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14 11:33 编辑
提要:开平侨乡1800多座碉楼都有楼名。楼名及其相配合的楹联文化,是华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楼名与对联的内容,反映起名者的心态与希冀,是当时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文化的反映,本文试研究和探索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楼名、楹联、文化内涵
兴建于上世纪初、中叶之开平碉楼和居庐,凡数千余座,其楼、庐名号,林林总总,五彩缤纷,或隐喻希冀,或散发怀抱,或念祖怀宗,或尊贤重道,或攀亲引戚;或中庸,或自傲,或浅明,或隐晦,或典雅,或趋时,或乘巧,或持重……
开平现存的碉楼与居庐,除个别“无字楼”外,基本都冠有属于自己的名号。这些碉楼侨居,除楼名的文字记录外还有不少对联,如民国期间有开平第一楼之称的“瑞石楼”里外就配有十多副对联。这些楼名及与之匹配、并存的数百副对联,更如同一张张定格于上世纪的历史存照,供人凭吊、欣赏与研究。
一 反映当时社会治安状况及人民对和平安定的诉求
根据邑乘记载,开平私人建碉楼最先者当数月山镇龙田里的“奉父楼”。从字面看来,“奉父楼”一般人都认为楼是为父而建,借楼表孝心之类。其实,在这楼名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血淋淋的往事。
根据20世纪20年代末编撰的《开平县志》卷4记载,“清初盗炽,许氏所妻,某氏被掳,子益将备金议赎,某氏语使人曰‘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是夜投崖而死,益将遵命筑楼奉父”。这个悲壮的故事,正是清末民初开平地区盗匪伤民的血证。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知,开平碉楼兴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筑楼——防贼——自保。
开平于清初设治,版图原是新会、新兴、恩平“三不管”地带,是“明代峒獠时轶”。四面环山,中如“驼驮”之不平地,水患严重,山贼海盗猖獗,按史料不完全统计,自民国初年至1930年约20年间,开平较大型的匪劫事件就达70多宗,百余人被杀,200余头耕牛被掳。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开平人,尤其是外出打工赚了钱回乡买地、建房、娶媳妇的华侨,为避兵匪,就只得“出门自扫门前雪”,以村、族、家斥资建碉楼以自保了。为了实现心愿,他们不惜花巨资在村头村尾建防卫式的碉楼(多为众人楼),或将家居建成碉楼式的住宅,并把“保安”、“平安”的愿望写在楼顶上。为此,开平村野上高耸着的碉楼群中,带“安”字号的楼名特别的多,从档案资料统计,现存带“安”字的碉楼共225座,占总数的14%。其中通过各地出现频率较高的“镇安”、“保安”、“建安”“靖安”、“联安”、“和安”等楼名,不难推断出开平碉楼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和人文背景。
马冈与塘口交界处之地名土塘,是当时出了名的贼窝,靠近土塘一带的村庄,被称为“贼佬碗头”(即菜盆),贼人无食无用时,便光顾搜掠。因此,塘口四九、卫星、龙和一带的村前防卫特别森严,兴建的碉楼也特别的多,特别坚固。
离土塘不远的卫星乡村民张培偶,12岁前往美国华盛顿为军人当厨师,50岁后回乡购置田产建了碉楼,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可是好景不长,贼人打听到张培偶生活颇为滋润,便伺机将其儿子掳去勒赎,培偶含泪变卖田产,赎回儿子后,于晚年带着全家复往加拿大谋生,几十年不敢思归。
又据史书记载,1936年6月,土塘贼匪又掳去塘口骑龙马村妇女10余人勒赎,一时搞得四周人心惶惶。鉴此,邑绅吴在民,港商黄汉光等联名请兵清剿,获胜。史载“民国十七年官军会乡勇大破土塘匪剿后,由旅港开平治安会拨款建楼以资防守”。这座碉楼便是立于马冈超仑小学山上的“镇南楼”;同时在四九筑一纪念亭以壮声威。
赤坎莲红村商人关明生,时任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董事,1917年回乡兴建了一座5层高碉楼,取名“平安楼”。为显示家势,威慑贼人,还特请当时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为其书写“长安”二字,可见其用心良苦。
塘口镇四九村虾潮里吴朝林,居楼取名曰“中安”,为表心意,特刻了一副对联:“中原有备,安土能耕”,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如今读之,依然生出几分敬意来!
