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684|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对联故事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9 16: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搜集资料过程中,经常遇见一些对联,背后都有一些相关的故事,结合这些故事再来读这些对联,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更深刻内容.所以在这里做个小专题,集中起来大家了解一下
========================

陈布雷的一副讽联

作者:龙文年
  

张道藩曾执掌国民党的宣传大权。抗战期间,他先后出任交通部次长、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但都不称职。和他同为国民党幕僚的陈布雷深知其人,曾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交通、内政、教育,一次、两次、三次,是何其次也!岂真万不得已而求其次?
革命、著书、作画,心长、才长、艺长,既莫不长矣,无妨一塌括子以尽其长。
上联讽其不学无术,下联讽其附庸风雅,真是一针见血。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7:00:58 | 只看该作者
满清王朝崩溃前,钦差大臣端方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奉旨率鄂军入川镇压平息四川保路爱国运动。10月13日,诡计多端的端方率大批人马来到重庆,他不住官府给他安排的行台官邸,而住到靠近江边东水门内的江西会馆。当时,重庆反清保路的革命气氛高涨,端方一头钻进会馆未敢露面。第二天一早,江西会馆的大门边贴出一副对联:

端的死在江南馆        
方好抬出东水门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尖锐而深刻,民众观之无不拍手称快。端方深知众怒难犯,也不敢声张,率军离渝到川西去了。一个月后,对联果真应验了,端方于11月18日窜到资中,革命党人张培爵田智亮等追踪到资中缉拿端方,田智亮等同鄂军中的革命党人配合于11月27日将端方逮捕立即处死,将其首级带回重庆沿街示众。端方虽未死在江南会馆,但总未逃脱革命民众的惩罚,在资中归案处死。

(摘选自<<浅谈重庆会馆与湖广会馆沿革和现状>>)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4:32:49 | 只看该作者
大门门联
作者不详
========

  时逢岁首,万象更新。老北京的门联照例要换上一副新的张贴,以点缀春光。门联有大门与屋门之分,本文说的是大门门联。

  普通家庭的大门联语,都是一些常用的句子,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律振家声”等等,几乎千家一律,无可称道。饱学之士,借门联以自况,抒发抱负,隐喻芳邻,雅人深致,卓尔不凡,追忆数联,以志佳话。

     近代诗人福州陈石遗(衍),京寓在宣武门上斜街,原为清初词人无锡顾梁汾(贞观)故居。顾氏在江南的居处曰秀野草堂,来京后住在上斜衔的三忠祠内,名其室为小秀野堂,以示不忘故乡之意。陈氏清末来京,恰住顾氏小秀野堂旧址,乃题“草堂小秀野,花市上斜街”一联于门,上联指出屋字系顾氏旧居,下联明言所在地名,典雅确切。

      绍兴名士李越缦(慈铭),由捐班郎中分到户部,来京候补,住在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内保安寺街,院是三进,李氏住最后院的四间正房和两间西房,整洁幽静,《孽海花》小说曾有生动的描述。李氏自题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郎中补缺五千年。”上联自炫所藏,下联则玩世不恭之态,溢于旨表。李氏住在后院,此联当是贴在屏门上的。     

  旧京妓院多在前门外,所谓“八大胡同”,均在大栅栏以南、珠市口以北,其中韩家潭胡同藏娇最多,番禺沈南雅(宗畸),风流倜傥,即住于此巷。沈氏才高运蹇,落拓不得志,自题门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上联自写怀抱,下联谓所居在花丛之中,左邻右舍俱是流莺舞蝶,此联对仗工稳,切合实际。   

  西四牌楼兵马司胡同西头路北大门,是清末旗籍某将军的住宅,民国初年,该宅售与江苏督军齐振岩(耀琳)。宅西一院亦齐氏私产,租给江南某名士居住,院邻汪姓,任职中南银行,某名士戏书门联曰:“比邻汪容甫,居停齐次风。”汪容甫名中,江苏扬州人,齐次风名召南,浙江天台人,二人都是清代学者。居停是居停主人的省略语,引申之盖指房东。此联吐属风雅,不同凡响,上下联不但点出两家的姓氏,更妙在汪容甫、齐次风的大名,恰好包括“中南”二字,住在这里的汪姓,恰好又是中南银行的职员,某名士的这一联语,真是巧合无间,妙语双关。
25#
发表于 2009-8-12 11:06:38 | 只看该作者
好玩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13:21:30 | 只看该作者
“跑龙套”与“耍猴儿”

作者:黄今许


纪晓岚(昀)是有清一代文学大家,著作等身。其诙谐、幽默也著称于时,连乾隆帝也为之胡卢绝倒。
他往往涉笔成趣,出语寻常而深蕴哲理。传说他曾为京师一戏馆写了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

上联云:“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脚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
下联云:“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

这副长联道尽戏台上重现之上下古今、人间百态。洋洋洒洒,语俚而意蕴,倘非大手笔,岂能臻此佳境!

