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985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集注笺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9 10:4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2-19 10:42 编辑

董味甘著
编辑  董道书
重庆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前 记
      本书专门介绍有中国“联圣”之美誉的钟云舫氏撰写的千古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门联》。鉴于联文长达一千六百余字,内容博奥精深,文字障碍颇大,为了力求普及,要求中学生能够读懂,确定按照“不厌其烦、不厌其详”的原则进行编写。

      联文以《振振堂联稿本》为准,意在保存厚实的真实面貌,匡正传钞之误。并按上下联分别分段进行集注笺评。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统一列有【译意】【笺释】【集评】【章法】【简析】五个部分。


      【译意】紧附于联文之后,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大意,目的是让读者初步了解原文意旨,初步获得完整的印象和感受,便于深入探讨。为了保持联语对偶的风格特点,要求所有译文也必须上下联全部对称。这当然困难很大。因此有时要增加赘字,有时还要用加括号内的文字来连接、补充,不是按照字面硬译,但仍然必须符合原意,不能过分勉强。


     【笺释】安排在【译意】之后,对联文词语句意加以诠注,释疑解惑,务求正确、客观、详尽、具体;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必要的考核引证,探本求源,力求出言有据,保证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


     【集评】安排在【笺释】之后,对诸家注本进行评介,逐条鉴定是非,分析得失,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决不调和折衷,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认真比较研究,加深和巩固正确的认识,提高对错误理解的鉴别能力。所用资料,除《振振堂联稿本》(以下简称《联稿》)外,计有裴国昌主编的《中国楹联大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以下简称《裴注》),常治国编著的《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常注》),龚灿滨注释的《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江津文史资料丛刊之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江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以下简称《龚注》)。

    【章法】主要是理清联文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技巧。“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云:“启行之辞,逆萌(暗示或蕴含)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yìng犹言呼应前文)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跗,通柎,花萼房;萼,花萼。此言文章意脉象花房与花萼一样相互衔接),首尾一体。”要求把握整体,不迷方向,见林见木,和谐统一。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词解词,支离破碎的错误倾向。

      【简析】其实有如小结,放在每段之后,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作出简要的分析,力求恰中肯綮,吹沙见金。帮助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期望这本书的出版,能激发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欣赏、研究中国联圣的千古不朽之作。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错误不当之处,尚祈高明之士多加指教。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3:39 | 只看该作者
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解读

天下第一长联(代序)


      联圣钟云舫和天下第一长联(代序)董味甘本书介绍的是巴渝文化传统中的一朵奇葩--联圣钟云舫写的天下第一长联。说到巴渝文化,至今还有些人没有摆脱过去流行的"蜀出相、巴出将"说法的影响,似乎巴人尚武,必然粗豪无文,不说没有文化罢,即使有,也是下里巴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其实,只能说巴、蜀文化各有特点,不能据此否定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重庆江津有一个新的景点"藏联阁",是专为纪念清代才人钟云舫先生兴建的,落成十年以上了,其中藏着一副楹联,题名《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享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正是被誉为"楹联之圣"的钟云舫先生的代表之作。在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却能够穿透长达百年的历史尘封,依旧闪耀着令人眩目的奇光丽彩,使有识之士不能不怦然心动,刮目相看。

    这朵奇葩奇在何处?奇在长得出奇,精得出奇,难得出奇。稍加品味,真像重庆火锅,又麻、又辣、又烫;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浓郁的芳香,痛快的惬意;能够炫人耳目,沁人肺腑,动人肝肠。巴渝文化的地方特色十分鲜明。

    这副长联引人注目的首先是长"计每面八百零六字,共一千六百十二字",长得出奇,一望而知,天下的楹联,没有比它更长的。说它是天下第一长联,谁也没有否定的理由。联文本来要求措词严整,短小精悍,这副长联,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作者其实有他不得不尔的充足理由,"明知抛渣取厌,而故曼其词,谬欲以长取胜。"长,是作者有意为之。原因在于"迟迟春曰,借此搜索枯肠,欲其不以冤情撄念耳。"长,不足为奇;只有不得不长,不能不长,至于长到无以复加,无与伦比,观者一旦寓目,不禁惕然心惊。正像D火锅招徕顾客,锅越犬,火越熊,菜品越丰富,越能引人注意。这样的长,才配叫奇,才叫奇得有理,奇得有趣。

    其实,这副长联的价值更在于它精得出奇。既精灵古怪,又精华荟萃。表现在内容出奇的精粹,文字出奇的精诡,把麻、辣、烫的滋味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它文字虽长,内容却是高度概括,善于杂取。既述志言情,又感事抒怀,从描绘江津地理风光入手,追溯华夏千秋历史,揭露官吏颟顸腐败的丑恶无耻,控诉士子坎坷困顿的痛苦不幸,探索人间治乱的根源,寻求社会改革的道路。天文、地理、政治、教育、宗教、民族、文化、音乐......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生死幽冥,反复求索;无所不及,无远不届。看似散漫的材料,其实是杂取的精华。同重庆火锅菜品一样,山珍海味,杂碎野蔬,能进口的原料都可以用,但端上桌来的毕竟是经过严格挑选和必要加工的成品。长联取材的特点,正是如此,其所以与众不同,都是杂取种种精华的结果。

    火锅的麻、辣、烫,取决于那一锅热汤;长联的麻、辣、烫,则取决于全联中的文字。作者对它,真是下足了工夫,极尽其能事。描绘则穷形尽相,想象奇特;议论则鞭辟入里,正气凛然,陈情则酣畅淋漓,委曲尽情。时而庄严典雅,正颜厉色;时而又讽喻谑浪,突梯滑稽;借文白杂糅、庄谐并作之机锋,收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之奇效;假异彩纷披、光怪陆离的色相,得引人入胜、味之无穷的佳趣。文字的麻,搔到了人的痒处,使人麻痒痒地感到舒服;文字的辣,刺到了人的痛觉,使人感到火辣辣地煎熬;文字的烫,触到了人的心灵,使人感到热烫烫地燃烧。它是一锅浓浓郁郁、翻翻滚滚的沸热的汤,和温柔敦厚、中规中矩、不冷不热、不死不活、不痛不痒的一锅温吞水完全不同。融入文字里的材料,渗透强烈鲜明的情感,化成了神奇独特的意境。真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地地道道,全都又麻又辣又烫,成为自成一家、别无分店的巴渝经典特色品牌。

    奇怪的是:如像麻辣烫的:足锅一样的长联,的确风行一时,风靡于世,的确得到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都接受它,享有它,但往往只是凭直觉感到它就是好而已,却不能像美食家那样完全解读它,真正了解它,深入欣赏它,正确评判它。这是什么道理呢?如前所述,它本身涵盖的内容那么丰富,涉及的知识面那么广泛,一般普通的人解读起来,自然绝非易事。何况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更大大增加了困难的程度,以至于难得出奇。但是,它毕竟是作者的发愤之作,是用来向黑暗现实战斗的武器,有点像屈原的《离骚》、鲁迅的杂文,战斗的武器要能发挥作用,就决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书。其所以难于索解,主要是由于长联作者与现实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形成的漠然与隔阂。长联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特定的条件,比起今天来简直有天渊之别。毕竟是一百多年了,今天把它发掘出来,不是和鉴赏"古董"差不多吗?掌握了长联作者渊博的知识构成和独特的创作特色,便是掌握了解开这件"古董"之谜的钥匙。尽管做起来很不容易,但却有不少的人在作出不断的努力。因为,能够破译重庆独有的特色火锅的调味的秘方,掌握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也就更能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也就更能明了它广泛流布和传颂不衰的根源所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5:24 | 只看该作者
当然,这副长联之奇还不止于此,比如,写作的时间短,"创稿一日,重检字七八曰"。就是说,作者完成初稿只用了短短一天,加上修改、订正,也不过七八天。工效确实高得出奇。又如,写作的条件差,作者当时被拘押于成都府巡检司待质所,"因此中无一书一册可撷拾,而牢愁郁结,意不开展,徒以此撩鄙怀、度永日耳。"身为阶下囚,写作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在恶劣的条件下,全凭记忆所得,用很短的时间写出传世不朽的长联来,其奇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了。

千古第一,举世无双,此长联的确当之无愧;旷代奇才,千秋"联圣",其作者也的确当仁不让。

重庆市志办陈建智于《重庆名人辞典》中传云:

钟云舫(1847一1911),全国第一长联作者 名祖菜。四川江津县(今属重庆市)人。早年中秀才,补廪后,在江津县城设馆授徒,历二十余年。他学识渊博,遍览经史百家之书,工诗文、词曲、尤擅对联。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清光绪年间,江津县令朱锡藩颟顸贪婪,他撰写对联予以嘲讽,传遍城乡、、朱对他恨之入骨,欲加迫害,他被迫远走成都避祸,创作对联《锦江城楼》,烟云满纸,悼古伤今,一时传诵9)11。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江津县令武文源构陷他与举人张泰阶,将他二人解押到成都质讯,拘禁于待质所,前后约两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在狱中创作《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该联共1612字,为全国第一长联,这副楹联气势淡宏,离奇惨淡,对仗工整,用典贴切,享誉当时。后有人怜其才,为之辩冤,他才得以恢复自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到江津,编校其撰写的诗、文和对联,辑成《振振堂集》八卷,在江津两次印行。该书收有对联多达850副,且有不少长联。还著有《招隐居传奇》二卷,将各种鸦片烟具赋以人物形象,亦庄亦谐,寓讽于戒。宣统二年(1911年)正月在江津去世。

钟云舫先生的确是值得纪念的。应该说明,这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联圣"的缘故。时人对钟云舫先生的评价就有从"楹联大师"发展到"民主革命先驱"的,我很同意这个新的定位。钟云舫先生自称"硬汉",又号"铮铮居士"。事实证明,这确实是钟云舫先生刚直(注:字有缺漏)学贯中西,不仅精通经史百家,而且留心西方科技,在县城开馆授徒时,讲授的课程就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英语、法语。所作《东西洋赋》,讲述五洲形胜物产,介绍世界科技潮流。此外,还有关于铁路、矿务、兵政、商战、教育诸多方面的论著,见解精辟,确有独到,爱国忧民,溢于言表。如此才识,当时少有。

历史证明:钟云舫先生终于是以"联圣"的定位为人们所长期怀念了,对此,我不知道究竟应该是喜悦还是悲哀;更不知道他本人如果死而有知,将会有怎样的感触。仔细想来,终归是应该感到欣慰的罢。救国救民的期望,终于如愿以偿了;虽然迟了一百多年,他本人并没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才智。但是"联圣"之誉,毕竟非同小可,何况实至名归,确也当之无愧。他写作楹联,数量之多,前无古人,集中收的850副,只是"得存其半"而已。至于质量之高,实难望其项背,即如此副长联,就不愧为楹联中的《离骚》。正像把火锅从江湖菜升位到大餐厅一样,他把楹联这种"小玩意"发扬光大,登上大雅之堂,充分发挥它的战斗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楹联发展历史上一座光芒四射的里程碑。细想起来,大概颇有点类似于鲁迅之于杂文的意味。楹联之有钟云舫,正如赋诗之有杜甫,酿酒之有杜康,书法之有王羲之。数典不可忘祖,置身在巴渝文化氛围之中,对于古老的巴渝风味,怎么能够不闻不问、不管不理呢!

其实,我对此联的注意和研究,既是无心插柳,又是有意栽花。四年前,江津友人向我介绍这副天-t:第一长联,希望我能给以正确的评介。当时,匆匆一瞥,留下的印象是:这岂只是天下第一长联,而且是天下第一妙联,天下第一难联,要正确评介它并非易事,何况别人巳著先鞭,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只好婉言谢绝。后来,真正看到当时已出版的有关这副长联的几种解释,觉得可议之处太多。对于巴渝前贤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精神财富,不能不认真对待。既然有所发现,怎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开始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潜心探索,反复揣摩,至于废寝忘食,肢体麻痹,整整耗去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脱稿,了却一桩心事。

在当前出版困难的情况下,承蒙重庆出版社给以大力支持,使这本书稿终于问世,谨在此致以深深的感谢。

必须说明,我只是希望这朵巴渝文化的奇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本书奉献的只是一得之愚,一管之见,如蒙批评指正,本人衷心欢迎,谨在此预申感谢的诚意。



2003年4月25日

付梓之前于重庆师范大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5:43 | 只看该作者
前记


本书专门介绍有中国"联圣"之美誉的钟云舫氏撰写的千古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鉴于联文长达一千六百余字,内容博奥精深,文字障碍颇大,为了力求普及,要让中学生能够读懂,确怠按照"不厌其烦、不厌其详"的原则进行编写≥

帙文以《振振堂联稿本》为准意在保存厚实的真实面貌,匡正传钞之误。并按上下联分别分段进行解读。》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铳一列有【译意】【笺释】【集评】【章法】【简析】五个部分【译意】紧附于联文之后,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大意,目的是让读者初步了解原文意旨,初步获得完整的印象和感受,便于深入探讨。为了保持联语对偶的风格特点,要求所有译文也必须上下联全部对称。这当然困难很大。因此有时要增加赘字,有时还要用加括号内的文字来连接、补充,不是按照字面硬译,但仍然必须符合原意,不能过分勉强。

【笺释】安排在【译意】之后,对联文词语句意加以诠注,释疑解惑,务求正确、客观、详尽、具体;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必要的考核引证,探本求源,力求出言有据,保证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

【集评】安排在【笺释】之后,对诸家注本进行评介,逐条鉴定是非,分析得失,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决不调和折衷,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认真比较研究,加深和巩固Ⅱ:确的认识,提高对错误理解的鉴别能力。所用资料,除《振振堂联稿本》(以下简称《联稿》)外,计有裴国昌主编的《中国楹联大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九九一年一版,以下简称《裴注》),常治国编著的《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常注》),龚灿滨注释的《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江津文史资料丛刊之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江津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以下简称《龚注》)。

【章法】主要是理清联文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技巧。"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文心雕龙·章旬》云:"启行之辞,逆萌(暗示或蕴含)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yng犹言呼应前文)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跗,通柑,花萼房;萼,花萼。此言文章意脉像花房与花萼一样相互衔接),首尾一体。"要求把握整体,不迷方向,见林见木,和谐统一。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见词解词,支离破碎的错误倾向。

【简析】其实有如小结,放在每段之后,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作出简要的分析,力求恰中肯綮,吹沙见金。帮助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期望这本书的出版,能激发对楹联的热爱和追求,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欣赏、研究中国联圣的千古不朽之作。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错误不当之处,尚祈高明之士多加指教。

董味甘于重庆师范大学味庐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6:07 | 只看该作者
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原文)


穗来冤祸,理所不解。偶一髑含,痛敝心肝。逞逞春日,藉此搜索枯踢,欲其不以冤情攫念耳。以浪和墨,以血染纸,针得一千六百馀字。明知抛查取厥,而故曼其翮谬欲以畏取腾。阴者笑我燕耽,富谅我之燕聊也。噫!

