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3864|回复: 2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4-9 15:4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惠州西湖联话
作者:天际流星

   惠州西湖,以“曲折幽深,清秀雅淡”著称。西湖的风景名胜点,留下不少楹联,如明月湾畔红棉水榭楹联:“北客几人谪南粤?东坡到处有西湖。”不仅写出了苏东坡多次到有西湖的地方的特点,而且嵌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可谓独具匠心。在苏东坡居住过的合江楼,曾悬挂一联,为刘树君所撰:“此是东坡旧居,应有文光留北斗;恰与西湖对峙,长留诗境在南州。”同样嵌入东西南北的方位词,和前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鹤峰(现惠州卫校所在地)曾是苏东坡故居,后建成苏祠,祠中有两联:“与客话坡仙,几经瘴雨蛮烟,依然是明月当头,罗浮对面;凭栏俯城郭,趁此落花飞絮,最难得岭南春满,江左人来。”“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此二联现挂于西湖孤山东坡纪念馆大门,供游人鉴赏。
    在西湖孤山埋葬着苏东坡爱妾王朝云的“朝云墓”墓上建有“六如亭”,亭上有清朝丰湖书院主讲林兆龙题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陈维撰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和朝云墓遥遥相对的是留丹亭,位于湖中点翠洲上,亭名留丹,取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亭上楹联亦集文天祥苏东坡句而成:“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绿;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  

210#
发表于 2015-6-13 00:1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敌大眼睛 于 2015-6-13 00:28 编辑

上海文庙明清对联欣赏
来源:WO窝2013.01.23
作者:不详
=============================================

  上海文庙坐落于具有七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老城厢(文庙路215号),元代(1291年)始建的文庙,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现址重建,为古代“右庙左学”的建筑格局,占地17亩。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造型和表意艺术,仅凭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而楹联(对联)又是我国独有的与特殊的文学与艺术形式,既须讲求对仗,注重平仄、用典,又可吟咏、玩赏,尤宜慰身心、资自励。其语言之精练,常非诗词所能及。因而一个人善书法又长撰联,两者完美结合,实非易事。上海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其东西两庑殿内原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现陈列着明清著名文人书撰的对联碑刻的对联三百件幅。便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故更显可贵。

       文庙东西庑殿内陈列的明代名人自书联有:董其昌、徐文长、史可法、方孝儒、唐寅、文征明、祝枝山、王守仁、米万钟、陈道复、倪元璐等40人共49幅,书体有:楷、行、草、隶。清代名人自书联有:康熙皇帝、郑板桥、刘墉、王文治、翁方纲、邓石如、林则徐、曾国藩、康有为、翁同和、张謇、俞曲园、虚谷等171人共251副,书体有:楷、行、草、隶、篆和石鼓文。每副名人自撰自书联,是将它们进行技术处理,或放大或缩小,即将原作录制在一样大小的宣纸上,而后采制一样大小的黑色花岗石条,选请富有经验的刻工精刻其上。每副名人自书联刻石均长58厘米,阔22厘米,较好显现了原作的风貌(见图)。

  这三百副明清书联刻石,从内容分大致有:一为写景的,如明米万钟的“幽栖春草净,香逐暮云深”;清问道老人的“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清赵之谦的“举头望明月,倚树听流泉”等,二为抒情的,如明唐寅的“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清邓石如的“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等,三为修身的,如明朱耷的“行仁义事,读圣贤书”;明史可法的“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清黄易的“人以才名重,泉同诗酒清”;清姚文田的“过如春草芟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等,四为养性的,如明文征明的“学养功成志君国,晦居守分待风云”;清王文治的“流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等。

       上海文庙东西庑殿陈列此明清名人自书联三百副刻石,可谓“书林瑰宝”,“艺苑明珠”,让人赞赏不已。
209#
发表于 2015-4-30 16:17:36 | 只看该作者
省城近两年新增楹联150多副
来源:齐鲁晚报2010.06.28
作者:记者 王光营
====================================

    本报6月27日讯(记者 王光营)提起济南的名胜楹联,人们首先会想到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已成了济南的名片。记者从济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了解到,近两年,随着名胜景观的修建,济南新增了150多副楹联。

    济南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主任郭京山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随着大明湖新区的开放、园博园等的建设,济南新增了150多副楹联。如秋柳园大门前季羡林先生亲书的“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园博园济南园的“济水南来凝碎玉,佛山惠泽注清泉”,小清河五柳岛汇锦阁的“一川帆影随心影,九点齐烟伴柳烟”等都很有名。

    据了解,一副楹联的面世一般要经历撰联、写联和刻联三个步骤。撰联是个很费心思的工作,济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的很多会员都长期参与了园林景观的撰联工作。现年65岁的济南市社科院原副院长荣斌曾为小清河汇锦阁南门写过“一水舟楫接泉脉,万家灯火逗波光”,其中的“逗”字就是他在睡梦中突然想起来的,之后竟兴奋得再没睡着。当时,魏启后、陈左黄、于泰昌等一批书法名家虽然身体很不好,但都欣然命笔,为济南名胜景观写下很多楹联。

    据介绍,随着园林景观的建设,济南的楹联建设也逐渐开始加速。五龙潭公园新建的秦琼祠即将落成,其“忠义千秋”的匾额已经安装,百花公园、西郊森林公园建成后也将新增一批楹联。
208#
发表于 2015-4-23 16:09:52 | 只看该作者
楹联引起的风波---广城人讲旧事
来源:羊城晚报2012.03.17
作者:林德龄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广州全城搭起了彩排楼,鞭炮齐鸣,人们兴高采烈,当时有一首顺口溜的民谣叫做《烧双响炮仗 欢迎老蒋》到处传唱,从此老百姓以为有好日子过了,岂料内战又起。那时广州西关有一户小学教师人家,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家门口贴了一副楹联:
  索气如斯,有乜心机辞旧岁。
  捞成咁样,几乎吊颈过新年。
  此联一出,观众哗然!当局睹此,视之为洪水猛兽,勒令立即销毁,在西关一带引起小小风波。
207#
发表于 2014-11-25 12:19:48 | 只看该作者
这副对联让我60年不忘
来源:羊城晚报2012.06.23
作者:何国樑
===========================================

  1946年春节,也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首个春节,人们经历了八年战争的磨难,终于盼来了和平的生活,因此这次过节显得特别开心,不少家庭门口都张贴对联以示欢庆。那时,我住在外公处读小学,每天都经过南华西路济隆巷,该巷9号住着广东棋坛“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及粤剧艺人余美芳等,这户人家当时贴出的对联像磁石般吸引了我,以致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得,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粉墨登场,拿起刀枪剑戟对垒厮杀;
  红蓝入局,调遣车马炮兵布阵交锋。
  不久前,我出于怀旧的情结,又重返少年时代住过的地方(南华西路德邻里3号),并到附近的济隆巷探访。该巷没有拆迁,依然是原有的风貌,但9号房过去的主人卢辉及余美芳已去世近二十年了,无法与他们重温我深记着的那副对联。
206#
发表于 2013-10-22 10:01:47 | 只看该作者
专家提出晋代陆云荀隐始创对联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不详(晨报记者)
=================================================


  晨报讯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松江区委宣传部和上海楹联学会主办的《中国对联探源——暨陆云在对联发展史上的地位全国学术研讨会》昨起至19日在松江举行。

