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7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谈白雉山的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6 16:2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11-16 16:31 编辑

作者:余国平
==============================================

  湖北有两个白雉山,一山一人。其山,乃三楚名山,群峰秀拔,古刹幽深,“雉山烟雨”是鄂东南一大景观。其人,原名杨村,三十年代初出生于白雉山北麓一个普通的杨姓村庄,白雉山是其笔名。白雉山先生工诗能文,尤擅对联,是我国当代颇有影响的联坛名家。

  对联是汉字及其书法艺术同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文学的一朵奇葩,臧克家先生誉之为“古蕾新葩”。然而,许多年来,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这朵“古蕾新葩”并没有取得应有的位置,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丰姿。不少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不屑为之,更谈不上对对联进行系统的研究。或许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对这种文学样式的执着,白雉山先生“于对联情有独钟” (白雉山语),从对联的创作,对联的选编评注,到对联理论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代联坛中,集写作、编纂和理论研究于一身的联家是不多见的。

  一

  白雉山先生的对联作品数量多,门类全,风格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品位。读白雉山的对联,常常感到有一种阔大的境界,有一种浩大的气魄。苏辙论文有“养气”之说,称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对联也讲究“养气”,清代楹联名家俞曲园有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表明联家一心向学养气。白雉山也非常注重“养气”,他的不少对联,充满着阳刚之气。特别是有些名胜联,起势宏大开阔,文笔凝重大气,风格豪放,气势磅礴。如他的《临清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联:

       长城抗战,拒贼察东,徐州突围,临沂大捷,遏敌潢川,歼倭随枣。何期殉职杏仁山,葬身梅花山,岿岿乎民族之魂,百载人间留正气;
       冯帅知音,擢缨肱股,军旅模范,帷幄良材,流芳简册,惠泽黎元。必将增辉救亡史,永耀爱国史,炳炳也英雄者德,千秋华夏耸丰碑。

       此联概述了张自忠将军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高度赞扬了这位抗日名将的浩然正气。在表现形式上,此联先以四字短语展开铺排,句式短促有力,再运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增强气势,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最能体现白雉山对联阔大气魄的要数《湖北武昌黄鹤楼》联。黄鹤楼作为湖北的标志性景观,作为湖北人的骄傲,早已名满天下,妇孺尽知。千百年来,以黄鹤楼为题材的名联佳作数不胜数。当代联家要题咏黄鹤楼,非有大气者不能为之;即便勉强为之,也不容易拿得出手。白雉山久居武昌,博古通今,兴豪气大,以黄鹤楼为题写了十几副对联,下面这副216字的长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联云:

  九派正茫茫,凭栏吊古,纷纷感慨系心头:想物换星移,涛翻浪卷;白云依旧,黄鹤难踪。念彼戟折沙沉,梅愁柳怨;琴声幽咽,草色凄迷。屈子吟来,泽畔悲音犹绕耳;明妃远去,塞边乡思尚萦怀。更兼他名将美人,灰消烟灭;电光石火,转瞬千年。问诗中圣哲,阁上神仙,何事匆匆成过客!
  一游诚眷眷,揽胜登楼,幅幅彩图呈眼底:看鸟飞鱼跃,龟舞蛇翔;绿树婆娑,红墙掩映。当此风和日丽,舟疾帆轻;汽笛争鸣,钢花怒放。毛公豪兴,毫端高峡出平湖;郭老多情,笔下长虹横鄂渚。还伴这雕梁画栋,璧合珠联;壮志宏猷,创基万代。喜楚地贤才,禹州俊杰,相逢济济在今朝。

  这副长联慨古颂今,以黄鹤楼作为聚焦点,以登楼所思所见为线索,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绾合起来,既有纵深的历史感,又有广泛的现实感。在艺术上格调高雅,气势阔大,用典贴切,富于文采。此联已由著名的书法家陈义经手书,刻板悬挂于黄鹤楼白云阁一楼正厅内。这副长联也将与黄鹤楼相映生辉,耸立于武昌蛇山之上,供世人观瞻、吟诵、鉴赏。

  二

  清人王士祯说: “对联虽小道,亦足见其人才思。”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除了具有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好的对联,不但要合乎“规格”,还要做到意新、境美、律稳、语工。要达到这个标准,要求联家兼有文史两方面的知识,具有较深的学养、功底和才力。

  学养深厚是白雉山对联的又一显著特色。白雉山先生有着家学的渊源,其父杨子方是地方名儒,也擅长对联。幼年的白雉山即在乃父的训导下,作对吟诗,舞文弄墨。长大以后,白雉山投笔从戎,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业余时间也搞点文学创作;后来,考入大学文科,进一步加强了古典文学基础,而后又执掌教鞭多年。三进校门,两度蒙冤,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加上诸多名师的悉心指点,白雉山先生比常人多了一些沧桑,多了一些磨砺,他的才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表现在对联写作中,那便是才华横溢,厚积而多发。

  题赠酬唱是对联的传统功能之一。白雉山写了不少题赠联,颇能表现其学养才华。如《赠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香凝大地人皆暖,梅放千山草亦春。”此联对仗工稳,用语贴切,具有浓郁的诗意。从形式上看,此联运用鹤顶格,将“香梅”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联首,已呈特指。从内容上看,此联高度评价了陈香梅女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赞颂了陈香梅女士高洁的人品和坚贞的操守。如果说,对联中嵌进人名、地名、书斋名等还并不是太难的话,那么,要避免牵强、浅俗,嵌得贴切人事,做到圆融无迹,也非易事。这就要看联家的学养如何了。白雉山众多的题赠联,大都运用嵌字的方法,切人切事,浑然天成,表现出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他有一联赠胡念征先生: “半世行藏惟自念,一编史志广求征。”胡念征是《鄂州市志》的副主编,在工作中,胡与白雉山有过交往。此联运用凤尾格,明白晓畅.又切合其人其事,赞扬了一个普通的中年编辑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一段翰墨缘,终成忘年交。