大概就是在纪氏以后,其中摇旗呐喊的“跑龙套”,就成了人们用来比喻寄人篱下,干些无足轻重的事情;而玩把戏的“耍猴儿”又被用来比喻戏弄人。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46:21 | 只看该作者
梅兰芳喜爱的对联

作者: 贾素平

好的对联概括力相当强,足引人作三日思,且觉其味无穷。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的姨夫——他的琴师徐兰沅,曾告诉梅兰芳一副对联,正属这一类。对联如下: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梅兰芳很喜欢它,久久不能忘怀,还这样评说:“里面只用了八个单字,就能把表演的技术描写出许多层次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44:31 | 只看该作者
锦带桥妙对保俶塔
  
传说明代杭州某知府同徐文长游西湖,见保俶塔挺立如笔,便出了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西湖美景;

徐文长瞧一下眼前景色,迅速对出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东岸朝阳。

构成了一副“顶真体”的湖景妙联。

2008-01-10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43:23 | 只看该作者
钱钟书巧作“姓名对”

  钱钟书有次和同事一块儿聊天。聊到姓名对时,有人当场用同事“陈全荣”的名字,向他求对。钱钟书不假思索就对出:“蔡恒茂。”大家一听都不禁拍手叫绝:这不仅因为这两人都是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因为“全荣”与“恒茂”词性一致,意义相近;“陈”与“蔡”又都是春秋时的国名。对得可谓是天衣无缝!

2008-01-10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41:20 | 只看该作者
陈独秀狱中联

  陈独秀于1932年10月15日又一次被国民党逮捕。这次的罪名是“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被判了八年徒刑。1935年秋,刘海粟自欧洲回国,到江苏第一监狱,看望关押在那里的陈独秀。刘在临别时,请陈题字留念。陈写下了一副对联: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2007-08-10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40:22 | 只看该作者
冰心家的祖训联

  冰心家有一副祖训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此联的立意是:有些事要知足,知足于生活;有些事则永远不能知足,不知足于学业和事业。有些事一定要做,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有些事坚决不能做,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违背人民意志的事。

  寥寥十字,含意深远,既可勉人,又能律己。

2007-08-10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38:54 | 只看该作者
秋瑾改联

秋瑾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时,秘密集合反清的革命志士,互相砥砺。这位鉴湖女侠曾将座右铭“读书击剑”与同学们共勉。其中一人依此撰成一副对联:

击剑尽杯酒;
读书挑夜灯。

秋瑾读后,两眼一亮,一下子抓起笔来,在对联上改了两个字,大声吟道:

击剑尽樽酒;
读书贪夜灯。

同学们听了拍手称好,群情振奋。“樽酒”比“杯酒”有气势;“贪”字表现出读书的如饥似渴,“挑”字则无此意。

2007-08-10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14:34: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一副对联

作者: 继 苏

    据有关资料,1938年四川军阀刘湘(时任四川省主席)在武汉病逝,人称幽默大师的刘师亮往成都刘湘府邸吊唁,送去两副挽联,其中一副是:

刘主席千古
中华民国万年

此联寓意“刘主席对不起中华民国”被人咀嚼出来以后,大师吃了官司,幸亏大师有点名气,未遭毒手。这副挽联也因此有了名。

(错语: 关于这副对联,流传最多的版本是写的袁世凯)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54:20 | 只看该作者
霍元甲写春联

当年,霍元甲在他的家乡河北省静海县小南河村时,村中人经常闹纠纷,互相倾轧;加之当时中国正备受列强欺凌,民族处于危急之中。霍元甲对此痛心疾首,故告诫大家要和睦相处,精诚团结,抵御外侮。有一年春节,他特撰写一副春联:

对自家乡亲和气乃是好汉
与外国民族争强方为英雄

(凌 大)

(错语: 把"方为"和"乃是"换下位置就更好了)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10期)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49:27 | 只看该作者
临刑对联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举子戴名世进京赶考。乘船过江时,船上的人都在议论一位木匠犯法的事。据说那木匠曾为该县衙门制过多副木枷,没有想到自己今天也戴上了枷锁,真是“自作自受”。当时摇船的艄公出联“木匠造枷枷木匠”让戴名世对,戴苦思冥想,无以为对。

若干年后,戴名世中了进士,入选翰林。后因《南山集》一书涉及反清内容而被捕,并被判死罪。行刑前,朝廷派一名翰林去监斩。戴氏见同事来监斩,忽然想起当年老艄公出的上联,一句让人伤心落泪的下联脱口而出:“翰林监斩斩翰林。”

