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1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关于对联的对口相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0 21: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对子
  

  
(对口相声)  
  
甲 你们是做什么生意的?

乙 说相声的。

甲 噢!我知道啦!就是相貌的相字,声音的声字,讲究说学逗唱,对不对?

乙 对对!您怎么知道呢?

甲 对吗!我不知道还成?

乙 您怎么就应当知道呢?

甲 您不知道,因为我也是说相声的,怎么不应当知道?不知道成吗?

乙 噢!原来哥儿俩同行,失敬了?

甲 岂敢!岂敢!

乙 您跟谁在一块儿呢?怎么今天这么闲着,没做买卖去?

甲 我现在不说相声了,改行啦!

乙 噢!您改行啦?改的是哪一行?今天没有事?

甲 我今天特地来给您帮忙。

乙 我先谢谢您的高情美意!

甲 好说!好说!全是自己弟兄不必客气。

乙 您到底改的是哪一行?干什么又改行呢?

甲 说相声这碗饭,实实在在的不好吃。

乙 怎么?您说说我听听。要是说得对,等过几天我也改行,请您给我维持一下。

甲 好吧!那没有什么,只恐怕您不成。

乙 什么事我不成?请您先说一说我听一听!

甲 好!您听听:我改的这一行是临时的买卖。

乙 什么呀?

甲 现在不是腊月了吗?

乙 是呀。

甲 我会写一笔好字,您知道吧?

乙 我不知道!

甲 您真不知道吗?

乙 我真不知道!咱们二位不认识我怎么会知道?

甲 对呀!我忘啦!(稍一顿)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您当真的不认识我吗?

乙 当真不认识!

甲 果然不认识?

乙 果然不认识!

甲 哎呀!

乙 怎么啦?

甲 要唱!

乙 别打哈哈!

甲 对啦,别打哈哈!

乙 可是您会写字又怎么着呢?是给人家衙门里当书记去吗?

甲 不是!不是!我改的是卖对子。

乙 噢!您改的是卖对子,就是年下家家门口贴的红对子?

甲 对啦!

乙 好哇?年下卖对子可真是好买卖。您全写的什么词儿呢?

甲 我这对子词儿,并不是平常人家所写的什么“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这些俗而且厌的词句。

乙 那么您用什么新词呢?

甲 我这对子词儿全是新编。

乙 嗬!这一说您的肚子里真叫不错!真有一点儿学问,不然能自己编对子词吗!可有一样,我听见朋友讲究过,做对子可并不容易的,必须要对仗工整,平仄分明。别打哈哈,要是做得不好写出去叫人家会做的人看了,可难看哪!

甲 那是一定!我告诉你吧兄弟,没有金钢钻决不敢做瓷器活儿!你忘啦!去年不是英国使馆请我去做对子?

乙 对啦!可是那一回你怎么去的,做的是什么词?我全不知道!

甲 我告诉你,那天我到使馆,那位公使迎接出来,见了我非常的欢迎,他耍着洋腔,好似作诗念平仄似的说:“XXX(此处谁说就用谁的名字)久仰大名,如雷震耳!今天可见着你了!好好!快快地请到客厅里边坐,洋使唤小子!快去给X先生弄咖啡去。”

乙 一个公使怎么叫他们听差的“洋使唤小子呀”?

甲 那是在心里说。

乙 好!这就是公使欢迎你吗?

甲 是呀!你不信是怎么着?

乙 我信!我信!请您说吧!

甲 把我让到客厅里,吃了两碗咖啡,先让我说两个笑话,他们的洋太太也出来了,听了我的笑话,把他们乐得直往起蹦。

乙 这是公使吗?公使还蹦哪?

甲 不是公使,是公使的狗。

乙 我说哪,公使虽然听了可笑的笑话也不能蹦起来呀!

甲 那个小娘们听得直抿着小嘴笑,那小眼睛直跟我吊线。

乙 这是公使太太?

甲 不是公使太太,是我媳妇!

乙 噢!那就是了!

甲 说完了两个笑话,那公使非常的欢喜。当时便给了我五十元现大洋,那公使太太给了我一百块。

乙 嗬!这一说公使太太比公使开通啊?

甲 可不是嘛!然后公使又对我说:“听说你会写对子!是真的吗?”

乙 你说什么?

甲 我说:“不敢!不敢!只草草的瞎写一气,哪里敢说会写!”

乙 那么公使说什么?

甲 公使说:“好!请你不要客气!现在我的这里正短一副大对子,请你给写一写吧!写好了我要寄到我们国里去,我们国王要是看着好,一定要接你到我们国里去玩玩。”我说:“好吧。”说着那一个洋使唤小子拿出一张上等的贡宣纸来,又拿出笔墨砚来,把纸铺在大桌子上,我刚要往纸上写,那个公使赶忙的就把我的手托住了。

乙 又不让你写了吧?

甲 不是!是问我写什么词,公使说:“你写什么词句?可不要那俗的!”我说:“您看着吧,俗不了!”说着我拿起笔来就写。

乙 你上联写的是什么?

甲 我上联写“英名千古普照世界”,外国人看了非常的欢喜,又拿出一百块来给我。

乙 嗬!真美!

甲 又写下联。

乙 下联写的是什么?

甲 下联写“国家万载永乐太平”。外国人看了更喜欢了,又拿二百块来,直伸大拇指头,耍着洋腔说了两声“好”!

乙 真不错!上下联还有“英国”两个字。

甲 这也有理,这叫“凤顶格”,你知道吗?

乙 我不知道!

甲 写完了这对子,又拿出一张纸来,叫我写个横幅,说:“这幅对子是给我们国王的,我不敢求你写对子,请你给写一张横幅吧!”

乙 瞧瞧!公使全不敢求你写对子。

甲 我一看这横幅写四个字很好。

乙 你写的是什么呢?

甲 我把笔蘸好了墨,一挥面就,写完了外国人说:“来呀!”

乙 不用说是给你洋钱。

甲 说:“把洋钱全留下,把他给我打出去!”我一声没敢言语,我就跑啊!

