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834|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学联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21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class="tpc_content">对句:鱼尾忽留微漾去 [灵鸟儿]<br/>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 [岚山风]<br/><br/>灵儿浅析:好一幅清新俏皮的写景联。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暗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自有”,无须期盼,自然会来。何以能“自有”?孟浩然有诗云“荷风送香气”。曲写荷香(嗅觉)。画面上,有小荷的饱满欲破,有小蜓的微微振翅,静中微动,悠闲怡人(视觉)。对句“鱼尾忽留微漾去”,活泼俏皮,既留微漾去,自然是写动态。水起微漾,曲写鱼的嬉水声(听觉)。有动有声,然而整句却并没有破坏出句悠闲清静的氛围,反而丰富了出句的意境。画面上,有微漾的圈圈,有鱼去的直线,构图手法娴熟(视觉)。品之有余味。<br/><br/>出句:泼墨飞白,点染山河春手笔 [一水东流]<br/>对句:鸣珠溅玉,吟哦云水雨情操 [霜满篱落]<br/>对句:流光溢彩,收发日月水功夫 [岚山风] <br/><br/>灵儿浅析:好一幅境界开阔、想象大胆的咏景联。出句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春拟作一位技艺高超的大画家,把春回大地、山青水秀的壮丽景色,喻作这位画家的大手笔。很有气势。泼墨,飞白,点,染,都是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般来说,泼墨处为山,飞白处为水)。这样,出句就丝丝相扣,浑然天成。由于出句全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对句一便从听觉的角度落笔。同样是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雨拟作一位多情之人,你听,鸣珠溅玉之声,吟哦云水之声,汇成春之主旋律。云水,并非云与水的简单组合,而是描摩云水情操的壮丽诗篇。如果说出句是一幅中国水墨画的话,对句二便是彩绘或者油画了(我更愿意理解成油画)。同样是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水喻作一位功夫老到的高人,你看,吞吐日月,境界开阔,流光溢彩,色彩斑斓,这些全是这位高人的功夫点化而成的。这样,就稳稳地托住了出句的气势。比较两组对句,对句一胜在另辟蹊径,对句二胜在气势相敌。<br/><br/><br/>出句:一曲樵歌山响应 [林间姝境]<br/>对句:半空月影水包含 [文田农夫]<br/>对句:半湾渔火水忽悠 [岚山风]<br/><br/>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寓性情于景色描写之中的佳联。出句“一曲樵歌山响应”,从听觉角度落笔,樵歌一唱,群山呼应,那嘹亮的山歌,经过一座座山峰的传送,此起彼伏,余音悠远。全句用语自然,寄意深远。樵歌与群山,樵夫与大自然,山有情,人有意,和谐交融,天人合一。这样就含蓄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性情所在与价值取向,属于“妙手偶得之”的佳句。对句一 “半空月影水包含”,从视觉角度落笔,水月相映,水碧月朗,月辉映着水,水包含着月,此情此景,怎不让人俗念顿消,神清气爽?“半空”,当指明月初升未到中天,这样,就与出句在时间上也紧密衔接了起来:樵夫满载而归,兴至歌起,群山传音,之后,人去山空歌声杳,镜头便转向溪流之中水月之上。对句二“半湾渔火水忽悠”,同样是从视觉角度落笔,同样是把镜头转向水面,这里摄取的却是渔火在水面上闪烁在水波中轻漾的景象。渔火寂寂,水亦默默,却在无声中相得相守。这安宁幽静的情景,怎么不引人油然而生一种红尘纷攘兮“胡不归”的想法?<br/><br/>出句:把酒临风风亦醉 [妙计山人]<br/>对句:飞花入砚砚还香 [兆霁] <br/><br/>灵儿浅析:这是一幅清新雅致、寓情于景的佳联。全联用语平易自然,却余韵不穷。出句“把酒临风风亦醉”,联眼是醉。为何醉?酒,是其一;把酒临风,潇洒自在,是其二。按常理,醉的应该是人,这里却说“风亦醉”,“亦”字表明人风同醉,暗含人醉之意。为什么不直说人醉?诗家有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染我之色;有情者,“观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醉眼观风,风自醉。此外,风亦醉,风解人意,风亦含情,如此有情之风,更加深了人醉的深度。对句“飞花入砚砚还香”,联眼是“香”,这里有花的香,砚中墨的香。