(赵增民)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7期)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47:47 | 只看该作者
书斋里的对联


作家冰心的书斋里悬有一副梁启超的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还挂着另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书画大师刘海粟在画室内悬挂一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书画家关山月集鲁迅诗句成一联,并悬于画室:聊借画图怡倦眼;只研朱墨作春山。

语言学家王力于书斋内挂一副集句联: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正,梦魂欲渡苍茫。

(章文龙)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2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43:42 | 只看该作者
以牙还牙

清末,有一对同窗好友。河北人姓薛,江南人姓娄。后者先发迹,薛南下向他求职。娄说:“我出一上联,你对后再说吧。”娄的出句是:“江南日暖难存雪”。雪、薛谐音,姓薛的洞明其意,悻悻北返,另谋生计。不久,姓薛的得志,姓娄的潦倒,娄北上向薛求助。薛说:“你以前出的上联我对出来了,‘塞北风高不住楼’楼、娄谐音,姓薛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姓娄的只好掩面而去。

(陈 章)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1期)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41:28 | 只看该作者
秀才对句成至交

作者:周德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秀才,才思敏捷,好吟诗作对,但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天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那人面色黝黑,衣服破烂,使轻蔑地摇头说出一句:“树大杈多,不宿无毛禽鸟。”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而答:“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说罢掉头便走。李秀才出乎意料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忙追着让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然后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李秀才一愣。他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不甘认输,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刚走出门,便听到一阵唱戏班的锣鼓声传来。李秀才赶忙吟出:“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刘秀才也不迟疑,脱口而出:“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李秀才又吟出:“湖北广柑,皮甜蒂苦瓤酸。”刘秀才立即对上:“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走到一座石板桥上,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赶忙吟道:“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刘秀才瞥见远处高塔耸立,对出:“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李秀才一直没能难倒刘秀才,这才知道天下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不禁为自己对刘秀才的轻视和傲慢感到惭愧。他诚心诚意地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37:39 | 只看该作者
自取其辱

以前有位姓石的塾师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学生讲课,一只母鸡来到学堂门口咯咯咯地叫个不停,塾师心里老大不自在。突然他发现学堂门口有块砖,于是丢下课本,拾起砖头向那只母鸡扔去,只见那母鸡的翅膀扇了扇,腿蹬了蹬,一会便死去了。

满堂学生见此情景目瞪口呆,而那位塾师却满心欢喜。他望望门外被砸死的母鸡,又看看眼前的学生,兴之所至,竟出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让学生对下联。学生们愁眉苦脸,冥思苦想,一时间对不出来。巧的是,被砸死的母鸡的小主人也在该学堂念书,他见到塾师无端用砖头打死自己家里的母鸡,还幸灾乐祸,实在气愤,心想何不趁机骂他一骂!他由塾师姓石想起,不一会儿便有了下句,于是站起来,大声念道:“粗毛野兽石先生”。

塾师没有料到自己的上联竟然引出如此下联,一下子面红耳赤,尴尬至极。

                            (孙章埂)

(选自《咬文嚼字》2002年第7期)

(错语:这个故事版本很多,大多是讽刺生搬硬套的把句子拆开,逐一按字来对句子那些人)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首便成人”

吸毒危害极大,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身心健康及其家庭安定,而且会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兴亡。因此,在我国民间,早就有规劝瘾君子戒除吸毒陋习的诗联。民国初年,北京有人拟联贴在烟馆门前:

因火成烟,若不撇下终是苦;
官舍为馆,入能回首便成人。

此联用了拆字法并嵌入了“烟馆”二字。上联说“若”字不把那一撇往下撇终究是个“苦”字,“撇下”兼指彻底远离大烟(鸦片),语意双关。下联把“入”字写法掉个身成“人”字,比喻“回首”便可改邪归正,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若不撇下”和“入能回首”虽是寻常口语,却耐人寻味,这是此联的妙处。

(陈 召)

 (选自《咬文嚼字》2006年第3期)期)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28:44 | 只看该作者
最难忘的一副对联(两则)

重言反复挽鲁迅

l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郭沫若撰写两副挽联,其一是: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将鲁迅先生和孔子并举对比,含义深刻。上联谓孔子绝后不空前。下联说鲁迅空前不绝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在现代中国的 孔夫子》)孔子本是春秋时的一位平凡的教书匠(诚然有其伟大之处),而被后来的权势者抬上了神坛,祭为儒教鼻祖,以此愚弄百姓。这是上联旨意。下联说鲁迅空前伟大,其思想为众人接受传播,无数个“鲁迅”正在中华大地崛起,高举鲁迅大旗,继承鲁迅事业,将革命推向高潮。这是对亡故的鲁迅先生最好的哀悼与纪念。此联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感情。重言叠唱,反复咏叹,对比鲜明,褒贬得体。