乙 怎么写完了不但不给钱反倒把你打出去呢?

甲 不能不打呀!

乙 你写的是什么?

甲 我那四个字写得真好!写的是“卷毛绿眼”!

乙 嘿!我再考你一个,有一家两口子,全是瘸子,要一副对联。

甲 公母俩全是瘸子?好!你听着!上联是:“男行走风摆荷叶。”

乙 怎么讲?

甲 当然有讲!你想瘸子走道一摆一摆的不是?

乙 是!

甲 这上联是说他走道如风摆荷叶一般。

乙 下联呢?

甲 “女卧床长短不齐。”

乙 怎么讲?

甲 我问你瘸子腿一般长吗?

乙 不一般长。

甲 还是呀!说他躲在床上是一长一短不齐,不对吗?

乙 对!一个人是拉洋车的,也要一副对子!

甲 拉人力车的?

乙 对啦!

甲 你听着:“两腿如飞脊背向上。”

乙 下联!

甲 “一脚蹬空爷面朝天!”

乙 怎么讲?

甲 上联是说他拉起车来,两腿如飞一般的快。

乙 脊背向上呢?

甲 他低头拉车,不是脊背向上吗?难道说拉人力车的还仰着脸吗?

乙 对!对!什么叫“一脚蹬空仰面朝天”?

甲 他跑得太快了,忽然一步没站住,躺下了,不是“一脚蹬空仰面朝天”吗?

乙 好!还有!一个开汽车的,也要一副对子!

甲 开汽车的?

乙 对啦!

甲 你听着!上联是:“两手动机关汽车飞走去。”

乙 下联?

甲 “一眼没看到行人趴下来。”

乙 还有一个开电车的!也要一副对联!

甲 又有一个开电车的?好!上联是:“脚铃当当响。”

乙 下联?

甲 “车下哼哼声!”

乙 车下边哼哼什么呀?

甲 轧了人啦!

乙 有两个唱戏的,也要一副对子。

甲 两个唱戏的?

乙 两上唱戏的,也要一副对子。

甲 两个唱戏的?

乙 对啦!

甲 好!你听着,上联是:“台下少柴无米。”

乙 下联呢?

甲 “台上富贵风流!”

乙 又有两上唱戏的结婚,可是这两个唱戏的女的是唱老生的,男的是唱花旦的,也要一副对子?

甲 怎么净这样不好弄的对子?

乙 对啦!您说吧!

甲 上联是:“在台上是假男假女。”

乙 下联呢?

甲 “到家下成真阴真阳。”

乙 有一个要帐的人,非常的厉害,到一家去要帐,这家也非常可恨,偏不爱还帐,这也要一副对子!

甲 你听着!

乙 你说吧,我听着哪!

甲 上联是:“催马拧枪赛霸王之勇来要帐。”

乙 下联呢?

甲 “稳坐家中用孔明妙计不还钱!”

乙 天桥戏棚的女戏子,你也给她们做一副对子。

甲 就是天桥大棚的唱戏的?

乙 啊!

甲 “此出彼入这唱那唱。”

乙 下联呢?

甲 “破衣烂帽爱穿不穿!”

乙 怎么讲?

甲 你瞧她们唱戏的全是这儿一出那儿一出,出这个戏园子门,进那个戏园子门,这就叫,彼出彼入这唱那唱!

乙 下联呢?

甲 她们的行头是戏棚里预备,没有好的,全是些破烂的,这就是:“破衣烂帽爱穿不穿。”

乙 好!你再给唱坤书的做一副对子!

甲 就是那女子唱大鼓的?

乙 对啦!

甲 上联是:“慢启朱唇出妙曲。”

乙 下联呢?

甲 “轻敲擅板放佳音!”

乙 您给窑子也写一副对子!

甲 窑子不一样,有头等小班,二等茶室,三等下处。

乙 您先写头等小班的!

甲 头等小班的上联是:“鼓打二更你欢我爱一处乐。”

乙 下联呢?

甲 “鸡鸣三唱人离财散两分开!”

乙 二等茶室呢?

甲 二等茶室的对子,上联是:“兰房夜夜迎旧客。”

乙 下联呢?

甲 “闺阁日日接新人!”

乙 三等下处呢?

甲 三等下处就差一点了!

乙 那也要说一说!

甲 “XXXXXX。”(此句删去六个字)

乙 下联呢?

甲 “XXXXXX。”(此句删去六个字)

乙 茶馆也要一副对子!

甲 就是那大茶馆子!

乙 对啦!

甲 上联是:“南山采得高龙井。”

乙 下联呢?

甲 “北海汲来水底泉!”

乙 药铺也要一副对子!

甲 药铺?

乙 啊!

甲 上联是:“架上有丸散均为长生妙药。”

乙 下联呢?

甲 下联是“壶中藏膏丹俱是不老仙苓!”

乙 理发馆也要一副对子!

甲 就是剃头的铺子?

乙 对啦?

甲 可以!上联是:“推光犹如耕地。”

乙 下联呢?

甲 “剃头好似打柴!”

乙 澡堂子也要一副对子!

甲 洗澡的地方?

乙 对啦!

甲 上联是:“进门来好像打架。”

乙 怎么会像打架?

甲 洗澡的人进门摘帽子脱衣裳,不是像打架吗?

乙 对!下联呢?

甲 “出堂去满面放光!”

乙 戏园子也要一副对子!

甲 戏园子的对子可难一点!

乙 怎么?

甲 戏园子的对联太多了,所说的话全被前人占去了,所以很难,我做一个看,可不一定好!

乙 可以可以!您说一说!

甲 上联是:“虽然假哭假笑是真面目。”

乙 不错!下联呢?

甲 “即使新腔新调用古衣冠!”

乙 还对付!可是我这样的问你,上下联只你一个人去做,容易得多,我出一个法子好不好?

甲 你说吧!什么法子?

乙 我出上联,你管下联好不好?

甲 好!那没什么!你说吧!