花,可理解为大自然的花,更可理解成一切富含诗意画意的事物;飞花入砚,可理解为:飞花偶坠砚中,香气自溢,花自含情,砚亦有意(否则不会染其香),更可理解成:揉一切美好事物成文成诗,如此诗文,自然书香怡人,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花香,砚香,墨香,文香,句亦生香。<br/><br/>出句:不改清阴窗下竹 [烛之幽]<br/>对句:未沾污垢水中荷 [风在手] <br/><br/><br/>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咏物抒怀联。咏物联,能抓住并凸显所咏之物主要特征的,为佳;能寄怀于所咏之物的,物中见人的,尤佳。此联用语平易,却耐人寻味。出句咏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也。联中的竹,未滴翠于青山之坡,未弄姿于玉案之上,而是居区区窗下,不可谓无委屈。然而,即便委屈,也不改君子本色。清阴,既指竹林成荫,清幽怡情,更指清雅的品性、幽独的情操。咏的是竹,字里行间,却隐藏着君子的影子。对句所咏之物为荷。在一般人的眼里,荷与莲是不分的。而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是莲,也是荷。周敦颐有言:“莲,花之君子者也。”荷,何尝不是如此?荷生于淤泥,长于清涟,却一尘不染,高洁自守。这不正是坚守节操、虽百折而不悔的君子的写照吗?污垢,既指荷生长的淤泥,更指红尘中各种喧嚣纷攘。对联讲究对立统一。全联出句咏竹,对句咏荷,可谓对立;然而,无论是竹,还是荷,都指向君子的纯净品性、高洁情操,这就是统一了。<br/><br/>出句:推窗问月,案几清风何似我?[一生的落魄]<br/>对句:踏雪寻梅,腰间淡酒醉当歌![一生的落魄]<br/>对句:把酒临江,舟头逝水恰如歌![林间姝境] <br/><br/><br/>灵儿浅析:这是一幅典雅清新的借景抒怀联。出句“推窗问月,案几清风何似我?”“推窗问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名篇《推窗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如梦,转瞬即逝。唯有明月清风,恒古不变。“案几清风何似我?”明月清风的永恒如新,正是人所追求而不得的,又怎么说“何似我”?似乎不通,其实这里转了个弯,正凸现了问者的洒脱飘逸逍遥。请看对句一“踏雪寻梅,腰间淡酒醉当歌!”既然人生苦短,那么,人立天地间,钟灵毓秀,何妨踏雪寻梅,醉酒当歌(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放开怀抱,让诗意人生更加潇洒有味?这样,就为“何似我”作了最好的注释。对句二“把酒临江,舟头逝水恰如歌!”“把酒临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名篇《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对句就在意韵上很好地承接了出句。逝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江水逝不回头,人生不就是如此吗?逝水如歌,流年亦当如歌。这样,对句二比对句一,更有一种自信在。全联用典自然,如同自出机杼一般。<br/><br/>自题:<br/>不栽庭院一竿竹;<br/>自种心田万亩梅。[谢青青堂] <br/><br/>灵儿浅析:诗家有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当然,这“平淡”,绝不是指寡而无味的那种。)”或者“繁华落尽见真谆”之论。论家喜欢把那些语言平易自然意蕴深藏的诗,称作“出水芙蓉”。其实,联亦如此。《自题》全然口语,却耐人寻味。上比 “不栽庭院一竿竹”,给人一种高标独立的感觉。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也。不管其人本质是雅是俗,总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栽几竿竹,没有庭院的,也要盆栽幽兰,以显示自己的不粗不俗、品位高雅。这样子形式重于内容,反而成为另一种流俗。所以,作者毅然决然地表态了:不栽一竿竹。那么,是不是作者为了反对这另一种流俗,就退回到粗俗中去了呢?否,请看下比 “自种心田万亩梅”,原来作者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本质上,别具慧眼地选择了后者。于是,用形式与表象上的否,更加凸显了内容与本质上的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联自然也不例外。寥寥十四字,却颇有波澜,不亏是高人佳构。</div>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5:45: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肠先生指点,灵儿明白了。炼字到底是为了炼意。气象者,意之外感也。

