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0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李渔的一副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9 14: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新华日报网络版
作者:代辛
=================================




  释文: 江湖归白发 诗画醉红颜 李 渔书


  访老友萧平于其居所爱莲居,其间谈到芥子园。萧平说,芥子园是李渔的家,你们不是有一副李渔写的对联吗?何不写篇文章公之于世。
  回家后,我从壁橱里取出包裹,打开尘封已久的李渔对联,也打开了记忆之门。
  那副对联是家父的遗物。父亲晚年时,对联就挂在他的书房。
  那时,萧兄常来探望,也就常常欣赏到那副对联。
  父亲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藏品多是古代书法绘画,尤以书法为丰。这些字画连同瓷器、砚台、古墨、香炉、雕件等等都分期分批捐给了南京博物院和江阴博物馆。其中一件永久青花一束莲大瓷盘长期陈列在南京博物院瓷器馆中。父亲去世前给我们兄弟姊妹每人留下几件东西作纪念。我选了这副李渔的对联。
  对联不大,每联宽21厘米,高81厘米,两句十字:“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隶书:“诗”字是言旁加“之”,略似“土”形,是隶书的写法。落款“湖上笠翁李渔”,行书。上联盖二章:“老桂山房”,“系结陇西”;下联钤二印:“湖上老渔”,“笠翁”;下联下端有两章,为“廷俊心赏”、“两餐一宿清事民”,风格与其它印章不同,印泥颜色也有差别,疑为后人所加的收藏章。上联下端盖有“江都桑氏珍藏”章,这是桑宝松先生的印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左迁扬州,结识了忘年交桑宝松。
  桑宝松(1929—1979),又名桑愉,号阿松,是江苏“印坛三宿”之一,林散之说他“搜却精灵”、“偷取神风”:高二适则夸他“刀法超奇”、“功深从容”;韩天衡干脆称他为“印魂”。不过,那时候他还没有多大名气,而且不太走运。但是父亲却很器重他的才华和人品,经常与他交流切磋研究画篆刻之类。“文革”结束后,父亲调回南京工作,临行前去桑家辞行,并赠送一方清代的蕉叶白端砚以为纪念,桑先生回赠了这副对联。今年是桑先生八十周年诞辰,扬州教育学院张郁明教授写了纪念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孤山明月广陵潮——写在桑愉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之际》,文中记录了这件往事。我当年曾随父亲去桑先生府上拜访过,当时的感觉是花木茂盛,清气逼人。我谨在此向桑先生深鞠一躬。
  李渔,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1611年即万历三十九年生于江苏如皋的商人家庭,1680年即康熙十九年病殁于杭州。从1657年算起,在南京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李渔半生在明,半生在清。那段时间是一个社会动荡、王朝更迭的年代,民族融合的航船行驶在血的河流上。李渔既不是英烈贤哲,也不是开国功臣,他只是一个文人,以文为生,以文传世,以文走出一条崎岖浪漫之路的文化人,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都有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兼收并蓄的学养,这与孔老夫子讲求六艺的教育传统不无关系。但像李渔这样能够包罗万象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罕见的。赵文卿先生称他一身集二十四家,在戏剧、音乐、小说、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对联、音韵……几乎当时雅俗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有研究和成就。在二十四家之外,他在养生、美食、茶道、美容、服饰、古董、启蒙教育、园林建筑和器具设计发明等方面也都有造诣。当今中国你说有几个这样的可人儿?
