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0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挽鲁迅联语赏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8 00:0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18 00:14 编辑

来源:绍兴鲁迅纪念馆
作者:娄国忠

==========================================
   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鲁迅是中国进步文化战线的主将,他用手中那支“似匕首、似投枪”的笔,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有力地反击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的逝世,给革命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鲁迅逝世后,国内知名团体、人士纷纷唁电、挽联致哀。下面是比较有名的几副挽联: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这是鲁迅的同乡、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挽联。 1920年后,鲁迅一面创作,一面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和研究古典文学,编定《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嵇康集》、《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学术著作,为学态度极为谨严。上联即是对鲁迅在古典文学学术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下联的“莫作空头文学家”是鲁迅生前给儿子周海婴的“遗言”,表现了鲁迅求真求实、切忌浮夸的为人准则。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鲁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恨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这是当时身在日本的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挽联。上联是说,四个月时间,世界文坛上接连坠落两颗巨星,东亚和西欧的人民同时悲恸地落下眼泪。“双星”指鲁迅和高尔基,高尔基于 1936年6月18日逝世,到鲁迅逝世,相隔正好四个月。下联是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诵读《二心集》,“招魂”,召唤死者的灵魂。这副挽联,既沉痛哀悼鲁迅逝世,又正确评价了鲁迅在中国和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这是革命家和诗人陈毅的挽联。鲁迅是主张“打落水狗”的,他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说:“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但后来性情还是如此。……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是水中。”此即是上联本事,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和成熟的斗争策略。下联是对其思想的高度概括,“莫作空头文学家”是鲁迅给儿子海婴的“遗言”。这副挽联,表明了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坚定的革命家和成熟的思想家。
           
   
这世界如何得了,请大家要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
    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在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


  这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撰写的挽联。此联语言通俗,平实易懂,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鲁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愿望。近七十年来,鲁迅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从未“片瞬”离开,他的不朽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
     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血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


  这是著名文学家唐弢撰写的挽联。上联是说,最大的痛苦、磨难不哭,受尽屈辱也不哭,但今年真不知道是什么年月,四个月前为失去高尔基流过两行泪,又谁能料到,这次您长逝,禁不住又流下眼泪。上联以“不哭”反衬“哭”,极表因为失去了鲁迅而引起的难言悲痛。下联是说,先生的言行品德,以牙还牙,为着人民的事业披荆斩棘,开辟铺满鲜血的道路,我们将听从您的号令,担负起您未竟的事业。下联在哀痛中表示要发扬鲁迅精神,继承先生的遗志。这副挽联,既是对鲁迅逝世的沉痛哀悼,又是对“后死者”的热情激励。
                    
   
佳作尤称孔乙己,
    大名堪配高尔基。



  1936年冬,国共两党在西安为鲁迅举行追悼大会。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为大会题写了以上挽联。上联评文,“孔乙己”是特指,也是泛指,“佳作”、“尤”更突出了鲁迅作品的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下联论人,高尔基是享誉世界的大作家,是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者和杰出代表者,而鲁迅的“大名”与之“堪配”,高度评价了鲁迅在缔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旗手”作用。联语字少意丰,文约情长,敬仰、钦佩、遗憾之情跃然其间。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言。



  这是著名作家曹聚仁撰写的挽联。“彷徨”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名。鲁迅有《题〈彷徨〉》诗云:“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此是上联出处。下联中“高丘”典出屈原《离骚》诗。据鲁迅同乡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平生最爱吟诵《离骚》中的四句诗:“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 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许寿裳认为,在《离骚》中,“女”是理想的化身和象征,这四句诗有求不到理想誓不罢休之意。这副挽联,高度评价了鲁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在文学界的突出地位,并对其逝世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表示深深痛惜。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翻译家姚克和美国作家斯诺合撰的挽联。姚克和斯诺是较早将鲁迅的著作翻译介绍到国外的人。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起,他们就和鲁迅交往十分密切,友谊相当深厚。鲁迅逝世后,他们极其悲痛地写了这副挽联。该联将鲁迅的书名《呐喊》、《彷徨》嵌入对联,语带双关,耐人寻味。挽联中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姚克与斯诺在鲁迅指导下编译的《活的中国》一书,此书直到鲁迅逝世后才在伦敦出版。联中的“中国何人领呐喊”和“文坛从此感彷徨”体现了作者把鲁迅看作新文化旗手的思想。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不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良师。



  这是日本友人、著名作家佐藤村夫撰写的挽联。联语以“三有”和“三不”概括鲁迅先生伟大的一生。文字如同口语白话,款款言情,字字是实,既无雕琢之笔,亦无浮夸之词,读来感人肺腑而倍觉亲切。外国人能写得这样好,确实难得。
               
 
    一代高文树新帜;
    千秋孤痛托遗言。


  这是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挽联。上联从文化方面评价了鲁迅作品的贡献,赞颂他才思高超、冠绝时代,不愧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下联则语含悲痛,表达了挽者孔氏的哀思,意为:鲁迅先生的逝世,千秋万载将永远令人感到无比的悲痛,人们只有通过他遗留的文章,想念他的音容笑貌,寄托对先生的无限缅怀之情。孔氏的挽联从另一角度证明,即使身处敌对营垒中的人,对鲁迅的伟绩和品格,也不得不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敬仰。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这是鲁迅先生的同乡和战友、现代作家孙伏园撰写的挽联。刈,割。上联《莽原》、《野草》、《热风》、《奔流》、《呐喊》,下联《毁灭》、《而已》、《十月》、《噩梦》《彷徨》,都是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物名。联以书刊名集缀而成,别有特色,不露斧斫痕迹,实属不易。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魔王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


  这是进步团体北平风沙文艺社送的挽联。上联层层递进,用“大哭”、“痛哭”、“狂哭”,从正面表达了苦难的中华民族、战斗的无产阶级、前进的进步作家的莫大悲哀,因为全民要求抗战,鲁迅却不幸逝世。下联写帝国主义、反动政府和落后文人的“暗笑”、“狠笑”、“惨笑”,因为这批人主张投降,鲁迅之死,使他们暗暗高兴,从反面突出了鲁迅精神的伟大。此联在写作上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一哭”、“一笑”,爱憎分明,对比强烈。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00:23:20 | 只看该作者
    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
    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魔王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


    当时推行白话文运动,写这样的联,我的观点,其实主要是情绪的渲泄,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应。有规律的重字,作为对联的一种特殊体裁,长期存在着。哭字在这里也不能按照平水韵里的仄声来读,应该是平声了。
    这幅联,可以视作是战斗的宣言吧。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2:34 , Processed in 0.0429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