二 反映侨乡人温和纯厚的道德民风
开平人受惯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情磨难,思乡思家情感特别丰富。反映在楼名家族中,除“安”字号外,“和”字号、“家”字号、“亲”字号的楼名也司空见惯。特别是反映亲情的“慈安”、“慈乐”“厚和”、“侨安”、“远安”、“义安”、“家谐”、“仁和” “齐家”、“饮德食和”、“恋家”、“爱亲”、“叙伦”、“孙怀”、“佑康”等楼名,最能反映侨乡人当时人隔万里,两地相思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楼名,也许会使我们理出点华侨文化中人性文化的根由来,找出点华侨爱国爱乡精神长盛不衰的情结所在。
塘口镇龙和村旅美华侨陈以林于1921年归乡建了一座四层高的居楼,命名“居安”,并郑重其事地题了副门联曰:“居而求志,安以宅人”,把愿望挂在门前以明志。百合镇儒北村均安里的“双安楼”,其拟就的楹联“行道有福,与德为邻”,侨梓双方互祝互勉,盛意拳拳。
塘口虾潮村的众人楼楼名称被村人拟定为“群安楼”,其对联“群居自乐,安业同欢”,倘真能如此,那距陶渊明之“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艺”的理想桃花源相去不远矣。
有些感情含蓄的楼主,则通过借喻、隐晦手法,托楼名以表心意。如 “秩楼”、“椿元”、“椿萱”、“昆仲”、棠棣“、“寸草”、“爱吾”等等。古文中“椿萱”,喻父母;“昆仲”指兄弟;“棠棣”的“棣”也通兄弟的“弟”。“寸草”,则借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道出自己建楼报父母恩之意。此类楼名,给人以联想,更有文化味,意思更隽永。
塘口龙和村龙蟠里吴龙宇、吴龙其兄弟建了一幢四层楼的居庐,取名“永福”楼,并在门前加添了对联作注脚“永久帡幪如广厦,福常宠锡在本楼”。道出自己建楼可利己利人,有杜甫“安得广厦,大庇寒士”之风,又希望新楼既立,能更得父母理解、恩宠,表达共谋幸福,永享天伦的心路。
月山镇大湾村是较典型的华侨村。村前鱼塘相隔,村后簕竹环护,村头楼式闸阁,村中近十座楼、庐各有风采,其中最显眼者当数李嘉、李常炳两家。上世纪中这两家是当地出了名的华侨,购田建楼,各尽[FS:PAGE]其美。村人编有民谣曰:“千家万家不及李嘉,千顷万顷不及常炳”,可知其富有程度。这两老不但楼建得美,而且别出心裁地在家里开挖了水井和地下室及外出通道。其中李嘉居楼命名为“朗照别墅”,常炳楼则书“万福咸臻”。
在这种赛美风气感染下,村中“安然别墅”、“五权庐”及村中侨居文化气味特浓,所见壁画、对联、吉祥语特多,共通的有“怀忠孝信义,喜博爱和平”;“龙图启瑞,凤纪书元”;“吉光久远,庐振书香”之类。笔者与清华大学几位学者前往采访,村人彬彬有礼,乐为启户,使我们大有昔日侨乡厚道仁风,今尚存也之感!
