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回茶馆干活,翻老帖子,看见这篇04-05年的网络对联爱好者关于技巧联的交流,转来公社大家借鉴学习下,放置这边几日再转资料版,参与者"黑鹰飞来"等有些ID现在大多不怎么出现了,其余也低调很多,也算回顾吧
-----------------------------------------------
(黑鹰)【作者按】敝人不才,受[凡夫]先生所托,撰写一点有关“技巧联”及其创作方面的东东,承蒙错爱,惶恐之至!为了不辜负先生和联友的期望,在下免为其难,试就技巧联创作问题分“创作主旨”、“创作形式”和“创作现状(包括理解和创作的误区、现状分析与展望)”等三步完成,权作一家之言,欢迎网联中人批评、指导。
⊙创作主旨
愚以为:和其他对联一样,技巧联创作也应当首先以表达主体的某种思想、情感和意志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其表达形式比较“特殊”而已。其中不免有些游戏之作,但若是单纯为机关而机关,为求巧而造巧,字面上看去不知所云,便失却了对联创作的初衷,实际上是弄巧成拙,是为“伪技巧”也!下面两例比较典型。
PS:山大王大山;
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正所谓“言为心声”,形式为内容服务。任何文学创作都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网络对联,尤其是技巧联的创作更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因而由此产生的人的主体思想、情感也随之愈来愈丰富多彩:单纯依靠严格以对联规则、韵律为基础的“诗联”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了。那么为了满足表达那些复杂、微妙且富于变化的情感的需要便出现了这种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突破对联常规,甚至看上去根本不象对联的“技巧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技巧联乃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PS:上联:袁世凯
下联:中国人民
[从对联概念的界定上理解,一副对联,首先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但正是为了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需要,而出现了这种本不是对联的“怪联”。类似的还有将横着写的“生”字与“死”字相对的“言志联”(意思是说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网联届经常将“技巧联”同“意境联”相对称,在下以为,一副成功的技巧联是决不能失去一定意境的,其技巧则最好与对联融为一体,运用于无形(否则便偏离了对联创作主旨,变成伪技巧了)。下面一例寓意之深刻立现。
PS: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在这里我觉得将那种传统的对联创作称为“诗联”(或者“律联”)似乎更为合适些。因为从对联的“生成学”上来讲,对联是诗词创作的“逻辑分离”。原始意义上的对联,应当是从律诗当中摘出来的,又可以复归于诗。而技巧联的出现,则脱离了“诗”的局限,将对联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
那么与“诗联”相比,从表达方式上讲前者侧重于“文学”手法(PS: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技巧联则侧重于“用字”手法(PS:字联、针顶、回文等等),那么欣赏的时候,前者所运用的往往是文学审美;很显然,欣赏技巧联的时候单纯依靠文学审美却是不够了,似乎更需要一种智力在里面,权称作“智慧审美”吧。
PS:烟锁池塘柳;
烟沿艳檐掩燕眼。
从创作题材内容上讲,前者“咏物”(包括自然风景、花草树木、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等等),自然气息较多(PS: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技巧联或戏虐、或讽喻、或诙谐,则侧重于“言志”(包括人的各种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某些哲理等等),人文社会氛围浓厚。
PS:上联:船漏漏满锅漏干
下联:灯吹吹灭火吹燃;
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下联: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一般来说“人事”这种[活]的东西远比“自然”那些[静]的东西复杂的多,而且又富于变化,因而这样的任务也自然落在技巧联身上了。可见“诗联”与“技巧联”,二者应当属于“常和变”、“正与奇”的关系。一般地说,定数与变数是对立统一的。也正是由于技巧联之“变”,方使对联创作伴随人的活跃思维而兴奋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