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551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孟良崮之后失误不少 为什么三野将士不服粟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9 03: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bsp;&nbsp;&nbsp;&nbsp;在孟良崮战役后敌人吸取了教训,队伍密集。面对敌阵,粟裕仓促兵分三路,令一纵、四纵向鲁南;三纵、八纵、十纵向泰安;粟裕指挥二、六、七、九纵正面迎击。华东战场敌我力量对比并不大,华野12个野战纵队加地方部队60多万人,敌人总共40万分了几路,只要自己主力不分散,随便打哪一路敌人只要指挥得当都可取胜,比起红军时期敌我力量对比都是10:1的力量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事。虽然毛泽东有“分兵”的建议但并不是命令。如有不妥,陈粟完全可以据理力争,配合刘邓并不一定要分兵,只要他们能打胜仗就是最好的配合!<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看到粟裕的部署,范汉杰抽调出5军、7军和57、65、48、83、85师,首先在鲁南合围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歼灭二万余人。当一、四纵拼死杀出重围在鲁西南与三、八纵会师时,部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三、八纵也不顺利,在拿下国军留下的泰安这坐空城后,盲目骄傲,图谋济宁,结果损兵折将,丢掉了四千将士。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更是不妙,七月十日,令四个纵队消灭黄百韬的25师,部队<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出发</nobr>后才得知25师和64师已经靠拢,于是改变军令,转向胡涟的11师进攻,却不知胡涟在南麻一带早已防守严密,修造了极为精细的立体交叉阵地。粟裕的四个纵队仓促连攻了三天,毫无结果,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又击其<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两翼</nobr>,粟裕大败而退,士气极为低下。当此时,粟裕又得知8师刚到临朐立足未稳,遂攻临朐,谁知天不作美,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将士淹死者不计其数,加之8师防守不弱,粟裕强攻五天,伤亡惨重,无果而返。这两仗下来,粟裕所率的四个纵队损失将士四万余人。整个华东野战军共丢掉了近七万人马。粟裕和范汉杰的交手,显得毫无章法,输了再打,打了再输,直到丢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后才清醒过来,不得已主力退出鲁中。十一纵返回苏中;二、七、九、十三纵进胶东。<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七月分兵之败后,粟裕代表华野给中央写个汇报总结,说主要是“战略上过于乐观”。谭震林不同意,说战略上问题不大,主要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的问题。陈毅当时也认同谭的意见。谭还特地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很直率的指出粟裕同志“<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军事</nobr>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两步”“不能简单的以乐观来检讨,这样不能把问题搞清楚”。粟裕一听,有些情绪,单独给中央去电自求处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部下的看法:叶飞:“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陶勇接过话来:“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王必成直来直去:“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真他XX的丢人现眼!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责任</nobr>在粟裕同志,陈毅同志也有责任!”<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战士的意见就更大了:‘反攻反攻,丢了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粟裕连打了4,5个败仗,也检讨了,可是没有检讨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到,所以接着在土山集又打了败仗。1947年9月陈粟率6纵10纵与1纵3纵会合,又与陈唐兵团4纵8纵汇合。粟裕决定集中5个纵队的绝对<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优势</nobr>兵力在土山集消灭国民党整编第11师,激战3天后再次饮恨而归。