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魏明伦:对联应“申遗” 现在贴的多是顺口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2 10: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北京晨报》2011.02.16
作者:记者 周怀宗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贴对联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之一,而今,满街满目的对联,却常常让人不忍入目。

  有网友指出如今春节对联,“有不能称其为对联的,有贴错上下联的……”此外,对联的千篇一律也让人厌烦。有媒体报道,一名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是收集春联,然而家家户户的春联几乎一样,家家“招财进宝”,户户“财源广进”。

  对此,素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说:“只要有门,有建筑,大多都有对联,可是却很难找到真正的对联,满大街的都是口号、标语、对口词、顺口溜。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把它丢掉了。”魏明伦建议把对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和保护。

  贴对联是为了辟邪

  晨报:每到春节,中国人都要贴春联,这个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魏明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从最初人们贴在门口辟邪的桃符、门神演变而来。中国人挂桃符从周代就有,《后汉书》中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中国的第一副真正的春联是从孟昶开始的,孟昶是五代时后蜀之主,他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该是公认的第一副春联。不过这时候,春联一般仍旧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才真正被称为春联,明清时代也是春联大成的时代,到了之后的民国,更是佳作辈出,名家众多。

  晨报:到了现在,春联仍旧是应用最广泛的古典文学形式,是什么原因让它生命力这么强?

  魏明伦:大众化。诗词是小众的,不仅仅是现在,就算是古代,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写诗词,春联则不同,每家每户都要贴,只要有门,有建筑,都有春联。而且,不仅仅是春联,开业、庆典等等各种活动都会贴对联,这让它生命力非常强盛。

  满街对联“对”不起

  晨报:但是也有很多人反映,现在的对联错误太多,几乎都不是对联了。

  魏明伦:没错,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对联到处都有,但到处都“对”不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走在街上,商店、企业、单位、居民,门口大多都有两行汉字,但是多数不能叫做对联,你可以说它是口号、标语、指示、顺口溜、对口词、大白话、关键词……到春节,各种吉祥话夹杂在其中,就可以叫做吉祥话的口号、标语、对口词,唯独不能叫对联。并不是说这些文字不好,实际上用意都挺好,用词也不错,但是合起来并不能成为一副对联,对联有对联特定的标准和规矩,不符合这些规矩的,就不能叫做对联。

  晨报:现代人一提规矩,就会联想到束缚、樊笼,这是不是打破规矩的原因?

  魏明伦:我想,对联的规矩,不是束缚聪明才智的樊笼,这一点,从历史上有那么多佳作名句就可以证明。不用说整个对联,就仅仅说春联,从孟昶开始,到明清大成,再到民国时代,多少大家,多少名作遗留下来,他们也守对联的规矩,为什么能做出好对联来?

  对对联必须守规矩

  晨报:那么,春联究竟有什么必须遵守的规矩?

  魏明伦: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对联有两大要素,第一是对仗,比如说上下联词性要对仗,形容词要对形容词,动词要对动词,还有语法结构也要对仗,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要对联合结构,也不能乱对。其二是平仄,平仄要相反,这一点和律诗、绝句是相同的,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有些对联是白话的,要求可以松一点儿,还有一些名家或者名句也不完全符合规矩,但这都是特殊情况,不能算作是一般规律。

  晨报:一定要守这些规矩吗?

  魏明伦:这两大条件是构成对联的要素,它是游戏规则,没有这两大要素,就不能称之为对联,你可以叫做口号、标语之类的都行,但要作对联,就一定要有。这就好比跳芭蕾就要踮着脚,踢足球不能用手,打篮球不能用脚一样,你要用手,就不要踢足球,去打篮球好了。再简单一点,穿衣服有反正,唱歌唱戏要有腔调,现在的问题是全国人民在对联上都没了规矩,就好像穿衣服都颠倒正反,唱戏都荒腔走板。对于对联来说,不“对”如何能叫对联,而且,对联的规矩,也是它“美”的方面之一。

  魏明伦:

  剧作家、杂文家、骈文家。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被誉为“巴蜀鬼才”。

  对对联比下跳棋容易

  晨报:对联一般都很短,又有很多规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会太难?