乙 “忠厚传家久。”

甲 “诗书继世长。”

乙 “春风和煦千门柳。”

甲 “暖雨晴开一径花。”“春风春月春光好,人德人心人寿长”;“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族共和斯为民国,一阴乍转即是新年”。就是这个呀!得啦,您家里呆一呆去吧!这对子谁全知道,要不然花四枚铜子到大街书摊上买一本,有好几百副。

乙 别打哈哈!

甲 对啦!您说点新鲜的。

乙 好!“笔筒。”

甲 “夜壶。”

乙 什么夜壶哇!不好!

甲 不能对夜壶哇?

乙 不能对夜壶!

甲 那么对什么?

乙 我知道你呀!我要说了还用你对!

甲 “箭囊!”

乙 这个好!一文一武,“笔筒”对“箭囊”。我再说一个:“马牙枣。”

甲 我对“羊角葱”。

乙 咱们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对一对看,能不能对上。

甲 可以!可以!

乙 我的“马”。

甲 我对“羊”。

乙 我的“牙”。

甲 我对“角”。

乙 我的“枣”。

甲 我对“葱”。

乙 好!我还有!

甲 你说!

乙 “风吹穿棂纸犹如放屁。”

甲 “雨打房檐瓦好似撒尿。”

乙 我的有讲解。

甲 我的也有讲解。

乙 我的是窗户上漏了一个小窟窿,夜风一吹,噗噗的一响就如同放屁一样。

甲 我的雨打在房檐瓦上,滴滴答答的往下流水,就好像撒尿一般。

乙 “因火为烟若不抛去终是苦。”

甲 “官舍是馆入难回头怎为人。”

乙 我的有讲解。

甲 我的也有批语。

乙 我的说是因火合在一处是一个烟字,若要不能抛了,终归落一个苦字,这是说吸大烟的。

甲 我的说是官舍合在一处是一个馆字,就是鸦片烟馆,入进去如难回头,就不能成一个人了。

乙 你对得真不错!

甲 什么话呢!我学过这个。我跟你一说你就知道我是怎么样了:做诗讲究平仄声,分韵。诗韵分平(上平、下平)、上、去、入四声,上平的诗韵是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无寒删十五韵,下平的诗韵是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十五韵,上声的诗韵是董肿讲纸尾语X(上鹿下吴)荠蟹贿轸吻阮旱潜铣X(上竹下条)巧皓哿马养便回有寝感俭X(左豆右兼)等二十九韵,去声的诗韵是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个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等三十韵,入声的诗韵是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等十七韵,这是做诗用的。要是对对子容易多了,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我告诉说吧,我研究这很有几年了,你如何考得住我!

乙 就听你这一说,倒是一个行家了,虽然这样,我还是要考一考你。

甲 请你考!

乙 我出“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出“南”。

甲 我对“北”!

乙 我出“左”。

甲 我对“右”!

乙 好!你听着!

甲 你说吧!

乙 “北雁南飞左右两翅飞上下。”

甲 嗬!全叫你一个人给用了,好!我对:“东车西去前后二轮走高低。”

乙 拆开对一对。

甲 可以!

乙 “北雁。”

甲 “东车。”

乙 “南飞。”

甲 “西去。”

乙 “左右。”

甲 “前后。”

乙 “两翅。”

甲 “二轮”。

乙 “飞上下。”

甲 “走高低。”

乙 好!我还有!

甲 你说!

乙 “红粉佳人。”

甲 我对“白面书生”。

乙 我要添字。

甲 我也加字。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嵌一枝嫩海棠。”

甲 “白面书生,腰间正插半截老山药。”

乙 我的是说一个佳人鬓边戴着一枝海棠花。

甲 我的是说一个学生裤腰带上插着半截山药。

乙 腰里带着山药做什么用?

甲 因为这个学生上菜市买东西,买得太多了,没有法子拿,就把半截山药插在裤腰带上了。

乙 我还要添字。

甲 我也要加字。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嵌一枝嫩海棠,有三五十朵花。”

甲 “白面书生,腰间正插半截老山药,带七八百根须。”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嵌一枝嫩海棠,有三五十朵花,失去海棠花瓣两个。”

甲 你是多少字?

乙 咱算一算!粉红佳人鬓边斜嵌一枝嫩海棠有三五十朵花失去海棠花瓣两个,一共是二十七个字。

甲 你听着!

乙 好!你说吧!

(甲乙二人均用手指记数)

甲 “白面书生腰间正插半截老山药带七八百根须丢了山药嫩豆二枚。”

乙 “风吹荷叶如卷饼。”

甲 “雨打菱角疙瘩汤。”

乙 有干的有稀的省得噎死。

甲 你喝口吧。

乙 还有“锅漏漏干船漏满。”

甲 “灯吹吹灭火吹焰。”

乙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甲 “丈量地土地长丈短短量长。”

乙 “墨童研墨墨抹墨童一目墨。”

甲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 “鹭鸶啾藕戏银鱼鱼白水白鸟白白白白。”

甲 “印度唐山去挖煤人黑煤黑窖黑黑黑黑。”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乙 “南大人向北征东杀西退。”

甲 “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甲 “二更鼓两面锣哐哐哐哐。”

乙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上有五台台台台台。”

乙 总算能对。

甲 没叫你问短了吧?

乙 没问短。

甲 该我出个上联了吧?

乙 今天我有事,对不起您, 明天再对吧!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1:49:09 | 只看该作者
对春联
  

  
(对口相声)
  
甲 做一个相声演员也不容易,首先说得有文化。

乙 那是呀!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嘛!

甲 你念过书吗?

乙 我念过两天。

甲 什么学校毕业?

乙 嗐!我念的还是过去那个经书哪。

甲 “五经”、“四书”、“十三经”啊。

乙 是呀!

甲 那些书我也念过,什么“三字文”、“百家经”、“千家姓”……不是……三眼井儿(北京地名)。

乙 还三里河儿哪!

甲 对啦!三里河儿(北京地名)。

乙 什么呀?“三百文”“百千姓”……我也乱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甲 对啦!你说念完这几部书念什么?

