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忠州新闻网
作者:周康杰
===============================================
杨裕勋(1837-1921),字建屏,别号笑笑主人,又号笑笑居士,又号莲痴生。重庆忠州人。同治时凛膳生。光绪年间先后任涪陵、江津、达县、彭水等县教谕。家贫好学,天资灵敏,颖秀绝伦,襟怀潇洒,落拓不羁。擅长画花卉翎毛,尤精水墨荷花。所作荷花劲峭生动,天然妙趣,名噪一时,时人美称“杨荷花”。又善书法,初宗董其昌,后自成面目。其书法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亦能工诗作文。晚年辞官回梓,建“清凉书画馆”与“趣园”,终日与文友诗酒盘桓,以求自娱。传世著作有《毓秀山庄诗文集》、《墓庐诗存》、《荷花画谱》、《画禅室随笔重录》等。书画作品流散在全国各地,被文化部门和私家收藏,声价颇高。除书画诗文俱精外,还擅长联语,杨所到之处,多有题联,惜年久泯灭,尚存者寥若晨星。余八方搜钓,从沉没中钩出十余副对联,公诸于世,以飨同好。 光绪年间,杨建屏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教谕。当时知州吴梅羹颇有政声,亦有才名。早闻忠州杨建屏多才多艺,与之相交渐深。二人公事之余,常登楼观景,吟诗作对。某年中秋之夜,吴知州邀建屏到学署登瞰江楼赏月饮酒。二人酒酣,诗兴大发。但不作新诗,专用古人诗句作对。明为取乐,暗为斗才。吴知州一马当先,用苏东坡诗句起对,说:“‘多情明月邀君共’,请杨兄赐下联。”话毕,笑着向杨建屏乜斜一眼。建屏微笑道:“吴贤弟果然是满腹诗文,出口不凡。愚兄对句仍用东坡诗句‘无主荷花到处开’。”吴知州闻之,连连称道:“妙哉,妙哉!真乃天成妙对也!”随即环顾楼内红烛高烧,触景生情又出上联:“‘数枝红蜡啼香泪’,建屏兄请对”。杨建屏看看高楼四面卷起的彩色窗帘,脱口而出对上下联,说:“‘四面朱楼卷画帘’,吴贤弟上联用黄滔诗句,愚兄则用杜牧诗句相对,真是献丑了。”吴知州笑道:“建屏兄果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不虚传。”建屏哈哈大笑即刻回答:”过奖,过奖!“吴知州笑观杨建屏俊俏脸面,风流倜傥,才气横溢。顿时若有所悟,高声吟道:”眉宇之间见风雅。“建屏又是一串哈哈,接腔道:”贤弟太夸奖了。此联用黄庭坚诗句,愚兄也只好鹦鹉学舌,仍用山谷诗句‘笑谈与世殊臼科’作下联也。”吴知州紧接道:“高才,高才!建屏兄真是‘平生好诗复好画’(苏轼诗)可尊可爱也!“建屏一串哈哈过后立马笑答:”知州大人不愧‘古者养民如养儿’(陆游诗),可敬可颂!”吴知州自知才学稍逊一筹,不宜久斗。忙举杯与建屏连饮三杯美酒,然后改换话题说:“建屏兄,此番来涪州任教谕,真是大才小用,受委屈了。但我州有此大才,深感莫大荣幸。本州名胜古迹若有大手笔题联,当增辉添色。请先为此楼题联,望勿推辞。”杨建屏不好推辞,只得接受吴知州之请求。吴知州又敬酒三杯。建屏乘着“二麻麻”的酒兴,凭窗远眺:涪州城如同一柄锋利的宝剑,刺向大地深处,顿时劈出二条河流,一名长江,一称乌江。两江狂热而亲密地拥抱着涪州城。明媚温柔的月光轻轻地抚摸着两江胴体。高耸入云的瞰江楼,不时接受着习习江风的拂面,让人心旷神怡。由楼台为主线,用月光、江水、江风、云烟作纬线,编织成一幅锦绣图画,如此佳景尽收眼底。观景而动情,文思如潮涌。建屏挥动如椽大笔,龙蛇跃然纸上,题涪州学署瞰江楼联曰: 二分明月二分水;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联是集古人诗句而成。上联由唐代诗人杨凝的《忆扬州》诗句化裁而成,下联为唐朝大诗人杜甫《赠花卿》诗中句子。