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79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关于十大元帅的几个争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 06:1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朱德为什么能名列元首之首

   朱德,在中国著名的十大元帅中名列榜首,中共军史上,“总司令”一职简直可说就是为他专设的。中共建国前的历程,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武装斗争,长期担任最高军职的朱总司令,自然有他特殊的历史作用。而“朱毛”之称,在“亲共”的一方,曾被某些中外人等误以为是一个人;在反共的一方,起码老蒋在同中共最高领袖毛泽东有过重庆谈判之后,仍旧认为自己的对手是“朱毛共军”。

“作为总司令,一次胜仗没打过。”这句话是林彪在庐山会议之后对朱德的抨击。今天有人以此为据,认为朱德在军事上是个窝囊废。同时,“朱毛”的历史渊源,使得“朱”在“毛”被否定的今天,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抨击对象。

朱德是民国初年名将蔡谔在云南讲武堂的得意门生,共军之中唯有他是在辛亥革命时就参加过实际战斗的军人,护国讨袁时已升为中级将领。到了国共争夺天下的时代,与朱德同时代的军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一线,其军事生涯之久,别说在共产党军队中,就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没几个人可比。

论人品,朱德既不象彭德怀那样威风凌厉,也不象林彪、粟裕那样算无遗策,而是典型的“以德服众”式的人物。贺龙是桀傲不驯的草莽豪强,在南昌起义时地位曾高于朱德。但到抗战时,他对朱德已是心悦诚服,称朱德“的确是个帅才”。这一点从沙汀当年对贺龙的采访录中就可见一斑。张国焘一度几乎取代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最后与毛泽东不共戴天。但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不肯与他合作反对毛泽东的朱德,却从未有一句恶语相加。至于其他军中的将领们,在总司令的长者风范面前,很难想象他们会翘尾巴。即便是林彪,在未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之前,对朱德也从未有过个人的攻击。

从军事造诣的角度看,朱总司令不是出类拔萃之人,但也决不是“一次胜仗没打过”。朱毛会师时,毛泽东尚未有象样儿的军事阅历,连秋收起义那样的军事行动都不是他指挥的。毛纵是天才,成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总需要有一个过程。而实际上,红军早期的军事业绩与朱德的指挥是分不开的。那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战疲我打,敌退我追。”是何人最先总结出来的?不是毛泽东,而是朱德!史沫特莱所写的朱德传记《大路》中泄露了这一天机。或许也正是“朱毛”的合作给了毛泽东深入接触军事活动的机会,而使他在后来能够把自己潜在的军事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10#
发表于 2007-4-19 00:59: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直到9月3日还是准备授予11位元帅,邓小平还在元帅名单之中。但此后不久,元帅名单又有了新变化。
   
    在决定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军衔也可以不授。
   
    9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问题。9月11日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问题。因周恩来在北戴河,9月9日和11日的这两次书记处会议,他都没有参加。9月11日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军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根据目前见到的材料,笔者判断:9月11日晚的这次会议,即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前的半个月,中央才最后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帅军衔。大致可以判定,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央决定邓小平不授元帅军衔,同时,对是否授予陈毅元帅军衔也出现了不同意见。因此,才有了周恩来9月11日主张陈毅还是授衔的电话。也就是说到9月中旬10个元帅才最后确定下来。
   
    9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授予解放军有功人员勋章的第一批名单等问题时,主持会议的陈云解释说:有些同志曾长期在解放军中服务,现在转业了,没有授予军衔。授元帅的同志定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对建军和指挥作战都是有功的,也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考虑可以授予,但他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书长,搞个元帅不好,他自己也认为还是不授予好。毛泽东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可授予大元帅衔,但经中央和毛泽东本人考虑,还是不授予好,将来需要,什么时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同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发布授衔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勋章典礼,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刘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衔、授勋典礼。
   
    (摘自《军事历史》2007年第1期 作者:郭志刚)
9#
发表于 2007-4-19 00:58:4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内容
------------------------------

为何共和国11大元帅最后变成10大元帅?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授予10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关于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社会上的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本来也准备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元帅军衔,毛泽东表示不当大元帅后,他们也同时表示不评元帅了;近几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本来也要授予粟裕元帅军衔,是粟裕自己让了。因此毛泽东说要授予粟裕第一大将,同时毛泽东决定“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上述说法都不甚准确。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撰成此文,以飨广大读者。
   
