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48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军衔被人为压低 毛泽东为何不喜欢的上将萧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29 15: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我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5:30:09 | 只看该作者
<p></p><p>&nbsp;&nbsp;&nbsp;&nbsp;萧克上将是个老革命,和林彪一样出身于<nobr><a class="iAs"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黄埔</a></nobr>四期。萧上将十六岁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后在叶挺部效力,并于一九二七年入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一路败退上了井岗山并在整编后的红四军任职。从这点看按说萧克该算是主席的井岗嫡系了,可从萧克个人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毛主席一直是有保留的支持的,在朱德,和毛泽东在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也倾向于朱德一边,而正是在这场争论中,林彪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过萧克还是凭战功于24岁当上了红八军的军长,虽然比不上林彪的24岁军团长,也算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年轻将领之一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当然单单支持了朱德这还不是主席不喜欢萧克的主要原因。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受命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做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西征寻求和贺龙部会师。从此萧克作为贺龙的副手开始了和贺龙长达十年的不算太愉快的<nobr><a class="iAs"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合作</a></nobr>。说起来萧克和贺龙的第一次误会还是因为某次战斗中萧克,王震所部擅自撤退,使贺龙部受到了很大损失。<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西征会师后,萧克贺龙联军所部一路损失巨大,仅萧克一部就从出发时的近万人减员到了不足四千。贺龙,而这时萧克所部真正的救命草却是当时在川康黔大出风头的张国焘。张国焘当年手下全胜时有八万之众,别看张国焘看别人都从上向下看,对贺龙横竖不顺眼,可对萧克就挺客气,从萧克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也没甚么微词,而张国焘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对萧克表示赞赏。萧克并对一方面军突然离开四方面军北上表示了不解,据萧克称这也代表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大多数将士的态度。等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萧还在张国焘手下做了军长,而这时贺龙,萧的政委王震都是支持毛泽东的,以后,毛泽东对萧克有些成见也就不奇怪了。另外还有萧克在红六军团时的后台老板任弼时,当年在苏区也曾激烈的反对过毛泽东,毛泽东对这支由弼时,萧克统带的队伍有所偏见也就在所难免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等到张国焘彻底失败后,萧克也回到延安,进了军政<nobr><a class="iAs"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学</a></nobr>。抗战时期再次和贺龙搭档做了120师的副师长,萧克这个人说起来还是挺戈的,给贺龙当副手时还向中央告了贺龙一状,说贺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事报到毛主席处中央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和萧克一起告贺龙的王震马上做了检查过了关,当然贺龙那时还打不倒萧克,不过以后贺龙对萧克这个120师的二把手也就没了好脸色。抗战后期萧克还当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在晚年写了本小说浴血罗霄,还得了矛盾<nobr><a class="iAs"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文学</a></nobr>奖,书中人物一个个鲜活鲜活得,说的就是这段时光的事。<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等到解放战争打响,贺龙是晋绥军区的司令员,萧克就当了个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仗仗挂个名,可临阵指挥决策却没了份,有点可有可无。到了1949年萧克算是终于解放被分配到四野当了个参谋长,可这时全国都解放的差不多了,连刘亚楼都从参谋长转到兵团司令了去过打仗的瘾了。萧克不过是烧了个冷灶。虽然赶上了衡宝等战役,但命令都是林彪亲自下的,萧克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怕是微乎其微。<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一晃时光到了开国后,萧克这个<nobr><a class="iAs"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0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土地</a></nobr>革命时期的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的副师长,革命半辈子到头来就混了个上将中的状元,看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师长都是元帅,旅长里当大将的有两个,副师长里聂荣臻是元帅,红一方面军其它的几个军团长级干部除了死了的和转民职的剩下的则都是元帅,就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职位也高于黄克诚,罗瑞卿等,更别提解放初才是省军区副司令的许光达了。说到底就是用许光达把萧克的位子硬给挤下去了。真不知道萧克这个叱姹风云曾和贺龙聂荣臻平起平坐的红六军团军团长120师的副师长当初戴上这上将肩章时是甚么滋味。</p>
