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铁嘴评联:高楼晓望无穷意——2022年长沙高考考点楹联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8-2 11:1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清福说文化
评者简介:郑铁峰,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秘书长,长沙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2004年省教育考试院考务细则提倡“每个考点大门都要张贴对联”,湖南高考考点贴对联的习惯已经延续19年,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我也已经连续七年应《长沙晚报》之邀对长沙市各高考考点楹联进行赏析点评。2022年,“疫情”“双减”“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揽星摘月”……这些因时代背景所形成的热词,都有嵌进今年的考点楹联,我细看下来,发现有这么一些特点,为便于读者加深印象,容易理解,我用五个“意”来概括:


一是对联的立意上,大多能抓住牛鼻子,从发展教育、弘扬文化、学以致用等视角下笔,点明高考的重要“意”义。如长沙市一中的对联就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而铺开到高考最终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走向美好未来。长沙市实验中学着眼科教兴邦、人才强国进行立意,彰显学子的报国情怀。


二是对联的素材选用上,能巧用典故,增添作品的文化“意”味。如长郡中学的考点对联就用到画龙点睛、青云之志等成语掌故。长郡湘府中学“鸾鹄在庭”的典故也化得自然。湖南师大附中、浏阳三中、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等考点不约而同用到了陆海潘江的典故。


三是在对联的表现上,能使用借对、顶针、句内自对等创作手法,使对联平添“意”趣。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考点对联化用了清代阮元题浙江贡院的名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且借“陆海”与下联“三湘”成对,实属神来之笔。浏阳五中考点的对联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用以美化两句子的声韵。长沙市第一中学、望城区职业中专考点的对联运用了句内自对,手法娴熟自如。


四是在对联的格律运用上,基本能做到对仗工整、平仄相谐、有的多分句还注意了使用马蹄韵来安排分句句脚的音调,整体上都树立了很强的对联格律“意”识。雷锋学校、湖南师大附中等学校考点都运用了马蹄韵来安排分句句脚的声调。


五是对联创作中做到了紧扣主题,切时切地切事,具有画面感,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意”蕴。绝大多数学校能抓住高考这个中心事件展开创作,精准切事。浏阳一中教学区门楼对联中“六月和风三秋汗水”精准切时。浏阳三中考点联“浏水起文澜”“狮山传木铎”精准切地。


整体看来,对联创作水平比往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没有大面积出现违反对联基本常识和犯对联创作“禁忌”等问题。当然,还是有一些地方须引起大家的注意。譬如有几所学校在撰写对联时采用了新韵,就应该注意新韵和古韵不能混用;有的老师在撰联时还应注意尽量避免句子结尾时出现三仄尾、三平尾等情况;在多分句对联中,分句句脚按照同一声调安排,影响对联的音韵美感,对联界称之为“猪鼾式”,虽不是硬伤,但亦为联病,必须加以注意;有的考点对联罗列辞藻,堆砌意象,稍显拖沓繁琐,不便诵读,难于理解。其实,在高考考点这样庄严肃穆的高大上场合,言简意赅的对联最受欢迎,也最让人留下难忘记忆。


下面,我就长沙部分高考考点对联做些肤浅评析,因孤陋寡闻,难免有疏漏唐突之处,敬请方家多做批评指正:


长郡中学
(撰联 王强山)


彩笔自如,澄水点睛龙破壁;
青云何湛,楚天展翼凤凌霄。


上联中,“澄水”指长郡中学校园标志性人文景观澄池,“点睛”化用成语“画龙点睛”,联语意指学子通过勤奋学习,今天终于可以像南朝画家张僧繇笔下的龙一样腾空而起了,侧重褒扬考场上抱负凌云之志的学子志向远大。下联“青云”化自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联语着重寄托了对同学们在广阔天地任翱翔的殷切期许。精彩之处在“彩笔点睛”四字。全联对仗工整,音韵协调,用典妥当,文气通顺。


雅礼中学
(撰联 胡党生)


砺暑磨寒期试剑;
飞天蹈海看腾龙。


上联突出了“备战”的艰辛和“临阵”的勇敢。下联同意对联解读者刘昭文老师所言:“天、海相衬,尽显考场思绪之广、人生舞台之阔、青春豪情之壮。高考对联胜在气,以气增信,以气励志。”全联对仗工稳,音韵顿挫有致,是典型的七言律句对联。特别是能做到化典于无形,凸显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湖南师大附中
(撰联 欧阳荐枫)