乙 念念《大学》。

甲 念完大雪念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乙 叫你在这儿背历书哪!

甲 你不是说念大雪吗?

乙 我说念《大学》。

甲 对……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嘛!念完《大学》念什么?

乙 《中庸》。

甲 念完中用念不中用,等你念到废物点心就算毕业啦。

乙 那我就没用啦。我说念《中庸》。

甲 念完《中庸》念《论语》、《孟子》、《礼记》、《春秋》。

乙 对了。

甲 这些书光念不行,得会讲,不会讲就不能开笔做文章。比如你吟个诗,对个春联,都要从书中寻章摘句才行。

乙 那倒是。

甲 你看我这个人没了事儿最喜欢对春联,最近在家中我搜集到几副绝对儿。

乙 绝对儿?

甲 就是有上联没下联,谁也对不上来,我走过多少个地方,访问过多少个大文豪,结果一个对上来的也没有,这几副绝对儿太好了,我准备登报。

乙 登报干吗?

甲 征求下联儿。

乙 你这绝对儿是什么词句呀?

甲 怎么?你打算对呀!

乙 我不是打算对,我想听听。

甲 大文豪都没对上来,就阁下您听了有什么用啊?

乙 你可不能那么说,绝对儿碰巧了对得才妙呢!

甲 好,我说一说你听听,你可别胡对呀!

乙 当然啦。

甲 不明白就问我。

乙 当然向你请教。

甲 第一副,“买卖兴隆通四海。”

乙 完啦!

甲 啊。

乙 我当什么绝对儿呢?(故意假谦虚)我给你对对行吗?

甲 我这儿正找不着下联呢?

乙 可我对得也不一定恰当。

甲 没关系你对吧!

乙 你那上联是什么?

甲 “买卖兴隆通四海。”

乙 我给你对“财源茂盛达三江。”

甲 哎呀,高才。

乙 这也不是我的高才,过去我们家对过儿煤铺就贴这么一副对联儿。

甲 好,你再听这第二副,“根深叶茂。”

乙 “本固枝荣。”

甲 嗯。“开市大吉。”

乙 “万事亨通。”

甲 你听最后这一副。

乙 你说。

甲 “忠厚传家久。”

乙 “诗书继世长。”

甲 (无可奈何)我完啦。

乙 就这个呀,这叫什么绝对儿哪?满都是对子本儿上的。

甲 这是开玩笑,我真喜欢对春联。

乙 对春联的规矩你懂吗?

甲 那我懂,对春联讲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对万事亨通。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苏东坡有一句话:“天下无语不成对。”

乙 当什么讲。

甲 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做对联,只要你对得恰当巧妙,那再好也没有了。

乙 是是!

甲 譬如有这么两句俗语就是一副对联。

乙 哪两句?

甲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就是上联。

乙 下联呢?

甲 “上梁不正底梁歪。”哎!你听这两句虽然不够工整(摇头),可是很好玩。(读玩念重音,表达出文诌诌的)

乙 咱们两人联联句怎么样?

甲 可以呀。

乙 我出个上联儿。

甲 我对个下联儿。

乙 譬如我说“上”。

甲 我对“下”,有上就有下嘛!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万事亨通。”

乙 “言”。

甲 我对“醋”。(甲把“言”误为“盐”了)

乙 醋?

甲 啊!油盐酱醋,五味调和,你那是咸的,我这是酸的。

乙 “好”。

甲 我对“歹”,好好歹歹得清楚。

乙 “事”。

甲 我对“炮”。(甲把“事”误为“士”了)

乙 炮!那对得上吗?

甲 你支土我拨炮,你跳马我出车。

乙 咱们这儿下象棋来啦!

甲 联句有什么啊!

乙 这五个字凑在一块儿是对子的上联:“上天言好事。”

甲 那我给你对:“回宫降吉祥。”

乙 你等等,你刚才不是这么对的。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对“天”。

甲 我对“地”。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

乙 我就是:“上天言好事。”

甲 我这是:“下地醋歹炮。”

乙 你这当什么讲啊?

甲 谁叫你不一块儿说啦?你要说“上天言好事”,当然给你对“回宫降吉祥”。你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我可不给你对“下地醋歹炮”吗?

乙 这还怨我啦。

甲 当然啦。

乙 好,你听这两个字的:“笔筒。”

甲 在桌上放的笔筒。

乙 对啦。

甲 我给你对:“箭囊。”

乙 就是装宝剑的那个。

甲 不!那是剑匣,我说的是拉弓射箭的那个皮囊子。

乙 我这笔筒是文的。

甲 我这箭囊是武的,一文一武咱们二位文武全才。

乙 我可不敢当,再听这个:“羊肉。”

甲 我给你对“萝卜(luo bo)”

乙 那对得上吗?

甲 羊肉汆萝卜焖干饭……

乙 这位没吃什么哪!“绸缎。”

甲 “萝卜。”

乙 萝……我们这是绸缎你也对萝卜?

甲 啊!绸缎包萝卜。

乙 没听说,我那是穿的绸子和缎子。

甲 是呀!我说的也是穿的,绫罗绸缎的罗,呢绒布匹的布。“罗布。”

乙 噢!罗布听不出来就是萝卜,再听这个:“钟鼓。”

甲 “萝卜。”

乙 我说是撞的钟打的鼓。

甲 我是敲的锣打的钹,“锣钹。”

乙 行了行了!你再听这个。

甲 (顺口而出)萝卜。

乙 我还没说呢?

甲 我先说下搁着。

乙 急性子。“马牙枣。”

甲 “大萝卜。”

乙 我这是仨字的啦。

甲 我这也仨字。“大萝卜。”

乙 我要四个字呢。你”好大萝卜“,我五个字,你”好大个萝卜“,你这筐萝卜全卖给我啦?不行。重对。

甲 你刚说的什么?