信手拈来,对仗工稳,借用古人诗句来描写眼前佳景,一曰巧妙,二曰熨贴,真乃天衣无缝,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杨建屏在涪州广交文人雅士,且过从甚密。每月雅集,或饮酒吟诗,或品茗论文,或赏景题联,或笔走龙蛇,或涂抹丹青,真乃陶醉于笔墨世界之中。当地有一位罗秀才,因数次乡试未中举,整日借酒消愁,醉后犹喜画泼墨山水。其画浓浅相融,出神入化,气韵生动,淋漓酣畅。罗秀才爱酒,每饮必醉;爱山,见山必画。故将自己的画楼取名“醉山楼”。杨建屏得知罗秀才善作泼墨山水画,登门拜访,却吃了闭门羹,因罗秀才性格古怪,不喜与官员结交。建屏足智多谋,第二次去拜访时,巧扮和尚,自命法号为“荷花木易”,自称住忠州百花寺,因有画缘,特到涪州拜会罗秀才。罗秀才一听通报,设酒宴款待。席间边饮酒边摆谈,罗见此和尚举止潇洒,吐属不凡,非寻常之辈。酒饭毕,罗秀才雅兴大起,邀建屏作画取乐。罗作《巴山风云图》,气势磅礴,不可一世。杨作《荷花高洁图》,遒劲挺拔,目空一切。杨画毕,落款“忠州杨裕勋”,罗见之十分惊奇,原来“和尚”是名震巴蜀的“杨荷花”。二人相对大笑,连叹相见恨晚。罗秀才恳求建屏为其醉山楼题写楹联,并要求将醉山楼三字嵌入联中。这当然增加了作对联的难度。但建屏不畏其难,沉思片刻,便挥毫写下题涪州罗姓醉山楼联语,云: 地喜四时常醉酒;楼无一面不当山。 上联写人借宝地常醉取乐,下联写楼景及四周山景。并且下联是巧用陆游诗句,切人、切地、切事,自然妙趣,不露斧痕,可称佳构。上联中嵌入“醉”字,下联中嵌入“山楼”二字,全联用“碎玉格”嵌入“醉山楼”三字,镶嵌得如此灵活得体,浑然天成,真令人拍案称奇。 涪州名秀才黄清轩,因字迹古拙,乡试屡不中。绝意仕途,设馆课徒数十年。后建清凉书画馆,每日习字作画,寒暑不辍,技艺与日俱增。后收弟子若干,专门传授书画技艺,名播当时。杨建屏闻知,专程造访。二人一见如故,谈吐投机。建屏先欣赏馆中悬挂的书画作品,十分敬佩黄老先生的书画技艺精湛绝伦。黄老先生早闻忠州“杨荷花”的大名,今日想一睹建屏现场作画之风采。但知此时缺雅兴,故暂不相请。叫家人办好酒席,请建屏入席饮酒。席间,谈书论画,说古评今,见地高雅,同气相投,结为忘年之交。酒至酩酊,黄老先生备齐几案,呈上文房四宝,请建屏作画。建屏酒兴大作,欣然应允,立挥而就,一幅灵动鲜活的《墨荷图》展现眼前。黄老先生如获至宝,连连夸奖道:“绝妙,真神品也!”又恳求建屏为其清凉书画馆作楹联,以扬其名,建屏满口答应,灵感顿生,文思突发,提笔一气呵成,写下题涪州黄清轩清凉书画馆联,云: 子弟欲培高矮树;
烟波时看往来船。 上联写人。高度赞扬黄清轩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地培养学生,如同培植树木一样艰难辛苦。下联写景。联中虽未写出书画馆的位置,实则告诉了此馆建立在二江(长江、乌江)汇合的江岸上。临窗远眺,可以看到二江上的水天一色的浩淼烟波里,流动着来来往往的帆影。 杨建屏任彭水教谕时,遍游县内名胜古迹,古庙山寺,且每有题联,惜世事沧桑,楹联多已无存。今只觅得四联,弥足珍贵。题彭水黄庭坚绿阴轩楹联,云: 老树植窗前,合洗墨池头,此地尚留遗迹在;
扁舟横槛下,看摩围云影,不时渡过小江来。 绿阴轩在彭水县城南端,乌江东岸峭壁之巅,与摩围山隔江相望。原建筑为四出飞檐,雕花门栏,有矮栏可倚凭。轩旁有几棵附岩攀石而立的古榕树,枝繁叶茂,树成冠状,好似巨伞,遮天蔽日。不失为一避暑静养之宝地。此轩乃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于绍圣元年(1094)因“坐修《神宗实灵》失实”罪被贬滴为涪州别驾。二年后,即绍圣三年(1096)改任为黔州(今彭水县)安置(宋时官吏被贬,稍重者称“安置”。实无官职,闲居于官府)时所建。