    多年来,人们据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楹联丛话》所述,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蜀后主孟昶春节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说法被近代许多学者否定。中国楹联学会前会长马萧萧和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许多学者提出,对联起源于晋代。《晋书·陆云传》载,松江人陆云和洛阳人荀隐在文学家张华家中相遇。陆、荀二人素不相识,张华因二人都是才子,让他们“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陆云就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曰:“日下荀鸣鹤”。这副便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对联。专家们从诗、文中对偶句的成熟及平仄声韵的发现,论证了晋代产生对联的条件,因此可以说晋代松江人陆云是中国对联这一文体的开创者。
205#
发表于 2013-10-22 09:41:37 | 只看该作者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摘选自《小宝谈王闿运和帝王学》某段落
=================================================

……
  有三副对联可以概括王闿运这一生,第一副是他的同乡吴熙写的:“文章不能与气数相争,时际末流,大名高寿皆为累;人物总看轻唐宋以下,学成别派,霸才雄笔固无伦。”第二副对联是他的学生杨度写的:“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第三副是王闿运自己写的:“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第一副对联是对他一生的概括,评价极高,连他的失败都是因为“文章不能与气数相争”。第二副是杨度对其帝王学的评价,杨度一直自认为王闿运帝王学的传人,他后来为袁世凯称帝奔走也是概因如此;第三副对联是王闿运自己对帝王学的概括,上联写他的理论建树最终还是没有完成,下联写他政治生涯的不如意。
……
204#
发表于 2013-8-21 13:01:07 | 只看该作者
三江书院对联赏析
来源:梅州日报2013.05.27
作者:张炼煌
========================================

       三畏九思学问;江翻浪涌文章。
       这是百年老校安流中学的前身——三江书院大门的一副对联。1894年,鹅池塘前清秀才、热心教育人士张柳堂、李星楼等人共同发出倡议兴建三江书院,几经周折,建成一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回字形、学宫式砖瓦结构楼房。大门上方横额上书 “三江书院”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侧配上李星楼题的对联。
       横额中的三江:琴江、棉江、周江,三江汇聚,积聚了龙气、灵气、人气。三年寒窗(苦)读,江山建国(人)才。三江毓秀,桃李芬芳。
       上联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九思:视思明、听思联、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德思义。另外元朝中书左丞相拜住有奏折言,三畏: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论哪种解释都认为:做人、做学问应该心怀敬畏,自省反思。下联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要九曲回肠江翻浪涌。
       对联构思巧妙,精于用典,令人过目难忘。它激励着一代代安中人艰苦创业、一届届莘莘学子茁壮成长。
203#
发表于 2013-8-17 13:39:27 | 只看该作者
郑板桥《新修城隍庙碑记》被誉“三绝”
来源:《收藏快报》周报
作者:山东潍坊 相益利
========================
       在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石碑长廊中,有一块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石碑,现在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就是驰名历史的“三绝碑”——潍县城隍庙碑。 据史料记载:潍县城隍庙,为明代洪武年间所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大雨中严重受损。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发出倡议,带头捐款重修了城隍庙,并亲自撰文书写了《新修城隍庙碑记》一文,令其门人司徒文膏镌刻于石,以记其事。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新修后的城隍庙,东西两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厦、寝室、神像、钟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庙大门之外新建戏楼一座。郑板桥还为戏楼亲自撰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曰:“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其二曰:“切齿慢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中间横匾分别为:“神之听之”、“惟德是辅”。寓道德教化于楹联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这块驰名历史的“三绝碑”,高190厘米,宽80厘米,碑文20行,全文909字,由郑板桥以其独创的“六分半书”体写就。因该碑“文佳、书好、刻精”,被后人誉为“三绝碑”。郑板桥对该碑也是极为中意,他在《刘柳林册子》中曾经写道:“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
202#
发表于 2013-8-15 15:31:55 | 只看该作者
       ……
  1892年对李鸿章来说,真是忧喜参半、苦乐胶着的一年。 
  首先,正月初五是他的七十大寿,李府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热闹劲就别提了。 仅清廷方面赏赐的东西,就得马拉驴驮——慈禧给的礼物是:赐以“调鼎凝厘”的匾额一块;“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一副……光绪皇帝赐的东西也不少,有“钧衡笃祜”匾额一面;“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贳富文年”对联一副……
    ……
    这么一来,盛宣怀、杨宗濂、罗丰禄他们编的《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附寿言》就有了厚厚四巨册!自然都是拣好听的说,如今看来,那绝对是本“祝寿联语观止”,洋洋洒洒,漂亮极了。庆亲王的寿联四平八稳,很符合身份,恭维别人,自己也不吃亏:“一德钧衡,受兹介福;三朝将相,同我太平”;“姻愚弟张之万”的寿联也很威严,恭维是恭维,但不落俗:“景武勋名,临淮纪律;邺侯相业,柱史仙龄”;翁同龢的寿联就言不由衷了,而且俗气:“泰运佐中兴,天生以为社稷;元勋侪上寿,人望之如神仙”;“姻年晚生”孙家鼐的寿联文绉绉,颇如其人:“身历中书二四考;经传道德五千年”;状元洪钧(赛金花的丈夫)的寿联气势磅礴:“椿寿八千年,刚正月春王初吉;地球九万里,播中朝上相威名”;张之洞的寿联写得字字扎实,也很风趣:“四裔人传相司马;大年吾见老犹龙”;“姻愚弟卞宝第”的寿联一般,可能没找到叫好的秘书:“霖雨济时,帝有良弼;福星度世,天锡大年”;亲家加受业刘秉璋的寿联则把李的主要功劳作了高度概括:“南平吴越、北定燕齐、二十年前人羡黑头宰相;西辑欧洲、东绥瀛海、三万里外共推黄发元勋”;“受业姻年世愚侄”杨崇伊的寿联有些故弄玄虚,不知出于哪方酸秀才,叫人颇费猜测:“帝得圣相,圣相曰度;天赐纯嘏,纯嘏尔常”;还是他的忠实的追随者吴汝纶说得直白而亲切:“我国有大老;是身得长生”…… 还有不少的寿文和贺诗、贺匾,满坑满谷,可圈可点,那简直就是一次不是翰林考试的翰林考试,博学鸿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拿出了各自看家的本领。大概盛宣怀等人也觉得非常开眼,丢了可惜,就集中整理出来,并且印出来,让后人如同目睹了当年李府的寿庆一般。
    ……

==摘自 宋路霞《李鸿章家族》
201#
发表于 2013-8-15 15:26:04 | 只看该作者
……再西,即东圈门街22号,为清代同治年间(1862-)江西吉安知府何亷舫的府第。相传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期间,凡来扬州,每至何家“诗酒流连,竟日而罢”。何氏有子,名彦升者,曾经出使俄国,官至新疆巡抚之职其时扬州名士方地山,撰有联云:“身行万里,能通六国书,无怪群公欲使班超定西域;凄凉玉门关,呜咽陇头水,早知今日不如何逊在扬州。”何氏父子,一个移家揚州,畄连山林;一个绝途万里,镇守边陲,传为街坊佳话……
……
何氏壶园旧址,在东圈门街北廿二号宅内。乃清朝同治年间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家的园林。《扬州览胜录》记云:“壶园在东圈门外,江阴何廉舫太守罢官后,寓扬州,购为家园,颇擅亭林之胜。园旧有宋宣和花石纲石品,长丈馀,如鵝卵石结成,形制古怪,称为名品。太守为曾文正公门下士,文正督两江时,必枉车骑,过太守之宅。往往诗酒流连,竟日而罢。”相传曾国藩赠有联云:“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摘自天涯社区-散文天下,作者:cqz077,文章“扬州东圈门街区记事(卷一)”
200#
发表于 2013-8-3 22:53:09 | 只看该作者
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上的名联
来源:菜子园对联论坛
作者:天蓬笑了
====================================

