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12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4 17: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拘我研究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2#
发表于 2006-8-5 00:13:20 | 只看该作者
偶过去也有些这么个怀疑,可惜查证不来

还真得感谢这些书呆子,长见识了
3#
发表于 2006-8-5 02:36:5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好。什么绝非女人一出手就给了老鸨10两银子,当老子冤大头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2:51:39 | 只看该作者
扣,还贵过天上人间呀
5#
发表于 2006-8-5 05:45:5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huaihuagongshe.com/dispbbs.asp?boardID=5&ID=2856

我只确知一个数字,偏偏这个数字就错,不得不怀疑文章的可靠性了。

文章说,“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又说“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其实用大腿来思考也应知其论断为非。经隋末大乱,中国户数二不存一,民力凋疲。贞观初距建国才十来年,不可能得到如此恢复的。考唐丞相杜佑《通典·食货典》,里面记载道:“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每斗至十三文;青、齐州谷每斗才五文。此后天下无贵物,两京一石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一百二十文。”这“一石米二十文”才是我所知的最高记录。

太宗皇帝诚千古一帝,但他的威德在于最开明的政治和最强盛的武力(那时千余步兵稳胜两万胡骑,汉武时也有类似比较),而不在于经济。关于贞观米价可参看下面文章,同样是历史没学好的人写的(注意,铜钱未必是足钱,需要进一步比较,但我手头没有资料)。另外,说“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其实这样的简单类比不尽科学。那说的是购买力对比,而没有把生活习惯考虑进去。从前的有钱人生活也极为俭朴的,一直到解放前仍然如此。比较一下当前的月光族吧:一吨可以干掉一两千,抵大半月工资;而开店的小老板们月进万元,却从来不会舍得那么花。——古代中国可没有月光族。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5194/545813.html

唐代的物价(货币小传)

  卢布林

  经济学家说,物价是各项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也是天时地利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影响物价变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就是货币。那么,循着唐代货币政策的变化,追溯物价轨迹以及它不断发生的波动,一个时代的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历史上,每一新朝开国之初,都不免承继前朝之弊;首当其冲的,往往是因生活物品短缺而带来的物价上涨。据《旧唐书·高祖纪》载,唐高祖初得天下时,由于京师谷贵,甚至禁止关内屠沽;武德元年以后废除隋五铢,创立通宝制度,都是为了平抑物价,提高货币购买力。但是,由于连年征战,农业歉收,直到10年后唐太宗继位,各地物价仍高居不下。但是,仅过3年,情况就有好转:“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关中丰熟,马牛布野。又频年丰稔,米斗三四钱。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贲粮,取给于路”。显然,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安定、粮绢丰增,通宝货币升值了,物价才有这种大幅回落。太宗在位期间,并没有出台新的货币架,贞观时期强盛国力,完全靠通宝币值及较低的物价来支持。
    到了高宗执政,前期物价也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是丰收年,洛州一带粟米每斗才两钱半。这是高宗时代的最低粮价。直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大钱,造成商贾不通,米帛腾贵,又因连年对高丽、吐蕃及突厥用兵,农事不振,引起物价飞涨。在很长一段时间,关中一带米斗竟达三四百钱。前后不到20年,变化之大,令人感叹。其后从武则天称帝到唐中宗复位,天灾连绵,百姓不足,兼以恶钱流行,各地物价没有复原机会,“米斗百钱”是随处可见的记录。
    唐玄宗在位近50年里,是大唐政治升平、经济繁荣的盛世。四海之内生产增长,物质供给充裕,为物价回落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采取收兑恶钱、增加铜钱流通量等措施,使通宝货币的币值及购买力高而强。当时,一枚足值五铢钱重4克,每斗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粮价米斗两钱计,每克铜币可购米0.98市斤,每文通宝可购米3.9市斤。可以说,这样的物价水平,这样的货币购买力,正是大唐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天灾频繁,征敛急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自然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景象。大唐前期令人向往的物价水平与货币购买力,是一去不复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1月12日第二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0:53:17 | 只看该作者
嗯,不过我觉得大体思路是对的,细节未必考证很确切,不过也不容易考证很确切
7#
发表于 2006-8-5 14:59:17 | 只看该作者
困大隊長果然厲害...咱們長見識了.......
這樣大篇, 少不免要抬舉你一下地....
8#
发表于 2006-8-11 18:54:5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学,有没有转换一下自己目前的薪金,算算在个朝代的阶级成分?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5 20:11 , Processed in 0.0401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