地曹阮溘渝、控涪合之衡:接滇黔、通藏街之隘。四颜蒽蒽穆穆,俱圉入童江城。看南倚艾村,此搴莲盖,西撑鹤镁,柬庶牛棚。焖馓横草木煌霎,值供给骚垣品料。欹斜楝桷,径枝梧魏、吾、隋、唐。仰睇骇穹墟,躔鬼宿同,矮堞颓堙,均仗著妖群祟夥。祗金瓯辈固,须防劫火瞢腾。筢冶墟锤,偏妄逞盲锤瞎打。功名厄逗数也?逞数厄功名也?封兹浑浑茫茫,熏岸兵遗,究瀹溺衣冠畿许!登斯楼也,羽者,齿者,赢者,介者,腥臆呜者,旁侧行者,忿翅抉抢、喜鏊攫拥者,迎潮蝎蝎趣去,拂潮竭蝎越来。嫠然坌篓,而岛兔撼胸。掷目空空,拍浪淘淘。孥橹啡雠,抓鼓繁慕。警以霹座,骤以堂隆。溯岷皤蜿龌根源,庶惕漓波澜壮阴襟馕耳。试想想狂榛模噩,俄焉狂荡干戈;吴楚睢盱,俄焉汪洋黻冕;侏偶腾踔,俄焉淼漾球国。谓元黄伎俩蹊跪,怎惟怯擎擎努眼!缳虱锂锵之日,盈庭济济伊周。忽喇喇掀蒋漓钧,溪谷淋漓膏液。蚩氓则咆哮琥虎,公卿则谨视么豚;熊熊鹅鹳韬铃,件件恃答羲定策。迨橇榆抒净,奎壁辉煌,缀纱帽下瘫瞌睡盘,太龠裹营狡猾鼠。毛锥子乏食肉相盏堪甘脆肥臃。恁踹踏凤凰壹,蹂躏鹦揭洲,距踢麒麟阁。样尖略踢,惨雅肋虔奉尊拳。喑嗯叱咤之音,战阏胭脂舌矣。已矣!余祈蜕燮巴蛇矣!斑斑倩物,孰抗逆研琰凶鳞?彀怒煽支祁,例蚪率魑魅魍魍。苟缺锯牙钩爪,骓宣尼亦懈恒魁。造世界非初世界矣。爰悄悄上排闽鹃,渥诉牢傩。既叨和氟氤氲,日父日母:巽股艮趾,举钦承易简知能。胡觇轴折框摧,又嫉免繇灏赫。未容咳笑,先迫虢珧。恪循板板规模,赭任雷霆磊莽。稽首!稽首!稽首!蔽渡恩派蹄甲族,侣伴嘏蝤。泡啕萤嘘,尚翔蜉蝣光采。嗣缘香藻,喧蝗嗣缄板铜琶。快聆梅花,潇漉饫瑷箫玉笛。辣踩暮葶,瀛寰隔白露蒹葭。嗟,嗟!校序黉庠,直拘辱士林菱里。透参妙旨,虑魔规惫曜蕾德。嗜悠障,迷不著数女疾男。撞破天嗣,遮莫使爱患撩人人撩爱患。懵懂自吉,伶俐自凶。脂粉可礼糊坌,裔粒作丑末鬃髯。彼愈髋裤,俺愈邋遢,言山焉大家讪焉。某本吟僧一倔,曩端堕向泥犁。恰辱此高配摘星,麓逾结绮,咬些霜,噍些雪,俾志趣晶莹,附舟楫帆樯,晃朗魔迥八棰。骢,穗,骢!村晴篱啭,汀晚鸥薛,那是咱活活澄澄、悠悠拐捞的性。久坐,久坐。计渴骸允孩抛囊。等候半池碾落,楝津汁秘诀揉摔。搏至乳洽醪融,缩成寸短重苗。姬煦羼卵,倏幻改绀爱珠眸。逮徙三百六度中,握斧施斤,典渠镐囫圈没襄混沌。

蒙有倾淮渍、溢漉渍之渡,堆衡款、蜃泰岱之愁。满腔怪怪奇奇,悉属戕心涕泗。念囊凫謦土,别孟膺符,轼辙挥毫,焉扬弄墨。浅涓滴文章勋绩,遂销残益部菁莘。逼狭河山,怎孕育皋、夔、契、稷!俯吟郗剑栈,除拾遗外,郊寒岛瘦,绝凄煞峡扁巫猿。故队1邑驰眶,终禳井蛙福泽。除踢罹绸,惯欺陵渴鲋饿鹏。英雄造峙势耶?峙势造英雄耶?焉嗣滔滔泪汨,匪朝匪夕夕,要漂零萍梗何榔?涉巨川耶!悦兮、惚兮、;禀兮、冽兮、芟溯洞兮,突漩涡兮,迤遥欧亚、迨望奥斐兮,帝困旃雍民愚,阿因耪牖民智,督欲乘桴,而羿幕掣槭履徘案案,褰裳惕惕。梢焦嘶嗽,擎舵默默。勤其逛檄,静其止屉。藐湔底潢汗行潦,稚拔丽抑塞祷珂才猷乎。欺匾匾链鍪崔巍静甚五丁手段!组硪仁羲,势甚费蒋鲧输!抽玩爻占,苦甚谯程、筮!在同底峥嵘脲络,庭多少豪傈蕤身 沱潜澎湃之馀,依萏荒荒巢燧。硬苦苦追跟鉴古,弹丸摭拓封疆。累赘了将军断预,倭愉了荚宏葬碧。狴檠兵晨治谱纷纷把亮舜效尤=及瑶灏鼻平,黎邛顺轨,第薛蕊代荚蓉增色,杜鹃伏蕞棘呼冤。峨嵋秀鲜桷斡材,勉取寅毡潼布。反猢猕美面具,豺狼巧指臂,狮狻盛威俄。口沫微霏,统犍敏胥骛减顶,锦纨绊§蘩之服,甯裤翁措膛哉!伤哉!予安狻贡蜀虚哉!案案瞧嶷颊锺毓嶙峋傲骨、即肖形凹凸早嫣惝邑贵朝官。假饶赤仄紫檫难盗蹴猫贤柳惠,素贫贱弗终贫贱哉。冀缓缓私赴泉宫,缴送躯觳瓤说神州缥缈,宜佛宜仙。虹彩霓辉,都较腾幽冥黑暗。言巨哉铅腥筠睬,遍今震旦批微。甫卸翳胞,遽烦涝饼,娩悔昏昏蓑昔,泣求包老翰迥、菩提!菩提!菩提!顾今番褪脱皮囊,胚胎蝼蠛,堂砌殿穴,永教宗社绵延强瞄磺肝,垂拱苹焦螟肿蟹。蚊眉蜗角橱肩拣鳖:喝躲航一卜小旃檀,妻妾恣红麈萝寐。噫!噫!羊舸焚道,乃羁留逐客夜郎 往襟撞瑶,啧啧厥鹃嚷鸥叫。邱索境,埋不盏酸芮醋骼,猜完哑谜,晕竞属骢明嵌我,我误骢明、宇宙忒宽,唛眶忒窄精魂己所修燥,特辜夤爹娘鞠换。受他血月,债他髑髅,浮沉棠舆浮沉。孽由酷滥九经,始畀投生徽裔。且趁此沙澄洗髓,渚澈溥膀 唏黠月哦黠凰,倩酒杯斟酌,就苛词歌赋,榷谋站住千秋,,瞧,瞧,瞧!蓼瘠砧敲,荷耀聚盗,各似幞凄妻恻恻、飘飘泊泊的情,勿慌,勿慌!量蓝蔚隐蓄慈悲聊慈笺嗣梯崇,望绿涛放聱痛哭、哭到海枯石斓,激出丈畏鼻腻,掬付氯琵,嘱穗蓑方壶圆嚼。近约十二篱年後,跟踪踌罡疗:,眠馕斯玲璃刖式乾坤。

箭每面八百零六字。共一千六百十二:字。刽稿一日,重榆字七八曰,尚有榆摄不到之虞。因此中簸一害一册可撷拾,而牢憾蛰结,意不冈展,徒以此撩鄙懔、度永日耳。所望知我者之鐾煳一切也。自靛。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笺释】此系联文的小序,先说明拟题楹联的原由:身在狱中,含冤负屈,借创作联语排除苦闷。穗(飞)来冤祸(祸),指为江津县令武文源构陷入狱之事。先是同邑举人张泰阶曾联络士绅,纠弹江津粮税章程种种弊端,钟氏亦列名其上,致使武令顶戴被摘。为了挟嫌报复,武令贿通重庆府尹张铎,摅取钟氏诗篇中片言只语,以"妖言惑众,扰乱民心,结党为奸,意图不测"之语,危言耸听,将张、钟两人解赴省衙,拘禁于巡检司待质所。数月后,张泰阶以白银三百两行贿获释,钟氏则仍然留禁狱中达三年之久。详见《钟云舫研究全集·钟云舫传》。痛敝:痛坏。敝:困、败。《左传·襄公九年》:"以敝楚人"。又《僖公十年》:"敝于韩。"枯裼:枯渴的肠,犹言肠中无物,比喻才思苦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攫念:扰乱思念。撄(yTng),扰乱,萦绕,纠缠。《庄子·庚桑楚》:"不以人物利害相撄。"又可解作迫近,触犯。《淮南子·假真训》:"忧患之来,撄人心也。"高诱注:"撄,迫也。"《龚注》为"扰乱或触动",所见略同。

以渡和墨,以血染纸,针得一千六百馀字。明知抛查取厥,而故曼其词,谬欲以畏取膀。阔者笑我氨耻,曹谅我之耍聊也。噫!

【笺释】此则意在说明此联写作上的特点:饱含苦情,以长取胜。"滨(泪)和"血染",是写实,也是夸张,泄愤之作,有感而发,非空洞无物者可比。抛查取厌:抛出渣滓,惹人讨厌。是自谦之辞。查(zhS),即渣,糟粕。《朱子语类》十七《大学》四:"假如大钟铬铁,其好者在一起,其渣滓又在一起。"渣滓,也作"查滓"。《论语·泰伯》:"成于林。"禾朱熹《集汪》:"八肖之节,口以乔人之性情巾荡涤具邪秽,消融其查滓。"元张宪《玉笥(方形竹器)集》八《寄中山隐讲师》涛:"无因净查滓,来共上堂钟。"《龚注》为"渣",取义亦同。曼:长。曼延连绵不断之意。《列子·汤问》:"(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寥(谬)(m):荒谬,错误。《后汉书》t-一《刘玄传》李淑上书:"败材伤锦,所宜至虑,惟割既往谬妄之失,思隆周文济济之美。"此处亦带有自谦之意。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6:45 | 只看该作者
上联


地曹阮溘渝、控涪合之衡:接滇黔、通藏衔之隘。

【译意】此地正当阻阿叵泸州、重庆,控驭涪陵、合江的要冲;连接云南、贵州,通往前藏、后藏的要隘。

【笺释】陀(厄)与"隘"通,本指险要之地,这里作动词用,与"控"相当,有阻绝、隔断的意思。衡(冲):冲要。滤(泸)、渝、涪、合:分别为泸州、重庆、涪陵、合江的简称。藏街(卫),即西藏自治区。碹藏,过去为阿里、前藏、斤藏、康(喀木)网部。前藏(义和喀木)称一队

【集评】《裴注》:"泸,泸州;渝,重庆。""涪,涪陵;合,合川。"《常注》"泸渝:泸,泸州。渝,重庆之别称。涪合:涪陵、合川,"《龚注》"地当:与下联蒙舀二宇成对。厄,同扼,摔据。泸渝:江津:游的泸县,下游的霞庆。涪合:汀津下游的涪陵县,卜-游的合江县。"董案砂 "、县都是地方建制的名称,历代多有变更,惟此处所指地名一变,泸州,即是泸县。《裴注》及《常注》皆以合为合川,则与涪陵都在江津卜-游,不如认定合江,兼控卜游,更为全而。《龚注》理解得当。至于"扼、控"互,分领地名,迹近重复,实则有如叠加景深层次,不仅晕在铺陈,且变化生动,有助,二增强行文气势。联·扣类似句式颇多,作用相同,不再一一注 H。滇:滇)黔藏衡(卫):《裴注》:"滇,云南;黔,贵州。卫藏(zang):藏,西藏;卫,前藏之别称。"《常注》:"滇黔",云南简称滇,贵州简称黔。藏卫:即今西藏。又称卫藏。"《龚注扩滇黔:云南贵州两省的简称。藏卫之隘:藏卫,前藏的别称,此指西藏。隘:关隘,重要地区。"董案:诸注大体都是,细审却不精确。诸注所云西藏,即话藏自治区,在清代分为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总称西藏。作者生于清代,必然使用清朝建制,所以卫、藏并举,但解为概指西藏,还是可以的。