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海外驰名,其亭柱上的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更是饮誉天下。
据考证,该联作者系清代宝庆府学教授吴德襄。吴平生淡泊名利,志趣高洁,是学富五车、受人尊重的名士。
本来,在吴联问世之前,宝庆北路一都一个姓赵的绅士为亭外亭题过一联,联云:
恰于此处起危亭,亭外亭,宜雨宜风,由郭外双清而至;
最是吾乡开阔景,景中景,好山好水,比城中六岭如何?
此联叙议得法,对仗工稳。然赵某虽才气有余,却品行不端,在民众中形象很坏。故而此联一经挂出,就被人改为:
恰于此处逞微才,才不才,书匾书联,由北路一都而至;
常在吾乡充阔老,老非老,好嫖好赌,比南轩二爷如何?
联语改得妙趣横生,满城人拍手称快。于是,公推吴德襄题写联语,贏得吴联换赵联,千古流传佳话。
199#
发表于 2013-8-3 22:5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代宗师 于 2013-8-3 23:00 编辑

德化石牛山石壶祖殿(节选)
来源:德化网
作者:不详
==============================================

       新建的石壶祖殿……正殿神龛高3.05米,宽1.8米,供奉着张、肖、章三圣君神像。神龛壁上有原德化县政协主席、现任德化县老年大学校长李孝仪撰书“护国安民真人显圣,降魔除害神将扬威”对联。后屏壁上悬挂着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撰书“石壶殿”石雕横匾。
       ……
       正殿中有6根大石柱,各高一丈八尺五寸,围径一尺至一尺三寸(鲁班尺),屏柱的正面雕凿“三圣容光昭日月,九龙潭里镇乾坤”的对联。四点金后柱雕凿着进士黄龟明题、林少艺书“破洞伏魔开福地,传经度法保生灵”的对联。前柱的对联是:“石室狮岩人景仰,壶巅仙洞众称奇”。正殿大门四角柱雕凿着黄其禄撰写的“法力收蟒降妖,观圣迹留传,宛然在石;主张保民济众,X慈恩广被,超越悬壶”的对联。正殿大门边柱是原中共德化县委书记颜美斯题的对联:“石伴祥云开胜地,壶藏玉液润黎民”。正殿廊壁第三柱凿有“玉封监雷垂百世,都天御史赫千秋”的对联,正殿廊口石柱是国家级书法家谢澄光撰写“石牛入浴朝灵洞,壶液流香济众生”的对联,级头廊柱有福师大副教授、画家陈明谋(德化籍)撰写的“石门通净地,壶水沐凡心”对联。
       ……
       下堂柱的对联有:天井边两厢房的石柱刻有副研究员徐本章撰写“石牛高卧千秋雪,壶液长滋万岁松”对联。厢房外柱是会长陈存聪题“石壶法水灵今古,古殿香烟烧谷川”的对联。下殿中柱是福州廖宗刚撰写的对联:“石上悟三生,沧海桑田原是幻;壶中涵万象,须弥芥子可齐观”。原县革委会副主任陈坦撰“石硖泉声关晴雨,壶岩剑气射斗牛”。福州洪心衡撰:“壶对湖山亦胜迹,石经风雨总无恙”等对联。
       下厅门内悬挂着由仙游朱寨云雁堂敬赠的“石壶祖殿”横匾,四周雕刻着九龙八凤。下殿大门顶悬挂着书法家谢澄光书写的石雕“石壶殿”横匾。下殿前走廊石柱对联有:德化县人民政府原县长毛票题的“望三山对峙,纳二水交流”。美籍华人高僧释宽净题的“斯岩三剑显,此石一牛名”。
198#
发表于 2013-7-31 11:19:26 | 只看该作者
夜读偶拾:关夫人庙对联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景超
=================================================

  以前民间不但多有关羽神庙(即关帝庙),而且有的地方甚至还建关夫人庙。然而,据说某地的关夫人庙竣工之后却遭遇难题:没有人能为关夫人庙撰写对联。这也难怪,因为无论史书如《三国志》、小说如《三国演义》,甚或在神话中,都没有关羽夫人的任何记载、描述乃至传说,叫人如何落笔?耽搁多时,最后是一位穷经皓首的儒生终于为关夫人庙写成这样一副对联:

  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

  该联坦承对关羽夫人的情况一无所知,同时又巧妙地以其夫、其子作衬彰,而且用词机敏得当。平心而论,老儒能于如斯尴尬的情形之下写出这等对联,实属不易。
197#
发表于 2013-7-19 15:2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代宗师 于 2013-7-19 15:32 编辑



钱沣行书对联浅析
来源:搜艺搜网
作者:伊飞南

    钱沣(1740一1795年),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由编修改御史,累官通政司副使。书法学颜真卿,亦参以褚遂良、欧阳询,融化而自成一家。李瑞清语:“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个而已,岂以其气同耶”,“令蔡襄却步,苏东坡失色”,极力推崇钱沣。而钱沣自认为“追东坡而不可及”,对先贤表示了高山仰止的情怀。
    “自极清修无所杂,人承高论不须卑。”这副七言对联为钱沣行书佳作。宣纸本,纵121厘米,横28厘米,题款“沣”,钤印两方,一为朱文“沣”,一为白文“南园”。现藏桐城市博物馆。这副对联结字大小错落,笔力雄强,苍劲雄浑如《争座位帖》,富有变化,自由峻拔。
    钱沣在赵孟頫、董其昌书风盛行之时,不落尘俗,独辟蹊径,以自己正直不阿的秉性,潜心学习颜真卿书法,雄浑端庄,堂堂正气。这位乾隆监察御史,以弹劾陕西巡抚毕沅营私舞弊、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乾隆嬖臣和坤私党而震动朝野,因刚正忠诚,而名传天下。他不畏权贵,直言上书,声震海内。
    钱沣自幼家贫,居高位却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他高尚的人格和豪放的书风完美结合,让后人仰之、学之,影响颇大。
    历代学颜者很多,乾隆时期以钱沣最为成功,名重一代。后之学钱沣而有成就并卓然成家者如清末翁同龢、近代谭延闿等。
    朱和羹《临池心解》曰:“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黄庭坚《论书》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钱沣逆转潮流,楷书学颜真卿,行书参米南宫笔意,得其精髓,形神皆备。自极清修无所杂,人承高论不须卑,这是其真谛也。
    浅析就要打住,但需要补充说明:“钱沣”之“沣”字误写问题。《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87页以“钱澧”为之,《中国古今书画家年表》(文物出版社)第165页也以“钱澧”为之,均有误也。“沣”字繁体字为“灃”,容易与“澧”字混淆,所以常出错误。今特此说明,以免将“钱沣”误写为“钱澧”也。

