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8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镇江籍楹联大家赵曾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30 16:3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2008.06.16
作者:欣士敬
==================================================

  2007年12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今镇江楹联》,共收14大类2846副楹联。作者从明清时起直到当代约有两百多人,如将集名类的原作者也计算在内则数不胜数。在诸多作者中,要找一位镇江籍代表人物,则非赵曾望莫属。
  赵曾望出生于1847年,是近代镇江历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气横溢的学者。在清末的1911年,镇江曾经成立一文学社团,叫海门吟社。赵曾望是主要发起人并且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社长,其声望在当时的镇江文坛无人可以超越。在《古今镇江楹联》中,赵曾望的作品数量多(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内容博(几乎每一大类都有)。既有原创联,也有再创作的集句联;既有常见的四字五字六字七字联,也有十多字、几十字的长联。最长的一副达240字之多,比起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联还多60个字。
  赵曾望性情耿直,不习官场,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几年后辞职南归,埋头著述。后因生计受聘一盐商在苏北掘港工作,故常往来于镇江、如皋之间。他著作较多,据《镇江市志》介绍,已经刊行的有《十三经独断》《窕言》等九种。《古今镇江楹联》中摘选的楹联,就是出自他撰写的楹联丛话。楹联丛话全称《江南赵氏楹联丛话》,全书约六万五千字,著录联话301则,另附各类集句联389副。
  关于书名,赵氏在自序中有过解释。当时福州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已经行世,梁氏曾做过江苏巡抚,他的书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镇江另一位对楹联也素有研究的李承衔在刊行楹联著作时,为回避同名和表示谦虚,定名为《楹联剩话》,可结果还是与梁章钜续出的一书同名。故赵曾望在列举历史上几部同名书后,说:“经史道大,不在书名立异,况楹联詹詹小道,奚不可援以为例哉!”“继思不必与中丞(指梁章钜)立异,特改而同之。”从定书名这件事上,可见赵曾望的思想是比较通达的。
  在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和李承衔的《楹联剩话》中,多以记录、介绍他人的楹联并加以评说为主,而赵曾望的楹联丛话记录的多数是他自己的创作及创作的缘起、经过和反应。可以这样认为:赵氏的联话实际上是一部他自己的楹联创作史话。他在书后的“综说”中也说:“梁、李之联,得诸人者居多;余则度撰,占其大半。”书后附录的集句联,则完全是赵氏自己博览群书后融会贯通的再创作。
  赵氏的楹联很大一部分是应实际需要或应亲朋好友之请而撰写的,所以实用性很强,应情适景是一大特色。试举一例:
  赵曾望在镇江住宅的东边有座已经荒废的药师庵。1887年戴以珣集资修复。庵中还增加了一座华王殿,请赵曾望拟一楹联。赵问:“我知道一副老联叫‘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时闻’,可以用吗?”戴摇头说:“这副联中‘一时闻’三个字不好。”赵又问:“就此联意翻新,行不行?”戴说:“就是这个意思。”于是赵曾望写出一副新联:
  颅岂能开,只缘奸贼当诛,欲代雷霆除大憝;
  臂何须刮,自是圣人无病,幸从日月附余尧。
  联中对华陀为关羽疗伤、为曹操治疗的两个故事,作出了更为符合人民愿望的解释,满足了戴的要求。
  赵曾望楹联的艺术性特点是构思奇特,常常给人一种汪洋恣肆、异峰突起的感觉,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反映出他的情趣、志向和个性。再举两例:
  西津渡观音洞镇江人是熟悉的。赵曾望在一则联话中说:“余每履其地,窃叹主僧之但知敛财,且悯祈祷者之胶胶于名利也。乃书一联,昭示大众”:
  心在塔铃中,直须洞水西流,那日再来谈佛意;
  手持杯珓掷,试问大江东去,甚风吹得到仙才。
  全联用反问的语气,起到了破除迷信的作用。
  十九世纪末,镇江江边有个酒楼,名叫缦蓉楼,赵曾望“屡与诸同人宴集其上,一日酒酣气热,戏撰楹联”:
  谁为翔渚灵妃,倒三尺金尊,杯底吸来焦岭月;
  就是倚楼旧主,仗一枝玉笛,袖边吹起大江涛。
  这副楹联的构思可谓奇特。在全国楹联界影响颇大的吴恭亨的《对联话》在引用此联后评论说“亦自豪迈”。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1993年出版了一部《名联谈趣》,也谈到这副楹联:“‘翔渚’是回翔于江渚之意,‘灵妃’乃江上仙女,‘倚楼旧主’指唐代诗人赵嘏,有‘长笛一声人倚楼’名句,世称赵倚楼,切合作者之姓。此联气象豪放,声调铿锵,堪称佳作。”
  赵曾望的楹联书卷气较重,常常运用典故。他在联话中讲过一件往事,上私塾时他父亲一位朋友出对子考他。第一次出:“四方东西南北。”他思考一会儿回答:“五辰春夏秋冬”。第二次又出“四方南北东西”。他应声回答:“三德刚柔正直”。“五辰”、“三德”都出自《尚书》。
  由于他熟悉古籍,所以他在构思联句时常常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自己也认为“楹联以脱口而出不假雕琢者为高”。特别是集句联,常常令人感到贴切自然。
  这里再举两例:
  1871年冬天,赵曾望在承德舅舅家巧遇在北京结识的一位诗友,诗友在刑部工作,赴热河查办事。他邀请诗友在一古寺中饮酒,并事先写好一副对联相送。诗友打开上联,见是“为偷浮生半日闲,因过竹院逢僧话”,是李涉的诗。诗友惊讶地问:“这怎么对呢?”打开下联:“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的诗。诗友大笑,连喝五杯。赵曾望在这则联话后说:“时风雪正厉,轩前惟瘦竹、青葱,景与词合,亦甚可人也。”
  赵曾望曾为朋友书写过一集诗联:“林间暖酒烧红叶,水面回风聚落花。”上句出自白居易,下句出自张宾。朋友们都认为很好,有“富贵神仙气”。后来,赵曾望江南某洲访问,被访问者提出求一副对联,赵铺纸写道:“林间暖酒烧红叶”,这一句是很切景的,有一位过去见赵写过此联的人悄悄说:可江南哪来落花呢?赵听后笑笑说:“苹花可以吗?”接着写出的下联变成“洲上相思愁白苹”,这原是刘长卿的诗句。可见赵曾望才思敏捷。
  赵曾望很注意从民间创作中汲取营养。过去银山门一带每年秋天都要请僧念经,设斋供僧,其间也有楹联。赵曾望有一次去看中了一联:“替鬼化缘,拈芝麻凑斗;请师作法,尽蜡烛念经。”赵认为“纯用吾乡谚语,可云巧不伤雅矣”。他为此也学写一联:
  饿鬼莫慌忙,吃饭须知防饭噎;
  高僧休懈怠,念经不怕少经钱。
  赵曾望还搜集了一些民间创作的对联,如理发店:
  休言毫末交易,恰是顶上工夫。
  饭菜店:
  你休夸是大肚罗汉,俺最喜得净盘将军。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艺术样式,它是由汉字的单音独体的特点形成的。在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当前,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保护并发扬楹联这一形式短小而内容丰富的遗产,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古今镇江楹联》的编辑和出版正是源于这一指导思想,至于宣传介绍镇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楹联大家,则属于同一钱币的另一面。其实又何止是一个赵曾望,他不过是巍巍群山中的一座高峰而已。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6:56 , Processed in 0.03763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