【章法】《常注》云:"首句至藏卫是况江津的形势位置。"《龚注》则云:"谓江津地处泸、渝、涪、合四县的要冲。""谓江津南接滇黔,西通西藏。"董案:前者概括,后者具体,但都仅限于点明句意,未尽其妙。联语本为临江城楼而作,却从城楼此地的地理位置落笔,突出其为水航咽喉、陆运关隘的形势特点,以开阔的视野纵览城楼所处的空间背景,从而挈起全联,为思路的纵横驰骋开辟出广阔的天地。如《联稿》眉批所云:"一起纡徐而来,气舒势展,便如大鹏之飞,以六月息,乃得云程九万也。"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7:05 | 只看该作者
四颧蒽蒽穆穆,俱圉入童江城。

【译意】四顾苍翠繁茂,气象旺盛,...一齐围绕着这座可入画图的滨江城市。

【笺释】蒽蒽(葱葱)静鬻(郁郁):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气象旺盛。如《论衡·吉验》:"城廓郁郁葱葱。"换作葱葱郁郁,意义不变。

【集评】入耋(画)江城:《常注》:"美丽如画的江津县城。"《龚注》:"县城四周青葱勃郁,风景如画。"董案:入画:可入图画,与"如画"仍有细微差别。《裴注》:"江城:县名,在今云南省墨江县南。"董案:此说大谬。凡滨江城市,大多可称江城,联语本为江津临江城楼而作,与墨江县风马牛不相及。

【章法】由远而近,承前广阔背景转入四周近景,通过概括描述介绍总的美好印象,意在烘云托月,突出置身城楼环顾周围景观的擎体感受。

看南倚艾村,此搴蓬盖,西撑鹤赣,柬厥牛桐。

【译意】放眼石去,南边靠依蓿殳坪村,北边耸拔起华盖槽,两边高峙着鹤 坪,东边敞露菥牛栏。

【笺释】倚、搴、撑、撇(敞):令川动词,生动传神地刻面...地貌特点,给人以化静为动的感受。倚:稚藉,依仗。搴:拔取,提揭,可引中二突起斛。撑,抵住、支持。暾,舍,诸本作敝,敞露。

【集评】《:龚注》:"倚,靠近。"《常注》:"褰(qn):揭起衣裳。此指牵带。"《龚注》:"搴,揭地,撩起,,川"作展现解。"董案:褰,想系传抄之误,按《联稿》本:型1作"搴"。"牵带"和"展现"似都未能贴近莲峰高拔\'ht态。《裴注》:"褰:裤,,裤跨两股,这1剐俞江津城,与附近艾村,蘧盖(莲。益)牛e苛通。"董案:讲得离奇,足为训。按"褰"夺 搴"通,"垌提起"之意。讲作"训,和句法相悖。地名有叫,捉两股,合遁,。艾翰、"察"刊匕边莲拄处。《龚注》:"撑,高峙:敞,!露?"《常注》:"艾利、莲萧:11津城附近地名。鹤岭、牛#:汀津城附近名。"董案:此解稍嫌篦统。《龚注》:"艾村,!艾坪村,礼汩泮城南。莲盖,指江津,岸的华Y1二脑 t,亦称莲峰。鹤糍(鹤岭),世嗍坪,≠湖:津城嘶柯舅诈:二牛悯(栏),丫牛栏,在#-t!城东卜酬M的门:边。"董案:善《为汀津人,/行汁地名、办位、趴。高,详审可信,从之。

【章法】虮总的概折转入0体列举,刚一 "霸 ",领起,环视,既交代消楚力位,义突H;地貌特,C、为作...评价提供基础。《常泞》夏:"四足说江津城方近邻。"未能指出作意。

焖锻横草木煌霎,佳供给骚:喧品料。

【译意】(景观)绚丽灿烂,光辉旧甜,地:的。学术,大?的烟厶,

充分供给诗坛仓4,:门二富利:。

【笺释】焖:!"焰"之本7于:,作火苗解,这里用作动训,如火前般闪耀乍炳。

【集评】《常注》"烟(v白n):焰,光焰。此用如动词,义同烟耀。谓城楼光彩与周围景物相辉映。"《龚注》"焰,光明灿烂。谓烟云草木,十分绚丽。"董案:焰的释义近同,归属却有分歧。《常注》把"焰"字直接归属于城楼,似觉勉强。此旬承前"四顾"之"看"而来,"焰"之所指,理应包括周围景物在内。

【笺释】绒横:形容交错的样子。《龚注》:"地上之草木和天上的烟云,光焰腾旺,交错生辉。"董案:此谓交错只限于上下(天地),其实隐含四周,而城楼之中心位置已不言而自现。

【笺释】佳(尽):任凭、只管,可引申作充分解。骚埴(骚坛):骚,屈原所作《离骚》之简称,与诗经并列,其体名为骚体,作者即称骚人。故骚可借作诗的别称。坛:台。筑成平地高处,供祭祀、盟会等活动用的场所。亦可引申为界,骚坛,即诗歌晃或诗歌创作活动场所。品料:品:众多。《易·乾》:"品物流形"。引申作丰富解。料:即材料。在写作领域中包括素材和题材。品料,即丰富多彩的创作材料。

【集评】《裴注》:"骚坛:诗坛、文坛。"董案:诗文虽可连类而及,但迳以文坛指诗坛,总嫌不大精确。《龚注》:"骚坛:屈原作《离骚》,世称骚体。骚坛,即诗坛。品料:素材或题材。两句说,江津风景,曾是诗人的绝妙题材。"《常注》:"骚坛品料,文坛从事创作的素材。"董案:两注本都忽略了"品"有众多、丰富的含义,不够精审。

【章法】由分而合,"四顾"所"看"之周围景色,突出城楼尽堪登临玩赏吟咏,文气至此一束。同时巧为铺垫,故作满心快意之语,反跌下文,便有潮生浪涌、波澜起伏的妙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欹斜楝桷,径枝梧魏、哥、隋、唐。

【译意】歪歪斜斜的正梁和椽子,径直支撑捱过魏、晋、隋、唐的漫长岁月。

【笺释】欹斜:倾侧,歪歪倒倒。楝(栋):居中的正梁。桷:方形的椽子。径(径):直接,亦可作走过解。枝梧,即支持、支撑。

【集评】《裴注》"欹(q_):倾斜、偏斜。庾信《哀江南赋》:入欹扩之小径,掩蓬藿之荒扉。栋桷(6e):栋,屋梁;桷,方形的椽子。"《龚注》"欹:倾倒,与斜同义。栋桷:栋,Ⅱ:梁。桷,方形的椽予。"《常注》:"欹斜栋桷:欹,倾侧。桷,屋角之斜枋。语谓城楼建筑形状之奇伟。"董案:《常注》独谓"欹斜"为"奇伟",大概是从古代建筑雕梁画栋的民族特色来推测的,但与倾侧的感情色彩不合,矫枉未免过正。《裴注》:"枝梧,也作支吾、槽梧。支持。陆游《村居书事诗》:药物枝梧病渐苏,门前野老笑相呼。"《常注》:"枝梧,亦作支吾、枝(董案:疑当为樯)梧,义为抵拒、撑持。"《龚注》"枝梧:一作支吾,挨过或渡过。自朴《梧桐雨》第二折:端详你上马娇,怎支梧蜀道难。"

【笺释】魏:三国之一。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晋,魏亡。共历五帝,四十六年。罾(晋):朝代名,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仍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汉国灭西晋,北方从此进入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南方重建晋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东晋亡。两晋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隋:朝代名。公元581年杨坚(隋文帝)伐北周称帝,国号隋,公元583年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开皇九年灭陈,统...全国。后隋炀帝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被杀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隋亡。共历二帝,三十八年。唐:朝代名。隋朝在农民大起义下土崩瓦解。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次年,在关中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公元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集评】《常注》:"枝梧魏晋隋唐,谓江津城历史悠久。"董案:"枝梧"与"欹斜"感情色彩相同,《常注》仍从正面肯定,不当。江津城虽与临江城楼密不可分,从精确计,此应为临江城楼。《龚注》:"谓江津县城经历了漫长岁月(魏、晋、隋、唐),日就倾圮。"董案:这比单从历史悠久着眼更有沧桑之感,日就倾圮"与"欹斜""枝梧"之负面意味更为接近。只是"县城"之语仍不如"城楼"更为确切。

【章法】扣住中心,陡转而下,从地理转入历史,从快意转入苍凉。"欹斜...枝梧",倾向强烈,从城楼本身每况愈下的现状TOU视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顿觉萧萧寒意扑面而来,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仰睇骇穹墟,躔鬼宿同,矮堞颓堙,均仗著妖群祟夥。【译意】仰面斜望,惊奇骇异地看到了天上的所在,(江津的分野)正运行于鬼宿之间,城上低矮的女墙,城外颓败的土山,原来都凭仗着成群结伙的妖星鬼怪,(落得如此衰微)。

【笺释】仰睇:仰面斜望。睇,斜视。骸(骇):惊骇。

【集评】《裴注》:"睇(d):斜视。骇:惊也。"《龚注》:"仰,上视;睇,斜视或下视。"董案:仰睇,应是偏正词组,睇是中心词,仰是限制修饰之语,始与下联"俯吟"相对。《龚注》"仰"与"睇"并列,不当。【笺释】穹墟:天上的故居。墟,宜解作故居或所在。《文选》潘安仁《西征赋》"窥秦墟于渭城"。注:"《声类》日:墟,故所居也。"可证。

【集评】《裴注》:"穹墟:虚无缥缈的宇宙空间。"《常注》:"穹,天空。墟,大区域,如王勃《滕王阁序》:龙光射斗牛之墟。"董案:墟,本作虚(x0,旧读q),指处所、所在地。《左传·昭公斗4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大嗥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用于此地分野之说,是正确的。虚,可释为空。道家用来形容"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的原始状态,如《管子·心术上》:"虚者万物之始也。"又"天之道,虚其无形。"也可迳作"天空"解,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从天空着眼是有根据的,但释为"虚无缥缈"或"大区域",与"躔鬼宿间"的分野之说显然脱节,故不可取。《龚注》:"穹,苍穹,即天空;墟,废墟或遗址,如殷墟,有辛氏之墟。此指地面。一即仰视天,俯视地。"董案:从句法看句意,"仰睇"领起上观天象,顺理成章。是以"睇"不宜解作"视","墟"不宜解作"地面",否则仍将与下文脱节,故《龚注》此说不妥。


【笺释】躔鬼宿间(间):躔(ch6n):践履、经行。用于古天文学,则指日月五星运行,或运行时经过天空中某一区域。如成公绥《笔赋》:"书日月之所躔。"鬼宿(x):二一t- 宿之一。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黄道带(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黄道;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0共宽6。的一条带称黄道带)与赤道带(环绕地球表面,和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称赤道,是划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的基准,赤道的纬度是零。而延伸地球赤道面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沿其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组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和四象的关系是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与"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星官和天区的名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鬼宿:星官名,亦称"舆鬼"。为朱雀七宿中的第二:宿,:有微弱的星四颗,即巨蟹座中的四星。鬼宿中有~·个星团,叫"积尸气",也叫"鬼星团"。我国古代星占术(以观察星辰运行预言人事祸福的一种方术)中还有一种概念,它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和天上...定的区域相对应。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该对应地方的吉凶。分野纯属迷信,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期。分野的对应纯系人为划定,出入自然难免,联语所言,应以《清一统志》为准。

【集评】《裴注》仅云:"鬼宿,星宿名,为廿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二宿。"《龚注》:"鬼宿,天体二二十八宿之一。谓江津分野,上临鬼宿。"《常注》:"缠(董案:原文为躔)鬼宿间:指江津地带在星空的分野属鬼宿。缠通躔,即躔次又称躔舍,即日月星辰运行所经度次。《清一统志》四川省分野:重庆府,井、鬼之分野,鹁首之次。江津清代属重庆府,鹑(朱雀)首为十二躔次之一,由井、鬼二宿组成。"董案:引文有据,较他注为详。只是"星空的分野"应改为"天空的分星",更为准确。十二躔次,即十二星辰在天区运行的经度。十二星辰即:寿星、D火、析木、星纪、玄枵、炽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鹁尾。最早见于《左传》《国语》等书,其所反映的分野大体以十二躔次为准。战国以后也有以二十八宿来划分分野的,如《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等。又因十二躔次与二十八宿互相联系,西汉以后,两种分野逐渐协调互通,是以《常注》之言,不为无据。

【笺释】堞(d6):城上的矮墙,又称女墙。颓(颓):倒塌。堙(yTn):堆土为山,用于环城攻守。《公羊传·宣十五年》:"(楚)於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阚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集评】《龚注》:"雉堞(董案:原文为矮堞):城上矮墙。"《常注》:"堙:城内外用以窥敌的土山。"《龚注》:"颓,倾颓;堙,环城土山。"《裴注》:"矮堞颓堙:低矮的城墙,颓败的土山。"董案:诸注虽明词义,未言所寄。"矮""颓"应是承平已久,曰渐颓败的含义,伏下文"金瓯虽固"之笔。

【笺释】均:同,皆。妖群祟夥:应是成群结夥的妖魔鬼怪,本上应鬼宿中的阴尸气而言,绵里藏针,话中有刺。

【集评】《裴注》:"妖群祟夥:为数不少的一一帮社会蛀虫"。董案:此说离开原文巧借分野发泄积愤的根据,以现代人的口吻出之;过于直露,反觉索然寡味。《龚注》:"妖群祟夥:指妖魔鬼怪。谓江津上临鬼宿分野,赖鬼神呵护,至今城郭犹存。"董案:此说正面肯定,指向有误。从全句感情色彩体会,意思言婉而讽,语含讥刺。"均仗着"大有文章,意谓江津上应天象,幸得保全;然"阴尸气"重,"鬼星团"多,一群灾星照临之地,当然颓败不堪。《常注》云:"妖群崇夥:星团,似云非云,似星非星,叫积尸气或鬼星团,故称。"董案:引据确凿,可惜"故称"二字,过于笼统,未能曲尽其妙。"祟"误为"崇"。

