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澄蓝偶像友情提供一组网上观音联N副,偶勤劳地转来
-------------------------------------------------------------------
1.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这是说明观音大悲愿行的诗联。见〈赞观音菩萨偈〉。任何地方有人祈求帮助,观音就在任何地方随顺示现应求;在茫茫的苦海中,观音常常作度脱众生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舟船。
上联末字“应”,亦作“现”。<赞观音菩萨偈〉为佛门课诵诗偈。全偈为:“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偈中言观音以三十二应化身,说法教化,遍及所有国土;经过无量数劫的时间,度化世界的众生。
“苦海”,指众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
从佛理上讲,观音是不能被有形规范的,但学习观音法门的过程,却又难免依赖音声形色的方便引导,于是种种造型的观音于焉诞生。 根据佛典的记载,观音为了达到慈悲救世的愿望,应种种机缘,随时间与处所不同,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化身,说种种法,救护各类众生。祂的应化身有多少?在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数量分类名称。
观世音菩萨身相有变化,因此,面相也有变化,如说九面观音、十一面观音等等。又救众生离苦海需要手,双手的作用太小,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观音、二十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密宗有六观音之说,即: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胝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
在佛家经典中,观音菩萨尚有其他流通的名号:“施无畏者”、“施无畏菩萨”是以力施而立名,“南海大士”是以道场而立名,“大慈菩萨”是以心愿而立名,“圆通大士”是以智慧而立名,“大悲圣者”是以福德而立名,“莲华士”是以德操而立名,“圣中佛”是以果位而立名,“白衣大士”是以圣洁而立名。
元代以后,佛教中的密宗教义,被道教吸收而结合,所以观音信仰有渗入道教中,以至现在的道观,除供奉自己的主神外,也供奉观音菩萨。或者原本是为奉祀观音而立庙,日后因着不同信众的需求,而配祀道教神明。
有某观音寺联曰:“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随着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品类不同,而作千差万别的身相来度化众生,遍于尘沙法界。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手眼,象征祂无所不被的慈悲心肠。祂应化利物的精神,使人寻得智慧解脱,因此自古至今深获人们的信仰。
2. 上报四重恩,度他自度;
下济三途苦,觉他自觉。
这是台湾云林县斗六镇真一堂联。真一堂祀观音菩萨。
向上报答父母、师长、国土、众生四种厚重的恩惠,度脱他人,更要能自我度脱;向下济助畜牲、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既要觉悟他人,更能自我觉悟。
上下联首句出自〈回向偈〉。全文为:“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有诗云:“劬劳父母三春晖,师长善导启慧命;百工为备成道业,知恩图报献良能。”
“四重恩”,指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四种,对我们恩情厚重。其中“师长恩”原作三宝恩,“国土恩”又称皇王水土恩。
“三途苦”,指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畜生、饿鬼、地狱三种道途的痛苦。
《悲华经》中记述观音菩萨成道的因缘故事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祂是将来继承弥陀佛位的大菩萨。祂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一千位王子之中的第一位太子,名叫不眴,看见天上、人间以及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之苦,起大悲心,发愿要为诸众生断诸苦恼,使人人都得到安乐,出家后称名为“观世音”,并将在弥陀入灭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届时祂的国土叫作“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再次成就无上佛果。
在敦煌发现,后梁太祖开平四年(九一?),有人为已逝的父母、奶妈与弟弟张有成,请人画了称号“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祈求往生净土,并在菩萨右边题诗:“众生处代如电光,须臾业尽即无常;慈悲观音济群品,爱河苦痛作桥梁。舍施净财成真像,光明曜晃彩绘庄;惟愿往者生净土,三途免苦上天堂。”
在布施者的心中,善终与往生是信众首要关切的事。在敦煌又有晚唐宋初时期所作,以“引路菩萨”形象出现的观音。画作中描绘一手持着香炉,一手持着绢幡的观音,有一名看似贵妇的小人像尾随其后,走在通往净土的路上。
佛不但通达世法,也贯串一切世法,达到世出世间圆通无碍,所以佛被称为人天导师。
菩萨所行之道就是广修六度波罗蜜,一旦六度圆满,福慧庄严,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时。
因为观音已修得佛果,菩萨身只是因乘愿倒驾慈航,方便度化众生出离苦海而已。
修习佛法,便在修习佛菩萨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慈悲精神。有联说:“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
正可说明修习佛法的历程。