  体现白雉山对联学养与才华的,主要还是那些名胜古迹联。短短的十几个字,抑或几十个字,能准确地概括该地该景该人的突出特点,已属不易;还要运用自己的观点,对该地该景该人作出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就更困难了;不仅如此,还要把对联写得情文并茂,充满诗情画意,做到雅俗共赏,那就难上加难了。白雉山的名胜古迹联常常将历史、地理、民情、风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熔为一炉,在简短的文字中,或用典,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自然融合,颇能见其功力。如他的《陕西兴平杨贵妃墓》联云: “存何招怨,殁为招魂,地下应三思,莫悲薄命人归李;曲谱长生,歌吟长恨,坟前当一恸,自笑多情我姓杨。”此联紧扣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借古抒怀,文采斐然。上联怀古,对历史上流行的陈腐观念大胆地予以否定;下联联系文学史上的《长恨歌》和《长生殿》,指出李杨悲剧的深远影响,联末巧妙地点明联家“姓杨”,似有掠用“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幽默。

  白雉山的许多名胜古迹联正是这样,把历史人物和文学素材交织在一起,切时切地切人,具有深厚的内蕴,题名胜则名胜增辉,题古迹则古迹生色。

  三

  白雉山认为,“对联是可以用来言志、抒情、写景、状物,熔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句式自由,短小精悍,易读易记的特殊文学形式”(《为对联鸣不平》)。白雉山的对联或言志抒情,或写景状物,用笔灵活,用语自然,常常运用描绘性的语句,运用抒情的笔调,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情趣。

  对故乡,白雉山一往情深,在他的众多言志联、春联、题赠联、名胜联和哀挽联中,绵绵的乡情犹如万里长江,滔滔不绝。“春讯到江城,看黄鹤归来,白云长驻;诗情凝彩笔,听瑶琴高奏,玉笛横吹。” “白云”、 “黄鹤”、 “玉笛”,还有“梅花”,是白雉山对联中常见的意象,可视为湖北武汉的代称,具有无可替代的地域色彩。联家是重情的,武汉是联家的第二故乡,固自念念不忘,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北鄂州,更是到了朝思暮想、梦绕魂萦的地步了。如《题松风印社》:“松柏印胸中,名垂东楚;风云涌笔下,情满西山。”这副鹤顶格题赠联,便是联家对故园眷眷深情的写照。尤其是“雉山烟雨”这一美好的景观,联家更是铭刻在心。如《鄂州白雉山寺》云:“雅号借山名,问他缥缈神仙,曾记否当年烟雨;故乡连国运,望我英雄父老,莫负了此日风光。”近十几年来,联家满怀深情地吟咏“雉山烟雨”,将这一美好景观频繁地再现于笔端,特别是用白雉山这座家乡的名山来做笔名,用“烟雨阁”来作联家的书斋名,足以见得联家那化不开的乡情何等浓烈。这在当代联坛也是颇为罕见的。

  白雉山对联表现出的浓烈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表现亲情的,如《挽父子方先生》云:“数十年业医教馆,课子育孙,早破一生心,痛阿父跨鹤来游,怕见雉山烟雨;半世纪投笔从戎,临深履薄,已残千里志,愧顽儿屠龙无术,愁闻玉笛梅花。”上联写父,下联写己,父子情深,哀婉动人。表现友情的如《挽同学张肇文》:“忆分襟卌载,残梦难圆,有讯岂知惊化鹤;叹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此身虽在感飞蓬。”叙同学辞世,叹自身飘蓬,情真意切。对长者,联家钦敬不已,如《挽蒲公英》云:“久仰高名,识荆恨晚,约我两番病榻谈诗,灼见真知犹在耳;未能薄奠,闻耗愁迟,钦公一世鞠躬尽瘁,文章政绩永垂之。”将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自然妥帖,而且委婉含蓄,韵味悠长。对自己,如《自挽》云:“天地大舞台,我竟丑角登场,历几番离合悲欢,凑一家爷娘儿女,于今倦矣,不如归去;文章小玩艺,侬也滥竽充数,背半部子经史集,诌两句歌赋诗词。亦古人耳,何必重来?”联家不计得失,恬然对死,颇为幽默风趣,豁达超然。

  四

  白雉山的《昆明大观楼》一联写道: “大观楼因联传,黄鹤楼因诗传,滕王岳阳因文传。问滇海于兹,联诗文谁当屈指;孙髯翁以气胜,崔颢翁以才胜,子安仲淹以情胜。笑楚狂似我,气才情未敢折腰!”联家将江南四大名楼囊括于此,并且给予了言简意赅的评价。“气”、“才”、“情”这三个方面,既可以用来概括白雉山对联创作的成功经验,也可看成是白雉山对联艺术的美学追求,白雉山的对联便是这样:“气”、“才”、“情”,三者兼具。

  画家刘海粟在《齐鲁谈艺录》中指出: “对联是古老的文学体裁。为国外所无,文学史家从不著录是一个偏见,可以作专史。”新时期以来,对联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名联名家,足以写一部对联专史。白雉山成熟的对联艺术,是完全可以在这部对联专史上占一席之地的。
2#
发表于 2011-11-18 09:55:25 | 只看该作者
好联,学习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3:43 , Processed in 0.04902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