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40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当全部往事成为历史:评毛泽东值得肯定的地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1 06:4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nbsp;&nbsp;&nbsp;&nbsp;如果有这么一天,中国已经实现了宪政,法治,现代文明之路从此开启,而毛对中国所造成的种种伤害,也随着时间,慢慢抚平,那么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点评历史人物,泡上一壶铁观音,看<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古今</nobr>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悠哉,快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开说之前,先说一个题外话,因为现在很多那段历史的档案资料并未解密,对其研究与了解,不免偏面与失误。为此,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是以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主要依据,秘闻轶事比如私人医生回忆录这种不予采纳,他姑妄言之,我们也只能姑妄听之,完全否定不可取,完全相信也不可取。<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那么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会怎么评价呢?<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一、毛是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在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形势非常困难,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之时,仍然保持镇定,提出科学的战略方向,其冷静的头脑,精准的判断令人佩服。毛带的军队,不发军饷仍然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纪律,基本没有发生军事哗变,而且在收编投降,被俘军队后,能快速收为已用,其控军能力和控军思想,在今天仍然令人佩服,值得学习。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看基层的普通士兵的军容,军纪,就能逆推可知当时共党上层人士的作风确实过硬。这一点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是必须坚持的。作为政治领袖,光看军事强不强是不行的,要看战略能力及道德风范。虽然后期的毛的道德让人怀疑,但前期还是应该肯定。至于整风<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运动</nobr>等和后来的反右和文革还是不能划等号的,整风整王明,也没把王明整死,只能算党内正常的路线斗争和权力斗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二、毛是个博学的领导人。虽然他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看来有些单薄,没有系统接受近现代文明的洗礼,但仍然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当然因为他的博学,也导致了他的固执与过份自信。他遍览群书,手不释卷。其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就值得后人学习。也正因为他的博学,成就了他非凡的才干,最终赢得天下。相比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也包括蒋公,超逸绝伦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他精研中国历史,对许多历史掌故都有独到见解,虽然具体观点可能有争议,但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不拘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学习。在前期,毛也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对高层不合理的命令,在下级提出意见后,能及时改正,听取下级的合理意见,这种风度还是要肯定。虽然后期做的不怎么样。<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三、毛是一个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的社交能力,人格<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魅力</nobr>非常突出,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人脉资源,不管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都是如此。而且不光他个人,在当时的共产党还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有很多杰出外交家,如周恩来,陈毅等。中国是非常讲究人际交往的,而且通过正常,<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健康</nobr>的人际交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种方法也是非常让人神往的,这不是二桃杀三士的阴谋阳谋,也不是金钱外交那么低俗。看看毛周等的统战工作,说不佩服那是不公道的。也正因为此,当时中国有很多大学问家,名士,留了下来,不就为了“心神往之”吗?虽然后来可能结果不那么好,但就时论事,在他们决定留下来的那个时刻,那时的毛及共党还是能给人以信心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四、毛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基本稳定的国家环境。虽然这点很有争议,我本人也多次强调建国说明不了什么,虽然可能如果没有毛的话,蒋也一样会<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统一</nobr>中国。但这毕竟是历史假设,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假设是靠不住的,也是没意义的。时也,命也,运也。统一中国的桃子落在毛身上,不管愿意不愿意,历史的发展就是如此。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也有其诡异,你说日本当年能战胜中国,能战胜俄国,想不到吧,诡异吧,但细想又有合理的地方。毛统一中国也是这样,是在共产风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造成的。虽然阻碍了中国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但毕竟结束了一些该结束的东西,也延续至今至少五十八年之久,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不见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这本身就说明有合理性的内核在<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支持</nobr>它的政治生命(黑格尔:存在即合理)。虽然毛在建国后破坏法制,造成很大的灾难,但乱则乱已,周边环境还是安全的,在核保护伞之下,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还是能保证的。否则经济<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建设</nobr>,宪政法治建设根本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中美建交,三角战略平衡,三个世界划分,也包括因为韩战,使中国在朝鲜问题上拥有话语权,又多一张牌可以打,为中国在世界舞台展现身影,施加影响,显示大国风范,奠定基础之功。因为这一点功过掺半,而且争议颇多,所以列在第四。<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再次声明,评价毛的功绩,只有在完全摆脱毛体制的影响下,才能心平气和的进行,否则就是很可笑的事。比如,现在德国的高速公路就是希特勒时候建的,现在德国完全摆脱了希摩的影响,你可以说,希特勒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劳嘛,至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他主导下建的。但是如果换个环境,假设现在还是在纳粹党领导下,饱受专制极权之苦的德国民众会对着高速公路而对希摩感恩戴德吗?现在的俄罗斯已经不再受斯大利体制的影响了,所以可以心平气和的说,哦,斯大林虽然是个独裁者,但是还是有功的,领导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但是他们可能怀念专制极权的过去吗?不可能,何以见得?看看俄罗斯共产党的议会中的选票就知道普通民众的选择是什么?</p><p></p>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6:54:14 | 只看该作者
<p>偶最佩服的就是那《沁园春·雪》</p><p>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r/>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br/>山舞音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br/>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r/><br/>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r/>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r/>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br/>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p><p>据说当时老蒋在重庆特意找N多文学权威,重赏要求写出东东来比下老毛的气焰.最终没辙.</p>
3#
发表于 2007-7-21 07:29:38 | 只看该作者
毛爷爷诗词俺也喜欢。只是诗词。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05:40 | 只看该作者