三载识真知,岳麓峰头,天光云影千程路;
群英临大考,赫曦台上,陆海潘江一代雄。


上联重点写了在师大附中紧张学习了三年的学子们进入高考考场这个人生关键“峰头”,登高眺望,大千世界,前程远大。切时切地切事,殊为难得。下联写考生们在考场的临场表现,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一个个不亚于陆机潘岳,表达对考生的赞许,也暗含对考生的希冀。全联层次清晰,言近旨远,采用了5+4+7的典型三分句句式安排并按照马蹄韵安排分句句脚音调,手法老道。可以商榷的地方一是“岳麓峰头”“赫曦台上”均泛指岳麓山,位置极为靠近,范围近乎重复;二是“陆海潘江”在高考考点楹联中用得很多了,有点“滥”,同时也不能代表湖湘文化,与前面的“赫曦台上”语意不顺,有点“隔”。


长沙市第一中学
(撰联 徐国鸿)

今朝拔萃,喜五色交辉,八音共奏,杞梓于斯正盛;
好日登高,观湘流鲤跃,楚境云开,江山自古多娇。


“五色”出自《尚书·虞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也指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杞梓”指杞和梓,两木皆良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反其意而强调“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鲤跃龙门、云开见日等典故均运用自如,“拔萃”“登高”“江山多娇”等皆有出处。就好比杜甫写诗,无一字无来源,无一句无出处,足见作者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创作中使用了句内自对的技巧,对仗平仄皆无可挑剔,文学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唯在对联的句式安排上,除领字外,皆为四字、六字这样的偶数字句式,读来有些许生硬,如果最后一个分句能采用七言律句,则音韵效果会好很多。


长沙市实验中学
(撰联 孙文斌)

揽月摘星,探赜索隐,巾帼授课惊穹宇;
裁云剪水,摛藻铺文,俊彦登闱报楚邦。


对联抓住“上九天揽月”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勤于探索的航天精神,从科教兴邦、人才强国的时代命题入手进行创作,上联是大背景,下联是进行时。全联立意深远,对仗工整,文字中规中矩,用新韵来衡量,平仄音韵合乎规范。有三点可以注意,一是上下联前面的分句基本上用的是同一结构的四字成语,有重复和堆砌之嫌;二是“惊穹宇”这个“惊”字,细品下来,还是觉得过了;三是上下联的结尾字如与倒数第二分句的句脚字能在平仄音调上形成交替,则更好了。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撰联 钟武伟)


下笔千言倾陆海;
出门一笑动三湘。


清代学者阮元在任浙江巡抚时,为杭州贡院题写了考点楹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古时的科考有如当下的高考,“下笔千言”,均在顷刻,而“出门一笑”,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应为一理。钟武伟老师这副对联明快晓畅,洋溢着自信乐观、豪迈洒脱的青春朝气。“倾陆海”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结尾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创作中借“陆海”与下联“三湘”成对,体现了对联中“借对”手法的巧与趣,实属神来之笔。且“陆”“三” 连读与“麓山”恰好谐音,暗中呼应考点“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是为谐音嵌字。七字律句对联读来朗朗上口,对联语言雅俗共赏,内涵意蕴深妙,应属上乘之作。


长郡湘府中学
(撰联 杨运均)


湘楚多才俊,扬帆逐浪追新梦;
府庭隐鸾鹄,摘桂凌霄展壮怀。


凤顶格嵌字,将“湘府”二字嵌于上下联首。上联体现时代特征,“追新梦”鼓励学子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下联切入高考。 有两处提出来探讨,一是“鸾鹄”,指鸾鹄峙立于庭,比喻子孙贤俊,亦有贤良、人才之意,与上联“才俊”在此联中均指优秀人才,似有些许合掌了;二是上联两个分句尾字“俊”“梦”读音相同,均为四声仄音,这种安排突兀、急促,影响声调美感,在联界有“猪鼾式”的说法,虽然不是硬伤,但亦为联病,应尽量避免。下联“鹄”,古音为入声字,仄声,今音为阳平,如按古音来读,则是仄声,没有与上联“俊”形成平仄对立,违反了对联六个要素的基本要求,如按今音阳平来读,则没有与下一分句尾字“怀”形成交替,又是“猪鼾式”。