乙 “马牙枣。”

甲 我给你对:“羊角葱。”

乙 我这儿有“马牙”。

甲 我这儿有“羊角”。

乙 “枣”。

甲 “葱”。

乙 我能加字。

甲 我能添字。

乙  “马吃马牙枣。”

甲 “羊啃羊角葱。”

乙 我这儿吃。

甲 我这儿啃。

乙 好哇!我这马牙枣是八月当令。

甲 我这羊角葱是二月当令。二八月春秋题,“虽不中不远矣!”

乙 你就别犯酸了。

甲 怎么样?

乙 行!听这个:“山羊上山。”两头儿山。

甲 我给你对:“水牛下水。”两头儿水。

乙 我能加字。

甲 我能添字。

乙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 碰脚啦?

乙 不!犄角。

甲 “水牛下水水没(mo)水牛腰。”没腰啦。

乙 我还能加字。

甲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学羊叫)咩呀!”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

乙 碰疼啦。

甲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学牛叫)哞儿!”

乙 (学羊叫)咩呀!咩呀!

甲 (学牛叫)哞儿!哞儿!

乙 咱们到屠宰场啦。

甲 谁叫你叫唤来着?

乙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声音)

乙 他又开戏啦。“大大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甲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乙 “姥姥喝酪,酪落(lao)姥姥捞酪。”

甲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轰牛,牛拧(ning)妞妞拧(ning)牛。”

乙 啊!绕口令也来啦。

甲 你说什么我给你对什么。

乙 我说“南”。

甲 我对“北”。

乙 我说“东”。

甲 我对“西”。

乙 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你听这个:“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甲 你怎么都给占上啦。

乙 这叫抻练抻练你。

甲 好!你听下联:“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 你对得上吗?

甲 当然对得上。

乙 “北雁南飞。”

甲 “前车后辙。”

乙 “双翅东西。”

甲 “两轮左右。”

乙 “分上下。”

甲 “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虽不中不远矣”!

乙 嘿!这份儿酸哪。

甲 这叫气气你。

乙 咱们不定谁气谁哪,听这个:“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

甲 嗬!我给你对:“林内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乙 好!你再听这个:“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

甲 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乙 这是个孔子的典故,又是个对子上联儿。

甲 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哪!

乙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天走到某处,忽然天降大雨,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没处躲,可巧道旁有一棵树里面是空的,孔子一想这里可以藏藏躲躲,这就叫空树藏孔。

甲 孔进空树呢?

乙 孔子进了空树啦,孔进空树。

甲 空树孔?

乙 空树里面有孔子,空树孔。

甲 孔出空树?

乙 雨过天晴,孔子由空树里面出来啦,孔出空树。

甲 空树空?

乙 空树里面就没有孔子啦,这就叫:“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做喘不上气来的样子)我差点儿没放炮。

甲 听我的:“柔(rou)、叭哒、当、哗啦、扑腾腾、哎哟哟、嗖嗖嗖、吱吱吱。”

乙 我说你这是什么呀?

甲 你那是什么呀?

乙 我这是列国典故。

甲 我这是本人实事。

乙 典故可以对实事,可是你那有多少字啦?

甲 你那多少字啊?

乙 我这是十八言。

甲 咱们数数。

乙 “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十八个字儿。你呢?

甲 我这也十八个呀。

乙 我听着有三十多啦。

甲 不信你数着,“柔、叭哒、当、哗啦、扑腾腾、哎哟哟、嗖嗖嗖、吱吱吱”。

乙 也十八个字,可是当什么讲啊?

甲 那年北京打仗,我正在床上躺着哪,就听柔……飞过来一个枪子儿。

乙 叭哒?

甲 撞墙上啦,叭哒。

乙 当?

甲 落院里一个炮弹,当。

乙 哗啦?

甲 房塌啦,哗啦。

乙 扑腾腾?

甲 我由床上掉下去啦,扑腾腾。

乙 哎哟哟?

甲 碰了我腰了,哎哟哟。

乙 嗖嗖嗖?

甲 当时掉了三根头发。

乙 吱吱吱哪?

甲 压死仨老鼠。

乙 嘿!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1:56:50 | 只看该作者
赶考
  

  
(对口相声)
  
乙 这回呀,我们来说段儿相声。



甲 哎,你说的相声挺好哇。



乙 马虎吧。



甲 别马虎,现在做什么工作也不能马虎。



乙 我们不敢说好。



甲 据说您这个人文化水平还很高嘛?



乙 倒是念过几年书。



甲 哎,请问您一句话。



乙 什么话?



甲 您说过去的古人在念书的时候,头悬梁,锥刺骨,这是怎么回事情?



乙 这是列国典故呀!苏泰小的时候念书,就是这样念的。



甲 噢。



乙 头悬梁,锥刺骨嘛!



甲 那是念书吗?



乙 那不是念书,那是干吗呀?



甲 让我看,那是自杀。



乙 怎么会是自杀?



甲 头悬梁,悬梁还念书?悬架者自尽也。



乙 嗯,您就甭带这也了。不是那个意思,头悬梁就是说:苏秦小时候念书呀,有一根绳子,那头拴在房梁上,这头拴在自己的头发上,念着念着一冲盹,一困了,他一低头,那个绳子就拽他一下。这叫头悬梁。



甲 就算头悬梁行了,那锥刺骨就太不像话了。



乙 怎么了?



甲 念书念困了,拿锥子扎踝子骨?



乙 不是扎踝子骨?



甲 扎哪儿呀?



乙 扎腿肚子,扎腿肚子,您听明白了吗?



甲 扎腿肚子也受下了哇。



乙 怎么哪?



甲 你看,一天不知扎多少下子。比如说十年寒窗,书也念成了,再一看腿肚子,成丝瓜瓤子了。



乙 好嘛!您怎么老咂滋味儿呀!



甲 不是咂滋味儿,我说过去旧社会,封建时代,念书没有用。



乙 怎么哪?



甲 就算您念成了,论学问,口吐珠玑,笔扫干军,学富五车,可是你没有金钱势力,你是该挨饿还得挨饿。



乙 哎,古时代念书的人,不是能够进京赶考吗?