<p>顺便转一个相关的</p><p>走进主席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一生中读了哪些书</p><p>----------------------</p><p>&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最早读马列著作的<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时间</nobr>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延安时期,毛泽东读列宁的著作最多,下功夫也最深。他说过:“列宁说理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他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汲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读书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一生。现在不是提倡创建学习型社会,号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吗?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若论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普及</nobr>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长征路上,张闻天夫人刘英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随中央领导人长征。据刘英讲:那时“毛泽东身体较弱,有时躺在担架上看书。红军到了毛儿盖,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但他读马列书仍不间断,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有一次,他叫我:刘英,实在饿,炒点麦粒吃吧!他就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一生<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集中</nobr>读书比较多的时期。这是因为:<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第一,从外在的客观环境方面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延安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第二,从党的事业需要方面说,虽然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先是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的军事<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路线</nobr>,以后又纠正了其政治路线,但“左”倾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没有来得及从根本上得到肃清。随着抗战的爆发,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担子非常繁重,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和日本、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个“两国三方”异常复杂的政治、<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军事</nobr>关系,不批判“左”倾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不对过去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广大干部和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要使革命事业开辟一个崭新局面,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当时尽管还未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但自遵义会议后他事实上已成为党的集体领导的核心。因此,历史的使命感驱使他多读书,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第三,从个人的自励方面说,过去“左”倾错误领导对他的鄙薄、讥讽,促使他要如饥似渴地读书。在中央苏区时,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宣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批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等。在遵义会议上“左”倾错误领导的拥护者还讥讽他打仗并不高明,只会按照《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去打,不懂得马列主义的战略战术。这段经历逼使他“到延安就发愤读书”。所以在这个时期他读的书很多,也写了很多著作。他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周恩来从重庆购买各类<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书籍</nobr>。他个人的藏书也多起来了。直至1947年撤退延安时,他将别的许多东西都丢下,带着大部分书转战奔波,最后搬到了北京。<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到“文革”前,他个人的藏书已有几万册,形成了一个能基本满足他读书需要的藏书室。他读的书摆的到处都是,有的同志可能参观过,影视里也有表现,连他睡的床上堆的都是书。他外出视察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在杭州、上海、武汉、成都、庐山、包括广州的<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图书</nobr>馆,都有他借书的记载。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中,编者还附了一个他在1959年10月外出带的书的书目,总计有80多种达几百本之多,相当于一个小图书馆。</p>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06:35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晚年毛泽东,身体不好,视力减退,不能看书了,就请人帮他念读,或用放大镜看着读。据当年的图书管理员讲,毛泽东在临终时还手不释卷。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平时喜欢读的《容斋随笔》。<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是南宋文学家洪迈,历时数十年博览群书,随笔所记录的读书心得。最后一次读书的<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时间</nobr>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这就是说,他几乎是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其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他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b>毛泽东一生中究竟读了哪些书</b><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一生中读的书太多了,要精确地说明很困难,这里只能做一个大致的分类。我将他读的书初步分为以下几类。<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一是马列著作。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运动</nobr>新思潮的冲击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就开始读马列著作。他最早读马列著作的时间是1920年,读的第一本著作是《共产党宣言》。在大革命时期,他读了《国家与革命》。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已读了前面说的在长征路上读的那几本著作。此后,他对这些书反复读。所以,他在1964年3月接见外宾时说,他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他对马列的书读的最多的时候是在延安。在这个时期,他还读了《<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资本</nobr>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节译本、苏联出的《列宁选集》中文版多卷本、《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nobr id="key7"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艺术</nobr>》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最喜欢读列宁著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那时翻译的列宁著作比马恩著作要多;二是列宁著作中有直接论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民主革命和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更具直接的指导性;三是列宁著作<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比较</nobr>生动,好读。毛泽东说过:“列宁说理透彻,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因此,他对列宁的书读得最多,下功夫也最深。他也说过:投入革命洪流以后,他是先学列宁的著作,后读马恩的书的。在列宁的著作中,他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等。特别是《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他个人不仅读过多遍,还推荐给别的同志读。彭德怀说过,这两本书,毛泽东寄给他读过,并写道:“此书(指第一本《两个策略》)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在寄《“左派”幼稚病》时还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这也说明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喜欢列宁的上述两本书,就是因为他对中国革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二是哲学、经济学著作。这主要是在延安时期和上<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世纪</nobr>五十年代读的。在延安,为了批判王明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自感“我的工具不够”,要“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具学”。