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8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浅谈易经原理在对联撰写中的反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5: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何伟毅
============================================

    摘要:易经原理在对联撰写中多有反映。阴阳两仪及其波浪式发展原理反映在对联结构中,为对联分上下两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数相等;本句平仄交错,对句平仄相反。反映在对联内容中,为轻重相当和虚实相生。简易、变易、不易原理反映在对联中,为篇幅短小精悍,格律多有变通,但基本格律不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理反映在对联中,为上下联词性相同和结构相同。以易理指导对联写作,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经典之一,古人将它列为群经之首。易经包括《经》与《传》两个部分,《经》由六十四卦符号、卦辞和爻辞组成;《传》是对《经》的注解和评论,共有《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七种十篇。易经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笔者在学习易经的同时,还喜欢撰写对联。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传统文学各种表现手法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雅俗共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又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在各种文艺样式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仿用前面所引之语来说:“联道广大,无所不在,旁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以逮艺术之书画,甚而经典之易经,皆可援联以为说。”学术界一般认为对联形成于晋唐,其实,易经中的“水流湿,火就燥”、“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乾刚坤柔,比乐师忧”等句子都已是对联句式,易经原理在对联撰写中更是多有反映。下面分题谈之。
    易经的基本符号是阳爻—和阴爻— —,八经卦和六十四重卦都由这两种符号组成。《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乾卦为六阳爻,坤卦为六阴爻,故《系辞》又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仪是易经的核心原理。宇宙万物的性质和运动都有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如天地、男女、水火、昼夜、寒暑、晴雨、明暗、刚柔、动静、上下、轻重、虚实、平仄……,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另一个相对于它反面的事物共生共存,互为阴阳,虽然无时不在矛盾之中,却离不开对方而单独存在,共同促进矛盾转化与自身性质的变化,而使其成为互为联系而相对的统一体。在单个事物本身,也存在着正反两面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时时产生矛盾而解决矛盾,以求得发展。另外,在《序卦》中,六十四卦以错卦和综卦的形式成对排列,六爻阴阳相反的两卦叫错卦,六爻上下颠倒的两卦叫综卦,这又反映了阴阳两仪一正一反波浪式发展原理。如《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这段话就显示了乾坤、屯蒙、需讼等三组对卦波浪式发展的轨迹。
    阴阳两仪及其波浪式发展原理在对联的形式和内容及其与书法的关系上都有明显的反映。
    一、在形式上。对联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一副对联分上下两联,上下联的句数与句数、字数与字数相等;声调上是本句平仄交错,上下联同一位置节奏点平仄相反。节奏,指联句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多数以一字或二字为一节奏点,少数多于二字。上下联相等、平仄相反为阴阳;平仄交错、上下联共同表现一个主题为波浪式发展。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道布三千界
身修五百尊
  上联是一句五字,下联也是一句五字。上联的声调是仄仄平平仄,下联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上下联同一位置节奏点的平仄相反。又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另一联:
无声胜有声,此味方从今日得
有法还无法,其言可给后人听
    上联是两句十二字,下联也是两句十二字。上联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的声调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同一位置节奏点的平仄相反。
    二、在内容上。包括轻重相当和虚实相生两组关系。轻重和虚实为阴阳,相当和相生为波浪式发展。
   (一)轻重相当。这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对联用语与描述对象互为阴阳,要轻重相当;二是上下联意思互为阴阳,要轻重相当。
    1. 对联用语与描述对象的轻重相当。对联用语要恰如其分地反映描述对象,过重过轻皆不可取,但往往是过重的情况较多。轻重相当的如郭沫若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画像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赞扬《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通过描写狐仙鬼妖的小说故事,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这种高度评价,蒲松龄是当之无愧的。而轻重不当的如冯友兰寿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联:
道胜青牛,论高白马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此联以“青牛”借代骑青牛出关的《道德经》作者老子,以“白马”借代论辩“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子,来称誉现代哲学家金岳霖的学术成果超过了古代的老子与公孙龙子,显然有过誉之嫌。
    ⒉ 上下联意思的轻重相当。这是指上下联在气势、神采、情调等方面要匹配。这有两解:一是轻重相同或相近,二是轻重悬殊。
   (1)轻重相同或相近。如佚名题北京居庸关联: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云
    上联描绘了大海吞没边塞清冷的月亮的景象,下联描绘了乱云笼罩长城的景象,上下联的轻重是一致的,都让人有一种雄浑、悲壮、辽阔之感。又如清代硕庆题云南昆明黑龙潭联: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此联上下联轻重相近,下联比上联稍重。一般而言,上轻下重较为妥当,而上重下轻易有虎头蛇尾之感。
    另有一种情况,虽然是上下联轻重相同,却是要尽力避免的,这就是“合掌”,即上下联完全重复说一个意思。如佚名题湖南洞庭湖夜色联: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深
    上下联用了相同词义的词语来描写相同地点的相同景色。“云泽”是洞庭湖的古称,“清光”是月色的雅称,“满”和“深”都是月色充足的意思。此联犯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之病。
   (2)轻重悬殊。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运用反义词、反衬法,有意拉开上下联的距离,使对比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突出。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常人千百句
能者二三言
  “常人”与“能者”是能力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同一个问题,常人要用很多话来说,而能者只要三言两语就能切中要害。“千百句”极言其多,为重;“二三言”极言其少,为轻。四两拨千斤,两者高下之分不言而喻。
  (二)虚实相生。虚是指议论、情感、想象、意会等抽象感受;实是指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等具体形象。对联讲究虚实结合,全虚,容易流于朦胧;全实,容易流于呆板;不虚不实,亦虚亦实,最为理想。如清代陈大纲题湖南岳阳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上联写四面湖山,眼见者为实;下联写由湖山产生的感想,想起了宋代范仲淹的名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想者为虚。全联虚实相生,艺术感染力亦随之增强了。又如明代周亮工题浙江江山仙霞岭关帝庙联: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此联“拜斯人”、“磕了头”、“入此山”为实写,其余皆为虚写。“出此山”、“扪着心”,不是指具体的动作,而是指朝拜过后的深刻自省。此联也是虚实相生,言浅意深。
    三、对联与书法。对联从问世之日起,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对联与书法的关系最为紧密,这是对联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所决定的。对联按悬挂的场所分,有馆堂联、戏台联和名胜联等数种,这些对联都是用各体书法书写出来或书写后加以镌刻的,对联与书法密不可分,是互为阴阳、互为表里的统一体。对联除了讲究自身的内在美,还讲究书写的形式美,贵在联书合璧,相得益彰。一副内容优秀的对联,如果没有相应的书法来表现它,就会像仪表不整的西施,难登大雅之堂。因此,一个对联作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书法造诣来书写自己的作品,终是阴阳失衡,颇为遗憾。民国以前的对联名家,都有较深的书法功力,这点值得现在的对联作者认真学习。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对联最突出地反映了易经阴阳两仪及其波浪式发展原理,这是对联赖以生存的基础。
简易  变易  不易
    东汉郑玄在《易赞》中认为易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也称为简易,易经中有关论述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得失之报。”以上论述提示我们:尽管宇宙万物十分复杂,难以穷尽,但是通过易经的思想方法,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抓住主要矛盾,以简驭繁,由博返约,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出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
    文学体裁的篇幅有长有短,小说有长达几十万字的,诗中最短的五言绝句也要有二十字,而对联是最为短小精悍的文体,一言联只有两个字,最常见的五言联和七言联也分别只有十字和十四字。但对联深得“简易”之精髓,概括力极强,篇幅虽小而容量大,可反映复杂的世态,可刻画多彩的人物,可阐述深刻的哲理,可抒写博大的胸怀,可倾泻丰富的感情,可描绘壮美的景色。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处世当知众味
得时莫舍人为
    此联是说社会是十分复杂的,与人接触,应该了解各种人物的好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天时有利的情况下,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又如佚名题安徽霍山韩信祠联:
成败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从军,先在项羽麾下,不得志而改投刘邦,也不受重用,于是决心离开。刘邦的谋士萧何深识其才,星夜将其追回,随之被拜为大将,立下赫赫战功。汉朝建立后,刘邦怕其谋反,将其拘禁,最终为吕后所杀,而计策则出自萧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少年时家贫,常寄食于人,遭人嫌弃。有一洗衣妇很同情他,总是给他饭吃。这妇人是“存”他之人,而另一妇人吕后则是“亡”他之人。此联短短十个字,不仅概括了韩信的一生,而且点出了其成败之由,绝不比一部《韩信传》逊色。又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定然佛在心中见
行者道从足下生
  此联揭示的哲理是:佛不在庙中,而在人们自己心中,有道是“我心即佛”,如不修心,不管如何念经拜佛,终是枉然。世上本来没有什么现成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路,人生的路同样也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又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另一联:
独乐何如众乐
著名本是虚名
    此联是说一个人独自享受快乐,不如与大家共同享受快乐,大家都有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名声本是虚无的,为人要实在,要做实事,要名实相符,不能沽名钓誉。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从而褒扬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又如何香凝挽廖仲恺联: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此联是国民党左派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后,其夫人何香凝所写的挽联。上联说你我夫妻恩爱,未能白头偕老,到来世我们再续前缘;下联说培育儿女的责任本来是两个人共同承担的,现在我会一个人去完成。全联在抒发对丈夫和战友的如海深情的同时,愤怒谴责了国民党右派的罪行,表示了不悔不惧的斗争精神,读后令人感动不已。又如笔者集克鼎铭文联:
钟静寒山夜
月明野庙天
    此联是说钟声使寒山寺的夜晚更显得宁静,皓月使野外庙宇的上空更显得空阔明亮,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禅意悠深的画卷。
    易经中有关变易的论述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也。”“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神无方而易无体。”“通变之谓事。”“拟议以成其变化。”“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一阖一辟谓之变。”“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化而裁之谓之变。”“变通者,趣时者也。”“功业见乎变。”“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以上论述提示我们:宇宙万物错综复杂,时刻变化,没有一个事物是独立存在并且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知变、应变、适变。
  对联虽然讲究格律,但格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其中存在“变易”原理,有些规则可以有所变通:
    一、词性可变通。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同一位置用词的词性要相同,但有时词性不同的词也可相对,这有几种情况:
  (一)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可相对。如清代乾隆皇帝题浙江杭州西湖净慈寺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满”为形容词,“飞”为不及物动词。
  (二)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词性不同可相对。如郭沫若题东北图书馆联:
宋人方守株待兔
大道以多歧亡羊
    “宋人”与“大道”均为偏正结构,而“宋”是为名词,“大”为形容词。
    (三)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词性不同可相对。如明代于谦题江西九江庐山香炉峰山阴石屋联: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欲”与“遥”均为状语,而“欲”为动词,“遥”为形容词。
    (四)同义联合结构、反义联合结构词性不同可相对。如文怀沙集陆游诗句赠胡耀邦联:
民望藏饥渴
公行胡滞留
    “饥渴”为形容词性同义联合结构,“滞留”为动词性同义联合结构。又如清代刘坤一题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兴废”为形容词性反义联合结构,“古今”为名词性反义联合结构。又如老舍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联: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鬼狐”为名词性同义联合结构,“笑骂”为动词性反义联合结构。
  (五)联绵词词性不同可相对。如郭沫若赠魏蓉芳嵌名联:
莫学芙蓉空有面
应效芬芳发自心
   “芙蓉”为名词性联绵词,“芬芳”为形容词性联绵词。
   (六)同义联合结构、反义联合结构与联绵词词性不同可相对。如清代何绍基挽魏源联:
烟雨漫湖山,佳壤初封,千古儒林凭吊奠
姓名留宇宙,遗篇在案,几行涕泪点斑斓
   “吊奠”为动词性同义联合结构,“斑斓”为形容词性联绵词。又如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中所撰联:
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
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娑而舞
   “俯仰”为动词性反义联合结构,“婆娑”为形容词性联绵词。