在赤坎虾村新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旅居加拿大的关姓华侨兴建,十多座碉楼各具风姿,其中最早前往加拿大并回乡带领村中兄弟外出闯世界的关国暖,将居楼建得如庄园一般华丽讲究,自命名为“如春楼”,道出归田享福之意。然而这位老侨领却又在门口拟了副颇带政治色彩的对联:“国光勃发,民气苏昭”;神楼联为“先代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爱国爱家之情兼而有之。
现虾村新村唯一一户常住人家,户主森叔年过花甲,忠厚老实,他早年当过兵,还乡后固守着前辈留下的“洋楼”,见证着虾村新村的兴衰。透过微弱的光线,我们发现其楼内两房门前各挂着一副由麻竹刻制的对联,乌黑油亮,用电筒一照,果然精品:“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漫不经心,深含千秋哲理;另一副是“心田留一点,世事让三分”,不错,为人处世是当有个准儿。森叔告诉笔者,这是祖宗的遗物,也是他几十年的为人准则。听此,笔者似又有所悟,森叔固守的,不仅是 “洋楼”,而是侨胞们最崇尚的忠厚老实与纯朴。
三 蕴涵碉楼背后深沉的历史文化
开平碉楼问世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碉楼是建于赤坎镇芦阳村三门里的“迎龙楼”。该楼按族谱记载,约建于明嘉靖年间,倡建者为“圣徒祖婆”;占地152平方米,红砖土木结构,墙厚93公分,楼高三层,初名“迓龙楼”。
何谓“迓龙”,村人告诉笔者,该村位于罗汉山下游,大雨降临,就山洪爆发,村人就得收拾细软,携男带女往高处逃。圣徒祖阿婆见此,变卖首饰以首倡,并发动村人集资建了“迓龙楼”。取名“迓龙”,其含意是,善待龙王,欢迎与它为友,使它莫再生洪水为害村民。事实上,“迓龙楼”建成后,天灾人祸依然不断,但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真正担当起为村民消灾避祸的壁垒的作用。
1919年,村人见楼体破烂,集资重修,拆第三层用青砖重建,并顺潮流使用新文化更名为“迎龙楼”;同时请村中有名的才子,写了首层和顶层两副对联。
顶层联曰:“迎龙卓拔,楼象巍峨”,首层联是“迎猫瑞稔,龙虎气雄”。两联似乎都不很工整,但气势不凡。可惜首层对联字迹早已脱落,最近重修,联语只能由村民回忆。一些人觉得“迎猫”一词非解,过于入俗,但当地多数人认为,“迎猫”一词印象很深,且这词是有点来头的。笔者回家翻过《康熙字典》,确有迎猫条目:“礼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治鼠保丰年,时人所愿,顺理成章。但此联也有另一说法,说这“猫”字应是个“貔“字。两种说法都有可能,都有意义。
无独有偶,在现存的碉楼中,大沙镇大塘村也有一座同名的“迎龙楼“。该楼约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楼高三层,占地20多平方米,保存较为完好,可惜楼上字迹已剥落。村中一老先生解释楼名说,大沙五村处有座状元山,龙是从山毛岗经水桶坳回状元山的。建此楼就是希望把他迎来此处,歇歇脚,显显龙气。说也奇怪,自建了迎龙楼后,该村出过几位名人,其中陈宗毓、陈孝慈均是清末民初举子,陈宗毓曾任恩平县长,陈孝慈为民初警官。
建楼之初,只有楼名而无对联,后陈宗毓回乡探亲,应托为楼写了两副对联,正门口联是“迎来门外双峰石,龙伏冈中百尺楼”,灵巧地陷用了当地名胜“双峰石”(双石顶),借喻“迎龙楼”为“百尺楼”,对联工整、贴切、浅近;后门联是“占凤门开迎瑞气,贪狼阁峙显文章”。这位县太爷,没有忘了卖文弄墨的本色,扔下了“占凤”、“贪狼”这两个书包袋,让人们去翻书,据说这两词均为星象名,为好风水位之意。“迎龙楼”两联写罢,这位老夫子意犹未尽,又给村中另一座无名碉楼(西楼)安了个名字——“继美楼”,并为这座美名楼题了联:“继晷焚膏追往哲,美人香草慕前贤”。陈宗毓改名、题联之后,为两楼增色不少,并一直被村人传为美谈。
大沙镇是开平最边远的山区镇之一,位于西水的竹莲塘村,更是山上加山。然而,在这个小山村的村后,却巍然屹立着两座石垒的碉楼,“竹莲楼”、“竹称楼”。其中“竹称楼”最为壮美。