3#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5:30:35 | 只看该作者
<p></p><p>&nbsp;&nbsp;&nbsp;&nbsp;授衔以后,在担任作训部副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的日子里,萧克又因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和上司彭德怀顶上了,萧克本人曾给国防部彭德怀写了封信,为军事科学院喊冤,又说学习苏联条例坚持正规化是必要的。萧克然后又在作训部开会批判彭总的亲信张宗逊上将,结果萧克的这些举动就被主席点名了,一句话;“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这之后就轮到黄克诚代表彭总整萧克了。萧克这人还挺硬气,整他他也不服软,气的黄克诚就说:“要多开几个会,深入讨论下”。批判完毕,萧克下放被迫离开军队到农垦部当副部长,属于有待遇有车有房就是没权的闲差一类。<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过了一年,彭总也倒了,据说挺后悔整萧克的,叫人递话过去让萧克别放在心上,萧克晚年在回忆录里对整张宗逊也表示了悔意。这不整来整去谁也没捞到好。<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等到文革开始,本来就靠边站的萧上将又靠的更边了,估计将来萧上将死后悼词里不会有甚么和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坚决斗争类的词,因为萧上将这个台下的早,那时候怎么也轮不到他和林彪,四人帮去火线斗争,其实,萧上将在回忆录里也提到自己在1959年后曾觉的林彪的一些提法不妥,可自己没勇气去说,以萧克对毛主席一贯的态度来看,这大约还是可信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文革后,萧克再次出山,72年做了军政大学校长,之后是一届军事科学院的院长,谁都知道这些地方就是给高干的养老院。算是荣誉退休。回头看看萧克的老政委搭子王震,同是上将,这风光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王震文革时都没倒掉,中央委员照做,文革后凭着和小平的关系,不但政治局进去了,还担任了一届国家副主席,后又去人大当了阵副委员长,以后到中顾委做了副主任,这立场可不是一般的正确。比起来,萧上将虽然没有以上的光圈,最后还戴了顶个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荣誉虚衔,总也算是聊胜于无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萧克将军退休后喜欢写传记文学,和军史研究。以后还但任了八路军系列从书的编辑工作,萧克的名言:“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历史要“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当然萧上将还有比别的位都高明的地方那就是能活,这显然是和他乐观霍达的人生态度显然分不开。到现在,能称的上是红军时期我军高级将领的就剩下97岁的萧上将一个了,仅从这点上讲,萧上将已经跨过了所有同时代的人。</p>
4#
发表于 2007-4-29 20:35:15 | 只看该作者
萧克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身于1907年7月14日。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人。<br/><br/>萧克是一位战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岗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之敌后根据地;40岁参加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曾经两次出任林彪的参谋长。<br/><br/>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斗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解放以后,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55年2月8日。被授予上将军衔。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为“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br/><br/>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斗年代,他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还未出版就被批过两次,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的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4:47:01 | 只看该作者