【章法】:承前继续描写临江城楼。现状与历史交融,天象与分野合一。语言亦庄亦谐,亦雅亦俗,亦嘲亦讽,亦明亦暗,言虽简约而意蕴深厚,耐人寻味。以上由远而近,分进合围,逐步逼紧中心,已到城楼,又复天上、地下,过去、现在,多方辗转,跳掷腾挪,至此,城楼本身,铺叙殆尽。掩卷回想,当有如在目前之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7:53 | 只看该作者
祗金瓯辈固,须防劫火瞢腾。筢冶墟锤,偏妄逞盲锤瞎打。

【译意】只是眼前这块疆土,现在虽然巩固,像金瓯完好无缺,却须要提防动乱的浩劫,于懵然不觉中发生,如像佛家所说的劫火突然腾烧起来。(求治譬如铸件),本来应该使用模型浇铸,熔炉锤锻。偏有人(置法度于不顾,无视纲纪)胡乱施为,盲目锤打。

【笺释】祗:只。金瓯(瓯):金属的盛酒器,喻指疆土的完整。但也可仅指国土。张维屏《雨前》诗:"早筹全策固金瓯。"劫火:劫,佛教名词,梵文音译"劫波"的略称。意译为"长时"或"远大时节"。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劫"的时间长短,佛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四劫"。佛教说,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后借用来指天灾人祸等厄运,如劫数、浩劫。"劫火"词,即来自"坏劫"中的火灾。瞢(meng),本义为眼目不明。《太玄·瞢》:"瞢腹啖(shn窥视)天,无能见也。"范望注:"瞢瞢不明,故无能见也。"引申作不能明察解。又通作"懵",即无知的样子。白居易《与元九书》:"其他懵然无知。"解作不明不白、毫无知觉的意思。腾,上升。《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地气上腾。"此处属之于"劫火",便是腾烧。全句意谓须谨防劫火在不知不觉中腾烧起来。

【集评】《裴注》:"金瓯:金制的瓯,喻国家完整。劫火,指世界毁灭时的D火,后也指乱世的灾火。懵腾:朦胧迷糊,醉酒的神态,也作瞢腾。"董案:瓯为何物,未详。懵腾之注,非是。《常注》:"金瓯:金盆。喻指江山国土完整(引《南史·朱异传》,见【笺释】此注)。须防句:劫火,佛经说,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劫坏之末有火、风、水三灾,火灾称劫火,又称劫烧。白居易《寓言题僧》:劫风火起着荒宅,苦海波生荡破船。"瞎腾,朦胧迷糊。全句谓须防备在朦胧中世界毁坏。"《龚注》:"只金瓯巩固,须防劫火懵腾:金瓯,金属的盆子;劫火,佛教经典说,世界经存、住、坏、空四个阶段为一劫。劫至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懵腾,半睡半醒的状态,引伸为再现或出现。谓县城至今虽完整无缺,但时代动乱,城恐遭逢浩劫。"董案:此注金瓯,但云"金属的盆子",未言喻意,下文"谓县城",亦是一说,但不如释为国土,包括江津在内,境界更大,意蕴更深。劫火,诸本之注详略不一,内容小有出入,所据佛家经典不同之故,但精神并无二二致。惟"瞢腾"之注,均未得正解。如作为一词,确应解作半睡半醒、朦胧迷糊的状态,常常用来形容醉态或睡态。如:韩偃《马上见》诗:"去带懵腾醉,归成困顿眠。"范成大《睡觉》诗:"寻思断梦半瞢腾,渐见天窗纸瓦明。"诸注所云,未为无据。然在此处用作"劫火"的补语,无法完旬,只好增字补足,或如《常注》强解作:"劫火在朦胧迷糊中发生",或如《龚注》索性武断其引申之意为"再现或出现",实皆难以凭信。其实"瞢腾"应分做两个词语,还其本义,使"劫火瞢腾"成为主谓结构,瞢(不知不觉)修饰腾(上升),注则不费周折,句意自然通顺。

【笺释】筢(范):模器,亦作鲍。冶:熔炼金属。此处喻指治道。

【集评】《裴注》:"范,模型。"《龚注》:"范,模型;冶,铸炼。炉锤,放在炉火里锤炼。"董案:炉锤之注,似不如炉炼锤锻精确。《常注》:"范冶炉锤:以冶炼铸锻制器,需有范式模型之类器具或手段,喻做事当循一定规范。"

传·哀公二十五年》:"彼好专利而妄。"杜预注:"妄,不法。"逞:肆意而行、放任行事。苏轼《滟灏堆赋》:"其意逞而不可摧。"妄逞:即横行不法、胡作非为。盲、瞎:比喻不明事理。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当今盲于心者皆是。"同样是不明规范的意思。

【集评】《常注》:"盲锤瞎打:不按规矩蛮干,喻胡作非为。"《龚注》:"盲锤瞎打,任意捶打。两句说:须防统治者滥用权力,无端迫害。"董案:《常注》较能落实词语,《龚注》较重阐明句旨,实即都能注明执法范行者却违法乱纪、横行暴施。

【章法】承四望之河山,思倾颓之隐患,由表象而察危机,从现状遥测将来,于城楼有关方面描述能事已尽的基础上宕开思路,逼露主旨,居安思危,虑及深远,岂仅仅为一己之不幸而作怨嗟之辞!其识见之高卓,胸襟之广阔,足以令人心折。而取譬浅近,口吻生动,又足以令人深思。

功名厄运敦也?连数厄功名也?封兹浑浑茫茫,熏岸

矣速,究瀹溺衣冠畿许!

【译意】是功名为难命运呢?还是命运为难功名呢?面对世情景象,如此浑浊纷乱、模糊不清、无边:无际、混沌一团,到底把那衣冠楚楚的文士淹没了多少!

【笺释】功名:本指功绩和声名;也指官爵。科举时代称科第为功名,登科及第可享官爵,即谓之获得功名。厄:为难;迫害。《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高祖急,顾丁公日:两贤岂相厄哉?"逼敷(运数):气数、命数,都是命运的意思。也: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庄子·肱箧》:"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集评】《裴注》:"厄运:穷困不顺的遭遇。"董案:联语中单用"厄"字,和"运数"搭配组成动宾词组(全句为主谓宾式结构),《裴注》将"厄运"组成一词,弃"数"于不顾,显然错误。《龚注》:"也字同耶,疑问词。两句的意思是功名被命运所厄呢(即命运多舛)?

抑运数困住功名呢(即生不逢时)?"董案:发此两问,充分表露出作者困惑与愤慨交织的复杂心情:有才济世而不容于时,不忿如此命运,而又无法改变命运。明知祸乱将作而无能为力,情何以堪!【笺释】兹(z-):此,同兹。《书·大禹谟》:"念兹在兹。"也可解作现在,如"自兹以后"。潭潭(浑浑)(h=n hn):同混混,浑浊、纷乱的样子。《楚辞·九愍·感逝》:"世浑浑其难澄。"也可解作浑厚博大的样子。《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茫茫:同芒芒。模糊不清。陆机《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芒芒,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也可解作辽阔,深远。古乐府《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浑浑茫茫、无(无)岸无边(边),系采用本体特征属性取代本体的修辞手段(也可解为省略了主体),联语中常常如此,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但因此也容易产生歧义。

【集评】《裴注》:"兹:此。"《龚注》:"对兹浑浑茫茫、无岸无边:指漆黑一团,莫名究竟的社会现实。"《常注》:"浑浑茫茫:指茫茫宇宙,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问上无岸无边。"董案:前者取纷纭错乱、浑浊不明的属性,俯看人世,面对现实,后者取深厚博大、辽阔深远的特性,搔首问天,遥叩苍穹。两者都于说有据,言之成理。即使勉强比较,也是各有所长,前者直斥社会,锋芒甚锐;后者穷搜苍茫,蕴含尤深。作者未能明示,他人无法分判,只能两存其说。

【笺释】究:毕竟;到底:究竟。沦溺:渝(沦),沉没;也指人的没落。溺,淹没,也指沉迷而无节制。衣冠:古代:上以上戴冠(礼帽),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论语·尧日》:"君子正其衣冠。"后引申指世族、士绅。又犹言文明礼教、斯文。句中之衣冠应指士子,犹"学子",旧时读书人的通称。畿静(几许):几何;多少。视其语言环境可偏重于多或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偏重于少。联语中相反,偏重于多,有无法计数的意思。全句意谓这"浑浑茫茫、无岸无边"的世道(或天道),到底陷没了多少读,书人喇!

【集评】《裴注》:"沦溺,即沦落、沉沦。衣冠:衣服与礼帽,这里指志(董案:疑脱一士字)仁人。"《常注》:"沦溺:沉没。此指淘汰。衣冠:此指官吏。"《龚注》:"沦溺,意同埋没;衣冠,指才智之士。谓在黑暗的统治下,不知埋没了多少才识之士。"董案:比较起来,《常注》之说大可商榷。"衣冠""功名",意脉相连。登科第、取功名、得官爵;本如此理解,于是释"衣冠"为"官吏",为此又把"沦溺"释作"淘汰",勉强固不待言,既然天道(或世道)如此,作者何怨之有?睹河山而思功名,志难酬而发慨叹,若循此以求,如《裴注》谓"衣冠"为"志士仁人",《龚注》指谓"才智之士,均无不可;与《常注》比较,更符合联语忧思愤懑的感情倾向。然而三者的缺陷还在于以部分代全称,无论"官吏"、"志士仁人"、"才智之士",都只是"衣冠"中的一部分,不如"士子"(读书人)涵盖全面。

【章法】承上以设问兴起波澜,促人深思;继则抒发感慨,不答而答。所忧者天象,所痛者士人,固不仅限于一己之不幸而已。问则循环相生,难以解拆;答则叠现重出,极力铺张,是以发人深思,引人注目。从历史沧桑到士人命舛(无论天道世道,都是如此)。至此又是一层,文气为之一顿。

【简析】至此为联文上联第一段。《联稿》眉批:"文虽长,每面止五段,初段至衣冠几许,写江楼形势。"《龚注》小结为:"写江津风景、世事沧桑、社会黑暗、人才沦溺。"董案:这段中心内容是通过描叙临江城楼的概况初步抒发感受。描叙以临江城楼为中心,从地理位置(重要)到四周环境(美好),再到足供登临(吟赏),从容道来,引人入胜。继而从城楼的现状回溯历史,从此地的分野上应天象,流露沧桑之感,隐含人事之痛,于是放眼河山,纵观天下大势;独具明眼,洞察潜伏危机。时势需要人才出手,人才却是有志难酬。满腹牢骚,初露端倪;一番感慨,千古同悲。足以令人悚然心动,惕然而惊。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登斯模也,羽者,齿者,赢者,介者,腰臆鸣者,旁侧行者,忿翅抉擒、喜婺攫拥者,迎潮蝎蝎趋去,拂潮蝎竭趣来。

【译意】登上这座城楼,有羽毛翅膀的(水鸟),有坚牙利齿的(水族),有赤身露体的(鱼类),有披甲带壳的(龟鳖),有引颈挺胸而鸣的(鲵鼍),有横爬侧行的(螃蟹),有奋张鳍翅、争先抢夺、喜好用嘴咬杀、用爪抓杀的(鳄、鲨),迎接江潮强壮而威武地急速奔来,又掠过江潮强壮而威武地急速奔去。

【笺释】斯:此。斯楼,即此楼。江津临江城楼,其实并未缮修,见前"拟题"之注。羽:鸟毛。羽者,飞鸟之属,惟此处当指水禽。齿(齿)者:有牙齿的。赢:裸的异体字,指赤身露体。赢者,这里指没有鳞甲之类的水生软体动物。介:通甲。介者,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胆(d6):颈项。臆(y):胸。胆臆鸣(鸣)者,谓从颈部或胸部发出鸣声的动物,如大鲵(娃娃鱼)及鼍(t6,鳄鱼的一+种。能夜鸣,故有"鼍更"之语)之属。旁侧行:即横向爬行,如螃蟹之类。忿:同奋。翅:这里为鱼翅,指鳍翼。抉擒(抢):挑取劫夺。翟(n杏):啮的异体字。啃,咬。《礼记·曲礼上》:"毋啮骨。"攫(6):本指鸟用爪疾快地抓取。《汉书·黄霸传》:"鸟攫其肉。"后泛指抓取,不限于鸟。稠:当为"稠"字之误刊。猢(sh):杀死。《考工记·梓人》:"凡攫稠援箬(同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颊毛)。"郑玄注:"谓笱虞(已)之兽也。"(笱sn,同枸,笱构,同"箕虞",古代悬置钟磬的木架,刻作奇兽之形)贾公彦疏:"攫稠者,攫著则杀之,援揽则噬之。"以上尽力铺陈各种水中及和水中生物有关的种种动物无不秉承其自然本性而自由活动。