建成后,黄庭坚手书“绿阴轩”三字刻于轩旁石壁上,后又制成木匾悬于门檐,黄庭坚常与邑中文士游息于此。夏日纳凉,品茗读书;中秋赏月,饮酒吟诗,其乐也陶陶。酷爱书法的黄庭坚筑一专供洗笔涤砚之水池,而今还留有“洗笔池”(亦称“洗墨池”)的遗址。还留着当年藏书的“万卷堂”旧地。上联写观今忆昔,使人睹物思人,无限怀念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给后人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及好学精神。下联写景,以近推远,心胸豁然开朗。要观赏美丽的摩围山色,就要不怕乌江之惊涛骇浪。乘坐一叶扁舟劈波斩浪渡过乌江方能达到目的。作者眼里的号称天险的乌江也只不过是一条“小江”而己。虽为文人,其胆乃壮,其言颇豪,真浪漫之笔法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十九日,正当酷暑炎热之时,杨建屏携几个文友乘舟渡过乌江,登上摩围山,游山玩水,颇为惬意。后到云顶寺里纳凉避暑,寺中方丈设素宴招待。席间,宾主谈笑风生。建屏夸奖此地是避署消夏的洞天福地,方丈趁势恳请建屏题联,以光寺名。建屏欣然应请,写下一联,云: 此日正庚三,避暑同游,谁料寺中如署冷;
去天才五尺,凭虚眺远,我从顶上踏云来。 上联中的“庚三”出自《易经》中巽卦词“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意思是说六月十九日这天,若按古代干支纪日法应是丁日,属于“先庚三日”,这三天是非常吉利的日子,外出旅游和办事都十分顺利,不会有什么危险和凶事。杨建屏选择吉日良辰到摩围山赏景避暑,心情当是十分高兴的。一到云顶寺里,却大失所望,游客寥寥无几,清清冷冷,如同自己居住的学署幽静得门可落雀一样。此系借景抒怀,对自己学官卑微不受人尊敬,过着寂寞清冷生活的满腹牢骚不吐不快。下联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快活得像无忧无虑的神仙,脚踏祥云尽情赏阅人间壮丽山河,好不快哉! 彭水县有座吕祖祠,是专门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修建的。吕洞宾,名岩(一作易),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生活于唐末。唐懿宗咸通中,两举进士不第,后两调县令。当时黄巢起义,洞宾夫妇隐居终南山,妻逝,誓不续弦,立志学道,自号“纯阳子”。学老子(李耳)道法、剑术及炼丹术,故称“回道人”。后云游天下,拜师修道,果成仙人。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各地修庙建祠以祭祀之。彭水吕祖祠在杨建屏所住学署的后山上,建屏喜道教,闲暇常到祠中游玩或看道书,与道士交友盛笃。或与道士论道习术,或饮酒谈诗。道士为了张扬祠名,增添香火,请建屏题联,建屏十分乐意,挥笔写一联,曰:
冷署傍仙居,看当门,万丈石花,两江风月;
道书容我读,最得意,一官德化,三醉岳阳。 上联写景致。祠傍有清冷幽静的学署,祠前却是一派美景:高耸入云的石花山,万木争荣,百花盛开,不愧为彭水八景之一的“石花晚翠”佳景。放眼山下两江的清风明月更是美妙得让人陶醉。下联写事,全用吕祖典故。尽情地阅读道教的典籍吧,但最佩服的是吕洞宾当“父母官”时,以美德锤炼自己,教化人民。更羡慕他云游岳阳时所写的《绝句》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人是何等潇洒风流,诗是何等豪壮气派啊! 彭水县在乌江边,乌江是有名的“天险”。江中有险滩名龙门滩,水急浪高,吼声如雷。江滩岸上有一古庙,庙周榕树包围,碧荫铺天盖地,却是一游览胜地。杨建屏闲暇时常到此处游玩,观景听涛声,雅兴一来,题一联云:
树老不知年,最喜层阴遮庙脊;
官闲无个事,时来此地听江声。 此联明白如话,语言略带幽默、诙谐。写景抒情颇觉贴切真实。当然有借题发挥之意,抱怨在“闲官”位上,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只得寄情于山水,聊以自慰,打发时光。 光绪末年,杨建屏任江津教谕。某年大旱,遍地焦土,禾苗枯死,饮水奇缺。百姓纷纷到江津四大天王庙敬神祈雨。其虔诚跪拜,哀叹嚎哭之状,不忍目睹。杨建屏一介儒生芥末小官,恨自己无回天之力,只有怜众生遭天灾之苦。复杂心理,郁愤于胸,不吐不快,故题联于江津四大天王庙壁上,联云: 坐佛门,安百丈之身,此为大人而已;
顺天道,布四时之气,岂曰小补之哉。 “四大天王”是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后被佛教吸取和改造利用,变成保护佛法的护法神。中国在两汉之际(即公元一世纪)引进佛教,四大天王的形象和职能逐渐变成具有中国“特色”。宋以后佛教与中国迷信传说相嫁接,四大天王变成了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到了清代,他们又变成主宰风雨雷电的天神。全国许多地方都修庙宇塑金身,人们敬香膜拜,虔诚祈祷,盼望在天之神,管理好四时风雨,适时洒布到人间,使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吐,国泰民安。联文似乎是在褒奖“佛门大人”的伟大作用,并希望这四个庞然大物能调和四时气候,普降甘霖,拯救受苦受难的灾民,这岂只是小小的功德吗?实则是用调侃手法,以轻蔑语气在讥讽神灵不“灵”。在大旱之年,无法拯救灾民,于世无补,徒有“百丈之身”而已,这种明褒暗贬的皮里阳秋笔法,再三咀嚼,别是一番滋味。 杨建屏有题观音菩萨联语二副。其一是题千手观音联:云: 孽海望援多,要展慈悲终费手;
佛航撑力少,还须指臂作帮身。 千手观音,佛经说她发誓要为所有众生谋利益,所以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维护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实际上这是采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表现其神奇的魔力。联语表面道出为什么要塑造千手观音之玄机,好似一首颂歌。内中却影射人世间受苦受罪的众生正在无边苦海里争扎沉浮。“撑力少”的佛神怎能营救“望援多”的苦难众生呢?即便是给救世主观音菩萨配上干支手也无力回天无济于世。颇有点蔑视佛神佛法的口吻,所含哲理亦耐人寻味。 其二是题送子观音联语,云: 观世无如观自在;
好心自有好儿来。 杨建屏自号“笑笑居士”,“居士”常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建屏虽喜研究佛学,但终为佛门外之玩世不恭的浪漫儒生.对许多佛门戒规不以为然,往往用“笑笑”了之的轻蔑态度对待之.此联裁对自然、流畅,好似一条格言。虽语近理俗,但对禅理殊有妙悟,如同警世钟声。 杨建屏在家乡忠州题联更多,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回家闲居达10余年之久,每日与文友吟诗作对,其作品收入《毓秀山庄诗文集》刊行于世。惜世事嫂变,斯文扫地,雕虫小技更属横扫之列。辛免于劫难者已属凤毛麟角。现只钩得二联,以飨读者。 题忠县白鹿洞碧瓜亭联云:逐鹿事非虚,谁识洞中真猎子? 食瓜人已杳,我来亭下亦神仙。 白鹿洞在忠县毓秀山麓(现忠州一小后面)。