甲 您拿这个当出路哇?



乙 啊,赶考嘛。



甲 还是那句话呀,赶考,您还得有金钱势力呀。因为在那个时候,掌握政权的都是些个王公大臣,他们就认得金钱势力。



乙 对。



甲 有钱的,你可以花钱买头名,穷念书的,你有天大的学问……



乙 怎么样?



甲 他说你出身卑贱,照样还是不用。



乙 那个社会太黑暗了。



甲 并且在考场里黑暗就更多了。



乙 噢,都有什么呀?



甲 什么冒名顶替,徇私舞弊,夹带藏掖,金钱势力.有钱的主儿花钱买个名头,穷念书的这一辈子连个名都挂了上。



乙 这倒是实话。



甲 当然是实话了,那不是有这么一回事情,在明朝嘉靖年间。  



乙 噢,有这么一回事?



甲 哼。



乙 这是哪儿的事儿?



甲 安徽省合肥县有俩念书的,一个穷.一个富,一个姓吴叫“吴情”。



乙 那个哪?



甲 那个姓黄叫“黄统”。



乙 这两人谁的学问大?



甲 “吴情”的学问大,就是一样。



乙 怎么的?



甲 家道贫寒。



乙 是呀,你说他穷啊。



甲 书可念得好,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



乙 有学问。那个“黄统”哪?



甲 根本不怎么样。



乙 是呀!



甲 学问没有,家里有钱哪。



乙 有钱。



甲 好家伙,他念了一年书,换了十八个老师。



乙 嚯,怎么换那么些个老师呀?



甲 这话说回来了,哪个老师也不愿意教他。



乙 为什么哪?



甲 他笨。



乙 噢,笨哪。



甲 笨得都出奇了。



乙 怎么笨哪?



甲 你算把,有一次念了仨月的书。



乙 嗯。



甲 连一个字也没认识。



乙 嚯,这也太玄点儿了吧。



甲 就这样儿,连“黄统”他爸爸都着急,仨月没认识一个字,黄老员外就找老师来了。



乙 嗯。



甲 “哎呀先生,我看您不要费这个心了。”



乙 怎么哪?



甲 这个孩子太笨了。



乙 太笨了。



甲 干脆不让他念书了。



乙 不让教了。



甲 这老师还打算教。



乙 人家不让教了,你还教?



甲 为的是混饭吃。



乙 噢,弄俩钱儿。



甲 老师就说:“哎……不……老员外,您放心,您这个少爷可聪明了,您别看没认识字儿,他得慢慢来。”



乙 还慢慢来哪。



甲 黄老员外一听,还慢慢来。



乙 那怎么办哪。



甲 “好了,您不是说慢慢来么,这么办吧,您再教一个月,我也不希望多。”



乙 怎么样?



甲 “这一个月您能让他认识一个字,我就送给你三十两银子。”



乙 他舍得给那么些银子?



甲 他准知道,老师这钱也拿不到手。



乙 噢。对,这孩子太笨。



甲 老师哪,也是费尽了心机。



乙 怎么样?



甲 一琢磨,教他一个字,教他什么字哪?



乙 教他哪个字哪?



甲 笔画少的。



乙 嗯。



甲 姓“丁”的“ 丁”字。



乙 对,丁字笔画少。



甲 一横一竖一挑钩儿。



乙 哎,“丁”。



甲 行了吧。



乙 嗯。



甲 就教他这个。“过来,过来,黄统,你看这个字,这个字呀念丁。”黄统一瞧:“嗯,丁。”“哎,对了,丁。”“丁。”“念。”“丁。”“紧念。”“丁丁丁,丁丁当,丁丁当。”



乙 好嘛!打铁哪。



甲 老师一听,怎么当也出来了?



乙 就是。



甲 “光念丁。”“哎,丁……”“对,那边念去吧。”简断截说,溜溜儿念了二十九天。



乙 嗯,怎么样?



甲 到了这天早起来,老师没让他念。



乙 噢,没让他念。



甲 “走吧,到花园子玩会儿去。”



乙 换换脑筋。



甲 到花园子玩儿了一会,蹲在地下。“来,我考你一个字。”  



乙 怎么在这儿也考字呀?



甲 老师是想这个呀,二十九天了,转过天就是三十天,一个月呀。



乙 对呀。



甲 如果他要认识这个字哪,三十两银子就到手了。



乙 钱就到手了。



甲 哎。“来,我考你一个字,这念什么?”黄统一瞧。



乙 嗯。



甲 “哎,老师,这个字我认识。”



乙 “认识它念什么呀?”



甲 “我瞧着他眼熟。”



乙 眼熟他念什么呀?



甲 “我好像在那儿见过。”



乙 哎,到底它念什么呀?



甲 “它不是……大概您给引见过。”



乙 这不是要命吗?



甲 把先生给气的:“嗨!怎么这么笨啊,这不念了吗!”“对……丁,我说我认识吧?”



乙 好嘛!我看先生这银子许危险了。



甲 是危险,老师又想了个办法。



乙 还有什么办法呀?



甲 第二天早晨起来,从墙上拔下个小钉子来。



乙 干吗呀?



甲 就给黄统搁在手里了。



乙 噢。



甲 “你呀摸着这个钉子,一会你爸爸来考你一个字,就这个字儿。我问你念什么,你就说念丁。啊,实在想不起来的时候,我让你张手,你一看手里有个钉子,你不就认识了吗?”



乙 嚄,这个办法想的真绝呀!



甲 行了,等了一会儿的工夫,黄统的爸爸真来了。



乙 老头儿来了。



甲 “哎呀!老师,这孩子怎么样啊?”“哎,行。老员外您这个少爷可聪明了。你看着。”“过来,过来,我考你一个字,你看这字念什么?”



乙 念什么呀?



甲 黄统一看:“哎,老师,这个字我认识。”“好,认识,说吧,念什么?”“我瞧着他眼熟。”



乙 怎么又来劲了。



甲 “就好像在哪见过。”



乙 得!