<p>谢谢飞眼MM,也跟着补充点东西,让大家多了解下</p><p>------------------------------------</p><p><strong>儒将军萧克</strong></p><p>作者:关马</p><p>初识萧克上将,是在1988年暮春,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萧老在鄂州考察,我作为摄影记者有幸伴随在他的身边。当时,那么多的省市领导蔟拥着他,轮着向他问好,汇报,并请他题字、签名。萧老仍然抽出空子来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打招呼。他慈祥地对我说,“小鬼,谢谢你呀,你跑前跑后最辛苦了,不过你的收获最大。你把我们都一网打尽了吧,我可挨了你不少‘枪’罗”。老人家风趣的话语驱走了我紧张的心态,我随口而出:“我可不是小鬼哟,我都四十而不惑了”。萧老哈哈一笑:“好,那我们差不多,今年我也刚好四十岁了。不过我可是‘公岁’哟”。<br/>肖老的情绪好,我的胆子也大起来,赶忙掏出采访本请他签名,肖老接过本子,稍一思索,就写下“西山地风景美,鄂州文史长“的联句,并签上了名字。我如获至宝,毕恭毕敬地向萧老致谢:“您是名扬中外的老将军,能见到您就是我的荣幸,更何况还得到了您的墨宝,我一定好好珍藏“。萧老摇摇头,挥挥手:不要说这些客套话,想见我,到北京找我就是了,说不定我们还会成好朋友呢……<br/>后来,我几次去北京,也动过去看望萧老的心思,但同伴们劝我,候门深似海呀,将军府那么好进?莫去吃闭门羹吧,我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直到1992年秋,我又去北京,办完公事就在一些街巷里乱串,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里,突然眼前的大红门上的门牌让我停下了脚步:这不就是萧克将军留给我的地址吗?<br/>来不及细想,我怀着欣喜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按响了门铃,值班员听我说明来意,让我稍候。不一会儿,门开了,来了我这么个小人物,没想到,萧老竟亲自迎到了大门口。他身上还是穿着那半旧的灰色中山服,脚蹬百纳底的手工布鞋,满面笑容,和蔼亲切,浓黑的寿眉下,一双大眼睛闪亮闪亮,仍然是那么精神。握着他的手,依然是那么苍劲有力,一股暖流立即充盈我的全身。我感觉到,高龄并不能让所有的人屈服,岁月的沧桑只不过是给萧老的脸上又刻下了一些印痕。坐在肖老简单而整洁的小客厅里,没有什么“将军府”的感觉,倒象在北京普通市民家中一样。只有迎面那幅挂满整面墙壁的一幅中国大地图,让我意识到是坐在一位曾经南征北战、咤咤风云的老将军面前。<br/>我们象是久违了的忘年之交般地互致问候,看来,肖老的心情总是那么好,那有一点点高官的架子。与他交谈,就象和一位文质彬彬的老教师聊天,不一会儿,拘谨的心情就无影无踪。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何不乘此机会采访一下这位“儒将军”的传奇人生。听了我的要求,肖老淡淡一笑说,我哪有什么传奇哟,只不过我这人的运气好。那么多的战友们都牺牲了,我却在枪林弹雨里幸存了下来。不是有句成语“前仆后继”吗,我这一生就是按照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继承烈士们的遗愿,踏着烈士们的足迹,不断奋斗,一步一步走过来的。<br/>他起身到里屋找出一张履历表给我,上面这样写着:<br/>萧克,湖南省嘉禾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连长,参加了北白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宜章黄沙堡游击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十二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和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荣获国家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br/>肖老辉煌的征程令我肃然起敬,但我的心头有一个疑问没有答案。我冒昧问道:萧老您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什么大家都称您为“学者军人”呢?萧老哈哈大笑:看来也是“浮夸风”作怪,说着好玩的,我这个人呐可从来都不敢认这个账。<br/>幸亏我还算个有心人,我掏出随身带来的一份资料,这是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一九三七年在延安采訪萧克后写的文章,当时,萧克才二十八岁,任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最年青的高级指挥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br/>我觉得同这位非凡的人交谈是心神爽快的,因为他有着许多精确的事实和数字——这和大多数中国人不同,他们对数学上的细节甚少兴趣。萧克本身就是对中国人旧有的谦卑行为的完全革命。他知道自己的价值,而且毫无顾虑地对它进行评价。他的独特之处是,他在日记上记了他曾参加的一百七十多次战斗。我问他曾负伤多少次时,他在纸片上写下了准确的日子。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干到底,有始有终。象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br/>萧老倚靠在沙发上,微闭着双眼,凝神听我读完这段话,思緖显然飞回了梦幻般的战争年代。稍倾他坐直了身子,恢复了神态。对着我幽幽一笑:看来你这个同志呀是有备而来呀,<br/>我们就聊一聊吧。其实我这个人呐,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家庭,也有些书上说我出生在书香门第。用文学的话来说,是个小乡绅的家庭,要用政治的话来说呢,就是出身不太好啦。我的父亲是一个秀才,要在现在可能只相当于个中学生的水平吧。尽管“秀才”是清朝官绅等级中是最低的,但那时侯农村认得字的人少得可怜,考上秀才还是有点头面的。我们家中有将近六亩土地,但父亲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经营土地上,而是热衷于在县城里谋得的小官职,也就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协会、学会的理事之类吧。这样,家中的经济状况就越来越差了。你看我这脑袋,怎么没有头发,就是小时侯生了病没钱及时治,小病拖成了大病。但不管怎么说,和许多穷人的孩子比,我还是幸运得多,从小就能读上书。我在六岁那年进了私塾,读的自然是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罗。不过,我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那个塾师很势利,他看我衣服穿得破旧,家庭又不景气,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更因为我交的“束修”少,经常找理由打我,而且打的很下力气。那时侯我的胆子很小,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老是挨打,挨了打也不敢回家说,放下书包就到田地里干农活。