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透过对联看福州(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5 01:5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福州日报》副总编辑  林山
-------------------------------------------------------------
    对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族、民俗文学形式。作为雅俗共赏的文化,对联在福州的运用广泛、年代久远、名家迭出。
    福州是海滨邹鲁,历史以来,福州出了许多楹联大师和专家,留下了许多楹联专著和名联巧对。福州城乡的亭台楼阁古厝名居有许许多多楹联佳对、名诗联句。福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令人叫绝的谚联俗对。
    透过对联看福州,解读对联背后的福州,可以了解一些福州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可以知道一些福州名胜古迹和名人奇士。
    这里介绍几副对联,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名联与名人
    1、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副对联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离开西安时,留给家人一首诗中的颔联。它表达了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
      林则徐是福州人,史称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世界反毒禁毒先躯”。
    林则徐1785年生于书香门第,他任官足迹遍及河北、江西、云南、浙江、江苏、陕北、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甘肃、贵州等地,屡立功绩,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
    他当江西乡试副主考时,选拔清贫积学之士,被誉为“清榜”。任两广总督时,在厅堂题下著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江苏按察使时,他认真处理积案,平反冤狱,打击邪恶势力,“决狱平恕,民颂之曰林青天”。在昆明任云贵总督期间,他强调“不分汉回,但分良莠”,重视民族平等,得到边民的拥戴。1849年因病告老还乡回榕时,滇民“焚香载酒,远迩不期而集至数万,妇孺奔走号泣,拥公马儿不能前”。在新疆,他走遍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保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群众感恩戴德,颂称“林公井”。
    1839年6月3日,受命为钦差大臣的他,在虎门海滩上,主持了震动世界的禁烟销烟活动,持续23天,销毁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成为世界禁毒史上的辉煌壮举。后来道光皇帝听信谗言,将他革职,遣戍到新疆伊犁城。从1988年起,6月26日被确定为国际反毒品日。
    林则徐祠堂位于南后街澳门路,建于清光绪年间,面积近3000平方米,围以风火墙,现为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晋安马鞍村金狮山麓。

    2、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高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这是梁章钜70寿辰时,他的好朋友王叔兰为他撰写的一副贺寿长联。
    梁章钜,字臣林,号退庵,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城内黄巷里的小黄楼。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此联言简意赅地概述了梁章钜的一生著述和功业:
    梁章钜一生显要,政绩显著,却又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出身书香门第,平生手不释卷。他编著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等系列著作,创立联话文体,开我国楹联史之先河。上联赞梁仕途一帆风顺,“二十、三十”都是约数,并非确切年龄。“举乡”,中举人;“登第”,中进士;“还朝”,在朝为官;“出守”,出任知府;“开府”,出任巡抚、两江总督等;“归田”,告老还乡享受晚年清福。下联颂梁著作广博精深,如《古格言》之简,《退庵随笔》之详,《三国志》之博,《文选旁证》之精,《楹联丛话》之巧,《退庵诗存》之富,说他的这些著作可藏之名山,千秋不朽。
    1954年,毛泽东曾讲过关羽本不姓关的故事。当年,关羽因为杀了人,想逃出潼关。但是出关是要填出关文书的,其中要填报姓名。关羽就指关为姓,才过了关。这个故事就出自梁章钜的著作《归田琐记》。
    在梁章钜的楹联著述中有许多副十分有趣的楹联,读后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巧对录》一书有一则《医生对》:“有个医生,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一个达官家里去,主人正用绸缎裁衣,便指着缎料出句说:‘一匹天青缎。’医生对道:‘六味地黄丸。’主人很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出‘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对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梁章钜当官政声颇佳。他主张严禁鸦片,任广西廵抚时,积极配合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的行动,成效显著。调任江苏廵抚后,积极部署抗英防务,兴办团练,备战御敌。
   《楹联丛话》共十二卷,收入联话600余则。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任上时,梁章钜花两年业余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此后,又编撰《楹联续话》。因为很受欢迎,各省纷纷翻刻出版,就又编出了《楹联三话》。这时他已73岁了,还想继续出《四话》《五话》。但两年后,这位楹联大师就逝世了。
    梁章钜精于对联创作,有数十副题暑、酬赠、庆挽联传世。如“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湖北江陵官署题联)、“帝倚以为股肱耳目;民望之若父母神明”(赠林则徐联)等,皆蕴意深远,脍炙人口。
    梁章钜在江苏当巡抚时,重修苏州沧浪亭,有不少人送来对联,他都不太满意。后来他自己从《沧浪亭志》中选了欧阳修的“清风明月本无价”和苏舜钦的“近水遥山皆有情”要题为沧浪亭的楹联。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书写了好几次,都觉得写得不够好。最终这副楹联没有挂到亭上。

