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做什么样的人
对于有个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这一年是值得庆祝的,因为那个闭门会议的系统结束了内部协调,开始可以与外界沟通了。但问题有可能不那么简单,因为会有一些孩子虽然来到了人生的第十五个年头(14岁),他或她可能还会让父母感到叛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一年的孩子,你可能会发现,此时的他或她所表现的已经是执着而非叛逆了。什么才是叛逆呢,就是不听你的,你说什么我都粗暴地拒绝并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被打扰的人所反映出的状态,他的拒绝并不是因为他不认同你的观点,而是对你打扰他所做的反击。显然,人文系统闭门开会的时候,那个13岁的人对外界的排斥属于叛逆。但是,当那个系统开会结束,系统中各单元之间的定位与相互协调方式已经确定后会对外呈现什么特征呢?我们也许不知道,此时的系统正处在历经10余年的成长之后终于要独立运行的喜悦和紧张之中。独立运行尽管说起来不难,但这意味着系统将按照自身在闭门会议中形成的决议、确定的方向来运行。既然那个系统所依循的运行方向是自己确定的,那么它就有可能与父母所认可的方向相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试图通过沟通来说服孩子走他们指向的路的时候,这个已经具备独立性的,正沉浸在喜悦和紧张之中的系统会拒绝听从。从表象上看,都是拒绝,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但此时的拒绝已经不是上一年那种因为被打扰而产生的逆反,而是因为父母所持的观点与他那个独立系统要走的方向相反。尽管从表面看来都是排斥父母的观点,但本质已经起了完全的变化。如果到了这一年,父母发现孩子还是不理会他们的建议,那么做父母的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观点,并体会孩子的思路了。因为叛逆是由于系统的闭门会议,会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同的观点和方向会导致严重的代沟,这条代沟从这一年开始形成,并且沟的深度和宽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
如果无法和孩子达成共识,父母有能做些什么呢?眼看着代沟形成而不闻不问显然不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可是眼前的问题明摆着,如果那个14岁的孩子不听话又怎么沟通呢?看来需要改变沟通方法。从孩子懂事至今,父母基本上采用说教的方式,自上而下地与子女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在13岁以前是有效的,因为那时的孩童,其自身的人文系统还没有完全长成,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来自父母的指点。然而在14岁这一年,他自己的系统搭建完成,会议的决议已经印发至系统的各个单元,无论那个决议正确与否、可行与否,他都要试一试。在这种状况下,继续那种针对具体事件的指点已经不会再被这个刚刚开始独立运行的系统接受了。也许有些父母会认为此时孩子的不顺从是一种没有长大的表现,因为的确有很多孩子再长大一些就又可以接受父母的说教了。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要以为是好事,这有可能是代沟进一步加大的结果。实际上,14到19岁这几年是人文系统的实习期,按照自己系统的决议所指定的方向、所认定的方法运行是这几年的一个基本特征。改变13岁会议的决策,要等到人文系统的下一个闭门会议的到来,而那个会议将在人生的第二十一个年头(20岁)召开。因此,如果做父母的在这几年里不改变自己与孩子的交往方式,还是延续他在孩童时期所形成的针对具体事件、短期目标进行非常详尽的具体操作指点,那么当那个在14、15岁还不听话的孩子,突然在16、17岁很听话时,这就说明代沟已经进一步加宽和加深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没有到达20岁的人,其人文系统的实习道路并没有走完,不会改变他的方向去听父母的具体建议。他的改变只不过是实习的一部分,他在试图通过与父母达成某种妥协而为自身的发展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也就是说,他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学会了表面上与周围环境相妥协,而内心却继续沿着自己认定的道路前行。面对孩子这种“成长”,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忧虑呢?高兴是应该的,因为他的确成长了,但忧虑也是必要的,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已经形成。这个在14岁到19岁期间形成的代沟将提交20岁的那次闭门会议讨论,一旦被会议认可,这个代沟将会长久地存在,再难消除了。可见,14岁到19岁这个被称为人文系统实习期的阶段也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代沟的形成期,这期间形成的代沟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弥合,但要是过了这个阶段,代沟可能就变成永久性的了。