其实打败仗的原因并不是兵力优势不够大,南嘛和临朐用3―4个纵队打一个师,兵力是足够的,失利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野战攻坚的战术不精,可是粟裕的战术素养不够,也不愿意在战术上花精力,所以三野部队战术落后的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解决。粟裕继南麻输给胡琏后再次败给胡琏,以后胡琏再也不把粟裕放在眼里。淮海战役居然有胆量往粟裕的包围圈中跳,以后又在金门,步登岛、南日岛屡次全歼了粟浴的部队。<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渡江战役后,三野上下都轻敌的厉害,当时的<nobr id="key7"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情绪</nobr>是“渡江渡江,没放一枪,追击追击,不堪一击。”。粟裕给叶飞下了一道命令,要叶飞指挥在常熟一带的10兵团一天内控制上海的吴淞口和宝山等地,常熟一带的10兵团离上海还有120公里,部队行军每天只能走60――70公里,中间还要打仗,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叶飞气得骂粟裕:“你TMD会不会指挥打仗?”粟裕的回答:“可能根本没有仗打,赶到上海就是胜利”。叶飞事后<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回忆</nobr>,粟裕等人当时只准备如何接收上海,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打仗,忽视军事准备,作战部署很随意很不周密,战前根本没有规定各个部队的任务,临战没有召开参战部队首长军事会议,没有研讨作战方案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和部署。这是因为粟裕等三野干部轻信敌人准备起义,上海会与北京一样,根本不用打就可以拿下来了,结果导致在月埔大败。可以说,三野在解放战争后期的金门,步登岛等一系列败仗,原因都是轻敌,但轻敌的根子却在三野的军事主官粟裕身上。<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所以,粟裕在部下的眼里威信不高的原因其实很<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简单</nobr>,就是能力不够,败仗打的比较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现在对粟裕的宣传比较过头,无限夸大他的作用,而且只讲他打的胜仗,很少讲他打的败仗,在一些对军史了解得一知半解的菜鸟心中就成了“常胜将军”,搞的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直接与粟裕在一起工作的人比如陈总,彭总,聂总,谭老板,叶飞,陈士榘,许世友,韦国清等为什么都对他不以为然。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3:30:27 | 只看该作者
<p>继续转一篇</p><p>--------------------------------</p><p>陈毅为什么狠批粟裕:不是害了粟其实是帮了粟</p><p></p><p>&nbsp;&nbsp;&nbsp;&nbsp;党内的对错误路线和犯了错误的人的批评一般分作两种,一个是狠批,一个则是真批。狠批往往要说过头话,但是,触及的是皮肉,真批不见得有什么恶狠狠的副词,不过却是触及灵魂,直接打到骨头上。这里面的奥妙研究起来也是满有意思的,我试着来解读一下吧,也是一家之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先说陈毅和粟裕之间的那次狠批,陈粟是公认的最好的搭档之一,比之林罗、刘邓、彭习丝毫不逊色,粟裕崭露头角的是在新四军北渡之后,那次号称是“哀军北渡”,是新四军最有名的战略转移,没有那次北渡,就没有后来华中那样一片大的根据地,党内的新四军的山头也就不会成事了。到了泰州城下,韩德勤、李明杨、陈泰运三股势力,哪一个都比陈毅的大,陈毅他们去江南被老百姓称作四将军,陈毅就自我解嘲的说从哪个方面算都是老四,<nobr id="key6"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日本</nobr>人老大,占着南京,韩德勤老二,占着兴化,李明杨老三,占着泰州,日寇有十一万驻屯军,韩德勤有七万精锐,李明杨也有五万,新四军一共七千人,郭村战役开始时,陈毅暗中写好了给叶飞、管文蔚的悼词(也是一首诗,后来失传了),连刘少奇都被陈毅给骂到里面去了,然而这一战打败了李明扬、李长江<nobr id="key2"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兄弟</nobr>,几乎拿了泰州,这时候粟裕还没有露面,等到和韩德勤交手的黄桥决战时,粟裕的威风打出来了,韩部两大主力都出动了,一个八十九军,两万多人,一个独立第六旅,号称梅兰芳部队,清一色的花机关,旅长居然是中将,三千多人,韩德勤要七天进驻黄桥,粟裕受陈毅全权委托,下了最后的决心,用叶飞单打独六旅,陶勇坚守黄桥,陈毅说粟裕:“你是<nobr id="ke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风险</nobr>越大,胆子越大,干劲越足。”