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2 17:02:45
|
只看该作者
金笛美文专集/联话荟萃(15-29)
15、千里江陵一日还
16、白云黄鹤有知音
17、张之洞的对联趣闻
18、黄州东坡赤壁联
19、贴在衙门外的对联
20、嘲讽晚清贪官的对联
21、“绝对”难倒黄山谷
22、白居易与琵琶亭
23、庐山名联
24、解缙的妙对
25、“独眼龙”殿对中探花
26、黄山名联
27、合肥包公祠联
28、宰相合肥天下瘦
29、采石江边李白坟
十五、千里江陵一日还
长江切穿绵亘在川鄂交界处巫山山脉所形成的大峡谷,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三峡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水流急湍,滩礁密布,险峻幽深,雄奇壮观。有一副对联用寥寥十个字,便形象传神地写出了长江三峡的景象。联文如下:
两岸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唐乾元二年,诗人李白被朝庭流放夜郎,行至巫山时,皇上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获得自由的李白,随即顺着三峡的急流,疾驶而下,心情万分喜悦兴奋,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六、白云黄鹤有知音
历史悠久的武汉三镇,地处滚滚长江与京广大动脉交汇点,有闻名遐迩的古建筑黄鹤楼和伯牙琴台,流传许多烩炙人口楹联佳作。
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黄鹤楼,矗立在武昌江边黄鹤矶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骚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胜地。唐代诗人崔颢,在此写下号称“唐人七律之首”的名作,其诗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堪称千古绝唱,诗圣李白来此也自愧不如,不得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里有几幅广为流传的对联,抒发了人们对黄鹤楼的种种情怀。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山河缩地来。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便无诗。
何日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站在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那里有月湖古琴台,是春秋战国时楚国艺人俞伯牙鼓琴的地方。
传说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二曲,遇到知音隐士钟子期,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去世,俞伯牙感到从此世上再无知音,悲观失望,于是把琴摔碎,立誓不再鼓琴。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古琴台写有两幅对联。联句不但描绘了琴台的优美风景,而且写出了高山流水有知音的情义。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绿树成荫,芳草如积,登临贵在得趣时耳;
水仙已去,樵子不来,先生何以移我情乎。
多少代人以来,黄鹤楼和古琴台只能隔江相望,如今有几座铁路、公路大桥相连。最早的京广铁路于1898年动工,1936年全线建成。广州至汉口的路段称粤汉铁路。首次通车时,有人撰写了一联,挂在火车头上。
花事年年,为问岭表白云,寒梅开未?
车尘历历,指点汉阳红树,流水依然。
上联用“十月先开岭上梅”的诗意,下联用崔颢咏黄鹤楼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意境,巧妙地借通车把粤、汉两地不同景色和地理气候联系起来。
十七、张之洞的对联趣闻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江夏,有次接待梁启超来访时,故意出一上联刁难梁启超,自诩江南学者非我莫属。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一;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头角初露的梁启超不甘示弱,立马想出下联来: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虽自卑为“小子”,但又自负不凡,应寻恰到好处,令张之洞也为之叹服。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也曾去拜见张,名片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一见,大为恼火,随即口出一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贤弟;
梁启超也不假思索,马上答对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候。
张之洞见状,连忙起身相迎。
据传,张之洞还独创一种颇具情趣的“无情对”。这种对联,上下句各自通顺成章,下句对应的每个词的本义,并不能与上句相对,要对每个词来一番别解,才能与上句相应的字扯上“关系”。比如:
有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友,以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安定刘”。
为什么这么对呢?原来,“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皆为古代兵器。其中,张之洞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显得不拘一格。
最后,张之洞又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谁知友人脱口而出:“张之洞”。这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妙趣横生,引得众人畅怀大笑。
十八、黄州东坡赤壁联
长江流入湖北境内,先后经过两个著名的“赤壁”,也称“武赤壁”和“文赤壁”。
“武赤壁”在上游嘉鱼县南岸的南屏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这里有一座石峰伸延江中,上镌“赤壁”二字。“文赤壁”,在下游北岸黄冈县城黄州,原名叫“赤鼻矶”。该处有断岩临江,突出下垂,形如悬鼻,颜色纯赤,所以也称赤壁。
“文赤壁”也叫东坡赤壁。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朝庭贬到黄州为官。他仕途坎坷,愁肠百结,多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生动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忧国愤懑之情。清朝人朱蓝坡,为赤壁写了一副对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而呤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对联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在为苏东坡打抱不平。有一些好事的人,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误将黄州赤壁当成“赤壁大战”发生地,故而不断有人来考证,“订异箴讹”。实际上苏东坡对此已十分清楚,他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赤壁有三”。作者在对联中明确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用不着花力气再来打口水仗。
十九、鄂城县衙门外的对联
湖北鄂城县城地处长江南岸,与黄州隔江相望。清朝时候,县衙门外有一副对联:
官要虚心,总能发伏厘奸,须识我得情勿喜;
民宜安份,若到违条犯法,可怜汝无路求生。
古时候,有一些出身贫寒的官吏,“新官上任三把火”,常在自己就任的官署对联,向百姓表明态度,对下属进行劝戒,对自己提出勉励。明朝王阳明巡行时,曾在前导仪仗的高脚牌写上一副短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后来清朝林则徐在江苏为官时,也在衙门外写出这8个字的对联,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的态度和决心。
江南某县官,曾随父亲发配边疆15年,饱受冤屈之苦。他上任后,在衙门题联道: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胡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着自家!
