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决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联话福州

[复制链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2:01:58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昭忠祠

  
    福州泛泪,八方义士生必雪耻
    东海喋血,七百忠魂死不瞑目


    这是萨镇冰题写的马尾昭忠祠的对联。

    昭忠祠也称马江海战纪念馆,是100年前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埋骨处,位于福州马尾区马限山东南麓,与罗星塔遥遥相对。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8月22日),法国远东舰队以访问为烟幕,闯入马尾港,猝然发动袭击。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很快便全军覆没,死难的水陆官兵达796人。战事结束后两岸乡亲协同官兵打捞烈士遗体500多具,分成9冢,依次安葬在马限山麓,并立碑纪念。同年12月,奉旨在墓畔建造昭忠祠。民国9年,海军总长刘冠雄觉得祠墓过于简陋,就委托福州船政局陈兆锵向京、沪等地募款2.3万多元进行扩建,并将原葬在马尾造船厂石船坞旁的一批烈士遗骨也迁入,与原有的9坟合为1冢,墓前树“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处”碑石。

    马江昭忠祠宽27.6米、深24.6米,五楹并列,红墙绿瓦。祠正中安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梁上高挂萨镇冰题、沈觐寿书的“碧血千秋”金字匾额。两侧壁上各镶嵌3块铭刻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廓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业绩的碑刻。厅中陈列有马尾港地形沙盘,西厢及廓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

    从边门出祠西,有口池塘,池畔建有一座双层楼阁,沿池畔石径行约100米,即到达墓台。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5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墓宽约34米,深7.5米,墓前置华表一副,骏马一对。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55:4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罗星塔


  
    朝朝朝朝朝朝夕
    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马尾罗星公园中罗星塔的对联。

    罗星塔俗称磨心塔,是一座空心石塔,位于马尾港的罗星山上。罗星塔始建于南宋。据王应山《闽都记》:广东一豪强阴谋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弄到福建。柳七娘坚贞不屈,随夫来闽。不幸途中夫死,她变卖家产,建造“七级浮屠”替亡夫祈求冥福。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摧倒。天启年间重建。叶向高题罗星塔诗写道:“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

    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木塔于明万历年间毁了。此时福州对外贸易发达,港口需要一个标志。天启四年(1624年)就地重建,改用石砌,楼阁式结构,七层八角,内外均设神龛,塔座直径8.6米。塔刹石桌式,上放一灯,引导航船。

    清同治五年(1866年)设船政于马尾,船政员工为保护古塔免受雷击,在塔顶上安一大铁球,上插避雷针,针连铁条,直通江底。1926年重新安装。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山原来兀立江心,形势险要,系兵家必争之地。明嘉靖时,倭寇四次进犯福州,均停船于此。1558年和1559年,黎鹏和戚继光等先后在这一带歼灭倭寇,平息了倭患。

    1656年,郑成功率师恢复中原,进驻罗星塔,在塔下筑土堡城寨,坚持抗清一年。清初,筑城山上,称罗星塔城。设汛,号罗星塔汛。以塔为眺望台、烟墩(烽火台)。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清水师官兵在此展开英勇的抗敌斗争。

    罗星塔因为位置非常重要,成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中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也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直接称为“中国塔”。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

    此联上联的第三、五的“朝”读为“潮”,下联的第三、五的“长”读为“涨”,读起来就是“朝朝潮朝潮朝汐;长长涨长涨长消”。

    在台湾贡寮乡西灵岩有一副异曲同工的楹联:见见见见见见见;齐齐齐齐齐齐齐。其上联的二、四的“见”读为“现”,下联的第三、五的“齐”读为“斋”,也就是“见现见现见见现;齐斋齐斋齐齐斋”。

    罗星塔公园是船政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马尾罗星山,面积2.33公顷。山脚沿闽江砌驳岸,围栏杆,堆叠假山,广植草木。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山顶矗立罗星塔。在罗星塔公园临江的半山道上,还刻有一副福州名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罗星塔公园附近有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船政精英馆、马限山公园和船政文化广场。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54:23 | 只看该作者
马尾篇



联话马尾船政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此即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
  

    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这是马尾船政局头门对联,清代沈葆桢撰的。

    马江,是闽江望洋的窗口。注定要奔波一生的船,在这里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也创造了足以自豪的辉煌。在“猪仔牙”遗址,似乎可以看到当年被骗、被逼“出口”的劳工如沙丁鱼般塞满船舱漂洋过海的身影;在昭忠祠,依稀还能闻到当年福建水师在马江海战中浴血抗敌的阵阵硝烟味。

    还有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船”——船政,也驶入那个年代,并影响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主将之一的左宗棠,极力呼吁在马尾办厂造船,以资海防,“船政”应运而生。

    闽江海口的马尾和傍水而生的船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船政,是造船工业和政治军事的联姻,沈宝祯“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开张之日,就是近代中国国防工业支柱之一造船工业奠基之时。船政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船政学堂因此兴办,船政又与教育结了缘,培养了一大批英才,特别是海军的英才。直到今天,福州还有一所福建船政学校,原办在马尾,后迁到了仓山。我希望船政的根基和精神,不会因学校搬迁而受到影响。

    船政之兴,是我国危亡之际的一种自救,是民族工业的一次振兴。船政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铸造了好几座“里程碑”:1866年12月,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创办,成为“海军摇篮”;1869年6月,船政造出第一号船“万年青”;1874年6月,福建船政制造的船只组成我国近代第一支舰队,并赴台湾加强海防;1918年2月,创办我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1919年8月,制造出我国第一架飞机,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飞行员……

    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使福建船政建筑群和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福州十大名片”。

    兴办船政,演绎出近现代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缩影。马尾的船政,走过海军摇篮、海战战场、海军基地到专业造船厂的漫漫长路,也走过制造飞机、培养飞行员的难忘历程,还走过培养一批又一批造船、军工、电讯、铁路、教育等等方面人才的辉煌历史。马尾船政的“海军摇篮”和“航空业摇篮”,使闽江口的海涛和天风,在我国近现代国防事业上有着特殊的含义。

    百来年的风风雨雨,福建船政逐渐演化为马尾造船厂、福建船政学校和船政遗址等,其在全国和世界的现实影响力,自不同当年的辉煌。但,福建船政开放开拓、创业创新的精神,就像罗星塔下的百年古榕,那沧桑的虬干上,依然枝繁叶茂。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43:4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纾

  
    遂心唯有看山好
    涉世深知寡过难


    这是林纾1924年正月初一自撰的春联。林纾(1852-1924年),出生于福州鼓楼水部莲宅(现为林纾故居陈列馆),字琴南,号畏庐,举人出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以译书、执教、著述、作画为生。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此书翻译出版的故事在中外译坛上广为流传。1897年,林纾的妻子病逝,任职福州船政局的魏瀚等几位朋友见他悲伤抑郁,就邀他到马江散心。在朋友聊天中,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号晚斋主人)讲到法作家小仲马《茶花女》的故事。中年丧妻的林纾心弦被强烈地震动,感叹不已。在友人的鼓动下,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用文言文将其意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几个月后,上海就出现了铅字翻印本,以后又不断再版。严复赠诗林纾:“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自此,林纾译书一发不可收,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刊行150多部。郭沫若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嗜好的一种读物。鲁迅在日本时,只要林纾译印出一部,就要跑到书店买回来,看过之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

    林纾不懂外文,翻译时全靠别人口述,他再根据意思用文言文写下来,为世界翻译史所罕见。他文学功底深厚,所以译书很快,往往口译者话音刚落,他就写好译文。一部10多万字的作品,一个月就译完了。勤奋的他,年年有译著出版,甚至把外国剧本译为小说,最多时一年曾译出16部。商务印书馆专门推出“林译小说丛书”,后来“林译小说”成为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他的译作广受欢迎,有些亲朋旧友或弟子因生活所迫,译书借林纾之名以求重价,当然,他知道后也淡然对之。

    除译书外,林纾也用文言文写长篇小说。年轻时林纾就才华横溢,名列“福州三狂生”。曾自诩:我的一支笔靠在南门城墙上,没有人搬得动。

    林纾画得也不错,许多人向他索画,像康有为、鲁迅都要过他的画。林纾晚年以卖画为生,他专门写润例诗:“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例谋分润,坐听饥寒作什么?”在他的书房,摆着两张桌子,左边桌子高约一米,便于站着作画,右边桌子矮一点,用来坐着著书、译文,他每天就在这两张桌子上交替工作。他在门楣上写了“磨坊”两个字,自称每日入室绘画写作,就像驴子磨粉,一天不磨,即须挨饿。其实林纾勤奋作画,“产品”很多,自称:“吾积画两筐,子孙吃着不尽。”好友陈衍则说:“琴南房中是造币厂。”只是值钱的画,多被其子便宜卖了。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39:1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升山寺

  
    日日日晶安天下
    月朋   定乾坤


    这是福州升山寺的一副对联。

    这副挂在大雄宝殿门口的楹联的字是很特别的,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念。上联有三个字,是由“日”偏旁组合成的;下联有三个字,则是“月”偏旁组合成的:“日日日 晶 安天下;月朋  定乾坤。”据寺中老者介绍,此联应读为:“日照精华安天下;月明灿烂定乾坤。”

    贵州傩戏舞台上也有一副类似的对联。上联写的是“日晶 安天下”,据说要读为“日照晶华通天地”。下联写的是“月朋  定乾坤”,则读为“月明辽亮正乾坤”,一般人真弄不懂。

    升山寺在九峰山长箕岭南麓新店镇赤星村境内,原名升山灵岩寺。《榕城考古略》载:“长箕岭,在三十七都,一名长机,一名桃枝,路通古田、罗源,为侯官大湖诸乡入省孔道。”长箕岭石牌村,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门人、女婿黄榦墓。在石牌村瑞峰之麓,有千年古刹林阳寺。寿山产美石,莹洁柔润。寿山与芙蓉山、九峰山,并称福州外三山。

    相传这里本来没有山,越王勾践时,一夜之间从浙江会稽飞来,又名飞山。升山之西的灵岩,高耸入云,仿佛与世隔绝。人们传说过去在岩石间,有时会传出钟磬之声。

    兴元初,有位僧人雅操住在这里。观察使孟皞让他建寺,题寺的匾额为“升山”。孟皞常来这里与雅操谈经,题为“紫云”。晋太康年间,任敦在怡山王霸那里得到金版仙诀,后来在这里得道升天,所以称升山。

    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占地十五亩,唐时名僧筑堂谭经于此,有元沙寺遗址。唐、宋两代极盛时有僧尼千人。因为时间早,所以有“未有涌泉,先有灵岩”的说法。

    唐朝周朴,宋代曾巩、陈襄、李纲,明代陈亮,清代林则徐等名人都游过此寺。如今寺后岩壁上保留有五段不同年代的摩崖题刻,如:“道光庚戍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当时林则徐已66岁,在家养病期间同四川进士李惺一起游升山寺。陈襄和程大卿游升山有诗:“相逢正及荔枝期,况值千岩雪洒时。南国小棠偏去近,北山逋客独来迟。云中直有三清路,尘外都如一局棋。闲欲引泉添洗药,未应夺我凤凰池。”

    谢肇淛《登升山》是这么感慨的:“翠微高控大江回,寂寂僧寮昼不开。古寺尚传陈建置,孤峰疑自越飞来。龙蛇石上留残篆,鸡犬云中有旧台。紫竹碧桃零落尽,玉田无主鹤声哀。”