结果呢,独六旅旅长翁达中将自杀,八十九军军长中将李守维中将淹死,这次战役就在日寇的眼皮底下打的,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官问左右:“支那军队的指挥官听说是帝国士官<nobr id="key1"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学校</nobr>毕业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陈粟的黄桥战役其实是日后孟良崮等多次战役的基础,粟裕从这时候开始逐渐走向名将行列,在他上升的阶段里,陈毅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可以说没有陈毅的大胆使用和放手任用,粟裕没有后来那么显赫的战功,至少不会那么得心应手,粟裕反对毛泽东急急渡江的建议,<nobr id="key0"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支持</nobr>者中就有陈毅,陈毅当时有一句名言叫:“如果不是怕湮没了你的才华,我就去顶这个雷,反正我是经常反对主席的,扣帽子也不怕啊。”陈粟二人的肝胆相照赢得了他们战争生涯中的一个辉煌接着一个辉煌。<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然而到了一九五八年,风云突变,这个履立奇勋的大将粟裕走了麦城了,这也是陈粟历史关系遭到最严重的一次考验。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国防部和总参的工作上的隶属关系的不明确和粟裕在工作中的“失误”所致,其实是毛泽东带头整顿新四军系统的一次有计划的斗争,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的评价:“新四军,人不多,功不大,毛病不少,尾巴时不时的就翘起来,不整一整不行呢。”毛泽东对新四军系统出身的干部的敏感是党内素来有名的,具体的也可以看我的旧作《毛泽东整理新四军内幕》一文,这次出面的一年后被打倒的黄克诚大将以及彭德怀、聂荣臻,毛泽东给会议定的调子就是要烧一烧粟裕等人身上的“骄气”,在这个基础上团结起来。于是,大家就可以想见会议应该是如何开展的了,作为新四军的军长、华中根据地的创建者陈毅,粟裕的一直的老上级,他能不知道毛泽东的用心吗?<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陈毅和毛泽东的渊源很深,和朱德、林彪的渊源也很深,对于井冈山的革命,陈毅有一半发言权,他作为旁观者不是不知道历史上的毛泽东是怎么回事的,也因为自己和毛泽东的矛盾一度激化更使得他对毛泽东的手段、思想看的很清楚,至少比之刘少奇、彭德怀等人清楚,这在文革中陈毅的怀仁堂的著名“黑话”中就可以看到了。没有哪一个人敢说延安整风的事情,唯独陈毅点了出来,也没有人敢对毛林<nobr id="key3"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结盟</nobr>说三道四,也是陈毅点了出来,不说不等于不知道,但是说了则表示一定知道的很清楚。这次批判粟也是陈毅号准了毛泽东的脉搏。<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陈毅外号“陈爽子”,内里的心机却并不是一般人可以窥测到的,陈毅如果不狠狠的出面抨击粟,那么粟只有更惨,正因为作为他的最了解的上级出马了,人们对粟才稍可放过,假设陈毅为粟评功摆好,或者为粟鸣不平,那不是帮了粟,而是害了粟。毛为何选择黄克诚作为<nobr id="key5" target="_blank"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主持</nobr>人?不惟黄是秘书长,黄也是新四军的人,一个山头分裂才是最高喜欢看到的,假如团结的紧紧的,那么下场可想而知。陈毅不说狠话,不说过头话,不显得他和粟当时的绝情,斗争是不会结束的,只要陈有左袒的动作,马上就会升格为路线斗争。所以,陈那时候说的那些话粟显然是非常理解的,陈毅在毛泽东做了可以的表示后,为粟排解了一番,讲了粟的功劳,粟在六十年代初期曾经对张震说过:“陈老总关键的时候还是陈军长。”请注意这两个用词,一个是老总,一个是军长,显然粟还把陈毅看作当年那个荣辱与共的新四军军长了。另外一个佐证就是陈粟后来结成了亲家,如果真的是触及的灵魂或者骨头,两家就是再虚伪再做作也没必要演出这么一出戏给大家看吧?</p>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3:35:09 | 只看该作者
<p>关于粟裕的争议特别多,大多是欣赏,替他不平.</p><p>偶转这些材料的内容,并代表不了什么绝对正确的观点,只是让大家多点参考,自己去琢磨.</p><p>历史与真相,不可能100%的合谐统一.</p><p>了解个大概而已</p>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3:50:15 | 只看该作者
<p>这里还有一篇比较敏感的,涉及到很多元帅将军们的恩怨</p><p>------------------------------------------</p><div align="right" style="FLOAT: right;"><a title="评分 0" href="http://bbs.5iliao.com/misc.php?action=viewratings&amp;tid=71311&amp;pid=311565"></a></div><p><span class="bold">彭德怀是如何把粟裕往死里整的(粟裕自诉)</span></p><p><span class="bold"></span></p><span class="bold"><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311565">中国人有造神情节,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一个人或者如神仙一样的完美,或者如恶魔一样的邪恶,例子很多,见我的系列文章。 <br/><br/>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彭德怀有了正直不阿的完美的形象,这又是一个造神运动的标本,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神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都是人。