3. 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
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
这是云南昆明铁峰庵观音寺联。
上了最高的峰顶,一切都要撒手放下;空无所见中,大千世界种种繁华,看来都能让人忘了机心。
修习佛法,学习菩萨的非凡智慧,照见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相,所谓一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空相,空相也就是实相;又能照见诸行无常,好恶美丑无差别心,无差别心即不为所著,不为所著就无烦恼,烦恼不生,此心自在。人能修到理、事圆融,一无所得的时候,就能悬崖撒手,人我两忘,物我不着。
4. 大德曰生,愿众生生生不已;
至诚无息,求嗣息息息相通。
这是金菊农题杭州西湖白衣殿联。
最伟大的德性是生,但愿众生生而又生,繁衍后代,永不休止;真心诚意礼拜观音,善念持久不息,那么祈求有后嗣子息的心愿,便能息息相通。
“至诚无息”典出《中庸》。《中庸》中说,凡是至诚的人,他的诚心修善是不会有一刻休止间断的,凡能不休止间断的人,就能持久,能持久就自然能生出征验,能有征验就能悠远,能悠远就能博大厚实起来,能博大厚实就能高大光明。能博大厚实,就可以载负万物;高大光明,就可以覆遮万物;悠远就可以成就万物。
“万物”是由“至诚”而来,而且是由不息、持久的修养中得来的。
本联语带双关,既阐明中庸之道,也说明至诚恭敬地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不息、持久,求男求女,观音都能有求必应,使人如愿以偿。
能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称为“二求”,又名为“两愿”。好像是观音送来的子女,因此有人称观世音菩萨为“送子观音”。
西湖白衣殿的对联都以送子为祈求主题。尚有两联:
魏成宾题:“白衣仙人,瓶中水杨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查声山题:“天上麒麟儿,此是世尊亲抱送;山中闻梵呗,原从灵鹫早飞来。”
密教把白衣观音视为观音母,即各种变化观音之祖。从六世纪初期,已可由佛教经典找出祂的信仰痕迹,但在中国自唐末宋初,白衣观音信仰才逐渐兴盛起来,由于这种造型更接近一个平凡的妇人,更写实、更亲切,今日也普遍见于民间家庭佛龛。
白色代表开悟的心灵,白衣观音本是开悟的象征,在宋、元时期禅僧所绘的禅画中,出现最多;明代,文人与妇女将白衣观音当成送子娘娘,热切地向它祈求子嗣。
中国人自古来以来以无后为大,求子之心殷切。四川南充到西充的公路,在多宝寺附近有一土地庙联,亦寓“送子”之求:“无求百年难种子,暗祷一日就生儿”。横披:“一求一个。”浅白显豁,诙谐妙绝,与本联之典雅深邃,各异其趣。
在唐代,观音被认为是男性,且在造像上也是以男性的形象呈现。然而,大约十一世纪左右或宋代初年,有些信徒曾亲眼目睹观音以女神的形象出现,中国艺术家因此开始创作女性观音的形象,观音变成女身,在元代已成为定型。
然而,在佛教寺院中奉祀的观音形象,依然根据唐代建立的雕像传统来塑造。
因为民间传说不同,而有三十三观音的说法。最常看到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除了送子观音外,尚有:白衣观音(着白衣,跏趺坐于白莲花上)、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右手执杨柳)、持经观音(乃声闻观音,手持经卷)、圆光观音(背上有火焰光明,端坐岩石上)、鱼篮观音(又称马郎妇观音)、蛤蜊观音、水月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5. 大小并融,素昔心愿;
悲智双运,示现普门。
这是缅甸密支那龙华寺正门联。
不分大小,一并融摄,这是从前最初发心的宏愿;慈悲智慧,双双运用,示现普门户户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双运”,指观音以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运用。
圣印法师说:“佛说《般若心经》的时候,是完全以观理的方法来说的;而〈普门品〉则是站在情感的立场来说的。所以《般若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乃是智慧的象征;而〈普门品〉内的观世音菩萨,则成为慈悲的表象。”
“普门”,依照《华严经疏》所说,是“一门之中,具于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也就是说,普门是观音菩萨普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门。
有某观音寺联曰:“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是道,因号普门。”
龙华寺为缅甸密支那观音寺分院,为尼师修行的道场。
龙华寺正门另有三联: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
“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人朝礼万人安。”
“无人、无我、无众生寿者,皆依无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6. 大发慈悲,普渡众生登彼岸;
士林敬仰,同修佛果证前因。
这是台湾嘉义县大士爷庙联。
观世音菩萨发出大慈大悲的愿心,普渡众生,共登解脱的彼岸;祂是士林所敬仰的,一同修得佛果,证验行善得度的前世因缘。
“大士爷”,是民间对观音的匿称。“士”即事的意思;“大士”,菩萨的通称,是指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者。观音被称为“勇猛丈夫”或“大士”,慈悲并不只能以母性的爱来表达而已。大慧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与楚石梵琦(一二九六-一三七?)二位著名的禅师,在献给观音的偈文中,称观音为“慈父”。
有某观音寺联曰:“慈起无缘,恩周庶类;悲兴同体,道启多门。”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佛家的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它在有利于世人及万物的同时,也使人望之生畏。它为无缘之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
