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62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9 01:5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现在的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时髦了,这是好事,而且是很好。但是好,其中也有不好的,炒作的多了,噱头多了,也慢慢地浮躁起来。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多说无益。然而当这种风气慢慢侵蚀到学术界的时候,就似乎应该说些什么了。学术有很多,既然说,只能挑我所熟悉的,即限在文学、文化这一块。
    治学,或是创作,本就是要踏实,并且万万浮躁不得的。当沾染了这种风气之后,有了王朔,有了余秋雨,有了刘心武,然后有了木子美,有了所谓的80后的郭敬明、韩寒,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其实也无甚可说,因为全聚德固然好吃,可是吃麦当劳的人一样不在少数。只不过只会吃会做麦当劳的人当不了美食家、特级厨师而已。又何必强求人人都是美食家或是特级厨师呢?况且此风之盛也久矣,早应见怪不怪的。可是当我看到于丹的时候,还是不由得哭笑不得了。
    于丹女士现在是大红人,而且颇有一些“老虎屁股摸不得”。无论谁对于丹有一点点异议,便立刻被她的粉丝们扣上“嫉妒”、“眼红”、“炒作”、“不学无术”、“恶毒攻击”等等头衔。我知此文一出,这些头衔也会毫不保留地扣在自己头上,虽然几个虚字眼,不值得挂怀,但所谓“人言可畏”,还是要费笔墨说上两句。
    炒作一类事情,我素来是不屑的。倒不是因为品格多么高尚,只缘于一个字:懒。炒作便要花时间、花心力,而我又颇有自知之明且胸无大志,权衡一番,不值,也就作罢。而若要攻击,就近取《百家讲坛》,我觉得攻击那位讲对联的孙丹林先生对我来说更为容易,也更得心应手一些。至少我不会把杜甫的句子安在唐太宗的头上当作第一副对联;至少我不会认为王羲之曾经写过对联;至少我也不会写出两句口号当作对联……这些,且不妨都一笑了之。孙先生是不该被指责的,他虽然不懂对联,但至少知道王羲之是书法家,庸庸众生,已实不易了。况且,谁规定的只有懂对联的人才可以讲对联,才可以当对联家呢?那么应该指责央视吗?似乎也不。央视的领导不懂对联是正常的,当他们看到这位孙先生“大众文学学会理事”的头衔后,认为见到了对联大师,便强力推出。这是人之常情,其心之善也当谅解。那么如果问我,对于丹能不能也用这种心态呢?我想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其一,曾见到行公有一篇叫做《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案,不知题目是否行公所拟),指出了南怀瑾《论语别裁》中的一些纰漏,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上,比如对孔子的介绍上,比如对文言的翻译上等等,结果是遭到了南粉们的围攻。这个事情我还是颇为惊讶的,说惊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行公之文章有理有据,并且一片肺腑之言,不领情也就罢了,又何必恶语相加?另一方面,看行公的文章,以及生活经历,知道行公是位很低调、很平和、很有涵养的老先生。昔年面对杨沫的冷嘲热讽、刻意诋毁尚且不置一词,如今何以对南怀瑾拍案而起?再往深想才可理解行公的良苦用心。南怀瑾是公众人物,并且被很多人奉若神明,若他的著述中有根本性、原则性的错误,会误导相当大的一批人。依古训,“达则兼济天下”,行公站出来,指出来,至于是否被接受,以至于是否被辱骂,我想以老先生的涵养是不大关心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此则足矣。这里要退一步说,南怀瑾的书我看得不多,但是管中窥之,虽与行公不可相提并论,但学识还是有的,或说不仅有,还是颇深厚的,至不济普及的功劳的确是有的。若言与行公之区别,南先生是“浅尝辄止”,行公是“深入浅出”,也难怪行公看不上南先生。然而当世如行公之学识者尚有几人?至少我,对南先生还是心存敬畏的。说这么多,只是想说,于丹女士那本《论语心得》比起南先生的《论语别裁》更是差得太远,宽厚如行公,尚且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况且我惯于白眼对人,纵然懒,也要提起笔写上几句了。
    其二,知道于丹是缘于一位我很尊敬的女士的推荐,说《百家讲坛》栏目有位于丹女士,正在讲《论语》,讲得很好,应该去看看。我点头。所谓点头,往往便带有敷衍的意思,因为我素来对《百家讲坛》的快餐式学术不感兴趣。数日后,翻报纸,偶尔看到有一段评论于丹的话,里面说于丹女士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为“小孩子”,看到这里不由得又笑又叹。笑,是笑这位于丹女士的勇敢,“小人”自古便无人解释为“小孩子”,有解释为“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的,有把“女子”解释为“汝子”的,有依《说文解字》把“与”解释为“赐与”的,但无论怎样解释,总应该合乎语文规律、训诂规律,而似于丹女士这样信口而说的,如何不让人发笑?然而笑过之后是叹,因为那位推荐于丹给我的女士的见识、修养、经历等等,都是我很敬服的,她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分辨能力远不及她的人呢?可见舆论的导向是很可怕的。其余也便罢了,《论语》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此乱炖,又被主流媒体当作学术全力打造、全力推出,岂能不让人心惊?
    为防有人问“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还要再说几句。在目前传统文化极度贫瘠的情况下,没有分辨能力的人占绝大多数,就如嗷嗷待哺的婴儿,不管你放在他面前的是牛奶、是可乐、是白开水还是敌敌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若大人们不教他分辨,反而把毒药放在他面前,又不幸被婴儿喝下,则悔之晚矣。至于那些愿意喝毒药,并愿意给那些教他们分辨毒药和牛奶的人扣帽子的人们,只能借《诗经·黍离》中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信矣。
2#
发表于 2007-3-9 04:14:54 | 只看该作者
阿萍这篇文章漂亮!