点评

自极清修无所杂,人承高论不须卑。  发表于 2013-7-20 11:50
196#
发表于 2013-7-12 16:15:17 | 只看该作者
古人书屋的对联
来源:国学咨询
作者:谭新寨子
==========================================


陆游的书屋名“书巢”。屋子尽为书占,故以巢称。也见藏书之丰。老先生无愧字“务观”,凡藏书是一定要来观看的。他从读书中所寻得的乐趣非常人可能比。他道:“读书有味身忘老”。万卷伴终生,耽书如命,暮年亦青春。他书屋的对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春晓送流年。读书使他不知老之至,每一天都是春晓。

黄庭坚的书斋所自撰的对联是: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龙。他的书斋已不仅是读书的屋子了,同时兼作“创作间”。作诗如坐春风,每每吟罢一诗,便觉春光在眼,似见草木荣发,妙手回春了。下联体现的是作为书法家的书功,那笔力千钧,犀利锋快的铁划银钩犹似顿现眼底。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里是集晚唐诗句所成的书屋对联。系“随园”的主人袁枚所集。他的书屋俨然成了“会客厅”。看出主人乃好客之人。无论骚人墨客、才子佳人,一任来园,至诚欢迎。这书读的不苦,倒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之洒脱情境。

大画家徐渭的书屋题联作: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这联中不只诗意盎然,尤见浓浓画意。那蕉叶新绿逼眼,那藕花嫩红夺目。诗梦赖雨醒,书声凭风载,用词新奇,画家诗力了得!

郑燮,书屋联子当然要张显他的怪才。联曰: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上联抑笔在先,道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之窘。然命运虽穷蹇,笔墨却富庶。下联笔扬显志。凸见老骥伏枥的情怀。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联语如人。信笔拈来青山、红豆作比,巧为对工。一份勤读,一份疏慵;观书作美,藉蕴风流。此正是纪昀,晓岚的书屋对联。

点评

最喜欢纪昀的那联  发表于 2013-7-12 16:24
195#
发表于 2013-6-26 12:43:36 | 只看该作者
茶禅对联赏析文章来源:御道茶业(福建)股份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12-11-19
========================================

(节选)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如“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联中巧妙的嵌如“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对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同七碗茶因来。
194#
发表于 2013-4-19 13:59:55 | 只看该作者
罕见的民国瓷字木质茶叶楹联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黄运宁
=============================================

木质茶叶楹联中的瓷字。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4月8日讯:十几年前,笔者收藏了一对罕见的民国瓷字木质茶叶楹联。
    该楹联为杉木作底,四周有木饰线,因杉木防腐防蛀,故木材面板仍完好无损,涂黑漆。规格为1225×226×32mm(高×宽×厚);右联是“飘出黄山云雾外”、左联是“凝成九华灵露香”;落款为“郑板桥”;此对楹联为“鸿福堂制”(见左下方四方印鉴)。所有的字都是以白瓷烧制,应该是先按字体原版烧成白胚后描上青花料的桃花等图案再烧,最后成为青花瓷的瓷字。
    通过字体局部图案我们可以看到,在字面较宽的地方,都描上完整的一朵桃花,显然是精心制作。但笔者查了相关资料,尚未找到此茶对联是郑板桥创作的依据,估计存在楹联制作人为抬高此楹联的身价,搬出郑板桥,以引起名人效应。
    虽如此,此楹联对仗工整——飘出对凝成、黄山对九华、云雾对灵露、外对香。在意境抒发方面,作者以夸张手法,形容茶香直冲云天之上再化成神水降于名山的茶树叶上为甘露,黄山及九华山都是安徽境内的中国名山,山上也产名茶。从地理选择、意境发挥、修辞应用等方面看,此对联不失为一对优秀的作品。据查考,民间类似内容文句的楹联有之。
    清末民初的民间瓷窑喜欢以“某某堂”命名,从木板颜色斑驳陆离的历史遗迹及楹联上方那个被磨细了的锈迹斑斑的铁挂勾,笔者判断此物为江西省景德镇清末民初的产品。
    有趣的是,现在已公开的相关的收藏品尚未发现类似茶文化藏品。特以之与同好探讨同乐
193#
发表于 2013-4-19 13:56:59 | 只看该作者
民国山西祁县私立竞新小学对联明示作顶天立地之人
来源:太原日报2010.12.02
作者:齐晓之
==============================================

图一:这张照片摄于民国九年(1920),为竞新学校创办人渠仁甫与学校教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韩耀明(校长,是渠仁甫先生亲赴太原聘请的,学校中一切事务均委托他全权办理)、颉履祥、渠仁甫、高硕年、杨芳(清末秀才,著名书法家)、阎敬卿、张学钦、高淳如、梁乃千。竞新学校所聘教员都是饱学之士,在教学上,他们因村施教,采取教育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二:竞新学校教务会全体成员。
民国8年(1919),祁县开明士绅渠仁甫独资创办了祁县私立竞新小学校。校址设在小东街路南,校门悬挂着 “私立竞新小学校”校牌。校门联由渠仁甫先生亲拟:竞秀育群英,勿徒识字读书自了;新知资后进,期作顶天立地之人。学校有礼堂、教室、校务会议室、寝室等11间房屋,后增设图书馆、小操场等建筑和场地。竞新小学以师资高、校规严、设备全、成绩优而闻名三晋,每年全县会考,竞新学校的学生总是名列榜首,屡获嘉奖。
192#
发表于 2013-4-16 14:48:41 | 只看该作者
清代赤峰举人撰写的两副对联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李俊义
===========================================================

有清一代,内蒙古赤峰地区考中举人者众,然其诗文、对联存世者寥。笔者仅就目见耳闻,缕陈如次:

岁荐苾芬祏室,幽灵归妥侑,念诒谋燕翼之恩,幸于今饮食衣裳无缺事;
时伸孝享饤盘,馀泽奉蒸尝,缅式穀义方之训,忆自昔箕裘弓冶有仪型。

这副李氏家堂对联作者李明伦,字惇甫,号彝轩,一号翼庠。直隶承德府赤峰县人,祖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赵家井子。清嘉庆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801年1月1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北白银沟(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顺天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

此联遗墨现为李明伦玄孙李海义珍存。其词造语警辟,立意精微,足徵其笃礼崇义、廉信敬守之风。其书结体端谨而舒展,以侧取势而不失稳健;点画质朴遒劲,骨肉停匀;收笔顿挫有力,舒放潇洒;章法整齐疏朗,清和闲雅,颇得古人韵致,殊可珍视也。

绿水青山,宇宙间常留春色;
左图右史,家庭内永带书香。

这副对联是赤峰举人赵玉丰为其姻亲张焕(字尧文,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顺天乡试举人)撰书的,曾刻于张宅正房抱柱上,今无存。据见过此联的老人讲,此联字体隽秀,笔力强健,文人气十足。另外,我们从存世的赵玉丰其他遗墨中,可以看出其字有赵孟頫遗风。

