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7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李大钊创作的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0 20:5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10 20:57 编辑

作者:李权兴
==========================================================

  楹联也称对联,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深受大众喜爱的一朵奇葩。对联还与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那座知名的古建筑中是没有楹联的,正是这些楹联把这座建筑物描述的淋漓尽致,增添光彩。李大钊幼年是在书馆中学习我国文化知识的,对对子,成了对其学习成绩的一项考核和检验。

  春风猛似虎;
       秋水静如狳。

  1900年正月,年近花甲的王庆元来给李大钊的爷爷李如珍拜年,见到李大钊聪明灵敏十分高兴,便问他学习过诗词联对了吗?李大钊回答:浅显的对联已经在学着对啦。表叔王庆元便说,那我就出个上联,由你来对下联吧。上联是“春风猛似虎”,你看这春风一起,刮起阵阵黄沙,人们都不愿意呆在屋外了。年仅十岁的李大钊听完后,把眼睛眨了几眨,说道:“秋水静如狳。”王庆元问:这“狳”字是出自何典啊!李大钊回答说:“狳”,出自四书啊,狳,兽也,性最良。虎,兽也,性最暴,正好相对。这样对可以吗?表叔王庆元连说:可以,可以。(据安文生等著:《李大钊童年的故事》第5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明朝忠臣杨继盛(1515-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一生反对强权,生死置之度外,与侫臣严嵩对立。在再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继盛的品德,1916年8月主编《晨钟报》时,在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创刊号上就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作为本期警语。

  1916年9月,李大钊手书赠予杨子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24年,章士钊倒向北洋军阀政府,李大钊感到非常遗憾,向章的夫人吴弱男提出,劝说章不要与反动军阀同流合污。章夫人很敬重李大钊,曾恳请李大钊为其子女的指导老师、认李大钊长女李星华为干女儿。有一次章夫人向李大钊提出,希望给自己书写条幅作为纪念时,李大钊又手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现在有的文章认为,这是李大钊把杨继盛述志诗的“辣”字,直接改为“妙”而成,可能是由于直观而造成的误解。

  “妙手著文章”一句,并非仅仅是一字的改动,而是取自陆游《文章》一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李大钊援引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含义,讲明写文章的道理,要有文字修养和认识问题的深度,才能和肩担的道义相得益彰。李大钊是以此为据,才会将“辣”字改为“妙”字,以此尽抒己志、勖勉友人的。

  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
       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

  1919年冬天,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趁寒假的机会回到故乡乐亭县大墨坨村度假,这次回家,心里装着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和乡亲们一道把村西边的庙宇——华严寺加以改造,办起大黑坨村初级小学。

  李大钊一回到家里,就和村里来看望他的乡亲罗泰昌、赵老尊、谷老文、赵焕章、谷有三、杨志轩等商量这件事情。李大钊说:农民要想把黑暗的农村建设成光明的农村,就一定要有文化,接受现代教育,懂得团结、斗争、谋求解放的道理。要让孩子们从小上学读书,学习新知识。华严寺里有房有地,不应该只让几座泥胎占着这么宽敞的地方,何不办起小学校,让孩子们在那里读书识字呢!咱们村如果能先办起来,也是给临近村子领个路啊!大家议论了一阵子,都认定这是应该也能做到的好事,就行动起来了。李大钊还特地请来了宁绍先先生教男生班,刘静波女士教女生班,说服华严寺的和尚兼任学校员工,为学校烧水、为上下课打钟。在学校开学典礼时,李大钊亲自拟定和书写了一幅门联:”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办学宗旨和读书目的说得清楚明白。(据《李大钊在河北》中的刘荆山《旧寺庙 新学堂》,第26-2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  
       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