    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授予中央军委委员元帅军衔,这一意见得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的肯定,以后的调整只属于微调。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按照这一规定,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完全应该授予大元帅军衔,但毛泽东自己放弃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除了后来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朱德等10人,如果授予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包括授予粟裕等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以元帅军衔,亦符合基本规定。
   
    就首次授衔这一历史事件而言,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l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1954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未设副主席职务。按照军委座谈会确定的原则,刘少奇、周恩来、粟裕不是军委委员,当然也就不在元帅人选之列。因此,在彭、罗提交的报告中,刘少奇、周恩来、粟裕没有被纳入元帅的初步名单中,而邓小平名列其中。
   
    虽然在报告中没有明确大元帅军衔是授予军委主席毛泽东,但这应是无悬念的。因此,毛泽东不要大元帅军衔,最早也应是在1955年1月中旬之后的事。这里有个问题:毛泽东表示不要大元帅军衔,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表示不要评元帅军衔(如果有关回忆准确的话),也不应在同一时间。因为开始要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授予邓小平元帅军衔是明确的,而在最初的方案中就没有考虑授予刘、周、粟以元帅军衔。同样的道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也不会在同一时间表示不参加元帅军衔的评定。
   
    总之,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评定元帅军衔过程中,人们会提出授予刘少奇、周恩来、粟裕等以元帅军衔的议论,甚至在提交元帅名单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审议时,与会者也有可能提出这种看法。但我们没有看到中共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在研究元帅人选时做出过授予他们以元帅军衔的初步决定,也没有见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有过这方面的提议。1955年初军委座谈会提出的大原则被中共中央采纳后,直到9月授衔时也没有改变,有的只是微调。
   
    11元帅?10元帅?9元帅?几乎到最后一刻才敲定
   
    从中央军委座谈会到正式授衔不到一年的时间,元帅人数不是增,而是减的问题。按照中央军委座谈会的意见,元帅本应是11人,到正式授衔前半个月,11个元帅变成了10个元帅,邓小平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坚持,则共和国元帅就不是10个元帅,而是9个元帅了。
   
    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授衔准备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能够按计划在1955年10月1日国庆节前举行授衔、授勋典礼。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军委提出的授衔名单。因此,彭德怀要罗荣桓、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代为起草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呈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函稿。9月3日,罗荣桓等将起草的函稿呈周恩来并刘少奇审查修改,并提出由国务院秘书处转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罗荣桓等在该函稿中明确提到:“中央已决定现任军委委员之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8#
发表于 2007-3-5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连评十大帅都那么有中国特色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0:12:53 | 只看该作者
相关内容的一个帖子
----------------------------------
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帅十将授衔内幕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从那时起,人们对这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人们谈论最多的一点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备享有这种殊荣的功绩和能力。
  从这些风云显赫的人物的履历和当时各自担任的职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授衔的决策受到了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名额有限;
  二、各人当时的职务。
  三、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
  四、各人的军事业绩。
  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评价。
  六、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
  这六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数量因素,没有变通的余地,从双“十”这个数字就可看出这一点了;第五点的作用最小,毛泽东不会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军衔完全表现在公众面前;第二、三、四点主要体现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点。
  中国军队的山头派系是历史上形成的,虽比不上老蒋的国军那么根深蒂固和明目张胆,但也总是一块心病。
  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授予与否。至于其他几个小的派系,对最高级的军衔授予不起作用,加上历史、人员种种因素错综复杂,在授上、中、少将时都顾不上平衡了。
  在此先将几个小派系略作交代,算是主题之外的一点逸事。
  海南岛琼崖纵队。历史最长,几起几落,最高指挥员几易其人。幸存的最高指挥员冯白驹授中将军衔。
  东江纵队。抗战时中共在华南的唯一武装,四六年从深圳大鹏湾北撤,改编成为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司求令员曾生是学生出身,三六年入党,资历太浅,仅获少将军衔。
  黔桂川滇边区纵队。解放战争时中共在西南的唯一武装,曾是首先直接支援卢汉发动云南起义的共军部队。这支部队历史最短,默默无闻,没有产生将军,今天很少有人知道在军史上有过这样一支孤军。
  东北抗日联军。名声最大,结局却最惨,退到苏联的各支游击队只能编成一个旅。幸存的第二军军长周保中解放战争时任辽东军区副司令,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五师。名义是新四军,实际由中 央军 委直接指挥,长期“孤悬敌后”。抗战胜利后曾改编为中原野战军,是几支独立部队中最大的一支。“中原突围”后分别编入西北、晋冀鲁豫、华东各野战军。授衔时原五师的旅级指挥员有两名中将,团级指挥员有几名少将。师长兼政委李先念脱离军界,师级指挥员仅参谋长刘少卿授衔时有军职,而他由于别的因素只获少将军衔。
  决定元帅和大将人选时,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想到的干扰因素,即国军的“投共”将领。当时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廖运周等人都有军职,必须授衔。而比他们地位更高的国军将领如何安排?当时曾有动议授傅作义大将军衔,但比傅地位更高的程潜、龙云、卫立煌等人这时候都在人大国防委员会里。最后实在无法平衡,只好“一刀切”,这几位国军的高级将领均未授衔。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选的决定过程拖了很久。五三年贺龙率祖国慰问团赴朝,在对志愿军高级将领的一次讲话中评论过军衔制,并以诙谐的口气透露:“军 委已内定兄弟我为一名元帅了。”可见那时对人选已酝酿了一段时期了。而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了两年之后,人选才最后确定。
  在几大派系中,原红一方面军和八路军的势力最大,二十个人选中有三分之二属于这一派系或有极深渊源。陕北方面最弱,仅有大将一人。
  分别看看显赫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要说明这一点,因内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够,当另外写一篇专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 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 肃 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 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 委第二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 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 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06:15:24 | 只看该作者