面对上述状况,我们有什么方法解决吗?当然有。既然孩子在这一年进入到了人文系统的实习期,他或她改变了以往的运行方式,于是该跟随这种改变的是他们的父母。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和一个与自己的观点有着巨大分歧的人共事时,一味追求具体做事方法的一致会导致工作无法进展。此时的解决方法是越过眼前的具体事件去看远景目标,通过对所在公司、所在部门远期发展目标的憧憬可以让原本势同水火的员工一起合作。再比如有些电影所表现的,正在进行生死互博的敌对双方在遇到共同的生死存亡关头会联手救亡。现在,父母面对一个还没有成人的孩子,但他的人文系统已经独立运行了。此时父母应该由以往对具体事件、具体行为的指导转变为对人生远期目标描绘和规划。就如同开车出行,同车的人可能对走哪条路有分歧,但对要去的目的地是有一致认识的。因此,在人生的这第十五个年头,在人文系统结束上一年的闭门会议,开始独立运行的这一年,勾画人生远景目标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同时,这也是可以获得那个独立运行系统接受的沟通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从这一年起,不再和孩子谈小事,而是要讨论宇宙人生、发展规律等大趋势、大范围的话题。这才是两代人之间建立沟通渠道,避免代沟出现的正确方法。这种讨论大事的方法如果不采用,过了20岁也就不能再用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是成人期,那时两代人的关系要依据平等原则建设新关系。我们现在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发展脉络:
- 3岁到12岁:人文系统的成长期,父母对孩子处于具体事件、具体规范的指导时期。
- 13岁:人文系统闭门会议,免打扰。
- 14岁到19岁:人文系统的实习期,父母与孩子处于人生远景规划期。
- 20岁:人文系统闭门会议。
- 20岁到37岁:人文系统的工作期(生理系统的成人期),孩子已经成人,两代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已经消除,需要建立平等、对等的双边关系。
好了,现在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当两代人进入到了孩子的远景规划期阶段,有关人生目标、思想认识的发展方向、社会的特点、以及一个人可能达到的境界等等都将是这个阶段可以在两代人之间获得共同认可的话题。因此,从这一章到第二十章,我们的讨论就是围绕着人的宏观环境和远景目标所展开的。而在这一章,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人生目标,也就是讨论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到善于做人的人,自古就有。这样的人一定是对道有着深刻的认识,由于了解万物的根源——道的种种特点,他们就能察觉事物细微的奥妙;由于了解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他们就能通晓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最开始时刻的有无混合的状态,也就是玄状态。这样的人很难描述,因为无论我们如何描述,他们都会达到比我们的描述更进一步、更深刻的境界。这就像是数学中的无穷大,用语言所表达的任何数字都是有限的数,而无限大在数学中只能这样描述:当指定一个大数N,总有N+1大于N。我们现在想要描述善于为道的人就和表达无穷大相类似,无论我们如何描述,他们的表现总会超过我们的描述,我们将这叫深不可识。尽管深不可识,但我们还是要说上一说,而且要尽量说得更接近一些。 1. 他们处事小心谨慎,像冬天踏冰过河。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缘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与我们的常识不符。这个关系在物理学里名为费恩曼历史求和,它说的是导致一个事件的原因要等到事件发生才能被知晓。所谓的原因绝不是一个,而是抵达这个事件发生的所有原因所经路径的总和,因此叫历史求和。无法提前通过原因而推知结果,就如同我们不知晓冬天河面上哪个地方的冰不够厚一样,这样的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谨慎。 2. 他们犹豫警惕,像是畏惧四周的环境,不敢妄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状态来自于礼的三种边界方式中的动态边界。礼是行为规范,是人文空间。既然是空间,就有边界,因为绝对光速宇宙观认为宇宙空间都是有限的。虽然有边界,但礼的边界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条确切的界限,而是由宇宙、人文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所演化来的。上一章我们介绍了绝对光速宇宙观中的两个基本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这两个原理分别演化出人与人之间的动态边界和恒定边界。不确定性原理说:物质的位置不确定性,速度不确定性和物质的质量,三者不能为零,它们的乘积要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其中的三个参数都不是固定的,每一个参数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变动,只要他们的乘积大于普朗克常数。