所以呀,我对什么耕地罗,播种罗,下肥罗都不外行,也加深了我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同情心。<br/>在私塾熬了五年后,我到高小去读了三年,接着考上了初级师范学校。也就在这个时侯,我的家里连遭不幸,我的大哥参加了当地贫苦农民打土豪,反暴政的起义。可是起义失败了,大哥遭人陷害,被捕入狱,当局要我家交六百块大洋赎人,父母到处求借好不容易凑起来送去,但是大哥还是被杀害了,年仅二十七岁。我的父亲也被抓去坐牢,家里被政府军先后查抄了四次,一点家产几乎被洗劫一空,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样一来,我的二哥不得不中途辍学,到我家借了钱没法还的那一家去教书抵债。接着家中也难以维持我的学费,动员我退学,但我那时太不懂事,再加上读书心切,死也不肯辍学。<br/>为了省钱,我的衣服,袜子和鞋子都是家中自织的粗布缝制的,自然是补丁摞补丁。你可想不到吧,我一年的零用钱只有一块大洋,我把它揣在贴身的衣兜里,经常用手摸摸,那里舍得花。可是,我却用这块已被摸得光光的一块大洋邮购了陈独秀主编的“新文学大系”,既学到了一些文学知识,也接受了不少革命思想。<br/></p>
6#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4:47:38 | 只看该作者
<p>继续</p><p>-------------------------------</p><p>当时,我有一位堂兄在广州大学读书,他经常送给我一些有关三民主义的革命书籍,我马上对这些书发生了强烈兴趣。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孙中山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心理建设”和“伦敦蒙难记”等所有文章。可以这么说,孙中山的“宋教仁传”是引导我投身革命的启蒙书。还有一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我读这本书时一直流泪,看完后大哭了一场。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多大!<br/>从这时起,我便坚定而不是盲目地信仰孙中山了。我也看到,一些文化人、一些教师也和政府当局、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一个鼻孔出气。成为欺压农民百姓的帮凶。看来光读书、有文化是改变不了这不平等的黑暗社会,只有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用枪杆子推翻这腐朽没落的反动統治,人民大众才有好日子过。我不但下定了决心,而且开始了行动准备。我想办法借到了“孙武兵法”,“七家兵法”等中国古代军事书籍,细读了有关不平等条约,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等问题的书籍,还研读了什么凡尔登战役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战例。<br/>在十八岁那年,我听到消息说广州黄埔军校在招生,怦然心动,我等不及参加还有两个月的毕业考试,从一位也是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老教师那里借了七块钱的地方币就动身了。要说我住读的学校离家只不过十五里路,但我没有回家告别,只写了一封信托位同学在我走后转给我家里。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行李包里除了一双布鞋和袜子外就是几本书,有“教育心理学大纲”,“孙子”,“三民主义理论”和节选曾国藩,胡林冀箸作的“语录”。正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我又不想回家拿衣服,只好把我全部的换洗衣服一共七件统统都套在身上。<br/>我甩开双脚,顶风踏雪整整走了七天才辗转到了广东韶关,找到火车站一问,我的心都凉了,去广州的火车票要六块钱一张,而我带出来的七块钱虽然省了又省,还是花掉了一大半。我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又不知道扒车,又不知道混票,可把我急坏了,不晓得怎样去凑齐买票的钱,就象个没头的苍蝇在街上乱转。<br/>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我茫然无措之时,我突然听到有人说家乡话,离我家很近的家乡话,而且是位军官,我赶忙凑过去和他拉关系。那个时侯在外地遇见个老乡可真亲热呀!他知道了我的难处,也可能看我是来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二话不说,给我搞吃的,安排我睡觉的地方,还带我乘上了去广州的火车。可惜的是,这么个好人,我竟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至今都是我的遗憾。&nbsp;&nbsp;&nbsp;&nbsp;<br/>好不容易到了广州,我却是麻雀跳到糠箩里,空喜一场。这一期黄埔军校招生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多月,机会错过了。我就想办法找到了经常给我寄书的那位堂兄,又见到了已经在广东军事学校读书的二哥。<br/>提起二哥,我就给你讲讲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位虔诚的儒教徒,他很看重自己在县里挂着的小职务,把它看作是荣宗耀租的本钱。他有着很强的封建家庭观念,我们家处于他的绝对独裁之下,对我要求尤甚。他不准我赌博、吸烟甚至下象棋,我都照办。但是,他固执地试图用封建士大夫的教育方式框住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我至今都忘记不了,从很小的时侯起,我是多么喜欢充满喧闹声和自由气息的农村露天戏台,艺人在台上唱呀跳呀,我们小孩子就在场子里疯呀闹呀,真是其乐无穷。到学校读书,特别是住读,和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聊得海阔天空,听不到父亲严厉的訓导,逃离了从孔孟之道里引来的呆滞规矩,还可以找到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就是非常宽慰的事情。在我家中,我很同情我的母亲,很喜欢我的妹妹和很早就成为共产党员的二哥。我的二哥一九二八年四月就参加了湖南起义,后来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常德被抓过,他越狱后参加了国民党第八十五师,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身分暴露后,转到湖北参加了红军。