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在十大元帅的名额分配上,考虑的是平衡我军内部各方面势力的结果.比如内政/后勤....

公产主义哈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06:13:24 | 只看该作者

  五,林彪的作战能力到底如何

在我军灿若星河的将领中,军事才华、指挥艺术最高的无疑是林彪、刘伯承和粟裕。

林彪是黄埔四期毕业,参加南昌起义后上了井冈上,从此便展露出卓尔不群的军事才华,毛泽东从此就喜欢上这个军事天才,并着意进行培养.在红军时期,林彪参与所有的反围剿战役,仗打得漂亮出色,后来在长征中突破天险腊子口,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奇袭乌江等无不显示出林彪杰出的军事才华,林彪在红军时期最擅长运动战,并运用的炉火纯青达到极致,率领红一军团转战万里到达延安。

可以这么说,林彪是红军中的鹰,飞得高看得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的毛泽东命令部队进行游击战,可林彪和彭德怀坚持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事实证明了林彪的眼光,在平型关,林彪一仗打破小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受伤赴苏联养伤期间,林彪翻阅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对苏军的防御体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深受斯大林赞赏。林彪回国到延安时,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接,这是不多见的,可见毛对林彪的喜欢和器重.到东北后,林彪处的环境并不是多好,士兵逃跑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要枪没有,苏军不给他们,要粮食没有,毕竟老百姓认得是国民党,他们代表的是政府,可林彪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并且越发展越大,越来越装,最后解放东北全境,率领百万雄兵开进关内,一直打到海南岛。

当时黄永胜曾说:凭四野的部队就可解放全中国。话虽然说得有点大,但可以看出林彪部队的士气。横扫半个中国,你说林彪的军事才华怎么样。在抗美援朝期间,上甘岭战役刚开始,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出国前专门请教林彪怎么打,林彪就说了一个字:拖。事实证明,林彪的判断是正确的,王近山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折服。至于林彪最后走到另一条路上,那是另外一回事,丝毫不影响他的军事才华和指挥作战的杰作。

林彪的军事才华主要展示在战术应用上,他特别擅长运动战,几乎将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06:13:03 | 只看该作者

四,彭德怀授衔时是否对排位不满?