    这里过去山高林密,常有猛兽出没。陈椿在升山寺住过,因此心得颇多:“叠嶂丛林不可梯,奇葩双树隐招提。江门日落潮初长,洞口风鸣鸟乱栖。挥尘坐贪香界净,传灯应照下方迷。僧房阒寂人无到,惟有空廊过虎蹄。”

    现在升山寺有大雄宝殿、大悲楼、西归祠、弥陀殿、僧舍及宋代石槽及古僧塔等。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30:2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阳寺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


    这是林阳寺里明朝宰相叶向高手书对联。

    林阳寺在福州北峰岭头乡石牌村瑞峰山,距市中心约20公里,为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名列全国重点寺庙。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寺。开山祖师是福州人志端禅师。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当时,陈鸣鹤到这里看了,颇为感慨,写下《过林洋寺》:“绝磴崎岖雨气凉,桃枝岭外访林洋。山围法界微基在,路绕平田旧业荒。忍草入帘新卓锡,昙花满地旧开堂。空庭尽日无人过,卧数千峰到夕阳。”

    明万历间,大渊法师在这里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予以修复。光绪时,古月禅师任方丈,与弟子净缘、悟正等到南洋及北京募缘筹资,大兴土木,按照鼓山涌泉寺的格局,重修殿宇,迎请大藏经,并在方丈室内建塔,安奉古月大师灵骨,与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寺、怡山西禅寺、象山崇福寺等列为福州五大丛林。清魏杰《游林阳瑞峰寺》诗这么描写:“拨云寻古寺,冒雨访林洋。地僻秋何冷,山深夏亦凉。秀峰临水口,曲径绕羊肠。法界钟灵气,万年供梵王。”

    1930年,圆瑛法师任林阳寺住持。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1至1985年,再次重修寺院。赵朴初题写了“林阳寺”山门匾额。

    现在林阳寺的规模很大,有双重山门。山门楹联是:“林峰满瑞气,青山不老;阳光照大地,绿水长流。”山门外,隔着围墙有全国最大的放生池“林阳湖”。寺院的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圆通殿,两侧分别有伽蓝殿、祖师殿、报恩堂、地藏殿、禅堂、斋堂、念佛堂、方丈室、大悲楼、玉佛堂、钟鼓楼和古月塔院、西归祠等。寺内宝藏有宋代题名柱础、明代辅宰叶向高的楹联、清康熙年间的大铁钟、清雍正年间的几千册佛经以及陈宝琛的“大雄宝殿”、弘一法师的“证无上法”等金匾。寺内外还有许多几百年的古梅、古樟。

    寺的附近名胜古迹不少。如石牌乡有宋黄勉斋古墓及朱熹讲学处,朱熹手书“华峰”刻石,芙蓉洞及祖师开山堂,寿山及寿山石雕刻等。

    林阳寺附近有玉佛园,面积1128亩,内有玉佛平台、回廊、静心堂、珍宝馆等。玉佛平台由2米高的汉白玉莲花座和3·3米高的缅甸白玉佛组成。据称白玉佛有36吨之重,由一整块白玉精雕细琢而成,为亚洲所绝无仅有。回廊配套在玉佛的两边,中间是2000多平方米的大平台。据说站在这个中心,有极强的磁力。平台周遭,有瑞云星峰、卧龙山川、鲤鱼莲潭、降虎把关、乳蜂围栏等独特的地理景观。有平台下东侧有静心堂,是一座圆形的竹楼,有1米多高的新疆纯羊脂白玉塔。平台下西侧有珍宝馆,收藏许多的玉石精品,其中有块几百公斤重的天然大翡翠。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26:30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榕树王

  
    撷榕绿功追太守
    秀花园福泽平民


    这是现在福州人纪念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的一副楹联。

    榕树是福州的市树。在福州城乡,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到处都有,虬枝苍劲、饱经风霜的数百年古榕也不罕见,古榕、巨榕、奇榕……多了去了。但论起知名度,还是要算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八一水库北岸的大榕树。这株大榕树是公认的福州“榕树王”。

    这株“榕树王”,围径10米,要6个成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树高20米,远望像一座翠绿的山。“榕树王”树龄940多年,占地2亩,冠幅1330平方米,树下可容千人乘凉,为福州榕树之最,名列福州四大树王之首(其他还有鼓岭柳杉王、五一路樟树王、仓山贝壳杉王)。

    由于这株榕树冠幅广大,又立在水库边的空旷草地上,无遮无挡,树型壮观,所以最经常被选中,作为福州榕城的象征。

    这株属福建省一级古树名木的“榕树王”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全树好像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隔年轮流落叶。也许这榕树原来就是两株,后来合二为一,长成一株。因其体内基因的“生物钟”不同步,所以树叶的凋荣也不同时。

    榕树,是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象征。据统计,自宋朝福州太守张伯玉提倡“编户植榕”以来,福州目前保护完好的百年以上古榕树还有600株左右。

    这株“榕树王”,相传是北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编户植榕时种下的。张伯玉是闽北建瓯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调到福州当知州。到任后,经过调查,下令编户植榕绿化,并带头在衙门前种了两株榕树。宋熙宁年间,程师孟在福州做地方官时,也要百姓多植榕树。此后,福州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

    1985年2月8日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第八届12次会议根据市民的举荐,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1987年2月28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第八届34次会议通过以榕树为省树的决议。

    “榕树王”所在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原名福州树木园,创建于1959年。1988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福州森林公园”。1993年,改名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园中有南方的木棉树,北方的钻天杨,热带的南洋杉,亚热带的樟树,温带的油松、银杏、水杉等全国各地及来自其他36个国家2500多种的珍贵树种。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呈长方形,面积860公顷。最高处的笔架山海拔643米,最低处的八一水库海拔仅47米。龙潭溪自北向南流贯园中。公园内有福建森林博物馆、苏铁园、棕榈园、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园,花卉盆景园及榕树景观区和动物演艺场、鸟语林等等。古迹有宋古驿道等。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22:1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柳杉王


  
    曰柳曰杉,兼具刚柔之禀
    如松如柏,宏杨盘错精神


    这是鼓岭柳杉王公园的对联。

    鼓岭在福州晋安鼓山之北,距福州市中心23公里,海拔800米,气温比福州城区低4℃左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山高林密,空气新鲜,称为“宜夏”,宜于夏天避暑。1885年夏天,一位美国牧师来到鼓岭避暑,次年外国人在鼓岭建起第一座别墅。从此之后,外国人接踵而来,在鼓岭建别墅、休养所、教会医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池等,有洋宅百八十座。最盛时有3000洋人,超过当地乡民人数。附近老百姓也建了不少石头屋,夏天接待游客到此避暑。

    鼓岭宜夏村有柳杉阁、宜夏楼,楼前有一池一亭。本来这里是个池塘,名半亩塘。多半取自朱子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那时,水不很清,水面上浮萍随风飘移不定,水马踏着云影,在池面自由驰骋,水下不时有鱼虾隐约来往,池边水草中,蛙声似鼓,真有点“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意境,现在改建成游泳池。塘边的小亭称延爽亭。有联曰:楼阁参差拨雾撩云翔野鸟;陂塘罨画吹萍唼藻戏游鱼。

    柳杉阁往西不远,有个“柳杉王公园”。公园小径两边翠竹清丽,当风潇洒。径旁是涓涓小溪,逸出流动的凉意。小径通向“揽翠亭”。揽翠亭有联:倚仗闲吟松风万壑;凭栏远眺灯火三山。据说,过去从鼓岭西望,蜿蜒流淌、千折百回的内河把城区“写”得像个草书的“福”字。

    揽翠亭西,一片郁郁葱葱的柳杉林。柳杉树,树干像杉树,亭亭玉立;叶子像松针,细细密密;嫩枝像柳条,柔柔菁菁;树形像柏杨,绒绒团团。柳杉树生机勃勃,捕风捉影,嬉云戏雾,煞是自在。

    柳杉王公园中,一株巨大的柳杉巍然屹立,特别引人注目,动人心魄,这就是柳杉王。柳杉王古干虬枝,要几个人才能环抱,其气势和福州北郊森林公园那株千年古榕堪称伯仲,与北京潭柘寺的银杏王相比也毫不逊色。柳杉王主干挺拔参天,宛如铁杉;枝条婀娜妩媚,酷似杨柳。有联形容柳杉:“曰柳曰杉兼具刚柔之禀;如松如柏宏杨盘错精神”。柳杉王不是一株树,而是连体双株。更绝的是,不是并排相连两株,而是一内一外相拥而连。内树亭亭玉立,外树盘曲呵护,两树浑然一体,蔚成奇观。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15:59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白云洞


  
    白云缭绕参三昧
    古洞清幽净六尘


    这是鼓山白云洞良心寺的对联。

    白云洞位于鼓山西北风池山西侧,海拔700多米,常常是“白云混入、咫尺莫辨”,故称“白云洞”。如果是阴雨多云天气,在那里,还可以见到庐山、黄山那样的奇幻景色。

    白云洞是明万历年间,一个叫悟宗的僧人开辟的。郁达夫游览白云洞后曾写下颇有广告味道的文字:“一般人所说的白云洞的奇岩险路,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绝景……包管你只去过一次,就会毕生也忘不了”。

    从鼓山镇埠兴村,沿着山溪旁的石阶登上山,途经一座半隐在道左山麓的“积翠庵”,过“卧潭桥”、“挹翠岩”而上,路窄险隘,攀登比较艰难。沿路可看到摩崖题刻“云窝”。云窝旁边岩壁直立,中间阶梯称为“一天门”,往上行就到“一门洞”,洞中有石桌、石椅。再前行不远就到凡圣寺。此寺依崖用石头砌成,几经毁修,如今大家看到的凡圣寺是近年刚修的。寺前有一块岩石,上刻“迷悟有差别,故号凡圣体。刹那见自性,归元亦无二。”岩石侧面刻有“化龙桥”。凡圣寺岩石如台,下临百丈深渊,十分惊险。如果是雨后,站在这里的观瀑台,可观飞云、瀑布及远近山水。

    从凡圣寺越过山峡,向上攀登,要经悬崖陡壁之上的“龙脊道”。原来这是一条险道,在陡峭光滑的岩石上凿出石阶,狭处仅容一脚板,下面则是深谷,颇有华山的险味。现在,经过修建,有栏杆、阶梯,比较安全了。到了由巨石组成的“二天门”,上面一块岩石像船底,门不大,只能让一人通过。继续向上,一岩石像大屏风,刻有“云屏”二字。过“云屏”就到“三天门”“佛头岩”“龙舌岩”,可直达白云洞了。

    白云洞是个“倚崖为屋、石天为盖”的岩洞。洞上方由一块百丈大小的方壁横盖,叫“一片岩”,与永泰葛岭方广岩相似,但“苗条”多了。一片岩距地面两米多高,构成屋顶,其下面有宽约6米、长约40余米的石坪,前面砌有石墙,称为“良心寺”。洞内有佛堂、僧舍、厨房,还有石椅、石桌等。在白云洞前俯瞰崖下,危岩如削,长涧若渊,有“悬空踏底”之感。

    白云洞附近有不少摩崖题刻,如“白云洞天”、“常乐我净”“佛窟仙台”“高枕白云”“沧海松涛”“千崖竞秀、万壑争流”等等。还有一方道光年间魏杰的《夜憩白云洞》诗刻:“风清月白秋飒飒,长啸一声岩谷答,洞门无锁老僧闲,云出云归自开合。”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12:19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鼓山摩崖石刻


