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8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历史名人对京味楹联的贡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9 22: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
[转帖]历史名人对京味楹联的贡献作者:赵永生

以北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为写作对象的楹联,在元明两朝即已见到,而其大量出现,是在清朝入关之后,自清代至民国,其特有的“京味”才日趋明显。“京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地域特征、人文历史、民俗风貌相融合的产物。在京味楹联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历史名人,诸如乾隆帝、纪晓岚、张之洞、梁启超、张恨水、老舍、郭沫若等,功不可没。这些历史名人对京味楹联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一、留墨为北京增光

先谈谈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对京味楹联的贡献。乾隆在位60年,作为皇帝,他十分喜欢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对题联这样的风雅之事,从来就有特殊兴趣,每到一地多要留下墨迹,皇宫、御苑及京城的众多寺庙,大多留有他所作甚至是亲书的楹联。据不完全统计,其楹联作品在故宫有154副;中南海有33副;颐和园有26副;圆明园有23副。在北京留有乾隆题联的寺庙就达30余个,如大觉寺、戒台寺、潭柘寺等等。据吴魁勇先生考证,现存北京南苑各建筑物中乾隆所留的楹联多达40多副。上面所列的,仅是乾隆一生所作对联的一小部分,未包括他平日里与皇亲国戚、臣子之间所作的大量的赠答联、征对联,视察各地所作的即时联。乾隆的作品大多能临境萌思,寓情于景。如题北京香山静官园勤政殿联:“林月映霄衣,寮寀一堂师帝典;松风传昼漏,农桑四野绘豳图。”此联既有对此时此地自然景观的描摹,又寄托了对国泰民安的企盼之情。乾隆不仅对撰联有偏好,还有到处悬挂赏联的习惯。梁章钜《楹联丛话》载:“庚戌岁,上进哨驻此,周览行宫”,令随行大臣彭文勤,“将旧悬楹帖,悉易新语,期以出哨登高时亲阅”。 试想想看,一国之君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要创作那么多的联作,需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

北京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举世无双的自然风光,再加上统治阶级高层人士的倡导,故在清代,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庶万民,题写对联蔚然成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正因此,北京留下了诸多的名人联墨及有关的趣闻逸事。现举几例以飨联友:如林则徐为陶然亭题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刘墉为阅微草堂题联 :“两登耆宴今犹健,五掌乌台古所无”;郑板桥为白云观华室题联 :“咬定一两句书,终身得益;裁成六七竿竹,四壁皆清”;曹雪芹在西山故居写于白粉墙上的菱形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爱国将领冯玉祥为香山先烈纪念塔题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当代诗人、楹联家马萧萧为龙潭湖京华食苑题联:“登阁凭栏,云中迥起古今韵;临潭把盏,浪底幽传天地声。”这些联句以景为引,借景抒情,托景誉人,为我们留下了得以传世的文化瑰宝。

除了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的联句之外,在北京,名人题写的会馆楹联和店铺楹联也为数不少。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李鸿章题安徽会馆联:“依然平地楼台,往事无忘宣榭事;犹值来朝车马,清时喜赋柏梁篇”。左宗棠所题湖广会馆联:“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章贡上都”。清初剧作家李渔为山西会馆题联:“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空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名人所题的北京老字号店铺联,也各具特色,如清康熙年间江南秀才谢松岱研制墨汁,自题一得阁墨汁店联:“一艺足够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清状元孙家鼐为王致和酱菜园撰写两副嵌名联:“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养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和为琉璃厂德宝斋题联:“德比圭璋儒所贵;宝兹彝鼎古为徒”。

可以这样说,作为数朝古都的北京城为名人撰联、题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及载体,而名人的楹联作品又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的文化品位,为北京增了光。

二、联作充当了历史见证

北京有着绚丽而悠久的历史,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都在联语上留下了记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熏染着历史尘烟的对联,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教科书。试以几例说明: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秋,瓦剌也先大举进犯,英宗亲征被俘,兵部尚书于谦精心策划,打败敌军。后英宗复辟,以谋逆罪将于谦处死。北京的于谦祠有光绪年间文人孙诒经所撰一联记叙此事:“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清末思想家魏源也到于谦祠祭拜,写下联句:“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两则联句,如镌如铭,直抵史书一页。