甲 把先生给气的,“嗬!你怎么这么笨啊。哎呀!你手里是什么?”



乙 嗯。



甲 “哎——铁!”



乙 钱呀!白想这办法了。



甲 三十两银子,一个子儿也没拿走。



乙 那还能拿走,都铁了吗?



甲 你说,这黄统就这样在这书房里鬼混了十几年。



乙 这不是瞎胡混嘛!



甲 哎,到了县郡考试的时候,他还闹了个头名。



乙 哎,我不明白,他没有学问,怎么还闹个头名哪?



甲 花钱买的。



乙 噢,我说的嘛!



甲 买了头名,过了几年会试,各地举子都要进京会试。



乙 进京赶考。



甲 这个吴情呀,要进京会试,黄统也想进京会试。



乙 他俩人一块就去了。



甲 嗯,走不到一块呀!



乙 怎么回事?



甲 你想,吴情家里穷啊。



乙 对。



甲 没钱,当了点儿当,找朋友凑了几两银子,带着行李卷徒步进京。



乙 走着去。黄统哪?



甲 黄统啊,骑着高头大马,两个家丁挑着银子,肥吃吃肥喝,一路上是阔气十足。



乙 嗬,这不像赶考。



甲 两个人前后就到了北京,来到了考场。



乙 那个考场在什么地方。



甲 就在现在崇文门里,泡子河那个地方。



乙 噢,就在那儿。



甲 我小的时候还看见过哪。



乙 那难怪了。



甲 门口有三座汉白玉石头牌坊,左边写着“明君取士”,右边写着“为国求贤”,当中是“榜求俊逸”。考场上有三道门,龙门,由龙门,三龙门。



乙 噢,这还都带“龙”字。



甲 哎,那说词可多了。



乙 都有什么说词哪?



甲 考场前面那条胡同都不能随便起名。



乙 那叫什么呀?



甲 得叫“鲤鱼胡同”。



乙 为什么呀?



甲 鲤鱼跳龙门嘛!



乙 就为借这吉利话。



甲 哎,在龙门这儿有一副对联。



乙 怎么写的?



甲 上联写的是“铁砚磨穿五百白丁争羞耻。



乙 下联哪?



甲 “寒袍刺破三千浪里占鳌头”。



乙 横批?



甲 “天开文运。”



乙 噢。



甲 到了内龙门又有一副对联。



乙 这是怎么写的?



甲 上联是“禹门三级浪”,下联:“平地一声雷”。



乙 嗯。



甲 往里走是至公堂,有魁星阁,明渊楼,两旁边就是考棚,一间挨一间,一间挨一间,老远看就跟马蜂窝一个样。



乙 嚄!



甲 又叫号筒子,按《千字文》“天地元黄,宇宙洪荒”编号,你再看四周围是祭墙,高处有了望楼,门口站着岗哨。



乙 支上机关枪,拉上电网,这成集中营了。



甲 就得这样。这黄统来到龙门这儿,过来四个人,两个“搜检”,两个“巡衙”,把“黄统”拦住了。



乙 是呀!



甲 “站住,胳膊举起来!”



乙 嚯,这是特务呀?



甲 哎,是得要检查。



乙 这是检查呀。



甲 怕你夹带书卷,暗打小抄。



乙 噢,这么回事。



甲 哎,刚一检查,黄统明白,马上一块银子递过去了。  



乙 他有钱哪。



甲 你再看这搜检。



乙 嗯。



甲 也不检查了。



乙 怎么样哪?



甲 跟着就喊。



乙 喊什么呀?



甲 “搜过,什么也没有!”



乙 多咱搜了?



甲 “入场。”



乙 入场了。



甲 “下一个”



乙 下一个该谁了?



甲 吴情。吴情穿的衣服破,又没递过银子去,好,“搜检”的仔细,“搜,不准入场!”



乙 为什么呀?



甲 “搜出当票一张。”



乙 带当票也不让入场呀?



甲 吴情一想,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因为这张当票吹了。



乙 真是。



甲 一狠心把身上仅有的几两散碎银子送给他了。



乙 都给他了。



甲 这家伙马上就换笑脸。



乙 是呀!



甲 一边揣银子,一边喊。



乙 怎么喊?



甲 “接过,什么也没有!”



乙 哎,不是搜出当票一张吗?



甲 “啊,当——当票上没字。”



乙 那是当票吗?



甲 “白纸一张。”



乙 废话!这是什么毛病。



甲 两个人都进去了。



乙 嗯。



甲 到了里头,吴情过的是天字号,黄统进的是地字号。



乙 噢,对。



甲 两个人刚一进门,后头咔噔一下把门就给锁了。



乙 干什么锁门哪?



甲 这您不懂?



乙 这是什么意思?



甲 好嘛,这叫锁闱,一锁就得三天。



乙 三天!



甲 哎。



乙 那要吃饭怎么办?



甲 吃饭,有人从小窗口往里送。



乙 大小便哪?



甲 大小便,犄角那儿有马桶。



乙 晚上哪?



甲 桌上有蜡烛,你可就得注意,小心灯火。



乙 如果要失了火哪?



甲 哎,考场里着火,那算倒了霉了。”



乙 怎么哪?



甲 他有规定啊。



乙 什么规定。



甲 闱门上锁,三天后开,发生火灾,算你活该,任你喊叫,烧死不开。



乙 这都是什么事呀?



甲 就这事。



乙 这规矩倒霉。



甲 不大会儿的功夫,题纸发下来了。



乙 是呀。



甲 吴情一看题纸,以《四书》拟题,内带成文,《四书》三篇,《五经》四篇。



乙 对。



甲 这个文章,搁在吴情手里不算回事。



乙 怎么?



甲 提笔就写。



乙 噢。



甲 刷刷刷,龙飞凤舞,行如游云,速如闪电,挥毫而就,交上去了。  



乙 对.他有学问嘛。哎!黄统那边怎么样?



甲 黄统那边也不含糊呀!



乙 噢,也是提笔就写?