他先是担任军事训练的指导工作,不久担任第三独立师参谋长,在一九三三年年初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我的两位姐姐一个因是农会会员被政府军杀害,一个姐夫也因“同土匪有关系”而被处死。要说起来,我们这个家也是蛮惨的。我的二哥有主见,脑子转得快,点子又多,在当地还算小有名气,他对我十分关心,十分理解,从小就是我心目中的偶象,对他的话我自然是言听计从。我这次来广州没能进黄埔军校,和他们一商量,还是先当兵再说,就参加了国民党的宪兵第六十五辅助团,当了看管军火库的军士,从此开始了我的军事生涯。<br/>那个时候,当兵的大多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象我这样读过一些书,而且看过不少军事书的大兵还很稀罕。当官的们很快对我重视起来,还准备要我当排长。可是,在国民党的兵营里,哪里看得到革命的气氛,哪里有奋斗的士气,慢慢也就心灰意冷。几个月后,我离开了宪兵团,参加了北伐战争的主力,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第二十四师,这是张发奎的第四军——号称“铁军”的一个师,我先后备力量担任了排级教官、连政治指导员,我和士兵们关系很融洽,一有战斗,我都是冲在最前面。就象初生的牛犊子不怕虎,我在战场次上还是很勇敢的哟。要知道,叶挺的部队就是共产党的军队,从上到下都建立了党组织,几乎每个连队都有共产党员作骨干,不管是北伐战争还是南昌起义,不管是多么恶劣的条件,多么惨烈的战斗,都没有人怯阵、退却,更没有人当逃兵。这才是我所向往的队伍。也就在这支队伍里,我学习了《共产主义A,B,C》和《共产主义前景》等书籍,并坚持读共产党办的《向导》。就在这一年,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南昌起义失败后,我们部队远征广东,在海陆丰又遭失利被打散。根据组织上的指示,我回到家乡组织农民游击队。很快我就成为一支有三百多人的地方游击队队长。尽管我们只有十六七支步枪,大多数队员拿的是矛、剑、斧头、柴刀和各式各样的旧武器,但我们打赢了许多小仗,在当地很有点小名气,深受群众信任和支持,我们甚至还在湘南建立了一个苏維埃政府,坚持了三个多月。可想而知,游击队员几乎百分之百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打仗的空闲就聊天吹牛,海阔天空,我就到处找书看,特别是每次打了土豪,端了敌人的窝子,我都要想办法找一两本书看看。记得有一次抄了一个土豪的家,我得到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一直带在身上,有空就翻几页,后来一位跟我十分要好的战友借去看,给我弄丢了,我还跟他红了脸,到了今天我都觉得很对不住他。再怎么样也不能把书看得比朋友还重要哇。<br/>1028年,对于我的人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这年四月,白军发起围攻,朱德带着队伍上了井岗山,我们的游击队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左冲右突,在山上乱撞了四五天。正在危急之时,我们遇上了带着部队进攻汝城归来的毛泽东。我们跟着他一起上了井岗山,又与朱德的部队会师了。从此,我就成了毛泽东、朱德的部下和学生,不但向他们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革命理论、策略和方法,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回想起来,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幸运,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我都有较长时间在毛主席、朱老总的直接指挥下,又在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等优秀领导者身边耳濡目染,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br/>呵,你问我和贺龙的关系呀,虽然他革命资历比我老得多,职务一直比我高得多,年龄也比我整整大十二岁。但要说私人关系,他仅仅只比我的级别高一点点,因为他是我的姨姐夫。我是1927年南昌起义时见过他,但他可能不知道我,因为那时他已是赫赫有名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又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而我还是一个刚刚出道的小连长。没想到,1934年8月7日,我奉毛泽东、朱德的命令,率红军第六军团穿过湘南和黔西到达贵州东部,与贺龙指挥的二军团会合,组成第二方面军,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贺龙任总指挥,我任副总指挥兼三十一军军长,贺龙是我的顶头上司。也就在这一年,贺龙娶了蹇家的大女儿先任,我则成为妹妹先佛的丈夫,我们俩也就是通常说的“连襟”吧。不久,我有了一个外甥女,贺龙也有了个小外甥。再说我们部队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师,贺龙任师长,我还是在他手下任副师长。要说我们相处得怎么样,我这儿也有个资料,说的还是很形象。<br/></p>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4:48:08 | 只看该作者
<p>继续</p><p>------------------------------------</p><p>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兼报纸编辑哈里森·索尔滋佰里1984年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其中有段这样的描写:“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组合——贺龙是个老革命,萧克比他年轻12岁,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类型。贺龙豪放爽朗,留着小胡子。他说,开始留胡子的时侯只有地主军阀才留胡子。他不相信为什么农民就不能有胡子。海伦·斯诺把贺龙称为洛钦瓦﹝美国作家司各脱小说中的农民英雄﹞……这两个人互相补充——贺龙性格开朗,走在街上总要吸引很多人,他还是个出色的演说家;萧克为人则比较内向,有点好为人师。但是他象所有勤奋而认真的人一样,总要寻根问底地调查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他善于计划,行动坚决。