明末大将袁崇焕在后金大兵围逼北京的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率众破敌,后因崇祯帝中敌离间计被枉杀。后世文人多有题联于袁崇焕祠。康有为联为:“抚射御道义;接武在文章”;梁启超联为:“门前学种先生柳;日暮聊为梁父吟。”联语情真意挚,表达了对爱国将领的崇敬。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遭日舰拦截,清军奋勇迎战,危机关头,管带邓世昌下令以舰撞敌,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与二百多将士壮烈捐躯。光绪皇帝亲赐挽联吊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对烈士的壮举给予了褒扬。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光绪皇帝推行的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蒙难。康有为挽六君子联,援引史实,痛斥“后党”,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已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可称得是声声控诉,字字血泪。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1924年11月应段祺瑞的邀请,抱病北上商谈国事,次年3月逝世于北京。叶恭绰当时献一挽联:“一生超是非毁誉祸福而前行,万古云霄终独往;举世正困辱憔悴悲哀而无告,八方风雨适安归。”作者不是革命党人,但联作从孙中山生与死两层意义上立论,得出生得伟大,死得其所的评价,实为有特色之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时任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发出“杀敌报国,军人天职”的誓言,率军与日寇血战,不幸在南苑壮烈牺牲。冯玉祥为其献的挽联为:“报国敢云天职尽;立身当与古人争。”铮铮联语,是一首激越的挽歌。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17:04 | 只看该作者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当时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正在北平养病,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卖国集团多次请他出山,拼凑傀儡政权,都被他拒绝,不久,吴被宣称因牙疾去世,时人疑其被日本特务毒死。蒋介石送的挽联是:“落日黯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此联赞扬吴佩孚能保持晚节,亦表达了哀挽之情。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组成志愿军“抗美援朝”,北京各界纷纷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运动。此间,何香凝老人画有一幅喜鹊牡丹,周恩来总理在画上题联:“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此联既是对前方将士的褒奖,又是对后方支前模范的赞扬。

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四人帮”首先发动批“三家村”,邓拓的《燕山夜话》被诬为“大毒草”,人也被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后,冤狱得到平反。在追悼邓拓时,赵朴初先生撰挽联:“积毁铸沉冤,十年风雨燕山夜;丹心同皎日,千古昭垂赤县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亦有挽联:“话尽燕山,沉诗冤海;胸怀日月,遗惠生民。”两作之中,有怀念,有惋惜,有控诉,有赞颂,真情洋溢,催人泪下。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人民群众纷纷涌向天安门广场,敬献花圈、挽联,悼念一生为国操劳,因病逝世的周恩来总理,表达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恨。著名国画家范曾撰写的挽联:“灰洒江河,看不尽波涛,涓滴都是人民泪;志华日月,信无际光焰,浩气长贯神州天。”此联深刻描述了总理去世后万民同悲,九州洒泪的情景,想象丰富,语句感人。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春节,87岁的郭沫若应中央电视台之请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四害必须肃清,飞雪迎春到;三年肯定大治,心潮逐浪高。”上下联的后半句均集自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句。全联表达了对打倒“四人帮”的喜悦,及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心。

以发生在北京或与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为表述内涵的名人联作,浩如烟海,本文仅举数例,窥一斑可知全豹,历史、联史,互为诠释,相映生辉。

三、气质铸成了京联的风骨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联如其人。居于国都的名人一般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的联作大都蕴涵着一种非凡的气质。乾隆的联作,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派;纪晓岚的联大器、豪放、诙谐;梁启超的联,隐含着凛然浩气。其他一些名人的联,或纵横恣肆,或荡气回肠,每副联作都或明或隐地烙有作者性格的印记。请看:

乾隆七十自寿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开天辟地以来,能够活到七十岁的皇帝只有六人,而五世同堂的仅有我一个,联语中透出一种自豪炫耀之气。

圆明园戏台有一副楹联,据说是纪晓岚所撰。此联与民国十四年出版的《献县志》所载略有不同,《献县志》载联:“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末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鼓跑龙套;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讨耍猴儿。”这一联将戏同历史、现实结合起来,上下千古,纵横南北,气势宏大,而且运用了“数目对”、“叠韵对”等技巧,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胸怀不广的人是作不出来的。

光绪年间军机大臣张之洞曾为宣南斜街的先哲祠题联:“轩辕台,伯夷庙,吉甫墓碑,观圣贤风教所遗,请稽经典;碣石馆,日华宫,首善书院,数幽冀人才之盛,直到皇朝。”一字一句,古风潇洒,气魄宏大,作者不愧为一方藩镇。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所居“莽苍苍”斋题联,原联是:“家无儋石;气雄万夫。”出句谓其资财不富,地位不高。对句却如异峰突起,拔天盖地。爱国志士的豪情、志向、胆识,无不跃然句间。康有为看见后认为锋芒太露,恐遭时议,劝谭改作,谭立即挥毫将此联改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于时处处,人亦有言。”改后之联,锋芒虽隐,但浩气依然。