赵玉丰,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直隶承德府赤峰县人,祖籍山东青州府昌乐县三里庄。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二月初八日(1820年3月21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河北村民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卒于赤峰县东园子。清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恩科顺天乡试第七十二名举人。清咸丰、光绪年间曾先后刊刻《泥莲书室吟草》五卷、《泥莲书室词钞》一卷、《泥莲书室试帖》一卷、《泥莲书室杂著》一卷行世。其好友顾际盛(字画省,江苏人,咸丰八年应赤峰县理事通判觉罗景兰之聘,安砚红山,为赤峰县衙幕僚,咸丰十一年卒于县衙)高度评价其诗:“庾伯之诗,纵横跌宕,不拘一格,而温柔敦厚,要不失三百篇遗意,非历名山大川,复坐寒岩者,未易有此吐属也。”
191#
发表于 2013-4-1 13:50:36 | 只看该作者
一副对联,追忆城南旧事;两个画面,描绘昔日景象
来源:内江日报2009.07.26
作者:唐运乾
======================================

  笔者很早就听说,解放前有一副描写黄荆沟的对联。但具体内容不知是什么,很想找来一饱眼福。

  1998年秋季的一天,笔者在成都市购书中心翻阅数以百计的对联书籍时,无意中在《中国古今奇联鉴赏》第533页上见到了这副对联,还附有297个字的说明和点评,热情赞扬了这副对联的精巧。笔者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它,如获至宝,喜出望外。

  咀嚼这副对联,确实其味无穷。上联是:“上黄荆沟,看黄荆树,见千百年黄荆宛在,黄荆地下挖黄金,黄金遍地。”这是威远知名人士徐晓堂来黄荆沟后出的上联,刊登在当时的《威远民报》上征求下联。威远县的知名人士李涤人来到白盒坝后,触景生情,对出了下联:“往白盒坝,观白盒滩,行二三里白盒尚存,白盒天空有白鹤,白鹤翻天。”仍刊登在《威远民报》上。

  这副对联,多次被全国一些著名楹联刊物登载,是因为对联的手法巧妙,对文工整,上联的“黄荆”与“黄金”,下联的“白盒”与“白鹤”,音同义异,前后句顺理成章,串连一气,构思之巧,卓绝超群。

  看了这副对联,又使人浮想联翩,不由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上下联出自什么年代?第二,白盒坝在什么地方?

  近日,笔者专程去威远县档案馆查阅解放前的《威远民报》。据工作人员介绍,那些发向社会的资料,馆内很难搜集。但据另一些资料可以看出,上联是出自上世纪40年代初。威远煤矿刚开办时,县内外乃至成渝两地得知黄荆沟地下挖出优质煤炭了,轰动一时,说得特别神奇,还传言黄荆沟地下挖出了黄金。当时的黄荆沟山上山下到处是参天的黄荆大树,所以上联:“上黄荆沟,看黄荆树,见千百年黄荆宛在,黄荆地下挖黄金,黄金遍地”,正是描写当时黄荆沟的一派繁忙景象。可以想象,当初井下生产和地面运输的落后,人们生活,吃穿住行的简陋,忙碌着的人们,怀着满腔的希望,带着挖出了“黄金”的喜悦,真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既有黄荆树的古老,又有刚挖出“黄金”的神奇色彩。

  笔者走访了几位老者,请他们介绍白盒坝的情况。白盒坝在什么地方呢?据他们讲,威远县山王场下的白龙池,原来有一坝良田,方圆有二三里地。这一片土地肥沃,靠山临水,田边地角到处都是盛开的白盒花(现在把这种花都写作“百合花”),所以把这里称为白盒坝。这个坝子里住有几十户人家,多数姓王,由于四面环山,山上的古老柏树遮天盖地,有山有水有树,正是白鹤栖息的好地方,地上有白盒花(百合花),天上有白鹤飞翔,真是一幅美好的生态和谐画面。很遗憾,此地在30多年前就被葫芦口水库全淹没了。现在,这里已是一片泽国,当地的农民也各自去他乡安居乐业了。

  一副对联,描绘出两个地方曾经有过的生动画面。虽然,它们已面目全非,但它们的过去以文学的形式存在着,令人遐思无限。
190#
发表于 2013-2-24 20:06:52 | 只看该作者
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上的名联
来源:菜子园对联论坛
作者:天蓬笑了
================================

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海外驰名,其亭柱上的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更是饮誉天下。
据考证,该联作者系清代宝庆府学教授吴德襄。吴平生淡泊名利,志趣高洁,是学富五车、受人尊重的名士。
本来,在吴联问世之前,宝庆北路一都一个姓赵的绅士为亭外亭题过一联,联云:
恰于此处起危亭,亭外亭,宜风宜雨,由郭外双清而至;
最是吾乡开阔景,景中景,好山好水,比城中六岭如何?
此联叙议得法,对仗工稳。然赵某虽才气有余,却品行不端,在民众中形象很坏。故而此联一经挂出,就被人改为:
恰于此处逞微才,才不才,书匾书联,由北路一都而至;
常在吾乡充阔老,老非老,好嫖好赌,比南轩二爷如何?
联语改得妙趣横生,满城人拍手称快。于是,公推吴德襄题写联语,贏得吴联换赵联,千古流传佳话。
189#
发表于 2013-2-22 11:20:44 | 只看该作者
延平郡王祠题字对联启封
来源:(台湾)自由时报
作者:蔡文居(记者)
=========================================


        台南市文化局在延平郡王祠内找到了尘封20年的沈葆桢及台湾知府周懋琦等清代官员为延平郡王祠题字的对联,文化局昨天启封,对联保存仍完好。文化局长叶泽山表示,将择期再把对联重新挂上。
       日前台湾知府周懋琦后代来台寻根,到延平郡王祠并未如愿看到先人的文物而感到遗憾,经文化局清查后,发现他题字的对联并未如外传遗失了。
       文化局长叶泽山说,包括同治十二年的「独奉圣朝朔,来开盘古荒」以及清光绪元年「值明运穷时,故英灵不毓中土;辟炎荒创局,惟烈母乃生奇儿」两幅对联,皆完好存放於延平郡王祠及郑成功文物馆。
另外,沈葆桢任巡台钦差大臣时所书的对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以及其他十餘件文物也都在列。
       叶泽山说,这批对联等文物在民国81年延平郡王祠整修时取下保存,当时因非属古迹或历史建物而未列文物清册,未来所有古迹区将全面清查造册,并组委员会鉴定进行保管维护,同时也会著手进行数位典藏,相关文物也会整理,计画于明年在郑成功文物馆公开展览。
188#
发表于 2013-1-22 21:48:27 | 只看该作者
对联背后的故事
来源:钱江晚报2008.12.16
作者:张学勤
=============================================

  游灵隐寺,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一副对联,就是天王殿正门前的“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这副对联的书写者是张载阳,张民初曾担任浙江省省长,省长的对联出现在如此醒目的地方,自然也就不必惊讶。但是,笔者后来在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时发觉,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1964年12月,杭州市文化局与浙江日报资料组共同编写了一本《西湖楹联碑刻录》,比较全面地收集了“文革”前杭州西湖周边几乎所有的楹联碑刻,同时还记录了楹联碑刻书写者和立碑者的姓名。据该书记载,天王殿正门前的这副对联旁还刻有“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冬月谷旦新昌张载阳敬书 杭县三宝弟子胡瑞甫同妻杨氏敬立”,也就是说,这副对联的书写者虽然是张载阳,但立楹联的人则是胡瑞甫夫妇。那么,这个胡瑞甫究竟是何方人士,竟然能在天王殿正门前立下如此醒目的楹联!