贺龙和萧克都认为他们的政委任弼时在政治上非常英明。萧克50年之后还说,二方面军之所以成为一支精悍的部队,应归功于任弼时。”<br/>听我读到这儿,萧老神情肃穆,几乎是一字一句地说:贺龙是个出色的将领,他是个伟大的革命战士,是我永远敬爱的老上级。还是说那个时候吧,可能因为我喜欢看书,也就很羡慕那些作家们。我总想不出来,他们的脑子怎么那么好使,能装那么多知识,能写那么长的文章。我这个人的脾气很有点倔,又不知天高地厚,只要是感兴趣的事就想动手干,再加上贺龙也经常鼓动,我就尝试动笔写起东西来了。随着我在军队里有了职务,条件就比较好了,有时写点诗歌,有时写点散文,既没想到要发表,也没想到要保存。只不过是心里痒痒的,信手写着好玩而已。没想到有些文章七传八传地传了出去,当时的《湘赣红旗》还发表过一些呢,不少人见了我就喊什么萧秀才,我这个土包子能出文章了,我的心里当然很高兴哟,写写划划的劲头也就更大了。其实呐我心里很明白,我写的文章也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记下来,象本流水账,我写的诗歌,那只能叫顺口溜或是打油诗吧。我给你看一首诗,这是一九三九年春节前在京西山坡行军途中哼出来的:<br/><br/>北渡拒马河,<br/>百花山在望。<br/>建立挺进军,<br/>深入敌心脏。<br/>放眼冀热辽,<br/>前程不可量。<br/>军民同协力,<br/>胜过诸葛亮。&nbsp;&nbsp;&nbsp;&nbsp;<br/>抗战虽持久,<br/>笑我力正壮。<br/><br/>我虽然不懂诗词韵侓,但从这寥寥数字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残酷艰苦的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团结奋战、蓬勃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真是一字胜千言那。听了我的感慨,肖老脸上绽现出欣慰的笑容,他谦逊地说,我脑子里的字库存量有限,我写点打油诗也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罢了。不过有时让战士们、乡亲们传传唱唱,倒有点鼓舞士气的作用。<br/>听到这儿,我又拿出一本书,是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一九三七年初采访抗日敌后战场的著作《不可征服的人们》,其中有一段写到他俩在一二零师师部与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的会见。文中写道:“……在贺龙师部的那些日子,我与年青的副师长萧克相处得特别好。萧克是位很有诱惑力的人物,也是我在这支部队所见到的最有个性的指挥员。他的思维就象箭一般的敏捷、尖锐,但却蕴藏着一种令人生畏的力量。他经常抱着一大堆地图一头躲进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早晨他出来时,他的眼窝虽然深深地陷下去,可他却制定出同事们得花几天功夫才能搞出来的复杂的行动方案。萧克是共产党指挥员中为数不多的一个记日记的人。他对自己在长征中的经历有一段很长的描写,这是一篇文学杰作……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共产主义者的经历,而且是整整一代中国人的故事……”<br/>见萧老听得入神,没有要我停下来的意思,我又翻出一篇文章,由英国物理学者班威廉和夫人克兰尔合著的《新西游漫记》,其中写到他们俩一九四二年元旦前后,在平西游击区司令部和萧克司令交往的情况。这一段写得很有特色,让我们看到在一些外国科学家眼中的共产党、八路军指挥员。文中说:“在这荒山之中,与近代一切物质文明都已隔绝,听到萧将军的话,真象另外一个世界上所傳来的声音一样:我们很明了,科学知识是近代工作的基础,亦是未来人类进步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特别欢迎你们第一批来到解放区的英国科学家们。请来看看我们反法西斯的工作和我们坚决抗日的情形。我们的组织并不限于军事工作,我们在华北敌后所做的文化教育工作,尤其在我们根据地如延安等地的情形,在我们是觉得很可自豪的。班威廉夫妇深有感受地写道:“我们一生虽然在追求科学真理,但遭到战争的打击就感到傍徨和不安,﹝他﹞这几句话含羞深沉。他们,在战斗中苦熬了五年的战士们,居然仍旧坚信科学给了他们学习的最后目标。这样就证明了我们过去努力方向并无错误!因此我们相信,我们和他们之间,既然有这个同样的信念,即使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彼此相互的友谊,一定能够真诚而持久……”<br/>萧老饶有兴趣地听我读完这几段话,又把我手上的书要过去翻着看。他幽默地说,小伙子,你掌握的黑材料还不少吶。不过,这些英国记者采访的还是不够深入,红军里比我优秀的人物多的是。他们说我记日记倒是不错,我的那些日记就是我后来创作小说的基础。<br/>记得是在长征刚刚结束不久、也就在1936年10月左右吧,我们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和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参加一次会议后,我随贺龙、关向应同志一起骑马返回驻地,大家的心情都很好,感觉到路边的景色特别漂亮,天上的云霞在夕阳的辉映下火红艳丽,远处的高山都披上一层金光,我们几个人禁不住同声赞叹起来。贺龙说:秀才,这么好的风景,又能写首好诗吧。关向应也在一旁附和,他们俩人的话一下子触动了我的灵感,我猛地想起读过的苏联小说《铁流》中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宏伟场面。我们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这比《铁流》中所描述的情景要艰苦得多,精彩得多,伟大得多,这才是史无前例的壮丽诗篇。我为什么不能试着写一写呢?<br/>那时候,我们部队在甘肃省一个叫镇原的小城里休整,我每天晚上在油灯下熬着,常常熬到鸡叫。一到拿起笔来动真格的,我才知道,提笔重千斤哪。对于我来说,简直不知道从那里下手,写文章真是比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还难,但我生就是个犟性子,话说出了口决不收回,就硬着头皮一点一点地往下写。<br/>可是没多久,抗日战争爆发,我们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贺龙任师长,关向应任政委,我任副师长),奉命开往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日夜都得为战事操劳,小说没写到一半就搁下来了。