  
    爵比郭令公,历中书二十四考
    寿同广成子,住崆峒千三百年


    这是鼓山摩崖巨联,作者不知道是谁,书写者署名是“鄱阳洪革”。

    鼓山是福州最出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历代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630多幅摩崖题刻,楷、行、草、隶、篆等各种字体都有,是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可称为“东南碑林”,与陕西西安的“碑林”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山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的摩崖石刻300多幅,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的一半。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宋代书法家蔡襄、宋室皇族赵汝愚、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现当代作家郭沫若等的题咏石刻。

    摩崖题刻多,摩崖题联则比较少见,尤其是摩崖巨联。此联是在鼓山喝水岩之南侧,深涧峭壁巨石上素面朝天的摩崖大字联。全联24字,高460厘米,宽90厘米。

    郭令公:即郭子仪,唐时任中书令,曾主持官吏考绩二十四次。后人常把二十四考喻为德高任久的望臣。广成子:传说中的神仙,居崆峒山中,寿命长达1300年。

    这副不知何人所撰的对联,似是赠联,寄寓了作者对受赠者的良好祝愿。上联祝愿其仕途得意,德高任久,下联祝福其无忧无虑,长生不老。梁章钜说他很喜爱这幅对联,也很喜爱这对联的字,曾拓摹回家,但由于这副对联实在太大了,家中没有地方挂得下。说起来,这么好的对联还是刻在这名山之上,天地之间,任古今南来北往的游客欣赏品味最好。

    鼓山摩崖题刻还是野外游记大观,历代游人到此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眼中、心中都有他自己的“鼓山”。于是就有“欲罢不能”“渐入佳境”“宜勉力”“静神养气”“知足常乐”……这里介绍几幅:

    “忘归石”是鼓山中最早的石刻,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所题。蔡襄任福州知府时爱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有一次,游得高兴,忘了时间,暮色苍茫了,还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人家提醒他该回去了,才想起来,就写了“忘归石”三个字。

    “喝水岩”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灵源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吓得流水不敢再往前走,悄悄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宋时徐锡之题喝水岩诗:“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寿”字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下深涧岩壁上,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是宋淳祐二年(1242年)周自介游鼓山时所书,比于山“榕寿岩”的“寿”字大,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

    “顽石点头”佛雕,刻于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南侧岩壁上。佛像高3米,手棒经卷,趺坐蒲团,栩栩如生。佛像上面刻有“顽石点头”四字。“顽石点头”典故,出自《莲社高贤传》,是说鸠门四大门徒之一的竺道生擅长讲解佛经,能使身边的顽石为之点头折服。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21:08:23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涌泉寺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这副对联是鼓山涌泉寺山门联,在华夏众多名刹的山门联中最为奇特。

    “净地”“空门”含意双关。“净地”指佛教“净土”,本来就干净无垢,何须打扫?“空门”即佛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关它做啥?

    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地理的缘故。山门建在山坡口,前面是一条青石红墙的通道。山风直冲而来,吹去落叶闲草,省去人扫之力。所以“净地何须扫”;夏秋之际,台风频频,山门多次被刮倒,后来,索性连门都不设了,因此“空门不用关”。

    这副对联还是“藏头联”,分别藏“净”、“空”两字,纪念鼓山涌泉寺第118代住持净空方丈。同样,还有净空藏骨塔的对联,“刮摩心地净;解脱世缘空。”同治癸酉年净空还题有一副对联,“戒喻慈航渡古今四众超凡同登彼岸;堂如大冶炼千万群生作佛共往乐邦。”同治九年,净空题有一个匾额“彻觉腾空”,至今仍存寺内。

    涌泉寺始为闽王王审知在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捐巨资兴建,并延请兴圣国师神晏僧任住持,号为“国师馆”。宋代改名为“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定名“涌泉寺”。

    涌泉寺为福建五大禅林之首。涌泉寺有著名的镇寺“三宝”(陶塔、雕版、血经)和“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陶塔在涌泉寺前两侧,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东为“庄严劫千佛宝塔”,西称“贤劫千佛宝塔”。采用陶土分层烧制后,累叠而成。塔高7米,八角九层,每座塔上塑有1038尊佛像。这两座陶塔原先在城门龙瑞寺内,1972年移上山作为镇寺之宝,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藏经殿内存自宋朝以来历代皇帝御赐的各种经书,加上本寺刻印的经书共20346册,放在12个大橱内。其中有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御赐的经书《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有鲜血书写的经书657册。这些血经系清光绪年间,华能和尚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全部和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写“佛说四十二章经”。血经曾经因台风被淹,引起社会关注,已被妥善处理。涌泉寺曾是我国一所佛学著作出版机构,至今还保存各种著作、佛像、书法的雕版共11375块,被世人称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涌泉寺“三铁”一是大雄宝殿三圣像前的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着,入水不腐,遇阴则潮。二是圣箭堂前的千年铁树,左右两株雌树粗大,相传分别为王审知和神晏手植。中间是从西禅寺移植的雄树。三是香积厨的四口大铁锅,其中最大的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9:3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鼓山古道

  
    开门曾仰前王节
    入寺还更此地衣


    这是福州鼓山登山古道上“更衣亭”的对联。

    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列“福州十大名片”。知道福州的人大多也知道鼓山。上鼓山旅游、休闲、锻炼的人们,大多数还是选择走登山古道。

    这个登山古道,还是颇富神秘色彩的。据说,当年涌泉寺香火非常旺盛,来寺烧香拜佛和游览的人摩肩接踵。涌泉寺因此打算对上山的路进行改扩建。这时,有人建议,最好修建一条上山石道,石道中间用长条石板来铺,两边砌以石块,方便、实用、节约、美观。寺里因此修了七里长的登山石道。

  石道修成后不久,涌泉寺又在山门附近竖立“南无阿弥陀佛”石碑,并且在登山古道上接连盖起几个亭子,让路人歇脚休息、遮风避雨。

    民间传说,新修登山石道像一条蛇的形状,而涌泉寺是“燕窝穴”。石道直通禅寺,就像“蛇窜燕窝”,对禅寺不利。于是,就竖立石碑,以镇住蛇的“七寸”,盖些亭子,把“蛇”截成数段,使之不能作怪。传说自然是无稽之谈。

    登山石道是古来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

    第一个亭过去叫“东际亭”。过廨院就是东际桥,过桥见亭,现在是“闽山第一亭”,这里是登山石道的起点。过去在登上百级石阶后,还有个“仰止亭”,现在看不到了。过“闽山第一亭”上山,路上就可以看到石道旁边岩石上有一些摩崖石刻。

    第二亭叫“石门亭”。过去叫“听涛观瀑亭”。到这里,已经登了360多级石阶。再走270级石阶,就到“乘云亭”,这是石道的第三个亭。附近有摩崖石刻“乘云”。沿道还有“仰涛”“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摩崖石刻。

    第四亭是“半山亭”。由第三亭到这里,要登490多级台阶。亭在鼓山石道的一半,所以名叫“半山”。前面石道的亭子,都是建在路边。从“半山亭”开始,亭子就都是跨登山石道而建的了。“半山亭”附近有块大岩石,上面刻着“小鼓”字样。经过此亭,登百余级石阶,有石刻“路通仙苑”。再过200级石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

    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就可达第五亭“茶亭”。此亭因过去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继续往上走,感到有些吃力;往回走,又不甘心,就题了“欲罢不能”在旁边大石上。

    过了“茶亭”,上300多级石阶,就是第六亭“松关亭”,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的“忠、孝、廉、节”等摩崖石刻。

    第七亭是“更衣亭”,也就是进寺前的最后一个亭。“更衣亭”距“松关亭”不过几十米。据说闽王王审知当年登山到这里,汗流浃背,需要休息。而这里海拔比较高,高处生寒,正需更衣,以便入寺,所以叫“更衣亭”。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再往前,可以到瞭望台。

    瞭望台是现在几条登山石道的连接点,可以去“十八洞景区”。再往前,就是涌泉寺的石坊、甬道和山门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8:18 | 只看该作者
晋安篇



联话寿山石

  
    神骨每凝秋涧水
    精华多射暮山虹


    这是清黄任《寿山石》诗中的一个对句。寿山石是福州的特产,出自寿山,在国石评选中名列榜首。

    “天遗瑰宝生闽中”。民间传说,寿山石是女娲娘娘补天时剩余的五色石;另一种传说是风凰神鸟蛋液渗入寿山附近泥地中变成了寿山石。是“福州十大名片”之一。

    寿山石有100多个品种,取名大多典雅别致,寓意深刻。有以产地命名,如田黄石、高山石、都成坑等;有以开采者命名,如琪源洞、善伯洞等;有以色相命名,如水晶冻、桃花冻、天蓝冻等。

    寿山石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

    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极少,石质最佳。田坑石按其颜色可分为“田黄”“田白”“田红”“田黑”等品种,其中以“田黄”为上品,质韧而坚,色黄如枇杷,常作为贡品。就因为田黄所含有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吉利,明末清初以来,历朝帝王在天坛祭祀时,均要供福建寿山田黄谢天地。在明清皇帝中,常用田黄制作御玺。当代,田黄石也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田黄有“石中之王”美称,价值胜于黄金、宝石。国内外行家一致认为是“无价之宝”。黄任赞之:“俪白纪青又比红,洞天生长小玲珑。怡情到老同燕玉,好色于君似国风。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

    水坑石产于溪流水涧,石质多呈凝冻、晶莹透明状,质地优良,也很名贵。山坑石是山头岩洞所产的矿石,石质优劣各异。

    寿山石质宜于精雕细刻。寿山石雕就是用产于福州晋安寿山乡的寿山石雕刻而成的工艺美术品,素以选料珍稀、构图严谨、雕工精致、绚丽夺目而著称,为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品之一。

    寿山石雕具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宋时寿山石雕多为宗教用器与石俑、禽兽等,现存福州市博物馆的宋代人首蛇身俑,是较早的寿山石雕珍品。

    通常在一块寿山石上,有红、黑、黄、青等多种颜色,相互交错成自然斑纹。艺术家们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雕刻成人物、走兽、山水、花鸟、果蔬、海味等陈设欣赏品和印章、文具、烟缸、水盂等实用工艺品。制作时先凿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手凿深入刻划,最后经修光、磨光、上腊而成。制作一件作品,少则费时几天,大的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寿山石章及其钮饰艺术是寿山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明之际开始盛行雕刻印章。清代,寿山石雕进入鼎盛时期,曾涌现出像杨玉璇、周尚均等国内著名石雕高手,据传周尚均还曾被招入朝廷当过“御工”。

    如今,寿山石文化和经济、旅游融合,成为福州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6:51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张经

  
    日受千人拜
    夜招万盏灯


    这是过去形容张经墓的一个对子。

    张经墓在闽江北岸的洪山原厝村黄店山,这里又叫万安桥山或芋坑山。过去闽江岸边纤夫牵缆前行,经过张经墓前,就像是在行跪拜礼。这里当年又是闽江下游的重要道头和船坞,每到夜晚,众船聚泊,灯火点点,当地人称“日受千人拜,夜招万盏灯。”

    张经,字廷彝,号半洲,明孝宗五年(1492年)出生于洪塘。张经小时姓蔡,他的父亲叫蔡海,因幼孤寄养在外家蔡氏,因此就用蔡姓,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张经进士及第后,才复姓张。

