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12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古诗宣言 [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8 16:4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古诗宣言

  “新古诗”——新时代的汉唐诗!

  ——新古诗是继承中国古诗意象思维的传统,用新视觉新感情新语言审视和抒发现代人的生命状态,以陶冶情操和弘扬中华诗歌文化为目的,兼具简洁文字和古朴意境的现代诗。

  ——新古诗以五七言四句话一首为主,长短句不拘;以生命节奏和自然声韵为主,有无格律不拘。以可视可听为主,可听可视不拘。

  ——新古诗人的艺术生命在于意象化的创造,更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新古诗的意象化,就是中国古诗的现代化;传统艺术的人文化;古典诗词的大众化;中国艺术的国际化。

  ——新古诗不薄它诗爱古诗.但凡被中国人口头传诵的历代千古名诗都是新古诗的样板诗。新古诗人博爱新意象不薄古典意象;不拘格律而尊重格律;不写散文诗而尊重自由诗。不争主流文化而争大众化!

  ——“新古诗人希望人人能写诗 读诗 爱诗”,这是新古诗首倡者范光陵博士的赤子之心。受范博士的热忱所感,部队老文艺工作者张祖新(愚老夫子)集两年时间,专为范先生的美好愿望寻找传统和理论依据,使“新古诗”有了更充分的理论支撑。虽然隔海相望,可谓珠联璧合。新古诗人应该感谢范先生。

  (简短附言)本文作者衷心企盼:有赞同本文观点并熟悉范先生者,请将本文连同《意象,美丽的东方女郎》转范先生参阅。以望得到范先生的批评指导。若能告知范先生联系方式,将倍加感激之至!(本人联系地址:qq314087677)

  愚老夫子(军队退休干部:张祖新)

  2005/8/26日凌辰于贵州凉都荷城花园一夫斋

  附:意象,美丽的东方女郎

  ——从元人马氏《天净沙》看中国古诗的美妙之处

  《天净沙》的结构非常简单。很象中医开出的处方:把几味药的名称写在上面,用不着一句多余的话,就可以治病救人。写诗当然不是开药方,少不得要掺点水(口水话)?但是《天净沙》确实开了一个先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畅人在天涯。”( 秋思 《越调.天净沙》 (元)马致远)

  多美的诗!难怪很多中国人已经把诗中的“小桥流水”意象,当成“中国”和“故乡”的代名词。这是一首纯粹用诗的“意象”组和起来的诗!堪称世界上最精最美的诗!

  ——意象本来就很美。

  什么叫“意象”,把这首诗的几个词稍加修改就知道了。

  如果把“枯藤,老树,昏鸦”三个词,改成“葛藤,榕树或者槐树”,把“昏鸦”改成“乌鸦”。可以看到:所指的物体虽然没有变,但是意思是有很大差别的。很显然,原诗中的词是加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的。这种“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的词,美学上把它叫做“意象”;而把没有加进诗人感情色彩的词,叫做“物象”(即物体的客观形象)。以此类推, “小桥,流水,人家”是意象, “木桥,河水,农家或者田家”是物象;相反,“小道,秋风,白马或者黑马”是物象,而“古道,西风,瘦马”是意象。宋代大诗人苏轼(东坡居士)有一首赞美杭州西湖的诗:“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来,人们把“西湖”叫做“西子湖”。在这里,“西湖”是物象,“西子湖”就叫意象。“西子湖”这个意象,是经过大诗人主观的想象,是被诗人精心梳状打扮过的美女。

  “意象”是中国人的发现吗?外国确实有个号称“意象主义”的文学流派,但是,他们确实是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借鉴过去的。

  ——意象,美丽的东方女郎!