【集评】《裴注》:"胆臆:腥,颈项;臆,胸骨、胸部。鸣者、行者、扶(董案:应为"抉")抢、啮攫:各种动物本能地在争斗。"董案:未注"甜"字;"争斗",不如为生存而竞争,与"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境近似。《常注》:"羽者:飞禽。齿者:指走兽。赢者:无鳞甲羽毛的动物,如蠡、螟之类。介者:带甲的动物。膨臆鸣者:引颈挺胸而鸣的动物。旁侧仃者:瑙蛋荚。忍翅挟孢、暑齿职羽有:备柙硼念平明朗色璃走兽。"董案:此注嫌未具体落实,"各种神态举动"失之笼统。且多举"走兽"为解,与"迎潮来去"之语言环境不合。《龚注》:"羽者、齿者、裸者、介者:羽者,江上水鸟;齿者,利齿的水族;裸者,无羽毛鳞甲,即光着身子的鱼类;介者,带甲壳如龟鳖之类;腥臆呜者,旁侧行者:腥,颈部;臆,胸部;指由颈部或胸部发声的鱼类,虫类;旁侧行者,用螯脚横行的如螃蟹。忿翅抉抢:忿,同奋,谓展动鳍翅;抉抢,争先恐后,引申作奔突解。喜啮,善用咀(董案:应为嘴字)咬;攫,抓夺;稠,同扪,拍击。意即用指爪抓扑、拍击。"董案:此注能从语言环境(迎潮来去)着眼,释为水中之动物或与水族有密切联系的动物,较为妥当。惟"抉抢"引申作"奔突",稍觉勉强,然尚无大碍。而把"稠"当作"扪"来理解,与《常注》一样,都是明显的错误。"扪"之本义为"握、持"或"抚摸",释为"拍击",总嫌生强。其实本无"猢"字,形近者唯"猢"字,况"攫猢"之说已见之于《考工记·梓人》,疑为误刊,确有根据。附带说明:《龚注》本之联语原文从"旁侧行者"以上,用顿号;以下则用逗号,不妥。除"抉抢"后可用顿号外,凡"者"字之后,都当用逗号,如"抉抢"不断句,则一律用顿号,才能显示"者"问的并列关系。

【笺释】迎潮句:迎:迎接。拂:掠,掠过。如《淮南子·天文》:"日出于肠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黎明。"蝎揭(qq):勇武、壮健的样子。《诗·卫风·硕人》:"庶士有蝎。"注:"蝎,武壮貌。"蝎竭叠用,有强调之意。超(趋)(q口):疾走;快步而行。《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也可音(cn),作急速解。《汉书·高帝纪上》:"周苛骂日:若不趋降汉,今为虏矣,若非汉王敌也。"从音节考虑,当从qa。

【集评】《裴注》:"蝎蝎:迅速离去。塌蝎本是雄壮威武的意思。"董案:此注未善。"趋去"才是"迅速离去","蝎羯"只是形容"迅速离去"(到来)的样子。"塌"虽可解作"离去",如《楚辞·九辩》:"车既,驾兮竭而归。"但于此不合,迎潮而去和掠潮而来正好相反,不能都释作"蝎而归"。《常注》:"塌蝎:矫捷的样子。"《龚注》:"竭蝎,急速,众多貌,两句谓众多的水族,迅急地随流上。"董案:"竭"并无"众多""急速"的意思,未知《龚注》何据。查"蝎"作语助时虽可通"聿",已无意义,只"聿皇"一词,可解作"轻疾的样子",但已与"竭"字无关。,-7况"趋"已有急速快跑之意,释义不宜无谓重复。然其句意却概括得正确。

【章法】写瞑想中登楼所见之景象。突出两点:一是种类繁多,无所不具;一是生态各异,特点鲜明。以短旬排比为主而又加以变化,显出参差错落,纷至沓来的气势,而又生气勃勃、生趣盎然,更显得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身临江楼,水族争潮,岂能不怦然心动,思路亦为之豁然开朗。

登然坌篥,而岛兔撼胸。

【译意】(它们)嬉笑欢乐地聚集在一起,但是日月升降,震撼(我的)心怀。

【笺释】鳌然坌集:麓(xD,通僖。《史记·齐太公世家》:"鲁人更立鳌公。"《集解》:"徐广日:史记僖字皆作整。"《春秋》作鲁僖公。僖,喜乐。隶书变为"嬉",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意为戏乐。嫠然:嬉笑欢乐的样子。坌(b杏n):并;一起。《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登陂陋(be zh山坡)之长阪(bn坡)兮,坌入曾(cang)富之嵯峨。"藁:刊误为集之异体字。坌集,即聚集。《新唐书·儒学传序》:"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

【集评】《裴注》:"厘然坌集:厘,集市。谓为逐利而聚集。"董案:"嫠",简化为"厘",而"厘"又为"廛"(chn)的异体字,容易混淆。《裴注》显然是把"厘"当成"市廛"的"廛"来解释的,以为可从"天下攘攘,皆以利往"之意来体会,但与原本"鳌"字不符。《常注》:"厘然:整治,有秩序。坌集:聚集。自羽者至厘然忿(董案:当为坌,应是校对疏忽)集,写登楼近望之景。"董案:鳌,音忆意为治理。《书·尧典》:"允厘百工"。言虽有据,然与百族腾跃之状不合。《龚注》:"厘然,整齐貌;坌集,聚集。"董案:此注仍从厘为治理之意出发,训为整齐,与生气蓬勃的活跃情景不合。

【笺释】而启(乌)兔撼胸:而,表示转折,即:却、但是。乌:金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名。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诗:"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兔:玉兔,指月亮。《太平御览》四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播(持、捣)药。"传说月中有白兔,后来因此称月为玉兔。撼:摇动、打动。胸:心怀。乌兔撼胸,是说日月升降,轮流不息,时光逝者如斯,当然使人顿生感慨,为之心动。

【集评】《裴注》:"乌兔:乌,金鸟,太阳;兔,疑脱"玉兔"二字,月亮。撼胸:撼,摇。这里作捶胸解。"董案:"捶胸"义为用拳头捶打胸膛,常与"顿足"或"跌足"(用脚跺地)连用,形容十分悲伤或悔恨的样子。用来承接日月,未免引申太过。《常注》:"乌兔撼胸:日月运行的宏观景象,激荡心胸。乌,即金乌,太阳的别称。兔,即玉兔,月亮的别称。"董案:此注意境壮美,义有可取。惜与下文意绪抵触,且与作者狱中书愤的心情似乎不合。《龚注》:"乌兔撼胸:乌,金乌,即太阳;兔,玉兔,即月亮。撼,引申作斜射解。当日影西斜,明月东升,水族便簇聚在一起。"董案:此注以日落月升为"厘然坌集"的时间,为此将"撼"引申为"斜射",过于牵强,不免有强为之解的缺陷。

【章法】承上启下,开合自如。僖然坌集,为水族活动作一收束,然而一转,"日月撼胸",由外景又生内情,为驰骋想象开拓出广阔天地。

【译意】:(冥想的)眼光投落到空空的世界里,任那浪花拍击,奔腾翻涌;拿起划船的大桡,嚷嚷作响;击打行船的大鼓,咚咚有声。(似)霹雳忽兴,使人震慑;(如)乌云立卷,何等急骤。

【笺释】掷(掷)目空空,拍浪淘淘:掷:投,抛。目:眼光。空空:佛教谓一切皆空,有"无执着"的意思。这里可直接作空落落、空无所有解。眼光何以空空?显然是冥想中的境界,下接联想中的景象,自然顺理成章。拍:轻击。淘淘:水腾涌的样子,也可解作是形容声音的喧闹。《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听波声之淘淘。"

【集评】《常注》:"掷目空空:目光投向空阔的远方。"《裴注》仅云:"掷:抛,投。"《龚注》:"掷曰空空,拍浪淘淘:掷目,举目或放目。这时江中暂归静寂,只...片波涛汹涌。"董案:仍从傍晚夜静理解,欲以衬托白日喧闹,但与此处大张声威的情景不合,且与由近观而远溯的思路不符。

【笺释】孥橹雠Ⅱ醣:孥,拿的异体字,握在手中。橹,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者,即大桡。拿橹,即操桡、摇橹以行船。日潍噬(yang yang):象声词,简作嚷嚷,形容声音和谐。宋玉《九辩》:"雁嚷嚷而南游兮,稿鸡啁哳而悲呜。"这里是操桡击水行船发出的声音。

【集评】《裴注》:"搿(96)橹:搿,用力抱住橹,即用力摇船。嚷嚷,鸟声相和的声音,这里指摇橹所发出的声响。"董案:"搿"当为"孥",想系传钞之误。"鸟声"应是"鸟鸣"。《常注》:"拿橹:摇橹行船。拿,操。嚷嚷:本指鸟鸣声。借指江中行船的橹声。"《龚注》:"拿橹嚏嚷:拿,握在手里;橹,船两侧的大桡。嘛嚷,橹声。"所见略同。

【笺释】抓鼓爨鼙:抓:用手或爪取物;搔。抓鼓:以手击鼓。繁蘩:象声词,表鼓声,简作冬冬,或作咚咚。

【集评】《裴注》:"挝:击、打也。"《常注》:挝(zh6)鼓:击鼓。董案:"挝",本义为打;击;敲。又可作量词,指敲打的次数,且常与鼓连用,又与抓音同,因迳改"抓"为"挝",不为无理。然抓鼓可用之于手鼓,当从原本为是。《龚注》:"抓鼓冬冬:抓鼓,击鼓;冬冬,同咚咚,鼓声。昔日较大的木船后面设鼓,由舵工击之以代号令。"董案:行船击鼓之故,惟《龚注》有此交代。

【笺释】营(砻)以霹震(雳):砻(zh6):憬(慑sh色)的异体字。恐惧;害怕。《史记·项羽本纪》:"诸将皆鼯服。"《汉书·项籍传》作"诸将耆伏。"霹(-)雳(1):雷之疾击者,即迅雷、急雷。亦作"辟历""劈历",疾雷的声音。杜甫《热》诗:"雷霆空霹雳,云雨竞虚无。""誊以霹雳",是"以霹雳砻之"句式的变换,砻即应解作震慑。霹雳也可不必讲作是真的响雷,只是用来突出行船声威和气势的手段,强调其有如霹雳般的炸响,足以使人震慑。

【集评】《裴注》:"耆:惧怕;霹雳,迅雷。这里喻声音很大。"亦可。【笺释】骤以璺(丰)隆:骤(zh):马跑;泛指奔驰;迅速疾行。《左传·成公十八年》:"杞伯于是骤朝于晋。"孔颖达疏:"骤是疾行之名。"丰隆:传说中的云神。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注》:"丰隆,云师。"但也有说是雷神的。如《淮南子·天文》:"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注》:"丰隆,雷也。"然此前已有"霹雳",故宜训作云师。"骤以丰隆",仍是"以丰隆骤之"的置换,意谓以云师促船疾速行驶。

【集评】《常注》:"砻以二二句:是说声响像惊天霹雳,来势如迅猛雷神。蕾,同"鼹,令人恐惧。骤,急速。丰隆,雷神。"董案:释意有嫌重出。"骤",应为使动之语,与"聋"相同,释为"使船疾行",始与"令人恐惧"相当。《龚注》:"砻以霹雳:砻,恐惧,慑服;霹雳,雷声;骤以丰隆,骤,密聚;丰隆,古代传说中的云神(弓《离骚》句见前,从略)。谓一时雷声隆隆,乌云滚滚。"董案:此注云雷并举,取义从丰。但只从行船环境烘托,虽亦可通,却不如直接渲染行船声势为佳。释"聋"为"慑服"、"骤"为"密聚",不能揭出使动意味,或嫌粘滞,或感无据。

【章法】:描状想象中乘船上溯的景况,极写其声威之壮,气势之骤,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故《联稿》眉批云:"此段淋漓感喟,气势极旺,故意出以韵语,亦复何奇不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8:46 | 只看该作者
溯岷皤蜿龌根源,庶畅漓波澜牡阔襟馕耳

【译意】:直上岷山、蟠冢,追溯浩浩蜿蜒曲折的根源,庶几乎可尽情倾泻那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广博胸怀了。

【笺释】溯(s=):逆着水流而上。《文选》三国魏王仲宣(粲)《七哀》诗之二:"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或作"沂""迦"。岷蟠(mnb6):岷: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绵延四、甘肃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分水岭,岷江、嘉陵江发源地。其脉干分为二支:一为岷山脉,其南为峨眉;一为巴山山脉,其东为三峡。((-t4·禹贡》:"岷导江。"又:"岷山之阳,至于衡山。"《传》:"岷山,江所出,在梁州。"又名渎山、汶山、汶焦山。见《史记·封禅书》、《太平寰宇记》十八《茂州》。然此为旧说,现已探明长江之源为沱沱河。蟠:崤冢,山名。一在陕西宁强县北。东汉水发源于此。《书·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一在甘肃天水县西南。西汉水发源于此。又名兑为秦国最初封地。清蒋廷锡谓二山南北相距数百里而支脉隐然联属(参阅《尚书地理今释》、《嘉庆一统志》二三七《汉中府》一一)。蜿(wn又读wn):曲折而行。《楚辞·大招》:"山林(一作"陵")险隘,虎豹蜿之。"刘基《题画石鼎联旬图》诗:"如鹤如鹄如龙蜿。"揠,该字当为堰(v臼n又读v6n):蝉属。《诗·大雅·荡》:"如蜩如螗。"毛传:"螗,妪也。"螗,亦作唐,蝉的一种,又名螗蜩(t00),似蝉而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大戴礼·夏小正》:"五月,唐蜩鸣。"《方言》第十一:"蝉,宋卫之间谓之螗蜩。"蜿蠼,即"蜿蝉",意为盘曲行动。《楚辞》汉王逸《九思·守志》:"乘六蛟兮蜿蝉,遂驰骋兮升云。"也作"婉蝉"。《史记》一七《司马相如传·上林赋》:"青划蚴蟛(屈曲盘绕的样子)于东箱,象舆(旧指象征太平盛世的瑞应物,也称" 车")婉蝉于西清。"《汉书·司马相如传》作"婉倬"。根源:这里指发源地。