彭德怀固然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彭德怀的另一面就是心胸狭隘,瑕疵必报,比如对刘伯承的迫害,比如他对粟裕的恶行,也因此,在他失势的时候,也受到他人的抱负,文革期间批斗的人很多,但很少有高级将领受到人身攻击的,而彭德怀却在一次批斗会上被一个军人打了耳光。 <br/><br/>粟裕的申诉报告 <br/>   <br/>华主席,叶、邓、李、陈副主席:(为中共中央华国锋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副主席。) <br/>   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鼓舞下,我对1958年彭德怀同志利用军委扩大会议对我进行批判提出申诉。 <br/>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下召开的。会议的任务是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胜利后,我军面临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战争时期到和平时期这两个历史性的转变,军事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大家缺乏经验,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各方面意见较多。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研究总结八年来的军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会议上,毛主席对军队建设形势作了正确的估价,指出:"同志们大多数都说,八年来基本上搞的好,有些缺点、错误。""基本方针是没有错的,但工作有很大缺点。"毛主席还为我们承担了领导责任。但是,彭德怀同志背离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上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以及正确的东西,上纲为"建军新阶段中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把肖克同志打成这条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是批了刘伯承同志;同时又把我做为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拿来批判,混淆是非界限,破坏七大以来党内民主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把会议引向了歧路,在军内开了很坏的先例。 <br/>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同志对我搞突然袭击,实际上把我一棍子打死。在总参工作期间,彭德怀同志对我专横跋扈、训斥谩骂,使我实在难以忍受;我在工作上同他也有一些争论。他抓住我在工作上和处理问题上的某些缺点和我性格上的弱点,牵强联系,混淆是非,给我扣上"反党反领导"、"向党争权"、"阴险卑鄙"、 "告洋状"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企图把我打成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份子而置于死地。为了把我的问题搞到外部去,还组织地方干部参观大字报。在当时的形势下,我无法为自己做实事求是的申明。而且,为了不致被打成敌我矛盾,只得违心地做检讨。尤其是我的第二次检讨,(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突然遭到猛烈批判深感意外,对被强加的种种罪名困惑莫名,在家中连续七天闭门反省,百思不得其解。高度紧张的思虑,引发血压升高头昏脑胀,无奈中由楚青代写了这份检讨。)完全是违心的,不符实际的,把强加给我的罪名差不多都兜了下来,把自己说得简直不成样子。就是这样,彭德怀同志还不放我过关,以后他竟在中央说我"里通外国"。 <br/>  我向中央申诉:我在总参工作期间,由于我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又没有在首脑机关工作的经验,工作没有搞好,对我进行批评是应该的。但是,彭德怀同志发动对我批判用心是不好的,方法是错误的;强加给我的罪名是莫须有的,目的是要把我打下去。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包括我在总参工作期间,尽管在工作上、思想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我对党对人民一直是忠诚的,任何时候没有反党反领导,,没有向党争权,没有在背后搞过任何同志的鬼,没有任何两面行为。我深信,我参加革命五十多年的实践是足以证明自己的,(注:1959年7月和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先后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粟裕出席了8月2 日至16日的八届八中全会。会后他回到北京家里已是深夜,我正熟睡。往常他见我睡熟总是轻轻进来以免影响我,这次却推醒我,"快醒醒!快醒醒!"庐山出了大事了,彭德怀挨批了。""有个下午,少奇同志对我说,1958年的事你也可以说说嘛。还有位老战友也建议我乘此机会把1958年的事提一提。""我没有发言。