  “意象”,古曰:“象外之象”,源自中国古老哲学概念。在古老的《道德经》和《易经》中,以认识世界和预知世界为己任的先哲和圣人,都提出要关注“象外之象”。这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幸的是,中国古代诗人们没有去寻根问底,直接就把这个“象外之象”,称为“意象”,并且直接把它应用到诗歌的创造上了。《易传》的“立象尽意” 是意象说形成的重要基础;《易象》揭示了世界的二重性:既具有表面的、特殊的、具体的意义。又具有无限的、深度的、神秘的意义,这对古代诗人有不小的帮助。诗家最早明白讲述“意象”作用的地方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显然,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易象》揭示了世界的二重性:既具有表面的、特殊的、具体的意义。又具有无限的、深度的、神秘的意义,这对古代诗人有不小的帮助。在诗歌的表现中,诗人们理解的“意象”,和哲学家们描述的“象外之象”一模一样:天造万物都有形,并且有名有象。譬如,“房子”,当然也包括“杯子”,“被子”“石头”“高山”等等。房子的“形”是什么?就是由几根柱子撑起来,有顶有墙有空间的东西。什么叫“名”:瓦盖的叫“瓦房”,草盖的叫“草房”;这就是“名”。什么叫“象” ?“天生万物,必有一用”就叫“象”。房子是用来遮风避雨和休息的,这就是它的“象”。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形有名有象的,非常具体,所以人们才能够区别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没有这个区别,人们就会回到“天地混沌之初”的时代去了。有人说,这不是很简单吗?对了。就因为太简单,所以哲学家和诗人都主张关注事物的“象外之象”。所谓“象外之象”,就是在每个物体本来的形,名,象之外,还包含其它很多的“象”。就象房子,本义是用来遮风避雨和休息的,但是,在富人的眼睛里,它可能就不是这个意思;也许可能只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显然,这种自然物的 “象外之象”,对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有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也用不着诗人和哲学家解释。有趣的是,为了说明和反映这种“象外之象”,哲学家表现得很烦琐;诗人们却“眼前一亮”,马上就给这种房子的“象外之象”起了新的名字:不叫“房子”,而叫“豪宅”!。“豪宅”!就是“意象”。有了这个“意象”,就把“财富的象征”的意思包括在里面了。相反的,穷人的“房子”,因为四面的墙是透风的,顶是漏雨的,“外面雨停了,屋里还滴滴答答的下个不停”,所以诗人把它叫“贫屋”。在古代诗人的眼睛里,汉字的语言丰富得很,不愁找不出最恰当的名称。譬如杜甫的诗里就不叫“豪宅”和“贫屋”,而叫“广厦”和“茅屋”;其实它们都是“房子”。可见,“房子”,是本来的“物象”;“豪宅” “贫屋”“广厦”“茅屋”;是“象外之象”。在《天净沙》中, “木桥,河水,农家” 是本来的“物象”;,而“小桥,流水,人家” 则是“象外之象”,也就是诗人所谓的“意象”。为什么要重视意象?哲学家认为,只有认识了“象外之象”,才知道世间的道理;才明白“天道”;诗人们认为,只有用“意象”写出来的诗,才能简明生动的表现那种深奥的“象外之象”,所以把它看作“诗道”。当然,这个“诗之道”,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在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诗家”认识的,也许到现在还有人怀疑。所以,我们不能不对《天净沙》重新审视。

  《天净沙》,不是一首“善”诗。

  马不愧为中国古代最早明白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第一人。显然,诗人在这里决不是为写诗而写诗,更不可能是去竞争什么“秋思之祖”。既非偶然,也绝非所谓的“神来之笔”。这显然来自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并且是执拗的创作动机。他显然已经领悟到:“诗,就是意象思维”的道理,他需要用诗的本身来阐明这个道理。不然,是不能解释这篇不同凡响的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在他看来,诗,就是用“意象”说话;诗的艺术,就是“意象思维”的艺术。这是猜测吗?如果说,这个猜测对700年前的诗人估计太高,那么,他起码是悟出了这个道理的;在《.天静沙》中,诗人明白无误地是在传递这个信息。相反,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有“意象”的诗,并不需要这种非常极端的方式。如果说;只要用美的“意象”,就可以写出美的诗,他的做法,也过于奢侈了。因为,在他的另外的诗中,到处都是“意象”的表现,但都不是这样写的。这可从他的其他几首诗中看出。他的诗,《元曲三百首》仅选了七首,这里选其中的四首):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天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舔铺翠。”《山市晴岚》。这一首有“花村”“草店”“晚霞明雨”“一竿残照”几个鲜明的意象,但是绝不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人初静》这里实际上只用了 “月明梅影”“月沉孤零”两个意象,就把 “梅花笑人”的富含哲理的诗意表达出来了。作者当然不是在写“人初静”。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去处。”《野兴》这里是用“园林趣” “葫芦架”“垂杨树”三个意象,来再现“东篱晚节”的(东篱:马致远,号东篱)。这首诗,有意象,也有口水话:“是搭儿快活闲去处”。虽然这样,前面有饱满的意象铺垫,这句话自然也就诗意盎然了。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潇湘夜雨》》这首诗不仅很美也很有意思。它的内容和《天净沙》完全一样,都是写漂泊乡愁的。不同的是,环境有南方和北方之别。在这里,诗人完全有理由,用描绘北方原野的《天净沙》方式,写一篇“潇湘如画“的南方《天净沙》。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显然也确实没有必要。他是按照自然的情感和正常的抒情方式来写的。当然诗中的意象绝不会没有。如“渔灯”“客梦” “孤舟五更”“离人情泪”等等。如果可以加上 “凄风”“苦雨”“烟迷”“寒烟”之类,不愁写不出一首南北呼应的“姊妹花”。他可以贴进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这说明在马的理性思维中,北方原野的《天净沙》,只是用来揭示真理的。

