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86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还原被歪曲的“七战七捷”的本来面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 14:5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chashu:

    五十年前的1946年夏季,在江苏的邵伯、泰州、海安以南,泰兴、靖江、南通以北,东西约100公里,南北仅50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的大战。这就是当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指挥的“七战七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线战场迎头痛击国民党军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初战。
   
    这次战役,从7月13曰至8月31曰的一个半月中,连续打了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7仗,我军以3万兵力歼敌5万之众,延安总部发言人称之为“七战七捷”。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关注指导了这次战役,战后,又致电各战略区,推广这次战役经验。指出:苏中前线“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这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8月26曰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未感8月27曰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苏中的“七战七捷”,是我军在南线正面展开与国民党军较量的第一个战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证明了当时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均处于相当劣势的条件下能够战胜4倍于我的美机械化装备的蒋介石军队,振奋了我军必胜的信心;同时为中央军委提供了战略防御阶段采取内线歼敌作战方针的有力依据。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仗。
   
    粟裕将军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慎重考虑了初战必胜的各种条件,在内线选择了苏中前部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地,精心筹划灵活运用了手中的曾经参加过黄桥决战和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的强兵猛将,与敌展开搏斗,采取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创造战机、撕开缺口、钻进敌人肚子里打翟唤法,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狼逃鼠窜。用兵之妙,几乎无懈可击。连敌人也承认出师惨败。可是我军内部却有个别领导人在私下叽咕,说敌人进攻华中解放区的主要方向是淮北,不是苏中,华中野战军主力应出淮南,以配合淮北作战;说在苏中即是打了胜仗,也不能解决华中局势。
   
    当时许多人虽然不知此仗在战区领导人之问曾发生过严重分歧,是经过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与各方面协商后批准打的,但知道中央军委对此仗是作了高度评价的。上述非议,尚属风言风语,不便公开议论。可是在苏中战役后的十二年,即1958年的夏末秋初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所谓教条主义时,错误地批判了粟裕将军,有人否定苏中“七战七捷”,说有两个败仗“七战七捷”是粟裕自吹的,并进而诬蔑粟裕“不愿离开苏中”、“是地方观点”、“不顾大局”等等。从而全面否定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否定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南京军区抽调人员组建战史编辑室,编写第三野战军战史,在庆祝国庆十周年之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征收华东十大战役的标图,战史编辑室绘制的战役标图,第一幅就是苏中“七战七捷”图,在南京军区领导人审查时,有的说“这一仗根本不应该在这里打”,有的说“不叫七战七捷吧”。当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张震也参加了会审,他指出:“这一仗解决了我军数量、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是可以战胜美机械化装备的蒋介石军队的”。战史编辑室对苏中战役如何写,产生诸多疑问。但从中央档案馆收集来的战争初期中央军委与陈毅、粟裕以及华中分局之间的来往电报,看出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是完全赞同批准粟裕在苏中先打几个胜仗的,曾发电致粟裕并告陈宋、张邓谭:“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并直接指导了这次战役,战后又肯定了这次战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典范。因此,认定把苏中战役写成成功之仗。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以下简称“《三野战史》(初稿)”中仍然把这个完整的连续7仗,砍去了一个海安保卫战,成了6仗,从而也就不再提“七战七捷”了。
   
    海安保卫战,我军以4个团抗击敌人7个旅的进攻,掩护我军主力休整,英勇抗击4天,以200人的伤亡代价歼敌3 000之众,适时主动撤出,造成敌人错觉,使敌分兵东进李堡,为下一步创造了有利战机。这样一个妙仗,竟被一笔勾掉,就变成我军如南战后至李堡战斗之间有18天未战,连续的7仗变成不连续的两段。本来苏中7仗是紧密联系的,是在一个战役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有两仗是交织在一起打的,有的战斗之间相隔是2~6天,最长的是9天。苏中战役最大的特点是在苏中前沿、纵深仅50公里的狭窄地带,对付数倍于我的多路密集之敌,灵活运用兵力打敌一路,务求每战必胜的连续作战。写史者把其中一些战斗看成是孤立的,认为海安是个小仗不值一提。殊不知这个小仗却是带转折性的一仗。缺了它,就不能认识李堡和以后几仗从何而来;砍去它,就破坏了苏中战役是一组连续战斗的本来面貌。
3#
发表于 2008-7-3 21:28:31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在想:到底什么是真实?历史也不是都真实吧。不真又怎样?真又怎样?从前的人,都不在了。真与不真,是是非非,还有谁在意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4:54:12 | 只看该作者
《三野战史》(初稿)未送负责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粟裕将军审查,于1962年出版,在内部发行至今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中,在书场上、报刊上时而出现有关华东战场的回忆文章,都或多或少重复这部战史中被歪曲的史实和错误评语。
   
    1984年2月粟裕将军逝世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江苏视察工作时,鼓励江苏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再来一个新的“七战七捷”,去夺取四化建设的新胜利。江苏省委和南京军区党委据此决定在纪念苏中战役四十周年之际,编辑出版《苏中“七战七捷”》一书,胡耀邦题写书名,为《苏中“七战七捷”》正了名;并在江苏海安建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鼓励后代,以资育人。但是,在聘请题写纪念碑名时,竞遇一名老者说:“出书不要突出个人”,使有用心者附和,尽力免提对“七战七捷”立有汗马功绩的粟裕将军。
   
    1994年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进行公开平反的《追忆粟裕同志》一文(载1994年12月25曰《人民曰报》、《解放军报》)对粟裕指挥的重大战役都作了正确评价,肯定了粟裕军事指挥才能,阐明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判,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而且明确指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苏中“七战七捷”作了全面正确的评价:“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犯,摆在我军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在战争初期,运用什么方针战胜数量上、装备上均占优势之敌的进攻。对此,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以山东、晋冀鲁豫和华中三支野战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作战,实行外线出击的方针,并指示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粟裕同志对当时敌我情况和战争发展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及时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同志提出依托解放区先在苏中打几仗,然后再考虑外线作战的建设。被誉为‘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等同志意见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总结解放区各战场的作战实践,确定了战略防御阶段实行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充分利用解放区的有种条件,不断歼敌有生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改变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和防御态势,粉碎了敌军的进攻。苏中战役的实践经验,为明确和完善这一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中央军委为粟裕将军平反前后,南京军区正在重新编写《第三野战军战史》,有了中央军委对粟裕的正确评价,应该据史实写出一部正本清源的三野信史,杜绝那些不实、曲解之词,以正视听。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9-28 05:31 , Processed in 0.0351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