另有几副贴在官衙门的对联,辑录如下:
行所当行,不为己甚;
慎之又慎,未敢即安。(桂林)
视民如伤,锡邑苍生皆我子;
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无锡)
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晋州)
这些对联看起来不错,至于能否言而有信,则是另一回事了。
二十、嘲讽晚清贪官的对联
清朝末年,湖北有膏捐委员朱惠之,很会逢迎上司,又善于搜刮民财。他所经营募捐,乃是对鸦片烟的抽税。其上任后,假借筹饷名义,巧立许多捐税名目,虽受百姓唾骂,却深得上司赏识。朱惠之死后,有人作了一副挽联,引经据典,反话正说,剥露了贪婪官吏的嘴脸。
门面有税,膏捐有税,烟酒糖俱有税,画策无遗,求也可使致富;
左右曰贤,国人曰贤,诸大夫皆曰贤,盖棺定论,今之所谓良臣。
清末两江总督、川汉铁路大臣端方,贪腐格外有术。他故作风雅,一般不收金银,只要古玩书画,象征性地付点钱,转手高价卖出,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安插官位。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和劣行编了一副对联:
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
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
还有一副讽刺县官的对联,把官吏的丑态刻划得惟妙惟肖。
见州县则吐气,见道台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
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呵呵呵。
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遭列强欺凌,割地赔款,民不聊生,慈禧却年年大肆庆寿,并上尊号16字之多。有对联道: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1904年旧历10月10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章太炎作对联讽刺她,联云:
今日到南宛,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硫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二一、“绝对”难倒黄山谷
北宋诗人黄庭坚,号称山谷道人,原籍江西修水,年青时在当地极负盛名。一次,黄山谷来九江,一些文人约他游览名胜,想借机试试其才华。
大伙来到烟水亭时,看见有个游客在吸水烟。于是,一位书生呤道: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黄山谷立即想到刚游过的“浪井”,灵机一动,随口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一听,齐声叫好:“本是浪随风起,却说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妙!实在妙!”
黄山谷不免得意起来,走到思贤桥处,他说出一联上句,要众人对下句。联云: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众人猝不及防,一时无以作对。黄山谷笑着说:“我这里已有一下联,请诸位指教。”
琵琶亭,亭下琵琶,多情司马泪沾襟。
接着,大伙游来逛去,走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人对黄山谷说:“数年前,本地有位书生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新娘子以此楼为题,出了一联,要新郎对出下联,可惜新郎未能答出,后来竟郁郁而死。多年来,也无人能对出,请先生赐教。”于是念道: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黄山谷一听,觉得话中有话,是把他比作痴女献媚,心想一定要想个妙句回敬众人。他抬头望了望庙堂森森、香烟缭绕的延支山,顿时触景生情,舒开了紧锁的眉头,说道:“那位新郎心胸也太狭窄了,我来对上一联,让他在九泉之下瞑目。”随后,他呤出下联:
延支山上,落水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众人一听,黄山谷自比春风,把他们作斗败的落叶残花,且文辞优雅,不显痕迹,个个交口叫绝,赞佩不已。自此,黄山谷愈加傲气十足,想去苏杭一带闯闯。
一天,黄山谷乘轻舟顺流东下。他站立船头,望水天寥寥,不觉心旷神怡。这时,船上一扯蓬索少年要与黄山谷对对子。
黄山谷根本没把少年放在眼中,装着没听见,懒得答理。只听少年自言自语叹道:“想不到一个鼎鼎有名的大才子,竟怕起一个小船夫起来。”
黄山谷被少年一激,生气地说:“什么,我怕你?你不怕丢人现丑,那就来吧!”