  同代的大诗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吗?与马同称“元曲四大家”的郑光祖,可以说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是这种不懂“意象思维”的诗,编者实在看不上眼,所以,在北京出版社编辑的《元曲三百首》中,侥幸留了一首,还可以佐证:这首诗的名字叫《雨余梨雪开香玉》(正宫.塞鸿秋),原诗如下: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说实话,光看这首诗的标题,就觉得别扭。是多神秘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好好的说话?是不是必须这样说出来,才见得诗人的“道行”忒深?显然,这是第一处不象马致远。第二,他显然不是“用意象说话”的真诗人,而是玩文字游戏的假诗人。第一句诗,可谓“文言夹狗屎”;第二句:明明就是个“风柳摇绿”的好意象,硬被它“弄巧成拙”了;三四句纯属“生编硬造”;五六句堪称“黔驴技穷”;结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倒是有点古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可是他连眼前的景色都没有看清,马马乎乎连一个明确的“意象”都没有,胸中何来的这种境界?可以说,全诗除了文字的雕啄,有色的词藻,死板的对仗,从头到尾,毫无价值。遗憾的是,正是这种孕育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朦胧诗”的传统,虽然经过“五四”革命的火灾,现在死灰复然,依然占着正统的宝座。明知不死不活,还拉着传统的大旗,以主流自居,自欺欺人!

  《元曲三百首》选得最多的诗是“大诗人”张可久的。共有30首,光《天净沙》就有五首,也看不出“意象思维”的真谛。可以拣其中两首来看:

  一首叫《闺怨》:“檀郎何处忘归,玉楼小样别离。十二阑杆遍依。犬儿空吠,看看月上荼縻。”前两句和后两句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有“十二阑杆遍依”一句,可见其“形态”,感觉得出闺中怨妇盼丈夫早回的急切心绪。“荼縻”一词,既然一般人看不懂(翻书当然明白),就更谈不到有什么可见可感的“意象”了。

  另一首叫《月夜》:“倚阑月到天心,隔墙风动花阴,一刻良宵万金。宝筝闲枕,可怜少个知音。”前两句十二个字,只表达了“风动花阴“一个旧意象,不能不说太浪费;“一刻良宵万金”可以使人想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古诗意象,但毫无新意,也算不上好的意象;后两句“宝筝闲枕,可怜少个知音”是诗中最好的两句。好就好在“宝筝闲枕”这四个字的意象比较鲜明,以至可以把一句抽象的 “可怜少个知音”的抒情直白呼唤出来,而不使人感到空洞无味。值得肯定。但是,张既是大诗人,又是马的晚辈,似应该写得更好。他曾经写过一首《次马致远先辈韵》的小令,称赞马“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可见是非常佩服和推崇马的。(“英雄不把穷通较”更说明马氏不喜欢争辩,所以要选择用自己的诗来说明问题的个性)。但是,从这两首相同的曲牌中,他并没有学到马的真髓。包括什么叫“意象”可能也不甚明了。譬如 “宝筝闲枕”,有点马老师的“小桥流水”的“意象”,但是,“宝筝”在这首诗中还只能算“物象”;只有把“宝筝”改为“空筝” 才能算意象。因为“宝筝”的意象只表示是“好的筝”;而“空筝”是同无人共枕的枕头一样,“闲置在那里的无人欣赏的筝”。改为“空筝”,不仅多了一层意义,也才能和 “少个知音”的意境相匹配。“空筝闲枕”,意象就会更加饱满,更加清晰。不仅如此,当个成语或者典故都可以。

  和这些大诗人不一样,恰有一位不专写诗的书法家赵孟俯,反倒有一首颇有马氏风格的诗,叫《清溪一叶舟》:“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诗中“清溪”,“芙蓉”,“采菱”,“暮鸥”,意象清新自然,不但有马氏风格,把前面四句拿出来,还就是一首优秀的“唐人绝句”。作为画家,他可能会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影响,可能会对”意象“有自然的领悟;但准确地说,他受到的,正是中国古诗传统精华的影响。试看: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魏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唐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宋代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凡在中国千古流传的这些名句,哪一首不在证实中国古诗的这个美学原理,哪一首不在述说着中国古典诗词的这个优秀传统。当然,他们确实未能把“诗,就是意象思维的艺术”这句话说出来。但是,可以说,早在700年前的《越调》中,这个真理,已经“水落石出”了。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这和《天净沙》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令人信服的告诉我们:

  ——“意象”,是一个美丽的东方女郎。意象的基础是“象”,是视觉形象,所以它是可见可感的;意象的特征是,他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所以他是美的;就象一个漂亮的女人。

  ——一个漂亮的女人,本身就是一首诗;几个漂亮的女人站在一起,自然是一张《美女图》。马致远,不是画家的画家!不是美学家的美学家!