名人的一些题赠、言志之联,也多带有性格特征。京味文学大师老舍贺茅盾五十寿辰所作嵌名联:“鸡声茅屋听风雨;戈盾文章赴斗争。”赠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联:“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二联用词精当,华丽中不失典雅,耐人深思。五四运动前三个月的某天,蔡元培先生冬泳什刹海后,手书一联:“贫贱何伤,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练过来。”语句中忧国忧民,克己励志的博大胸怀,合盘捧出。翁同和自题联:“守独悟同,别微见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联语内涵丰富,颇富哲理,具有格言的味道。徐悲鸿自题联:“直上青天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联如画作,雄奇伟岸,俨然一副大写意。著名小说家张恨水言志联:“松成梁栋身须直;山负云天首自昂”,以物喻人,表达了崇高的气节。当代已故国学大师启功自题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透出了学者气质、文人本色、雅士气度、名家胸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中共中央书记处同科学家座谈时,胡耀邦同志将社会上一副带有消极情绪的对联,作了脱胎换骨的修改,化腐朽为神奇,联为:“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联语既有语重心长的批评,又有激荡人心的勉励,符合高级干部的口气。

历史名人,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文人,也有二者兼身的。梁启超是以参加戊戌变法而闻名于世的,而他的联作却少为人知。其实他的联作水平非常高,不拘一格,独有特色,他擅长从古籍、诗词集句为联。康有为七十寿辰时,他赠一贺联:“述先圣之玄德,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致欢欣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上联集《汉书·郑康成传》,下联集《东都赋》及《儒林传》,对仗工整古肃,与康之行为及其以弟子身份颂祷恰合分寸。梁启超集宋词联语最得意的是送诗人徐志摩的一副:“临流可奈清臞,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他自赏此联“极能表现出志摩的性格。”梁启超对楹联还有理论上的贡献,他撰文说:“骈俪对偶之文”,“以我国文学的构造,结果当然要产生这种文学;而这种文学,故自有其特殊之美,不可磨灭”。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17:26 | 只看该作者
纪晓岚是一位传奇文人,其对联别树一帜。《献县志》载,他认为“世间无不可属之对”,有人难为他,举出同仁堂招牌“自制云贵川广生熟道地药材”,问能对吗?纪晓岚立刻以琉璃厂某画店招牌作答:“揭裱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画。”言词确切,对仗工整,信手拈来,便成趣味。在北京,纪晓岚的名字家喻户晓,很重要的原因是随对联得以传播的。

现代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对对联极有研究,撰有1200余副对联及40多段联论,并最早提出“桃符与春联原为一事”。他对京味楹联的贡献大多体现在镶嵌于小说和散文中的对联。其长篇小说《金粉世家》书载有:冷清秋为新闻记者“文丐”书写的对联:“文章直到饥臣朔;斧钺终南屈董狐”。联中所用东方朔及董狐的典故,非常贴切、自然。旧社会所谓首善之区的北京情况是很糟的,有人用一古联形容:“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张恨水认为糟的主要原因不在自然条件,因撰一联为:“劫后楼台千古梦,望中尘土万人家。”又撰一联揭示应对出现这种现象负责的是“四城狗苟蝇营客,一带钟鸣鼎食家。”两联笔锋犀利,揭露了事情的本质。

名人效应对京联的形成关系很大。有件事颇能说明问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废出宫后,暂居天津,一些政客常通过铁良、庄士敦等人向溥仪求“御笔”。溥仪听说天津有“触黑”的习俗,又联想到孔子周游列国时,贫困潦倒,曾以书法行乞于市,便想体验一下皇帝沦为平民与潦倒文人有何不同,于是在岁末化装成窘困不堪的样子,到各店铺乞书春联。他每写一副,索要三五枚铜元。许多店铺对他待以白眼,有的当着他便把刚写的春联撕得粉碎。溥仪忍气吞声走了几十家店铺,写了70多副春联,在每副联上都留下“青巾”二字,第二天,便派人以每副一百元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联。至此,世人才知道“青巾”是“清帝”二字的减笔。此事传到北京,各商户惟恐再有第二个“青巾”出现,对书春的文人再也不敢怠慢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起码说明了两点:其一,文人书春在当时比较普遍;其二,名人在对联的传播上起到了一般人起不到的作用。