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自己的问题。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楚青)也是经得起组织上审查的。 <br/>  在这里,我还要向中央报告,听说现在还有人说,1943年饶漱石赶走陈毅同志,我是支持饶漱石的。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我想这是1958年对我的批判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1943年华中抗日根据地还处于被敌人分割和多层封锁的状态,军部在淮南地区盱胎县黄花塘,一师师部活动于苏中海安、东台地区。当时我们对军部的情况很不了解。对饶漱石制造的"黄花塘事件"我们根本不知道,事后也没有听到传达。我是后来才从长期在黄花塘军部养病的一师政委刘炎同志 ( 已故 ) 处听到一些传闻。解放战争期间,我经常在前方,几乎全部精力集中于打仗。我对于饶漱石的阴谋活动完全不知道,这一点即使在1958年的高压下,我也是坚持了的。我对陈毅同志一贯是尊敬的,而且认为华东部队必须由陈毅同志来统率。1947年,军委要我带六纵 ( 王必成纵 ) 到鲁西南,同已在鲁西南的陈 ( 士榘 )、唐 ( 亮 ) 部队会合,统一指挥这六个纵队。我当即请求,这六个纵队是华东的主力,必须由陈毅同志亲临指挥。中央同意了我的请求,我是随陈毅同志一起去的鲁西南。 1948年5月初我随朱德同志(注:这是笔误。粟裕同陈毅于1948年4月25日从濮阳出发前往西柏坡,5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在陈毅、粟裕陪同下亲临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驻地濮阳。)、陈毅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作战方案。汇报结束后,毛主席对我说,以后华野就由你来搞,陈毅同志要到中原去。我立即请求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主席说,那边必须陈毅同志去。我又请求说,如:果陈毅同志必须去中原,华野也仍然要由陈毅同志兼。当时毛主席同意了我的请求。如果我有排斥陈毅同志的思想,那不正是机会吗? 这些历史事实是有案可查的。 <br/>  我记得1958年批判我,硬说我一贯反领导,我曾说了这件事。我还举了另一件事来说明:1946年,中央任命我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同志为副司令。我认为张鼎丞同志是党内很有资望的老同志,新四军二支队时他是司令,我是副司令,华中军区司令应该由他任才好,我压下了这个任命,向中央做了报告。后来,中央同意了我的报告,下达了新的任命。但是,当我讲了这些情况以后,彭德怀同志竟然说,"这正说明你阴险",压我对此做出检查。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当时对我的批判是如何不实事求是。 <br/>   1958年对我的批判,虽未形成正式决定,但曾经传达到团一级,我还看到一个中央文件上把我做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影响及于全党全军。而且那些不符事实的发言、简报,我的违心的检讨等等,均已做为历史文件存档。二十多年来,它已成为压在我身上的沉重负担,使我内心深为痛苦。但是,由于近二十多年来,党内民主生活很不正常,我一直克制自己,没有提过申诉。现在,我们党已经取得了粉碎林彪、"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历史上许多冤假错案已经陆续纠正。中央对彭德怀同志的功过是非也已做出评价。我迫切恳求中央能将彭德怀同志对我制造的冤案予以甄别,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我的错误批判。请求中央受理我的申诉,使我在今后有限的余年终于能放下这个沉重的包袱,更好地为革命贡献全部力量。 <br/>   此致 <br/>   <br/>   <br/>  敬礼 <br/>   粟 裕 <br/>   1979年10月9日</div></span>
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4:12:03 | 只看该作者
<p>这一篇和前面某篇又有冲突,见仁见智吧</p><p>------------------------------------</p><p><span class="bold">将来可入正史的粟裕秘闻</span><br/><br/></p><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311547"> 2007年5月前后,我有幸拜会了诸多粟裕大将的知情者,他们都有粟总善良的一面,待我十分友好。当我向他们打听书本以外的粟裕大将事迹时,他们或谨慎,或爽快,到底叫我知道了许多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现整理出来发布,以防备遗忘。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若是脏水桶林彪干的,多好!),我不能一一标明出处,只能以姓氏字母代替,并请大家记住李商隐的诗:“武皇内传分明在,莫谓人间总不知。”<br/>  <br/>  <br/>  一、<br/>  <br/>  Y老说: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国防部与总参之间的矛盾早被反映到毛泽东那里。粟裕出席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期间,向毛泽东请求谈工作意见。