实际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规则,它可以被认为是一条界定人与人关系、界定自己的人文空间的动态边界。这条边界的规则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共识、不信任度和距离三个参数不可以为零,他们像不确定性原理的三个参数那样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但它们三者的乘积要大于一个常数,我们可以将这个常数命名为“礼常数”。写成类似于不确定性原来的公式就是这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共识 x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程度 x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礼常数 关于礼常数和礼的动态边界可以参阅《玄德》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回到正在讨论的善于做人的人之状态之一,他们之所以犹豫警惕,是因为礼的动态边界公式中有个参数是“不信任程度”。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到了一个人的环境中,和一些人之间的距离变小了,此时,动态边界公式由于其中的一个参数变小而自动调大另外两个参数。当然,调大共识当然理想,但又是一厢情愿的。如果一个人带着“其他人都会和他的观点类似”的认识进入到某个环境中,很快就会引发争吵。正确的方法是,在进入人群之前要对其他人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有着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如果这个人按照礼的动态边界规则对大家不一定存在共识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那么他在人群的表现就是犹豫、警惕、畏惧四周环境的。 3. 他们庄重严肃,总是像在作客。 这个特点是由于人的独立性导致的。在第十章我们讨论过,人与天地相连的天门在9岁那一年关闭了,由此,人文系统进入到了独立成长和运行的阶段。所谓独立,就是不再是任何事物的附属,也不是任何人的附属。有了道赋予的独立性,人就和天、地、道一起并列为我们认识范围中的四大。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独立性,使得我们身处天地间、社会中都是以客人的形式出现的。独立的我不是同样具有独立特征的天、地的主宰,但也不是天、地的附属;独立的我不是任何他人的主宰,但也不是任何他人的附属。因此在天地间,我是客;在社会中,我也是客。了解这种独立性的人知道自己客人的地位,因此他们总是像做客一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做好自己的角色是礼的恒定边界,礼的恒定边界有光速恒定原理演化而来。光速恒定原理说的是宇宙间只有无质量的光以恒定的速度运行,这种恒定是指在任何参照系下,光的速度都是一样的,除了光以外的其它有质量的物体,其运行速度不会超过光速。其数学表达为: 空间 / 时间 = 速度 < 光速(恒定值) 而礼的恒定边界有着类似的表达,其内容是: 人文空间 / 人文时间 = 值 < 恒定值 如果我们用人所拥有的头衔、地位来代表人文空间,而用人所做的事情来代表人文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礼的恒定边界是要求一个人所做出的事情对得起自己所拥有的地位。于是,礼的恒定边界就可以表达为: 人的头衔地位 / 人的所作所为 = 值 < 恒定值 关于礼的恒定边界请参阅《玄德》第三部分中的第四章,在这里我们直接引用结果。如果我们的地位是“客”,我们就应该做得像“客”才是符合这条恒定边界的。如果我们试图超越它,也就是想让自己的地位看上去比自己所做的事情高,例如一个员工一定想让人觉得自己是个经理;一个大臣一定想显示自己是个君王,其结果是不仅无法扩展自己的人文空间,反而原本由恒定边界所规范的空间由于自己要试图超越而减小。可不是吗,身为员工,做的是员工的事,可是他偏偏要处处显示自己是个经理,这样的人恐怕连员工都做不长。可见,如果我们在天地间、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客”,那么总是显示自己是“主”,其结果是自己原本广阔的人文空间缩小了,缩小到什么范围了呢?缩小到你可以成为主人的范围。实际上,我们不仅仅只有“客”这个头衔,回到自己家里就是“主人”。哪里才是自己的家呢?就是自己的人文系统中,自己的欲望、逻辑之中。如果一个人不在天地、社会之间做好客的角色,那么他的人文空间就会被压缩到他自己的人文系统之中,压缩到他自己的欲望和逻辑之中。当一个人总在自己的欲望和逻辑中循环的话,从人文系统图得知,这个循环是个失道的循环,陷入这个循环中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闭症患者。可见,总是以客人的角色来约束自己是扩展自身人文空间、扩大自身疆界的必要手段。
4. 他们释然明快,如同正在融化的冰。