    张经为官刚正不阿,宁夏总兵官钟放行贿京师,事情牵连到兵部尚书金献民。张经不避权贵,上疏弹劾,金献民被迫引咎辞职。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张经上疏说:“厂卫官校假势作威、淫刑、渎货,譬则虎狼蛇虺,遇者无不被其毒噬,至于地方之骚扰,骚递之需求,又不可胜言”。皇帝采纳他的意见,罢了厂卫诸官。

    嘉靖年间,安南国相莫登庸弑主自立,又侵扰中国边境,朝廷大臣都主张举兵讨伐,但张经反对,他审时度势,同毛伯温一起,用怀抚策略,兵不血刃,便收复了莫登庸,因此升到右都御史。不久平定思恩九土司,又升到兵部尚书。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攻城占邑,大肆杀掠。朝廷以63岁、“丁忧”在家的张经任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张经初到任时,因手下各个将领位高气骄,不受调遣,与倭寇作战屡次受挫。世宗皇帝以张经出师无功,降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当时倭寇两万余人盘踞柘林川沙洼(今上海浦东),进犯乍浦、海宁,攻破崇德,转掠浙西,朝廷命张经限期进兵。此时,严嵩党羽兵部侍郎赵文华督师至浙,向张经索贿白银两万两,张经不理。赵就疏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这时,张经正率军攻倭大胜。世宗皇帝接到赵文华诬告,以为张经“养寇不战”,抗倭胜利是督师赵文华的功劳,就下旨逮捕张经至京,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0月杀了张经。隆庆初年张经孙子张懋爵上疏诉冤,穆宗皇帝乃为张经平反,恢复张经官职,赐祭葬,谥“襄愍”,并予懋爵荫官。

    张经擅长诗文,留下《半洲诗集》。福州人民为纪念张经抗倭功绩,将其寓宅所在处改称“半洲街”,又在洪塘建祠纪念。

    张经墓依山而建,计有13层石埕,占地2300平方米,望柱分刻“襟期慷慨”、“志虑忠勤”,并建有“东南战功第一”的五门石坊,是福州最大的墓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经祠堂,在建新乡洪光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祠堂为土木结构,由大厅、回廊、文昌阁、天井组成,占地面积592平方米,过去两边有对联:“文武无双经略;东南第一战功”。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5:4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严复


  
    鳌头山好浮佳气
    崎角风微簇野航


    这是严复《怀阳崎》诗中的对句。阳崎就是福州仓山阳歧,是严复的老家。

    鳌头山是一座小山丘,在阳歧村口,有小溪蜿蜒盘绕,松涛涌动。“鳌头山好”,严复死后就安葬在鳌头山。严复墓建于1909年,是他生前为安葬亡妻营造的。墓碑上刻“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墓台前横屏刻“惟适之安”。墓碑及横屏都是严复自己书写的。墓志铭由严复的儿子请陈宝琛撰写,严复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严复1853年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其父的医寓,七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866年,行医为生的父亲在给人治病时染上霍乱死去,家中惟一的支柱倒下,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他无法按父辈所希望的那样,一直往科举路上走下去。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那年的12月,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对外招生,条件非常吸引人:学生入学后,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四两纹银的津贴。严复马上就去报名。当时的主考官是钦差船政大臣沈葆桢,沈是福州人,正在为母亲逝世守孝。当时出的考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面对考卷,想起自己刚去世的父亲,不禁悲伤满心头,真情涌笔下,好文章一气呵成。沈葆祯浏览了严复的卷子,看他卷面干净,字又潇洒,情真意切,气势雄贯,感同身受,叹为观止。就这样,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学的是航海驾驶。经过五年严格的学习考核后,105人只毕业了33人,而严复的成绩在最优等之列。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严复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教育救国。他的论文和译著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翻译的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定名为《天演论》,宣扬“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希图“救国图存”“与天争胜”,成为第一个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人,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被推崇为西学泰斗。严复后来又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还自己撰写《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章,在《时务报》《直报》《国闻报》等报刊发表。

    《天演论》译成后陆续发表,朝野上下,无不赞赏,随即轰动全国,为学生必读书。用胡适的话说:“‘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而胡适他自己的名字也直接来源于“适者生存”。

    辛亥革命后,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但袁世凯称帝时,他又态度暧昧地被列名“筹安六君子”,成为保守派。严复在福州的故居有三处:一为阳岐村的祖居“大夫第”,清初重建,是严复少年时的故居。二是为他1918年在阳岐村购买的一座房屋,但他住这里的时间不多。三在鼓楼郎官巷,这是他晚年栖身之所。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此病逝,享年69岁。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4:41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翁正春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相传这是叶向高、翁正春两人对的对子。这副对联一共用了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算是福州的一副奇联了。


    叶向高是福清港头人,1559年出生,1607年任宰相。翁正春是仓山建新人,1553年出生,1592年中状元,后任礼部尚书。叶向高与翁正春是同乡,又是好朋友。

    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船到闽江怀安驿站,上岸后,专程去拜访已告老还乡、闲居洪塘的翁正春。翁正春备酒款待,两人聊得高兴,不觉日头西斜。叶向高想住下来,多聊聊,就说:“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明白他的意思,便指着自家的房子,说了一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两人的对句,成就了联坛的一段佳话。

    上联说,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宠宰,翁正春说叶向高是正受到皇帝恩宠的宰相。确实,叶向高一人主政8年,历史上称之为“独相”。叶向高告老还乡后,神宗、光宗先后死了,新皇帝熹宗还想依靠叶向高,硬要他进京主政。就这样,叶向高又当了3年宰相。应该说,叶向高这些年确实是很受几任皇帝恩宠的。

    寒家,是翁正春的自况。当朝元老住在“退休”老臣的家,翁正春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翁正春中状元后历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弹劾魏忠贤,被魏党陷害,只好呈辞告老。穷窗寂寞,道出了宦海险恶、人情炎凉和报国无门、心有不甘的心境。

    叶向高对的下联是: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说我这官,也是匆匆“过客”。你也曾是朝廷高官,太子少保,这状元府也是“宦宅、富室”,你这房子够宽大的了,你的心境也不妨再放宽些。

    当年,翁正春为乡试举人,赴京会试,连续四科都不第,到龙溪当教谕。龙溪民谣云:“龙出声,状元升”。龙溪人以为龙溪要出状元了,谁知这个状元却是客寓在龙溪的福州人翁正春,也是好运的了。

    两人分别后不久,翁正春逝世,年71岁,谥“文简”,就葬在怀安。叶向高也因斗不过魏忠贤,连续向皇帝递交了几十份的辞职信,66岁按80岁老臣待遇退休回家,次年也逝世了。

    与这副对联相似的,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说是济公小的时候,家里人给他和表妹阿莲订下娃娃亲。不久阿莲父母都去世了,阿莲由亲戚收养。阿莲长大成人后,却老不见济公来娶,就写了句上联:“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后来,一个过路和尚知道了这个故事,就对了下联:“迷途遥远,退还莲迳返逍遥”。阿莲听说后,认定那和尚就是济公,于是断了成家的念头,削发为尼。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3:2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文天祥

  
    热血腔中只有宋
    孤忠岭外更何人


    这是林则徐书写于潘墩文天祥庙的楹联。

    据说此联是明代广东状元林大钦撰写的。岭外指岭南地区。正德十年(1515年)在海丰县城外文天祥被俘处建的“孤忠祠”内有“孤忠死节”等题刻。

    文天祥1236年出生于江西吉安,21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宋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宋军全线崩溃。文天祥应诏捐资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出城谈判,却被扣留。文天祥历尽艰险,终于逃脱。于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平开府,指挥抗元。后转移到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祥兴元年(1278年)冬,文天祥兵败被俘。

    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北京软禁。决不投降的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他狱中写出写出了不少不朽名作,如《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作品。他是南宋末期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过零丁洋》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天动地。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元世祖亲自劝降文天祥,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但愿一死足矣!”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他向南方跪拜,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后来,人们用各种形式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农历三月十六日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日,在仓山的潘墩村,就有延续600多年的全村人为文天祥过生日的独特习俗。

    潘墩村全姓潘,其中龙津潘氏的始祖叫潘龙,宋金陵人氏,其妻为抗金名将江万里之女。因文天祥曾受馆于江万里,与潘龙由相识到义结金兰。宋末,潘龙护驾到福州,文天祥率军也到福州,屯兵毬山练兵设防。后来,文天祥北上抗元,离别时与潘龙互赠衣冠留念。此后,潘龙护驾南奔,崖山之役战败,宋室亡后,潘龙隐居福建。先期被俘的文天祥也在燕京殉难。因怀念与文天祥在毬山共度的时光,潘龙临死前嘱咐子孙一定要回毬山。明洪武十三年,潘龙之孙潘清保率全家定居毬山,至今已繁衍了23代。因为都姓潘,毬山后来就被称作“潘墩”。

    潘清保在村中为文天祥建祠庙,这是福州地区惟一的文天祥庙。其孙潘中宪上奏朝廷奉立文天祥为毬山社稷神享祀千秋,朝廷奏准。祠庙正中立有高大的文天祥彩色塑像,殿堂正上方还有一块写有《正气歌》的牌匾。右边立有文天祥儿子的彩色塑像,左右两壁有两大片彩色壁画,画着文天祥麾下的六大助手。道光帝曾派钦差来文天祥庙行国祭。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2:1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绍宽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


    这是福州仓山胪雷村陈绍宽故居的一副楹联。

    陈绍宽1889年生于福州城门。17岁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专业。辛亥革命后,任“镜清”练习舰大副。1916年被派赴国外考察海军。1920年任“通济”练习舰舰长,1923年任“应瑞”巡洋舰舰长。1926年,为北洋海军第二舰队司令。1928年,任海军署署长。1930年任海军部代理部长,兼江南造船所所长。1932年,任海军部部长。1938年任海军战时司令部总司令。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接受日军代表冈村宁次的投降书,后在“密苏里”战舰上接受日军投降。

    抗战结束后,陈绍宽不愿意参加内战,率“长治”舰南下台湾视察,而不去率舰堵截人民解放军,返南京后辞职。

    当年赴国外考察海军期间,陈绍宽对航空母舰的巨大作战能力,印象深刻,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1928年,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后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后,由于他反对内战,被蒋介石罢了官职。陈绍宽丝毫不留恋这一顶官帽,通电辞职,搬到南京扬子江饭店当寓公。当蒋介石觉得处理欠妥,要在南京召见陈绍宽时,陈绍宽却避而不见,提早离开南京,南下福州,隐居家乡胪雷。1945年,他解甲归田时,带回30多箱行李,竟全部是书籍。以后这些书都贡献给福建省立图书馆,被编为《厚甫书目》。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预备退守台湾,多次派人请他赴台。他不去,影响并带动了一批海军官兵留下迎接解放。

    1949年初,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按蒋介石的指示,请陈绍宽去台湾,被拒绝。后来,朱绍良携带蒋介石邀陈绍宽赴台“共襄国是”的函件,再度上门。陈绍宽对朱绍良说,蒋委员长如果一定要我飞往台湾,我就从飞机上跳下!朱见不能勉强,只好作罢。

    1949年7月初,蒋介石到福州,约陈绍宽到义序机场面谈,想亲自动员他去台。陈绍宽却借口“农事正忙,无暇拜望”,不去机场见蒋介石。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陈绍宽与萨镇冰立即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绍宽先后任福建省副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华东政委员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

