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羽生评说挽张大千联再说挽联 刘宗意 撰文
梁羽生出过一本《古今楹联谈趣》,其中选了11副挽张大千联作评说,篇幅较长,我摘要介绍他评说的几副,顺便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添加了一些注释。
1、“治丧委员会同人”送的挽联:
过葱岭,越身毒,真头陀苦行,作薄海浮居,百本梅花,一竿汉帜;
理佛窟,发枯泉,实慧果前修,为山河生色,满床退笔,千古宗风。
上联写1950年大千去印度(古身毒)研究壁画,后来二十多年居住巴西、美国,1978年才回台湾定居,所以说“薄海浮居”。张大千爱梅,自喻“梅痴”,在美国的旧居里有“百梅园”。其有诗云:“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坠泪倍思家”。上联主要赞扬大千爱国精神。
下联写抗战期间大千去敦煌调查临摹,赞扬他对敦煌研究的贡献。用了“退笔成冢”典故(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练字勤奋,写秃了的笔头很多,被他埋为冢,称“退笔冢”),赞扬大千的勤奋及在画坛的一代宗师地位。
大千信佛,别号大千居士,所以联中用了佛教语,也赞扬他为艺术而苦行。
梁羽生评价说:“此联概括张大千平生,文笔朴厚,堪称佳作。”
而我则认为,此联赘于排比叙事,且大千事迹的时间顺序颠倒,又无悲哀之情,真像是“官方”的悼词了。
严格讲,平仄也有欠妥的地方,上联“行”处应该用仄声字,下联“窟”是入声,归仄,但这里应该用平声字。这两处是很容易改进的。
2、蒋介石侍从秘书、国民党副秘书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送的挽联:
妮燕楼空,影娥池冷,腾鹤怨猿惊,涕泪几筵如昨日;
敦煌编绝,匡芦图高,故尘尘笔冢,苍茫衣钵亦何常。
上联说大千藏有韩熙载《燕讌图》古画,把自己寓所称为“妮燕楼”,大千还在自家凿池,嘱秦孝仪篆书“影娥池”。作者用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句“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借喻大千隐居作画的生活,感伤人去园空。
下联借孔子“韦编三绝”典喻大千在敦煌勤苦学古人壁画,晚年作《庐山图》未成而去世。佛教语: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谓为尘尘三昧。但此处“尘尘”不能对上联的“鹤怨”,可能是抄录错误。
梁羽生评价此联:“有‘本事’(事迹),有感情,大体来说,也还算对得相当工整,如果不苟求的话,应该说是不错的了。但若认真讲究对联艺术,则似有两个微疵。一,下联‘匡芦’那个‘芦’字,应以仄声为宜;二,上联的‘涕泪’是实字,下联的‘苍茫’是虚字,对仗稍欠工整。”
我认为,梁羽生的评价是太给面子了,说得那么委婉。还有,上下联的第三句很难解释得通,不知道为什么要用不能对应的“腾”、“故”。
3、曾任《中央日报》社长、国民党中央常委胡健中送的挽联:
一室顿凄清,余笔犹浓,广陵散绝摩耶舎;
双溪共呜咽,高标永仰,合浦珠还御柳图。
张大千故居在台北双溪,自名其“摩耶精舍”。上联用《世说新语》典,嵇康临刑时索琴弹《广陵散》,曲终而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作者既怀念摩耶舎过去的主人,也以“绝响”来赞扬大千高超画艺。
下联中的合浦(县)在广西南端,靠北部湾,自秦汉起就以出产体大珍贵的“南珠”出名,合浦珠也成为名贵珍珠的代表。《后汉书·孟尝传》:孟尝任合浦郡太守,由于“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孟尝到任后,“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合浦珠还”比喻官吏善治,但在这联里仅取合浦珠珍贵之义。
下联除了赞扬哀悼大千外,特别提到大千与胡家的一段往事。胡家早年曾藏有大千的一副《御柳图》,抗战时丢失,后又被大千在香港购回。与逝者有交往的人写挽联时,一般都要把交往事迹写进去,是对逝者的追思怀念,这也是写挽联的一项重要“规则”,是区别于他人挽联的特别手段。
梁羽生这次一共选评了11副挽联,其他10副都有评价,唯独对胡健中这副没有评说一个字,好坏都没有说,俺就奇了怪了,为什么不评说呢?这本书出版于1986年,台湾1988年解除报禁,梁羽生说过:“一九八八年一月二日台湾的《中央日报》首先刊出我的《还剑奇情录》,颇获好评”,这是以后的事,其时,胡健中也已退休。梁羽生不加评说的原因无法知道。
胡健中是我外婆的胞弟,我应该叫他舅公。过去两岸阻隔,没能见过他一面。胡健中的三叔胡翔冬曾从清道人李瑞清学诗,张大千其时也从李瑞清学画,故胡家会有大千早年作品(见本博客《再印胡翔冬《自怡斋诗》的一些事》)。胡健中曾听教于胡翔冬,自然有古诗功底。
梁羽生不评,大概是留给我来评了。
我认为此联是梁选11副中最有文人气的。此联用五、四、七句式,是楹联中最平稳上口的一种节奏。联文没用琐碎的排比叙事,感觉通贯流畅。用典是旧文人的习惯,多有掉书袋或相隔之嫌,但此联的“广陵散绝”与“合浦珠还”却是化典而用、恰如其分,对仗工整就更不用说了。作者不是去当张大千一生成就的总结者,而只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悲哀之情,言语中又赞扬了大千的成就,非常恰当。微疵是下联起首句里的“共”、“呜”两字平仄用反,由于句子通顺,不易感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