三条39号家中因心脏病突发性梗塞逝世,时年仅54岁,灵柩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著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等传世。
  程派较有成就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程砚秋贺赠联

纵谈及上下古今,每提命移时,辄望雪立;
所学穷九流三教,惜闻道太晚,徒仰山高。
——赠著名武术家杜心五
  抗日战争前,杜修嗣家住北京西单牌楼榆石胡同一个四合院内,客室里悬挂着京剧名演员程砚秋的这一副书赠联。此联为1934年程砚秋拜杜修嗣父亲杜心五为师时书赠。当时程已中年,身体发胖,他个子高大,要扮演旦角,一旦出台上了装,头上包着水纱绸子,两鬓贴了片子,腰扎板带,上穿垂地长裙,这样将一身捆得紧紧的,要在台上学女人轻快地走台步,实在吃力。虽说他以表演艺术及唱腔见长,而非以色相取悦于人,但仍要以轻快潇洒的动作,掩盖其身躯高大肥胖的缺陷。所以他投拜先父门下,学习自然门武功的步法,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经过一段时间,他走起台步来果然轻快如风。程因此对先父非常敬重,从对联中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杜修嗣《潇湘絮语·程砚秋赠联》上海书店1992年3月第一版,P120)


  程砚秋撰挽联

感恩五内,岂在形影相随,痛谗口之中人,惟灵亮察;
敬礼七年,年历始终如一,念真诚之爱我,有泪全倾。
——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祖母陈氏
  全联均叙已身对梅兰芳师弟之关系及挑拨之言不可信,语及其祖母者,祗惟灵亮察四字,然语气亦嫌生牵,宜报纸题为奇怪挽联也。


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
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
——挽近代著名剧作家罗惇曧
  罗惇曧对程砚秋生平帮助最大的人。程砚秋6岁时便典身给京剧演员荣蝶仙为徒。后来就是广东省顺德县籍名士罗惇曧(瘿公)发现程砚秋很有出息,愿意借600两银元为其赎身。谁都知道是罗惇曧遗嘱曰:“讣告式云:显考罗公瘿公,悼于中华民国某年月日,疾于某处,不喜科名,官职前清已取消,述之无谓也;民国末入仕,未受过荣典,但为民而已!如公府秘书,国务院参议上行走及顾问谘议之类,但为拿钱机关,提之汗颜,不可陈及。殓葬式:殓用僧衣最适宜,清封不适用,民国制服所不喜,今生不能成服生天,期之来生耳!碑文式:诗人罗瘿公之墓。最好请陈伯严先生书之,不得称清诗人,盖久已为民西之民矣。平生文词皆不足示人,惟诗略有一日之长,可请刚甫定正。印送以为纪念,亦不亟亟,以精美为主,哀启不必附送,无可足言也,此数纸可印送。程君艳秋义心至性,照拼古人,慨然任吾身后事,极周备,将来震艮两子,善为报答。甲子八月初四日晨,罗瘿公倚枕书,盖极支离矣!墓地能得香山最佳,恐办不到,否则西山平近处亦适宜也。八月十八日夜半瘿。”此遗嘱系断续写成者。罗惇曧本来也是梅党健将,有鉴于捧梅的人太多了,于是别具慧眼,又被他发掘出一个程砚秋来。编排课程,延师督教,文字揄扬,编撰剧本,都要罗操心,甚至于还亲自把笔教程写字。罗惇曧死后,程砚秋撰送的这一副挽联,情深意挚,凝聚了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抒发了痛失良师的不尽悲哀,朴实而真诚地坦露了艳秋的肺腑之言,实是充满感情的文字,传诵一时。1926年程砚秋为罗瘿公营葬香山,特请散原老人书“诗人罗瘿公之墓”碑文,并请曾刚甫选定罗惇曧诗集,都是遵照罗惇曧遗嘱办的。1927年又鸠资梓板刊行罗惇曧遗著“菊部丛谭”。



  贺赠程砚秋联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近代著名剧作家罗惇曧赠程砚秋
  此联以鹤顶格嵌受赠者名,题于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由上海赴北京演出之时。程砚秋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名程菊侬,又改称程艳秋,字玉霜。成名后,讨厌那个媚俗的“艳”和“玉”字,便改名“砚秋”,意在崇尚学习,取字御霜,显示倔强人格。程砚秋以演青衣著称,青衣属旦角,故联中有“艳色”、“秋声”之语。将“上海”换位作“海上”,是为求与“天下”相对的缘故,亦与乘船走海路有关。(此联另两个版本为袁伯夔、萧公远所赠)


日暖春烟人似玉;
蒹葭秋水露为霜。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贺程砚秋新婚
  此联以雁足格嵌受赠者名号“玉霜”二字。上联取宣古愚为程砚秋绘的《玉霜簃图》意。下联化用《诗经·秦风·蒹葭》诗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联语清新脱俗,典雅风致,切景切时切情切贺意,耐人品读。


独上莲华揽明月;
还将槲叶补秋云。
——近代词学大师朱古微集句题赠程砚秋玉霜移斋
  词学大师朱古微与罗瘿公同游杭州西湖,在湖庄为
程砚秋题一斋名曰“玉霜移”,手书斋额赠之,并集句题赠“玉霜移斋”这一副斋联。


  悼挽程砚秋联

早年遭暴力,受尽折磨,惨遭恍同尤二姐;
拨乱逢盛世,欣看昭雪,流派承继有红娘。
——梅兰芳夫人福芝芳挽程砚秋


蓟苑玉霜清,岂徒旧剧名扬,举南花北梦,评话传奇,尽谱新腔,仙艳不同凡艳比;
春申瑶月海,奚止故交目逆,即骚人墨客,深居燕处,思聆雅奏,寻秋都为听秋来。
——当代戏曲评论家许姬传挽程砚秋(31+31=62字)
  许姬传(1900-1990),戏曲评论家,浙江省海宁县人,出生于江苏省苏州。早年即迷恋京剧艺术,后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亦擅楹联。


三十年无愧知己,风风雨雨,暮暮朝朝,共几番把激愤情怀,将豪竹哀丝,滔滔尽化荒山泪;
千万唤有谁承应,海海江江,腾腾沸沸,都一般以英雄姿态,作高歌怒吼,浩浩新翻薤露歌。
——江南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挽程砚秋(35+35=70字)
  著名江南戏剧表演艺术家、昆曲小生俞振飞(1902-1993),本名俞远威,号箴非,江苏省(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人。擅于昆曲,有“江南俞五”美称。《奇双会》赵宠这个剧中人物称为拿手,在红氍毹上红了几十年。通过程砚秋促成拜在小生名宿程继仙名下,得以参加京剧班社,与程砚秋合作,艺术配合默契,友谊相片感情甚深,非一般泛泛之交。1958年程砚秋逝世,俞振飞痛失良友悲痛万分,恭挽这一联措词感人。下联末二句重一“歌”字,姑按前人原作录之。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4 16:37:09 | 只看该作者
刚搜罗到一副程砚秋先生1939年作对联

四山浓抹烟眉,载酒来时,醉里不知谁是我
桃花远迷洞口,倚风微笑,世间萧散更何人

题款为“稚伯先生雅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14 , Processed in 0.0352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