毛未答应,只交代陈毅了解情况。陈毅先于5月12日找彭德怀、黄克诚两人,8天后的5月21日才找粟裕。期间,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人参加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毛泽东叫大家谈谈对粟裕的看法。全场默然。半晌,毛泽东只得点名陈毅:“你跟他在一起时间最久,你说说!”陈毅面无表情地回答:“只一个字,阴!”然后再无别话,全场震惊。这个评价给毛、彭、邓、聂印象极深。几天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总说要加温;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黄克诚等人于5月26日、28日以及6月4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批判粟裕,为军委扩大会议定调子;粟裕解释自己曾经谦让陈毅当华野司令,陈毅不做声,彭德怀冲口而出: “这正说明你阴!”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个人主义,就是大盗,大盗盗国!”1948年豫东战役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的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不同意打(可见《粟裕年谱》),在毛泽东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此时,其中一人(邓小平?)说:“只有大野心家、阴谋家才如此贪功,打豫东战役那样的大仗!” 军委扩大会议上,彭要求公开讨论粟裕“阴”的问题,陈毅做了专题发言,彭大加赞赏:“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 8月,毛泽东继续受影响,称粟裕为军队的“坏人”。此后数十年,邓防备粟裕的“阴”,尽管粟裕1975年示好,总不给他平反,也不重用。不止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弃之一边,中顾委成立,还让粟的部下许世友做副主任,粟却为常委。<br/>  <br/>  <br/>  二、<br/>  <br/>  W老说:陈粟两家1958年后再无来往。《粟裕传》传记组采访楚青,问:“1958年后,陈老总到您家里来过吗?”楚青摇摇头,说:“人家是领导,怎么会到我家里来?”<br/>  <br/>  <br/>  三、<br/>  <br/>  W老说:1972年陈毅去世后,粟裕主动参加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没工作,处境也不好,粟裕将她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并时常照顾,一直到1975年去世。陈毅次子陈小鲁正关在监狱,罪名是“现行反革命”。粟裕设法将其领出,安排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张茜去世后,粟裕干脆将小鲁接到家里,包吃包住。以后还做主,将孤儿的他招为上门女婿。为此,小鲁与大哥昊苏关系很不好。<br/>  <br/>  类似以德抱怨的还有抚养刘锡荣。刘锡荣父亲刘英,浙南游击战时期准备杀掉粟裕。两人互相防备,各带人马分开后,粟裕才知道身边一部下为刘英的暗探,奉命可随时干掉他。刘1942年牺牲后,此人成为粟裕手下将领,又成长为高级干部,但粟裕待之如初,从无穿小鞋之事。后来,《粟裕传》传记组到家采访此人,了解刘英派他盯紧粟裕一事。此人几个小时默默独坐,始终不发一言,任凭传记组人员来去,因不能证实,《粟裕传》只得屏弃这一节。刘英之子刘锡荣被粟裕派人从要饭路上找回,收为养子,精心培养,成长为中纪委副书记。<br/>  <br/>  <br/>  四、<br/>  <br/>  Y老、S老、L老(两个)、W老说:1948年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签发淮海战役作战预备命令,此后敌情、友情都发生变化。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一部(四个纵队)靠近了战场。粟裕考虑如何将这一部分力量加进来,打大歼灭战。因豫东战役期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都反对打这样的大仗,粟裕只得电请毛泽东令中野阻住胡链兵团等部,结果中野未能阻住,使第三阶段功败垂成。此时,粟裕想出一个将中野力量加进来的法子:10月31日致电中央,请陈邓统一指挥。<br/>  <br/>  几十年后,因原中野司令部人员透露出来,粟裕身边工作人员和老部下都知道了当年中野司令部发生的一幕:接到毛泽东转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的命令,两个四川人用家乡话骂骂咧咧。邓骂:“????,总贪多贪大!我这么点兵力,又没重武器,打个鸟!搞不好是第二个皖南事变!给中央发电,他(按:指粟裕)有本事,叫他自己指挥!”陈也骂脏话。电报员一听,为难道:“怎么发呢?”邓脑子一转,抢白说:“这还不好办?就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这份巧妙的电报于11月2日发出。而实际上,此时陈邓司令部与军委、与刘伯承司令部以及华野司令部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br/>  <br/>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陈邓向中央发电或跟华野粟裕通报情况,只自称中野而非总前委,即有万一失利,以推卸责任的意思。