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8806|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漫谈惠州人联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1 13:1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21 13:20 编辑

来源:西子论坛
作者:江北居
=================================

今年太热啦,无心做工,躲在家里东一本西一本地随意翻书,算是放无薪暑假。看着小于一兄发了个《古籍过眼录》的帖子,手痒痒,想学样,也来一帖。心力有限,涉及的范围只好窄些,主及联语,间涉诗词,就叫《漫谈惠州人联语》吧。张友仁《惠州西湖志》和《惠州志•艺文卷》已收录的,除非特别必要,原则上就不再多介绍。这里所介绍的联语和联主,时间不分先后,品位高低则由各人品鉴。同时,也欢迎同好网友参加爆料,凡与古惠州十属有关,只要是坚的好的对联,都可以在这里露一把。一般的姓氏联和春联就请免了。

先来说说李绮青。

李绮青是晚清惠州有名的才子,与江逢辰齐名。词和骈文写得极好,联语也不俗。清宣统二年(1910),李绮青出任宁安知府,在大堂门上悬挂亲书“饮冰堂”三字匾额,并附楹联曰:

此间丰沛旧都,望佳气郁葱,犹尊夏甸;
无限江关情思,听边声萧瑟,如涌秋笳。

同时,他在署衙内建一亭,命名为“忆槎亭”,作亭联曰:

词客有灵应识我;
人生何处不离群。

此联为《惠州志•艺文卷》所收。吉林宁安旧称宁古塔,是顺治年间吴汉槎(兆骞)因受科场案牵累流放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后来顾贞观寄吴汉槎宁古塔的两首《金缕曲》感动了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借父亲明珠的力量,终使吴汉槎于生入榆关。这是词坛上有名的美谈。李绮青发思古之幽情,为此盖了一座亭子,名为忆槎亭。并集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句刻成对联(略)悬于亭前。

邑人张可廷手写本《对联集》,录有李绮青挽妾联一首:

河阳明镜,屡恼烦丝。即今燕子残春,花落更增人怅触;
西内钿钗,空留后约。自此鸡林绝塞,絮飞惟剩我飘零。

——缠绵悱恻,哀婉黯然,真箇风流才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22:14 | 只看该作者
李煦寰,李绮青侄子,字彦和,惠州城区人。1896年生,1989年卒。辛亥革命后赴北京入陆军医学院,旋以庚子赔款赴法国习药物学,获里昂大学博士。回国入军政界,抗战时期任第七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抗战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委员。1949年后移居香港,执教九龙华仁中学及官立文商学院。煦寰得家学真传,工诗词及春秋公羊学,制联也是一把好手。他的《挽伯父汉父公》挽的就是李绮青,情辞并茂,在乡邦故老中广为传诵,联已收录于《惠州志•艺文卷》,于此不赘。邑人音乐教育家廖辅叔曾作一文忆述李煦寰,记录了他抗战时期作的一些挽联,如挽女政工队员容小玲云:

铁般意志,雪样精神。去路正光明,不分竞迷蝴蝶梦;
水咽香泉,云飞南浦。登场零粉墨,那堪重说凤凰城。

廖注:“《凤凰城》是吴祖光所作话剧,容小玲曾参加该剧演出。还有一首,挽十二集团军副官长黄廷桢:

文渊韬略,阳夏襟期。风谊式朋僚,长使元戎怀勩勣;
任咸寡妻,韩邱弱息。秋原归旅榇,怆教慈母泪龙钟。

(另有该论坛ID"怀安道"收录一联如下)

光绪年间惠州知府张联桂有《 题惠州东坡故居》:

栋宇喜重新,看当前枕海屏山,门户全潮凭管钥;  
襜帷容暂驻,愿此后迩安远至,赆琛万国达梯航。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23:0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来谈李煦寰的联语。

李煦寰与余汉谋有金兰换谱的关系,回战时期曾代余汉谋拟联挽十二集团军高级参谋汪醒吾:

非才之难,惟致用难。休言僚婿姻亲,即今力瘁身歼,万里空归羁旅骨;
微子之恸,而谁为恸。说到生死交谊,此后男婚女嫁,九泉且放托孤心。

1981年,余汉谋于台湾离世,李煦寰以一长联哀挽:

一级上将幄公余汉谋兄长大人千古,如弟李煦寰泣挽并识,一九八一年

蒿目切分崩之痛,荩诚竭匡救之忠,事变忆当年,午夜边城纡决策;
皓首绝结邻之欢,青山违同葬之愿,泪枯迷哭处,斜阳烟柳怆登楼。

其识曰:“民国廿五年六月,公忧惶悲愤不可终日,卒徇帐下诸将之请,率煦飞京谒委座。行前遣副官专道回穗,遗书上官夫人示诀,中有‘此行倘遭不测,望收予骨与彦和同葬于红花冈’之语。六十年八月,煦谒公于台北,承邀逭暑于日月潭,曾语煦曰:‘北平物候宜人,民风淳厚,他日收京复国,当与汝买山于西郊佳胜处,结邻而居,以娱暮景。’呜呼!荏苒十年,言犹在耳,一朝永诀,哀恸何穷。”——上联“蒿目切分崩之痛,荩诚竭匡救之忠……”云云,正言其跪谏余汉谋反陈(济棠)拥蒋(介石),维护全国统一,促进国共合作,共同对外抗战事。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23:32 | 只看该作者
■李煦寰亦长于词,骨格清劲,每见风云大气。《惠州志•艺文卷》所录二章,虽约略可窥一斑,然尚非全貌。去岁过梌山适意画堂,澄欽兄出示已故省文史馆员吴仕端先生手录李煦寰词二阕,乡愁溢于言外,读之知为此老寓港之作,似为一般读者所未见,不如顺手抄出以供同好:

洞仙歌

三春过了,尚痴魂萦梦。肯信年华恁轻送,奈莺翻柳浪,蝉唤槐风,这次第、怎禁得几番撩弄。  高楼频徙倚,极目滔滔,谁与障中流狂湧。病骨费撑持,不分今生,竟长作草间吟蛩。莫错恨年况不饶人,便健似廉颇,也中何用!

摸鱼儿

渺长空、雁云回合,秋怀澒洞如许。衰年生怕逢佳节,何况海陬穷旅。凝望处、甚无雨、无风也恁撩情绪。惊霜倦羽。便有约携壶,纵开笑口,人事已非故。  乡关感,不尽蔺诚哀赋。湖山知是谁主?午窗一枕登高梦,寻遍那时欢侶。离思苦,奈做晚重阴、又送斜阳去。萸囊漫与,尽随分杯盘,黄花清供,相伴慰迟暮。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2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21 13:32 编辑

清.梁章钜有《制艺丛话》、《试律丛话》、《楹联丛话》。抄一段相关惠州的内容。
   伊墨卿先生秉绶守惠州,倡建丰湖书院,并重修永福寺、准提阁、元妙观,皆左近胜迹也。宋茝湾湘纪以联云:“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又联云:“关心一郡衣冠,在诸公鼛鼓三年,敢言劳苦;回首十弓榛莽,见多土琴书四壁,得忘由来。”自注云:“此室为书院庀工处也,谨书其事。”又永福寺联云:“往来资白业;谈笑出红尘。”又准提阁联云:“文字有神揭星汉;圣贤以道证人天。”又元妙观联云:“此湖此水不深浅;放鹤招鹤成古今。”又丰湖书院二门联云:“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又三堂联云:“从来此地比洙沂,况拓开近水天光,四面春宜风浴;自后何人更苏翟,只认取前峰灯火,千秋名共湖山。”
  伊墨卿先生在惠州,有惠政。尝自题郡署大门云:“天凛旦明,尚无惭于尔室;地名循惠,用顾畏乎民岩。”又题署中厅事云:“合惠循为一州,江山并美;种竹梅成三友,心迹双清。”又题永福寺云:“云鹤有奇翼;瑶草无尘根。”又题陈文惠公尧佐祠云:“没世不忘真宰相;荒亭犹属旧诗人。”按:宋相国陈文惠公前守循州时,于署东建野吏亭,后人即于亭旁立公祠,岁时祀焉。
  杨砚芬希铨守惠州,集禊帖字,题永福寺云:“永世有因,大悲观自在;诸天无相,极乐仰文殊。”又题元妙观云:“兰宇既清,竹林亦静;诸天不老,大地长春。”
  惠州东坡亭有嵇二泉承志题联云:“忠爱著朝端,即蜑雨蛮烟,魂梦仍依北阙;文章行海外,想赋诗饮酒,勾留又在西湖。”

