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9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才子总理的对联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4:1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湘西小城凤凰,现在是个热门的地方。这个地方出过三个名人,号称湘西三杰,分别是熊希龄、沈从文和黄永玉。把这三个人拿来并列,当然是玩促进旅游开发的噱头,可是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沈从文是写字的,黄永玉是画画的,都算是一等一的文化人,作为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才气也不遑多让。

    熊希龄自小天资聪颖,少负“湖南神童”之誉,极有才气,且少有大志。少有大志是中国所有政治人物的通例,熊氏做过一任总理,照例该有“伟人体”传世。一则传说是,熊总理儿时被先生考以花做画,熊不画梅兰竹菊,竟然画了一支棉花,先生诘之,小熊施施然题出“此君一出天下暖”,先生大惊。另一则是,先生曾出一联要求学生对,联曰:“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小熊略做思忖,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先生奇之,以为小熊将来必是经天纬地之才。

    这两则传说真伪殊不可考,或者后人附会也说不定。毕竟历来就有为大人物重修少年事迹的传统。熊希龄中举人后,有人做一联赞颂:

    希有奇才,凿水窥天成妙句
    龄虽幼小,登科及第占鳌头

    这首藏头联巧妙嵌入熊希龄的名字,上联赞熊幼时名句,下联赞熊少年登科,贴切自然,也许说明传说是有来历的。

    少年熊希龄不负众望,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任翰林,很快是轰动天下。深得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赏识,湖南巡抚陈宝箴属于开明派,对维新人物比较偏袒,遂大力支持熊与梁启超主持长沙时务学堂,对熊言听计从,时人嫉之,做联嘲二人。联曰:

    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
    一耳偏听,晓得什么东西。

    上联以熊姓氏入对,诘责熊氏能力,下联以陈姓氏入对,谴责陈偏听偏信。语颇通俗而讥刺尖刻,一时广为传颂。

    熊希龄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期间,颇有成绩。期间曾为时务学堂撰三副对联,奖掖后进,勉励后学。抄录如下:

    三古遗规重庠序;
    九州奇变说山河。
              ——熊希龄题湖南省长沙时务学堂


    八星谈天,三带说地;
    四宗异教,五族同人。
              ——熊希龄又题时务学堂


    延湖海英豪,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再赞中兴。
              ——熊希龄再题时务学堂


    才子一般都有些迂脾气。熊希龄曾任参赞随五大臣出洋,在新金山(即今墨尔本)旅馆下榻。外出归来乘坐电梯却错了楼层,旅馆房间布局大略相同,熊氏不辨就里,昂昂然推门直入,却看见一西方女子裸卧于床,那女子以为来了歹人,大声呼救。熊先生临阵不怯,认为该女子私闯自己房间,遂操国语质问。这可真是鸡同鸭讲,一时惊动旅馆各色人等。随行的中国人梁鼎甫也跑来看热闹,一看是熊先生,赶忙拉起熊就走,告知上错楼层。熊氏大窘,士林传为笑谈。

    熊希龄一生事业高峰,以担任民国第一任总理为最。袁世凯瞩意熊氏,盖看重熊氏人望,熊氏亦雄心勃勃,欲组一“第一流人才内阁”。然而正如古语说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碰到枭雄袁世凯,熊氏难免事事掣肘,很快即以签字同意解散国民党的议案而招致全国舆论大哗,黯淡下野。

    下野后的熊希龄致力于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倾力创办香山慈幼院,设幼稚园、小学、师范,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极有成就。然而最为当时媒体津津乐道的,却是他的第三次婚姻。

    熊希龄第一任夫人廖氏早逝,第二任夫人朱其慧是沅州知府朱其懿的妹妹,这位知府大人曾创办书院,与熊氏有师徒名分,熊氏之一生学问根基,乃奠基于此。不知是否是先生兼了大舅哥的原因,熊希龄一生惧内,时人皆知总理先生之季常癖。总理夫人孙氏酷爱经商,喜欢投资,可是背靠大树,竟然屡投屡败,然而熊夫人乐此不疲。熊氏始终听之任之,不置一言。忽然一日,时来运转,老妻在熊氏花甲之后先熊而去,当时人有挽联一副,不知作者何许人也。

    以同德同心同情同志誓同患难,生死相期,三十六年如一日,谁知垂老分飞,事业未终难瞑目;
    舍爱儿爱女爱婿爱孙及爱屋鸟,教养诸孤,千百余人将何依,那堪环境变异,触观无物不伤心

    此联既为挽联,难免过誉。至于熊氏心情如何,只有老熊自己知道。自此老熊遂益信黄老之学,日日练习吐纳之术,冀望老树重发新枝。果不其然,在66岁高龄之时,娶了33岁的民国第一女博士,毛彦文小姐。

    当时各大报章纷纷报道这一大事,非特关注这一少见的“老少配”。盖毛彦文小姐亦非汲汲无名之辈。毛小姐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才貌双全。清华大学教授吴宓抛家别子,欲求毛小姐为偶,早已传的尽人皆知。吴宓国学大师,为毛小姐作诗无数,最有名的《海伦曲》即是为毛小姐所做,加上吴宓当时40岁左右,正是一个男人花一般的年龄,却在这场爱情竞争中败下阵来。

    毛小姐爱慕熊氏之才,声称对熊氏别无所求,只要“割须弃杖”,以示“返老还童”。熊氏胡须已伴熊十多年,长一尺有余,端的称的上是美髯飘飘。好事者以为熊先生必不应允。哪知熊氏欲求新妇,欣然应允,并自解曰,吾人革命党若连须发都不肯牺牲,怎么能为社会和国家做事情?并谱《贺新郎》词一首,以做定情之曲:

   世事差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我欲寻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奋斗。渐运转,春回枯柳。楼外江山如此好,有针神细把鸳鸯绣。黄歇浦,共携手。
   求凰乐谱新声奏,敢夸云,老莱北郭,隐耕箕帚。教育生涯同借老,幼吾即人之幼。更不止,家庭浓厚。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在需慈母。天作合,得佳偶。

    此词曲牌《贺新郎》,暗合自己身份,且词中情意殷殷,以自己一生事业志向相托,词中“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在需慈母。”一句颇可动人。毛小姐本就为熊氏之才倾倒,得熊氏以此重任相托,其后终生未曾有误。盖两人婚后两年熊氏即因病辞世,毛女士身任香山慈幼院院长,终生未再婚偶,可谓不负所托。此是后话。

    当时两人的这场盛大的婚礼,轰动沪上,无数报纸争相报道,为一时之盛。

    贤达名流,门生故旧,各有佳联奉上。

    大名士章士钊联云:

   几峰苍洞求凰意;
   万里丹山引凤声。

    联后识云:“张雨诗,弟几峰前苍至洞,何年于此求凤凰,乙亥元月,秉老与毛彦文女士结婚上海慕尔堂,合此诗意,爰并采韩退之句,缀联申贺,离凤新声,桐花为期,海内亲朋,洗耳同听,钊亦为属辞云耳。”改联以熊氏家乡凤凰入联,做的是集句联。

    沈尹默的对联,暗指吴宓事,曰:

   且舍鱼求熊,大小姐构通孟子;
   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

   吴宓号雨僧,联中以鱼暗喻,并嵌入二人姓氏,也颇有趣,熊希龄的门生刘辅宣的贺联也嵌入了二人姓氏:

   凤凰于飞,祥兆“熊”梦;
   琴瑟静好,乐谱“毛”诗。

   署北京报界的集体贺联曰:

   以近古稀之龄,奏凤求凰之曲,九九丹成,恰好三三行满;
   登朱庭祺之庭,观毛彦文之彦,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

   毛彦文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陈昭宇与熊希龄家是世交,一向称熊为“世伯”,今番世伯与学姐联姻,便凑成这一副幽默妙对:

   旧同学成新伯母,
   老年伯作大姐夫。

   还有一位不知何许人的贺联也颇为可观:

   老夫六六新妻三三,老夫新妇九十九,
   白发双双红颜对对,白发红颜眉齐眉

   最为当时人们传颂的一副对联较为粗俗,但琅琅上口,贴切自然。故易于传播,联云:

   熊希龄雄心不死,
   毛彦文茅塞顿开。

   两人婚后北京的寓所亦悬有一联,两人以博士,尚书自许:
  
   紫府高闻诗博士,
   青山隐逸女尚书。

   后来,共产党进城,毛氏即住在熊希龄当年创办的香山慈幼院的旧址,即今之香山双清别墅,熊氏遂有幸得到毛的表扬:“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因而熊还能够被后人记起,称颂。所以,凤凰故居也有这样一幅对联:

    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
    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这联撰写的差强人意,然而颇具政治正确,故悬于故居门前。还有一幅对联,颂熊氏一生事业,也颇贴切。姑辑录与此。

    清代翰林,北洋总理,离归作庶民,熊氏宦途难展志;
    幼园稚子,社会遗孤,教养成英杰,香山慈善永留芳。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14:14:53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相关帖子
<<须水永清,郎山安在?>>

  今天,提起女博士,除了嘲弄就是同情。形象定格在呆板木讷的表情、一副偌大多圈的黑框眼镜。民国时代的女博士迥然不同。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大学讲坛上,吴宓向学生朗诵自己的情诗。吴宓用情,浪漫也有,泛滥也有,惊世骇俗也有。毛彦文是他“殉情殉道”最彻底的一次,这一次,贯穿后半生。
  
  毛彦文的初恋情人是自己的表哥朱君毅,当初,毛彦文怯于社会的舆论,“五哥”慷慨陈词:“人言何足畏。”又说:“须水郎山,亘古不变。”两人于是订了婚约,朱出国留学,毛任教供读。苦等6年,毛彦文等来的是“五哥”的一纸“退婚书”,理由是“近亲不能结婚”。朱君毅和成言真在苏州结婚时,毛彦文发了一封贺电:“须水永清,郎山安在?”中国传统的爱情剧再次上演,民国卓文君再问司马相如。
  
  十二年后,33岁的毛彦文接受了66岁的熊希龄的热烈追求,嫁给她一直称作“伯父”的前国务总理。沈尹默赠对联,暗指吴宓事,曰:


   且舍鱼求熊,大小姐构通孟子;
   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


  北京报界的集体贺联曰:

   以近古稀之龄,奏凤求凰之曲,九九丹成,恰好三三行满;
   登朱庭祺之庭,观毛彦文之彦,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

  毛彦文的同学陈昭宇与熊希龄家是世交,一向称熊为“世伯,贺联曰:
   旧同学成新伯母,
   老年伯作大姐夫。

  最为当时人们传颂的一副对联较为粗俗,联云:

   熊希龄雄心不死,
   毛彦文茅塞顿开。

  两年之后,抗战爆发,熊由北平到上海,负责战地救护工作。上海沦陷后,欲取道香港返内地,12月5日病逝于香港。自此后,毛彦文独自操持香山慈幼院。解放后,这里成为毛泽东的寓所,也就是双清别墅。毛泽东说,“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住了人家房子,说两句好话也算近人情。

  1999年11月10日,中国第一位女留学博士毛彦文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她所见的繁华落寞都留在了这本回忆录《往事》当中。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13:51 , Processed in 0.0367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