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920|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启功先生66岁时自撰的墓志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 15: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2#
发表于 2005-7-3 19:23:50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问下.这位先辈是干嘛的?
3#
发表于 2005-7-1 16:03:04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自重身份,高官大吏登门求字,往往碰一鼻子灰。后来大家都总结出一个窍门,就是雇佣校工去求字,老先生不知就里,总是有求必应。此事不是灌水,国内多有人知。
4#
发表于 2005-7-1 16:16:10 | 只看该作者
不敢乱题,悼先生!
5#
发表于 2005-7-1 17:07:15 | 只看该作者
前些天,刚看了一个老先生的电视专访~~~
6#
发表于 2005-7-1 22:14:24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大师词一首
   《西江月》
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
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
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
《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大师晚年因颈椎病做牵引治疗,笑作《西江月》。 沉痛追悼一代大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 22:18:22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5-7-1 22:14:33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大师词一首
   《西江月》
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
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
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
《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段上吊。

大师晚年因颈椎病做牵引治疗,笑作《西江月》。 沉痛追悼一代大师!!!!!
8#
发表于 2005-7-1 22:14:41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大师词一首
   《西江月》
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
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
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
《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段上吊。

大师晚年因颈椎病做牵引治疗,笑作《西江月》。 沉痛追悼一代大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 22:15:59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5-7-3 20:45:34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书法第一人
10#
发表于 2005-7-3 22:46:14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大师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生平简介

  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转帖                  《 启功仙逝 大师陨落 》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长启功先生,因病于昨日凌晨2时25分在京逝世,享年93岁。从30日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置了灵堂,供各界人士吊唁。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和诗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

  启功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开,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而在西泠印社的所在地杭州,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哀思。
   
  西泠印社:启功一直鞭策着我们

     “文史纵横,书法正大,一代宗师,上上智慧平淡出;京华趋谒,湖上伺随,卅年私淑,谆谆教诲诙谐来”。30日下午,西泠印社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追悼、追忆西泠印社社长启功先生,而会议结束后不久,西泠印社副社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就拟好了上述挽联,以表达自己对启功先生哀思。

  如果说杭州有哪个机构跟启功先生最有关系的话,那么非西泠印社莫属。“对西泠印社而言,启功先生的存在,是一座标杆。是他,一直鞭策我们‘印学是本’。”西泠印社副社长、秘书长陈振濂昨天对记者表示,“这与沙孟海先生当年提倡国际化的印学研究是一致的。”陈振濂说,因为有启功在,他“中央文史馆馆长”、“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让所有下面的社员牢记:治印、学术研究才是西泠之本。另外,由于启功本人的书法、绘画成就和全面的文化修养,也成为西泠人前进的方向和治学的标杆。“他不需要以书法、绘画方面的技能来表明自己,他介入文化的能力就让很多当代的画家汗颜。不过,像启功先生、沙孟海先生这种老先生,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全方位滋养出来的,不像现在这样在学校学习培训出来的,他的去世,也可以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消逝。

  为追忆这个代表一个时代的启功先生去世,西泠印社已经成立了由郭仲选挂帅的追思委员会,并于昨天向北京发出了唁电,并着手选派人员进京参加悼念活动。今天下午起,位于西泠印社孤山社址柏堂的启功灵堂启用,西泠人将在那里接受西泠印社及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及挽联,而7月5日下午,西泠人还将在杭州新侨饭店举行启功先生追思座谈会。

  “炳森去后逝元白,何故噩耗相继来?忽报玉皇开笔会,白云一路上天台。”读着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吴震启的悼词,陈振濂说,希望社会各界都能来柏堂追悼启功先生,最好能提供他们所撰写的挽联。

    收藏界:启功书法升值空间很大
   
    由于启功先生是当代最有成就的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界原本就饱受追捧。那么他逝世后,其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的走势如何也成为大家极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对此,浙江皓翰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蒋频认为启功先生的作品,今后升值空间很大。“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界最有成就的书法大师之一,功力深厚,其书法铁画银钩,坚劲挺秀,个人风格非常强烈。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书法中有强烈的书卷气和人文气质,这样的作品往往是收藏界特别喜爱也是艺术市场上最看好的”。而另一位藏家则用陈逸飞的例子来说明对启功作品的期望,他说以启功先生在国内书法界的地位,他的作品行情肯定会扬升的。   

    王冬龄:书艺精,人品更高
   
   30日中午,知道启功去世的消息后,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与启功认识近三十年的王冬龄非常难过。王冬龄说,启功先生是我国最优秀的书法家之一,他自学成才,行楷笔势飞动,既严谨又美观,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更了不起的,是他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王冬龄第一次拜访启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王冬龄凭着南京一位书法家的介绍信找到启功。当时,启功因注释《红楼梦》,已卓然成家,但住在北京小乘巷胡同的一间小房子。他没想到启功住这么差的房子。启功很热情,给王冬龄看了他收藏的“张猛龙碑”。