另:徐花农(琪),任广东学政时,遍走粤东书院及名胜,为各地名胜、书院募捐,在惠州修葺了惠州书院、松风亭、苏公祠、朝云墓、惠州归善县学等,还在罗浮种植梅花,在西湖种植柳树。并为粤各地书院题联。著《粤东葺胜记》一书。有惠州试院联:(原注:他处试院皆南向,独惠州东向,其后皆倚山)“门临沧海,室绕仙峰,特开斗极文光,持荡节来频选胜。 家住孤山,路经庾岭,又览罗浮春色,有梅花处尽题诗”。又题惠州苏公祠联:“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珠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
此贴为该论坛ID“东江夜游”收录,怀安道据引如下:

徐琪还有一题《惠州东坡祠》联曰
当年文酒追陪,花木池台,曾见我公亲手定;
此日湖山供养,馨香俎豆,可知旧地去思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2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21 13:30 编辑

寓惠旧题诗,忆当年父老儿童,我亦行骢容小驻;
上梁新致语,看此日人民城郭,公应化鹤复归来。
==张联桂题湖北沙市金陵会馆


民国时期,惠州联语作者颇多:张友仁、张可廷、王映楼、吴仕端等,是其中佼佼者。不妨说,阅读他们的作品,大概可以领略当时联语的“惠州水平”。
张友仁 (1876—1974),原籍博罗,定居惠州府城,名胜初,字友仁,以字行。清末秀才,先后读书和执教于丰湖书院,学识渊博,尤精文史,终生热心乡邦文化建设,贡献甚巨,曾编纂《惠州西湖志》等志书约二百万字,是著名地方史志家,曾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擅诗词,有《荔园诗存》等。吴仕端评其诗“清新俊逸,词受业于朱孝臧(祖谋),风格近张孝祥,有慷慨之音”。亦精联语,例如,他的题纪邓山庄联,就颇脍炙人口:

问何时芒履板舆,大好湖山清梦冷;
还依旧黄花浊酒,重阳风雨故人来。

此联见载《惠州西湖志》。纪邓山庄,1930年邑人梁葆真请师长李务滋募金为纪念国民革命元勋邓仲元 (铿) 而建,今惠城区环城西旧地委下院即其故址,现在仅存湖边的仲元亭,尚可让人约略想见当年的繁盛。又,吴仕端《惠州西湖艺文丛谈》曾忆录张氏于1940年写的挽叶史材长联:

灌尽十年心血,已满县桃李繁阴,所恨湖上繁霜,仍未见孤桐始华,万梅怒放;
伤深忧国肝肠,虽再世歧黄无效,休问人间何世,难再话风云变幻,诗酒平生。

此联亦甚精采,既见其对挚友英年遽亡的哀伤痛切,亦可感知作者的伤时忧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郁勃胸中。

===================================
另,该论坛ID“小于一”有推荐如下

录邓承修二联:
一、惠州西湖湖心亭联
隔水任风尘不到
倚栏无碍月来时

二、镇南关联
南疆封錀
汉将旌旗

此联作于光绪十三年邓承修奉命勘界时。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31:13 | 只看该作者
旧时西湖点翠洲留丹亭,曾悬有一副张友仁所撰的木刻长联,最能见此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山水有灵,想爱国英魂,已化作万树红棉,一湖明月;
风云无定,问共和钜子,何以慰春残杜宇,秋老黄花。

吴仕端先生称赏此联“文情并茂”,并评说云:联作于二十年代初,时正干戈扰攘,民生凋敝,“而那些拥兵残民以逞者,又每每是当年高唱革命高唱共和的分子。他们为了个人私利的争夺,彻底违背了革命初衷,更违背了人民意愿。有心人那得不膺填义愤?当其凭吊着阁内英烈遗踪,瞻眺着漫天的变幻风云,自难免于感慨万千,因而发出“何以慰”的质问。”

张友仁与陈炯明同为清末秀才,早年已结为“知己至交”(张友仁语)。陈炯明长粤期间,张曾在粤、闽任海丰、龙溪县长及广东省公路处长,大力推行新政,为陈所倚重。张氏自传有言:生平做两件大事:一件是为惠州西湖修志,另一件就是劝陈出走香港。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亦张力助而成。据惠州故老言,紫薇山庄陈炯明墓碑,是张亲请章太炎为之书写。此外,他还有一副长联挽陈炯明:

为辽沈痛遗黎,为讼沪吊战士,为赣边哀流民,更来香海哭公,故国正黄花,还多洒一掬孤臣老泪;
于光复见勋劳,于闽粤见政绩,于禁赌见主义,未必英雄竟死,南通七百里,愧难慰卅年知己至交。

“于光复见勋劳,于闽粤见政绩,于禁赌见主义。”——他替这位“三十年知己至交”说了公道话。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35:07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ID“南海风”荐相关文如下

蔡锦青游宦江西时,在石钟山上所题三联。

  蔡锦青,字芥舟,归善(惠东)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监生出身。清道光年间,他从小小的江西都昌县知县做起,历任吴城镇分防府知府,咸丰十一年(1861)奉旨记名简用道,同治二年(1863)署江西广饶九南兵备道,理九江关税务,署理粮储道。癸酉科云南文武提调管,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赏戴花翎,奇车伯巴图鲁,诰授资政大夫(正二品)。同治十二年(1873)告老还乡后,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事。
  在九江榷税过程中,蔡锦青多有政绩,《清史稿·食货志》中就有关于蔡锦青协助总督曾国藩统征盐、茶、竹、木四项关税的记载。在清末年间,清廷已经开始从关税中抽厘以供各地军饷,蔡锦青显然深谙此道,对关税业务一丝不苟,深得上司的赏识。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交汇处;其南望匡庐,北镇长江,江湖水分两色,绘成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山上古建筑与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辉映,集楼、台、亭、阁等于一体,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这里石块具有天然形成的皱、透、瘦、漏、丑等特点,千姿百态。而且石叩之有声,观之出奇。登临其上,看长江滔滔,观鄱湖浩淼,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正是由于这里奇峭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学者前来探奇览胜,著文赋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蔡锦青分别在梅花厅、船厅和太平楼题了三联:

题梅花厅
地接长江,吴楚青苔分极浦;
杯邀明月,湖山呼吸宴新秋。

题船厅
万里长江,流水滔滔归北海;
五峰绝壁,烟云渺渺接南天。

题太平楼
砥柱镇东南,试看大地山河,百战功成还正气;
钟岩分上下,且喜满天风月,一楼名胜占秋光。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0:27 | 只看该作者
章太炎除了为陈炯明书碑外,还撰写了《定威将军陈君墓志铭》,文长不录。墓志铭一般是主人入葬的,如果是章氏亲书,历史文物的价值一定不低。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逝.次年四月归葬惠州,有挽联2000余副,为一时之盛。除上面介绍张友仁的那一副外,还有其他几位惠州人的作品,细细读来,也颇堪玩味,这里顺便录出:
丘耀西挽陈炯明联:

廉洁自持,我公问心无愧;
烟赌是禁,粤民有口皆碑。

丘耀西(1882—1942),惠州河南岸冷水坑人,同盟会员,曾参加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博罗等役,为陈炯明粤军重要将领,少将军衔。《惠州名人》有传略。
杨坤如挽陈炯明联:

援闽援桂,曾效驱驰,伤心星陨愿头,百战河山余故垒;
立德立功,同深仰止,待看鹤近华表,千秋正气护来人。

杨坤如(1884—1936),字达波,博罗县汝湖(今属惠城区)人,绿林出身,陈炯明麾下重要将领,曾任粤军第六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杨固守惠州,城破负伤,出走香港。《惠州名人》有传略。
此外,还有周醒南挽的一副:

公为革命先锋,结局如斯,千古英雄同下泪;
我亦当年部曲,前尘若梦,九秋风雨有余哀。

周醒南,惠城区桥西人,《惠州名人》有传略。周氏早岁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9月惠州光复,时任惠州民军司令的陈炯明派其独往省城广州,向胡汉民领取军饷五万以济急需。1919年,陈在福建漳州推广新政,又聘其为官产事务局局长,主持建设大局。周即携惠州同乡冯重熙、翟雨亭诸先生前往,大搞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所取成绩至今仍为当地传颂。后来他还当过粤军筹饷局局长。挽联所说的“公为革命先锋”与“我亦当年部曲”,实有所本,并非吹嘘。1994年,福建漳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肖林先生撰长文,记述周醒南建设漳州厦门的卓著成绩和坎坷历程,引述了周的一副自挽联语:

人间何世,那可久勾留。最堪怜,五十年挣扎生存,士农工商军,宗宗做过;
西土言归,真是大解脱。尤可笑,六七次流离迁徙,咸酸苦辣涩,件件尝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1:22 | 只看该作者
写联哀挽陈炯明的十属惠州人还有很多,海陆丰是陈的家乡,亲朋故旧纷致哀挽一时难于细说,这里先简单说说大名鼎鼎的和平徐傅霖。据当时一则陈炯明葬礼实况的报道说:“……在祭者之群中,閃出幾個政界人物,一個是『西南政委』黃季陸,一位是雲南代表但懋辛,一位是第三軍長李揚敬代表何家瑞,一位是前廣東司法界名人徐傅霖。”显然,徐傅霖是亲往香港吊唁陈的。他献于陈灵前的挽联写得极其沉痛:

文则政治如何,武则军事如何,为罪为功,自有千秋信史;
翁以忧国而死,儿以殉父而死,能忠能孝,同流百世芳名。

陈炯明病重时,其在上海念书的长子定夏、次子定宏得知消息,急忙乘船南归,定夏在途中感染时疫,到香港后一病不起。相传陈炯明离世当晚,定夏亦撒手人寰,故下联有“儿以殉父而死”云云。陈定炎为其父所作《年谱》记述:“一九三四年, 先生故旧集资择四月三日 (即农历三月初一) 广东禁赌纪念日, 将先生灵柩由香港移葬于惠州西湖紫薇山之麓。 夫人黄氏及长子定夏先后附葬其侧。 ”不知此夫人黄氏及长子定夏墓现况如何?
作为惠州同乡,陈炯明归葬惠州西湖,徐傅霖出了大力,文采斐然传诵一时的《陈竞存先生葬事募捐启》,就是他的手笔。此文《广东文征续编》有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一下,或许可找到。这里再录一副他在陈归葬时写的挽联:

生惠州归葬惠州,遗爱难忘,远胜桐乡朱邑;
覆楚国能兴楚国,至死不变,再为公孙包胥。

徐傳霖1958年病逝于台湾,年八十。有史家言:“傅霖秉性刚毅,艰苦卓绝,家无恒产,一介不取而好施,曾一度以盐下饭,亦不改所守。遗著有《中国法制史》、《刑事诉讼法》、《读史随笔》、《梦岩诗文集》、《紫云山房诗集》。”当然,这是和平徐氏、同时也是惠州人的一份丰厚文化遗产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3:46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ID“南海风”荐文如下

吕龙光少年时为村中醮会撰联

  吕龙光,字慕津,又字宾南,惠东增光(现多祝)凤岗人,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年(1822)高中会元,殿试中式二甲第37名,赐进士出身。历任四川永宁、峨眉知县。道光八年(1828)和二十九年(1849)两充四川同考官,年五十三卒于任。年少之时,曾为村中醮会撰联:

绿豆初生,合掌向天求雨露;
黄禾米熟,低头伏地谢苍穹。

龙光书室门廊檐柱上有一联,相传为吕龙光所撰:

毓成绣虎奇才,虎质斑斓,虎气上腾登虎榜;
练就雕龙妙技,龙文璀璨,龙光高射到龙楼。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6:19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ID“东江夜游”荐文如下:


光绪十二年三月,邓承修不愿草率“速勘”中越边境,认为“速勘”正符合法国人的意愿,不利于将来更正或收回法方新定义的边界。与朝廷只勘旧界搁置新界的意见相左,邓又以病为由,说自己“速勘”力不从心,结果被朝廷以“托故负气,交部严加议处”警告。并告知即便是病了也不准离谈判地。十二日,邓承修只好“以君父之命不可重违”约法国谈判代表预定新一轮的谈判日期。在等待谈判期的那几天,邓承修写下了以下联句。

(三月十四日)预撰两联并录存,以见志。
去日苦追思,廿载浮名,只染得京络缁尘、边关炎瘴。
余年须爱惜,扁舟老我,且莫负山间明月、波上清风。

湖心亭一联
暂此息羁鞍
何处下渔竿

湖心亭七言一联
隔水任风尘不到
倚栏无碍月来时。

红棉水榭一联
只须烂醉何妨俗
为爱看山且系舟

(三月二十日)拟点翠洲联
漫谈坡老升沉事
且试使君清醒泉

(三月二十一日)镇南关新筑石城,军门瞩撰联,苦难下笔,夜不能寐,因拟撰一联

南疆锁钥
汉将旌旗。

(以上联语文字出自《邓承修勘界日记》与当下各种书稿或有不同,未作考证,只辑录供方家参考)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7:26 | 只看该作者
特录吴仕端先生《惠州抗战死难追悼大会联》纪念918,向抗战英烈致敬意!

除三周田七女湖及东征以外无此牺牲,允作革命军人,不愧惠州父老;
自半径村六桥畔迄西江之岸遍涂肝脑,凄绝千山杜宇,愁煞万树红棉。

此联见载吴仕端先生遗著《惠州西湖艺文丛谈》。1942年1月底,侵华日军酒井部中川联队二千余人第三次进犯惠州,遭驻惠独立第九旅六二六团顽强狙击,敌酋中川联队长被击毙。2月初,日军增兵至六千余人,疯狂反扑。入城后兽性大作,恣意杀掠,死难者竟至三千余人。敌退后在惠州府学宫举行全城追悼大会。此联悬于灵座左右。三洲田、七女湖是指孙中山于1900年10月6日和1907年6月2日在惠州三洲田(今属深圳)、七女湖发动的两次反清武装起义。

说到徐傅霖,想起前段时间读东江夫子《和平下车徐氏一门三进士》的帖子,图文并茂,真是大开眼界。知徐傅霖故居浰东小筑尚保存,尤其惊喜。其中,夫子先生所介绍的几副联语,亦本人此前所未见。既然本帖谈的是联语,不如借花献佛,抄录其中二厅楹联与网友同赏:

爱兹绕屋溪山,俯察仰观,寄傲有堂伴绿野;
志在济时霖雨,先忧后乐,赋闲何日慰蒼生。

上联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意,下联则取义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的襟期可见。只是此联作者为谁,似未明言,不知是徐傅霖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8:30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东江游风”荐文如下
===============================

解放前,连平县城颜检故居“宫保第”正厅两旁圆柱上,挂着一副笔法十分清秀的对联,其文曰:“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
    这副对联看似平平,但要详细解释,也颇为不易。