最起码,真实说自己观点.

在天涯看见在批斗于丹,没认真去看,现在去恶补一下
3#
发表于 2007-3-9 04:24:57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喝多了,但也大体明白了写意思.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境界被大多人理解错误,其实那目的,是希望来者不要被前人思想局限,能看出更新鲜更透彻的观点才是一种正确学习态度,学有所突,不等与全盘摒弃前人观点,而是采纳与归纳加总结与体会.

墨守陈规,这个成语其实就代表了那百家争鸣的时代,对知识的拓展与追求.

现代人,特别是最近年代,大量人氏因为自身缺陷,不能突破前人藩篱,就采取极端的偏门形式,鼓噪眼球,其实欺骗自己理想的人最可怜.

放弃了自己初衷时候的灵魂,站在万众眩目的舞台上,真的会从骨子里感到真心的快乐?
4#
发表于 2007-3-9 05:38:29 | 只看该作者
仔细想下,在这个大环境里,没有那能力去纠正改变,怎样保持自己的初衷?

变换风云知否?学得文章付与谁?梅花香插朱门案
飘摇身世不羁!拼来骨气偏如客?宝剑锋销后主楼

5#
发表于 2007-3-9 05:46:22 | 只看该作者
他奶奶个熊!

错大爷酒喝多了,展转一番,终于有个N满意的句子
6#
发表于 2007-3-9 05:47:21 | 只看该作者

骚人意气推真假
屠户风流论死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9 5:49:21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7-3-9 07:08:32 | 只看该作者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改变的阵痛年代太长,就当是作为先驱说点变态的话吧.耐不住寂寞,就去舞台上。

圆月余弦当不满,人生一舞又翩然
8#
发表于 2007-3-9 07:31:51 | 只看该作者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改变的阵痛年代太长,就当是作为先驱说点变态的话吧.耐不住寂寞,就去舞台上。

发了几次版本,感谢抚琴响马/无花/卧兰舟等三位MM协助,写下自己想法

弦色噤声勾半缺,青天邀舞画孤圆

9#
发表于 2007-3-9 09:03:31 | 只看该作者
在目前传统文化极度贫瘠的情况下,没有分辨能力的人占绝大多数,就如嗷嗷待哺的婴儿,不管你放在他面前的是牛奶、是可乐、是白开水还是敌敌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若大人们不教他分辨,反而把毒药放在他面前,又不幸被婴儿喝下,则悔之晚矣。

单这一点来说,于丹的论语鸡汤是非常害人的,若不批判也是可怕的~
10#
发表于 2007-3-9 12:49:59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了下.............
11#
发表于 2007-3-9 16:09:38 | 只看该作者
于丹女士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为“小孩子”,真是让人又笑又叹了!
12#
发表于 2007-3-10 01:25:21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游移在2007-3-9 9:03:31的发言:
在目前传统文化极度贫瘠的情况下,没有分辨能力的人占绝大多数,就如嗷嗷待哺的婴儿,不管你放在他面前的是牛奶、是可乐、是白开水还是敌敌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喝下去,若大人们不教他分辨,反而把毒药放在他面前,又不幸被婴儿喝下,则悔之晚矣。

单这一点来说,于丹的论语鸡汤是非常害人的,若不批判也是可怕的~


严重同意!
13#
发表于 2007-3-11 17:11:1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于丹作什么节目的点评佳宾,具体是什么节目已然记不清,其点评完全就是玩混沌与模糊的纯文字游戏,毫无实物可言,愚弄惹此,实可一叹!
14#
发表于 2007-3-13 14:50:42 | 只看该作者
于丹是当代的产物
只有当代才能对汉语如此的恶搞!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5-4-19 20:51 , Processed in 0.0427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