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龚联寿. 联话丛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5015
[2] 梁章钜, 梁恭辰. 楹联丛话全编. 白化文, 李鼎霞点校.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1-569
[3] 钱仲联. 十三经精华.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05-236
[4] 程琦琳.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 学术月刊, 1992. 3 (2): 13
[5] 汪涌豪. 范畴论.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8
[6] 钟嵘. 诗品. 徐达 译注.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4
[7] 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434-824
[8]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 (1)22-
(9)869
[9] 叶太平. 中国文学的精神世界. 台北: 正中书局. 1994. 448-980
[10]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75-591
[11] 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组. 老子注释.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8-187
[12]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15-101
[13] 杨坚等. 二十五史精华.长沙: 岳麓书社. 1989. 339-931
[14] 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523-1165
[15] 孙克强. 雅俗之辨. 北京: 华文出版社. 1997. 5-477
[16]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2-176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 中国历代诗话选.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 1032
[18] 于安澜. 画品丛书.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1563
[19] 梁章钜. 退庵随笔. 台湾: 海图书局。1989. 989-1063
[20] 汤奇云. 纵论中国文学观念中的“雅俗”之辨.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0, 8 (2): 34
[21] 刘心坦. 林则徐与梁章钜.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 (1): 34-37
[22] 梁章钜. 归田琐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4-489
[23] 陈居渊. 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
1-37
[24] 陈庆元. 清初至清中叶福建的区域诗话. 漳州师范学报, 1997, 7 (1): 28
[25] 萧华荣. 中国诗学思想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540
[26] 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山西: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88
[27] 余德泉. 对联通.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8. 1
[28] 余德泉. 对联学. 内部资料. 1993. 5
附:
鲁晓川近期联作:
为湖南卫视《津津乐道》栏目所作对联:
四海趣闻三寸舌,
一壶春绿满堂红。
为元宵喜乐会所作四副对联:
1.甜甜蜜蜜
方庆丰年酣柏酒,
更邀胜友赏元宵。
2.四季兴旺
政共春晖开远景,
人随国运步康衢。
3.人圆月圆
良宵美景娟娟月,
秾李夭桃煦煦风。
4.万事如意
万里腾骧,兆民奔富;
三阳开泰,九域播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0 15:39: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