少年拱拱手,便朗朗念诵:
驾一叶扁舟,荡两只桨,支三四片蓬,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少年说:“下联之中,凡逢上联有数字处,必须以数字相对,但不论反顺,不得有一字与上联相同。”
黄山谷一听,心中十分恼火。上联已把数字一至十全用完,下联如何找不同的数对数呢?这明显是个“绝对”。
黄山谷怔怔发呆,羞愧难言。他没想到,自称饱学之士,会被一个船家少年难住,真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啊!于是,他请船家掉转船头,放弃去苏杭的打算。
从此,他虚心好问,刻苦攻读,终于成为当时“苏门四学士”之一。
二二、白居易与琵琶亭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颇不得志,饱尝贬谪之苦。他出身贫困,对民间疾苦尤为关心,乐于为下层民众说话。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在他住过的地方立祠建亭,题写对联,表达景仰和追思之情。
白居易曾被江西九江(旧名江州),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诗《琵琶行》,这里建有琵琶亭,亭上题联云: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聚散总有缘,最宜明月一船,清风两岸;
往来几名士?共唱大江东去,秋雁南来。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
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第三首对联,是集句联,但是并不完全集自原句。上联采自唐朝元稹诗名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的《琵琶亭》诗句中的词意,描写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到琵琶声的景象。此联用在九江琵琶亭,自然显得贴切。
下面还有几处怀念白居易的题联。如苏州虎丘白公祠题联: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江州白公祠题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苏州名宦祠中的白公祠,有一联对白居易的诗歌和为人,作了简明而洽切的概括:
讽谕岂无因?乐府正声熟人口;
行藏何足辨?名山大业定生前。
二三、庐山名联
九江南面的庐山,有仙人洞、五老峰、大天池、小天池、东林寺、御碑亭、白鹿书屋……等名胜古迹,也留下了不少名人的传说和上佳的对联。
庐山御碑亭,又名白鹿升仙台,其石门上挂着两副对联:
四壁云山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传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疯和尚周颠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歌词大意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天下一定太平。”朱元璋请周颠随大军同行,渡江攻打南京时,突遇狂风暴雨,周颠施魔法令风雨骤止,朱元璋成功进驻南京。后来,周颠坚持退隐山林,住庐山仙人洞北竹林寺。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派人去庐山寻找周颠,听说周颠在这里骑白鹿升天去了。于是,朱元璋在白鹿升仙台筑一亭,立一碑,亲手在碑上写“周颠仙人传”,从此这里又叫御碑亭。
庐山花径,又叫“白司马花径”,门口有一副对联: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相传,白居易被贬九江任司马时,曾在庐山香炉峰下遗爱寺旁,盖了一个草堂居住。有年春末,他同诗友们畅游庐山,来到大林寺。春寒料峭,山上气温低,梨花、桃花刚刚开放,白居易写了一首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由于白居易常来此处饮酒呤诗,人们称这里为“白司马花径”。
虎溪三笑亭,在庐山东林寺前,亭内有一副对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虎溪,位于东林寺门前,溪上有一座石拱桥。相传,东晋名僧慧远,来此建东林寺,讲学修行,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尊其为佛教净土宗始祖,许多中外名僧登门求经拜佛。慧远影不出户,专心修行,送客不过虎溪桥,如过桥虎辄号鸣。当时,慧远常与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二人出山门,边谈边走,不知不觉过了桥,“神虎”果真大叫不止,逗得三人相视大笑起来。这就是“虎溪三笑”的来历,上面的对联说的也是这件事。
二四、明人解缙的妙对
明朝的解缙,江西吉水人,自幼有”神童”之称。他家门前有座竹山,属乡绅所有。春节时,解缙家贴了一副门对:
门对千棵竹;
家藏万卷书。
乡绅嫌他口气太大,叫人把竹梢都砍掉,解缙在联下各加一字:“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乡绅看了更气,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在联下再加一联:“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硬是把乡绅气得无可奈何。
有次,一个秀才自作聪明,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地说: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这是何苦呢?我送先生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秀才听后,羞愧难言。
还有一次,一个权臣在宴会上蓄意当众讥笑他,出了上联要他对下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应口对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宴席上,众人暗自好笑,羞得那官老爷无地自容。后来,解缙遭陷害入狱,死于牢中。
二五、“独眼龙”殿对中探花
江西人刘凤诰,是个独眼人,在清朝殿试时考中第三名——探花。皇帝钦点见刘凤诰,发现其貌不扬,于是有些犹豫。他思忖片刻,有意再考考刘凤诰,如才学出众,才给以功名。清帝出对要刘凤诰回答,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便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帝一听,此联寓意深刻,不禁为之赞许,但是还想试一试,于是又出一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星北斗,朕乃摘星汉;