甲 哎,吃饱了就睡。



乙 吃饱就睡呀。



甲 他不睡怎么办哪?



乙 怎么?



甲 他连题纸上那字都没认下来。



乙 那还考个什么劲呀?



甲 他心里有根哪。



乙 嗯!



甲 因为那个主考官是黄统的舅舅。



乙 噢!



甲 他琢磨开了,就算一个字儿不写,交上白卷,他也得中。



乙 心里有谱。



甲 哎,他舅舅替他写了。



乙 就是嘛!



甲 果然三场以后,吴情中了头名,黄统来了个第二名。



乙 这话又不对了。



甲 怎么?



乙 主考官是他舅舅,怎么不给他中头一名哪?



甲 嗯,他舅舅留了个心眼。



乙 怎么意思?



甲 一琢磨,这头名状元,树大招风,那回头皇上要会试,会试完了金殿上再御试,出个题非漏了馅不可。得了,马马虎虎凑合着个第二名吧。



乙 还落一个凑合着。



甲 白凑合了。



乙 嗯。



甲 会试这不完了吗,中了之后,果然皇上要殿试。



乙 嗯,皇上要看电视?



甲 那……



乙 那也不错呀。



甲 皇上,皇上还要听广播哪。



乙 你刚才说,看看电视吗?



甲 谁看电视呀?



乙 皇上呀!



甲 什么呀!皇上金殿上亲自出题考试,这就叫“殿试”。



乙 我还以为电视机哪!



甲 没听说过!到了这天,应中的举子,聚集朝房,一会工夫,奏事处太监传旨。



乙 怎么说?



甲 “圣上传旨,宣天字号举于进殿见驾。”



乙 吴情。



甲 吴情紧走几步,来到金殿,三拜九叩,磕完了头,跪在丹墀,皇上说:“天字号举子,朕出题,出个对子,你来对个下联吧。”  




乙 吴情怎么说?



甲 “臣学疏才浅,恐其出言不周,冒渎天庭。请万岁恕罪。”  



乙 皇上给出什么题呀?



甲 皇上说,“听题: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乙 这是怎么讲啊?



甲 雪地鸦飞。下雪天,在雪地里头,乌鸦、老鸹在那儿飞,就如同一张白纸上,滴了几个墨点子似的。



乙 这就叫——



甲 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乙 噢,吴情对的什么呀?



甲 吴情对的是:“霞天雁过,锦笺斜写数行书。”



乙 这是什么意思?



甲 哎,霞天雁过,在天空出彩霞的时候,过了几排宾鸿大雁,如同一张美丽的信笺上写了几行字一样,这就叫:霞天雁过,锦笺斜写数行书。



乙 对得不错。



甲 皇上一听高兴。



乙 是呀。



甲 “哎呀!真是天下奇才,国家栋梁。”



乙 嗯!



甲 “爱卿,你叫什么名字?”



乙 叫什么名字?



甲 “臣名吴情。”皇上一听不愿意。



乙 是呀!



甲 什么?吴情!既然无情也就无义呀!像这样无情无义之人,怎能忠君报国听!“锦衣卫,表出殿外,终身不得入考场,出去!”



乙 轰出去了?



甲 给轰出去了。



乙 就因为吴情这名字,就给轰了。这至于吗?  



甲 宣第二名举子进殿见驾。



乙 这第二名举子该谁的了?



甲 黄统。



乙 黄统啊,要麻烦。



甲 黄统进来磕完了头,跪在那儿贼眉鼠眼,四下直踅摸。



乙 贼眉鼠眼地找什么哪?



甲 找他舅舅。



乙 找他舅舅也没用啊,那皇上要出题,他舅舅也不能对呀!



甲 是呀,皇上说:“地字号举子听题。”



乙 出什么题?



甲 “一行征雁向南飞。”



乙 黄统对的什么?



甲 黄统对的是:“两只烤鸭往北走。”



乙 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 皇上一听。“什么?没听明白吧,朕说一行征雁。”“是,臣对两只烤鸭。”



乙 还对付哪。



甲 “哎,朕说征雁是出征的征。”“是,臣对烤鸭乃是烤鸭的烤。”  



乙 好嘛!



甲 “你这蒸雁能熟,我这烤鸭也能熟,咱们爷俩一块吃怎么样?”



乙 俩饿嗝呀!



甲 皇上一听差点把肺气炸了。



乙 哟!敢情皇上还有肺哪。



甲 有,皇上火儿了:“住口!胡说!金殿之上。信口开河,分明欺君犯上,哼!锦衣卫,推出午朝门,开刀问斩!”



乙 麻烦了吧!



甲 黄统他舅舅可吓坏了。



乙 主考官哪。



甲 一琢磨,他死了没关系,皇上要追问起来,我这主考官吃罪不起呀!



乙 就是呀。



甲 黄统的舅舅赶紧跪下了。



乙 怎么办?



甲 “启万岁,请万岁念其黄统年幼无知。一时失口,冒渎无颜,万岁请看老臣面上饶恕黄统一死吧。”



乙 皇上哪?



甲 皇上一听:“嗯……爱卿,他叫什么名字?”



乙 黄统啊。



甲 “哎呀,老爱卿,你怎么不早说呀?”



乙 怎么啦?



甲 黄统这名字好哇,这是朕的内侍呀。险些错斩有用之臣,就冲这名字,锦衣卫松绑;就冲黄统这名字,朕要御笔亲点黄统为头名状元,并赐琼林宴犒赏有用之臣。”



乙 “黄统”有什么用啊?



甲 皇宫里头正缺一个马桶。



乙 嗐!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22:27:02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相声里面选择的对联,大多为网络对联人士所不齿的,呵呵.
其实这些大多流传民间故事里的对联,生命力特强,在对联的普及方面功不可没.不过偶个人看法,确实也有反面的作用,容易误导大众对于对联的印象,大多就斗嘴皮子的杂艺而已吧.
至于这些民间对联真正的功过,那应该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6 06:10 , Processed in 0.0395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