【集评】《裴注》:"岷蟠:岷,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又名汶。蟠,蟠山。在陕西宁强县北,是东汉水发源地。蜿蝗:屈曲延伸的样子。堰为蜒。"董案:注未明岷江之源,蟠山,应为蟠冢山,只提东汉水,漏掉西汉水。蝇,应为蝉,非蜒。c(常注》:"岷蟠:岷,岷山,在四川北部,川甘两省交界地带,主峰雪顶山,为黄河、嘉陵江分水岭。蟠,蟠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驿西二:十里。《尚书·禹贡》: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汉水,沱江均为长江支流,古人以为岷江为长江上源,联语作者本此说,故云蜿堰根源。"董案:此注近是,惜漏注"蜿堰"。《龚注》:"溯岷蟠蜿妪根源:溯,追溯;岷,岷山,昔谓长江发源于此。蟠,即蟠(董案:疑为校对之误,应作"峪")冢山,在川陕交界处,长江经此向东南流。蜿堰(董案:又误,当为"堰"),同蜿蜒,蛇行状,指河流曲折延伸。"董案:此注未及汉水,蜿堰同蜿蜒,于义无讹,然而究竟不是正解。

【笺释】庶:将近,差不多。《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喜日:郑其庶乎!"《注》:"庶几于兴盛。"也可作副词,表示希望。《诗·大雅·江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郑玄笺云:"庶,幸时是也。"幸,即希望、希冀之词。又如《诗·大雅·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畅漓(泻):尽情倾泻。波澜(澜):浪涛。士阔(壮阔):豪壮广阔。形容声势浩大。襟懔(怀):胸襟怀抱。耳:表语气,助词。犹如"罢了",或"而已"合音。

【集评】《裴注》:"庶:众。"董案:非是。《常注》:"庶:犹可,用为副词。"董案:亦不正确。《龚注》:"庶畅泻波澜壮阔胸怀耳。庶,庶几,也许。谓倘溯流而上,畅游蜿蜒数千里的长江发源地,胸襟应是多么壮阔!"董案:此解与原文词语尚有距离,应是希望尽情倾泻波澜壮阔的襟怀罢了。

【章法】承上作束,表明行船的方向和目的,改用散行长语,有一泻千里之势。

【简析】至此为上联第二段。《联稿》本眉批:"次段至阔襟怀耳,写望江。"《龚注》则云:"登楼下望长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思欲穷源畅游,一消积郁。"董案:这段中心是表述登上临江城楼见到的情景和产生的联想。所见之景为水族争潮,生机无限:所生之想为溯流探源,遐思无穷。景则万千气象,大观洋洋;想则电掣雷轰,声威赫赫。外在之景触发内在之想,内在之想激活外在之景。景则极其壮观,想则极其豪迈,不但一脉相通,而且相得益彰。扉门中开,堂构可窥。全联的恢宏境界,可于此略见端倪。

试想想狂榛楼噩,俄焉狂荡干戈:吴楚睢盱,俄焉汪洋黻冕:侏倩腾踔,俄焉淼漾球国。谓元黄伎俩蹊跷,怎惬怯攀拳努眼!

【译意】请想想吧:原本是茂林多兽,民风浑朴,忽然问大动干戈疯狂地交战;原本是吴楚交恶、互相敌视,忽然间朝聘往来友好地相处;原本是持钺而舞,跳跃地奔踊,忽然间捧献美玉诚服地进贡。论说天地主宰的本事确也奇怪可疑,怎能使披头散发的怒目圆睁的人们畏惧臣服呢!

【笺释】狂(b:野兽成群奔跑的样子。榛(zhen):草木丛生的样子。《广雅·释木》:"木丛生日榛。"《淮南子·原道》:"木处榛巢,水居窟穴。"《注》:"聚木日榛。"例见柳宗元《封建论》:"草木榛榛,鹿豕狂狂。"用来形容未开化的野蛮原始的状态。本应叠用,因适应联文的需要而压缩。模:朴实;质朴。通"朴"。《老子》:"朴散则为器。"一本作"模"。《庄子·肤箧》:"楚符破玺,而民朴鄙。"噩(6):严肃方正的样子。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浩浩)尔,周书噩噩尔。"此处指未开化之民风,与"狂榛"同为上古之世的状态。

【集评】《裴注》:"狂榛:原指野兽出没于二草莽中,此指未开之化民(董案:应是"未开化之民",引柳文见前,从略)。"董案:朴噩才是指"未开化之民",以"狂榛"指"民",不当。《常注》:"狂榛:指未开化状态。朴噩:朴略,质直。"《龚注》:"狂榛:狂,群兽蠢动貌;榛,草木茂盛貌(董案:引柳文见前,从略)。此指上古之世。""扑(董案:当为"朴")噩,民风纯朴。"

【笺释】俄焉狂荡(荡)干戈:俄:不久。俄焉:俄顷,一会儿、顷刻问。狂:发疯。荡:纵情任性,放荡不羁,引申作不顾一切解。干:盾。戈:我国青铜时代的兵器。二戈,泛指武器,引申为战争、战事。《史记》一一二《主父偃传》:"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句谓原来草木丛生、野兽成群奔跑的地方,朴实本分、严正规矩的人民,一会去发疯一般、:不顾一切地大动干戈,打起仗来。

【集评】《裴注》:"俄焉:即俄顷,不久,片刻。狂荡:肆无忌惮,狂行妄为。"《龚注》:"俄焉:一会儿,突然;狂荡干戈:残暴的战争。两句说,尽管上古民风纯朴,也会突然发生残暴的战争。"近是。

【笺释】吴:古国名。始于周初泰伯,兴盛时据有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以东地区,传至夫差,为越所灭。楚:古国名。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其后渐弱,吴夫差曾一度攻破郢都,借秦兵得以恢复。至王:负刍为秦所灭。睢盱(h x):仰视的样子,有傲视的意思。《文选·西京赋》:"趔(16)卒(担任清道警卫的武士)清侯,武士赫怒。缇(:t橘红色)衣棘耠(m6 6赤黄色的蔽膝。李善注:缇衣秣耠,武二匕之服)。睢盱拔扈。"李善注:"《字林》日:睢,仰目也。盱,张目也。""睢盱"与"拔(古通跋)扈"并列,亦可理解为"睢睢盱盱"的压缩,作横暴的样子解。《庄子·寓意》:"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人将畏难而疏远。"

【集评】《裴注》:"睢盱:仰视。"董案:过于简略。《常注》:"吴楚句:吴楚,战国时吴国、楚国。睢盱(灰虚),质朴。汉王褒《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董案:"睢盱"虽可解作"质朴",然与此不适宜。三个分句都从战争和平的突然转变行文,故以"使人畏服"作结。如以文明野蛮的相互转化为语脉,则"使人畏服"便觉牵强。《龚注》:"吴楚睢盱:吴楚,春秋的吴国和楚国;睢(s虽)盱(x0虚),仰视貌。意即当时吴楚互相仇视。"董案:如以"七雄"并立为"战国"之界限,则《龚注》划为"春秋"时的吴国和楚国,更为妥当。惟"睢"字的注音有误。只在"睢水"或"恣睢"时"睢"才读sT睢盱之睢,音读为h。

【笺释】汪洋黻冕:汪洋,水宽广无边际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深广,常指人的气度或文章的气势。刘孝威《重光诗》:"风神洒落,容止汪洋。"柳宗元《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联语系指人的气度。黻冕(( egn):古代祭服,即大夫以上祭祀时的礼服礼冠。《论语·泰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朱熹注:"黻,蔽膝也,以韦(草)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古制大夫以上,冕服皆有黻(绣上的黑青两色相问如亚形的花纹),故称"黻冕"。句谓原来相互傲视、横暴跋扈的吴国楚国,一会儿又礼服礼冠,和平友好,显出汪洋浩荡般的气度。

【集评】董案:《裴注》但云:"黻冕:华丽的礼服和礼帽。"《常注》:"黻冕同绂冕,古代礼服。黻为蔽膝,冕为冠。古制大夫以冕服皆有黻(疑"以"当为"以上"),故称黻冕。全句谓普遍进入开化时期,有了华美服饰和礼制官仪。"虽是一解,只是偏离了本段论述治乱之源的主旨。《龚注》:"汪洋,众多;黻,官员的礼服;冕,王冠。谓两国忽而互相攻伐,忽而又出现和平。"句意近是,然释词不当。汪洋,亦指气度。冕,是大夫以上都戴的礼帽,句中不宜只限于王冠。

【笺释】侏倩腾踔:侏情,同"朱离",亦作"兜离"。古代我国边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周礼·春官·辊鞭氏》:"掌四夷之乐"。贾公彦疏引《孝经纬钩命决》:"西夷之乐日侏离,持钺助时杀。"又引虞翻传:"东夷之乐亦名侏离。"持钺(y惦古代兵器)而舞,尚武勇悍之风可想而知。也可用来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后汉书》《南蛮传》:"衣裳班兰,语言侏离。"腾踔(ch6):奔跑跳跃。"踔"同"越"。《文选》晋左太冲(思)《吴都赋》:"狄(y6黑色的长尾猿)鼯(w0亦称"大飞鼠",肉翼,若蝙蝠)猓然(猓音96,亦作"果然",长尾猿),腾踔飞超。"据此则"侏离"应释为"持钺而舞"。

【集评】《裴注》:"侏离: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乐曲名。西夷之乐日侏离。腾踔:腾,奔;踔,跳,指代舞蹈。"董案:释"侏离"为乐曲名,可;但不应只限于西部少数民族,引文未注出处。《常注》:"侏离:本为彝族语,意即来这儿。后泛指少数民族语言之难以辨识,亦指代少数民族。元李京《初到滇池》诗: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腾踔:奔跑跳跃。全句指西南少数民族原始状态时的生活景象。"董案:仍承原始开化的思路而来,侏离与腾踔连用,从"武舞"之状解释更为恰当。《龚注》:"侏离腾踔:侏离,西部少数民族的音乐,此指边区人民;腾踔,跳荡,谓边民动乱。"董案:从尚武勇悍引申到动乱未免太过。侏离之乐,东夷也有,不应只限于西部。

【笺释】淼漾球囤(图):淼(m00):大水茫无边际的样子,同"渺"。《楚辞·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漾(yang):可解为水流长的样子。《文选》三国魏王仲宣(粲)《登楼赋》:"路逶迤而惰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李善注:"韩诗日:江之漾兮,不可方思。薛君日:漾,长也。"今《诗·周南·汉广》作"永"。也可解作水摇动的样子。《艺文类聚》九南朝宋谢灵运《沉南湖至石帆》诗:"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淼漾:形容水大,又广又长。也可解为"淼淼""漾漾"的压缩。淼淼:水辽阔的样子。《艺文类聚》七六南朝梁沈约《法王寺碑》:"炎炎烈火,淼淼洪波。"漾漾:水荡动的样子。唐《宋之问集》上《宿云门寺》诗:"漾漾潭际月,飘飘杉上风。"引申为四海安澜,风平浪静,与"腾踔"形成鲜明对比。球图:即天球与河图。《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颖达疏云:"天球,雍州所贡之玉,色如天者。"即天蓝色的美玉。河图:关于《周易》一书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顾命》孔颖达疏:"河图:八卦。是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汉郑玄以为帝王圣者受命的祥瑞。《礼·礼运·疏》引《中候握河纪》有尧受河图事,《广博物志》十四引《尸子》有禹受河图事。可参阅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二五。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9:18 | 只看该作者
句谓原来说着难懂的语言,持着钺斧奔突跳跃而舞的边区少数民族,一会儿又畏威畏德,天下安澜,前来进贡蓝色的美玉和河图这样表示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之物了。

【集评】《裴注》:"渺漾:即渺茫,遥远。"董案:渺:原文为淼。《常注》:"球图:天球、河图。代指纳贡、受命。天球为雍州所贡美玉,色如天,故名。河图,传为伏羲时所出,古人认为是帝王受命之瑞。"《龚注》:"淼漾,水动荡貌,谓混为一体;球图,版图。两句说,国家时而分裂,时而统一。"董案:释词缺乏依据,义虽贴近段意,终嫌失之牵强。

【笺释】谓元黄(黄)伎俩蹊跷:谓:评论,谈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是评论子贱,不是告诉子贱)。元黄:本为玄黄,黑色与黄色。《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即用为天地的代称。《文选》汉扬子云(雄)《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x0蒸)。"(谓天地阴阳之气相熏蒸)清代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伎俩:技能。伎通"技"。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上《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伎俩。"《注》:"错意工巧。"唐朝和尚法琳《辩正论》七《品藻众书》:"从五行俱_,一阅兼诵,论质乃表于精神,语才实归于伎俩。"今多用于贬义。蹊跷(q-q30):奇怪,可疑。同"跷蹊"。《朱子语类》二六《论语》八:"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跷。"此句意谓天地主宰万物的本事奇怪可疑。

【集评】《裴注》:"元黄:指天地,原为玄黄,后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玄为元。蹊跷:惊奇怪异、疑惑。"《常注》:"元黄:即玄黄,指天地。《周易·坤》:天玄而地黄。为避清康熙帝玄烨之讳,玄改作元。"《龚注》:"谓元黄伎俩蹊虢:元黄,古谓天玄而地黄,清代避玄烨(康熙)讳,改称元黄,即天地;蹊跷,离奇怪诞。"其意略同。【笺释】怎惬怯擘肇努眼:怎,怎么;如何。姜夔《长亭怨慢》词: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惬(kang)怯:恐惧畏缩;懦弱胆小。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馥(韩馥)素恒怯,因然其计。"王禹傅《怀贤》诗:"强臣方跋扈,朝士多惬怯。"此处应为使动词,即使其害怕、退缩。零荤(zheng nng):须发蓬松的样子。韩愈《征蜀联句》诗:"怒须犹擘擎"。联文盖用其意,毛发之不整,是由于怒气冲天,近于"怒发冲冠"之意。努,凸出,鼓起。元曲《杀狗惊夫》第二折:"他见我早揎拳挥(椤,同捋)袖,努目撑眉。"努眼,即鼓起眼睛,也应是愤怒、发威的神态。句谓如何能使那些愤怒得须发奋张、眼珠突出的人们恐惧害怕而畏缩不前昵!