据清代道光六年(1826)吴友篪熊履青撰《忠州直隶州志》记载:相传有二猎人在毓秀山打猎,见林中有二支白鹿,猎人疾追之,追至一石洞前,白鹿忽不见,唯见地下有二个碧瓜。二猎人正饥渴,将瓜食之,立刻成仙而去。后人觉此洞为神仙所居,遂取名“白鹿洞”。又在洞前修建碧瓜亭,以供游人观赏闲玩。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定为忠州八景之一,景名“鹿洞仙踪”,载入柳福培编纂的《忠州志》里。清人陈廷瑞《鹿洞仙踪》诗云:“猎士曾追鹿,芳踪不可寻。食瓜仙已渺,封鲜洞弥深。书舍名犹昔,诗人说至今。白云自来去,蕉下梦沉沉。”上联写白鹿洞传说典事,用假设反问句式表现,充分表示了作者不信“食瓜成仙”之神话迷信。下联披露作者心声,世上若真有神仙,作者就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终日“笑笑”的“陆地神仙”〔时人如此加封谥号)。一个活神仙的快活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叫妙! 明末,忠州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名叫秦良玉(1574-1648),字素贞。据《明史·秦良玉传》和《忠州志》等史书记载:秦良玉从小随其父秦葵(忠州贡生)学文习武,通经史,工词翰,善骑射,熟韬略。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马蒙冤死于云阳狱中,良玉遂代领其职。抗清平叛,攻打义军,驰骋沙场近50年,所向披靡,屡建奇功。明崇祯皇帝平台召见,赐彩帛羊酒,赐御诗四首以褒其功,加封一品诰命夫人,授都督佥事兼任总兵官。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从此,忠州人引以为自豪,特在城西鸣玉溪上建秦良玉宗祠,以示纪念,以供凭吊。以后许多文人雅士、武将文官多到此游览观赏凭吊英烈。题诗撰联者颇多。 杨建屏题联云:
兰谱谛真知,六十年宦海,名场、里社,交游推首屈;
桑田磋变局,三千界云旗、风马、天人,分别剧伤心。 读罢全联,一位飒爽英姿、聪明机智、能征善战、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作者也慨叹世事多变,在多事之秋,秦良玉一门忠烈皆是“平生报国屡争先”(郭沫若咏秦良玉诗),“露宿风餐誓不辞,呕将心血代胭脂”(崇祯赐秦良玉诗),“靴刀帕首桃花马,曾有威名振九州”(秋瑾颂秦良玉诗)。这些诗句亦可作为杨建屏联语的最佳注脚,是对秦良玉可歌可泣的一生较中肯客观的评价。(此联疑为挽秦氏后辈能人——作者注) 杨建屏以八十四岁高寿无疾而终。州人无不悲哀,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灵堂悬挂挽诗挽联甚多。 何次平挽杨建屏联,云: 终生欢喜不知愁,善书、善画、善饮、善诗,得一钱用一钱,竟忘却我为何人,今是何世? 过眼繁华真若梦,有花、有酒、有台、有榭,去几日乐几日,能如此生而无恨,死也无悲。 何次平系忠州贡生,工联语,善诗文。与杨建屏交谊甚厚,对杨甚为了解,故能准确道出杨的一生事迹,性格、才能、爱好、情怀、生活习惯等等。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不愧为楹联高手之作。 艾光清挽杨建屏联,云:
以书名,以画名,以诗酒兼名,名声不朽; 对老笑,对少笑,对朋友尤笑,笑貌长存。 艾光清(1878-1948),字琴月,忠州人。曾肄业于成都锦江书院,宣统拔贡,民国议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