  笔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胡瑞甫的孙子胡效良。今年74岁的胡效良向笔者讲述了这副对联背后的故事。

  民国时期,杭州最早出现的三家照相馆分别是:二我轩、活佛、英华。胡瑞甫(1883-1958)是杭州英华照相馆的老板。胡效良说:“我祖父胡瑞甫不仅是一个商人,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早年,他是灵隐寺慧明禅师的俗家弟子。那时,灵隐寺的却非和尚也是慧明禅师的弟子,所以,我祖父与却非和尚是师兄弟。”   

  慧明禅师圆寂后,却非和尚担任了灵隐寺方丈。大约是在1930年初,灵隐寺的天王殿失火,大殿损害严重,却非大师便找胡瑞甫商议重修天王殿事宜。胡效良说:“那时,我祖父不仅自己捐了钱款,还跑到上海商界去募捐,积极为天王殿的修复奔走呼号。不久,杭州姚生记营造厂便进入灵隐天王殿,修复工程全面启动。”

  灵隐天王殿修复期间,考虑到胡瑞甫所作的奉献,却非大师希望在天王殿前能留下胡瑞甫的姓名,于是叫胡瑞甫撰写一副对联,镌刻在天王殿正门的两端柱子上。胡效良说:“后来,我祖父就创制了这副对联。那时,张载阳已经不担任浙江省省长,但是,张的书法在当时已经相当出名,加上我祖父与张载阳是熟悉的朋友,所以就请张载阳书写了这副对联。”

  胡效良还介绍说:“我祖父胡瑞甫从小受私塾教育,具有较好的古文基础,擅长制作对联。解放前,杭州素春斋菜馆内曾悬挂一副对联:‘一心念佛观自在,莲池台畔见如来’,那是素春斋菜馆老板请我祖父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948年的冬天。”
187#
发表于 2013-1-21 09:40:44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净峰对联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王强维
==============================================
      自从上小学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年正月初一都会从村头走到村尾。欣赏各家贴在大门上的春联。可是,最近十几年来。乡亲们贴的对联,已经不在是用墨写的红纸黑字。而联句除了“发大财”就是“大发财”。使我少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可是在净峰地保的心里,春联必须是红纸黑字。所以我每年还在坚持用墨写联。在我村我已经是唯一一个还用毛笔写联的(基督教的不算)。但我相信在净峰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还在坚持着这一一千多年前就保留下来的传统。
   以下凭记忆辑录几对净峰对联:
(1)珍头阿尾师(做衫)写的上联:中山装仿制上海体。下联:袈克衣打倒石狮牌。
(2)杜厝村渔业机二号船的。上联:年年换新人。下联:季季讨尾棕。横批:可惜缸头坏。
(3)潮显宫康廼臣写的。上联:潮声振地沙堤碧。下联:显德动天甘雨施。
(4)前申祖厝的。上联:前贤多硕德。下联:申代有清风。横批:湖山意气
(5)莲城寺后花园的。上联:莲座云烟幻一池。下联:城垣草木荣三岛。有人说是松村和成所撰。也有说以前就有。
(6)净峰寺就很多很多了。想起来就写几对:西头张春祺:境看西土无双净;势压东溟第一峰。陈景如撰王爱琛书的:净土无尘为俗客僧家留胜地;峰峦有意招天风海色上高台。南埔柳厝柳影中撰并书的:放眼呼来沧海日;倾心问及净峰天。弘一法师撰虞愚书的: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胜境界集僧众建新道场。小岞李祖文的:净眼空天地,山头倏古今。
(7)东洋杨炳贵大门的上联:纵观四海,欢看东方晓日;下联:拼搏五洲,喜得洋里浮星。
(8)松村宗祠的上联:清浦渊源启后;下联:黄崎俎豆开先。上联:金鸡拱秀文明启;下联:天马呈祥甲第新。
(9)熊厝莲花宫的。上联:支派分出白礁;下联:香火永奠熊山
(10)山前渡头宫陈怀仁撰。上联:渡通岞峡安登岸;下联:头举桑田莫问津。
(11)王强维贺钱山诗社成立上联:钱山绽放春光,漫步登高观晓日。下联:诗社重开气象,吟诗作赋扶新星。
(12)坑园陈大鹏故居大门。上联:平定苗滇封提督;下联:统军澎厦镇边疆。横批:皇恩浩荡
(13)湖街头金峰酒楼看到的回文联。上联:净山山上山山净; 下联:峰岭岭顶岭岭峰。另一对,上联:莲露熊山熊露莲;下联:峰临岞海岞临峰。 横批:惠人惠己
186#
发表于 2012-12-18 11:02:33 | 只看该作者
亦庄亦谐的社庙对联
--------------------------------------------------------------------------------

来源:中华杂文网博客
作者:覃富鑫   

  现在封建迷信又抬头了,新建神堂社庙越来越多,以至有关部门不得不作专项治理。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是反对迷信的,不时有人在庙堂对联上巧作文章,冷嘲热讽,嘻笑怒骂,常见幽默机智,例举如下。

  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这副对联借菩萨的口吻,教训那些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不要痴心妄想,说得入情入理。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这副对联用的是归谬法,点出了做佛事烧纸钱等迷信活动的荒唐可笑,发人深思。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

  这副对联,模拟财神爷的自言自语,揶揄那些求神赐财的人愚不可及,读了令人发笑。

  咦,哪里放炮;
  嗬,他们过年。

  红酒白酒全不论;
  公鸡母鸡都要肥。

  这里前一副对联是贴社公大门的,后一副对联是贴社公祭坛的。前一联模拟社公、社婆对话,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后一联是社公的内心独白,相当风趣,不过这对联似乎也讽刺了古往今来等人送来年礼的贪官,这个效果,恐怕是它的创作者始料未及。
185#
发表于 2012-11-10 11:22:01 | 只看该作者
湖北大学博物馆收藏对联 反映对慈禧的不满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不详
=======================================================================


翁同龢对联 映射对慈禧不满



    在湖北大学的博物馆里,静静地挂着一副发黄的对联。它和其他多副名人名联挂在一起,如果不仔细看,也许很难一眼发现。   
  不过,这副对联的作者,可就大名鼎鼎了:他是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对联字不多,上联为“茗炉尽日烧松子”,下联是“竹径迁床逊笋芽”。
  “这副对联写于1898年,当时‘维新变法’失败,翁同龢被罢官免职,回到家乡江苏常熟为民。郁闷之下,写下此联。”湖北大学博物馆老师蔡莹介绍。
  蔡莹说,这副对联通俗的意思是,翁同龢在家里,每天用松子烧水泡茶喝,下联的意思是把竹床搬开,以免压到春笋。这句话其实是在影射当时的政治形势,对慈禧太后过分干预政治,打压光绪皇帝表示不满。
  “我们到处考证这幅字画出自哪里,但没有线索。”蔡老师介绍,湖大博物馆的文物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当年湖大很多历史系等院系的老师,自己花钱在民间收来的。第二类是湖大在马房山建校时,当时自己出土了一批;第三类是上世纪50年代“破四旧”时,老师们捐献出来的。
  关于这幅作品,多年前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位馆长来湖大参观,看到这幅作品非常惊讶。他评价说:“这幅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价值非常大。”
184#
发表于 2012-11-10 10:43:36 | 只看该作者
瘦西湖绿荫馆对联四面绿荫送清凉
来源:扬州晚报网
作者:高扬
=========================================