四、推崇促进了京联特色的形成

京味楹联的形成有它的历史渊源。联中的“京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自然形成和文人促成两个方面。独特的北京方言俚语、涵义隽永的民俗、饶有兴味的趣闻,是自然形成的。而化俗为雅的创作手法、风趣幽默的艺术风格,却是文人的建树。名人联作对京味楹联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其一、名人联作本身就带有京味、京趣。在这方面,纪晓岚堪称典范。朱惠民《纪晓岚联语寻踪》载:“乾隆间,京城有酒家,额曰‘天然居’,帝微服见之,雅其名而登其楼,器食具佳,兴之所致,得一妙句:‘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踌躇久之,不能得其下句,归问纪昀,昀为续之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纪晓岚所对,平白如话,然而回文诵之,其妙无比。纪晓岚作联的特点是信手拈来,出口成趣。如,一日,内阁中书陆耳山问:“适饮马四眼井,‘四眼井’,以何为对?”纪晓岚当即答道:“即以阁下对可乎?”四眼井对陆耳山,天然妙句,难怪二人随后相视大笑。谈到京城的趣联妙对,今人中也不乏其例,如,文学大师老舍曾用四位作家的名字撰成一副趣联:“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素园即韦漱园,近代著名翻译家。陈瘦竹是小说家兼戏剧家。“陈、谢”二字在联中还可作动词用。此联浑然天成,无斧凿痕迹,读来似在咏诗。一般的哀挽联容易给人哀戚悲伤之感,而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悼念民革中央副主席刘仲容的挽联则与众有别:“神交未见憾君逝;有缘相逢地府潭”,挽联写得情调别致,颇为乐观,有人赞道:“乐观情绪成佳句,哀悼何必泪潸然”。这是对相声大师所作联的恰当评价。对联中有一种颇富情趣的无情对,据说为清代名臣张之洞所创。一天,张在陶然亭会饮,有人提出以当时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出句,张很快吟出对句“果然一点不相干”。出句、对句各自通顺成章,但对句的每个词依其在句中的本义,并不能与出句相对,必须对每个字来一番别解,方能与出句相应的字形成“关系户”。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文言,不拘一格,引人发笑。

其二、名人推崇的诗钟为“京味”增添了艺术魅力。说到京味楹联,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诗钟。诗钟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分为嵌字与分咏二体,清代的对联专著《巧对录》将其称为“嵌字巧对”和“分曹巧对”。诗钟是文人为写好诗、联练笔的文字游戏,从清代中叶兴起,风行一时。当时京城的许多名士,如林则徐、张之洞、梁启超、章士钊等都参加过吟作,一些以咏唱诗钟为主的文人结社纷纷涌现,先后有“立诗钟会”、榆社、惠园社、陶情社、潇鸣社等等。有些社,皇室贵胄和当政的高官是中坚人物。《闽杂记》谈到当年的诗钟活动时,有言:“今馆阁诸君亦多为之。”从 “雪鸿吟社诗钟集”中可得知,当时的内阁中书袁保龄、翰林李宪之以及各部官员都是雪鸿吟社的成员。辛亥革命后,清廷解体,翰林院、六部九卿衙门卸任官员组织了寒山社聚作诗钟,成员中就有清廷太傅、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和后成为民国北洋政府秘书长的郭则沄。这些当时的名人所创作的诗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如:《北京灯社》所载陈宝琛的《碧·鸡》二唱:“残碧殿秋犹有恋;老鸡知曙奈无声”。《诗钟话》所载林则徐的《足·清》四唱:“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日在天”。《诗钟说梦》所载张之洞作《凉棚·申报》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见于《榆社诗钟》的他他拉·志润所作分咏诗钟《除夕·新嫁娘》:“一岁光阴今夜尽;十分春意昨宵知”。这些风雅隽永的诗钟,极大地丰富了楹联的写作手法,为京味楹联的成熟增添了催化剂。

历史名人对京味楹联的贡献,功记联史、迹存民心,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业绩,奋发努力,繁荣创作,让京味楹联的园圃更加生气蓬勃,色彩缤纷.
4#
发表于 2008-9-19 23:09:34 | 只看该作者
蔡元培先生冬泳什刹海后,手书一联:
“贫贱何伤,只要把物与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却须从冰天雪地磨练过来。”

顶呱呱
5#
发表于 2008-9-19 23:11:36 | 只看该作者
梁启超集宋词联语最得意的是送诗人徐志摩的一副:
“临流可奈清臞,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花下,吹笛到天明。”

第一次看见此联,眼睛一亮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6:16 , Processed in 0.0408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