雅礼洋湖实验中学
(撰联 黎坤金)


雅启国闱多士集;
洋涵星宇大鹏飞。


联作紧切高考,着眼考生,表达了对学子的赞美与祝福,“集”与“飞”,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画面感强。七言律句对联,立意雅致,对仗工整,音韵调和,言简意赅。上下联首字嵌入“雅”“洋”是整副对联的亮点,但也可以说是这副对联的败笔,“雅启”本来就有些生硬,“洋涵星宇”就更离谱了,洋和星宇,谁能包含谁,相信谁都一目了然。


长沙市雷锋学校
(撰联:余球)


寰瀛大疫,看亿众干城,华夏和衷,揽辔澄清瞻我首;
湘水余波,孕千年弦诵,楚材雄盛,挥毫恣肆冠俦伦。


“干城”出自《诗·周南·兔罝》“弦诵”语出《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楚材”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揽辔澄清”“湘水余波”等皆有出处。联作选取当前疫情严峻形势下中华儿女的作为与担当做背景,烘托千年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湖湘才俊的英姿勃发,“挥毫”切住高考。联作运用了领字,使用马蹄韵安排分句句脚音调,全联音韵协调。一个共性的对仗问题提出来,以供参考:湘水对寰瀛、楚材对华夏、俦伦对我首这几组对仗词语中,“湘水”“楚材”“我首”都明显是偏正结构,而“寰瀛”,寰是大地,瀛是大海,“俦伦”,俦作伴侣解,伦作同类解,则二者语意相近,他们与“华夏”都明显是并列词组,不构成对仗。


长郡梅溪湖中学
(撰联 李玉梅)


踏三冬雪,湖湘茂才,龙泉试霜刃,豪情以寄远;
听四季风,梅溪俊采,凤羽书芳华,壮心堪许国。


“踏三冬雪”“听四季风”既有时间维度——三年高中苦读时光,暗含囊萤映雪之典故,用“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言高考,精准切事,用典妥当;又有空间维度——嵌入了长梅学校周边三条道路踏雪路、沐风路、听雨路的名称,精准切地,不露痕迹。三个方面须注意,一是用词的准确性,如“茂才”其实是秀才的别称,因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为茂。当然秀才也有优秀人才之意,但所指却是读书人中的最基层,用以比喻参加高考的学子,将来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未免有些不妥,而且用其“优秀人才”义项的话,与下联“俊采”所指重合。又如“龙泉”是古代宝剑名,与“霜刃”同义,其还有一义项是指人体穴位,在这里应该不是作者的初衷,如果是为下联的“凤羽”找一个词来组成对仗,则很牵强。二是多处音韵不叶,如“湖湘”与下文“茂才”,在音韵节点位置“湘”“才”处没有形成音调交替,与下联“梅溪”都是平声,没有形成对立。“龙泉试霜刃”也是同样的问题。“壮心堪许国”按新韵读来,也是平仄不叶;三是出现了“三平尾”和“三仄尾”等犯对联创作“禁忌”的现象,“豪情以寄远”后面三字都是仄声,典型的三仄尾,“凤羽书芳华”这里的“华”只能读平声,因此这句后三字都是平声,是典型的三平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免以音害意,对优秀的作品出现三仄尾时,大家还能宽容,但三平尾是绝对不能出现的。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撰联 黎新波 李行)


铺笺桃岭,翰藻隽发将步月;
蘸墨梅溪,丹心摛振当凌云。


选择4+7句式来构思高考考点对联,应该是比较明智的,充分考虑了对联的长度是否适应悬挂高度的问题和如何从容不迫铺排对联表达内容的问题。但师梅的这副对联还是有问题。整体上看,“铺笺桃岭”与“蘸墨梅溪”也好,“步月”与“凌云”也好,所指含义都相近,近似于“世界”对“乾坤”,难逃合掌嫌疑,包括“翰藻”“摛振”,是把摛翰振藻这个成语硬生生拆开来,分别放入上下联中,其意义完全相同,且“摛振”涉嫌生造,诚不可取。


望城一中
(撰联 谭向林)