是灵儿懒得再开新帖,就旧楼续新茶了。又见大肠先生,其实是很开心的。

[ 本帖最后由 湘灵 于 2008-11-23 16:08 编辑 ]
46#
发表于 2008-11-23 07:14:43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yingbeifang.com/viewt ... &extra=page%3D1
对句:鱼尾忽留微漾去 [灵鸟儿]
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 [岚山风]

着之于诗,我犹嫌宽,所以是不可以的。不是不好,是绝对不可以,因为“小蜓”已经很费力了,你不对出这两字,那等于没对。出句的技巧,在于一植物一动物,不能空放。看我的,——

对句:柳影时多飞燕聚 [大肠世家]
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来 [岚山风]

对句:柳影时多飞燕蹴 [大肠世家]
出句:荷尖自有小蜓栖 [岚山风]

第二联抱歉我改一字,只是想向湘灵MM举例说明,字不是练得越精越好,优也许就是劣,关键要看上下气象是否相若。

下联其实也一样的,出句人用出“泼墨飞白”,其实就是希望你对两个颜色词,忽视了这点就不好了。

灵儿的评析,我两年前就赞不绝口了,那个不需要说,我只点下对联本身罢了。但我突然发现这是去年发的帖子,呵呵。哦,去去年。是的,我翻到第二页前,已猜到这帖有留肠爪。

对句:几斧霜风劈岁月 [风在手]
出句:一竿秋雨钓炎凉 [岚山风]

霜风还是风霜,个人会建议改为飙风。“一瓣落花,一缕微风,甚至是一次眨眼,都是致命的”,天下基本只有大肠世家那小子能之,呵呵。

出句:云涌千山动 [樵夫]
对句:波平一月眠 [求索]

这联有令人震惊的意趣了。建议他们成一律如何?

随便说说,勿怪哈。

[ 本帖最后由 大肠世家 于 2008-11-23 07:15 编辑 ]
45#
发表于 2008-11-23 00:14:0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酒多,争取白天来观摩下.灵丫头辛苦:lvhuzi: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20:58:37 | 只看该作者
槐花居然没有“我的主题”直接搜索功能,这旧主帖害偶一阵好找。:wqu: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20:57:32 | 只看该作者
九天联苑第一届网络对联大奖赛前六名作品浅析                                       

九天开胜境,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

灵儿浅析:题画联,首先要处理好联句与画面内容的关系。既不能脱离画面内容天马行空,也不能只对画面内容进行单纯的说明。由于本次大赛提供的是一幅风景画,还需要联者在把握好画面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达到虚实相间、借景抒情的效果。大赛配图出句为“九天开胜境,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上要求。全句用“九天开胜境”一句总领,“九天”双关,既指承办大赛的九天联苑,也指九天仙境,如此一来,就寄寓了出句者的美好祝愿,言简而意丰。接下来紧扣胜境之“胜”具体展开。用“含笑桃花不语,溪水清流”描写画面实有景物,有色(桃花之粉红、溪水之清碧),有声(清流潺潺之声,这里是暗写),有情态(含笑不语),有动作(流),寥寥数笔,栩栩如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出句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景物的和谐与旖旎充溢于字里行间。在此基础上,用“笛韵飘飘,旖旎云山凝幻梦”由实入虚,转入想象,进行氛围的烘托与渲染。笛韵飘飘,凝幻梦,这些都是画面上没有的内容,但因为有了前面实写的铺垫,联者作这样的想象也就合情合理、势在必然了。记得苏轼“正是河豚欲上时”句便是由惠崇《春江晓景》画面内容而生发的想象之笔,也是整个题画诗的点晴之笔。大赛出句用想象之笔收尾,既避免了单调,又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对九天胜境由衷的赞叹热爱之情。

第一名 紫燕

千鹤赴瑶池,会心芳草多情,丛林翠滴,烟霞袅袅,缤纷雾海缔仙缘。

灵儿浅析:紫燕句对仗工稳,且情溢于景。“千鹤赴瑶池”,由动景入笔,出手就气势不凡。成千上百只白鹤奔赴瑶池,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会心芳草多情,丛林翠滴,”草含情,林献翠,当然,会心的、多情的何止芳草与丛林。这样就以点带面,景中寄情,极富感染力。在写景上,也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感觉角度,构画了色彩和谐、动静相宜的精彩画图。接着,对句严格按照出句的结构,由实入虚,写“烟霞袅袅,缤纷雾海缔仙缘”,“仙缘”一词既照应了“瑶池”,也照应了出句中的“胜境”,同时,又寄意深远:本次大赛诸多对联高手纷纷参与九天联苑主持的大赛,可不就是“千鹤赴瑶池”、九天“缔仙缘”?如此,对句就稳稳地托住了出句。上下比珠联璧合,令人叹服。
第二名 空空道人

三径寄华年,低飞野鹭传情,钓舟浅泊,樵歌隐隐,空蒙烟壑引知音。

灵儿浅析:道人句结构严谨,对仗工稳,用笔老到,寄意深远。全句用“三径寄华年”总领。接着用三个小分句写景寄怀。“野鹭”“低飞”为“传情”,于是在这花也含笑、鹭也传情的人间仙境中,人也放下了俗世间的一切喧嚣,“钓舟浅泊,樵歌隐隐,”逍遥自在,其乐融融,成为这“旖旎云山”、“空蒙烟壑”的千古知音。同时,对句者还用文化内涵极深的“钓舟”“樵歌”意象,既写出了世外高人的性情与意趣,也借此暗寓了各路对联高手的精神风采,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最后用“空蒙烟壑引知音”收尾,意寓九天胜境引来众多知音流连忘返,很好地承接了出句。唯“低飞”偏正结构对“含笑”动宾结构,略宽了些。因是较长之联,可忽略不计。
第三名 蝙蝠侠