    对联第一句“一门三世四节钺”,意思是:这一家人,三代当中,出了四个做过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第一代的颜希深,依次做过湖南巡抚、贵州巡抚、云南巡抚;第二代的颜希深之子颜检,做过河南巡抚、直隶总督、贵州巡抚、浙江巡抚、福建巡抚、漕运总督;第三代的颜希深之孙颜伯焘,做过陕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闽浙总督,及颜希深的另一个孙子颜以燠,做过河东河道总督(东河总督)。
节钺(yuè):指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节是指古代地方官授职时皇帝颁赐的旌节,钺是指皇帝颁赐的一种青铜制形如板斧而较大名叫斧钺的兵器,凡是不听将令者皆可斩杀,二者都象征着极大的权力。《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斧)钺然后杀。”

    对联第二句是“五部十省八花翎”。
    先说“五部”。清代中央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而连平颜氏一门分别有人在除吏部之外的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和兵部等五个部担任过官职。具体是:颜检先后做过礼部员外郎、户部侍郎、工部侍郎;颜培瑚做过刑部给事中;颜希深、颜伯焘、颜以燠分别做过兵部侍郎、尚书等职。
    再说“十省”。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实行盟、旗制度的内蒙古地区。清政府分别设立总督、将军、办事大臣等高级地方官管理这些省区。计有:直隶总督(辖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两省),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两省),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两省),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两省),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两省),四川总督(辖四川一省),盛京将军(辖辽宁),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西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而颜氏一门曾有人在十八个省中的十个省做过封疆大吏。即:颜希深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做过巡抚;颜检在河南、贵州、浙江、福建四省做过巡抚,而他一次护理两次实任的直隶总督(人称“三次督直”)则辖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颜伯焘在陕西、云南做过巡抚,而他做过的云贵总督又辖云南、贵州二省,闽浙总督则辖福建、浙江二省,将他们祖孙三代重复任职的省合并记作一省,则刚好是湖南、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福建、陕西十省。
    最后说说“八花翎”。清代时,朝廷用颁发花翎(也称赏戴花翎)来嘉奖官员。花翎插在官帽边缘,以示荣耀。花翎是用孔雀尾部的羽毛加工而成的。根据翎尾上似眼状的彩色斑纹的多寡,花翎又分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和花翎三种,没有“眼”的称为蓝翎。颜氏一门曾有八人得到过朝廷赏戴的花翎,共计八支。分别是:颜希深在四川西北高原金川前线时,以转运粮储有功,乾隆皇帝赏戴花翎;颜检在嘉庆七年(1802年)以兵部尚书衔任直隶总督,嘉庆皇帝赏戴花翎赐黄马褂,后又加太子少保衔;颜伯焘在道光七年(1827年)随朝廷大军征讨回疆,因转运粮草及兵马辎重有功,道光皇帝赏赐了花翎;颜培壿,翰林院待诏,诰赠中宪大夫,花翎道衔;颜培文,安徽铜陵、宣城、东流、怀宁、宿松等县知县,军功保举同知直隶州,钦加道衔,宁国府知府,赏戴花翎;颜培高,督粮道,二品顶戴,钦加按察使衔,云南候补道,赏戴花翎;颜培瑚,翰林院检讨,山西、陕西道监察御史,刑部给事中,淮安府知府,淮徐扬海兵备道,钦加按察使衔,赏戴花翎;颜钟俊,三品衔,浙江补用知府,署湖州、台州、定海厅同知,赏戴花翎。

    注释:
    《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系根据颜希深六代孙,连平中学退休教师颜本敏撰写的《考证与拾遗》一文中的“对联析疑”一节,再补充《清史稿》中《颜希深传》《颜检传》《颜伯焘传》有关内容印证而成。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49:42 | 只看该作者
惠东平海古城庙宇众多,内中悬刻的许多联语也很有意思,可谓雅俗共赏,抄几首:

龙船庵岩前古井大石池壁上阴刻:

玉液山前滴;
清泉石上流。

龙船庵始建于明建文年间,在平海古城庙宇中最为古老,此井却是建于清末,联语意境平平。倒是平海城隍庙的楹联,有不少对仗工整,警世劝善,耐人寻味:

善恶难瞒,不必阶前多叩头;
瑕瑜了彻,岂容阶下细摇唇。

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
伤天害理,纵烧香难免前非。

为人果有良心,初一十五何用汝烧香点烛;
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衩须防我铁链钢叉。

又庙前有两石碑,一刻“难字歌”,大有看破世事的意味,歌词似联语模式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人间有两险,江湖险人心更险。
天下有两薄,纸张薄人情更薄;人间有两苦,黄莲苦贫穷更苦。

另一碑刻“报应歌”,亦很有意思: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阳报阴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0:06 | 只看该作者
罗浮山的寺观就更多了,无论佛道,门庭廊柱,少不了都要悬刻楹联。近年博罗人氏邬榕添先生广为搜罗,编入《罗浮山古诗词楹联选》一书中,有兴趣的网友,不妨找来一读,在此不赘。
博罗县城罗阳镇也保留了一些楹联。去年,有幸获邀入谒位于铁炉巷的韩氏大宗祠,读画赏字,大开了眼界。族人韩道庄先生是全国书协会员,交谈中知其早年读书惠州,尝从王映楼、吴仕端二先生游,竟是同门世好。老先生瘦小精悍,古道热肠,携我观读祠中楹联,这些联语,都是先生在文革后以各种书体重新书刻的。道庄先生书法有先祖韩荣光遗风,颇得米颠神韵,而其中他自觉书写得最为满意的,也正是韩荣光撰写的那一副:

浮碇起秋茄,五百年匕鬯无惊,仰见祖宗功德;
梅州传懿范,十八世衣冠济美,毋忘弓治箕裘。

道庄先生还向我吟诵了韩荣光教书东莞万顷沙时所作的一些联语,可惜当时没有笔录下来。

韩荣光(1793—1860),字祥河,号珠船,是惠州博罗继明代张萱之后的又一位著名书画家。陈棠溪说他“书兼冰雪清”,陈永正先生以“用笔峻利,自有一股雅秀高逸之气”评其书作,都道着了他的紧要处。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对韩荣光书作的评论更具体:“博罗韩珠船书法出入南宫、北海之间,其书中线最佳,昂藏挺拔,笔意索拂。尝见其跋所藏兰亭,及跋苏古侪离骚经册,均有笔歌墨舞之妙。又见其‘楼台金碧将军画;水木清华仆射诗’一联,亦称佳作。”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0:26 | 只看该作者
在博罗坊间,还流传韩荣光改门联的故事。却说韩荣光筑小园春秋圃,邑人李宝芳为撰门联云:

种得黄花留晚节;
栽成红杏待春风。

后来,荣光赴京任官,就将这春秋园赠送给李宝芳,并改其门联两字

种得黄花留晚圃;
栽成红杏寄春风。

李宝芳觉得受之有愧,但又盛情难却,于是将园名改为“寄园”,意为朋友托寄之园,二人文采风流,情谊诚挚,遂为一时佳话。李宝芳的后人李端谷也是民初名士,擅诗画,他又为寄园拟了一副嵌名联:

人生本如寄;
春色常满园。

“人生本如寄”,古今中外多少人发出如此浩叹!但怎么个寄法,却是见仁见智。作者生活于清末民初,正逢千年不遇的大变局,国步艰危,风雨如磐,自有其伤时的悲慨,却依然能感受“春色常满园”的温暖和喜悦,亦可见其襟怀的旷逸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1:36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小于一”荐文如下
==================================