    3、
    民主战士;
    文坛大师。

    这是纪念郑振铎百年诞辰时的一副对联。
    郑振铎是福州人,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其故居在首占镇,1898年生于浙江永嘉,1958年逝世,有《郑振铎文集》。
    “五四”时期,他和瞿秋白等人在创办《新社会》旬刊时声明:“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想创造德莫克拉西(民主)的社会———自由平等、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新社会。”
    抗日战争时期,郑振铎坚守在上海“孤岛”,积极抢救珍贵古籍、民族文献,全力协助鲁迅编辑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其后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
    郑振铎是一个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大师级学者。作为文学史家,他用务实和创新的方式进行文学研究,他的《文学的统一观》《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是现代新型比较文学和文学遗产研究的奠基之作。当年,为了研究敦煌“变文”,他到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查阅敦煌经卷。博物馆规定只准看,不准抄,他就看一段,背一段,然后走出馆,赶紧录下来。他的《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当时学术界都是扛鼎之作。他编印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被权威专家称为“取精用宏”之“空前巨著”。
    郑振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他和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以贡献于世界的文学界中”。是他开辟了我国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个儿童文学专栏《儿童文学》。郑振铎和鲁迅最早致力于中国古代版画的研究,曾合作收集和出版了《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郑振铎还以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毅力收集并出版了《中国版画史图录》。他在复旦、燕京、清华等大学教书,季羡林说他“对青年人的爱护,除了鲁迅先生外,恐怕并世无二”,时有“南迅北铎”之誉。他主编的《小说月报》等刊物,“以文取人”,成为不少名家如巴金、庐隐、老舍、郁达夫等的文学摇篮。
    郑振铎最早把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对于战争之解释》译成中文,刊在《新社会》上。他还是最早翻译《国际歌》歌词为中文的人。他翻译出版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中国诗坛为之一新。
    郑振铎是著名的文物考古学家。解放后,是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主持制订了新中国文化文物管理规范,创办《文物》《考古》刊物。他对我国图书出版、发行、收藏、整理事业十分关心,他遇空难后,家中十万册藏书都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

    4、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金岳霖挽林徽因的对联。
    林徽因是福州闽侯人,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发现有个男作家叫林微音,她就改“音”为“因”。林徽因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都是黄花岗烈士。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与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巨匠。她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传统景泰蓝的改造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徐志摩在伦敦爱上16岁的林徽因,经常写诗给她,她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她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来华访问,在文学界欢迎会上,林徽因任泰戈尔的翻译。
    在伦敦,她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要学建筑。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他曾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林徽因给画上去的。
    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说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把这些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更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金岳霖题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祝贺,并终身不娶。
    萧乾先生在《才女林徽因》中说:“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是福州人,她在76岁时谈到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
    作为福州人,林徽因只在1928年9月回到福州,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还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东街文艺剧场现址在聚春园,如今已不存。林徽因会讲福州话,不过,她同梁思成讲话用的是英语,同母亲说话才用福州方言,而一生追求林徽因的金岳霖,耳濡目染,倒会说纯正的福州话。