七彩入祥图,放歌雁鹤无忧,峰峦倒映,岚烟袅袅,葱茏林海隐仙踪,

灵儿浅析:蝙蝠侠句对仗工稳,写景入神。全句用“七彩入祥图”五字总领。“七彩”者,雁鹤、峰峦、岚烟、林海之色彩缤纷也。接下来,按从近处至远处、从中间到周边的顺序描写画面景物:“雁鹤”无忧无虑地放歌,峰峦的水中倒影清晰可见,远处岚烟袅袅,整个林海葱茏郁秀,让人推想其中必定隐居着世外仙人。分写部分也是由实入虚,实者描摩得神,虚者想象合理。唯“雁鹤”并列结构对“桃花”偏正结构,略宽了些。
第四名 一问三不知

百鸟遇知音,脱尘鹤羽低飞,松风长啸,仙乡渺渺,参差草木蕴真机。

灵儿浅析:三不知句对仗工稳,写景虚实结合。先写“百鸟遇知音”,很好地承接了出句“九天开胜境”“笛韵飘飘”,摹写了天人和谐、笛清鸟欢的生动画面,景中寓情。接着举出其中一例——“鹤”,“脱尘”而“低飞”,尽写遇知音后的欣欣然悠悠然。然后画笔一拓,写“长啸”之“松风”,写想象中的“渺渺”“仙乡”,虚写部分自然而然,最后以“参差草木蕴真机”作结,抒发了对“一草一木”都含真蕴机的赞赏之情。唯“知音”动宾结构对“胜境”偏正结构,略宽了些。
第五名 翩若惊鸿

三界孕瑶池,通灵鹤影多姿,霞光晚照,仙踪渺渺,婆娑草木布玄机。

灵儿浅析:惊鸿句对仗工稳,结构严谨,写景生动。全句用“三界孕瑶池”总领,接着分写瑶池之仙景:“通灵”之“鹤”舞姿美妙,多情的夕阳也为这仙境披上一层绚丽的霞光。光与影,动与静,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对“仙踪”的寻觅,结果是“渺渺”。到此,情绪似有低落,然而,不必失望,收尾句“婆娑草木布玄机”,又使情绪回扬起来。“仙踪渺渺,婆娑草木布玄机”与三不知的“仙乡渺渺,参差草木蕴真机”相类。个人感觉,“真机”比“玄机”更好。真机,可理解为草木葱茏的生机,九天胜境的灵气。玄机,相比较而言,虚了些。
第六名 蜀山剑客

千嶂拱仙宫,争荣草木无言,湖光倒映,岚烟袅袅,翩跹鹭鸟戏春波。

灵儿浅析:剑客句对仗工稳,写景自然。“千嶂拱仙宫”,从整体落笔总写画面景物,以下四句分写几大景物:“草木”欣欣向荣,“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袅袅”“岚烟”烘托出一片平和清雅的气氛,翩跹鹭鸟在这样的人间仙境中戏弄着春波。唯“无言”对“不语”合掌了。“湖光倒映”句,有点费解,不如“峰恋倒映”自然妥帖。收尾句“翩跹鹭鸟戏春波”与前面几句同属分写景物,故而对全句乃至全联而言,平淡了些,缺少了点收结的力度。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20:57:11 | 只看该作者
再集几个吧:

对句:几斧霜风劈岁月 [风在手]
出句:一竿秋雨钓炎凉 [岚山风]

灵儿乱弹:

如此文字老辣诗情隽永的联句,还真让人眼前一亮。“几斧霜风”,“劈”,极具形象化的语言,尽写霜风之犀利,在峥嵘岁月里披荆斩棘,可谓锋芒所向莫可抵挡。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上比极具气势的文字之间,抒情主人公在霜风(指自然界的霜风,更指人生道路上的霜风)中搏击开拓的形象清晰可见。“一竿秋雨”,“钓”,同样形象化的语言,写抒情主人公于萧萧秋雨(指自然界的秋雨,更指人生道路上的秋雨)中,稳持钓竿,悠然而对世事炎凉。把炎凉作为钓的对象,可见抒情主人公卓然高踞于炎凉之上的超脱精神。与上幅相比较,下幅更多的表现那种看尽花开花落后从容与淡定的人生态度。上幅的“斧”“劈”,下幅的“竿”“钓”,炼字精当,照应自然,足见联作者文字功底。

