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0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谈孝感楹联中的孝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0 09:2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闻立法
==================================================


    楹联,又称楹帖、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房屋楹柱、壁间、门窗或镌刻在墓碑上的联语。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遣词生动,用字含蓄,雅俗兼有,多彩多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孝”的内涵很广,除善事父母、尊老敬祖以外,还涉及“庄、忠、敬、信、勇”等许多方面,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楹联的体裁形式和使用场合比较特殊,其内容只能涉及“孝”的某些方面,而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
    孝感古今楹联很多,据近年来编成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孝南分卷》(初稿,以下简称“分卷”)初步统计,在入卷的近千副的古今楹联中,其内容涉及“孝文化”的对联近百副,占“分卷”对联总数的10%。是“孝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感自古以来,即尊儒重孝,在人的道德教育方面,提倡君臣父子之纲及春秋礼乐之义,主张对国尽忠,对亲尽孝。早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在孝感县城南门内(今新华街小学及区直幼儿园处)始建县学宫,亦称“儒学”,俗称“圣人庙”。占地26680平方米,内置有至圣庙、启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宏伟广阔的建筑群,实施德教,培养人才。清光绪年间,孝感提学王发祥就在学宫大门上题有如下一联:上尊经之阁而识春秋礼乐之义;
登明伦之堂而知君臣父子之纲。
    联中蕴藏着深层的“孝文化”含义,影响深远。正如孝感市广播电视局马升平所撰《春联》所云:
    声屏颂德,德歌动地;
    文化蕴孝,孝行感天。
    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孝感地名之由来
    关于孝感地名之由来,历史上曾有两种传说:一曰是“因孝子董黯立名也”(见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卷第七十九);另一说谓“以汉末孝子董永故”(见清光绪九年刻本《孝感县志》)。同属孝子,孰是孰非,素有争议。在此,本文不拟就这“二说”之争进行评述,只就这一社会意识形态从楹联的角度上来展示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供人们欣赏和研究。据“分卷”记载:清末孝感毛陈渡有位老秀才管孝三有一副地名对联,联曰:
    “文家垸,无文人,何以谓之文也?
    孝感县,有孝子,曾是以为孝乎。”
    从联的全文来看管老夫子并没有对“二董”之说加以可否,可能是他闲来无事,作此联以消遣,并无恶意。但也不难看出他是持既肯定(孝感有很多孝子),又怀疑暧昧(是因董黯,还是因董永?)的态度。而今人对此“二说”的态度则比较客观。如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闻楚卿先生,于1990年3月30日来孝感指导工作时,曾为孝感董永公园题联一副,联曰:
   “二董孰为凭,孝行通天,谊笃情深,缘结三生。休论是是非非,青史不传佳话在;
    七仙人所爱,精诚动地,心灵手巧,缣成百匹。漫说真真假假,人民乐道口碑存。”
    愚见认为,这副对联比较客观实际,对我们开展“孝文化”的研究深有启示。
    孝感古多孝子,故孝感因孝得名,这是毫无疑义的,就今孝感市(原地区)而言,全市历史上就有汉董永卖身葬父、后汉黄香为父扇枕温衾、晋孟宗哭竹为母生笋等三大著名孝子。仅就原孝感县(今孝南区和孝昌县)而言,历史上就有董永、孟宗、张如意、屠末姑等孝子、孝孙、孝女、孝妇106人名列清光绪九年刻本《孝感县志·孝子传》,其中孝子81名、孝女7名、孝妇15名、孝孙2名,为推行孝德提供了典范。本文作者曾为该传题联一副,联曰:
    孝子、孝妇、孝女、孝孙,百五先贤彰孝德;
    佳人、佳行、佳话、佳传,千秋史册播佳声。

    二、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在古今孝感的大地上,提起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可谓老幼皆知,家喻户晓。因而在孝感楹联中,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楹联为数不少,有歌颂的,有感慨的,也有评论的,是孝感楹联中“孝文化”的精华部分。
    1、歌颂联。略举三例:
    一是孝感著名画家胡龙章《题董永故里》联:
   “纯孝感天地;至情传古今。”
    二是八旬民间老文人严发显《题董永公园》联:
    “百日得蒙仙女爱;千年犹道董郎贤。”
    三是已故孝感籍著名人士、国务院参事杨玉清先生《题孝子祠》联:
    “董永大名垂宇宙;天仙奇遇动人寰。”
    三联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联语,歌颂了董永卖身葬父和七仙女下凡帮助董永赎身还债的感人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简意赅,脍炙人口。
    2、感慨联。仅举二例。
    严发显老人曾为董永公园又题了一联:
   “卖身而葬慈亲,境何苦也;
    织锦以援孝子,情亦深哉。”
    还有萧港镇退休老师萧生民《题董永故里》联:
  “绿树红花,赏三春景色,好换芳心游孝感;
    青年白首,闻百日姻缘,频流热泪过槐荫。”
    两位作者都怀着无限深情对董永与七仙女的高尚品德表示敬仰,同时也对他(她)仅有百日姻缘表示同情和惋惜。
    3、评论联。有不少联作对董永与七仙女的百日姻缘进行了评论,严发显老人的评论最多,仅举两例如下:
    其一
    “帝女嫁贫农,令世人都言难思议;
     仙姑怜孝子,恨玉皇怎不装糊涂?”