  魏明伦:正因为它短,自然要戴着镣铐跳舞。对联是一种微型文学,其实微型文学全世界都有,但没有哪一种能像对联这么精致而又内容丰富的。微型小说怎么也得几百字吧,但是对联一般也就是四五个字相对,短的,三个字、两个字都能相对,一个字的,云对雨,雪对风,大家都听过,两个字的,色难对容易,也很好玩,这是它的精致。家庭琐事、民族存亡、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任何事情、任何内容都可以放到对联里面,这是它的丰富。很多人觉得太难,其实不然,古人把对对子当作启蒙的课程之一,小孩子就能学对联。对于现代人来说,对联的两大要素,对仗中的词性、结构都很容易,上学都学过。平仄可能难一点儿,主要原因是现代语言和古语读音不太一样了,它不能用普通话,而要用诗韵,要用古声,大部分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但稍微用心就能学会,最起码比下象棋、甚至是下跳棋还容易。

  晨报:听起来确实不难,但事实是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真的会写对联了。

  魏明伦:是的,我们快丢掉它了。对联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瑰宝,全世界的文学中,只有汉字、华语中文才能出现对联,它或者包含哲理,或者充满诗意,或者体现智慧,它是汉字、华语中文中最精美的微型文学,其他任何语种都不可能有,但是我们丢掉了它。

  高科技低人文时代

  晨报: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丢掉了对联?

  魏明伦:“文革”之前都还有,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写对联。到“文革”之后,慢慢地人们不会写对联了。不仅仅是普通人不会,就连知识分子,甚至作家都不会了。以前的作家,基本上都会写对联,有人写得还非常好的,现在的作家,或者也有写的,但是能写出真正对联的,很难找到了。书法家也不会了,以前你拿一副对不上的对联给书法家,人家不可能给你写,“你先把对联写对了再来吧”,现在的书法家,很多本身就不会,拿来什么写什么,挂出来的自然也是错的。

  晨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丢掉了对联?

  魏明伦:这是一个高科技低人文的时代,科技方面,越来越高,人文方面,越来越低。当然,不独对联,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其次,各地也有楹联协会,但是影响力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一些特别喜欢对联的人才知道,对于对联的推广,知识的普及等等方面,力有未逮。再次,相关的人文教育缺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相关的教育课程,自然也都不会了。

  为对联申请非遗

  晨报:对联应用如此广泛,但却少有用对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魏明伦:恐怕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这毕竟是一个文化问题,只能有待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当然,也需要有识之士广为呼吁,这样一个文化瑰宝,倘若再不能引起重视,恐怕就真的要绝迹了。

  晨报:是否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拯救呢?

  魏明伦:对联其实应用仍旧极其广泛,它的问题在于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对联,而且文化问题也不是强制措施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的是基本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明白什么样才算是一副对联。当然,我觉得也可以给对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确实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别无二家,并且它有无数经典的作品遗留至今,是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瑰宝,而不是糟粕。申请“非遗”应该是恰当的吧。(记者 周怀宗)

  对联小知识

  1、对仗:对联一定是对仗的,词性、结构都要对仗。

  2、平仄:对联和律诗、绝句一样讲究声韵,规律也相同。

  3、上下联:对联规矩是“仄起平收”,上联的尾字一定是“仄声”,下联尾字则是“平声”。

  4、张贴:人面对门口,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背对门口反之。和竖排文字规矩相同。

  5、横批:对联不必非要横批,大多数名联都是没有横批。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0:17:45 | 只看该作者
魏明伦的表述言简意赅,基本上指出了当前对联文化在普及上所存在的弊病。大众对于对联文化的错误认知,基本上就是如此。
俺个人觉得,此文很适合作为对联文化讲解的基础论调。

3#
发表于 2013-10-25 13:32:09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哲人说,对联一定要守规矩,否则一放就难收了。未入而出,终归小道。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9:36 , Processed in 0.0411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