我也录几条惠州古联,不知道艺文卷收录没。

东坡亭(清·嵇承志)
忠爱著朝瑞,即蜑雨蛮烟,魂梦仍依被阙
文章行海外,想赋诗饮酒,勾留又在西湖

合江楼(刘树君,生卒不详)
此是东坡故居,应有文光联北斗
恰与西湖对峙,长留诗境在南州

酥醪观(清·梁章钜)
万壑烟云浮槛出
半天松竹拂窗来

想起九月八兄关于惠州新石刻的帖子,惠州历代名人(包括外人)在惠留下如此之多的精彩联句,何用向大众征集新作啊。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2:0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罗阳与惠城的文化人交往密切,民国时期尤为如此,例如李端谷,当年就是府城方山是园的常客。叶氏是园在方山之巅(今已推平建塘尾街丽日),1924年邑人叶史材先生所建,该园落成时,李端谷有诗相贺:

如此园林好,闲居梦亦安。石顽容我拜,花好与人看。
乱世逃名易,清标入俗难。苍生未苏息,惆怅几凭栏。

时值杨坤如第一次困城,“乱世逃名易,清标入俗难。苍生未苏息,惆怅几凭栏”。时局的危乱以及此老忧国悯民之愁思,读之约略可见。是园亦有门联,为邑人李覃量先生所拟:

彭泽觉今是;
子山赋小园。

彭泽就是陶彭泽渊明先生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他那篇有名的《归去来辞》中的两句。小山则指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小园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陶的襟怀和庾的才情喻园主叶君史材,并于上下联末分嵌“是园”二字,亦颇可见作者的妙思了。
李覃量,字晦若,惠城区人,聪颖过人,尝教书惠阳一中。吴仕端《惠州西湖艺文丛谈》谓其诗书画均极秀媚婉妙,山水宗二王 书法神似赵孟頫,诗俊逸如小杜。惜早岁患肺病,去世时年仅三十岁,人以“长爪郎”比之。死后友人曾将其遗诗编辑成集,至“文化大革命”始付劫灰。惜哉!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2:52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东江临风”推荐文如下
============================

和平开县以来一直隶属惠州,徐傳霖故居有几幅对联今摘录如下以供诸君雅赏。

爱兹绕屋溪山,俯察仰观,寄傲有堂伴绿野。
志在济时霖雨,先忧后乐,赋闲何日慰苍生。
文明进步
----------民国政府主席谭廷闿

世承高士芳薇,衍文明种族,翕顺家庭永怀旧德。
门挹遥天佳气,对辉烂星云,光华日月丕焕新猷。
高士遗风
-------谭廷闿

扩鸿图以迪前光,务尊祖敬宗,一派渊源溯东海。
谋燕羽而治后裔,勉积功累徳,千秋世泽衍南州。
浰东小筑
---------农林部长谷钟秀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3:4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这嵌字联,据我所知,惠州现代书画家亦每有偶一为之而不失其佳者。去岁早春,澄钦兄招飲昌桦楼,书画家陈安邦与焉。安邦兄亦世好,善饮喜谈,酒过三巡,谈锋愈健,言及联语,即告一往事:“某日朋友约餐聚,席间有姓林名斗者请为作嵌名联,余稍作思索,即取笔书出,在座诸君读之莫不称好”云云。其联如下:

林拂云天晓;
斗量雾海深。

秦君国伟,忘年交也,亦惠州书家,早岁修贽张桂光先生门下,与蓝君广浩同为吾粤庸斋先生分春馆之再传,工诗词,尤精金石,为鹅城合江印社社长。印社社员十余人,皆全国或本省书协会员,实为吾惠书界之少壮派,常相聚于国伟君之园岭书屋,论书评印,赋诗联句,通宵达旦,一派蓬勃气象。秦君尝以一联相示:

圆心一仄屋;
岭表两行书。

联主对书艺的倾心和执着,读此联可知一二。而上下联头尾嵌入“圆岭书屋”四字,亦见巧思。又,友人赵君玄,金陵人氏,亦书法国手,工诗文。有朋友于城区后所街创风雅颂茶语会所,专营云南大益普洱茶。赵君应请为其题嵌字联一副:

大吕黄钟宜颂风雅;
益生养气且试禅茶。

赵以行草亲书此联,刻木,悬于会所二楼大堂,笔势流畅,寓静于动,隐然有金石气。

当然,联中嵌字,就文艺论,究竟是小道,妙手偶得,可增华彩,但初学者往往会因此脱离文章正途而偏执求之,堕入文字游戏的泥沼不能自拔,实宜有所警惕。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4:16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说到的惠州方山叶氏是园,还有一副门联,嵌“是园”二字于上下联句首,亦即所谓鹤顶。其联云:

是非斟酌随时觉;
园圃高低宇宙观。

又据叶氏族人树模先生回忆,是园还有一副楹联,是集句联: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且锄明月种梅花。

按宋人叶采有《暮春即事》诗云:“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上联即取语于此。下联则语取明人王德章的《口占》诗句:“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我也一些忧不得,且锄明月种梅花。” 据邑人廖辅叔教授回忆,此联是师生合作而成:园主叶史材先从古人诗中选出一句为下联,嘱门生李覃量再选一句古人诗为上联。联集成后,由李覃量书写,刻竹悬挂,这也是鹅城耆旧的一桩韵事。儿时住高营房,常上这是园玩耍,印象中见过。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3:55:17 | 只看该作者
我所读到过的惠州人联语,还有不少是半集句联,就是借用别人的句子作上联或下联。例如,已故省文史馆员吴仕端先生曾有一联:

地有湖山非落拓;
天留老眼看承平。

1984年,中国第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惠州举行,余叨末座。与会代表于西湖画舫作中秋雅集,仕端先生即席赋长诗,意犹未尽,再撰此联。上联取清人李仲昭律诗颈联“地有湖山非落拓,天将岭海慰孤寒”之前句,却是顺手拈花,如出天然。时四川书法家刘奇晋在侧观读,击节叫好,裁纸走笔,书之即请先生正字。李仲昭,广东嘉应人,二甲一名进士,嘉庆间尝主讲丰湖书院六年,有咏梅三十首,人以林和靖譬之。他的诗,张友仁《惠州西湖志》有载。

画家黄澄钦,与仕端先生为忘年交,性气豪直而艺心秀密,钟情惠州文史,以擅画东坡、西湖名世,先后出版《苏轼寓惠诗意画》和《画说西湖》、《鹅城旧事》等画集。其画室踞梌山巅,两江绕其左,象岭峙其北,遥对鹤峰,俯瞰西湖,占尽一郡形胜。尝自题其画室,配以“春意画堂”作横披,颇见气度:

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鹅城万倾,得意为图。

这也是一副半集句联,上联用苏轼寓惠《和陶时运》诗中的两句,然情思暗运,不着痕迹,续以“鹅城万倾,得意为图”,则室主之大胸襟和真性情,亦约略可窥矣。去年残腊,室主忽嘱代拟春联,余欲以“漫写鹅城,纵横山水;长对鹤岭,俯仰古今”交卷,终因未惬己意作罢。眼看明年春节又将至矣,一时兴起,再试为其梌山画室拟一联:

春水绕吾庐,有容聚海山佳气;
丰湖献图画,无私见天地胸襟。

呵呵,未知澄钦老兄肯首否?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4:0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26 14:17 编辑

名人作联不一定就是名联,而因为各种原因似乎并不怎么有名气的人,往往却有不俗的作品,下面就来介绍惠州清末秀才黄惠沾的几副对联。
黄惠沾(1873—1951),惠州府城金带街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曾任惠阳县府区长秘书、陆丰县长等职。后弃政,从邑贤张友仁、周醒南、翟雨亭、杨固初等建设惠樟公路,整理惠州西湖。好诗,擅制联,尝为西湖画舫撰联多副。如湖天舫联,读来就很有意思:

湖水澄清,洗尽千秋人物,看世界白云苍狗,转盼皆空!到不如放棹中流,消受一局围棋,数杯醇酒;
天空浩荡,吹开大地尘埃,问群雄虎踞龙争,而今安在?偶过此凭栏远眺,只剩几堆荒塚,半塔斜阳。