   (七)文言虚词词性不同可相对。如弘一法师所撰联: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见我非僧
   “方”与“安”均为文言虚词,“方”为副词,“安”为代词。又如宋代朱熹题福建漳州芝山书院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之”与“以”均为文言虚词,“之”为助词,“以”为连词。又如佚名题福建连江青芝寺联: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之”与“亦”均为文言虚词,“之”为助词,“亦”为副词。又如佚名题安徽休宁海阳书院联:
敏于事而慎于言
持其志毋暴其气
   “于”与“其”、“而”与“毋”均为文言虚词,“于”为介词,“其”为代词;“而”为连词,“毋”为副词。
  (八)叠字联词性不同可相对。如佚名题江苏苏州网师园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暖暖寒寒”为形容词,“花花叶叶”为名词,“寻寻觅觅”为动词,“暮暮朝朝”为名词。
  (九)词性不同的词,借用字义的变化或字音的相同可相对。这有两种方式:
  ⒈ 借义。联中用某字甲义,但借用其乙义来与另一字相对,如佚名题眼镜店联: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能辨雾中花
    “草”为“起草”之义,为动词,但借用了“青草”之义,为名词,用来与名词“花”相对。
    ⒉ 借音。借用联中所用之字的同音字来与另一字相对,如佚名题江苏无锡鼋头渚登澜堂联: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
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
    下联 “洪”字借用其同音字“红”字之音,与上联“绿”字相对,颜色词对颜色词,为工对。
  二、字的平仄可变通。这包括联中平仄和联尾平仄的变通。
  (一)联中平仄可变通。联律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节奏点平仄相反,本句中平仄交错,但有时可变通,这有两种情况:
  ⒈ 集句联的联中平仄可变通。集句联是摘取现成诗文的词句来组成的对联,因其语言浑成,极具匠心,故在平仄上(有的还在词性上)可有所宽容。如清代纪昀嘲庸医联:
新鬼烦冤旧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此联亦庄亦谐,嘲讽庸医入木三分。上联出自唐代杜甫《兵车行》诗,下联出自唐代李商隐《马嵬》诗,上联第五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旧”。又如佚名题酒馆题:
有同嗜焉,从吾所好
不多食也,点尔何如
    此联以亲切轻松的语气招呼客人,显示了店主人的诚恳和随和。上联首句出自《孟子·告子上》,次句出自《论语·述而》;下联首句出自《论语·乡党》,次句出自《论语·先进》。上联首句第二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同”。另外,在词性上,动词“有”对副词“不”,动词“从”对量词“点”,助词“所”对动词“如”。
    ⒉ 巧联和趣联的联中平仄可变通。巧联的特点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趣联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正因如此,其平仄可突破一般的限制,如某酒楼在报上的征联: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从字面上看,无一字不工;从语义上看,上联是酒名,下联是天气,两者并不关联,这是一副绝妙的“无情对”。上联第三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白”(“白”在旧诗韵中为入声字),第四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兰”。下联第三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黄”。又如佚名题财神庙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此联以财神的口气叹苦经,把那些平生不好好做点正事而一心想发财的求神拜佛者挖苦了一番,令人忍俊不禁。下联首句第二字和第三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作”和“半”。
  (二)联尾平仄可变通。联律要求上联收仄声尾,下联收平声尾,但有时因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是上联收平声尾,下联收仄声尾。如明代杨士奇题裁缝铺联:
金针引动独龙行
                                        银剪裁开双凤舞
  上联尾“行”为平声字,下联尾“舞”为仄声字。又如陶行知自勉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上联尾“来”为平声字,下联尾“去”为仄声字。
    三、字的结构可变通。联律要求用字精到,贴切地表达联意,但在嵌名联创作中,因为要求将某个规定的名字或名称放在对联中,而有的名字或名称很难组词,甚至不能组词,所以这时可变通字的结构,用拆字的方式来组词,往往会取得令人叹服的效果。如笔者为某中学校长张财所撰嵌名联:
开弓长喜蓝天阔
觅贝才知大海深
    此联将“张”分拆为“弓”、“长”两字,将“财”分拆为“贝”、“才”两字,放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弓”和“贝”均为名词,“长”和“才”均为副词,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准确表达了联意。又如笔者为经营房产与桥路工程的企业家林鑫所撰嵌名联:
                                      双赢从不罄山采木
                                      三省常能点石成金
    “林”与“鑫”对仗很困难,因“鑫”字除了用于人名或店名外,无法组词。此联用拆字的方式,在上下联首尾组成了“双”“木”(林)、“三”“金”(鑫),巧妙解决了撰联的难题。
四、用不用汉字可变通。对联是用汉字撰写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有时又可变通,而且往往会取得出人意外的效果。如佚名所撰联:
?,??,???