<br/>  <br/>  渡江战役时,战局已十分明朗,可以稳操胜券了,陈邓便开始堂而皇之自称“总前委”起来。<br/>  <br/>  <br/>  五、<br/>  <br/>  S老说:1948年11月,中野包围黄维,见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似乎容易,陈邓便向中央发电并通报粟裕,保证:三天内解决黄维!粟裕不同意,悄悄作好防备,以应付万一。结果个把星期打不下来。眼见中野多年的老骨干牺牲很多,刘伯承建议:可惜了,先停止攻击,我们请粟裕同志派些部队来吧。邓是中野前委书记,有最后决定权,赌气坚决不同意,气忿忿地说:就是中野打光了,也要打!这句话后来被转移到别处,成为邓坚决执行毛泽东指示的证明。讲述此事的前辈告诉我:“邓1938年后才当129师政委,部队是刘伯承一手建起来的,他怎么不心疼?彭德怀有句话,崽卖爷田不心疼。用来说邓,也合适啊!”后来部队实在顶不住了,才不得不报中央,请粟裕派兵前来支援。最后,粟裕主动又派了一次,共到了5个纵队,才解决黄维。<br/><br/><br/>  六、<br/><br/>  S老说:粟裕主动第二次派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3个纵队去支援中野,临行前交代:所有缴获给中野。陈士榘于12月12日到中野司令部,见到邓小平、陈毅,说:“我带来了3个纵队参加打黄维,请中野让开一个地段,给我们部队进去。”邓不想让华野部队担负主攻,以免到手的缴获丢了,只想叫他将部队分散补充中野,便说:“他们都不愿意让啊!” 陈士榘很牛气,说:“不愿让,我们就不参加了,我带部队去打阻击。”(此事及原话可见《纪念粟裕大将百周年大会文件汇编》41页)说完,掉头就走。<br/><br/>  邓小平、陈毅一面急忙电告粟裕,一面商量对策。粟裕听说,当即对华野总政副主任钟期光说:“你立即去陈士榘那儿,就说派华野部队支援中野,是(华野)前委的集体意见,必须绝对服从。而且必须听从中野的安排!”钟期光马不停蹄赶到已行进到中野六纵附近的陈士榘处,转达了粟裕的命令,陈士榘才令部队停止前进。邓小平又给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打电话,叫他留住陈士榘参加围歼黄维的战斗,不要去打阻击。此后,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商量,决定让出南集团作战地段给陈士榘。陈士榘即布置3个纵队,从南面向双堆集方向攻击,并于14日下达总攻黄维兵团的命令。战后,陈士榘按粟裕命令,将所有缴获交给中野。(此事《陈毅传》转移功劳,说陈毅命令陈士榘将缴获交给中野,还说:“原定打扫战场的陈士榘,只好空手而归。”既这么着,陈毅当时为何不能制止陈士榘停止前进?)<br/><br/>  为表示对华野的谢意,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将黄维的拐杖等战利品托钟期光带给粟裕。钟期光到华野司令部转交物品时,粟裕表示不要,钟期光跟粟司令很随意,笑道:“你不要,我就拿了?”结果,这些珍贵的物品都归了钟期光,并一直保存到现在,军事博物馆多次上门讨要,钟家觉得对恢复华野的真正作用有帮助,一直不曾答应。<br/><br/><br/>  七、<br/><br/>  S老说:1948年12月19日,刘伯承、陈毅奉命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邓生恐他们向毛泽东谈到自己在淮海战役之前、之中的表现,忙向毛泽东发电报,主动承认自己对淮海战役发展成这样的大仗估计不足,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这份电报后来被收入《邓小平军事文选》,可以查证。<br/><br/><br/>  八、<br/><br/>  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交代首任驻华大使尤金:“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纪念粟裕大将百周年大会文件汇编》 34页里马苏政说:“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后来尤金又问过陈毅同志,陈老总说: ‘你去问邓小平就知道了。’邓小平没有讲。”<br/><br/>  S老说:邓小平当时说,是两个司令员指挥的。陈毅后来没办法,便打马虎眼: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此话被传诵一时,被写进《陈毅传》和很多文本。1989年,其他人不在了,邓小平便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此话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成为目前的定论。<br/><br/><br/>  九、<br/><br/>  粟裕的老部下,原24军文工团工作的L老告诉我:建国后调军事科学院工作,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史副主编的Z老,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对屡打胜仗的粟裕十分佩服。每当收到中央转发的华野捷报,他总兴冲冲地进去报告司令员聂荣臻,聂皱皱眉头,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br/><br/>  Z老干副军级十余年,一直未能上去。文革中有一回,机会来了。正要填报升职表格,粟裕当时兼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某重武器兵工厂发生内斗,急点名调Z 老前往,却因那里已有正军职,如果去,只能依旧担任副军职。