或许有人会说,上下幅一写斧劈,一写竿钓,风格韵味上,不太协调。其实联系起来看,没有“斧劈”的曾经,今日的“竿钓”就会缺少底气,而显得空虚无力,难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之嫌;有了“斧劈”的映照,“竿钓”就有了更深广的内涵:那是中流击水后的从容,是水生风起后的淡定,是沧桑阅尽后的豁达。
出句:刹那之间无动静 [落魄]
对句:毫厘之处见输赢 [风在手]

灵儿乱弹:

看过武侠小说中描写绝顶高手比斗情形的精彩文字吗?高手们从有招斗到无招,那便是到了比拼内功的关键时刻了。表面上,高手如大山般峙立不动,实际上,波涛暗涌,险象环生。这时候,一瓣落花,一缕微风,甚至是一次眨眼,都是致命的。这情形就如一根已经蹦得很紧很紧的弦,只需轻轻一揉,就断了。这时,谁最快最好地把握住大静转向微动的变化契机,谁就胜券在握了。之所以对这些描写印象深刻,实在是这些无中生有的文字,正蕴藏着一种哲理,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就是“刹那之间无动静[落魄];毫厘之处见输赢[风在手]。”

毫厘之空间,对刹那之时间,输赢之果对动静之形,可谓旗鼓相当,秋色平分。上比写静,但静得紧张,静得惊心动魄,因为,这静,诞生于动,又孕育着动;下比写结果,让读者的情绪在终于砉然松弛的同时,也思考“刹那”与“动静”、“毫厘”与“输赢”之间的辩证关系。全联文字平易,对仗工稳,音律和谐,意韵深长。剪裁之间,更有一种删繁就简直捣黄龙的大侠风范。

出句:衣带渐宽诗渐短 [不乐]
对句:鬓毛初白夜初长 [无从]

灵儿乱弹:

上比“衣带渐宽”出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这里“衣带渐宽”所为何事?联作者没有明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然,这空间越大,引起的共鸣自然也就越大。按常理来说,当心底感情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般会“如梗在喉,不得不发”,所以祥林嫂才会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她的不幸。但这里却说“诗渐短”,是曾经“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的生离死别之痛,不堪回首呢,还是饱尝“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的相思不得之苦,欲说还休?这种违反常理的结果,与前面的细节形成转折,造成行文上的波折,增加了表达的层次感,一个为情所累为情所苦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下比“鬓毛初白”,与上比“衣带渐宽”一样,采用的是细节表现法。用“鬓毛初白”这一细节,表明抒情主人公已经不再年轻。按照常理,历尽沉浮起落,看惯春风秋月,应该是“而今听雨僧庐下,鬃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但这里却说“夜初长”,时间的冲洗,不但没洗去那刻骨铭心的情感,反而随着岁月的叠加,越来越浓,越来越重,终于到了“夜深人难寐,抱衾待天明”的程度。行文上的这一转,就使下比表达情感的广度与长度,与上比表达情感的深度力度,形成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互补关系。

顺便吹毛求疵一下:白对宽,夜对诗,宽了。当然瑕不掩玉,更为有趣的是,这样情意深长的文字,分别出自不然教授与无情教授这两位无情对高人之手,真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了。

出句:云涌千山动 [樵夫]
对句:波平一月眠 [求索]

灵儿乱弹:

上幅风起云涌,动感十足。山性本静,成语“稳如泰山”便是明证。然而在云涛浮动的映衬之下,山也仿佛充满了生机,随着云海的涌动而变化万千。“千山动”,属于因错觉而生气象的佳句。老人家就有句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冰雪覆盖下的群山象银蛇一样舞动,以动写静,气势非凡。同时,“云涌千山动”,从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中捕捉诗意。许多诗人喜欢这种写景手法。如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朓“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王维“秋翠纱窗暗,飞泉乡户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当然,上幅的磅礴大气,是其显著特色。

下幅另辟蹊径,极写静态景物。波平浪静之中,一月独眠,此情此景,悠然惬意,因上幅而产生的激动狂放之情,便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轻弛与舒展。全联对仗工稳,有动有静,互为补充,张弛有道,从不同角度写自然景物的不同特性,避免了雷同与单调,于看似对立(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神奇雄伟一悠闲自得)的表象中,表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来点吹毛求疵的话:上幅平仄平平仄,下幅平平平仄平,(一在月字前变读为平声),音律上还有点不够优美和谐。

对句:墙角雪人先度夏 [不乐]
出句:瓦檐冰柱正滴春 [无从谈起]

灵儿乱弹: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诚然,文学创作者(诗人是其典型)总能从细小微弱之处,敏感地发现事物变化的萌芽,从而得风气之先,成为新世界的预言家。对联创作何尚例外?