!,!!,!!!
    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有两名学生惨遭警察特务杀害,此联是追悼会上的挽联。上联连用六个问号,表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控诉和严厉质问,下联连用六个感叹号,表示要为死难者报仇的决心和斗志。用标点代替汉字,真是“无字胜有字”。又如旧时某英语教师为一位数学教师写的挽联:
XYZ送了君命
WFS依靠何人
    此联在使用汉字的同时,还掺进了英文字母。X、Y、Z是数学中常用的未知数符号,W、F、S分别是妻子、父亲、儿子的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对仗十分工整,既暗示逝者是数学教师,又切合作者自己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全联用特别的形式,对教师生活困苦、同事遭遇不幸,表示了悲愤之情和怜悯之心。
    五、长联可变通。一般来说,上下联各达三句及三句以上可称长联,长联在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变通较多,联愈长,变通可愈多,因篇幅所限,以下举例只用上下联各三句的长联。如清代林则徐题福建州贡院联: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此联从词性看,形容词“孤寒”对名词“文字”,动词“到”对量词“个”,代词“此”对方位词“中”,副词“莫”对代词“谁”,形容词“苦”对名词“才”。从结构看,动宾结构“到此”对偏正结构“个中”。又如郭沫若所撰辛亥革命春联:
诏书颁下九重来,国会缩短三年,要与列强争优胜
峨眉耸立青天外,山势蜿蜒万里,飞临当户作画屏
    此联从词性看,数词“九”对形容词“青”,量词“重”对名词“天”,动词“来”对方位词“外”,动词“缩”形容词“短”对联绵词“蜿蜒”,介词“与”对动词“临”,副词“列”对动词“当”,形容词“优胜”对名词“画屏”。从结构看,动补结构“缩短”对联合结构联绵词“蜿蜒”,偏正结构“列强”对动宾结构“当户”,联合结构“优胜”对偏正结构“画屏”。从平仄看,上联第二句第二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会”,第三句第六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优”。下联首句第二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眉”,第四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立”,第六字应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天”,第三句第六字应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画”。
    六、根据不同要求,对联在篇幅、内容、句式、语体、语气、文采、手法、风格等方面可有很大的变通。
   (-)篇幅可长可短。短联如:
                                              死
                                              生(生字倒着写)
    这是1926年3月北京群众为抗议段祺瑞政府制造的“三·一八”惨案而写的对联,只有两个字,体现了“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的斗争精神。长联如清代钟云舫所撰四川江津临江城楼联,长达一千六百一十二字,该联在一些对联书籍中常有介绍,此略。
   (二)内容可深可浅。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有相皆非相,其相何其空也
无言亦是言,此言如此实哉
    此联讲的是颇为深奥的佛学哲理。又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另一联:
能下方能上
可行乃可言
    此联讲的是颇为浅显的人生哲理。
   (三)句式可骈可散。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联:
相得在心,知足还知不足
独行于世,有为也有无为
    此联用的是骈文句式,节奏感颇强。又如笔者集《泰山金刚经》另一联:
此子知心不
其人可意耶
    此联用的是散文句式,节奏感不十分明显。
   (四)语体可文可白。如笔者为上海文庙大成门所撰嵌名联:
                                     门纳莘莘学子,足云大矣
     心通浩浩源头,必可成哉      
    此联多用文言词,特别是“矣”与“哉”,又是文言语气词,更加强了其文言色彩。又如佚名所撰讽刺汉奸汪精卫的嵌名联:
白费精力
有碍卫生
    上联说其卖国必然枉费心机,下联说其品行肮脏,用的全是白话口语,但在平常中见匠心。