这也是一副嵌字联,“湖天”二字分置上下联首,下联“问群雄虎踞龙争,而今安在?”,或作于民初军阀混战、干戈扰攘之时,颇可看出一般平民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黄钦万老师是老先生的第八子,他曾撰文忆述先父教子严正,尝作一联训众子弟云:

方便一寸地;
涵养性中田。

不知是什么原因,虽说合江楼是岭南名楼,但有关合江楼的联语,似乎不多见。印像中,张氏《西湖志》录有惠州知府刘溎年的一副,同治年间作品。

此是东坡旧居,应有文光射牛斗;
恰与西湖并美,长留诗境在南州。

后,惠州《艺文志》据清人黄釗合江楼诗提供的讯息,知嘉庆进士刘士棻(心香)于十三年任归善知县时,曾集苏轼两句诗作合江楼楹联:

乌云间红日;
明月当清风。

今安道兄又提供伊秉绶大作: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直用宋人《岳阳楼记》及《醉翁亭记》名句,状写兹楼美景,意境开阔,大气磅礴,岂“门倚东江”、“园依荷淀”之类可望其项背耶?不愧大手笔!谢了安道兄!

===================================
该论坛“怀安道”有荐联如下:

宋湘有一副《赠惠州太守伊秉绶》联曰: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清.金安有《题黄冈东坡故居》联,此联内容非常丰富,且下联涉及惠州,故亦可用于惠州白鹤峰东坡故居,现贴上供大家一起欣赏: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时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迹辄千秋。

伊秉绶《题惠州永福寺 》联:
君臣三大节
词赋十先生

宋湘《题惠州永福寺 》联:
城收万景近
天放一山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1 14:10:53 | 只看该作者
在酒楼食肆商铺大门悬联,嵌上店名,以增风雅,造品牌,广名声,这种形式的“文化包装”,好像是清末民初的一种商业时尚。广州陶陶居茶楼以陶潜、陶侃领带上下联的那一副,就很著名。惠州当年也有不少,除上面介绍黄惠沾的西湖海天画舫联外,如东兴酒家门联也是一副嵌名联:

东也来,西也来,都来;
兴亦罢,衰亦罢,饮罢。

此联不同一般联语,是以仄声收脚,比较特别。语气颇豪,有点愤世的味道,亦可窥当时的社会生态和文人心态,读之让人莞尔。旧时东兴酒家在桥东东新桥头太白酒楼侧边一条小巷子里,也就是现在新建合江楼前面。这太白酒楼也有一副:

太上岂忘情,喜看佳偶来临,美酒不辞千盏醉;
白头征好合,再爱夕阳返照,锦衣摇映满江红。

从联语看,这太白酒楼当时大概是以摆喜酒寿宴为生意大宗。酒楼背西临江,推窗可俯见,“再爱夕阳返照,锦衣摇映满江红。”可谓一语双关。
以上二联《艺文卷》有载,作者无考。

据惠州坊间老者回忆,旧时桥东海天酒家也有一副门联:

海阔任遨游,俯瞰东西水抱山环多乐趣;
天空观宇宙,往来南北酒香茶热足怡情。

在邑人张可廷先生的《对联集》手稿里,:还可以看到他为年丰酒米店撰写的的嵌名联:

年纪感沧桑,结习犹存。纵教如坻如渑,把盏不忘家国计;
丰享饶菽粟,生民有赖。莫笑百厘百亿,读书只为稻梁谋。

二联亦载《艺文卷》。张可廷 (1888—1982),惠城区人。清末秀才,读书丰湖书院,废科举后选送北平大学。二十岁入同盟会,参加惠州起义。曾任广州文史馆馆员,著有《春秋经传笔记》。少有诗名,吟咏终生,积诗词数千篇,有《张可廷诗集》行世,同乡徐续为之作序,称其诗中见史,多风云气,长于七言律、绝,“七律体势严谨,文质相称,对句工稳而多变化”。亦好联语,有对联集(手抄本),收录名人名联,多有关于惠州者,如《艺文卷》所收惠州府城琼花庙联、归善县署大门联,以及广东陆路提督大门联,均取自此集。再录一副:

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十四日(旧历九月十二日)横塍祠堂重修落成,依俗例建安龙醮,余撰联五副:(选一):

有宽广田园,即此奠宏基,福利被人宏愿普;
问众多孙子,如何称大孝,英雄创世大名垂。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21:41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怀安道”有荐联如下:

《名家联集(清)》载有宋湘《题惠州丰湖书院》联,但观其内容,应是宋湘《题广东梅岭驿站旁茶亭》之误。现贴上,供方家鉴别: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路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汝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姑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

该论坛“小于一”有荐联如下:

张萱在长安官邸曾悬一联:
柱颊且看山,老去宦情如水淡,
抄书频乞俸,年来罪过总风流。

可见此老真乃书虫也。


《西园闻见录·廉洁》中有“积高山之善尚未为君子,贪丝毫之利便陷于小人”之联,可谓警句矣。

======================================
该论坛“九月八”有荐联如下:

清.戴尧有《题惠州六如亭》联曰:
随宦在天涯,剧难忘韶石箫声,韩江笛韵;
寻诗来海外,最好是苏泉月冷,黎高云深。

=============================================

该论坛“十一小”有荐联如下:

明代惠州人联语,俺也记得一副,是明末博罗韩晃的作品。据清宋广业《罗浮山志汇编》载,韩晃致仕归乡,筑闲笑亭,并自题亭联云:
世事无凭,过眼总石火电光,堪笑他黄梁未醒;
区缘有尽,会心为花香鸟韵,尽教我白昼常闲。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25: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差点把韩晃给遗漏了。印象中,宋广业的《罗浮山志汇编》还载有晚明高僧空隐道独为罗浮华首台写的一副楹联:

一门深入罗浮路;
五百重登华首台。

空隐道独曾任华首台住持,虽然不是惠州人,却与惠州关系密切,博罗韩氏家族中,函可和尚和韩履泰等,都是随他剃度出家的。这副联语,邬榕添的《罗浮山古诗词楹联选》有录载,但未注明作者,故顺及之。


我在87楼说到东兴酒家门联:“东也来,西也来,都来;兴亦罢,衰亦罢,饮罢。”指此联不同一般联语,是以仄声收脚,比较特别。今天夜游兄抄来几副有关惠州的联语,有两副也是以仄声收脚的,其中一副写道:

松亭鹤观,皆苏子之寓居;
朱洞蓬莱,并葛仙之遗迹。

联语作者无考。以个人之见,此联意境平庸,而且颇有合掌味道,上下联其实是可以对调而不碍其意的,它却偏要以仄声收脚,教人纳闷。


在夜游兄的供联中,还有一副,也是以仄声收脚:

罗浮产龙葱之竹,叶似芭蕉;
丰湖有点翠之洲,滩称漱玉。

此联写惠州风物地理,就艺术论,无多大特色,作者无考。另外尚有两副作者佚名的联语,与惠州名胜有关,虽欠缺气韵,意境平平,亦一并抄上以广闻见:

山名石埭,阁有平湖;
楼起合江,轩闻遗履。

登六如亭而吊朝云之冢;
游梅花村而思炎素之姬。


手上还有镂冰阁兄自作一联,是吟写白鹤峰东坡故居的:

酒浊闲沾合江雨;
更残空听枯井吟。

若与103、104楼所录数联相较,此联的手眼无疑要高出许多。尤其是下联,于枯残之中,着一空字,时空的流变,世事的沧桑,以及作者内心因此而生发的无限感慨,也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好的联语和好的诗词一样,是一定有着真挚情感作灵魂的。丰渚园大门的那副楹联所以被人诟病,依我个人之见,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情思空乏,因而也就没有了生动的气韵,没有了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精神能量——呵呵,这一扯,竟又扯远了。
惠州人联语数量庞大,不乏上乘之作,是一笔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此帖所介绍的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只是,长假已过,天气渐凉,该收拾心情开工挽食了。这个已开了近一个月的帖子,也就只好打住。在此,对版主和网友们的诸多鼓励和帮助,再次深表谢意!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26:48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十一小”有荐联如下:


随宦在天涯,剧难忘韶石箫声,韩江笛韵;
寻诗来海外,最好是苏泉月冷,黎高云深。

九月八兄上引此联,似应是清人邹戴尧的《题海南琼台》联。邹戴尧也有《题惠州六如亭》联,写得颇哀婉凄冷:

从南海来时,同上江楼,回首残云迷蜀道;
自东坡去后,独留香冢,伤心寒月照苏堤。


江北兄此帖匆匆收关,让人很不过瘾啊。小于一附上邓承修写给何如璋的挽联,当作是此帖竣工仪式的贺礼吧

扼马江四旬,不沦尺地,功罪难明,殁后自应凭众论;
忆燕京一别,遂成终古,知交殆尽,思君何处吊幽魂。

何如璋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学教科书上称何如璋是中法马江战役的投降派,其实这与真相有很大的误差。邓承修显然知道这点,但是他不敢有忤当朝统治者,不敢直言不讳地评论何如璋的功罪,只好在挽联中隐约其辞,希望未来能够“殁后自应凭众论”。此联与张友仁写予陈炯明的挽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29:28 | 只看该作者
红棉春醉客贴出下角青草姑婆庙门联:

薄采苹蘩供俎豆;
深培菔芥当孙儿。

《左传•隐公三年》有云:“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莒■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上联正用其句意,大约是说:如果你心诚意敬,用微贱的苹蘩来供奉神明也一样灵验。明信,诚心敬意之谓也。下联似是化用了苏轼寓惠《撷菜》中“芦菔生儿芥有孙”诗句,意谓有兹厚德深培,“菔芥”自可繁育万千,生生不绝,承继宗风。“苹蘩”、“菔芥”,皆微贱草本而为百姓日用不离,亦与青草姑婆于平凡中见出崇高的意象正相衬合,可见作者用心。
匆匆试释,恐多有不当,欢迎指正或补充。
百度了一下对“俎豆”的解释:
俎豆  zǔdòu
  俎豆1.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史记 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
  2.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虽在军旅,不忘俎豆”。


抄一副吴仕端先生为邓涛医生所作的门联:

庭宽未足车马驻;
市近犹存爽垲观。

联后仕端先生有注云:此联拟于1980年春节。其时邓正平反,门庭顿转热闹。门前水塘已填作第一市场矣!


后来,邓涛医生辞世,吴仕端先生又代邓医生的儿女为联榜于灵右:

一院失椿阴,人间罔极恩难报;
半生成错案,天道如斯病自深。

仕端先生后来笔录这副联语于其《杂俎》中,又加上一段说明:

邓涛于解放初即因历史问题受管制,嗣又被划为右派,直至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政治清明,始定为“错案”,然已被折腾三十多年矣。积痛至死,儿女言之悲不可抑,下联云云,代抒隐痛!

——这又岂止是邓医生及其儿女两代人心中的隐痛!


刘岱宗先生,惠州旅港人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常返乡探望亲旧。一日,与老友吴仕端先生茶聚于东兴酒家,席间突然对吴先生说:“你拟挽联是高手,要为我写一副。”吴先生呵呵一笑:“得,只要你老兄先走,我一定写。”刘先生听了大摇其头:“等我死了你才写?没意思啦!我就想知道你是怎样挽我呢!”吴先生连连摆手:“你生勾勾我给你送挽联,无畀你阿仔新布闹死曾出奇!”后来竟是吴先生先走,刘先生也就留下了一桩遗憾。
其实,旧时文人为友人预作挽联,或自己挽自己,并非完全没有。例如惠州著名画家李长天,在生勾勾之时,就叫好友为自己作挽联。在他的手稿中,记录了邑人吕瑞深预挽他的一副联语:

画笔苍奇,落魄循州千古恨;
丰仪高洁,名留青史万人欣。

还有一位被李长天称作“梁老师”的人,也为李长天预拟了一副挽联:

倾耳听清谈,此日戏言身后事:
丹青挥画笔,他年方叹忆斯文。

李长天也有一副自挽联:

千古名留青史在;
一朝火化别尘埃。

——虽不太工整,却见出老先生对自己的身后名充满了信心。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30:42 | 只看该作者
该论坛“十一小”有荐联如下:

李长天录有一首《题府县两城对联》,与《惠州志·艺文卷》所载地名歌的版本有些不同,不如借此帖抄贴出来,以广见闻。

桥对路,里对坊;
麦地对麻庄。
鹅湖对象岭,
公界对府堂。
府背巷,仓前塘;
短街游金带,高岭上银岗。
元妙观边通下廊;公卿桥畔过横廓。
草把销清,出城直过河南岸;薯藤卖尽,过艇还归水北乡。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31: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说起有关李长天的联语,我还记得一副,是梁仲立先生赠给他的:

万壑云烟名士画;
卅年风月故人心。


在本贴29楼谈到惠州人挽陈炯明联时,说到了周醒南的一副:

公为革命先锋,结局如斯,千古英雄同下泪;
我亦当年部曲,前尘若梦,九秋风雨有余哀。

同时又引述了周的一副自挽联:

人间何世,那可久勾留。最堪怜,五十年挣扎生存,士农工商军,宗宗做过;
西土言归,真是大解脱。尤可笑,六七次流离迁徙,咸酸苦辣涩,件件尝齐。

最近读全哥关于下角的帖子,又读到有关周醒南在陈炯明长粤时期主持开发建设漳州厦门的一些事迹,这对了解周醒南其人其联,很有背景资料的作用,特转录相关部分如下:

……这时,正是厦门城市建设二度兴起的阶段。虽然身后有海军漳厦警备司令林国赓作为后盾,但周醒南身负会办要职,处于各种矛盾的漩涡,尤感身心疲惫。特别是有些加入外国籍的中国人和日籍台湾浪人凭借强国外交优势,胡搅蛮缠,甚至进行威胁恫吓。一年除夕之夜,甚至有人在他家的门上偷偷张贴黑字联,针对他无有儿女的状况施加恶语:
六十无嗣天有眼,
三年不去地无皮。
周醒南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一日,了闲社进行社日活动。周醒南登坛扶乩,忽称延平王郑成功附身,随后全身一阵抖动,牵引乩笔写下三首绝句。其第二首云:
大海狂涛入耳哀,故园翘首乱云堆。
伤心三百年前事,愧与田横话夜台。
第三首云:
荒烟蔓草旧楼台,昔日雄心安在哉?
横槊有愧吾计左,枕戈空盼好音来。
郑成功当然不可能在逝世三百年后现身了闲社赋诗,而是周醒南借用郑成功的名义抒发内心的愤懑。前一绝句显然是针对日籍台湾浪人的,后一首则抒发了周醒南内心的困惑,担心自己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流。用手抖动插有枝条的簸箕上在沙盘上写字难,写出这样乩文更难。民国《厦门市志稿》称“此诗悲壮苍凉”。足见周醒南文学才华之一斑。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36:06 | 只看该作者
《惠城文史资料》第16辑载有廖辅叔一篇文章,题目叫《二十年代惠州那场攻守战前后》,其中有一段写到杨坤如派人上京请李绮青代拟联语的故事:

杨坤如虽然是绿林大学出身,却还能写出一手不算难看的毛笔字。安定下来,他也要附庸风雅,学一些文人学士的样子,在惠州西湖的景点挂上自己的作品。于是托人请远在北京的前清进士李绮青替他作一副对联,自己写好刻起来挂在百花洲,联语是:
何时解甲归锄菜;
特地偷闲为看花。