  第二个走上主席台,接受毛泽东颁发军衔和勋章的是彭德怀元帅。这个历来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敢作敢当的元帅,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彭德怀的骁勇善战,连战场上的敌人也不能否认。自从上了井冈山,“朱毛彭黄”“横扫千军如卷席”!长征时,彭德怀指挥三军团,掩护红军主力左冲右突,连续越过敌人三道防线,在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大战中,彭德怀亲自指挥两个团在前线作战,三天三夜没下火线,保证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渡江。遵义会议后,彭德怀按照毛泽东的运动战术,数渡赤水,率领红三军团,配合一军团,一举攻占天险娄山关,二进遵义城,出色完成长征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毛泽东十分振奋,挥笔写下《忆秦峨·娄山关》词一首,以示纪念。的确,毛泽东从不掩饰他对彭德怀的赞赏与倚重。当红军击败追敌骑兵后,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时,毛泽东特为在此次战斗中起重大作用的彭德怀赋诗一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留大将军!”毛泽东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彭德怀的骁勇善战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随后,彭德怀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指挥了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山战役和山城堡战役,为陕北根据据地的巩固和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历时3个月,给日军以重创,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为之叫好,打电报给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然而,在延安整风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彭德怀受到了过火的批评,感到很恼火,委屈很大,他感到不满。在周恩来安排下,彭德怀来到毛泽东的窑洞里和毛泽东谈心。三个人坐到一起,毛泽东平静地说:“咱们定个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得影响工作。”“我先给你作检讨。”毛泽东胸怀大度,承担了自已在百团大战中的“过失”。

  彭德怀听后,积在心里的不解及埋怨顿时消失了。他感激地说:“同志间的了解、信任胜过最高奖赏,有主席今晚这席话,就是现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无憾了。你还是了解我的,倒是我对你有误会,甚至有埋怨情绪,还要请你原谅,我是个粗人呀!”

  “不!你是一个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将领,在革命处在危难关头,你都是站在正确路线一边,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支持,是帮助了革命。”

  此言一出,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双明眸相视,理解和信任尽在不言中。

  朝鲜战争爆发,鸭绿江边起烽火。大军压境,“常胜将军”林彪称病拒出。毛泽东再次“钦定”“彭大将军”,临危受命,率领大军,保家卫国。毛泽东亲自把盏为之饯行:“老将出马喽!”并把爱子托给他。两双大手又一次紧握,毛泽东的信任的洪流注入他的周身。

  从朝鲜回国后,彭德怀负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又任国防部长,致力于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由于彭德怀几十年南征北战,士卒用命,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在这次授衔时,毛泽东亲点他为开国十大元帅次席,毛泽东亲自授予他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当彭德怀双手接过勋章时,他呶了呶嘴,好像要说什么,但最终没有说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06:12:43 | 只看该作者

三    陈毅的元帅是争来的?

  周总理为陈毅力争元帅军衔的史事《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披露:1955年9月11日,周总理打电话给杨尚昆,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总理在电话中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来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需要从头说起。
  
  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在军衔等级的构成体系中,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什么人可以获得元帅军衔,《条例》规定的条件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根据上述条件,党中央决定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均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党的中央军委是1954年9月成立的,主席是毛泽东,不设副主席,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1人。
  
  根据中央的决定,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指示负责承办解放军军官军衔授予工作的总干部部,着手呈报办理授予元帅军衔的组织手续。
  
  1955年9月3日,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以“(55)总干衔字第561号”文件,呈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建议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此时,周总理不在北京,他于8月30日赴北戴河参加毛泽东召集的一个会议,9月22日夜才返回北京,关于授衔的文件周总理都是在北戴河处理和签发的。
  
  按照常规,周总理在收到职能部门的请示报告后,如果没有异议的话表示同意签发就是了,没有必要对职能部门的建议再重新提出“主张”,重复强调其必要性。但是周总理打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电话。
  
  9月11日,周总理之所以给在北京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打主张给陈毅授元帅军衔的电话,我分析显然是解放军总干部部关于元帅授衔的请示上送后,在中央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陈毅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可以不授予军衔了。如果周总理不坚持和强调陈毅授予元帅军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按照持异议同志的意见办理,中华人民共国的“十大元帅”很可能就成为“九大元帅”,缺少了陈毅。
  
  周总理的电话意见,或因持异议的同志被说服,或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被中央最后采纳,才得以于9月16日签发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函件,将朱德、彭德怀、林*、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授予元帅军衔的名单,按法定程序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建议,通过授予朱德等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衔授勋典礼,毛泽东主席将他签署的元帅授衔命令状,一一授予朱德等10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 06:12:11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大元帅中最被低估的徐向前

  解放军历史上,徐向前向前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中被低估了的元帅。解放军1955年以前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向前一个人就打了四个。其中川陕反六路围攻,徐向前向前智中以勇胜,歼敌近10万人。