    其二
    “莫道事属神奇,敬老养亲,原为好事;
    虽然情遭割断,怜夫送子,似有余情。”
    他不仅对七仙女下凡配董永的故事,从伦理道德上进行了赞颂,还埋怨玉皇大帝对女儿的婚事管得太多、无情,为什么不睁只眼、闭只眼呢?它道出了古今人们对追求幸福生活的善良心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此外,还有诸如《题瑶池》、《题鸳鸯楼》等等关于董永公园内许多景点的联作,都对董永的孝行和七仙女的义举深表同情和赞美,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孝感古代的贤孝子不止董永一人。前面说过的孟宗、黄香,也都是今孝感市古代的著名孝子,在孝感楹联中也有歌颂。如云梦县联作者盛纲品写有如下一《春联》:
    黄香、孟宗,扬华夏美德;
    董永、天仙,展荆楚雄风。
    又如汉川联作者刘韶清也在一《春联》中写道:
    孟宗哭竹,真情感天地;
    黄香温被,美名传古今。
    都是一些歌颂孝子,弘扬孝德的好对联。  

    三、克守孝道,事亲敬祖
    “孝”的内涵很多,最基本核心就是善事父母,尊宗敬祖。由于民俗的流传和对联形式比较特殊等原因,这类对联多表现如生寿联、哀挽联、祠墓联、谱牒联等方面,分别叙述如下:
    1、生寿联。旧时民间习俗重视生日寿辰。每逢此喜日,都要举行寿庆,亦称祝寿,俗名“做生”。亲友们来祝寿,常以衣物、鞋帽、寿饼、寿面或酒肉作礼物,如富户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则多以寿幛、寿联、寿匾、寿诗等礼物以示祝贺。生了小孩(特别是男孩),出生第三天要做“三朝”(孝感民俗亦有“做九朝”),还有“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等。老人过生日,主要是亲友送礼,自己的子女一般着重给老人买几件衣帽、鞋袜,用鱼肉、鸡蛋给老人下几餐寿面表示孝意,已出嫁的女儿,则由女婿家送礼。因而流传下来的寿联不是很多,仅举二例如下:
    1988年,原孝感市(县)小河镇卫生院著名老中医生王华平百岁寿辰时,其长女王敬仙、女婿高兴发为王老送了一副寿联,表示孝意和祝贺。联曰: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寿,内多一个春秋。”
    1998年,孝南区澴川词曲研究社原社长徐鑫亭先生八十大寿时,喜得重孙,于是自题寿联一副,联曰:
   “三朝有幸,寿欣双甲子;
    四世同堂,喜报两重孙。”
    因为在传统“孝”的观念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徐老既已四世同堂,可谓孝矣。
    2、哀挽联。就对长辈而言,哀挽联的基本核心也是对长辈的去世表示哀悼、缅怀和孝敬之意。如孝南区文体局副局长胡望安父逝,他撰写了一副挽联,将自己未能克尽孝道表示忏悔:
   “斑斑泪眼忆慈容,严父教养有方,惜恩未报;
    惨惨凄情思往事,孤儿孝道未尽,徒自悲伤。”
    又如原孝感市(县)小河镇清末秀才左厚元母逝,他撰写了一副《挽母》联表示哀悼,并对世俗中某些封建迷信色彩表示自责:
   “母德本无愆,何向佛门求忏悔;
    子心不得已,姑从世俗念弥陀。”
    1966年,孝感县花园镇中学教师(现已退休)成鹏程母逝,他联系母亲在旧社会的苦与新社会的甜,写了一副《挽母》长联,表达了他对老母的哀悼与怀念,生动具体,深切感人。
    “阿母于旧社会跨火海,上刀山,受苦四十九年,倭寇杀吾父,烧吾房,恶霸抢家劫舍,孀居孤儿,十磨九难难熬,而志如钢铁,穷且益坚,邻里亲朋咸感慨;
    慈亲在新中国住华堂,衣锦绣,享福十又七载,政府给我田,委我职,子女立业成家,膝下群孙,三病两痛问安,正承欢菽水,霍然长逝,湾间老少俱悲伤。”
    3、祠、墓联。祠墓联,是旧时各氏族悬挂或粘贴在祠堂大门、楹柱或神龛两侧以及錾刻在墓碑上的对联。其内容主要是追叙氏族渊源,歌颂宗功祖德。如清光绪戊戌进士夏光鼎为鄂澴青石桥胡氏宗祠所题长联就很有代表性:
    “自胡公以陈邑东封,与轩辕尧帝之子孙,都说是神明世胄,遂尔馨香俎豆,垂数千百载于兹,知历来妥育先灵,当如何小心翼翼;
    迄文定由太宗南渡,得藉溪致堂诸昆季,成就个理学家声,从此道德功名,代有一二人可祀,岂今日团  族处,竟忘却宗派遥遥。”
    墓碑联因多种历史原因,保存至今的甚少。我们仅征集到三副,如清贡士、官安陆府教授夏熙臣《题张太岳墓碑》联,短小精悍,风格高雅,最有代表性。其联曰:
    “文孙尚带苌弘血;遗笏谁留召伯棠。”
    4、谱牒联。乃各氏族专为纂修宗谱而题写的对联。其内容主要是歌颂其氏族悠久的历史和先人之盛德。如北宋真宗赵恒,为孝感三汊埠伍陈村胡家冲胡氏先祖胡用庄、用时、用礼三兄弟同科中进士,殿试被帝分别钦点为状元、榜眼、探花郎,后又分别官至吏、兵、刑、礼四部尚书(其中胡用庄曾先后兼两部)的盛事,特题赐谱牒联一副以示表旌和祝贺。其联曰:
   “一门三进士;六部四尚书。”
    此联至今仍载胡氏历次宗谱。
    又如当代孝感名人、国务院参事杨玉清为孝南区卧龙乡河口《罗氏宗谱》题联说得明白:
   “彰先人盛德;传当代雄风。”
    再如孝南区三汊埠《何氏宗谱》载有清代佚名作者的题联:
   “作文人学士,显祖德宗功,启后承先绵世泽;