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毛泽东除读前面讲的马列哲学原著外,还读了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一些普及性哲学通俗读物。这方面有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和米丁的《新哲学大纲》,李达的《社会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和《哲学与生活》;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这些哲学著作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部分章节,他也读了,认为“十分精彩”。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著作,如《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艺术论》,还有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关于经济学著作,毛泽东在延安读过一些,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建设</nobr>的展开,他再次读了《资本论》,以后又多次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书。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后,他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读了许多遍;还认真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集中</nobr>整整两个月时间,采取边读边议方法,对该书逐章逐节地深入研讨,其成果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与谈话。此外,他还读过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以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等。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08:09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三是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毛泽东涉猎很广,但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老师</nobr>好评,老师认为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随后,他又读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更增加了对历史的兴趣。在一师,他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包括《二十四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他在给好友的信中还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称“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的而不可缺”。他对曾国藩的书也很欣赏,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和《曾文正公日记》。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爱不释手,一些好文章读了又读,几乎能背出来。《新青年》创刊后,他成了其追随者,按照时髦语言说,成了《新青年》的“粉丝”。他回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许多著作,往往是文史哲融为一体的。这些书籍给毛泽东以深刻影响。他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用<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时尚</nobr>说法即“国学”的底子,主要是在那时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著作他还不时地阅读。《二十四史》约有4000万字,他硬是通读完了,有些部分还不止读过一遍。在1959年出巡时所带的书中,有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和大字本《二十四史》全部,还有关于《老子》的书等十几种,以及《荀子》、《韩非子》、王充的《论衡》、张载的《张氏全书》、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清人赵翼的《二十四史札记》,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他还有一个习惯,到了<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外地</nobr>,要看省志和县志等地方性史书。毛泽东谙熟中国历史,讲起历史典籍和细节,如数家珍。<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四是中国文学著作。毛泽东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他对中国文学书籍读的<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比较</nobr>多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古代诗词。自《诗经》始,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他几乎广泛地阅读过,最喜欢的是《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第二类为古文和古典<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小说</nobr>。对古文,他最爱读六朝的骈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最喜欢柳宗元的散文,认为柳文同他的诗一样,清新、精细,寓意含蓄,富有哲理。在古典小说方面,他几乎将所有名著都浏览过,并对一些名著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东周列国志》讲的许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是当时社会剧烈变化在上层<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建筑</nobr>上的反映,其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他认为《金瓶梅》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写得很细腻,但不尊重女性,只暴露黑暗,讲淫秽,就很难传开。他对《西游记》颇为称赞,这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中充分反映出来。第三类为现代文学,主要爱读鲁迅的著作。在延安,当时鲁迅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纪念本”,通过党的地下组织,从上海辗转送到延安就给了毛泽东一套。他放在办公桌上经常阅读。他在书上圈圈划划,还作批注,认为鲁迅跟他的心是相通的。因此,直到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出版的大字本《鲁迅全集》,有的折页,有的夹条,有的打开着,说明还在阅读。鲁迅著作伴随着毛泽东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第四类为笔记小说和其他杂书。在延安时期,范文澜送给他一套《笔记小说大观》。所谓杂书,也是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nobr id="key7"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书籍</nobr>,包括一些小说,如《智囊》、《笑林广记》、《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之类。他认为,《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带有民主性,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读起来很有兴致。<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五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毛泽东早年对自然科学不大感兴趣,读过的书有限,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他以深刻印象,直到晚年还多次谈到达尔文,以及阐发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及其《天演论》。到延安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在其涉猎范围之内。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出的汤姆生《科学大纲》,辛垦书店出的普朗克《科学到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等成为他的藏书。他对人讲过:《科学大纲》使他获得很多知识。到北京后,这方面的书他读的更多一些。他对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某些技术书籍广泛涉猎,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兴趣较大。他还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动物学》杂志、《考古学报》、《<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化石</nobr>》杂志等这样的刊物,关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晚年,他接见杨振宁、李政道时还同他们讨论粒子的可分不可分和宇宙守衡不守衡问题;直到1976年,他还索要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08:45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此外,毛泽东还读了一些宗教、逻辑学方面书籍以及工具书。宗教方面的著作如《金刚经》、《六祖坛经》,逻辑学方面的著作如《穆勒名学》,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b>作为大学问家、<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读书</nobr>大师,毛泽东读书有哪些特点</b><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作为大学问家、读书大师,其读书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的归纳。