    无论为官为民,陈绍宽都廉洁自守。解甲归田后,每日粗茶淡饭,读书看报。出任福建省副省长期间,陈绍宽俭朴如旧,而把节省下的钱作为修建胪雷村胪峰一桥和二桥的经费。1969年7月30日,陈绍宽在福州病逝,终年80岁。

    陈绍宽故居在城门镇胪雷村,距市区16公里。故居建于1921年,由门楼、庭院、厅堂、后院等组成,共三厅二十四房,周围风火墙,面积757平方米。门额灰塑麒麟、狮子戏球。厅堂雕梁画栋,窗花纹饰剔透玲珑。故居西侧通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清静幽雅的园子。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41:08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靖姑

  
    祈雨救灾匡社稷,功参日月
    保婴护产佑黎民,德配乾坤


    这是福州仓山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的一副对联。

    陈靖姑是民间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与海上保护神天后妈祖林默娘齐名。省政府公布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就有福州陈靖姑民间信仰习俗。

    《闽都别记》说,陈靖姑767年生于福州仓山下渡,她丈夫刘杞是古田人(过去古田属福州十邑)。据民间传说,陈靖姑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死后成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老百姓感其恩德,建殿崇祀。历代帝王加封敕赐,五代闽王赐予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南宋淳祐年间,理宗帝追赐为“慈靖夫人”,赐额“顺懿”;清乾隆帝封赐其为“太后”。

    民间习惯地称陈靖姑为陈夫人、陈太后,或临水奶(奶,福州方言就是母亲的意思)等。

    陈靖姑民间信仰习俗意在让人“惟德是馨”。在临水祖宫正殿,有这样的一副对联:我本无私,毕竟代天行化;人毋求媚,当思惟德是馨。临水宫太保殿明示世人:为人正直,见吾勿礼何妨?心存奸邪,任你烧拜无益。当地居民传说,一欺压百姓的富人用整猪整羊供奉陈夫人,跪求得子却未能如愿。而遭受欺凌的女客仅用红薯仿造荤食品供奉却得到陈夫人的莫大恩惠。

    民间传颂陈靖姑一生降妖服魔,杀刘阎王,斩雄孤怪,焚蝴蝶妖,到处扬善抑恶。传说陈靖姑向玉帝请求降雨,玉帝说:“尔莫非天生不畏死乎?”靖姑慷慨陈词:“圣上啊,倘凡女一死能免万民之灾,纵然火坑油锅,靖姑亦无辞!”“只要天下百姓平安,凡女之阳寿任凭折损”。靖姑为一民女,入宫斩蛇妖时敢于批评闽王纵欲作乐。靖姑救过无数善良的人们,但对欺压乡邻、霸财占色、阳奉阴违的罗源白塔寺主持铁头恶僧则毫不容情地将其诛杀。

    陈靖姑信仰习俗教化为人要善良。相传,过去有一户人家,兄弟两人都娶了妻,大媳妇长得漂亮,心地却不好。二媳妇长得不好看,但心地善良。一次,二媳妇受大媳妇欺辱不过,欲寻短见,朝天悲啼:“临水夫人,做女人为何这么难哪!”陈靖姑见状赠予两包沐浴的香灰,二媳妇洗后变得很漂亮,大媳妇看到这个情况,就来抢香灰。谁知道洗后却变得很丑。靖姑还曾巧妙地教谕一个伤害过女婿的老人,使其忏悔自新,做了许多善事。在临水宫太保殿神龛前的对联这样写道:“临在上,质在旁,声灵赫濯;善必昌,恶必灭,赏罚分明。”

    陈靖姑这位民间传说中的女神,因为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在闽江流域、福州地区乃至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等等许多地方,广受崇拜。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39:4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景润

  
    水流任意景
    松老清风润


    这是挂在陈景润家里的一副对联,嵌“景润”之名。

    陈景润,福州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仓山城门胪雷。那里的陈氏宗祠里一块大匾:“陈氏定理”,就是褒扬陈景润的。

    1948年,陈景润进福州英华书院读高中。英华书院后来改名为英华中学,是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那时,回乡奔丧、因战乱滞留福州的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沈元,是英华书院的校友,他应邀为母校的中学生上课。在一次讲解中学数学时,沈元谈起了世界数论中著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自幼喜爱数学的陈景润,因此开始了一生追求哥德巴赫猜想的历程。

    念高中时,陈景润借阅的图书是大学丛书《微积分学》《达夫物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郝克士大代数学》《密尔根盖尔物理学》《实用力学》等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

    后来,陈景润成为厦门大学数理系的一名大学生。1953年毕业后,作为高材生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生性不善与人交流的陈景润,他的特长并不是教别人,而是在数学世界里探索。最后他因身体和不适合教学而病退回家。因为不想依靠家人生存,陈景润在福州摆起了书摊。陈景润的窘境,被厦大校长王亚南知道了,就把他要回厦大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论文得到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的赏识。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数论研究是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战数论领域250多年智力极限的总和。陈景润投入了他全部的心血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文革中,他的“1+2”手稿自然难逃被毁的厄运,陈景润万念俱灰,跳楼自杀。万幸的是几根电线的缠挡,陈景润活了下来。被救回后,陈景润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在中科院新上任的梁书记的鼓励下,1973年,陈景润完成了关于“1+2”的简化证明,论文轰动了国际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西方科学界对他有一句很高的评语:“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

    1978年,徐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科研英雄。1980年,陈景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景润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1996年3月,陈景润离开了人世,安息在北京万佛华侨陵园。1999年,我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还有一颗小行星以“陈景润”命名。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38:0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宝琛

  
    老鹤无衰貌
    寒松有本心


    这是1923年,陈宝琛75岁生日时,溥仪亲笔题赠他的。

    陈宝琛,1848年出生,字伯潜,号弢庵,仓山螺洲镇店前村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两次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五年(1879年)为甘肃乡试正考官。光绪六年升翰林院侍讲,任日讲起居注官,提调国史馆、功臣馆协修、纂修等职。陈宝琛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等人,世称“清流党”,又因直言敢谏,称“枢廷四谏官”。光绪十一年,因“荐人失察”,连降5级,又逢母亲去世,他就回福州守孝。回乡后,陈宝琛用心于家乡的教育和交通事业。先是任鳌峰书院山长,后又创办东文学堂,为监督,并选拔学生出国留学。还担任福建铁路公司总理,到南洋募股170余万元,建漳厦铁路。

    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调用陈宝琛为总理礼学馆事宜。宣统三年(1911年)充补汉经筵讲官、实录馆副总裁,侍郎候补,为皇帝授读,赐紫禁城骑马。

    民国后,陈宝琛仍在故宫为“帝师”。宣统皇帝先后给陈宝琛赏戴花翎、文职头品顶戴。他撰修《德宗本纪》得晋“太保”,因撰成《德宗实录》得赏“太傅”头衔,第二年又升实录馆正总裁。

    溥仪欲到东北建立满州国,陈宝琛极力反对,认为“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他还赶到大连,劝告溥仪“不要当满蒙共和国的总统”。不过那时候溥仪己受到日方控制,陈宝琛也险些被关东军逮捕。他知无力回天,叹“求为陆秀夫而不可得”。1935年,陈宝琛在北平逝世,年87岁。

    陈宝琛的妻子王眉寿,也是福州人,是著名的女教育家。

    王眉寿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是工部尚书王庆云,弟弟王仁堪为光绪三年状元。她自嫁到陈家后,相夫教子,努力发展福州的教育事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她为男女平等、女子自立考虑,选择在福州鼓楼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分保姆班和小学教员班,一共招收女学生60多人,自任学校监督。

    为了支持妻子办妇女教育,陈宝琛从福建师范学堂里,每月拨给教育经费400元。光绪三十三年,全闽学会会员林伯棠倡办女子职业学堂,王眉寿就到这里兼任监督。女子职业学堂分刺绣、造花两个班,每个班40人,提倡女子学习手工手艺,追求自立。宣统元年,女子职业学堂和女子师范传习所合为“女子师范学堂”,王眉寿还是当监督,被称为“范之师”。当地政府特别颁发“闽峤女宗”横匾作为褒奖。此外,王眉寿还在螺洲创办小学,为家乡培养人才。后来,陈宝琛和王眉寿合葬于马尾登龙岭。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36:5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曹学佺


  
    生前单管笔
    死后一条绳


    据说这是曹学佺生前留下的绝笔对子。

    曹学佺是福州仓山建新洪塘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进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曹学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当时他面对的考题是论述“车战”。曹学佺不像别的考生那样,一见考题就匆忙答题,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考官说:“我是南方人,不熟悉‘车战’,能不能让我论述‘舟战’?”在得到考官的同意后,曹学佺精彩地作了“舟战”的论述。考官张位听了大为欣赏,认为“人才难得”,要选他为“进士第一”。但因为这种临场改考题,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只好改为第十名,授户部主事。

    不久,考官张位因事被贬出通州,许多门生故友都不敢来看他。只有曹学佺一个人赶到码头,赠衣送粮,为他送行。这样,曹学佺就得罪了当朝的人,被罢去户部主事。

    曹学佺当四川右参政时,四川税制有“行税”和“坐税”两种。对商人收“行税”,对百姓收“坐税”。那年碰上饥荒,民不聊生,“坐税”收不上来。曹学佺体恤民情,不加追逼,而用历年来收“行税”所积余的资金,来冲抵当年的“坐税”,受到百姓的称赞。

    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党羽刘廷元诬谄曹学佺著《野史纪略》是“私撰国史,淆乱是非”,于是遭受削籍处理,被关了70天,《野史纪略》书版也被毁。不久,听说魏忠贤没有要杀曹学佺的意思,刘廷元才把曹学佺放了。此后,曹学佺回乡建“石仓园”闲住。

    在家乡时,曹学佺筹资疏浚城内外河道和西湖,先后建造洪桥、万安桥、桐口桥等三座。崇祯初年,福建海匪横行,曹学佺上书建议,提出在长乐、梅花和连江双龟屿之间驻兵、组织百姓自卫等九策,被采用后,海匪就不敢来骚扰闽江口。

    曹学佺能文善诗,万历时他与徐 、叶向高、翁正春、谢肇淛等结成“芝社”,人称“芝山诗派”,曹学佺和徐 并称诗坛盟主,一时左右闽中文凤。

    曹学佺仿古巢居,在金山寺的两株榕树间盖起一座房子,起名“禅楼”。他著述30余种,诗文总名《石仓全集》。曹学佺还精通音律,擅长度曲,闲居洪塘时,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他组织自家府中的人员办起了曹氏家班,即“儒林班”,是闽剧的前身,当时“歌童狎客晨夕满座,娥绿粉黛出入肩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陷落,崇祯皇帝上吊,曹学佺悲愤不已,投池自尽,被家人救起。过一年,唐王朱聿健来到福建,称曹学佺为“海内大儒”,授给太常卿,又升礼部侍郎兼侍讲学士,纂修《崇祯实录》,进尚书加太子太保。1646年8月,唐王兵败。9月17日,清兵入福州。18日,曹学佺在西峰里家中自缢身亡,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谥忠节。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9:2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洪山桥