Z老却觉得被常胜将军粟裕赏识,是终生荣幸,于是毅然丢弃正军职务,继续屈就副军职。<br/><br/><br/>  十、<br/><br/>  W老(粟裕三服亲戚)说:粟裕长子粟戎生在北京军区工作,其身边工作人员有一人是聂荣臻女儿聂力的亲信,聂女叮嘱该人:粟戎生有何举动,第一时间告我。不巧这人是粟裕原秘书J老夫人的姨甥亲戚,忍不住说了,于是传到粟家耳里。<br/><br/><br/>  十一、<br/><br/>  W老说:文革中,出现“打倒粟裕”的大字报,毛泽东知道后,连夜给林彪电话,说:“打台湾,你不行,我也不行,还得靠粟裕!”第二天,所有关于粟裕的大字报便不见了。<br/><br/><br/>  十二、<br/><br/>  S老说:建国后首次授衔酝酿时间长,有好几年,粟裕最初确实名列其中,没超出第七个,中央常委(即五大书记)对他们这些元帅人选的讨论,肯定有记录,只是目前属于绝密,还只有李银桥单方面的证词。贺龙1953年10月到朝鲜王必成兵团,透露自己被内定为元帅(此事可见《贺龙全传》),应该是其中记录之一,不过,贺龙其实是违反纪律的。<br/><br/>  我天真地问:今天的胡总可以查阅吗?<br/><br/>  S老说:他当然可以,只是粟裕与他无多大干系,他怎么会这么做?况且他也只求稳当,和谐社会么,他才不会去搅动,弄出自己也收拾不了的变故的。<br/><br/>  我笑道:这不明摆粟裕吃亏么?和谐,就是和稀泥吧?<br/><br/>  S老笑而不答。<br/><br/><br/>  十三、<br/><br/>  原粟裕警卫员、现军事科学院副师级研究员L老说(5月30日,我们在军科南门外一个饭局上,因听说是首长老乡,破格接待我们):军事科学院多数人很崇敬佩服首长,表现有三个:一是首长一般不来军科坐班,只大事才来。他不在,全院若开大会,必定乱糟糟的,下面四处开小会。首长一来,下面“地上掉根针都听得见”。因为别的领导乡音浓,又是套话。而首长普通话很可以,关键讲话内容很独特,有水平。二是军科郑文翰院长,原来是彭总秘书,却极佩服首长。梁丞(朱楹)将《粟裕传》删掉的部分内容写成文章,以《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为题发表后,因直接点名说彭总的不是,彭总老部下要联名告状、辩驳。郑院长知道文章内容客观,闹起来只有增添笑话,两边都不好,急忙出面制止。(此事我原听粟裕秘书Z老当面谈过)三是军科有个20来岁的年轻人,叫陈舟,专门沉浸于研究首长。他还出版《粟裕兵法》一书,很有影响。<br/><br/>  我问:前面阶段军科不是有个郭志刚,写了篇《关于新中国元帅军衔的评定问题》,不是故意混淆真相,贬低粟总吗?<br/><br/>  L 老说:他将元帅人选的确定时间断定从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开始,说它框定了授予元帅军衔人员的范围。确实有点学究气,不懂中国官情。你们一句“贺龙1953年就知道自己内定为元帅”,就可驳倒他了。不过,他很年轻,也很上进,没想到那篇文章给首长带来那么大的负面影响。<br/><br/>  (他发言时,我们要录像,他忙制止,说:“我们随便聊聊,随便聊聊。”我们知道他有现职,很理解地关了机。)<br/> <br/><br/>  十四、<br/><br/>  采访记录:<br/><br/>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说:刘伯承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遭到邓小平、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几十年不给平反,根子都是邓小平,刘邓之间的矛盾在进军西南以后就公开化了。<br/><br/>  李达、萧克在邓小平再起后,写报告给邓小平要求平反,并让刘伯承在报告上签字。刘太行说:我爸爸对李达说:我一不签字,二不指望活着得到平反,你们是“蚊子钉菩萨”,找错了人!<br/><br/>  果然,李达的报告邓小平没有同意平反。<br/><br/>  后来,杨得志、张震二人去找邓小平,给58年扩大会议受批评的人平反,碰了大钉子。邓小平说:你们找来找去都没搞清楚,58年是谁负责批刘粟萧等几个人的,那个会的组长、负责人是我!你们不要再找别人了!<br/><br/>  张震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到此为止了。</div>
6#
发表于 2007-7-31 07:59:55 | 只看该作者
<p>如是我闻一塌糊涂无花果尊造</p>[em05]
7#
发表于 2007-7-31 08:07:35 | 只看该作者
<p>从前看见过2句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一直12万分的敬佩这些为信仰献身的先辈。现在越来越不信了,“勾心斗角,整人害人”都什么事啊,令人厌恶。</p>
8#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0:33:51 | 只看该作者
<p>有人的地方就有非议,都是人啊</p><p>只不过吧位置房在非人的角度仰视习惯了,一时间不能接受而已</p>
9#
发表于 2007-8-3 21:48:31 | 只看该作者
<p>真BT错!自言自语,有癔病?[em06]</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08:01:05 | 只看该作者
<p>切</p><p>小K,懒和你嘀咕</p><p>除非你介绍几个文学女青年</p>
11#
发表于 2007-9-1 22:06:57 | 只看该作者
胜败军家常识,粟裕也打败仗的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24 , Processed in 0.0428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