  1945年,主政东北的人选有三人,陈毅,林,徐向前。而徐向前此时在养病。国民党5军(军长邱清泉)打的陈毅自动请辞华东主帅,军委会和党内会议已经批准徐向前向前主政华东,只不过临行前,徐向前再一次病倒,失去一次大展身手的绝好机会。

   1948年到1949年,徐向前以6万地方部队(地方部队战斗力还比不过解放军杂牌部队)起家,解放山西,共歼敌30万人。这支部队诞生了著名的皮定均旅,以及现阶段被称为天下第一旅的“光荣的临汾旅”。徐向前向前在华北任副司令员兼任1兵团司令和政委,解放后被毛任命为总参谋长,而华北司令员兼政委聂帅被任命为副参谋长。1950年,徐向前向前还是志愿军司令彭帅的替补!

  徐向前在太原前线

  至于西路军全军覆灭,徐向前向前自己解释为三点原因:(1)西征目的不明确,半年内中央三次改变作战目的。(2)中央对西路军统的过死,限制了指挥。(3)河西走廊的特殊地形,使西路军前后行军三百多里,一字长蛇,不便集中优势兵力作战。

  其实西路军惨败还有很多原因:(1)敌我兵力悬殊。(2)为配合彭林作战,造成两千多伤员,这些伤员未能及时转移到陕北,西路军带着两千多伤员与马家军作战。(3)打通国际交通线属于和马家军抢底盘,而长征只是通过,地方军阀不会尽力围剿。即便是这些种种不利的因素,徐向前向前还是还是消灭了马家军精锐的4万多骑兵部队,也使得马家军元气大伤。马家军是当时国民党突袭和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
  
  尽管西征失败了,但是西路军为中央立足陕北赢得了宝贵的军事空间。还有一条大家都不能回避的原因,中央对四方面军采取的消除异己政策。
  
  下面是徐向前向前创造解放军历史上的18个第一:
  
  一、红军时期,在国共两军的黄埔学生中,徐向前是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军事主官的。国民党军队中的黄埔生任职最高的也就是胡宗南,当时不过是第一师师长,陈庚当时是师长,林彪不过是军团长。
  
  二、徐向前是红军时期方面军指挥员中最年轻的,年仅30岁就成为方面军总指挥。同时期国共两军的方面军/战区一级指挥员也就数他最年轻。
  
  三、红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就是徐向前指挥的双桥镇战役,活捉了岳维峻。当时徐向前虽只是参谋长,但是军长旷继勋当时初来乍到且水平不行,作战计划和前线指挥主要都是依靠徐向前向前。
  
  四、徐向前指挥的苏家阜大捷是红军时期最成功的围点打援的第一光辉范例。
  
  五、反六路围攻是红军战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徐向前以八万人对川军二十余万,最后击溃川军二十万,歼灭十万。
  
  六、在所有红军将领中,徐向前向前是指挥过的部队数量是最多的,指挥红四方面军八万雄师。同一时期,彭德怀、林彪不过是个指挥一两万人的军团长,刘伯承是总参谋长基本上没有直接带过兵,粟裕不过是一个军团参谋长。贺龙的二方面军人数及影响力都远不及徐向前的四方面军。聂荣臻是军团政委,罗荣桓只是军团政治部主任。
  
  后来的华北19兵团司令杨成武当时不过是个团政委,还有许多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的兵团司令,开国后的上将,当时不过是团级干部,如黄永胜、韩先楚等。而徐向前向前手下的团长团政委,恐怕最少有上百个。

  七、徐向前是第一个指挥过飞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
  
  八、徐向前在反六路围攻中用的“收紧阵地”战法,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徐向前第一次发明并成功实践。
  
  九、抗战中,徐向前指挥的响堂铺战斗是当时八路军一次战斗击毁日军汽车最多的。

  十、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时期,徐向前是八路军中指挥的部队人数最多,地位最高的相当于方面军一级的军事主官(同时指挥山东、苏北、淮北各路共军,包括山东纵队和115师)。

   十一、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战术攻克城市的范例。
  
  十二、晋中战役,徐向前用六万人一个月歼敌十万,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成功地运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之一。
  
  十三、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攻克的国民党军队设防最严密、阵地最坚固、难度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解放军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解放军约10万:国民党军队13万),而且火力也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却敢于主动攻城且能够实现长期围城的大型战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坚战,解放军无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据绝对优势下才敢攻城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9-28 07:29 , Processed in 0.0421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