  这是笔者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李大钊的一幅书法作品。从文字内容上看,显然是对《山中即景》一诗的阐述。我当即把此书法作品寄给李大钊的亲属,请求给以鉴定。李葆华的子女们商量后给我的回答是:据父亲的回忆文章中所述,爷爷(李大钊)生前所写的书法作品,从来是不在属名下加盖印章的,而这幅书法作品属名下却盖有印章,因此这与他习惯的做法不相符合,家属也从来不知道有过这样的印章(见附件1)。从北京回来后,我认真地查阅了李葆华同志的《我的回忆》一文,文中确实有这样的话:“有一阵,他极好书法,几乎每天都写,写了不少张,大多送给朋友和家乡来的人。他写的字,大多是山水诗,也写对联。他写了不盖章,那时好像都不盖章。”(《李大钊在河北》第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在李星华的《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也有:“父亲虽然写字送给亲友,但上面从没有盖过印章,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未刻过讲究的篆刻印章。有人建议他刻两块图章,在他写的条幅上面打上印章,就更好了;他却不赞成,他说:写字不过玩玩罢了,那有什么意思呢?”(《回忆父亲李大钊》第144页,乐亭文史资料第八辑)所以,对这幅书法作品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和研究,方可定论。

  《山中即景》发表在1918年7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 全诗为:“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五峰山是昌黎碣石山群峰的组成部分。位于主峰东部,临海很近,景色宜人,在京东负有盛名,列为北平郡名川胜境。清新而流畅地表现出幽谷静雅风光,对大好河山真诚挚爱。这是李大钊的第一首新诗。李大钊古典诗词创作修养深厚,这首诗透露出可能受到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影响。(王维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但却是的直白的话语,更显露出李大钊在新诗写作中对旧体诗继承和创新的功力。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写于1925年3月的这首挽孙中山联,全联214字,反映了李大钊对孙中山为革命奋斗一生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评价。这首长联在我国长联作品中已经成为传世佳作。李大钊的这首长联,首先发表在《哀思录》(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编,上海1925年3月版,第三编,卷四,海内各地追悼纪事),后来收入《李大钊诗文选集》(第1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李大钊诗文选集》的编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爱人贾芝先生,收录此联时,曾经认真地校对并且参考了当时报纸上发表的相关文字,并且特别注明是依据:“1925年3月,《孙中山哀思录》第三编”。却对将其中的“经济侵陵”改为“经济侵凌”,没有做出任何说明。

  关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语,贾芝先生曾经特写了一条注释:“孙中山逝世后,大钊同志团结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右派竟要宣布开除李大钊同志等共产党人。一九二六年初,针对右派另立伪市党部的分裂活动,在翠花胡同八号举行了一次升旗典礼。大钊同志在题为《在青天白日旗帜之下》的演讲指出:‘有人挥着青天白日的旗帜,喊出青白化的口号,来对抗赤化,似乎青白化与赤化是相反的东西。其实这是大错:青白化是革命的象征,赤化也是革命的象征;赤色旗是世界的阶级革命的旗帜,青天白日是中国民族革命的旗帜,是东方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旗帜。’‘中外人每起一种怀疑,说中国民众已废弃了国旗,殊不知这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是国民领袖孙中山先生手订的国旗。这是中国国民党联合工农民众完成中国国民革命的象征,亦就是中国民族联合全世界弱小民族及无产阶级企图世界革命的象征。’李葆华同志曾经会议说:这天父亲回到家里以后,向我们讲起同国民党右派的这场斗争,他说:‘右派只讲青天白日,那怎么行!我们还要满地红旗嘛!’大钊同志在哀悼孙中山的这幅挽联里,旗帜鲜明地阐释了当时党的主张,强调‘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要为人间留正气’,而且要问何人继起革命?他回答:‘亿兆有众,惟工与农’。”(《李大钊诗文选集》第193-1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所以,在这首挽联中,李大钊特别强调了“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只有这样,才能与后面的“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紧密呼应,这是对我们党当时主张的完整表述。此后,1986年9月,民革中央宣传部编:《回忆与怀念——纪念孙中山文章选辑》(华夏出版社出版,1986年9月版);上齐、袁丁编:《名人挽名人联选萃》(湖南出版社,1991年11月版);张建国、张琳编选:《名挽联集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刘作忠选编:《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都收入了这首李大钊挽孙中山的长联。

  1986年民革中央宣传部编的《回忆与怀念——纪念孙中山文章选辑》一书中,丁闻:《成厥大业慰英灵》(第329页起)一文中写道:

  “六十年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京病逝,举国上下,沉痛哀悼。据史料记载,在中央公园公祭中山先生时,各地送来近千幅挽联。有各省市国民党党部、各人民团体具名的,有军政界人士、社会名流、青年学生敬挽的,海外侨胞、外国友人送的挽联也多有所见。在这些挽联中,李大钊同志的长联可谓传世佳作。全联214字,反映了李大钊对孙中山为革命奋斗一生的高度评价,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决心改造中国、完成中山先生未竟之志的宏伟气魄。”

  该文中所引用的挽联文字与《李大钊诗文选集》相同,只是使用标点上有所不同。而后来在许多关于我国长联的研讨文章中,却出现了一个212字的文本,即: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于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誓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这个212字的版本,经过查找,就现在所知,首先是见于发表在1980年3月12日《北京晚报》上的吴小如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所录李大钊挽孙中山的这副长联,正是212字的版本,吴小如先生在文中说这幅长联:“剖析时艰,评骘人物,痛而不馁,悼而不伤,久已脍炙人口。”该文并未说明所录李大钊挽孙中山这幅长联的出处。这样,就把这个212字的版本既然与《孙中山哀思录》所刊文字有许多不同之处,何以又不用《孙中山哀思录》所刊的文字,是否这是另一种版本的问题,留给广大读者了。

  《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第64页,为《李大钊悼孙中山联》,所录长联即212字文本。文中与《哀思录》中的文字比较,有多处不同,如“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为“类皆孵育萌兴于斯”;“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为“争思奴隶牛马而来”;“满地红旗”为“红血红旌”;“地黯天愁”为“地暗天愁”;“成厥大业慰英灵”为“厥成大业慰英灵”。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刊物《理论界》,在2005年11期上,金富军、蔡乐苏的:《李大钊挽孙中山联轶文及其解读》一文,论说了“新近发现的李大钊挽孙中山联轶文与流行版本不同,这些不同反映着当时国共两党的内部分歧”。1925年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编定的《哀思录》,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因此对其“新近发现的”“李大钊挽孙中山联轶文”的提出,及内中的诸多事实细节,也还有待于最后的认定。

  李大钊挽孙中山联的上联讲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正如李大钊所说:国民党右派只讲青天白日,我们要满地红旗!下联对应的是“三民五权,群策群力”,三民是指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五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参试权、监察权”。而要实现这些必须依靠“亿兆有众,惟工与农”,“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如果改成“红血红旗”,或是“红血红旌”,就与原意大不相同,而是与原意相悖的。

  此后,在各种研究楹联的文章中,当引用李大钊这幅挽联时,由于没有出现了不同的文本,往往都对手头据有的文本深信不疑,遂使两种文本得以都广为传播,都在推介这幅长联的思想内容的深刻和楹联创作方法运用的高超,而对长联的文字却各说不一,这种现象是不利于传播李大钊原作的思想内容的。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212字版本和《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录入此联时,其中的“经济侵凌”,与《李大钊诗文选集》相同。作为李大钊著作整理出版的权威研究机构,十分重视李大钊著作的出版,在《李大钊文集》(下,第79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57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大钊文集》(第五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李大钊全集》(第五卷,第45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中录入此联时,虽然都是214字的文本,都排为“经济侵陵”,使许多读者对其含义,认为难以理解。

  这里本应有一个必要的注释,应把“陵”字作为动词使用时,可以解释侵犯、欺侮讲清楚,它与“凌”字作为动词使用,都是表示欺侮、侵犯的意思。例如屈原《国殤》中有“终刚强兮不可凌”,用的是“凌”。文天祥在《后序》中有“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则用的是“陵”,也是指的凌辱。“陵”与“凌”,在文言文中属通假字,同样是表示侵犯、欺侮之意。就是说,贾芝在《李大钊诗文选集》中将“经济侵陵”改为“经济侵凌”,是为了使今人读起来易于理解,本应有改动文字的说明。李大钊的各种著作版本中依旧使用“经济侵陵”,照录《孙中山哀思录》上的文字,也应有所说明,则更方便读者理解。

  李大钊同志的著作几次改版出书,现在《李大钊全集》有着两种版本,对此在中国楹联中负有盛名的长联从未做出任何注释,致使此长联虽然流传甚广,却是版本不一,多处文字被改来改去,着实令人感到遗憾。

2#
发表于 2011-6-21 21:43:12 | 只看该作者
挽联厉害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21:50 , Processed in 0.0357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