何谓“竹称”,由于这个名称过于非解,才使我花了半天工夫穷追不舍,最后从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处寻到答案。据说,竹莲塘一带为恩平、新兴等县交界地,匪患严重,民国七年,村民自己动手,拾山石、烧石灰垒起了四层高的碉楼,落成后,该取个什么楼名?这下可难倒村民了,大家七嘴八舌,议而不决,有人提议,村中“冰壶家塾”的馆仔先生很有学问,不如请他拟个名。第二天,“竹称楼”这个名字便定下来了,一些人觉得非解,请教于先生,先生摇着头说:“古书有云,‘竹称君子,松号大夫’,竹称,乃君子楼也”。想不到山村中一座土石楼竟然冠了这么一个深奥的“雅号”。然而,就是这座碉楼,曾于1920年6月15日和1930年同是6月15日(大沙墟日)十年间,先后有过两次击溃土匪头“吴庚有”和“大眼海”企图劫村的纪录,为保卫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过大功,如今楼身上的伤痕,便是这位真君子不平凡经历的见证。
此外,赤坎镇的“南楼”也发生过七位民团壮士与日寇奋战七天七夜,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大沙镇联星村的“塘角”楼曾是1947年6月中共新兴县特派员罗明组织尖鹤人民救乡独立大队的大队部所在地;赤水镇林屋村的“惠基楼”、北溪村的“中庭楼”、东山镇长塘村的“茅坪众楼”等,均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据点,为革命作出过贡献,见证过一段不平常的往事。
四 借楼寄意,排解个人情感
三埠迳头龙溪里旅美华侨李成伦,青年时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是出了名的戏剧演员,人称“小生记”,可惜在一次演出[FS:PAGE]中不慎得罪了权贵,遭人迫害,幸得被一西人保护,离美返乡,后将一生积蓄在家乡建了一幢4层高的洋楼,取名“索居庐”,并配上门联曰“盘溪甚水,农圃为家”。由失宠、惊怕到落叶归根、索居闲处,心头是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于是用楼名“索居”记之,其楼联更有点“归去来兮”的情味。
塘口自力村的“云幻楼”,是我国著名铁路建筑专家方伯梁的弟弟方伯泉建的“私家碉楼”,方伯泉是个读书人,青年出外谋生,晚年回乡见祖居为两座平房,喊起贼来无处可躲,于是于民国13年将积蓄在村后购地建起了外观壮美的碉楼。方伯泉目睹时局纷乱,盗匪横行,一生中庸笃厚,不爱争强好胜的他,为碉楼取了个有点禅意的名号“云幻楼”,并在顶层天棚门口上写上横披“只谈风月”,门两侧用厚木板刻上自己亲拟的门联:“云龙风虎,际会常怀,怎奈壮志莫酬,只赢得湖海生涯,空山岁月;幻影昙花,身世如梦,何妨豪情自放,无负此阳春烟景,大块文章”,不愧为夫子襟怀才子笔也。
在塘口四九村西角坊闸口正对村头,屹立着一座带小庭院的居庐,名为“翰苑”,对联是“翰留香墨;苑发奇葩”。字体刚劲有力,名、联内容透露出几分自信和得意。细问之,此乃民国后期,开平教育界名流,县参议潘翰屏的寓所。听说他教出好多个得意门生,都进了官界,于是他在当地算是有身份有影响的人物。难怪楼名要取主人名并配一“苑”字以示其大了。哎,名如其人,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古今概然!
五 荟萃丰富多彩的楼庐命名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归乡建楼颇成风气,比美之风盛行。一些人通过建楼来展示财富,显示自我,或借楼舞文弄墨,显露两手,于是开平碉楼的楼名、对联文化便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了。
1、以楼主的名字作楼名,体现自我、自信
如百合镇中洞村之“焕福”、“爱仁”、蚬冈镇东和村的“焕然”,水口新风村的“溢璋”楼等,均以楼主全名为楼名。有一些楼主则觉得这样过于直接,于是在自己名字中取一字,另加一“安”或“庐”字等合成楼名,如百合茅溪古松里方守逸的“逸安寄庐”、莲溪村的周家赏的“赏安楼”、恒北里关崇远的“远安”楼和“荣庐”、“培庐”、“灏庐”、“禧庐”、“煊养园”等,概以主人名配另一字组成的楼名。以人名作楼名者约占碉楼总数的30%。
2、以众人之名或集众人之意作楼名,以示公平、团结
在侨乡开平大建碉楼的年代,也有不少的村户或个人并不是那么富有,只能集资兴建。为使大家名正言顺地享有这座楼的权益,有的便在楼名上明确化。
如塘口镇魁岗村石滩里黄荣耀独家兴建的居楼称为“私和楼”,以避免日后与人争议。塘口卫星村张容沛、张容照,张容会、张容旭四兄弟于1925年合资建了一幢居楼,由于共同合作,大家出资,故取名为“四份楼”,将内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赤坎灵源村委会的虾村新村,是出了名的财主佬村,为保护家园,1925年由旅加华侨关华德、关国安、关定俊、关涛四位富豪出资,请德国人设计,在村东头建了一座6层高的古堡式的碉楼,为记载这四位富豪的功绩,村人为这座楼定名为“四豪楼”。