这里着重讲以下几点。<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有的批注已经失散,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一是早年读《伦理学原理》的批注,这收录在1990年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中,约2万字。二是在延安时期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等10本哲学<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书籍</nobr>的批注,全部收录在1988年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约27000字。这本“哲学批注集”是我负责主编的,我接触到原件,看见毛泽东的批注文字密密麻麻,有的书页的上下两端、边白中缝都是。不仅如此,还划有各种符号。有的书页圈点密集,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这反映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读文学、历史古籍的批注,大多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约3000字。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涌泉的喷发。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一个字,长的达2000字不等。有的批注内容极为<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丰富</nobr>,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如,毛泽东爱读范仲淹的词,他读了《苏幕遮》和《渔家傲》两词后,写了一段著名的批语,将词风分为两派。他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由此,他又进一步引申写道:“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统一</nobr>。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学理主义、书呆子习气。他在延安讲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的认识时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翻译</nobr>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2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人民</nobr>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现在看来,这个认识有些简单化。将《共产党宣言》等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这个提法不够准确。但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他仍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且,他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他把书读得极活。这是他的一个突出优点。<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优点,为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观点、方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这个“领悟真谛,掌握方法”的读书要领,在延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比较完整的强调学马列主义主要是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方法论”;在指导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nobr id="key7"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实践</nobr>相结合的理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毛泽东所以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指出的是,仅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他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来说,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不是完全充分的条件。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汲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在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写作</nobr>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展现得非常清楚。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10:05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比如,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讲矛盾问题,只使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概念,没有提出“矛盾的普遍性”概念;在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时只论述了它们的决定作用,没有讲矛盾<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地位</nobr>的转化问题。毛泽东在该书上写了1200字的长批,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对此作了阐发,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那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根据批注的这些<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思想</nobr>可以看出,《矛盾论》先是抽象出了“矛盾的普遍性”概念,作出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两重含义的概括,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对矛盾特殊性的诸多情况作了精辟分析;并且明确提出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矛盾特殊性的内涵。这些论述,既将苏联哲学教科书向前大大地推进,在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原理;又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他说过:“社会是<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学校</nobr>,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早年求学时,他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考察</nobr>。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页)这个决策,对他一生发生了很大影响。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状况,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成功</nobr>。同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他缺少留学经历,对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国家建设也有另一方面的影响。<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一生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过:做社会调查,开调查会,这是比什么<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大学</nobr>都还要高明的学校。他说:自古以来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孔夫子的孔夫子主义,不是从学堂里学到的,是后来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才有的。孙中山先生也是一样,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三民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是出了学校之后才有的,是在学校外面的“大学”里学的。马克思的学问也不是在学校的书本里学到的,他在学校里并没有学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学校外面学到的,是在<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英国</nobr>、法国、德国等国家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的。他经历了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看到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打仗,考察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看了许多书,写了许多书,才产生马克思主义。<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提出的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这既是对他个人读书获得知识的经验总结,同时作为党的领导人,又将此经验推而广之,希望党的干部都能这样,具有全面的知识,作好党的工作。(来源:《北京日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22:01 | 只看该作者
无端,想起了对联天子朱元璋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47 , Processed in 0.0452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