出句“瓦檐冰柱正滴春”,正是从“瓦檐冰柱”开始融化滴水这一细节,感受到了春天悄悄归来的脚步。在联作者眼里,随着那一点点水滴化开来的,不正是很快就会蓬勃葱郁的点点春意吗?“滴春”二字,尤为诗意,让读者仿佛看到春意就象落在宣纸上的墨点,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晕染开来,最终充满了整个纸面。

对句“墙角雪人先度夏”,同样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细节,写冬去春来的悄然变化。“度夏”一词尤其精奇:雪人逢春消融,那缓缓流下来的雪水,在联作者的眼里,就成了夏日欢畅地流淌着的汗滴了。这一比拟新奇俏皮,联作者那告别冬迎接春天的欣欣然,便表露无遗了。

照例来点吹毛求疵的话:上下幅如能对调一下,由春而夏,可能更为自然合理。春未到,先度夏,总感觉性急了些。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22:03: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肠先生鼓励!还请多多指教!
40#
发表于 2007-9-1 16:02:19 | 只看该作者
<p>评得非常到位啊。刚才拿计算器算了一下,比某大师强123倍。下次公社比赛可请LZMM写评论。</p><p>地<br/>无言自厚;<br/>持本方坚。[闹红一舸]</p><p>——联评双馨。</p><p>天<br/>呼我老,盼我青,咦?人间喜怒亦关我?<br/>怒谁黑?哀谁苦?唉!世上是非别理它![清时有味] </p><p>——这联末字也错了,三我两谁。</p>
39#
发表于 2007-8-25 14:34:51 | 只看该作者
<p>太多了,隔断时间吧</p><p>干点其它活</p><p>放松下</p>
38#
发表于 2007-8-24 21:57:34 | 只看该作者
<p>对句一:横笛素手春窗绿 [姝境]<br/>对句二:凝愁倩影篱墙杳 [蓝梦]<br/>出句: 醉酒孤怀雨巷深 [俞仪]</p><p>大掌柜的出句,已经把环境和情绪交代得很清楚了。失意人,小楼(或幽庭,不过能看见巷子的话,小楼更合适),深巷。就时间上自己把握,天气预报是在下雨,110接举报,有人喝醉了,回答转120。</p><p>咳咳......</p><p>林MM的句子,仿佛是回忆的味道,当年那女子......啧啧,难怪大掌柜的失落。不过时间上不容易和下联颔接,最好加个前分句,“风物似当年,横笛素手春窗绿”,当然,这个前分句自己来写,主要是配合着下联,交代下时间。</p><p>另一个对句,大体也是这么个意思。不过效果要含糊些,因为不能忘怀,所以记忆鲜明,记忆中的美好,定格出来的饿画面,总是那么清新可人吧?</p><p>原来偶感情这么丰富,难得啊难得。</p><p></p>
37#
发表于 2007-8-24 21:34:08 | 只看该作者
<p>窥寺松云悄入画;[青山]<br/>听蝉山月慢拾阶。[关山客]</p><p>不会是禅字吧?</p><p>听蝉也不错。偶在对仗上很保守,画,是虚,阶是实,当然结合着前面,重点在“入/拾”上,要解释也无多大碍。</p><p>窥字来形容松间云雾,是不是不那么贴切?比如用“访”字等等,好象容易接受些吧?</p><p>下联相对要有味道些。</p>
36#
发表于 2007-8-24 15:54:15 | 只看该作者
<p>酒还没醒,休息下。</p><p>群里聊天去</p>
35#
发表于 2007-8-24 15:53:12 | 只看该作者
<p>村女采菱惊白鹭;[青弦]<br/>渔翁垂钩戏红莲。[修忍居士]<br/></p><p>青弦这句子,画面感很强。读着就能感觉出那水乡情调,当然,搭配着那乱糟糟的《采红菱》来听话,白鹭就真的很可怜了,哈。</p><p>下联的钩字?平仄不说,要不是钓字的意外,要不是对仗上来呼应菱字。</p><p>戏字这里关键。用得太下力,本来一动一静很相宜的,被这字破坏了。渔翁自得其乐的老老实实钓鱼,联系着“戏红莲”,很别扭。一看就一轻浮老头。</p><p>偶这话也轻浮......</p>
34#
发表于 2007-8-24 15:42:23 | 只看该作者
<p>白云歇脚山光里;[青山]<br/>皓月栖身水色中。[求索]</p><p>偶个人觉得,上联更轻灵自由一些,富有情趣。</p><p>下联多是对仗功夫,刻意痕迹多了。</p>
33#
发表于 2007-8-24 15:39:26 | 只看该作者