   (五)语气可庄可谐。如徐特立书赠青年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此联语气庄重,体现了革命前辈对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又如旧时笔记中有一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此联说的是清代科考趣事,某考生将《尚书·泰誓》中“昧昧我思之”误写成“妹妹我思之”,考官就批了“哥哥你错了”几个字,成了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语气诙谐,令人解颐。
   (六)文采可浓可淡。如明代郑烨题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台榭漫芳圹,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此联用工笔重彩描写了濛濛春雨中的西湖美景。又如佚名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明月亭联:
月明如画
江流有声
    此联用语朴实,明白如话,字数虽少,却意境深远,散发着清淡闲适的禅味。
   (七)手法可直可曲。如清代林则徐自勉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作者心中充满浩然正气,坦坦荡荡,直抒胸臆,十分感人。又如佚名所撰联:
阅透人情知纸厚
踏穿世路觉山平
    此联不直接说人情薄,世路险,而是转弯抹角地说纸比人情厚,山比世路平,寓意含蓄,耐人寻味。
   (八)格调可雅可俗。如清代高其佩写景联: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此联描写初春院落幽雅的景致,抒发了作者高雅的情怀。又如佚名所撰开店用联:
一点公心平似水
十分生意稳如山
    此联是说买卖公平,诚信待人,生意才会兴隆,意思十分通俗,常人都能理解。
易经中有关不易的论述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以上论述提示我们:尽管宇宙万物各不相同,瞬息万变,但是都存在着基本规律,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对联的格律虽然严而不死,但又宽而不滥,有些规则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不容丝毫改变,这就是“不易”原理。如对联要分上下两联,上下联的句数与句数,字数与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末尾平仄必须相反,上下联重复字不可不对等交错,上下联不可“合掌”,这些都是不能变通的。
    简易、变易、不易其实就是归纳、演绎和定理,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对联撰写之中。
  
    易经有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反映在对联撰写中,就是上下联同一位置用词的词性和结构要相同。
    易经衍生出众多预测门类,如六爻学、八字学、梅花易数、紫微斗数、奇门遁甲、六壬学、风水学、测字学、手相学、面相学等等,其根本要求是准确性,要一语中的。这反映在对联撰写中,就是对联要切人、切事、切景。易经预测学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对预测者的更高要求是出手神速,立竿见影。这反映在对联撰写中,除一些长联外,就是要求撰联者才思敏捷,出口成句、落笔成联。前人颇多此类佳话,笔者也曾在一次聚会上连撰七副嵌名联,且多为得意之作。
  
    对联是一种形式简单而内容并不简单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语)的易经原理,正确理解和运用易经原理,以之指导对联写作,一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在对联上能有今天的收获,这和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易经原理,与其能量场产生共振很有关系。最后,再将对联与易经结合,作一副卦名集联来结束本文:
否泰咸无妄
乾坤大有观
    此联包含了《否》、《泰》、《咸》、《无妄》、《乾》、《坤》、《大有》、《观》等八个卦名。
2#
发表于 2012-10-24 11:01:22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这样子来讲易的,有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7:59 , Processed in 0.0395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