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5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对联杂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0 11:3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烟台晚报
作者:
吴树功
=======================================================================

    最初接触的对联是贴在灶王爷两边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小年“辞灶”时,母亲老念叨它。上学识字后,记的多是短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春节里,听说谁家的春联出自大手笔,便会去看个究竟,如果旁听到有学问的长者评解一番,那感觉胜于吃一支二分钱的糖葫芦。
  上高小时,班主任常说:“有志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初中时,数学老师告诫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一放难收”;高中时,经常回味的是毛泽东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毕业时,学校贴的对联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高考中榜后,自己用一副得意之作代替了它:“今日都赏盘中鲍,当年谁见草上牛?”鲍、牛二字隐喻我的两位恩师:鲍光培和牛国光。

  “文革”初期,高校里也偶见一些对联。我校食堂大门口贴的是:“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横)又圆又滑。”清华园里见有:“氦氖氩氪氙惰性十足;吃喝拉撒睡诸事不问。(横)一群混蛋。”那个时代就是如此疯狂。也有感觉良好的记忆:每当看到中文系的陈瘦竹先生,就会想到抗战期间老舍先生在重庆写的“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这副极好的诗联,可惜那时均在革“命”之列。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春节,贴在市府街的一副对联口传甚广:“两棵白菜辞旧岁,三只萝卜迎新春”,横批“一人一斤大头(鱼)”。这副对联连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票证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几年前,在厚安街的一饭店外看到一副通俗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在一个县市路边饭店吃饭时,也见过类似的对子:“苦也好,累也好,干好;穷亦罢,富亦罢,喝吧。”
  虽然自己不太懂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但一直是楹联的粉丝,因为感觉好的对子往往会变成记忆里的书签。

===========================================
错注:文中食堂及清华园两联代注释(横)以示区分。清华园联用今音,上联仄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穷亦罢,富亦罢,喝吧”,最后应为“喝罢”才对仗,不过取其口音,读作“吧”,一方面符合声律上仄下平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大众朗读习惯,可以看做对联形态的一种特殊存在。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7:44 , Processed in 0.04001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