片刻功夫间,刘凤诰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联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清帝心情高兴起来,随即拿笔圈点刘凤诰为探花。“独眼龙”荣登金榜,一时传为佳话。
二六、黄山名联
黄山,位于安徽东南部。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有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
黄山文殊院,又称玉屏楼,乃“黄山绝胜处”。此地有两副对联云:
万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从黄山苦竹溪到云谷寺的路上,可见当地最漂亮的瀑布——九龙瀑。这里有一副对联曰:
九匹白练出奇观,连续奔腾,远观如八骏骅骝添赤兔;
三岭松涛鸣爽籁,抑扬起伏,乍听似千军健卒赴疆场。
二七、合肥包公祠联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官至枢密副史,曾任庐州知府。宋仁宗时,他任开封府尹,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得民心。
合肥市中心南侧,建有包公祠,早先是老城外的一座庙,明代改成包公书院,后改为包公祠。这里有几副对联:
忠贤将相;
道德名家。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二八、宰相合肥天下瘦
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曾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当上全权大臣,其职权相当古代宰相。当时户部尚书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属朝中维新派,官职相当古代大司农,故亦称司农。
传说,翁同龢与李鸿章意见不和,有次他以李鸿章的官职和籍贯,为一词两义的双关语,出联讥讽李鸿章:
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也不示弱,反唇相讥,对曰:
司农常熟世间荒。
出联和对联,都算得上半斤八两,十分有趣。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力主退让,后又出任议和大臣,赴日本与伊藤博文洽商停战条件。传说,出于对清政府和使臣的蔑视,伊藤博文曾出一上联,要李鸿章属对: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李鸿章受到日本人当面侮辱,极为难堪,一时无言以对。后有一幕僚想出下联道: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李鸿章点头称是,认为不失大国风度,实际上是以“度量”来掩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丑态罢了。
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的妥协政策,遭到国人唾弃,有很多官员也不理睬他,甚至当面为难他。为此,李鸿章曾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书房里自我解嘲,联云: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好像说自己涵养好,实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们对其依然是十分厌恶。昆曲名丑杨三死后,有人写联讥讽道: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二九、采石江边李白坟
长江流经安徽马鞍山市,有山突入江心,人称采石矶。这里建有一座太白楼,唐朝诗人白居易还留下“采石江边李白坟”的诗句。
传说,当年李白在此赏月,喝醉了酒,看到水中明月,就跳入江中捞月亮,不幸身亡。李白死后,最初安葬于此处。太白楼上,悬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时神仙笑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疆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上联说的是李白救郭子仪的故事。有次,李白在长安街上,看见郭子仪被绑赴刑场开刀问斩,便出面相救,并把他举荐给朝庭为官。李白晚年犯死罪,郭子仪又设法救了李白的命。唐朝安史之乱,全靠郭子仪力挽狂澜,重振河山。按说李白应有大功劳,可是“并无尺土酬功”,最后凄凉地死在采石矶,只留下一座采石青山“供当时神仙笑傲”。
下联讲李白写《清平调》词三章而被高力士谗言所害的故事。李白在京城长安任供奉翰林时,有次酒醉未醒,被赏花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找去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清平调》词,皇上和贵妃看了都十分高兴。谁知高力士却进谗言,说新词里“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把杨贵妃比赵飞燕。杨贵妃因此时此刻记恨李白,终于把他“赐金还山”。本来李白在政治上栽了跟斗,遭受挫折,而对联作者却用一个喜字开头,认为李白不受谗害,就不会丢掉官职,而去“诗酒逍遥”,也不会留下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生于西域碎叶(前苏联哈萨克托克马克),五岁时随家回广汉(成都北),定居于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二十五岁时,李白乘舟沿江出峡,从此告别巴山蜀水,仗剑远游。
李白把大鹏作为自己的象征,“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原希望“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在仕途大有作为,没想到一生奔波,怀才不遇,还遭到“放还”和“长流”两次打击。据记载,上元二年,李白已六十出头,还上书请缨随李光弼出征,后因病中途返回。随后,生活惨淡的李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奔在当涂作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2岁。李白的儿子一生不官,孙子更是远游不归。死后26年时,墓地无人祭扫,两个孙女嫁给两个农民。
李白开创了一代诗风,他是诗国的伟人,写下了大量的瑰丽篇章,按他自己的话说,“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杜甫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泣鬼神”是当年贺知章赞美李白的话,从两人的共同感受,可见李白在当时诗坛引起的震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