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font face="隶书" color="#66aa55" size="5">转几个相关的帖子,都是"联友茶馆"里的.虽然没给他们打招呼,不过想必不会怪罪的,嘿</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66aa55" size="5">--------------------------</font></p><p><strong>从敦煌遗书和春联角度来探索对联的起源</strong></p><p><strong><font color="#ff0000">作者:fpe95</font></strong></p><p>根据1994年4期《文史知识》所载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一文,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联句所录如下:<br/>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br/>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br/>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br/>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br/>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br/> 五福除三祸,万古回(殓)百殃。<br/> 宝鸡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br/> 立春回(著)户上,富贵子孙昌。<br/>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br/>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br/>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br/>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br/>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br/>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br/>“铜浑初庆轨,玉律始调阳”。铜浑即浑天仪,沿着固定轨道运行,立春日是古代一岁之首,故曰初庆轨。而玉律或者称玉琯、玉管,既是乐器,也是古代用来侦测节气的器物。唐诗有“铜浑变秋节,玉律动年灰”,可为例证。<br/>这样这两句就可以解释了。但这两句却并非春联,而是立春日的“春帖子”。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br/><br/>敦煌遗书所录立春日联句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诗。大家看“阳、殃、祥、昌”明显是一首诗的韵脚,“开、来、灾、财、埋、哉”也明显是一首诗,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出某一联作为对联的证据。<br/>顺便反驳一下所谓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实际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沂公《皇帝阁立春帖子》云:“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年年金殿里,宝字帖‘宜春’。” 这个所谓立春联实际也是春帖子词中的一联,而非对联。不过这种春帖子词倒是用来粘贴的,从这点上来说已经接近对联,宋词中就有:“画阁换粘春帖”。宋时每逢佳节比如端午、立春等都要翰林文士写帖子词进献,并张贴在宫苑各殿堂楼阁,苏轼集中就有数十首这样的帖子词。帖子词多用于宫苑,一般为诗词,虽然也是用纸张黏贴在大门两侧,跟春联却有很大的差别,也很容易辨别。<br/><br/>关于敦煌遗书前面岁日的四言联句,95先不说,插一段元杂剧《包待制智勘后庭花》:<br/>第三折:<br/>...(小二云)你如今落在圈套,飞也飞不出去,我不怕你不与我做夫妻。(旦云)我至死也不肯。(小二云)你真个不肯?(旦云)我不肯。(小二背云)他说不肯。我取出这斧头来吓他,他是个女孩儿家,必然害怕,我好歹要了他。(做拿斧子科,云)你真个不肯,我一斧打死了你。(旦做倒科)(小二云)怎么半晌不言语?(看科云)原来唬死了。怎生是好?这暴死的必定作怪,我门首定的桃符,拿一片来插在他鬓角头,将一个口袋装了,丢在这井里。(扶旦下,云)把一块石头压在上面,省得他浮起来...<br/><br/>第四折:<br/>...(正末云)兀那刘天义,我教你夜来问那女子个详细,要他一件信物,你又不将来,这官司都打在你身上。(刘天义云)大人,我刘天义问他要一件信物来了。<br/> (正末云)是甚物件?(刘天义云)是一朵娇滴滴碧桃花。<br/> (正末云)将来我看。(刘怀中取出,正末接看科)原来是一根桃符,上写着“长命富贵”。这杀人贼有了也!(唱)<br/> 【倘秀才】我则道杀人贼不知在那壁,则他这翠鸾女却原来在这里。他门定桃符辟邪祟,增福禄,画钟馗,知他甚娘报门神户尉。<br/> 【呆骨朵】兀的是自作自受身当罪,(云)张千,(唱)你把杀人贼快与我勾追。(张千元)着小的去勾唤谁?(正末唱)你排门则寻那“宜入新年”,我手里现放着“长命富贵”。这言语表出人凶吉,这桃符泄漏春消息。怎瞒那掌东岳速报司,和这判南衙包待制!<br/> (云)张千,你将这一根桃符,与我寻对那一根儿去。<br/> (张千云)理会的。我出的这门来,转过隅头,抹过裹角,来到这饭店门首,桃符都有。来到狮子店门首,我试看咱。可怎生则有“宜入新年”一个,无那“长命富贵”?我将这一根比咱。(做比科,云)正是一对儿,我都拿着见老爷咱。(做见科,云)禀爷,桃符有了也。(正末云)是那里的?(张千云)在狮子店门首。(正末云)你与我到狮子店左右看去,若有井,便下去打捞,必有下落。(张千云)我出的这衙门来,早到店中也。呀,后面真个一眼井!我下去打捞咱。(做捞尸首上科,云)又一个尸首,我将的见老爷去...<br/><br/>包青天根据桃符断了血案。作者郑廷玉是元代人,距离宋代不远,文中包拯时代的桃符可以推断近似宋代民间用的桃符,让我们详细的看看这时的桃符。<br/>文中女鬼提供的是一朵娇滴滴碧桃花,但到了包拯手里却成了一根桃符,上面写着“长命富贵”四个字的吉祥语。而当时人们挂或者钉(文中用的是定)桃符都是一边一个,成双成对,所以包大人才会让张千去找另外一个“宜入新年”,另外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桃符的吉祥话种类不多,否则包大人就不会直接吩咐张千“你排门则寻那‘宜入新年’”。<br/><br/>因此,可以推测到了宋代,民间的桃符仍然多是两句吉祥话,“长命富贵”之类;而在这之前根据记载宋初就有自行撰写的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可见宫廷与民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确切的说桃符在宫廷或者官宦人家的花样要多一些,在形制和内容上要比民间丰富的多。这里面既可能有吉祥话、诗书警句、唐诗宋词佳句,也可能出现了自撰的联句。文老先生文中举例说唐太宗、骆宾王有联传世,这二人自己写联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当时或者稍后的人用他们的佳句作为对联刻在桃符上的可能性,从他们刻在桃符上的那一刻起,这些联句已经可以称为对联了,哪怕他们原本是诗句。而此后桃符跟帖子词互相影响,帖子词简化成了桃符的两句话,桃符简化成了帖子词的纸张书写粘贴,于是在宋代纸春联的载体就产生了。<br/><br/>从对联的文体特征来分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跟“长命富贵,宜入新年”一样仍然只是桃符上的吉祥话,而当唐代或者宋代有人把诗词中的联句摘出来刻在桃符上的时候,有载体、有文体的春联就产生了。即:先有桃符,宋代出现纸制帖子词,同时也出现了桃符上刻制的春联,然后帖子词与桃符互相影响出现了纸制春联。<br/><br/>而真正出现春联的称谓,也就是从“桃符”时代演变为“春联”时代则是明代的事。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给朱元璋颁发一个对联杰出贡献奖可是名副其实的哦。<br/><br/>这只是从春联的角度去探讨了对联起源的一种可能性,除此之外,楹联的发展几乎是与春联并行的,所以还需要从楹联的角度去追溯源头才能最终确认哪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p><p>------------------------------------------------</p><p>跟帖:时习之</p><p> 提供一个证据: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东坡在黄州,一日遇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楹联丛话》转引)</p><p> 另外《楹联丛话》引纪昀的话:“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也说明“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