楠庭蓄势,腾蛟起凤有我辈;
茂世抡才,纬地经天出人杰。


望城一中今年的考点楹联着实不敢恭维。用词俗不可耐,几乎没有新意不说,单说音韵,上联五连仄,下联按新声来读,显然是五连平,这大大打破了“三仄尾”“三平尾”的记录。如下联按古音来读,则“杰”是入声字,属仄音,违反了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的基本常识。我看了作者自己的解读文字,说“此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结构紧凑,并整联句句扣高考主题。”云云,这位老师与其这么认真为自己的“不朽”之作写溢美之词,倒还不如谦虚谨慎一点,挤出些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一下对联的创作常识。


望城区职业中专
(撰联 夏启宇)


十二载芸窗,开智求知,修身立品,学海扬帆欣试笔;
两三张考卷,文章细琢,数理详推,蟾宫捷步喜题名。


该联“开智求知,修身立品”“文章细琢,数理详推”等处运用了对联句内自对的创作手法,立意高远,铺陈充分,娓娓道来。十二年蛰伏磨砺,在高考考场沉着应战,从容答题,从而一试锋芒的画面跃于眼前。对联的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等关键要素都把握得相当到位。夏启宇先生年近八旬,仍文思缜密,下笔有由,实在令人敬佩!有个小而又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分句句脚音调抑扬顿挫,特别是上下联结尾字与倒数第二分句句脚字形成音调交替,提升诵读时的音韵美感。


浏阳一中教学区门楼
(撰联 罗世良)


承千年文脉、百载风华,成竹在胸先试玉;
借六月和风、三秋汗水,生花妙笔必题名。


上联用“千”“百”两个数字说明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兴盛的大背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试玉”一词出自白居易诗《放言五首其三》“试玉要烧三日满”,暗合高考也是三天。下联“六月和风、三秋汗水”既交代了具体的高考时间,又点出了难忘的高中三年学习时光,精准切时。“生花妙笔”对“成竹在胸”也蛮有味道。整联气韵通畅,音韵谐和。唯“风华”同其有对仗关系的“文脉”“和风”“汗水”在词性结构上略有差异。


浏阳三中
(撰联 瞿皓)

浏水起文澜,陆海潘江,济济青衿堪折桂;
狮山传木铎,丹心热血,夭夭桃李尽争辉。


5+4+7的句式安排也是很适合写高考考点对联的,有足够的空间来说想说的话,讲好高考故事,展示撰联水平。浏阳三中位于浏阳河之滨,发端于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的狮山书院,上下联第一分句即分别交代学校地址和历史沿革,全联用典贴切,按照马蹄韵安排分句句脚音调,读来朗朗上口,饶有韵味。两处微瑕,一是“桃李”对“青衿”,严格来讲还是失工,但俩词都是妇孺皆知的熟典,各看作一个整体,也未尝不可;二是有桃李争春、桃李争荣之说,但绝无桃李争辉之论,所以说,创作对联也要加强锤炼字词,提升驾驭文字的本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这个道理。


浏阳五中


无声飞妙笔,笔随意到;
方寸见真功,功以才成。


在古诗文联句中,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达到回环、反复、强调等效果的修辞方法称为“顶针”。采用顶针的手法是浏阳五中今年考点联的显著特色。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攀桂蟾宫,十载蛰伏,只待文光射北斗;
撷英玉宇,一朝破茧,相期胆气赠金瓯。


看得出来,这副成联使用的是新韵,因为“蛰伏”二字在古音中都是入声字,与前面的“载”都是仄声,音韵不叶,必须读新声才协调。其实长沙方言多与古音类似,“蛰伏”二字,与“平上去入”的“入”字和“天子圣哲”的“哲”字同音,包括前面的“十”,后面的“北”和下联的“一”都是入声字,只不过它们都没有处在联语的音韵节点上,因此纠结其平仄意义不大。我们在撰写对联时可以留意一下这些难搞的入声字,久而久之,你不认识它,他也认识你了。全联主题突出,鲜明切中高考,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唯上联结尾“射北斗”三字全仄,读来稍显局促,气息不畅。


行文至此,言不尽意。如果要评出今年长沙高考考点楹联的最好和最差,个人感觉长沙市一中考点的对联以文气斐然、底蕴厚重取胜,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对联以轻莹秀彻,机巧意趣取胜。虽然不及格的对联也有几副,但望城一中考点的对联以其质量粗劣而又自以为是完败。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6:20 , Processed in 0.04672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