<br/>直到1938年,我们一二0师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收复了晋西北七座县城,部队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我担任司令员。乘着部队改编休整的机会,我又重新开始了写作。你知道,我们那时没有空军,炮兵也不行,日本鬼子的飞机一来就得隐蔽,躲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就是躲在洞子里,我也不忘带上笔和纸,点着一支洋蜡烛,就俯着身子弟兵在膝盖头上写文章。在平时就抓的更紧,每天处理完军区工作,我就趴在小炕桌上,就着昏黄的油灯“做文章”,常常是一熬就到半夜。我的搭档关向应政委跟我开玩笑说:你要是不当兵,说不定真的成了大作家。<br/>听说我这个当司令的在写书,也招来了不少议论,许多人都打听我读了多少书,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是自己写还是叫人家帮着写等等,这些话传到耳朵里肯定是不大舒服,但没有动摇我的决心,我坚信一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开始就跟你讲过,我这个人性子倔,公开反驳这些人,你们业余时间聊大天、打扑克没有人说三道四,我写小说倒有人说不好,真是岂有此理!当然,支持、鼓励我的人还是多数,这也是我能坚持写下来的重要精神动力。</p>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4:48:43 | 只看该作者
<p>继续</p><p>-----------------------------------</p><p>定名为《浴血罗霄》的小说初稿,是在京西百花山里完成的。时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同志看过我的稿(真亏他看完了,说来惭愧,那算得上什么书稿喔!“稿纸”是些什么毛边纸、粉莲纸、烟壳纸等十几样的纸拼起来的,字又写得潦草,墨水又不好,很多地方笔迹也不清楚。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有些字过了身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他是我们根据地有名的大才子,对于我来说、他的意见很有权威性。他说:书稿很生动、是不是还可以再充实一些,不怕内容多,多了可以删。由多改少易,由少变多难。我一听这话很有道理,就立即着手修改。恰好此时我患了肺结核,组织上安排我休息养病,我就抓住这机会把小说草稿修改了两次,算是完成了初稿。<br/>可能是我这个人容易满足,小说初稿完成,我也就搁下来了。再加上抗日战争如火如茶,接着又转入解放战争、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再也没有时间舞文弄墨了,我就把这一大叠小说稿交给我的爱人蹇光佛,让她给我随身保管着,我再三叮嘱她要象带孩子一样,千万不能丢失。我的夫人也确实小心,不管部队轮移到那里,她都紧紧跟着这书稿包包不离身。可是,往往是越小心越要出事,有一次,蹇光佛带着孩子随着我们一个团行军,拖的筋疲力尽,又困又累,吃过晚饭就带着孩子睡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却找不到稿子了,急得她又流眼泪又流汗。团里非常重视,兴师动众,发动干部战士都帮助找,一直找到深夜都不见影子。我那位可怜的夫人急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到了第二天凌晨,突然听见住的屋子外面有人咚咚咚地敲汽油桶,哨兵跑过来一看,连个人影都不见,装书稿的皮包却放在汽油桶上。后来大家分析,可能是偷东西的人把皮包偷去了,打开一看是些没用的破纸,就把它给送回来了。幸亏这个人还有点良心,要不然,我七、八年的心血就毁于一旦了。<br/>新中国成立后,我担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长,工作越来越忙,更没有时间顾及修改书稿,就一直放了下来。到了一九五八年,彭得怀同志受到打击,我也被挂上。连我自己都几乎忘在脑后的那叠书稿却被有的人当作问题提了出来,上面打电话给我,要我交出手稿。我简直莫明其妙,但我心中无愧,回答得也很强硬:拿就拿,我的小说写的是革命历史,歌颂的是人民军队,能有什么问题。可是,搁了整整二十年的书稿打印出来就成了批判材料,什么“宣扬战争恐怖论”,“诬蔑劳动人民”,还有“写不正常的气味”等等,不一而足。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一次批判会上,竟然有人指着书中写的国民党士兵骂共产党的话说:“你竟敢喊打倒共产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回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硬让我心力交粹,被整得吐了血!<br/>哪晓得更大的灾难还在后边,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对这本还未问世的小说稿的批判不只是升级,而是“跳级”!所定的罪名也越来越大,定为为“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的大毒草,被作为“创作小说进行反党活动的罪证”重新被清算,折腾得举家不安,那里还谈得上出版小说呢!直到“文革”结束,拨乱反正,还了我和我这本小说一个清白。不过那段时间里,百废待兴,我们这些老同志都发挥余热忙起来了,重新分担了一份工作,经常要学习、开会、看文件、研究工作,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还有许多事要管,到家里来的人也多起来了,我能享有的空余时间就很少了。但我这个人积习难改,稍有闲暇还是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只不过是自己写给自己看,了不起就是在家人面前“眩耀”一下而已。记得是一九八三年吧,我看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报导,说的是老红军杨毅同经济分子作斗争的事迹,深感杨毅为老红军争了光,为社会尤其是新的一代作出了表率,就以“真是个老红军”为题写了一首诗:<br/><br/>有这样一位老红军,<br/>职位:县粮食局直属粮库副主任。<br/>他嫉恶如仇,<br/>敢于揭露顶头上司的罪行。<br/>他鄙视罪犯的金钱利诱,<br/>也藐视罪犯的威胁与诅咒,<br/>有人不解地问:<br/>“你是否有后台?”<br/>他响亮地回答:<br/>“后台就是党,就是人民!”<br/>善心人为他担忧,<br/>说快七十的人,<br/>犯不着招惹是非。<br/>他义无反顾,六次上访,行如其名。<br/>终于战胜了败类,<br/>保卫了国家财产。<br/>人们齐声说:“真是个老红军!”