【集评】《裴注》:"惬怯:恐惧、胆小。零擎:须发凌乱的样子。努眼:即努目,睁大眼睛,眼珠凸出。"董案:未注出命意。作用不大。峨眶怯"之使动意味亦未尽其妙。《常注》:"怎,眶句:惬怯,懦弱,胆怯。攀擎,毛发不整貌。努眼,努张其目,即怒目。全句谓如何使少数民族畏服昵?"董案:只提少数民族,不如总提一切不满主宰因而愤怒反抗的人们,内涵更为深广,也才可以小结上文。于此亦可见出段的主旨应在治乱之源,而非开化之道。《龚注》:"恒怯,令人害怕。擘髯,披头散发;努眼,咕着眼睛,此指凶狠残暴的人物。两句说,造化小儿(天地)作弄人,怎生出这些可怕的人物?"董案:词语解释没错,句意理解却非。前谓边民动乱,此谓凶狠残暴,不能自圆其说。

【章法】从追溯长江之源到追溯治乱之源,进一步展开联想。运用排比句式进行铺陈,用论说"元黄伎俩"小结。选词精当,色彩鲜明,动感强烈,极富表现力。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49:42 | 只看该作者
缳佩鲤锵之E,盈庭济济伊周。忽喇喇掀蒋漓钧,溪谷淋濉膏液。蚩氓则咆哮琥虎,公卿则谨视么豚:熊熙鹅鹩韬铃,件件恃答羲定策。

【译意】处在朝衣佩玉铮鸣作响的太平日子,济济满朝的文官武将,俨然都是良相伊尹贤臣周公。(旦突然爆发战争),呼啦啦地推翻鸿沟盟约的和平疆界,使盈溪满谷都流淌着死伤者的血液。促使那被迫闹事的敦厚百姓,有如发怒咆哮的猛虎。身居高位的公卿们,却慎重小心地看待自己家里小猪那样的宝贝儿子。至于统率熊罴般勇猛的战士,训练鹅鹳般行军的战阵,筹运如六韬玉钤的兵法谋略,件件都得依靠类似苍颉伏羲那样的贤人能者来决定筹划。【笺释】瑕(环)骊:佩亦作佩,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铿锵(kengqSng):象声词,形容声音响亮和谐,常用于音乐声、金玉声。《礼·经解》:佩玉"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盈:满。庭:通"廷",即朝廷,古时君主受朝听政的地方。滴漓(济济):众多的样子。《书·大禹谟》:"济济有众,咸听朕命。"伊周:伊尹、周公。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是奴隶出身,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来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h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其侄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回,把他杀死。一说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被他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死于沃时。联语采后~1说。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D,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无逸》、《立政》等篇。句谓升平之日,揖让雍容,佩玉和呜,俨然满朝都是伊尹、周公式的良相贤臣。

【集评】《裴注》:"盈廷:满廷。济济:众多。伊周:指商代的伊尹与周代的周公,古代名相。后指国家执政大臣。"董案:廷,《联稿》本原作"庭"。注有未能尽意之处,"后指国家执政大臣",不能突出使用伊周之本意。《常注》:"环佩二句:古人衣带上所系佩玉,代指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伊周,伊尹与周公。前者为商汤时贤相;后者为周武王之弟。两人均为古人心目中的贤明之臣。联语说贤臣满朝,实为愤愤不平的反语。"董案:不如说是揶揄的口气。《龚注》:"环佩铿锵之曰:环佩,妇女的饰物,此指歌舞;盈廷济济伊周:盈廷,整个朝廷;济济,众多貌;伊尹、周公;两句说,歌舞成队,冠盖如云,国家暂时又出现一片升平景象。董案:此注不确,中心应是对升平时大臣虚有其表的形象揭露。环佩,虽亦可释为妇女的饰物,但节外生枝,反而模糊了"伊尹周公"们的主语地位。佩:《联稿》本作"佩",廷:《联稿》本作"庭"。

【笺释】忽喇喇(1610):象声词。忽,突然。喇喇,同啦啦。迳作"呼啦啦"亦可。鸿清(沟)(《联稿》本作"鸿钩(钩)","钩"字误刻):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奎元前360年)开通。故道t31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出于此。这里"掀耨(转)鸿沟"即推翻或撕毁鸿沟和约。溪谷:山溪河谷,亦可谓溪溪谷谷,有遍野盈郊之意。淋濉(漓),"濉"应为"漓":沾湿或下滴的样子。唐韩愈《昌黎集》四《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共传滇神出水献,赤龙拔须血淋漓。"膏液:油脂血液。形容战争死伤枕籍的惨重情状。《文选》四四《司马长卿(相如)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李善注:"血膏润草"。句谓争端忽起,至于流血遍野。

【集评】《裴注》:"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北部。《史记·高祖纪》:......割鸿沟以西为汉,河东:勾楚。掀转鸿沟,指国家发生动乱。膏液:喻血。《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引文同前,从略)。"董案:从精确计,"喻血",漏注"膏"字。《常注》:"忽喇喇:象声词,今通作呼啦啦。《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龚注》:"忽喇喇:突然问;掀转鸿沟:鸿沟,《史记·高祖本纪》:楚(项羽)汉(刘邦)相争,划鸿沟为界,表示两不侵犯。掀转鸿沟,谓反目撕毁盟约。溪谷淋漓膏液:溪谷,山溪或岩谷;淋漓膏液,即血流遍地。谓战争忽又爆发。"董案:"忽喇喇",作"突然问"解,亦是一,。说,然不如象声词更有威势。淋漓膏液,还不能迳注为"血流遍地",须连上"溪谷"才行。"谓战争忽又爆发",意犹未足,应是战争爆发造成血腥的惨景。

【笺释】蚩氓:敦厚的平民百姓。蚩,蚩蚩,敦厚的样子。《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郑氏笺云:"氓,民也。蚩蚩者,敦厚之貌。"氓,音m6n9,谓流亡之民,革野之民(不是流氓之氓,音)。如《战国策·秦策》一:"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注》:"野民日氓。"咆哮:大声叫闹,通常指兽,这里用之于人。航(x60)虎:咆哮的虎。琥,虎怒吼。汉扬雄《太玄经》三《众》:"虎航振廒(xTn,振廒,奋怒貌)。"《注》:"境,怒声也。"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么豚(y60tn):最后出生的小猪。么,同幺《尔雅·释兽》:"豕子、鞘(猪)......么,幼。"《疏》:"云么幼者,豕之最后生者名也。郭云:最后生者俗呼为么豚。"其实"么"本有细、幼、小之义;豚,义即小猪,也泛指猪。或谓此处借盘中肉食喻指俸禄,含有"肉食者鄙"的意思。不确。董案:豚子:自称其子的谦词。明章懋《枫山集》二:二《与邓侍御书》:"仍令豚子,具词陈告,惟先生怜之念之。"《三国志·吴·孙权传》"曹公望(孙)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注》引《吴历》:"公(曹操)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日:生子当如孙仲谋(权),刘景升(表)儿子若豚犬耳!"按豚犬乃轻贱之词,后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儿子,如言豚儿、犬予,本此。么豚,犹言么儿,今四川犹有此爱称。《战国策·赵策·触磬说赵太后》亦有"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的问答。联语化用此典,讥公卿不知抚民但顾私室而"甚于妇人"的可鄙。

【集评】《裴注》:"蚩氓:蚩,呆;氓,愚。境虎:怒吼的虎,形容平民的愤怒。公卿:本指三公九强9,后引申为高官重臣。么豚:小猪。"董案:蚩氓被训为"呆、愚",大误,且言之无据。"么豚"之注,未明究竟。《常注》:"蚩氓旬:蚩氓,蚩敦厚貌。氓,庶民百姓。琥虎,亦作哮虎,即咆哮怒吼的虎。么豚:小猪。"《龚注》:"蚩氓则咆哮境虎:蚩,浑朴;氓(mng),平民,百姓。《诗经·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航虎,猛虎。公卿则谨视么豚:么豚,小猪。意即:一些官吏对老百姓咆哮有如猛虎,对公N贝,有如一只可怜的小猪。"董案:亡民,音应为,境,无猛之义。"一些官吏"缩小了"公卿""泛指朝廷高级官员"的范围,且抢夺了"蚩氓"与"公卿"的主语位置,于是变换了原意。诸注对"么豚"的理解都只限于字面,难免歪曲原意。

【笺释】熊鼹(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陆云《南征赋》:"乃有熊罴之旅,城阙之将。"鹅鹳(鹅鹳):两种战阵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注》:"鹅、鹳皆阵名。"韬钤(t00 q6n):兵法之书《六韬》和《玉钤篇》的合称。亦指用兵谋略。唐张说《将赴朔方军》,t-:"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钤,《联稿》本作"铃(铃)",当是误刻√降:依靠;凭借。萏(苍)羲:苍颉和伏羲氏。苍颉(怕),即仓颉,传说始创文字的人,《史记》据《世本》说是黄帝史官。《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环者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董案:文字是在社会的长期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的,不可能由。人独创。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一个著名人物。伏羲氏,亦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嗥(h60)。苍羲,都是富有创造才能的圣人。句谓到了用兵之际,大臣们却无能为力,只好事事仰承上意,依靠圣如苍羲者来决定大计。

【集评】《裴注》:"熊罴:熊和罴。皆猛兽名。罴比熊大,毛黄白色,世称人熊。鹅鹳:战阵名。鹅,缓进的军阵;鹳,速行的军阵。韬钤:古代兵书《六韬》及《玉钤篇》的合称。后喻指兵法战略。恃:依赖,凭藉。苍羲:苍颉和伏羲。古代两位发明家。"董案:熊罴之注,尚有局限,应明其喻指之义。《常注》:"熊罴句:熊罴,均为猛兽。此喻指威猛的军队。鹅鹳,古代兵家阵法中鹅阵与鹳阵。《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引文见前,未引注)。韬钤,古代兵书有《六韬》、《玉钤》,后因称用兵谋略为韬钤。苍羲:苍颉、伏羲。相传苍颉始传文字,伏羲始画八卦。全旬是说兵书阵法以文字、八卦为基础。"董案:释词尚是,旬意却非。殆未把握前后文意所致。百姓怒吼,官员顾私,一旦用兵,却得仰仗能人或尊上。平臼自命"伊周"者原形毕露,尸位素餐而已。《龚注》:"熊罴鹅鹳韬钤:熊罴,猛兽,喻勇猛的将士;鹅鹳,战阵名;韬钤,指古代兵书上的六韬和玉钤,即谋略。件件恃苍羲定策:苍,苍颉,羲,伏羲,古代相传,苍颉造文字,伏羲画八卦,此指智谋之士。谓战争爆发,赖士人们出谋划策。"董案:释"苍羲"为"智谋之士",缺乏根据。能够排除"伊周""公卿",旨向基本正确,不如从"圣君"着眼,勉强可通。

【章法】承前治乱之源而来,展开由治而乱的社会图景,锋芒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当朝大员。升平时和战乱时两幅鲜明对照,剥脱"伊周"的假象,还其"谨视么豚"只顾私室,面对战争束手无策的本来面目。

迨橇檐抒净,奎壁焯煌,後纱帽下瘫瞌睡盎,太畲裹营狡猾鼠。

【译意】等到平息了妖星带来的战乱烽烟,天下偃武修文,文星焕发出了光彩。依旧是乌纱帽下又麻痹不仁地横躺着对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瞌睡虫,(他们都成了)京师国家粮仓里忙着营私的狡猾诡诈的大老鼠。

【笺释】迨:及,等到。槐檐彗星的别称。即"天纠橇"和"天枪"。《尔雅·释天》:"彗星为橇枪。"《史记·天官书》:"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橇,长四丈,未兑(锐)。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枪,长数丈,两头兑(锐)。"古代以这种星为妖星,出现即有兵乱。《史记》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大人赋》:"揽槐枪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陆游《万里江上习射》诗:"天上橇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彗星之名橇枪,本取除旧更新之义,故也从手旁,一作"搀枪"。奎(k):星名,即奎宿,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首宿,有星十六颗。以形似胯,故名奎。《广雅·释言》:"胯,奎也。"《初学记》二一《孝经·援神契》:"奎主文章。......宋均注日: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后来言文章、文运者,多用"奎"字。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皇帝所写的字为"奎书"。俗讹作"魁",奎星即为"魁星"。壁,星名,即壁宿,也称"东壁"。二十八宿之一,北宫玄武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一在飞马座,一在仙女座。《尔雅·释天》:"炽觜( z,星次名,又作诹訾、鲰黹)之口,管室、东壁也。"《注》:"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董案:东壁二星相对出,与营室连成正方形,以在室东,故名。《晋书·天文志》上《二十八舍》:"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后因以东壁称藏书之所。唐张说《张说之集》五《恩制赐食于丽正书院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可参阅《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烽(h-)煌:光明炽的样子。烽,同"辉",光辉。煌,光明、明亮。《史记》五七《司马相如传·封禅文》:"采色炫耀,蟥(h6n9同"晃")炳烽煌。"句谓干戈平息,文治大兴。