考究郭沫若这副挽联,原来是套用了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孔子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它正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讴歌赞美孔圣人的丰功圣德,可谓空前绝后吧!郭沫若化腐朽为神奇,巧拟米芾的《孔子赞》来赞扬鲁迅先生,既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又表现了文化的传承,可算一副含蕴深刻的挽联。

(黄炳麟)


栩栩如生的八个字母

当代联家杨世光先生,曾为某休闲娱乐场所撰写过一副对联,其独特处可谓前无古人。这副对联中一连嵌进了八个大写的字母。全联如下:

骑M马,挥L鞭,跨V谷,放开O 口唱春色;
过H桥,走S路,攀A峰,登上T台观曙光。

这八个字母惟妙惟肖地“摹绘”出联文所表述的意思,让人如见似睹。你看,人骑在马背上,马不正是“M”形的吗?“L”多像骑士手中的马鞭!山谷不正是“V”形的吗?唱歌时张开大口多么像个“O”字,“H”不正像一座大桥!“S”活像弯曲的道路,“A”简直是山峰的简笔画,把“舞台”称作“T台”也十分形象、流行。这样巧用字母,令人过目难忘!

(傅望华)

 (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5期)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梁启超妙手改寿联

清朝末年,一次康有为过生日,维新派为了宣传新政,扩大影响,在北京隆重举行祝寿仪式,各界人士送的寿联不少。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各是“有”和“为”,恰是康有为的名字。这显然是顽固派故意引用“四书”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两句,攻击康有为是妖孽和贼。

维新派人士勃然大怒。有的想把它烧掉,有的想把它挂出来揭露顽固派的可耻嘴脸,彼此争执不下。当时康有为的得意弟子梁启超不声不响地挥笔疾书四个大字,分别添在上下联的下面,原来的寿联变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已。
                             (周德懋)
                   (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3期)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23:57 | 只看该作者
中英文联  

作者:朱建文

2000年年底,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研讨会。会上展示了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下联是中文。至今还没有发现第二副类似的对联。

上联: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下联: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

上联的意思是:到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器;下联第一个“前门”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指前门牌香烟。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21:14 | 只看该作者
张之洞戏联震江南  

作者:罗永成  

张之洞是河北人,清同治进士,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一日,张到江南巡察,南方人自恃人杰地灵,常常会刁难北方官员。这天张被请去看戏,戏还没开场,突然有人跪禀:“列位大人,台上还缺一副戏联呢,请张大人赏一副吧。”话音未落,文房四宝已摆了出来。

张之洞一看这架势,便知这批人的意图,当时也不推让,饱蘸墨汁,一挥而就。联曰: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天演的是三国戏,张之洞借题发挥,突出匹马、单刀,震得在场的人哑口无言。

(错语:这故事早读过,其实是对方借题发挥先写了上联,被老张反将一军)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18:34 | 只看该作者
戏改名联

作者:王国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名联。语重心长,满怀对同志的期望。后来,面对与中山先生愿望越去越远的现实,吴稚晖将此联改为:“同志尚未成功,革命仍须努力。”虽只调换了“革命”“同志”两词的位置,却将不少所谓革命党人颠倒革命与个人关系的真面目揭露无遗,幽默辛辣,别具特色。抗日战争结束时,国民党的大员们掀起了抢官敛财的狂潮,于是,有人又将此联改为:“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须成功。”语带讽刺,充满愤慨。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15:20 | 只看该作者
“潘何联婚”  

作者:邓 铭

平时,我总喜欢读对联,品字趣。近日,偶从书中觅得一副对联,真是越自品越有味。且看:

上联: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
下联:娶得何氏女,添人添口添丁。

横批:潘何联婚

此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含意深远,最妙的是把“潘”“何”两字拆开而作联语,妙绝之境,任尔遐想。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11:52 | 只看该作者
土地庙联

作者陈宏德

古庐州巢湖姥山土地庙有一联: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土地爷”泥塑木雕,本不足信,只是此联的口吻十分有趣。也许撰联人别有所指。若将此联移赠当今某些贪得无厌的“公仆”,我觉得十分贴切。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16:09:55 | 只看该作者
卫道士骂学堂联  

作者:岑荣方

清朝末年,废科举而办学堂,男女可以同校读书。一时舆论大哗,封建卫道士们群起而攻之。适有一学堂男生和女生私下相好,生下一小孩。此事传开后,卫道士们抓住大做文章,攻击新式教育。其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教育其乃教育;
学生是在学生。

上联的后一个“教育”指教“育”──生育的“育”,下联的后一个“学生”指学“生”──生养的“生”。真是挖空心思。然而,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在卫道士们的谩骂声中,新式教育还是得到了迅速发展。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14:30 , Processed in 0.0448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