<br/><br/>肖老调侃地说,我也知道这叫不上诗,但它是我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表达了我真实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是“一写为快”吧。也许是忙,也许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的精神生活比教充实,也许是《浴血罗霄》还未出版就几次险些整得我家破人亡,那曾经为之耗费了不少心血的书稿被搁到一边去了。直到我退居二线,在朋友们的撺掇下,我才打定主意来整理已经放了近五十年的书稿。<br/>书稿归书稿,书稿和小说是不能划等号的。我这个文化底子怎么能拿得出象样的小说呢?多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他们派出了董保存同志作我的责任编辑。听说出版社的同志们有些顾虑,担心改动小了影响小说质量,改动大了又会伤害我的自尊心。我和董保存一见面,就非常坦诚地告诉他,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不仅要改,而且要好好改,改不满意,决不出版,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对我负责。我们反复研究,确定了一个“三三”方案,三分之一的章节作删节润色,三分之一的章节作较大的修改,三分之一的章节重写一遍。在董保存同志协助下,我每天上午看材料,作准备。中午体息一个多小时后开始写作,晚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再接着写下去,常常干到凌晨结束。为了补充、核实一些史实,我和董保存一起,还沿着我曾经战斗过的老区走了一遍,把所描写的历史事件逐个查对一遍,确保“求真存实”。<br/>改稿并不比写书容易。近两年时间,董保存同志放弃了自己的创作,全力协助我修改书稿。用他们的话来形容,就是我在前头修改,他在后头编辑,一步跟一步。说实在的,我这个人比较固执,再加上年纪老了脑袋更苯了,改着编着就争论起来了。有时我们为了一个人物的命运或一个事件的发展争论好几天。当然,争到后来还是看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就这样,有时一节稿子要改个五六遍,有的章节要修改十来遍,全书大改了四遍,把原来45万字的初稿,精缩到出版时的25万字,终于变成了今天这本书。<br/>书稿付印时,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我给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不是说,这本书写好了我得进医院,写不好我们都得进法院,不知道我写好了还是写坏了?”说来也巧,这话说过不几天我就病倒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书的校样出来,我是躺在病床上完成清校的。<br/>听到这里,我接过话题,谈起了《浴血罗霄》出版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召开的座谈会的盛况,夏衍和冯牧等专家、学者对这本书给予很高评价,誉为“一部难得的反映红军生活的长篇小说。”“一部真实的红军生活的风俗画卷。”许多报刊评论说,当今文坛上,恐怕还没有几部写了五十年的长篇小说,恐怕也没有哪部小说还没出版就两次受到批判。更没有的是开国上将亲自写小说,而且一出版就获得中国文坛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可以说是连得了几个中国之最。<br/>萧老的笑容更为灿烂,神情更为振奋,他象个老秀才般地摇头晃脑,有调有韵地朗颂了一首诗,这是当年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帮同志祝贺这本书出版时写来的贺诗:<br/><br/>寂寞沙场百战身,<br/>青史盛留李广名。<br/>夜读将军罗霄曲,<br/>清香伴我到天明。<br/><br/>萧老高兴地说,我实在没有想到《浴血罗霄》一出版就受到肯定,还被授予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实际上我心里很明白,党和人民肯定这本书,倒不完全在于其什么很高的艺术性,而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人民革命的一个側面,歌颂了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在颁奖那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即兴写了一首诗表达我的心意:<br/></p>
9#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04:51:23 | 只看该作者
<p>继续</p><p>-----------------------------------------------</p><p>内战告终仍引弓,<br/>业余犹喜幸雕虫,<br/>风云雷电无宁日,<br/>幸有中郎惜焦桐。<br/><br/>我借此诗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同志们。<br/>听了萧老一席话,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位军人学者成功的真缔,也激励着我从此走上了文学的征程。</p><p>--------------------END-----------------</p><p>这点文章里大体没全面表达出萧老的文学功底来,看最后这手,大体能感觉到底蕴,前面的就不妄言,谁能找些更有代表性的发下?</p>
10#
发表于 2007-7-16 15:59:04 | 只看该作者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萧克还算得上幸运的。以前只知道其名,今天才对其生平有了印象,谢谢各位的贴:)
11#
发表于 2007-7-17 06:51:5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隶书" color="#259625" size="5">功利排开斥名就</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259625" size="5">硝烟散尽觅风流</font></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1 05:42 , Processed in 0.0413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