<p>分手<br/>曾经驻足,终于放手;<br/>未必伤心,只是无言。[慈禧太后]</p><p>淡然悲哀如是,就不矫情在对仗等题外功夫上了。</p><p>突然又想起归有光那《项脊轩记》里的尾声:“庭有芭蕉树,吾妻当年亲手所植,今已亭亭如盖矣。”</p><p>一样的简单,一样的宁静,然后呢......</p><p></p>
32#
发表于 2007-8-24 15:31:38 | 只看该作者
<p>不互相客套了,免得有MP嫌疑</p><p>继续干活</p>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11:21:44 | 只看该作者
<p>已认真读过三遍。喜欢阿错灵动活泼的评联风格,有个性,灵儿会努力见贤思齐的哈。记得风神独立说喜欢就酒评联,想来也就是指如此酒味联味错杂混合的独特风味了。</p><p>顺便拍拍师傅的MP:师傅眼光够准,他心许已久的阿错确实不错。可惜师傅自己不来。</p>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8:21:23 | 只看该作者
<p>辛苦阿错哦,先粗粗通读了一遍。然后再细细学习。</p><p>俺是勤奋学习的好学生。</p>
29#
发表于 2007-8-24 06:03:51 | 只看该作者
<p>喝多了,休息下</p><p>本来半瓶子,居然又找到半瓶</p><p>妄言勿怪,不习惯其他。</p>
28#
发表于 2007-8-24 06:00:32 | 只看该作者
还字不好,如
27#
发表于 2007-8-24 05:57:31 | 只看该作者
<p>挥竿偕柳钓;<br/>收桨任溪流。[江飞雪]</p><p>意境很飘逸,浑然有趣。</p><p>偶有个建议,“垂竿还柳钓;收桨一溪流”,大体这意思,是不是更取在静中?</p>
26#
发表于 2007-8-24 05:51:46 | 只看该作者
<p>雨声裁梦短;<br/>灯影扯人长。[谢青堂]</p><p>扯字最思量。</p><p>偶仿佛觉得太狠,画人长?</p><p>却觉得少了那种痛的情绪。</p><p>特别是呼应上联那声来裁剪,其中凄冷,怎一个画字了得?</p><p>不过,朗读着,总觉得图穷比现,一下就破坏了哀思。</p><p>你们觉得呢?</p>
25#
发表于 2007-8-24 04:34:52 | 只看该作者
<p>出句:水有柔肠山有骨;[岚山风]<br/>对句:风添灵气雨添魂。[荷韵] </p><p>上联有内涵,然而格式平淡。</p><p>下联凑得生硬。</p><p>不如转为人事,大有可为。</p><p>还可以延续上联的内涵。</p><p>世事之进退等,笔墨多多。顺便提高点档次,多好?</p>
24#
发表于 2007-8-24 04:08:06 | 只看该作者
<p>题瀑布:<br/>奔雷纵声裂;<br/>潜龙作势飞。[怀抱昆仑] </p><p>一声一形。</p><p>不过,上联的“裂”字尤其狠,下联的“飞”,气不足。偶觉得用“奔”之类的字眼,延续那气势,可能让整体结构更稳更狠。</p>
23#
发表于 2007-8-24 03:45:06 | 只看该作者
<p>出句:紫陌轻扬花瓣雨 [蓝梦]<br/>对句:青山漫咏竹枝风 [风在手]</p><p>偶不知道,那出句,是不是故意童安格那《花瓣雨》?</p><p>由于不敢确定,怕理解不好出句的意思,先问了下朋友,紫陌早些,是“京师郊野的道路。唐&nbsp; 岑参&nbsp;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宋&nbsp; 欧阳修&nbsp; 蝶恋花&nbsp; 翠苑红芳晴满目词:紫陌闲随金&nbsp; 辘,马蹄踏遍春郊绿。”很出乎偶意料......</p><p>想找点后来词性变迁的资料,喝多了点,那几白痴也不帮忙,先就这组织的话仿佛不公平。</p><p>偶其实历来理解,就是春天的田间阡陌,开满紫红等的小花。记得中药,有味“紫花地丁”,治疮的。后来偶忍不住疑问,继续问一MM,她“青山”也有典故,偶急了,索取,“香港青山精神病院”.......</p><p>就不说典故,估计大家理解差不多,字面上也和谐对仗。</p><p>偶可能优点讨厌,牛角尖,“紫陌轻扬花瓣雨”,不是命题,也不是题图,意思就田间路上花纷乱,不是陌扬花,而是花给面子,飞它头上。</p><p>下联,把山拟人化,恩恩,不多说了。</p><p>仔细读几次,两个句子其实风格迥异,是不?</p>
22#
发表于 2007-8-24 03:02:52 | 只看该作者