   瘦西湖内的湖上草堂之西有绿荫馆,三面廊,全槅扇,两山各开方窗。匾额“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先生所书,外柱悬挂陈重庆的集句联。书者为刘海粟之妻夏伊乔。伉俪两人的书法互相映衬,有柔有刚;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四面绿荫少红日;
          三更画船穿藕花。

   “四面”见范围之广,“绿荫少红日”给你送来夏日的清凉,这种“绿肥红瘦”的画意甚是宜人;“三更”知夜色之浓,“画船穿藕花”多美的意境,与“莲动下渔舟”的诗意相仿,何况在这夜深沉、莲婀娜之际,也许还有船娘在轻哼着扬州小曲呢。

   上联中的“绿荫”,让人体味到夏季的骄阳也会变得温柔起来的,下联里的“画船”,则使你感觉自己似乎在夜朦胧、月朦胧的意象中梦游。这绿荫馆真是白日避暑、夜晚纳凉的绝佳之处。

   集句联对得如此工整,令人钦佩,确属大家之笔。“绿荫”和“红日”、“画船”和“藕花”分别自对,将鲜明的颜色与多姿的形态展现于游赏者眼前。

   诸多联书选录此联时,或称陈重庆撰,或称其集句(但又未注明出处)。恕笔者浅陋,至今仍不知上句之源(在此亦就教于大方之家),下句出自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陈重庆曾自撰一联写绿荫馆,可看作是对集句联的铺陈:

   以全湖作明镜观,此处绿云多,好似一弯螺黛影;
   于夏日唱招凉曲,泊船斜月后,最宜四面藕花香。

   此联让人仿佛感受到“堂上晚风凉,藕花开处香”。(宋·张孝祥《菩萨蛮》)作者从形态、色彩、声音、味道几方面描绘了此处美景,奉送给游人视觉、听觉、嗅觉,甚至触觉方面的完美享受。联语意蕴颇似宋人诗句,“瑶池十丈藕花香,清赏尤便水殿凉。”(宋·真德秀七绝《皇后阁端午帖子》)

   绿荫馆内还有一副佳联亦值得吟赏,咱们下篇再续。
183#
发表于 2012-11-8 15:39:12 | 只看该作者
纪晓岚戏题某友二子对联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

南监北监,久坐方知监似监;
兄长弟长,乍见都说长者长。
——纪昀戏题某友二子


纪昀善于戏谑。一次,他去访友。友有二子,一高一矮。弟高如曹交,兄矮如晏婴。纪昀见到他们兄弟后,拍掌狂笑。友问其故,纪昀曰:“余有一难对,为‘南监北监,久坐方知似监。’今以郎君应对矣:‘兄长弟长,乍见都说长者长’。”上联第一、四个“监”字读 jian1(坚)音,第二、三个“监”字,读 jian4(见)音;下联第一、四个“长”字读 zhang3(掌)音,第二、三个“长”字,读 chang2(常)音。友人听后,拍案笑曰:“妙哉,妙哉!”
182#
发表于 2012-11-8 15:36: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讽刺“监察使”的对联
作者:何逸梅
========================================
    读《羊城今古》(1994年第1期)容道先生《监察使检控航政局长》一文,所叙事实基本无讹。但读到最后一副谐联:“周演不明,导致刘侯动武;梁琼有意,顿教陈觉成非。”(着重点为笔者所加)觉得颇有疏误,不免想说几句。
    该联于1946年在广州流传甚广,当时广州一份颇为流行的小刊物《原子能》曾予登载。原联是:
    局长捞长,周演不明,致使刘侯用武;
    官太过太,梁琼蓄意,顿教陈觉成非。
    这比容文的上下联各多四字。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它为全联生色不少,讽刺也更辛辣。为何说周演明“不明”(“明”即当时广州话的“熟性”,也即现在叫“识做”)呢?一句“局长捞长”,说明个中真谛。这位珠江航政局局长捞的油水多了,却不懂得拿些去孝敬两广监察使刘侯武,才惹得他向周开刀(用武)的。在这里说一句,“用武”要比“动武”好,“动武”只是用武力解决,而“用武”除了这方面意思外,还包含使用才智谋略的意思。要知当时的刘侯武,被官场誉为“铁面监察使”,大有“包青天”的公正廉明。这上联戳穿了刘的两面手法,他所以法办周演明,不一定是执法严明,也许是对方“不明”而已。刻划得淋漓尽致,真是入木三分。
    下联的“官太过太”也很有分量。当时人如对官僚有所求,最好的捷径是“走内线”。通过太太去行贿和受贿,在官场已形成风气。梁琼意揭露陈觉非行贿,本该是正义的,为什么说她“过太”(广州方言制作“过份”之意)呢?原来她早知丈夫在“整”周演明,这样做,是一则加重周演明的罪过;二则使丈夫的“清官”形象更加高大。这“蓄意”两字,在冠冕堂皇的表面,蕴藏着别的用心。这是炼字的高妙,“蓄意”比“有意”深刻,它表明梁琼意的存心是“酝酿已久”的。
    这副对联,运用一字多音(两个“长”字和两个“太”字都读音不同,内涵有异),以及巧妙嵌入人名的撰联特色手法,使作品庄谐并茂。它所以能脍炙人口,还在于对民国时期官场的黑暗和险恶,予以揭露和鞭挞,实在是一联政治讽刺联。当然,如何全面评定刘侯武其人及其当时作为两广监察使的功过是非,已非本文的宗旨及意图,就此打住了。
181#
发表于 2012-10-18 22:37:17 | 只看该作者
从对联看清代学官处境
来源:强国博客
作者:法侠
=====================================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也是典型的“国粹”之一。近日读古籍抄到一些清代官员或官衙的联语,觉得实在不错,独赏没有意思,所以又抄给博友网友们共享。

  先说学官联。苏州教授李思沛在他的学府大堂题写的是:

  扫雪呼僮,莫认今朝点卯;
  轰雷请客,都知昨日逢丁。

  说的是他自己的两件趣事。上联是说除夕之前叫家僮打扫门前的积雪,结果学生看见后以为 假期结束要提前开学上课;下联是他大张旗鼓地请同僚们来家作客吃宴席,但客人们都知道他是假打,因为是叫客人昨天来吃饭,写出了清水衙门的寒酸无奈之自嘲。

  萧山教授傅共堂题写在自家学堂门上的对联则是:

  百无一事可言教,
  十有九分不像官。

  上联是谦虚话,下联也是自嘲,但兼有文人清高自得之意。而对于学官的地位和待遇,有位叫宋成勋的联语就表述得非常具体和形象了:

  宦海风波,不到藻芹池上;
  皇朝雨露,微霑苜蓿盘中。

  相对于其他实权官员,学官面临的官场险恶要轻得很多,原因就是下联交代的待遇较低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上边的这三个学官的思想觉悟好像都不太高,对待遇问题耿耿于怀,下边这位林译同志就能够正确对待:

  俸薄俭常足,
  官卑廉自尊!