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佛家的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包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它是同体之悲,就是无空间、无时间的阻碍,悲爱一切人类众生。
观音本来就已经成就了佛道,也得了佛身,原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祂为了度脱十方诸佛国——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国的苦难众生,现菩萨身以方便力度众生。但是,有些国土众生需要佛身示现才能得度,观世音菩萨就只好恢复祂原来的佛身予以度化。
观世音菩萨以佛身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表现较高的身分,因此,菩萨佛身示现,完全是利他而不是自利。
7.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着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福田”,佛家称积善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秋获其实。
“旸”,音yang,指日出或天晴。
8. 片石孤云窥色相;
清池皓月照禅心。
这是集唐代李颀诗句题北京阜成门外黄庄显应寺殿联。
本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在保明寺旧基修建。
从片石和孤云中,窥见世间的形色相貌;让清池中映现的皓月,照亮禅悟的心灵。
这副观音联引诗寓即色即空之旨。意境可以互相发明的有清代王棪题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寺联: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9. 不生不灭拯饥渴,
救苦救难发慈悲。
这是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楹联。宝藏岩祀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佛祖的佛恩是不生不灭、常住永生的,恒常以拯济众生于受饥沉溺之中为念;那解救人间苦难的佛力,发自与乐的大慈心和拔苦的大悲心。
“不生不灭”,即常住之意。佛性所以能不生不灭,乃来自生灭中的净化,不污染,与空相应,所以有无量的愿力拯救饥渴的众生。
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起心动念,不能把持定力,永远飘浮不定,所以不能永恒不变异。
宝藏岩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台北最早兴建的观音庙。位于公馆石壁潭上,背山面对新店溪,是清代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区开发的重要据点。寺中尚存有古联十三副,题刻楹柱多为清代泉州府安溪等县的移民所敬献。由台湾各地观音寺古联,可以见证先民开发的历史。民国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台北市政府公告本岩为台北市定古迹。
10.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
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这副对联说明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法。
观音,又译作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此联言观音的慈悲愿行。
向内观照清净本在的自性,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学佛修道的法执,证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向外观照世间所有的音声,寻著称念的音声,慈航普渡,救出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
“自在”,进退无碍的意思。指心境完全脱离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可分为二种:一为“观境自在”,是说菩萨以正智慧照,明了真如之境,而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二为“作用自在”,是说菩萨既已明了真如之境,即能由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融自在。
观音菩萨广度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祂的态度和方法为何呢?《楞严经》卷六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观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从耳根圆通修法入道,藉着倾听万法之声,得证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音以深湛的智慧,照破五蕴皆空,度脱身、心的一切苦厄,所以才称为“观自在”。
〈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有某观音寺联曰: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照见五蕴皆空,说法度生,竖穷三际;
证极一乘实相,寻声救苦,横遍十方。”
近代太虚大师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9 13:55: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