<p>月光作酒凭风饮;<br/>荷叶当杯由水持。[江天] </p><p>上联在形象上,不如下联信服。</p><p>以荷叶形状,浮水面,持得有理。光与风,手法上呢?把上句建筑在下联,就是诗而不是联了。</p><p>对吧?</p>
21#
发表于 2007-8-24 02:53:38 | 只看该作者
<p>浯台断想<br/>有好溪山当小步;<br/>得闲岁月宜清心。[楚书锋] </p><p>上联真漂亮!</p><p>含蓄回味,如清茶余音,通感万千。</p><p>下联得意而着行,可惜。</p><p>如果保持那若有若无的感觉,继续山水林木间,感自身所感,得自身所得,多好。</p>
20#
发表于 2007-8-24 02:46:10 | 只看该作者
<p>天<br/>呼我老,盼我青,咦?人间喜怒亦关我?<br/>怒谁黑?哀谁苦?唉!世上是非别理它![清时有味] </p><p>那个“怒”字,偶刚查了几坛子,好象真是误笔?改也容易的,不多言了,意外。</p><p>上联套得生动,整体悲愤而沉郁,读来沧桑。</p><p>最适合文学老青年,写联挣不料钱,评句子挨骂,装大师又没包装,连芙蓉都不如啊。</p><p>不废话了,很少尝试这样的角度转换,效果反而更深刻,深受启发啊。</p><p></p>
19#
发表于 2007-8-24 02:08:46 | 只看该作者
<p>地<br/>无言自厚;<br/>持本方坚。[闹红一舸]</p><p>第一眼,觉得“坚”字刺目,失上联敦厚。然后读了下灵MM分析,借鉴不少。借而咏,其实就人啊,“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平常宽容点,大事不糊涂。本/坚,就是原则问题。</p><p>真个评而有大收获,先谢谢灵MM,然后感谢闹同学,惭愧,如此好句,今天才能看见。</p><p>这MP不过分吧?偶轻易不拍的,一拍,不是大腕就高人。</p><p>当然,以句服人。哈哈</p>
18#
发表于 2007-8-24 01:56:39 | 只看该作者
<p>说联<br/>何必深究一字,得大意象,则云崩海啸;<br/>无须苦吟三年,有真情怀,则岳峙渊停。[怀抱昆仑] </p><p>太粗这家伙,中楹人口多,妞也多,基本不出现这里了,先鄙视。</p><p>粗丫的风格,是网络上少有的豪放,从那则“雪”,就倾倒无数。</p><p>这样的笔力,从他手下出来,就好象西门庆遇见潘金莲,让人信服。</p><p>这个主题,其实实在打倒偶这样保守性质的格律派对仗派,可惜,象你这样的粗人几个?入门,还是先扎实基础好,至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p><p>丫的不服气来砸场子,要不灵MM帮转达.</p>
17#
发表于 2007-8-23 23:38:09 | 只看该作者
<p>天然鸟韵生平仄;<br/>不束花丛绝整齐。[谢青青堂] </p><p>看来还得MP一番了......</p><p>不过,象诗多一些,不束略着相,写在精神上,或许更对应上联。</p>
16#
发表于 2007-8-23 23:35:32 | 只看该作者
<p>自题:<br/>不栽庭院一竿竹;<br/>自种心田万亩梅。[谢青青堂] </p><p>清汤的句子,始终轻灵见性。</p><p>多咀嚼下,愈发喜欢。</p><p>(终于MP上了,赫赫)</p>
15#
发表于 2007-8-23 23:33:27 | 只看该作者
<p>出句:推窗问月,案几清风何似我?[一生的落魄]<br/>对句:踏雪寻梅,腰间淡酒醉当歌![一生的落魄]<br/>对句:把酒临江,舟头逝水恰如歌![林间姝境] </p><p>出句的画面意境都很清晰,案几清风,这说法偶觉得可以斟酌下。最好是风能拂动的窗帘虚幌,或者花草之类的,可能更合适点?</p><p>自对的对仗不太工。</p><p>林MM那句子,仿佛场景转换过大。不过就当窗子外就江水,也可以解释,哈</p>
14#
发表于 2007-8-23 23:26:53 | 只看该作者
<p>出句:不改清阴窗下竹 [烛之幽]<br/>对句:未沾污垢水中荷 [风在手] </p><p>这里偶觉得出句要清雅流畅些。对句化“出淤泥而不染”确实不容易,精神上很吻合。</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5-2-20 14:13 , Processed in 0.0570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