  王冬龄说,启功的一个崇高之处,就在于他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他们结识后,启功多次来杭,1987年,王冬龄在杭州新新饭店举办书法展,其展标也是启功写的。启功授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为了奖掖后进,他把自己书画拍卖,筹集二百万元,以其师陈垣先生书斋“励耕”为名,设立励耘奖学金,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丁云川:大师只住十平方米
   
    丁云川是杭州历史学会会员,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因为工作关系,他与启功见过数十次面,成了忘年交。启功先生去世后,丁云川非常难受,他说,启功先生给他很多人生指点。

  丁云川第一次见到启功是在文革之后,当时,启功一个人住在十来个平方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大教授才住这么个房子。让丁云川很惊诧。丁云川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天工艺苑、工联大厦办公室工作。这些大厦落成时,丁云川都曾去北京,请启功题字。当年,启功题字不要钱,现在听起来很奇怪,但当时还没有拍卖一说。启功对名利很淡泊。他还对丁云川说,你们要我题字,是看得起我。



作者: 蒋梦桦 金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3 22:48:37编辑过]

11#
发表于 2005-7-6 22:22:43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个比较详细的启功先生的介绍:
  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启老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

  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但是到了启功的高祖父这一代,因不是正室生的嫡系长子而列入旁支,从而跟着当侧室的母亲搬出了王府。当启功的高祖父死后,曾祖父已成为所谓的“强干弱枝”,以教书度日。由于不甘居人下,他发愤读书,应考科举,由举人、进士到翰林,最后当了礼部尚书。启功的祖父仍旧走这条道,最终也做了“主考”,当了“学政”。可是启功的父亲未踏入仕途便于十九岁过早地夭亡,当时启功刚满周岁。在祖父关爱下启功才得以上学念书。其祖父的老门生戴遂之,堪称是知恩图报的老夫子。他亲自为少年启功讲授文史,竭尽全力要让他继承其教育世家的衣钵。启功当时想:“你供我上学,可我母亲和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姑谁管呢?再说我总不能老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吧?”于是他央求戴老先生说:“我想谋个职业,哪怕一月挣个二三十元,也好奉养母亲和姑姑。”启功明白自己是彻底“被遗弃的贵族后裔”,那何不隐其姓,先解决生计再图发展?开朗乐观的他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了。

  1933年启功中学毕业。基于家学的渊源,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这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把启功举荐给了卓越的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陈垣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他曾动情地回忆道:“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陈老师教导,经历近四十年。”为报此恩,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三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一百六十三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是因为老校长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陈垣久居此屋,励耘书屋由此得名。启功了了报答师恩的夙愿,赵朴初先生题诗赞曰:“输肝折齿励耕耘,此日逾知师道尊。万翼垂天鸾凤起,千秋不倦诲人心。”

启功先生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后来陈垣又对他说:“你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学生的字写得比你漂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启功下苦心练字,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陈垣看后又加指点:“不要用毛笔去模拟刀刃所刻的效果,以免流于矫揉造作之弊。”悟性过人的他由此深得其理,后来便提出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等名言。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

  启功在这“五三五”不等分的基础上练字许久。他反复研究,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也不可尽信了。其实,平、直之中也是有变化的,不然写出来的字就全无神采而变得呆傻了。“形似”与“神似”之别,究其根源还在于汉字的结构上。如果字的结构不好,用笔再妙也无济于事。所谓“胸有成竹”,就是写字时,心中应先有这个字的“骨架结构”,下笔心中有底,笔下也就有神了。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文革”十年浩劫中,启功没有贴大字报的资格,却必须承担抄大字报的义务。先是造反派的大字报让他抄写,由于启功字写得好,随后各种“战斗队”的大字报都让他抄写。有时时间紧迫,造反派们直接往席棚墙上贴白纸,命令他站着面对席棚墙直接写。如此挥毫几年后,竟练就了他独特的“站功”,笔也练得放开了。后来,当启功的书法誉满海内外,成为千金难得之“国宝”时,北师大校园内还出现过搜寻“文革”中启老所抄的“大字报”与“小字报”的热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6 22:24:07编辑过]

12#
发表于 2005-7-4 11:03:08 | 只看该作者
小子无知,敬挽

大笔有灵,洒开流水行云,早知墨迹徵心性;
春风育物,数遍夭桃侬李,应慰泉台带笑颜。
13#
发表于 2005-7-4 13:11:58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7-4 13:31:46 | 只看该作者
观先辈的三字经和西江月,写的真有味道,您也是灌水人的老前辈。听上面说还是个不爱权贵的人,更加喜欢。我孤陋寡闻,生前没听过先辈,十分汗颜。
虽不通书法,作为灌水人的老前辈和有骨气的老前辈,默哀三分钟。

赴黄泉
三字经文生刺,一只铁笔握牢。
留得笑语两三条,抛却世间俗套。
此去轻松愉快,略同晨炼出操。
阎王老子门口瞧,小鬼判官夹道。

15#
发表于 2005-7-5 11:26:4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墓志铭早曾看过,印象很深,今先生去矣

文谐不掩宗师气
身去长存翰墨香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3 14:32 , Processed in 0.0467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