    5、
    老翁趁月烤番薯;
    稚子随烟添火柴。

    番薯,学名叫甘薯,还被称作地瓜、红苕、红薯、白薯、金薯、甜薯、朱薯、玉枕薯等。 番薯,是因为最早是由“外番”引进的。地瓜,是因番薯块茎像长在地下的瓜。当然,福州话的地瓜,还是指白地瓜,一种块茎水果。
    番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番薯可以当饭吃,煮汤,有甜的,也有咸的;蒸食,有的整个,有的切块。可以切片、切丝晒成“番薯钱”“番薯米”。可以做成糊状、饺状、饼状食物。番薯可以“洗”制淀粉,还可以酿酒。酿出的酒,称“番薯烧”或“地瓜烧”。
    据有关资料,番薯是福州长乐的陈振龙引进的,他是我国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1543年生于长乐鹤上镇青桥村,后来迁到省城台江达道铺做生意。去了菲律宾经商。在那里,他发现“朱薯被野,生熟可茹”,就想引种家乡。学习掌握番薯栽培技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买了一些薯藤,经过七天七夜航行,回到福州。六月初一,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介绍番薯的“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请求官府大力推广栽种。金巡抚听说番薯这么好,就同意试种。陈振龙父子就在台江达道的自家屋后门试种。第二年正碰上闹饥荒,金学曾就要求推广种植番薯,“教民种之,赖以度荒”。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人们又称番薯为“金薯”。
    番薯在荒年发挥了作用,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明末,农学家徐光启总结番薯13条优点,1786年皇帝向全国下了“广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番薯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后来陈振龙五代孙陈世元,将番薯传入、试种、示范、推广情况及栽培、防虫、贮存等情况,撰写成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藏书家何则贤倡议,在乌石山兴建了“先薯亭”。诗云:“先薯特为金公记,冠以金薯姓字香。方志具详人罕识,楹书近在我还忘。” 国际上将陈振龙带薯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195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先薯亭”。1999年长乐在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故居附近兴建纪念亭。

    6、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这是郁达夫《钓台题壁》诗中的颔联。全诗为:“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泰。”1931年初写于上海,原题为“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
    郁达夫,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与郭沫若等在上海主持“创造社”《创造季刊》的编辑工作。1924年底,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3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2月,和鲁迅一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大同盟”。“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人民抗日劝募捐款、宣传抗日等活动。1933年,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8年12月,郁达夫由福州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主任,编辑副刊《晨星》和《繁星》,坚持抗日宣传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印尼武吉丁宜郊野。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与福州的缘分非常深。1936年1月,郁达夫接到好友、当时福建省主席陈仪的赴闽邀请。于2月4日抵达福州,并担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后来,他又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主任。
    1937年2月至6月,郁达夫就住在台江苍霞路13-2号红砖楼,当时是基督教青年会,现在是福州十三中。他住在四楼一间临江的房子里:“在南台的高楼上住下的第一晚,推窗一看,就看见了那一轮将次圆满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2月15日下午,他在青年会作第一次公开演讲,题目是《中国新文学的展望》。其后,郁达夫多次在青年会发表演讲,鼓动抗战。1937年10月他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先后主编《文救周刊》和福州《小民报》副刊《救亡文艺》。
    他多次到于山凭吊戚公祠,并题词《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后来刻在于山戚公祠醉石下。
    1937年春,王映霞携郁云来福州与郁达夫团聚,住在光禄坊刘宅。1938年冬天他和王映霞远赴东南亚。王映霞在给她的同学的一首诗中写道:“烽火长沙夜入吴,残年风雪过闽都。一帆又渡南溟岛,海国春来似画图。”1939年3月5日,郁达夫在香港的《大风》杂志刊载了他的《毁家诗纪》,彻底表达对王映霞的不满,从而结束了与王映霞的夫妻缘分。
(未完待续)

                                                                        (鼓楼区委文明办)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6 04:55 , Processed in 0.0358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