此外,如群安、群秀、协群、协益、合股、合和、合益、三和、共和、同安、万福、大众、志众,昆仲等,都是众人楼普遍使用的名号。合资共用的这类碉楼,比较讲究实用,对联文字装饰较少,当然偶配有联语的则出自众人之手,质量都不错。如塘口龙和里的“合成楼”配了一副对联:“合楼颂吉,成里居仁”。大方得体,俗得来又有几分雅。塘口龙和村长安里的共和楼,东西门口都配有对联,分别是“坐为琴书显征经纬,乐在山水以观智仁”;“树色鸟声南宫北苑,墨缘书味东壁西园”。比较工整,情景相吻合,颇有点书卷味。
3、以时尚语作名、作对以示新颖、趋时
如塘口四九村虾潮里吴淀海,在民国元年建的“淀海楼”,该年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皇朝,建立国民政府,是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当时的世界大事。楼主便以“民国”为题,以“鹤顶格”的形式为碉楼配了一副对联:“民权可贵,国体光荣”,有胆有色,令人敬畏。
1915年,塘口四九村五星里的叶启焕,也以“民国”为内容,在自己的“镇庐”门口,写上了“民歌盛世,国际太平”,体现了楼主对国事、世事的期望。
月山大湾村的“五权庐”,建于民初,其时孙中山先生创立《五权宪法》,倡导民主精神,便以“五权”作楼名,确很趋时。
1935年,塘口大安里陈耀焕,陈明焕昆仲,回乡建了一座碉楼,命名为“怡怡之居”,并在东西两门口配上了两副颇合时宜的对联:“文明发达,世界维新”,“家齐物阜,国富民强”,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
当然也有一些写得更现实的。塘口冈二南芬村旅居美国华侨杨绍简,1921年回乡购地建了碉楼,目睹国内军阀混战,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居楼建成后便取名:“止戈为武”,同时拟了一副门联“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字间” 表达自己对和平安定的见解。
4、以典故、古雅文辞作名、作对,以示学养深博
如百合镇松朗村的灯楼,命名为“三顾”楼,是否与刘备三顾草庐意思沾上边儿那就不可而知了。百合镇厚山长安里黄扬仁、黄树卓一家先后建了两幢碉楼,分别取名为“养和寄庐”、“养性寄庐”,隐喻要家人修心养性、和睦相处的家训。塘口镇一碉楼,取名“乍得人世”,很特别。楼主是否对老夫子“逝者如斯”句特有所悟?
此外还有一些楼名起得很奇特,如“咸宣楼”、“居得逸楼”、“光天化日”、“赡室就日”、“日月居楼”、“熙登春台”、“养闲别墅”、“饮德食和”“岭南寄庐”、“爱吾”、“爱得我所”、“华实东舍”、“披云耕月”、“边筹筑楼”、“六也居庐”、“未达敌楼”、“西管子楼”、“可以楼”、“存德楼”、“藏春庐”、“逊志轩”等等,五花八门,标新立异,意趣盎然。
更有甚者,塘口强亚庙东里朱箕进为自己于1915年兴建的3层居楼命名为“危庐”,使人听之不寒而栗。我百思不得其解,初时以为楼主取“安危相易”义,眼见危,转则 “安”之意;又想或者楼主取李白之“危乎高哉”句意,喻自建楼之“高”,但该楼仅二层半,此意也不成立。
带此问题,笔者最终寻到楼主80多[FS:PAGE]岁的儿媳妇,问之,这侨乡老妇人出语惊人:“我听老爷说过,‘危’是星宿名,是长久光明的意思,不是危险的意思”。噢,回家翻开《辞海》,果见危目中有:“二十八宿之一,共有三颗,一曰宝瓶……”的解法,真想不到,开平碉楼名中竟含有如此奥秘的自然科学文化。
5、巧用数字命名
在开平碉楼这世界碉楼大观园中,楼名更称得上是这个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我就曾在其中选了一组奇妙的数字化的楼名:一枝楼、两宣楼、双安楼、三星楼、三祝楼、三多楼、四份楼、四豪楼、五福楼、五权楼、五德楼、六角楼、六也居庐、七星楼、八角楼、九畴楼、九合楼、万兴楼、万福楼、十八万楼、添亿楼、亿枝楼、千亿居庐等等,不能不叹服昔人的胆色才智。
塘口魁冈村新魁里村头屹立着一座6层高的碉楼,楼北墙爬满了寄生的野花,使墙身披上绿衣,漂亮得来又有几分沧桑感。该楼取名“一枝楼”。据说这是众人楼,所以取此名字,一是这座楼建得高,一枝独秀,其次是村人认为有了这座楼,今后可“一乐也”矣。一些好事者还顺意拟了副门联:“一劳永逸,枝寄常安”。啊,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呢?