  
    五虎阶前听法去
    双虹水面渡人来


    这是福州于山观音殿的一副楹联。五虎,指的是闽江南岸的五虎山。双虹,指的是横跨闽江两岸的万寿桥和洪山桥。

    洪山桥位于福州城区西口,为福州南北沟通的重要关口。古时闽北的木材、毛竹、土特产等,都顺江南下经过洪山桥,到达福州的三保、义洲和台江码头,运往福州城内各货栈、商店。福州各地的货物,也是由水运经洪山桥通往闽北。

    这一段的闽江称作洪江,约有9里长,江面水流湍急,建桥难度很大。北宋咸平三年在怀安大桥头和闽侯荆溪小桥头之间建起洪一桥,石桥长350米,有16个桥孔,明万历十三年被洪水冲毁。宋绍兴七年在万安山下和怀安郑白顶之间建造洪二桥,桥长60米,水中独墩,明成化十一年被洪水冲毁。明万历六年建起洪三桥,后来也多次重修。传说当年修桥请求拨款,皇帝不肯,御批:“九里何用三桥”。也许是为求平安,不要“接二连三”毁桥,后来洪三桥改名为洪山桥。

    洪山桥长500多米,原来桥头两头都有亭,叫“西安亭”、“同逸亭”,康熙年间毁了,古代所修的洪山桥,是石板结构,有27孔。1956年,在重建洪山桥时,为便于车辆通行,把原来的拱状石桥,改成平面木桥,并设有两个“吊桥”,通车行人以及洪水高潮期通航都十分方便。

    1981年在距洪山桥上游60米的地方,又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85年9月25日通车,新桥7个桥孔,全长364米,桥面宽12米,可并排通过4辆汽车。有了新桥,破旧的洪山桥就废弃不用。为保护河床,留下旧桥墩,这桥墩还是乾隆时代的东西。

    过去,洪山桥东有一条洪山桥街,总长500余米,北起潭角尾,西至坡下村,车马行人,过往船只,热闹非凡。当地有道名菜叫“红烧贴沙鱼”。贴沙鱼产在洪山桥水域,鱼质特别鲜嫩,厨师烹调得法,骨脆、肉香、可口。洪山桥光饼也是福州的风味小吃之一,虾酥夹光饼、糟菜夹光饼、米粉肉夹光饼、苔菜夹光饼、虾米夹光饼都是市民喜爱的。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8:28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淮安窑

  
    停骖石岊馆
    解缆清流滨


    这是朱熹在怀安芋原渡驿站留下的诗对。

    石岊,就是怀安的古称。那山名叫“岊山”,那水叫“岊江”。这里过去是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据说古时有人兵败逃到石岊道头,突然听说援兵得胜,高兴得把古岊改称怀安。后来,有人因怀安道头三面环江,就改怀为淮,称淮安。

    在怀安芋原古渡附近,有个淮安窑址。窑址主要分布在岊山西南端。

    两晋时期,福州手工业十分发达。在福州许多地方发掘的两晋和南朝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青瓷器。其品种多样,造型优美,釉色晶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相当高的制作技术水平,说明当时福州已有规模较大的瓷器制作工场。

    1962年在怀安的天山马岭,发现怀安窑,是福建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窑址。1953年大规模取土修建防洪堤,窑址遭到破坏,残存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南面山坡上,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00米。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6月,省市文管部门在此进行联合考古挖掘,发现有南朝和唐代两个堆积层,堆积厚度在1至3米左右。出土15,000多件文物,其中窑具约1万件,器物5000多件。器物中,属南朝的3000多件,属唐代约2000多件。瓷器的造型有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高足盘、高足杯、敛口钵、实足深腹碗、托钵、八足砚等。窑具有圆柱形托座、齿形垫座等,粘土制作,表明该窑瓷器使用叠烧工艺,在龙窑中焙烧成品。龙窑窑壁有一层红烧土,窑床底部有五层烧结面,每层均铺垫细砂、土,每烧结一次,铺垫一次,共有半米多厚。窑床下部为昙石山文化上层的蛤俐壳堆积层,厚1·2米左右,含有商周时期的各类几何印纹陶片,最底层为原生黄砂、土。

    在南朝堆积层中,器物的数量和类别都比较多,有日常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和为死者烧制的明器。其中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用具,包括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青釉双系盘口壶,双系罐、四系罐、茶盏、茶托等。文房用具有多足砚等。为死者烧制的明器有锥斗与三足陶大盆子等。在大量窑具上,还刻有姓氏人名或其它记号。刻姓氏人名的有朱、陈、常、秦平、秦广阳、素贞等。刻记号的有大、七、第等。其中有一件垫柱上刻有纪年和姓名:大同三年(537年)四月廿日,长男刘满新造。

    唐代的堆积层位于南朝的堆积层南面,相距5米左右。出土的大量遗物中,除盘口壶、四系罐、箭豆流注子、双口泡菜坛、锥计等器物尚继承有南朝遗制外,还出现不少新的器形,如:长流注子、瓜棱形注子、多咀塔式谷仓、五谷小罐、盒、陶佣与狮子等。但碗的形状与南朝大不相同,不见深腹实足式,都是敞口或葵口斜壁式。除平底外,也有圈足或玉壁足的。特别重要的是,在窑床的上后部发现“开元通宝”铜钱1枚,在堆积层中的窑具垫座上发现刻有“贞元”年号。说明这座窑有可能延续到唐代晚期。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7:21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泛船浦教堂

  
    走马仓前观走马
    泛船浦内看番船


    这是福州谚语的俗对。

    仓前是仓前山,在南台岛的北面,与台江隔江相望。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仓前山设立了各国领事馆、外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医院等。仓前山南面在清光绪年间被辟为占地达250多亩的跑马场。明弘治年间(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后谐音改称“泛船浦”。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闽海关(洋关)建立后,在泛船浦码头设立验货厂与连锁仓库。规定马尾港进出口货物必须运至泛船浦海关验货厂查验。若大型轮船不能驶入泛船浦,就由驳船盘运至泛船浦海关连锁仓库或验货厂候验。后来为了方便进出,经闽海关核准,可在营前海关办事处查验。

    泛船浦有座著名的教堂,就名叫泛船浦天主堂。它位于泛船浦新民街北、海关巷东,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据《福州地方志》记载:明天启五年(1625年)相国叶向高归故里,路过杭州时,在监察御史杨廷筠家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他们一起到福建。艾儒略就在福州传教,并在宫巷建大堂一座,名三山堂,为福州最早的天主堂。

    艾儒略在福建传教23年,建圣堂22座。从1848年到1936年约80余年期间,福州教务最为兴旺的主要有泛船浦天主堂、西门三官堂、仓山乐群路小教堂、上渡天主堂等9座。这些教堂最早租用民房,或利用旧式民房改建,虽保留原来建筑的外貌,但内部装饰西化。1933年落成的泛船浦天主堂和1938年建成的花巷尚友堂等是完全西式的建筑。

    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实行禁教,闽浙总督驱逐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宫巷天主教堂被查禁、没收改为关帝庙。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传教士接踵而来,恢复传教工作。同治三年发还旧时没收的教产,福建省通商总局以泛船浦民田抵换宫巷原天主堂。

    同治七年(1868年),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一教堂,下作教堂,楼上为神父居室。清光绪初年,教区买下仓前山乐群路一家洋行二层西式洋楼作为临时主教公署。民国元年,泛船浦教堂改作福州教区主教座堂。

    1932年,将旧堂拆除,改建双层24开间的新主教府,并在旁边建造新座堂。1933年座堂与主教府同时竣工,总面积18亩。新建的泛船浦总堂为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单塔楼仿哥特式建筑。中世纪和近代的建筑大师大多来自欧洲,拜占庭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也随着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入侵,带到了福州。

    教堂钟楼有20米高,上面的十字架有3米多高。报时大钟钟声可传10里之处。堂身十字形,长60.2米,宽19.5米,面积为1371.4平方米,可容2000余人。该堂面对闽江,气势宏伟,是全省最大的天主堂,时称江南第一堂。1946年福州教区升格为省总主教区,该堂成为福建天主教主教区总堂所在地,是全省教会活动中心。20世纪60年代电影《地下航线》还曾在此拍摄外景。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6:1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金山寺

  
    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
    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这是福州金山寺的对联,不知是谁撰的,没有署名,有人说是朱熹撰写的。

    金山寺,位于福州仓山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是福建惟一的一座水中寺,也是世上罕见的独岛一寺。

    金山寺原是江中的一个小石阜,《榕城考古略》记载:“江渚突出一阜,随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名小金山,形象以为印浮水面。”福州的寿山石章是很著名的,所以看到江中的小岛,就想到印章。

    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江心小阜上建起一座七层八级、高约7米的实心石塔,就像一个航标。后来,善男信女又在石塔周围建起寺庙。

    现在的金山寺是1934年重建的,因为是建在小岛上,限于地形,寺院较小,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小巧玲珑,佳景天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

    金山寺原只是半岛,《榕城考古略》说:“旧有桥,以通往来,后拆,今易以渡。”成了名副其实的岛寺。

    金山寺实心塔前有观音阁,祀天后妈祖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明抗倭名将、七省经略使、兵部尚书、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其有联道:“楼间几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右室名“借借室”,相传明嘉靖年间,创立“三一教”的莆田林龙江在此著书立说。他孤身来此,生活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称为“借借室”。室门上有他撰写的一副对联,表明了他的世界观:“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

    据说,明代当地名人曹学佺曾经仿远古有巢氏的行事,在金山寺前的两棵古榕树上搭建小楼,住在上面,并取名“天坪禅楼”。他还专门为此写下《小金山天坪禅楼落成》一诗:“流水襄陵势,巢居或此年。更无云着地,况是日中天。倏忽枝生时,吟哦叶耸肩。禅机谁问答?铃语坠风烟。”

    在涨潮时,从远处看,小小的金山寺屹立于闽江南港的碧波之中,日夜长浮,有如一艘楼船,劈波斩浪,逆水上行。而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4:4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氏五楼

  
    江天留客榻
    湖海读书楼


    这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为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的还读楼所书的一副对联。

    还读楼是陈宝琛在家乡建造的五座楼之一。这五座楼又称“陈氏五楼”。五楼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镇店前村,分别是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系陈宝琛遭贬回乡期间开始兴建,至民国初竣工。

    赐书楼,在店前村后门埕。闽江畔原有一座赐书轩,是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珍藏皇帝御赐书的地方,书法家翁方纲给题的匾。道光四年(1824年)陈若霖为工部尚书,后转刑部。道光皇帝好几次赐御书给陈若霖,他当然非常感激,就在家乡的府第内建“赐书轩”珍藏这些“御书”,以报皇恩。他的曾孙陈宝琛在毓庆宫为皇帝授读,宣统皇帝又赐给陈宝琛更多的御藏图书。为报如此“隆恩”,陈宝琛在后门埕建造新楼,将赐书轩藏书及匾移到这里,起名叫“赐书楼”。楼为木结构,双层,面阔八间,进深一间,单桅歇山顶。楼前一幢面阔三间平屋,是陈宝琛出生地。

    在赐书楼右后侧是沧趣楼。陈宝琛自己说:“余年未四十作沧趣,听水二斋以娱亲”,所以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在鼓山灵源洞。沧趣楼为土木结构,两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楼前有鱼池、“铁石”假山、凉亭,具有庭园风貌。沧趣楼的“沧趣”含有归隐的意思。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陈宝琛力荐唐炯、徐旭。因唐、徐战败,陈宝琛被兵部议降5级调用,自此隐居不出20多年,建“沧趣楼”以自娱。楼内贮藏大量古玩、金石、书画,算是省内最大的私人博物馆。陈宝琛除在“沧趣楼”内赏古玩博之外,还经常在这里接待文人高士,如陈衍、林纾、严复等,或论文评政,或高吟浅唱,颇为热闹。陈宝琛还出了《沧趣楼文集》。