  李渔一生著述有五百万言之多,但留传下来的手迹还不多见,研究这副对联给了我们一个以管窥豹的机会。
  康熙五年和六年,大文豪李渔五十六七岁,受地方行政长官陕西巡抚和甘肃巡抚的邀请游历陕甘,追捧他的文学粉丝知道此公乃是旷世情种,特地选了两个女孩子送他做小妾。两女天生丽质,禀赋过人,经过培养熏陶,很快成为李家戏班的当家花旦和小生,“歌容舞姿,当世鲜二”,是李渔戏曲事业的知音和得力助手,被李渔比作卓文君、朝云、樊素之流。然而天不假年,仅仅几年后两人先后夭逝,李渔悲痛欲绝,几乎精神崩溃,其事业也江河日下,不久以后也撒手尘寰。那真是一段悲凉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前几年北京人艺推出一台话剧《风月无边》,诗意地再现了李渔的戏曲生涯,剧中濮存忻出演李渔,徐帆等扮演雪儿、霁儿、雪、霁的原型就是姓乔和姓王的这两位姑娘。古代陇西包括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部的一片区域,李渔一生中游历陕甘仅此一次,“系结陇西”这枚印章显然就是纪念在那里系结姻缘,而且很可能就出自擅长篆刻的李渔自己之手。
  那年从西北回到金陵后,李渔在秦淮河畔重造居所,亲自设计监工,建成了著名的芥子园,约在今天夫子庙南白鹭洲一带。芥子园虽三亩不到,却萃取天下园林精妙,绘成了一幅立体山水画:板桥茅舍、曲径回廊、舞榭歌台、流泉飞瀑、茂林修竹、芳草名花、游鱼鸣禽,真是把大千世界纳入了一粒芥子。那时李渔年届六十,差不多该是满头白发了。笔者推测,对联就是他这个时期所作。联中的红颜想必是指李家戏班的一帮演员和姬妾,尤指乔、王二姬。对联中只有“湖上笠翁李渔”的署名,没有题赠,可见并非应酬,而是抒发性情、聊以自赏的作品。
  纵观李渔起伏颠沛的一生,住在芥子园的这几年是他最兴旺、也是最幸福的时光。你看,“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活脱脱的一幅生活自画像,何等的得意和潇洒!
  李渔长于隶书,这副对联正是隶书,字体很扁,几乎到了极限,似乎在暗喻社会和生活的沉重,直要把人压扁。但李渔是不甘心被压扁的,他偏要在人生的夹缝中展转腾挪,偏要潇洒走一回,这样的李渔就写出了这样的字体,在沉稳中求洒脱,于凝重里现放达。对联上“系结陇西”、“湖上老渔”、“笠翁”等印章可以推测为李渔本人所治,也都突显率性、随意的情趣。
  聪明人是不喜欢照抄照搬的,总想玩出点新花样,这就是李渔的风格,何止字如其人,印也如其人。
  印章“老桂山房”使人想起了另一位清代文化名人——被电视剧美化成诙谐正直清官的刘墉。“老桂山房”是刘墉的斋号,但眼前的这枚印章与常见的刘墉两枚“老桂山房”印章有所不同,是不是刘墉用来钤印收藏品的呢?不是没有可能;抑或是此“老桂山房”另有其人,甚至就是李渔自己?录此存疑,以待高人。
  李渔热爱生活,并且是追求精致的人,而精致的最高境界就是美。李渔一生都是美的不倦追随者。他闻声音而感旋律美,尝馐肴而品滋味美,嗅花卉而摄芬芳美,作书法表现结构美,用金石刻画和谐美,筑园林精缩山川美,演少女展示青春美。他处处发现美,并兴意盎然地创造美,向社会奉献美。余秋雨先生为李渔著作《闲情偶奇》重版作序,其“成熟到奢侈,精致到唯美”的评论确为当见。
  诚然,李渔性格多重,行为特异,生前身后招来过不少诟病攻击,无非是说他开出版公司,发商业广告,搞有偿演出,以美女促销,用商业运作把神圣的道统文化殿堂弄得乌烟瘴气;还歇欺底里地维权、打击盗版,不让别人喘气;有的说他不但写戏排戏,还自唱自演,行同俳优,跟婊子差不多;又有的说他不但写爱情小说、诗歌、戏曲,竟公然撰写涉性文章……凡此种种都明目张胆地冲击了当时传统社会的显规矩和潜规则,损害了士大夫文人的道学形象,因此“其行甚秽”,“士林不齿”。
  不过,时代变了,今天,许多昔日牢笼早已冲破,而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富裕,寿命的延长,休闲时间的增加,使得人们可以更多地研究和追求生活的艺术,从而更艺术地生活。许多以往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成果逐渐大众化,普及化,甚至驾着商品经济的轮子飞速前行,并向世界扩散。这样,李渔有文化、有情趣、有创意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也就被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如今人们又可以根据同样的事实给李渔戴上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先行者之类的桂冠了。其实贬也好,褒也好,李渔就是李渔,一个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的老家伙,一个十足的自主品牌!
  2010年初春于南京二水间
2#
发表于 2010-12-9 22:51:14 | 只看该作者
江湖归白发,诗画醉红颜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5:31 , Processed in 0.0378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