——呵呵,这老杨,绿林出身,“却还能写出一手不算难看的毛笔字”,也真难为他了!不过,这副联语的知识产权,当然还得算在李绮青的名下。


手上也有两副惠州地名联,作者失考:

水口横岗,猪乸嘴驮鸭仔渡;
菱湖园岭,青年桥接阿婆田。

中山南北东公界;
演达一二三丈岗。


邑人陈甫先生,雅好诗词,尤精诗律,尝任丰湖诗社主编,著有《小草堂诗词录》,内附联语约四十副,抄录二首:

文凭与实力联

十有七八人,靠文凭吃饭;
百无二三个,以实力起家。

为文联

闲中得句无骄色;
悟后为文有匠心。


陈甫先生为人谦谨,尝名书斋为“小草堂”,并以鹤顶格为之拟联多副,其一云:

小诗改后三更月;
草稿收齐半岁功。

还有一联,也有情思:

小酌酒巡,诗销永夜;
草萌绿现,词贺稔年。

====================================
该论坛“子西怜”有荐联如下:

不知明代的王守充,是不是属于水北王氏的呢?俺近日读乾隆归善县志,见文苑有他的传略,说王守充字美中,号东湖渔父。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邵武知府。诗词清丽,书法宗文征明,是个文化名人。在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里,则录载了王守充于明嘉靖年间自题其百官池居室门柱联语一副,也抄在这里凑个热闹吧:

万卷箧中唯五岳;
百官池上有三间。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22:1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30 22:12 编辑

再介绍陈甫先生几副有关西湖名胜的联语:

苏东坡纪念馆联
山间明月今如古;
江上清风去又来。

朝云墓联
养性有金刚,三年法雨堪同润;
知心评学士,一肚文章不合时。

湖心亭联
亭立湖心,四向凉风宜坐卧;
歌来水面,一轮朗月共徘徊。


陈甫先生还有两副联语,一副是写自己学习的,另一副是写子女教育的,颇能见其教师情怀:

疏学耽诗联
生平少学,学无所学羞言学;
到老耽诗,诗不成诗剩有诗。

莫苛求子女联
岂须乎戒饬端庄,少许横眉怜傲骨;
何必太叨陪孝顺,几分顶嘴喜顽皮。


====================================
该论坛“梌山居士”有荐联如下:

李熙寰挽李立之联:
人随诗瘦,病逐愁深,遺稿并业残,一暝更无身外物
视殓谁亲,埋忧何地,知交同怆恻,七哀难写客中情

李煦寰挽李立之联[2]:
更能消几度斜阳,忧患余生,感愤三篇成绝笔
忍重续当年旧梦,海桑换劫,淒凉四照剩空亭。

注:李立之号崇纲,毕业武昌軍校,仼张发奎部参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晉升第九师少将副师长,抗日开始在整编陆軍157师471旅任少将旅长,北上抗日未遂、概感于政党不和,內战不谌,托病辞职。自谓:[吾做官犯两错,一是回乡拜祖,二是为父祝寿,两亊令人铺张,我虽末花分毫、但惊忧四邻,耗费亲友,豈非千万人为我衣锦,我衣千万人之錦,是官败吾徳也]。
第九师驻防惠州時,好公益亊,出资合建百花洲主楼,为两等小学[一小]筹建校友楼,不遺余力,有文武兼治之誉。
抗战胜利谢绝宦途,在香港以粉笔生涯,贫病交迫,至卒于朩屋。自叹:''赤身而来,空手而去,一无牵褂也''生前詩词著作甚丰。


以上两联是吴仕端先生从香港朋友中收集而来,据先生解译,李煦寰与李立之青少年時一班朋友,常在公园野吏亭文会。联想故地哀其凄凉四照,賸:[剩]解。从前公园有野吏亭、岱忛亭、鼎臣亭,望野亭,还有一个忘记什么亭,都应是他们诗酒唱和的地方。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22:14:02 | 只看该作者
据吴仕端先生在《惠州西湖艺文丛谈》忆述,抗战期间,他常随李立之、任少游二先生于梌山梅花旧馆小坐,傍听他们谈论抗战时局,便中了解形势发展新动向,而最感兴趣的当然是何时能打败日本鬼了。立之先生则以小馆新构,尚无题咏,嘱其为之撰联。仕端先生于是作《题惠州梅花旧馆》联云:

如此湖山,同上新亭观日落;
依稀春讯,我来旧馆探梅开。

仕端先生回忆说:大家对这副联语都很赞赏,参谋长谭天彝为此设宴招待,算是作为此联润笔。这也是惠州耆旧的一桩风流韵事,因梌山居士说到李立之先生,这里顺便提及,以广闻见。


吴仕端先生《惠州西湖艺文丛谈》还忆述了民国初年贴于博罗城中某鸦片馆门口的一副联语:

万事不如枪在手;
人生几见日当头。

吴先生说: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老百姓畏兵甚于畏,匪官兵的烧杀奸淫抢掠,其破坏力之剧烈确为匪所不及。博罗县城便曾经历了官兵的几次拉据式的摧残,而几乎成为废虚。事定之后,便有人张贴此联于鸦片馆大门以泄愤懑。

接着他解读此联:这是将两句古语“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稍加窜改而成,可是含义与情趣则迥然两别。原来那两句古语,可算是享乐主义的自白,改换了两个字,便成了老百姓久经兵燹饱受蹂躏后的慨叹了。此联用于鸦片馆亦极恰切,抽鸦片的烟杆又名烟枪,抽鸦片者大都以日作夜地吞云吐雾。其妙处正在意含双关,绵里藏针,给残民以逞者以匕首投枪般的一掷。可惜不知作者是谁。


据叶伟强老师忆述,旧时惠州人在东江溺亡,若现场未捞起,一般都到下游剑谭收尸,那里有座收尸庙,悬一联云:

讲到生死皆有命;
亦无儿女也伤心。

又说:惠州坊间的纸扎店为丧家扎灵屋,亦在灵屋大门两旁写上一联:

玩尽世界空手而去;
若能返生赤身再来。

呵呵,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以旷达之心视生死,亦颇见一方风土民俗。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22: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30 22:18 编辑

====================================
该论坛“循州亭长”有荐联如下:

先生等诸贤近去过林寨,今抄林寨举人陈若愚所作对联以助雅兴:

上正村东门积裕门对联
(一)
积德从三恪
裕昆协九畴
(二)
万家腾紫气,
一镇霭祥云。

西门乡奎门对联
(一)
文华光千里
明星聚一堂
(二)
文章报国
明德新民

林寨街华光庙对联
昭火德以五通,炳炳彪彪,永掌南天法界;
灿琼花于三昧,堂堂正正,长扶东土生灵。

林寨魁星阁对联
万丈光芒腾紫极;
一枝画笔点青云。

下正陈凌九地坟联
气乘紫云,腾云马足腾千里;
穴藏白面,照面烛峰照万年。

游魂祠对联
莫在郊外啼夜月;
应为祠里笑春风。

下正陈凌九地坟联
气乘紫云,腾云马足腾千里;
穴藏白面,照面烛峰照万年。

林寨下楼村举人陈九车遗联
(一)
事父事兄将来方可事君,宗祖传家惟孝悌;
积金积玉到底不如积德,子孙继世在亲贤。
(二)
且喜先人传旧业;
还期后裔焕新猷。
(三)
奎壁光生银汉晓;
芝兰瑞霭玉堂春。
(四)
盈门积庆家声远;
满堂荣华世泽长。

下楼安敦门联:
安贞协吉;
敦仁象春。

东门联:
说礼敦诗光户宅;
乡云捧日照门庭。

西门联:
守先持后自由道;
拾级登门看步云。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30 22:52 , Processed in 0.0492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