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8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沈从文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4 15:5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潼南博客》
================================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苗族,原名沈岳焕,亦名沈茂林,字崇文,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焕夫、凤哥、上官碧、璇若等,室名窄而霉斋主人,湖南省凤凰厅镇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古城中营街人。1918年16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中国文联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著名小说、散文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专家,书法家。
  民主革命时期,6岁入私塾,常逃学。少时就读于模范国民学校(今文昌阁小学)。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任上士司书,随军到沅水流域各地,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闯入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自学并学习写作。
  大革命时期,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6年起从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出版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1929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期间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深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物研究员,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文学生涯。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中国古代服饰及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4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和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5月10日因心脏病猝发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著有《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等。出版有《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悼挽沈从文联

每因不死曾为鬼;
待到无求可作人。
——中国笔会中心会员邵燕祥挽沈从文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美籍华侨)张充和妻妹挽姐夫沈从文


  沈从文墓穴安置在湘西凤凰县听涛山,墓穴非常简朴,一尊天然的巨石上刻着沈从文的名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也没有显赫的碑文,只有姨妹张充和撰题的挽祠。这16个字总结了沈从文的一生。沈从文当年沿着脚下的这条江流走出了大山,北上京都去读“人生那本大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几经磨砺,几经风雨,终于以自己的才情,以其特有的湘西文化的底蕴,写就了一部部华美而朴实的乡土文学大作。沈从文的文采才情像沱江沅水,源源不断地把湘西厚重的人文底蕴,把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象,生动而又鲜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让世人了解了湘西,开创了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范例。沈从文的作品,使读者从中接触和了解了另外一种人生,并从这种人生景象中得到启示,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了别一样的审美感受,并从中使灵魂得到净化。沈从文的文学品行、人格精神,早已远播华夏学子的心田。

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
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
——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挽沈从文



  纪念、题咏、嵌典沈从文联

边地风情成大著;
城池景物铸名人。
——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白启寰题沈从文代表作《边城》
  此联以鹤顶格嵌沈从文名著《边城》名。


从军转治学,佩书剑一囊,羁旅京华,毕竟能论坛驰骋,国际蜚声,为天下布衣人扬眉吐气;
文苑已成家,读遗篇千卷,萦怀乡土,依稀见雅度雍容,笔锋挥舞,愿湘西后起者步武追踪。
——2006年9月凤凰县边城诗社社主曾君武题“从文百年楹联书画展”(门楹,70字)
  此联以鹤顶格嵌沈“从文”名。


  附录:【沈从文轶事、趣闻】
  〖美学思想〗
  沈从文诞生在凤凰县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时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 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14 , Processed in 0.0353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