    还读楼,在赐书楼左后,取陶潜“时还读我书”的意思,为陈宝琛藏书之处。陈宝琛搜罗有大量的民间善本、珍本,但因不是“御赐”的,没有资格藏入“赐书楼”,便屈尊“还读楼”,其数量比“赐书楼”更为可观,其质量有的超过“御藏”的珍本,是福州大型藏书楼之一。现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设有陈宝琛书室,专门收藏陈宝琛3万余册古籍。“还读楼”为木结构,双层,面阔四间,进深五间,单檐悬山顶。

    北望楼,在沧趣楼左前侧,坐南朝北,于清廷帝制结束后建成,取名“北望”,以示“思君”,内原悬挂溥仪像及陈列器等物。北望分前后两楼,中间隔一天井,均双层,单檐歇山顶。前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

    晞楼,位于还读楼和北望楼之间,坐西向东,以迎朝晖。楼为木结构,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与还读楼间有阳台,为陈宝琛乘凉赏月之所。

    “陈氏五楼”“以典雅园林结合外景构成别墅,具有地方史和古建筑艺术的研究价值”,于198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18:23:4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三县洲


    柏岭樵歌吟上下
    钓台月色照春秋


    这是清代魏杰描绘三县洲附近景色的诗对。

    三县洲位于福州市区闽江北港中洲岛上游1000多米处的江中,像碧波中烘托着一盘翡翠,现在叫江心公园。

    三县洲是一个冲积沙洲,面积4.83公顷,北面与台江苍霞洲的钓龙台遥遥相望,南面和仓山龙潭角隔岸相邻,是个洲岛公园。闽江是一个扇形水系,上游流域占全流域面积的70%,下游流域只占14%。福州在闽江的下游,是个河口盆地,接近入海口。一旦中上游地区连降暴雨,山洪下泻,河槽难以容纳,就会形成洪涝灾害。同时,福州市区段的闽江江面宽,坡度缓,加上海潮顶托,又很容易形成冲积洲,如瀛洲的鸭姆洲、佬药洲、鳌峰洲。

    民间传说,五代后唐时,福州久旱不雨,田地干裂,人民苦不堪言。陈靖姑在龙潭角立于草席上祈雨,由于长坑鬼作怪,风浪骤起,危急之际,陈靖姑师父派来仙女,化作4只鸭姆,衔住草席,顺水漂浮至鸭姆洲。台江鸭姆洲地名由此得来。魏杰《鸭姆洲》诗说道:绿鸭滩头聚一丘,渔村蟹舍乐无休。路通河口水长绕,潮过江心沙不流。柏岭樵歌吟上下,钓台月色照春秋。当时祈雨钟灵地,仙女直连螺女洲。

    明成化年间,也就是1465年到1487年之间,福州多次遭受暴雨、山洪侵袭。如成化十九年(1483年),福州遭受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冲毁农田过半。又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洪水泛滥成灾,沿江田园多被冲毁。多年的风灾、雨灾、水灾,使闽江上游连年山洪暴发,“潮过江心沙不流”,泥沙在水流平缓的河道不断淤积,就在龙潭角和苍霞洲之间的江心形成一个沙洲。

    看到似乎是从天上掉下的这个冲积洲,附近的闽安、侯官、怀安三县农民,纷纷登洲插竿围地。人多地少,自然就引起了争执,进而引发械斗,三个县的县官都认为沙洲是自己的。后由福州府判为三县共有,并定名为“三县洲”。

    1975年,三县洲被政府有关部门辟为江心公园。公园内有榕树、杨柳、水杉、银桦、木芙蓉、芒果、荔枝、柑、橘等树木花果5万多株,是福州最好的天然游泳场所。1982年江心公园建造了临江亭、蘑菇亭、钓鱼台等园林设施。因为是江心公园,人们上去游玩要乘坐渡轮。夏天,一些人就从码头直接游到江心公园玩。为了方便人们到江心公园休闲、游玩,1991年底,动工建设从仓山龙潭角到江心公园的悬索桥,不到一年,悬索桥就竣工投入使用。

    1995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与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江心公园成功举办了春节元宵晚会,使江心公园的名声走向全国。1997年3月,连接福州南北大通道、横跨三县洲的一座大桥开始建设。大桥一个桥墩就建在三县洲上。这座大桥取名三县洲大桥。江心公园被用于建设三县洲大桥的工人驻地和堆料场。1999年5月2日,三县洲大桥正式通车。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21:4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浦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
    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这是福州林浦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中的一副楹联。

    林浦,位于福州仓山南台岛东北部,从“林浦”的名字可以看出当地林氏望族的人文源脉和这里洲渚绵延、河浦交织的自然风韵。《榕城考古略》说林浦是“明尚书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

    林浦村头,有座皇帝赐建的“尚书里”石牌坊。这个显赫依旧的石牌坊记载了明朝林元美及其子孙“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荣耀。石牌坊原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有花岗石圣旨碑,上书历代林氏尚书名字,现在的石牌坊是利用原来残留石构补修重建的。

    宋明两朝,林浦文风昌盛。明朝时,乡里林氏家族连续数代进士,并位居尚书。“三代五尚书”,说的是林瀚任吏部和兵部尚书,林庭木昂任工部尚书,林庭机任礼部尚书,林燫任礼部尚书,林烃任工部尚书。明代三代五尚书,并得谥文,全国仅此一家。“七科八进士”,指从明代林镠开始,子林瀚,孙林庭木昂、林庭机和一个同族兄弟、曾孙林炫、林燫、林烃,四代八人蝉联科第。

    村中有建于宋的“林桥”和“断桥”。街市中有座木牌坊,这是“进士坊”,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数次重修,上面记录林浦林氏家族自宋宁宗二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5名进士的名字。也有人认为林浦共有18名进士。据说闽侯南屿水西林有历代进士20人。

    林浦还有“国师三祭酒”的佳话。从林瀚及子林庭机到孙林燫相继担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祭酒。明史称:“三世为祭酒,前所未有也。”

    林浦村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乃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普通人家的宗祠叫祠堂,皇家的宗祠叫做太庙,据传因尚书林瀚的夫人和皇后结为姐妹,所以林家祠堂可以叫做家庙。

    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氏祖宗林元美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致仕时,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知天命”,有激流勇退之意。林浦祠堂墙刷白灰,梁柱漆黑色,意为历代为官清明廉洁,“一清二白”。

    在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其始祖林喜,是林浦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开发,留居琉球群岛,繁衍至今,后代多次回乡寻根祭祖。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20:28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平山福地


  
    王气销沉天地老
    胡尘溟漠古今愁


    这是当过明朝吏部和兵部尚书的林瀚写的《平山怀古》中的颔联。

    平山,在福州仓山城门镇林浦村。林浦,古称濂浦,因有福州市现今仅存的帝王行宫而闻名。闽江在南台西头淮安派成乌龙、白龙两江。白龙江支流流经濂浦,用村名作江名,就叫濂江。虽然后来不叫濂江了,但还是留下了濂江的地名。

    在林浦有个临江的绍岐村,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3月,元军占领临安(杭州),宋恭宗被俘前封哥哥吉王赵昰为益王,判福州,弟弟信王赵昺为广王,判泉州。两王在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护卫下乘舟南下,在绍岐码头登岸,驻跸当地的平山阁,然后进入福州城。不久11岁的赵昰被称帝,即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改年号为景炎。此时文天祥也来到福州抗元。

    不久,元军逼近福州,端宗呆不住了,忙从绍岐码头乘船离开福州,经闽江口下海,向南逃往泉州、广东等地。后来,陈宜中逃亡越南,张世杰战死崖山,陆秀夫背幼主跳海,文天祥壮烈牺牲。林瀚《平山怀古》最后说道: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

    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林浦民众非常感激,所以当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为保留殿宇,将曾作为宋端宗行宫的平山阁改名为泰山东岳行祠,又叫泰山宫、泰山庙。20世纪90年代,政府和乡民集资重修泰山宫。

    泰山宫正殿祀南宋高宗赵构,其左右祀赵昰、赵昺;左右偏殿分别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和丞相陈宜中。陈宜中曾手书“平山福地”匾额悬于总管殿门上,现存的“平山福地”四字是民国时福州辛亥志士林之夏手迹。

    泰山宫君临闽江,视野广阔,直面鼓山,气势磅礴。宫前有一个石砌平台,据说当年文天祥曾在此指挥部队操练。大戏台雕刻精美,上有巨大藻井,金碧辉煌。左殿为天后宫。当年端宗皇帝经过的石板大街,人们称为“御道街”———天街。每年元宵节后,当地群众就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纪念宋末君臣。

    泰山宫右侧,有一座二层木结构楼房,是濂江书院,门口照壁上刻“濂江书院”四个大字。一进大门,石栏杆上刻有“文光射斗”。书院为二层木结构楼房,楼内后壁竖一巨碑,上刻“宋朱熹讲学处”。传说朱熹与其弟子黄干曾在此讲学,右厢为朱熹住处。

    这里,还曾是繁华的市场。过去闽江下游的水产品,大都是先运到林浦,再运往福州等地,成为水产品集散地。

    如今,林浦上游闽江北岸福州鳌峰水产批发市场是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特大水产品集散地。历史在林浦书写过去,也在书写未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19:05 | 只看该作者
仓山篇



联话螺洲

  
    螺栖胜地潮通海
    虎距前山影蘸川


    这是清代魏杰描写螺洲的《螺江春潮》中的诗对。闽江从武夷山蜿蜒东来,在淮安派成乌龙、白龙两江,乌龙在穿越江峡、奔入东海前,蓦然回首,留下一颗明珠——螺洲。

    螺洲,是福州仓山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螺栖胜地”说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这里有位勤劳的小伙子。有一回,他种田时拾到一个大田螺,就带回家,养在水缸里。从此,每天他劳作回来,总有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等着他。有一天,他提早回家,从门缝里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为他烧菜做饭,这就是田螺姑娘。后来,小伙子和田螺姑娘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与七仙女和董永异曲同工的神话,使这片绿洲得名“螺洲”。

    螺洲曾是八闽首邑闽侯县的县城,也是闽侯专署驻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改名为“红洲”。实际上,螺洲是闽江下游南台岛的一个岛洲,土地肥沃,又称“百花仙洲”。“虎距前山”,是指隔着乌龙江,螺洲对面就是五虎山。螺洲码头,是个古渡口。前人诗有“落日寒潮螺女渡,冷烟蓑草越王台”之句。渡口有一棵榕树。树高20多米,饱经风霜,枝繁叶茂。此树奇在一大横枝上垂下须根,经人围护,长成新干,构成一个“门”字。透过这个“门”南望,就是势如虎踞的五虎山和脚下奔流不息的乌龙江。“影蘸川”,那川就是螺江,是乌龙江这一段的别称。螺江水清甜,沙质好,所以江边沙洲的蚬埕,有黄澄澄、鲜美的河蚬。闽江蚬子是当地乡民家常喜爱的佐餐佳肴。作为冲积洲,螺洲土质好、肥力足,过去柑桔成林。到了果熟季节,寓意“幸福吉祥”的福桔缀满枝头,“闽江桔子红”曾是远近闻名的风景线,还拍过同名电影。这么好的山水,自然孕育出众多历代名人。螺洲宋时曾有临江亭,明时建有水木清华亭。这些取名清雅的亭子,今虽不存,但其中氤氲的儒风文脉,源远流长。螺洲历史上主要是三姓聚族而居。店前村为陈姓,吴厝村为吴姓,洲尾村是林姓。明初建有“观澜书院”,为洲尾林氏三才子读书楼,后来改为洲尾小学。

