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font size="5">茶·联</font></p><p></p><p><font size="4"> 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对于苏轼,似乎是赵宋皇帝赏赐给他的公费旅游,于是他优哉游哉,足迹遍及各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游历到某地的他在某诗中写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没有人笑话他,都晓得他喜欢茶,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在徐州时,他写道“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杭州,则“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而湖州呢,“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到了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他又写下了“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等等。把茶比做美人,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都知道他曾把西湖也有得一比,“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br/> <br/> 天下事妙就妙在有“好事者”,“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茶无联,有好事者集句而得。于是,在清末民初的西湖之滨、涌全门码头的藕香居茶室,挂出了一副集自苏东坡诗句的妙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br/> <br/> 杭州人对苏大胡子历来就推崇备至,何况这副联又如此婉约清丽、工整巧妙。于是,识得几个字儿、又好附庸风雅的茶楼老板们,纷纷将这副联请回了自家的店铺,重金延请了书法名家,真草篆隶的书写裱糊之后,端端正正的悬于大门楹柱——直到如今,在一些茶楼里仍能见到。杭州的茶楼老板是幸运的,而杭州之外的茶楼老板看着这副妙联却只有大摇其头,仰天长叹,因为此联搬不得家,它,只能挂在杭州——外地没有西湖的啊,即便有,比如扬州的,福州的,等等,却不是苏大胡子笔下那个如西子一般美丽的杭州西湖了。好在世间还有很多好的茶联,不至于让杭州以外的茶楼楹柱空荡荡的无物可挂,也不至于让杭州以外的茶楼老板气愤愤的遗恨终生。比如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读来如嚼冰莲雪藕,满口生香,跟另一副集句而成的著名酒联“劝君更进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天底下随便哪里的茶楼都可挂得的。<br/> <br/>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一家茶酒店有这样一副联:“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作者如一位饱尝人间滋味的长者,几句话道破天机,虽略有辛酸,却也洒脱豁达。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联中化了古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意,说我这里有上好的茶,足以让你小隐于此,你又何必再去借问哪里有酒家呢?是啊,偷得浮生半日闲,坐下来歇歇脚,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繁杂,在淡淡茶烟里,任思绪天马行空神游物外,当是难得的享受了吧。<br/> <br/>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更是制联的高手,焦山自然庵的一副茶联便是出自他的手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想象奇特宏伟,将自己融入了联中,也将焦山的自然风光勾勒而出;而另一位大家何绍基也精于此道,他为成都望江楼茶楼制作的对联也流传颇广,联曰“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将望江楼的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盘托出,让即使没有到过这个地方的读者也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再有清代名士傅山所题的一幅茶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一十二字,未用一个虚词,只从从容容将几种物事逐一排列,有如一幅水墨的《林泉煮茗图》,竹雨潇潇,松风阵阵,袅袅茶烟,朦朦梧月,伴之以琴韵书声,让人顿感灵台空明,思虑澄澈,只觉尘嚣已远,悠悠然飘飘欲仙。待得清醒过来仔细一想,却不禁哑然失笑,如今的都市里,又有哪家茶楼能有如此格局,能当得起此联呢?<br/> <br/> 明人陈绛在《辨物小志》中有“谚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记载,这大约是比较早的茶联了,它就象一句效果绝佳的广告词,直接将蒙山茶叶送上了极品茶的宝座,就连郑板桥也曾为他人书写过,直到如今,四川还有不少茶馆挂着此联。其实,比他们早几百年的白居易早就受用过此茶了,他晚年创作的七律《琴茶》,颈联便是“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农历清明前到谷雨这段时间,是采茶煎茶最忙碌的时候,这时的茶,大约也是最好的了。“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两联都清淡雅致,十个字便将采茶、制茶与饮茶时的情景描绘了出来;“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这两联里的雀舌与龙团、龙芽都是名茶,两联的对仗均显得十分工整精巧;明代的童汉臣更有趣,他直接将其浓缩成十个字,“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以雀舌对龙脑,更显工整,这位钱塘名士对品茶一道,大约也是深有心得的了。<br/> <br/> 如果某一天,你在街头某店铺的大门上看见这样一副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那么毋庸置疑,这是一家茶楼,进去坐坐吧。这副联最早见于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出自明代大儒陈白沙。虽然此联并无一个“茶”字,却隐含着茶的某种神髓。国人讲究修身养性,淡然自适,宁静致远;林则徐先生有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个“无欲”的层次,跟“无求”异曲同工,又何其相似;只是,“无求无欲”的境界或能悟到,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如此良宵,二三好友,有茶,有联,妙不可言。陈寅恪先生认为对联“最具中国文学特色”,而茶,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末了,一联题茶:<br/> <br/> 历雨雪风霜,终修到有色有香,逸雅千年方在手;<br/> 品浮沉冷暖,纵未能无求无欲,清恬一味已存心。</font><br/>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9 0:47: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