正在融化的冰是冰和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即不是冰,也不是水,但又同时拥有冰和水的特点。它既有冰的形状,又有水的动感。我们看到的是有形状的水,同时又是表面在流动的冰。这种冰和水的中间状态类似于第一章提到的玄状态,玄是有和无的总称,玄状态是万物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中要经过的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一种状态。借助玄状态,我们有可能观察常态中不存在的“无”,观察玄状态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玄之又玄),是我们了解万物奥妙的法门。我们可以将有关玄状态的应用推而广之,可以说任何变换的中间过程都会为我们观察这个事物变化前后的状况提供最好的视角。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可以说“冰之将释”的这种中间状态是释然明快的,因为它不纠结自己到底是冰还是水,它可以同时反映冰和水特点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看上去是这种释然明快的中间状态,就说明他对事物的变化清晰明了,他不纠结自己到底归属于哪一类,而是能从容应对变化,并借助事物变化的中间状态知晓事物的特征与真相。
5. 他们敦厚质朴,就如同未经使用的原料。
原料和成品不一样,相对于成品,原料有着更为广泛的用途。组成宇宙的原料是基本粒子,它们并不存在于常态宇宙之中。平常的物质状态并不直接反映组成它们的原料,也就是基本粒子的特点,直接反映基本粒子特征的环境是黑洞,黑洞比平常的物质状态要密集,要厚重。也就是说,厚重、质朴更为接近事物的本源,也就更接近道。了解道的特点的人显然要比其他人更为接近道,因此他们会显得更为敦厚和质朴。
6. 他们空豁旷达,如同深山幽谷。
这个比喻显得有些矛盾,既然的旷达,应该更像无垠的原野,怎么能象狭窄的深谷呢。实际上这又是道的反常特性,在第十章我们讨论德的蓄积时就接触过,当蓄积开始时,蓄积的东西越多,容器尺寸就越大。当蓄积到一定程度,容器的尺寸急剧收缩,收缩成一个点,并且是蓄积的越多,容器的尺寸越小,这样的状态就如同黑洞。黑洞的特点并不是大,而是深,它的尺寸小到用尺子都量不到,但它可以吸入恒星、星系、乃至空间和时间。可见深谷比原野更加旷达,更能包容。
7. 他们有如混浊的江河,有充沛的精力和强劲的动能。
除了以上的那些特点之外,善于做人的人还具备道的运动特征。他们总有无尽的能量,有如奔腾的江河,而越是汹涌的江河,就越是混浊。混不仅仅是一种混合的状态,还是充沛含义。也就是说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在强大的能量推动下混合在一起。这个描述就像是在说黑洞中物质的存在形态,黑洞里有很多物质,它们是基本粒子,也有很高的能量,在能量的推动下,基本粒子高度密集地混合在一起。可见,有如混浊江河的人具有充沛的生命活力。 以上七条用来描述自古以来会做人的人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些特点都和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有关。上一章我们介绍过组成物质宇宙的规律,它们包括两个基本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包括宇宙诞生点的性状,即黑洞;也包括事物的因果关系,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而在这里,我们透过那些了解万物运行规律的人同样看到了组成物质宇宙的基本规则。
这些了解万物运行规则的、善于把握生命运行的人拥有巨大的能量。他们能够让一个浑浊的状态逐渐安静下来,他们也能让一个长久安定的状态逐渐运动起来。了解汽车运行的人都知道,匀速行驶是不需要太大的动力的,而汽车的加速和减速却会消耗更多的燃油。一个能量充沛的人,也就是有着充沛的道的人可以改变社会的状态,无论是由静至动,还是由动至静。这样的保有道的人,他总是让自己人文系统中的容器留有空间,而不是填满。因为他知道,有活力的生命需要不断地去旧更新,而这种新旧交替的工作需要有操作的空间。容器不满并不是不往里面填充,而是填满后需要马上扩大容器,制造新的空间。人文系统中有两个容器,其中欲望容器是自动变大的,它会将填充物自动转换为新的容器。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欲望容器会被填满,因为它总是无法填满。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德容器,它不是自动变大的,而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用它里面填充的道去扩大它的容量。如果简单地定义道和德,可以是这样的:道是生命的活力,德是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做事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用直白一些的话来说明如何使用道来加大德容器从而保持它总有额外的空间,那就是:我们不能随意挥洒生命的活力,而是需要用这些活力来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自己的做事能力,使得我们总会有余量来应对生命中所遇到的种种状况,用来应对生命不断去旧更新的需求。
通过了解善于为人的人所表现出的状态,我们知道了人生远期的目标,并从这一刻起向着这个方向前行。14岁的人是一个喜悦而紧张的实习者,他或她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演练人生。在这个实习的起点,需要竖起一个高大的人生远景目标牌,为走在道路上的实习者指引方向: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