  待遇低了只要不奢侈腐化,节俭一些照样可以过得充裕满足;官阶虽然比较低,但只要清正廉洁,自然就有做官的尊严。这是何等的高尚和深刻!现在那些动不动就喊“高薪养廉”的人民公仆们,不知有多少能够达到他的思想境界。

180#
发表于 2012-10-18 22:35:19 | 只看该作者
南丹发现清代土司官题写对联
来源:河池日报数字报2007.07.06
作者:罗素群
=========================================

  

  近日,南丹县文物管理所在县境内进行文物普查中发现清代韦家墓群一处,南丹州官莫云尊在公元1859年为墓主韦刚正夫妇题写的对联。因为韦刚正的儿子韦中绣、韦中缙分别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和嘉庆十六年(1811年)考中了进士,所以州官为韦正刚夫妇题写对联。

  为韦刚正题写的对联是:
    燕翼遂初心,黄菊花开游海岛;
    贻谋垂后裔,茱萸子熟返云乡。

  为韦刚正夫人写的对联是:
    佐夫教子放门闾,存则顺矣;
    延寿凝禧光里党,殁何伤乎。

  从公元974年开始至1905年,南丹州实行土司制,是全国实行土司制时间最早,也是实行土司制时间最长的土州,共931年。由州官题写的对联,至今也仅发现这一处。对联的发现,对究研南丹的土司文化,思想艺术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79#
发表于 2012-10-12 15:57:12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水旱烟店的对联
来源:烟浪网
作者:不详
=================================

        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后,鼻烟、旱烟、水烟、嚼烟几乎同时行世。  

  在清代,北京、上海、浙江等一些地区都有销售烟草的店铺。店铺除挂有牌匾、幌子外,都制有木质对联,分挂店门两侧。现选录几幅:

  烟云归一路,水旱备双枝

  既未济水火,呼吸生云烟

  香云熙朝瑞气,灵草益世祯祥

  未谢人间火食,恍餐天上烟霞

  群居人醉济云起,一室自蒸蕙草香

  未忘白梅曾止渴,不含绿茗亦闻香

  酩心何用周郎醉,吐气还扬太白眉
178#
发表于 2012-10-11 10:16:47 | 只看该作者
醒世妙联赏趣:以劝诫语入联 寓意深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不详
=======================================

      以劝诫语入联,寓意深长,启人心智。这里撷取数联,可见其略。
  南宋临安(今杭州)太白楼酒店有副楹联:“交不可滥,谨防良莠难辨;酒勿达醉,慎止乐极生悲!”酒乃助兴活血之物,少饮增加情趣,有益健康;过量则适得其反:小则醉狂失礼,大则伤身误事。正如交友,朋友是宝贵的财富,但如任意滥交,良莠不辨,深浅无度,不仅耗费时间精力,往往还会后患无穷,反为其累。开酒店都希望顾客多饮几杯,以便多卖些酒,多赚点钱,而太白楼酒店却劝人饮酒勿醉,不仅看出其商德高尚,也显出了撰联者处事之严谨、练达。
  广州陶陶居酒楼,采用名士陶潜、陶侃的姓为酒号,还采用了有关两陶德行的一副对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暴饮狂食无度,有损身体健康,古人注意饮食有度,爱惜光阴,今人读后也能从中受益。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有一副对联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点一滴的物质,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一定要珍惜,决不能糟蹋浪费。此联诚恳规劝之心,婉言疏导之意,溢于字里行间。
  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针对当时官场存在的以行贿为径谋升迁之风,在官署大门上书写一副对联:“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者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者为羞。”清代无锡知府武承谟,上任第一天就在衙门上贴上这样一副对联:“罔违道,罔费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这两副对联旗帜鲜明地反对贪污行贿和搞不正之风,提倡执法爱民,不循私情。古代谦吏这种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在今天也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了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巧妙地运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两个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不怕挫折、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177#
发表于 2012-10-11 10:15:1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对联修辞的境界
来源:河东楹联网
作者:张兴贵 何沁学
========================================

对联,发源于对偶句,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偶”。而“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因此,完全可以说,对联这种文学体裁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格。对联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文字修辞、词汇修辞和语法修辞,几乎所有的修辞格都可以在对联中找到,离开修辞,对联就会失去固有的魅力,对联与修辞的紧密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打动了人心,才赢得了其不竭的生命力。对联无疑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的境界。对联的境界、对联的魅力是依靠修辞体现出来的。
这里,笔者以古今名人的对联为例,对对联修辞的境界试做分析并就教于方家。
对联修辞的境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对联修辞的“常境”是使对联的语言更加形象。
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任何对联创作者都不会忽视的,但往往因不得其要领而陷于窘境,鲁迅先生在致李桦的一封信中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性;杜甫有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越是名家越注重语言的锤炼。对联语言的高度凝练不次于别的文学体裁,因此,可以说,让语言生动形象是对联的起码境界,亦即“常境”。
请看以下几幅对联:
驼背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睨。----清·张之洞
此联用“摹状”的修辞和精到的遣词,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野外画图,使本不入眼的驼背桃树和歪脚莲蓬趣味顿增,同时也使蜜蜂和白鹭显示出几许顽皮性格。

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西岸尾一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这是清代林召棠和老船公合作的一幅对联,上下联各用一个比喻,用短短的二十六个字,就使江中、江边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出来。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明·祝枝山
荷伞、是人们常说的,但这里作者使这把伞有了主人,蛛丝人们一般说是蛛网,似乎带有一定的贬义,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它说成是燕子的“帘”,趣味就很浓了。此联,依靠比喻,生动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176#
发表于 2012-10-11 10:05:06 | 只看该作者
对联中对偶修辞的美学特征
来源:中华楹联报
作者:李继平
=================================

对联的外在造型美主要表现为整齐美和参差美。
1、整齐美
整齐,又叫“整齐一律”,是形式美的一种形态。汉字是单音独体字,无论如何复杂的一个字,所占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同的。这样,它排列起来就非常整齐,具有一种独特的建筑之美。加上对联的上下联句字数相同,不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像整齐的仪仗队一样,非常美观。从美学角度来看,这就形成了整齐、均衡、对称的形式美。对联中的对偶,由于句法、词性和声律的两两对应,自然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经过前后映衬,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和谐的内蕴丰富的整体。
2、参差美
对联中的对偶,有一字对偶(一言联),也有两字对偶(二言联),还有三字对偶(三言联)等等,字数逐渐增多。如中国最长的对联为清代“联圣”钟云舫所撰重庆江津临江楼长联,总计1612个字,上下联各806字,每边135个分句。对联这种“边不定分句数、分句不定字数”,长句、短句相间的特点很好地呈现出参差美与对称美,并围绕一个主题,在参差的形式中达到内蕴的和谐一致性,比整齐划一的五言、七言律绝在外形造型上更具有变化丰富之美。
如明代解缙著名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句都有两个分句,前一分句4个字,后一分句7个字,上下分句整齐对称,前后分句参差错落,尽显对联的整齐美和参差美。
此外,除了上下联句之间的工对、宽对、邻对,正对、反对以外,还有串对(流水对)、当句对(本句中自成对偶,上下句也成对偶)、扇对(隔句对)、错综对、鼎足对(三句对,即三句相连、字数相同、互为对偶的句子,如鼎之三足并立)、连璧对(四句对)、连珠对(五句及以上)等等一些特殊的对偶形式,使对偶更富于变化和参差之美。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4:19 , Processed in 0.0546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