  ——诗是给人美感的。诗要美,就必须回到意象的世界中去;

  ——诗的艺术,就是意象思维的艺术!

  ——中国传统古诗是扎根于“意象”的:中国古诗艺术是意象思维的艺术!

  《秋思》(越调.天净沙),一首赤裸裸的诗,一个赤裸裸的真理!
2#
发表于 2005-8-28 17:38:44 | 只看该作者
“意象”一词是很晚近才发明出来的词,意义等同于意境,又常专指创作中为表达特定思想内涵而罗列的具体事物。在较早的年代,意象一般专指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意境则专指中国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从前的比较文学常引用下面一句名诗作为意象的典例:“无声的绿色思想狂暴地睡去。”而我天朝上国的意境所走的路子则完全不同,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使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去铺叙眼前景物,以特定的景物搭配来实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换言之,意象是追求将人的感情和思维顺序加诸景物,使之带上强烈的人格色彩;意境是追求将人的心理活动融合于景物中,使之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中国诗在16世纪被广泛介绍到西方时,在诸蛮中引起强烈震动,正如中国绘画技巧的传入。因为这是个完全不同而又完全自给自足的完整体系。
意象和意境的不同,实际上折射出中西方哲学理念上的根本不同。西方哲学强调以人为本体,探索人在现实社会世界中的生存意义;而中国哲学强调以自然为本体,探索人如何顺应自然世界,即“天人合一”。
悲哀啊,虽然人人口中大谈“意境”,其实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两字的含义。困转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可以让他去和提倡所谓“新国风”的书生霸王打对台,诗人词家们坐享其乐即可。不过此人一定打不过书生霸王,后者在为所谓新国风所误前,其律诗是有相当造诣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5-8-28 17:42:45 | 只看该作者
。。。!!·#¥¥%…—*(()@
4#
发表于 2005-8-28 18:07:22 | 只看该作者
牵强附会得一塌糊涂……
古汉语词汇学也得学学

当自然界或社会的物象进入诗词中,成为诗人描绘和塑造的情与境中的有机成分时,已经是属于诗歌的意象了,不过有的情感色彩浓烈有的淡薄些罢了,非得如此分家,真是FT……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田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个不比马的早?外界的物进入诗中,选择列举而彼时情景自出,诗人的情感隐涵于中,如此意象“组合优化”而成“这一个”的“情境”——意境了。

前一段时间某人大肆以“意境”来论联,须知有的本无境,有的亦不重意,何来见联即论意境?

文字一途,有重情,有重志,有重景,有重文字本身的趣味(如拆字等技巧联),有综合,不分而析之而一词以论之,殊为不明其妙
5#
发表于 2005-8-28 18:27: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同志就不要要求这么高了
6#
发表于 2005-8-29 11:26:41 | 只看该作者
“雨余梨雪开香玉,风和柳线摇新绿。日融桃锦堆红树,烟迷苔色铺青褥。王维旧画图,杜甫新诗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

  说实话,光看这首诗的标题,就觉得别扭。是多神秘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好好的说话?是不是必须这样说出来,才见得诗人的“道行”忒深?显然,这是第一处不象马致远。第二,他显然不是“用意象说话”的真诗人,而是玩文字游戏的假诗人。第一句诗,可谓“文言夹狗屎”;第二句:明明就是个“风柳摇绿”的好意象,硬被它“弄巧成拙”了;三四句纯属“生编硬造”;五六句堪称“黔驴技穷”;结句“怎相逢不饮空归去”倒是有点古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可是他连眼前的景色都没有看清,马马乎乎连一个明确的“意象”都没有,胸中何来的这种境界?可以说,全诗除了文字的雕啄,有色的词藻,死板的对仗,从头到尾,毫无价值。遗憾的是,正是这种孕育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朦胧诗”的传统,虽然经过“五四”革命的火灾,现在死灰复然,依然占着正统的宝座。明知不死不活,还拉着传统的大旗,以主流自居,自欺欺人!

我的这个汗啊~~~~~如雨下~~
7#
 楼主| 发表于 2005-8-28 16:45:16 | 只看该作者
俺看得有些肚子痛```
8#
发表于 2005-8-28 17:06:59 | 只看该作者
我肠子痛
9#
发表于 2005-8-29 15:41:43 | 只看该作者
多看几次研究下,发言就免了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1:34 , Processed in 0.0404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