奇特的是,马冈镇牛山村新溪里有一座楼,名叫“亿枝楼”,非谓走贼多也,其意是村人希望此楼建成后,人们能好好休养生息,人丁兴旺,枝多叶茂。哦,把希冀写在楼头上,也算苦心矣!
数字楼名中含意深刻的也为数不少,如塘口强亚村广陵村方富阡主持兴建的众人楼,取名“两宜楼”,其意是否与白居易“明月好园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有关,还是与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宣”之义扯上联系呢?
三埠思始的“陶然楼”,是出于李白的“陶然共忘机”还是源自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诗句呢?
此外还有“三多楼”以示多福、多寿、多子的传统理念;“九畴”喻多田多地多钱。塘口石滩村的黄柱,父子三人集资兴建的居楼,命名为“三星楼”,也许是寓“三星拱照”之意吧?
赤水大津村于1919年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取名为“千亿居庐”,取人多力量大,志气高的意思,希望取此大名,可震慑土匪。谁料,1932年盘居沙栏的贼匪还是再次进村洗劫,幸得更夫发现得早,点燃火把通知邻村,合众力才将贼人击退。
6、集居楼建筑物名称词汇于一方
在开平碉楼与居庐1800多个楼名中,“楼”、“庐”字用得最多,随后的便是“别墅”、“居”等。但我们在普查中发现,开平碉楼名称的用词十分丰富,如 “宅”、“居”、“园”、“苑”、“轩”、“堂”、“阁”、“塾”、“所”、“校”、“室”等;还有“芦”、“台”、 “观”等。
塘口镇冈一村东明里就有“熙登春台”楼;赤坎镇就有“禧芦”、“振芦”、“世雅芦”等楼名。这种现象,可能同当时楼多,相同相近的名称过多,一些楼主为追求新鲜,与众不同而采用僻字的缘故。那些用“芦”字的,是否带有自谦的成分;用“观”字的,是否同宗教信仰有关,待查考。
7、给无名、佚名楼戴上绰号
开平碉楼楼名中,约有5%的楼名都不是原名,是后人为方便记忆给起的或约定俗成留下来的,较多的如按地方名某某村楼,按方位,东、西、南、北楼等。
调研中,我也碰到过有那么两座“无名楼”。
一是三埠迳头一李姓的居楼,1935年回乡时叫人绘了图纸,做了七层楼的地基,建了首层就出了国,他告诫家人,以后将年年回家,每年建一层,直把它建好为止。第二年如期回乡建了第二层,谁知第三年准备回家时,抗日战争爆发,就此把建楼的事耽误了,于是,该楼成了这位华侨的一个未完的梦,一些人且叫它“未名楼”。
另塘口上下屋村,一陈姓华侨,1898年回乡建楼时,钱被人骗走,因而居楼半途停建,久而久之人们便叫它“烂楼”。塘口元咀村关姓兄弟建的楼,因地基出现问题,楼体倾侧,事不如意,连楼名也懒得考虑,便叫做“斜楼”。
一些楼,原有名称,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后人叫歪了名,如蚬冈镇的“边筹筑楼”,名字起的奇特,也许是边筹款边建的缘故吧?楼也建得奇特,建好后不久就倾斜了,时间一长,村里再也没人叫它原名了,管叫它“斜楼”。到了今天,此楼越发倾侧,斜角比比萨斜塔尤甚,有些人索性改口叫它“侧楼”。如此斜楼,本人亲见四五座。
此外也有把建于村前路口的称为“门楼”、“闸楼”,建于山顶的更楼称作“灯楼”、“炮楼”的,在此不作展述。
(本文在“2004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发表,收入《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