    螺洲近代出过不少名人。如螺洲陈氏有“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和“兄弟六科甲”的辉煌。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陈若霖,传说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颇有包公遗风。闽剧传统剧目就有《陈若霖斩皇子》。陈若霖之子陈景亮是云南布政司,孙子陈承裘是四品刑部郎中,曾孙陈宝琛是末代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在螺洲建有著名的“陈氏五楼”: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日希 楼,今已重修一新。螺洲的孔庙始建于宋,后来多次重建。几十年前,孔庙成为闽师附小的所在,前些年重修恢复为孔庙。还有一副楹联这样描写螺洲:乡傍乌龙江潮澎湃气势壮,门朝五虎山峦迭翠风光美。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17:49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是左宗棠结婚时自己撰写的新房对联。30年后的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他在福州寓所为儿女写家训时,也写了这副联语。

    左宗棠(1812~1885)是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湖南湘阴人。1866年上书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就在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人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也就是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不久他改任陕甘总督,就推荐原江西巡抚、福州人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我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左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并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左宗棠挺爱国的。据说,当年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知道后,就下令将其捣毁。只要他进入租界,租界当局就要立马换上中国龙旗,外国兵警执鞭清道。左宗棠率部平定阿古柏叛乱以后,把俄国人侵占的伊犁收回。清政府于1884年宣布新疆建省。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到新疆看后,兴奋地赋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1884年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率军东渡援台。他从国防战略的高度着眼,极力主张台湾建省。

    1850年1月3日,林则徐与左宗棠在湘江边相会。林则徐亲书对联一副给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

    当年秋,左宗棠在长沙听到林则徐逝世的噩耗,不禁痛哭失声,流泪撰题挽联寄托哀思:“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表达了左宗棠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专门到福州林则徐祠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他没有忘记完成这一使命是林公当年的嘱咐和期待,他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对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左宗棠1885年9月病故于福州钦差任上。在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内有他的雕像。

    台江南公园内荔枝亭有一副纪念左宗棠的题联:“亭馆问谁家,数里莺环排绿树;蚕桑兴美利,沿村衣被胜黄绵”。南公园原是清初靖南王耿继茂的别墅,称耿王府。当地百姓又把附近统称“耿王庄”,就是现在的王庄。耿继茂死后,其子耿精忠袭职自号“南公”,后因耿精忠配合吴三桂等起兵叛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兵败受磔刑而死,其别墅也没于官府。同治五年,左宗棠把南公园改设为省蚕桑棉总局,普及种桑养蚕栽棉技术,发展纺织业。

    光绪年间,南公园改名为“绘春园”。当年耿王府附近有养象、养鹤和习武的场所,如今还留下“象园”“鹤存巷”“箭道仔”等地名。1927年,在王庄的雁塔村划地建飞机场,后被炸毁。现在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所在就是王庄飞机场遗址。
96#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16:2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郁达夫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这是郁达夫诗作《钓台题壁》中的颈联。

    郁达夫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与郭沫若等在上海主持“创造社”《创造季刊》的编辑工作。1924年底,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3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2月,和鲁迅一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大同盟”。“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人民抗日劝募捐款、宣传抗日等活动。1933年,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8年12月,郁达夫由福州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主任,编辑副刊《晨星》和《繁星》,坚持抗日宣传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印尼武吉丁宜郊野。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与福州的缘分非常深。1936年1月,郁达夫接到好友、当时福建省主席陈仪的赴闽邀请。于2月4日抵达福州,并担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后来,他又任福建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主任。

    1937年2月至6月,郁达夫就住在台江苍霞路13-2号红砖楼,当时是基督教青年会,现在是福州十三中。他住在四楼一间临江的房子里:“在南台的高楼上住下的第一晚,推窗一看,就看见了那一轮将次圆满的元宵前的皓月,流照在碎银子似的闽江细浪的高头。”2月15日下午,他在青年会作第一次公开演讲,题目是《中国新文学的展望》。其后,郁达夫多次在青年会发表演讲,鼓动抗战。1937年10月他被推选为“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先后主编《文救周刊》和福州《小民报》副刊《救亡文艺》。

    他多次到于山凭吊戚公祠,并题词《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后来刻在于山戚公祠醉石下。

    1937年春,王映霞携郁云来福州与郁达夫团聚,住在光禄坊刘宅。1938年冬天他和王映霞远赴东南亚。王映霞在给她的同学的一首诗中写道:“烽火长沙夜入吴,残年风雪过闽都。一帆又渡南溟岛,海国春来似画图。”1939年3月5日,郁达夫在香港的《大风》杂志刊载了他的《毁家诗纪》,彻底表达对王映霞的不满,从而结束了与王映霞的夫妻缘分。

    郁达夫为福州的山川人物留下了28万多字文章,著名的如《闽游日记》《闽游滴沥》等。他刚抵达福州,就赞美闽江“水色的清,水流的急,以及湾处江面的宽,总之江上的景色,一切都可以做一种江水的秀逸的代表;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人家在把她比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比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

    郁达夫在福州喜欢观看闽剧。他为闽剧四大名旦之一的林芝芳写了一副对联:“难得‘芝’‘兰’同气味,易从乌鸟辨雌雄。”他还写了《观郑奕奏演秦香莲》的两首七绝诗,赠送给郑奕奏作留念。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14:43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文龙


    入我门来,总须纳手扪心,细捡生平黑籍
    莫言神远,任汝穷奸极巧,难瞒头上青天


    这是严复题写的福州仓山阳歧“水部尚书庙”对联。

    水部尚书庙是为了纪念陈文龙而建的。陈文龙,莆田人,宋咸淳四年状元,原名子龙,是皇帝把他名字改为文龙,当过镇东军节度判官、监察御史、杭州知府、侍御史、参知政事等。

    宋端宗在福州称帝时,陈文龙和文天祥一道护驾抗元,并被任命为闽广宣抚使兼知兴化军,管辖莆、仙军政。元军攻下福州后,多次派人招降,都被陈文龙拒绝。元军攻打莆田时,陈文龙倾尽家财募集兵勇,坚守城池,终因寡不敌众被俘,与家属一同被解往杭州。经福州时,他的母亲和妻小就被关在小桥头。

    陈文龙不屈绝食,在拜谒岳庙后死在庙中,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后被宋端宗谥为“忠肃”。明朝皇帝让福州奉祀陈文龙,在福州阳岐建了第一座纪念他的庙,并敕封为“水部尚书”,加封镇海王。清道光皇帝还特别题赐“护国佑民”。

    陈文龙和包拯、海瑞一样,深受百姓欢迎。后人将陈文龙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就因为他们是清正廉洁、嫉恶如仇的清官。陈文龙中状元后,权相贾似道想拉拢他,就予以栽培、提拔,然而后来担任监察御史的陈文龙,却一再上疏揭露贾似道亲信贪污渎职的劣行,要求严惩。

    陈文龙死后,传说海上商船队遇狂风巨浪,有挂“水部尚书陈”旗的船相救,商船才平安。说这个“水部尚书陈”就是陈文龙,于是人们就奉陈文龙为海上保护神,与妈祖一样。据说福州万寿尚书庙是惟一同时供奉陈文龙和妈祖两位海神的庙宇。

    民间有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明清时期,每次科举后,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岛(冲绳)、台湾岛册封当地地方官员。为求行船平安,都要将陈文龙塑像安放船上祭拜。

    福州有十多座专祀陈文龙的庙,历来这些尚书庙香火都很旺盛。其中以台江万寿尚书庙比较出名。万寿尚书庙原在台江坞尾街,面积11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风火山墙,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庙门上有“履仁”“蹈义”题匾,庙内墙壁四周镶嵌着清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的古石碑,还有林则徐手书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

    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台江万寿尚书庙迁移到下杭路东口,与三通桥相伴。

    陈文龙影响遍及福州、长乐、福清、莆田和台、澎、金、马等地及东南亚国家。仅在台湾和马祖,保留完好的文龙庙就有16座。台湾、马祖同胞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侨、学者经常组团来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寻根访祖,进香朝拜。
94#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2:13:1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路通桥


    文武圣神,千百代咸沾帝泽
    聪明正直,十三乡永庇慈云


    这是台江路通桥头武圣关帝庙的楹联。

    路通桥是座比万寿桥更古老的桥。这桥在台江区新港街道河口尾路通河上。最早在唐代就建起了,桥到了宋代重建。桥为西南至东北走向,由花岗岩石砌建,是个二墩三孔的石拱桥,全长30.7米,宽3.6米,弧形如玉带,两端为台阶踏步,有石阶各13级,桥面石栏板、望柱等,形制均如宋《营造法式》中桥梁图式,与明清石桥风格不同,是福州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拱桥。

    岁月的风尘,让桥石泛着古朴的光。桥的东北墩上长着一株古榕,树龄600多年,根在桥墩上盘曲,在桥板下蜿蜒,从桥两边“冒”出来的榕树,就像护卫,浓郁的树阴几乎布满全桥。

    福州歌谣有“水部蛤埕状元境,程国公起建路通桥”,程国公说的是程咬金。传说这桥原是当年唐朝程咬金元帅来福州时所建。当时福州闹饥荒,缺少赈灾钱物。程咬金就上奏朝廷,说他做梦见到神仙,神仙嘱咐他要在福州的河口这个地方造桥,才能天下太平。唐太宗就问:“要多少银两?”程咬金回答说:“此桥长,从桥头看不到桥尾。”所以要了一大笔造桥经费。唐太宗同意程咬金建的桥,就是路通桥。造桥剩下银两就用来赈济饥民。后来有人告程咬金“欺君”,皇帝就派人来察看。桥虽然不长,但真的是站在桥头看不到桥尾,因为路通桥是拱桥,桥中间拱起来了。

    桥北有路通庵,门额镶嵌“路通古迹”石匾,为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周有封火墙,占地900多平方米。庵内厅堂、戏台木构完好,石柱楹联刻记附近十三乡群众崇祀史实。桥北有清道光九年(1829年)修桥碑记一方,高2.76米,宽0.83米,厚0.17米。碑额横书“路通古迹”。碑文有:“盖闻路通桥道自唐太宗贞元年间经程国公建造”。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路通桥头的路通庵,现在是武圣庙。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这里的“南台沙合”,指白龙江没有建万寿桥、小桥的时候,江中由于沙土冲积和水流的变化,偶然会出现沙积成洲,人可涉水而过。民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元和年间,有个省级官员,自视甚高,觉得自己能当宰相,就经常问别人:南台江可以挽起裤脚涉水过去了吧?别人当然回答:不行啊。他就很不爽。到后来章得象和余深当丞相时,传说真的出现“南台沙合”现象。

    新港河口地区沙洲密布,水网纵横,人们多靠船只往来,如果能架桥通路,不管是否“先出状元,后出相公”,起码是便利百姓的好事。河口尾这座桥,取名“路通”,就是寄寓吉祥的意思。

    路通桥头,武圣庙东的一条街,明代也就称为路通街。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7-2 21:48 , Processed in 0.05886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