    为英雄豪杰,明礼乐诗书,经天纬地振家声。”

    四、提倡博孝,弘扬孝德
    “孝”的涵义虽然很多,但不外乎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孝,通称“纯孝”。即以父系或母系为核心的亲属、亲戚的一种孝的观念,亦称“小孝”;广义的孝,历史还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姑且称之为“博孝”。即“纯孝”概念以外的社会人际之间的一种孝的观念,有人称之为“大孝”。如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礼·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等观念,都是属于“博孝”的范畴。“博孝”一词,虽古不见经传,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古即有之。,并不是什么时新的东西,更不是我的发明创造。纵观孝感古今楹联,其中也有不少有关博孝内容的对联,举例如下:
    例一,孝南区科协原副主任潘波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的对联,歌颂了周恩来同志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联曰:
  “志在兴华,道在兴华,沥血呕心怀祖国;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鞠躬尽瘁为人民。”
    例二,1999年5月9日,以美帝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我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等3位同志在袭击中牺牲,区老龄委办公室原主任张银燕为三烈士写了一副悼联表示敬仰和哀悼:
   “健笔斥强权,全把安全置度外;
    英魂萦祖国,永留典范耀中华。”
    上述二联,虽然联文中未提及一个“孝”字,实际上都歌颂了周恩来同志和三烈士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博孝”精神。正如应城化工区:湖北双环化工公司胡承鸿撰写的《春联》所云:
    孝道为先,尊老奉亲为美德;
    感情可贵,爱民报国献忠心。
    例三,原孝感市(今孝昌县)花园镇中学教师成鹏程(已退休)的爱人陆金梅出世,其学生李晓慧与成、陆二人,非亲非戚,只是师生关系,她回忆起陆金梅在校中对学生们的关怀照顾,含着热泪,写下了一副《挽师母》联:
   “师母,非母,胜似生母,逝难报大德;
    是亲,异亲,诚如至亲,含痛赋招魂。”
    她在联中把师母喻为“胜似生母”、“诚如至亲”,表示了她内心的哀伤和感激。这一事实本身,也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孝”精神。
    总而言之,上述孝感古今楹联中的孝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多姿,展示了孝感社会发展和人文的历史,弘扬了先人的思想道德,启迪、教育了子孙后代,具有一定的历史资料性、文学艺术性、道德思想性,体现了孝感古今楹联中的“孝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有许多东西,诸如:善事父母、尊老养老、克忠克孝、爱众博孝等孝德孝行,值得继承和弘扬。对于其中部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应本着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有批判的进行欣赏和研究。当前,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实施以法治国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实施以德治国的重要方略。全国人大、国务院已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建设、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利用自身优势,弘扬“孝文化”,更好的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
发表于 2011-8-26 13:26:47 | 只看该作者
官体盛行,文化不复存焉……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09:26:50 | 只看该作者
毕竟官家体裁,少之书卷气。其中抄袭模仿均有,如化“诸葛大名垂宇宙”等,仅收罗而存。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00 , Processed in 0.0529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