【集评】《裴注》:"迨:及,等到。搀枪:星名。彗星的别称。奎壁:星宿名,廿八宿之一,主文:蕈,故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等,都冠以。奎,字;壁,居所。"董案:搀枪;《联稿》本作"槐枪",只注"彗星别称",未详句中何义。"奎...壁"分别都是二十八宿之一,注"壁"为"处所",附之于"奎",不当。《常注》:"搀枪:亦作槐枪,彗星之别称。古代以为彗星乃恶气所生,是妖变之星,它出现就会有灾变。故常以之指兵乱。奎壁辉煌:奎与壁各为二:十八宿之一。说奎宿主世间文运,又视其为天之武库,主以兵禁暴:壁宿主文书,又视为天下图书之府。两宿辉煌,为天下太平,偃武修文之象。"《龚注》:"迨槐枪扫尽:迨,等到;槐枪,彗星别名,古谓彗星出现,主战乱;扫尽,平息;奎壁辉煌:奎壁,二十八宿的奎宿和壁星,主文运;一说奎壁,指奎星居所。辉煌:发光彩,谓战乱平息,朝廷讲求文治。"董案:谓"奎壁...指奎星居所",虽是一说,终不如"奎壁"交辉为愈。"搀枪,《联稿》本作"槐枪";"辉煌",《联稿》本作"烽煌"。

【笺释】复(复):又。纱帽:古代君主或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以纱制成,故名。《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齐制,宫内唯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归彦纱帽以宠之。"明代始定为文武官常礼服(见《明史·舆服志三》)。后即泛指官帽。明汤显祖《南柯记》传奇《卧辙》:"白头纱帽保平安,职掌批行和带管,有的钱钻。"《红楼梦》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纱帽已用作在官有职的代称。瞌睡鑫(虫):困倦而思睡日瞌睡。《景德传灯录》二:八《师备大师》:"满目觑不见,满耳听不闻,此两处不省得,便是瞌睡汉。"联语改"汉"为虫,讥其非人也。瘭(瘫):麻痹不仁,肌体功能丧失的疾病,此处作动词用,谓不能有所作为。太舍(仓):京城储粮的大仓。《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营:料理,安排,经营,谋画。《诗·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谢,邑名。《笺》:"营,治也。"《楚辞》屈原《天问》:"鲧何所营?禹何所成?"狡猾鼠:奸猾、诡诈的老鼠。《史记·李斯传》:"(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见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叹曰:。人之贤之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后来当了秦相,就是受了鼠的启发,做大官既得享受,又保安全。联语本此而寓讥贬之意。旬谓天下太平、讲求文治,官场腐败依,官员又懒又贪。

【集评】《裴注》:"太仓:京师积谷的粮仓。"《常注》:"纱帽:乌纱帽。瞌睡虫:喻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昏昏在官位者。太仓句:太仓,京城储粮的太仓。狡猾鼠,喻指投机钻营的贪官污吏。"《龚注》:"复纱帽下瘫瞌睡虫:纱帽,贵族或官员所戴的帽子。瘫瞌睡虫,谓不理政务。太仓,国家的粮仓。营狡猾鼠,谓盗窃国家资财。两句说,一些官员却不理政事,只知谋求私利。"董案:诸注简明,惜未详出处,有浮光掠影之憾。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0:17 | 只看该作者
毛锥子乏食肉相,盏堪甘脆肥臆。恁踹踏凰凰壹,蹂躏鹦鹉洲,距甥麒麟罔。鞲尖略踢,惨鹦肋虔奉尊拳。喑嗯叱咤之音,锬冈胭脂舌矣。

【译意】只会摆弄笔杆子的文人学子没有封侯食肉的贵相,难道能够享受甜脆肥浓的厚味美食吗!(官僚们)如此这般地作践李白吟诗的凤凰台,蹂躏祢衡作赋的鹦鹉洲,踹踏图画功臣的麒麟阁!(他们那)长筒靴尖稍微一踢,悲惨的文弱书生就得恭恭敬敬地承受来自尊上的拳头。那作威作福、怒声叱斥的声音,(卷起口舌是非),象毒焰腾闪,如此猛烈,整个城池都燃烧起来了。

【笺释】毛雒(锥)子:毛笔。以束毛为笔,形状如锥,故名。《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弘肇日: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日: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省称毛锥。宋杨万里《诚斋集》二六《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仰枕糟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食肉相:旧时谓封侯之贵相。《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日: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燕颔虎颈,形容相貌威猛。《东观汉记》十六《班超》作"燕颔虎头"。宋黄庭坚《豫章集》三《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案:唐韩愈《昌黎集》三六《毛颖传》,以笔拟人,后人遂以管城子为笔的别称,联语盖脱胎于此。壹(岂):难道。用于疑问或反诘。堪:胜任、禁当。或可以、能够。《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甘脆肥膑(脓):泛指各种厚味美食。甘脆:美味的食品,《战国策·韩》二:"(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日: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肥脓:脓,通"酿(nang)",浓厚;味厚之酒。肥脓,肥脂之肉、厚昧之酒。亦泛指厚昧美食。《淮南子·主术》:"肥酿甘脆,非不美也。"《文选》汉枚叔(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五臣本》"脓"作"酿"。句谓文人无贵相,怎能消受美食厚味。乃牢骚不平愤懑之语。

【集评】《裴注》:"毛锥子:毛笔的别称,借指文人。《新五代史·史弘肇传》:(引文见前,只不及王章,从略)"《常注》:"毛锥句:毛锥子,指毛笔。食肉相,《后汉书·班超传》云,相人(相面为业者)谓班超:(引文见前,从略)。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引文亦见前,从略)。联语是说,我执笔为文,天生没有食肉封侯的相貌、命运。甘脆肥浓(原本作"脓"):泛指各种厚昧饮食。枚乘《七发》:(引文见前,从略)。"《龚注》:"毛锥子乏食肉相:"毛锥子,毛笔的别称,指文士。《新五代史》:安朝庭,定祸乱,直须大剑(董案:漏"长枪"二字),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乏食肉相,谓只能贫贱一生。岂堪甘脆肥脓:岂堪,哪配;甘脆肥脓,美味,指高官厚禄。两旬说,文人注定一生贫困,哪配享受高官厚禄?此愤激语。"董案:毛锥子,诸注皆云泛指"文人"或"文士",惟《常注》云"我执笔为文",用确指。其实应用泛指,盖泛指中隐有"我"在,社会意义更为深厂。《龚注》且云"此愤激语",突出了感情色彩。

【笺释】恁(6n):这样,如此。宋欧阳修《六一词·玉楼春》:"已去少年无讨奈,且愿芳心长恁在。"宋黄机《竹斋诗余·水龙吟》:"恨荼蘑吹尽,樱桃过了,便只恁成孤负。"踹(ch@)踏:踩踏。《元曲选》缺名《鸳鸯被》三:"我便死啊,是张家妇名,怎肯踹刘家门径。"亦可读shen,则义为顿足,踹踏,即顿足而踏。凰(凤)凰塞(台):古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风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蹂躏(躏):践踏,摧残。《汉书》八二《王商传》:"京师民无故大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文选》班孟坚(固)《西都赋》:"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鹦鹉(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赋,故名。唐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自汉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祢(m,日读nT)衡(公元73~199年):汉末文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东临邑东北)人。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刚傲物。曹操欲见之,祢衡自称狂病,不肯往。操乃召为鼓史,大会宾客,欲当众辱衡,反为衡所辱,操怒,遣送并-d\'、恨0表。复不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终被杀。所作《鹦鹉赋》,借物抒怀,辞气慷慨,表现出才智之士生于乱世的不幸遭遇,为咏物小赋中优秀之作。原有集,已失传。《鹦鹉赋》收入《文选》第十三卷中。距踊(yang):距跃、曲踊之合称。距,本为鸡爪,后专指雄鸡足后突出如趾的尖骨。距与地离。距跃,则为跃过,直跳向前。踊,往上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注》:"距跃,超越也;曲踊,跳踊也。"《疏》:"《说文》云:跃,迅也;踊,跳也。然则跃以疾生名,故以距越为超越,言距地向前跳而越物过也。曲踊以曲为言,则谓向上跳而折复下,故以曲踊为跳踊耳,言直上向下而已。"百,《注》"犹励也。"《疏》:"盖复训励为勉,言每跳皆勉力为之。"相当于"横跳竖跳",与"踹踏"、"蹂躏"同为肆意践踏之意。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麒麟(q n),古代传说甲的一种动物,多作为吉祥的象征。亦简称麟。《礼记·礼运》:"麟风龟龙,谓之四灵。"亦借喻杰出的人。《晋书·顾和传》:"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日:此吾家麒麟。"《三辅黄图·阁》:"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见《汉书》五四《苏建传》附苏武、《三辅黄图》六《汉宫殿疏》。后多以"麒麟阁"或"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此处盖取"藏秘书、处贤才"之初意,与"凤凰台""鹦鹉洲"一样,代表文人的光荣与骄傲。句谓官僚们("瞌睡虫""太仓鼠")肆意迫害摧残文人士子。

【集评】《裴注》:"距踊:角逐与跳跃。与前"踹踏"、"蹂躏"都为遭践踏、破坏。"董案:释"距"为"角逐",大概是"鸡以距斗"的引申,过于勉强,不如"距地而跳"言之有据。《常注》:"恁踹句:恁,如此;这样。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上。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江中久已沉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三辅黄图·阁》:"麒麟阁,萧何造。(董案:此处当有省略)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天禄阁西北。"董案:未注出与"文治"的关系,用处不大。《龚注》:"恁踹踏凤凰台,蹂躏鹦鹉洲,距踊麒麟阁:恁(董案:龚注原音n6n嫩,应为酾认):那样或这般样。踹踏,同践踏;与以下的蹂躏、距踊同义。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市南,李白曾登临,作有《登金陵凤凰台》诗。鹦鹉洲,在武昌黄鹤楼下,汉末弥衡(董案:应为祢衡)作赋于此。麒麟阁,在汉朝未央宫中,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图像于其上。三句的意思是:统治者对文士肆意践踏。"董案:理解甚是,惜注词义时比较粗略,根据不大充分。能表明三处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的重要内涵(只麒麟阁稍逊),比只注地址所在当然更佳。只是糟蹋的不仅文士而已,还包括了文士所珍惜的成果、理想,甚至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笺释】鞯:靴之本字。即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见《释名·释衣服》。《隋书·礼仪志》七:"惟褶(骑服,音时则为丧衣)服以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表示官僚贵族的服饰。略:稍微。惨,已简作惨。羯(鸡)肋:比喻瘦弱的身体。《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日: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虔奉:恭恭敬敬地领受或承受。虔:诚敬。如虔诚、虔敬。《左传·成公十六年》:"虔t-于先君也。"奉:恭敬地接受、承受。如奉命、奉书等。尊拳:谑语,指别人的拳头。宋陆游《剑南诗稿》三二《自规》:"但能常闭门,尊拳贷鸡肋。"

典出刘伶语。亦见《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注》引《竹林七贤论》。尊,对人的敬称。此处己无谑笑之意,实有讥讽之情,全句意在突出统治者颐指气使、作成作福、骄横暴戾地迫害文人之丑态。

【集评】《裴注》:"鸡肋:鸡的肋骨,指乏味的事物。虔奉尊拳:意为自己在狱中已经如同"鸡肋"骨瘦如柴,再也打不上手之意。"董案:此注有误。以鸡肋喻乏味的事物,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曹操)欲还,出令日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日: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出处在此,然与"虔奉尊拳"不合。"鸡肋不足以安尊拳",意谓身体瘦弱,有如鸡肋,不堪一击。并非"再也打不上手"。《常注》:"惨鸡句:《晋书·刘伶传》(引文见前,从略)。鸡肋,指人之身体瘦弱。虔奉,恭敬地承受。"《龚注》:"靴尖略踢,惨鸡肋虔奉尊拳。靴尖略踢,任意一踢。鸡肋,鸡的肋骨,喻弱小者。(引文同前,从略)。谓弱小者只有接受拳打脚踢。"董案:释"略踢"为"任意一踢",缺乏根据。"略踢""尊拳",意为打击,"略"表程度,"尊"表地位。来自"尊上"的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文弱书生都难以忍受(惨鸡肋)而又只能恭敬地领受(虔奉),始是作者本意。谓"弱小者",太泛;不如"文弱书生"更有针对性。"只有接受",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笺释】喑噫叱咤:发怒喝叫声。喑嗯:发怒声。李白《李太白诗》一《拟恨赋》:"骓兮不逝,喑噫何归。"叱咤:怒斥声。《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使王:良撰左革而叱咤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其故也。"《:史记》九《淮阴侯传》:"项王暗嗯叱咤,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嚼嗯,怀怒气;叱咤,发怒声。"《汉书》作"意乌猝嗟",亦作"喑呜叱咤"。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欲闪:火焰闪闪。醭,同焰。胭脂舌:赤色。胭脂,亦作"燕脂""燕支"。一种红色的颜料,用红蓝花或苏木制成。旧时妇女用以涂脸颊或嘴唇,国画家亦用作颜料。也泛指红色。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水生植物名,嫩时可供食用)牵风翠带长。"赤,火的颜色,也泛指红色。《礼记·月令》:"黑、黄、仓(苍)、赤,莫不质良。"胭脂舌即赤舌,赤舌可以烧城,所以火焰闪闪。《太玄经》一《干》:"次八,赤舌烧城,吐水于瓶;测日:赤舌吐水,君子以解祟也。"本为筮卜者禳解灾祸之语,后以喻谗言为害之烈。陈本礼《太玄阐秘》卷~:"赤舌烧城,犹众口烁金之意。小人架辞诬害君子,其舌赤若火,势欲烧城。"唐陆龟蒙《杂讽》诗:"赤舌可烧城,谗邪易为伍。"句谓当权者口舌生非,谗言祸烈。作者被诬入狱,自是感慨良深。

【集评】《裴注》:"叱咤:怒斥声。焰闪胭脂舌:指狱吏口中话语,如同火焰一般的喷出伤人。"董案:释为"狱吏",顿换主语。其实,从"略踢""尊拳"到"叱咤"的"赤舌",主语都是官僚显贵,不应只让狱吏代受其过。《常注》:"喑呜叱咤:意为厉声怒喝。《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暗暖叱咤,千人皆废。"焰闪句:即赤舌烧城之意。胭脂舌喻谗邪为害之烈。汉扬雄《太玄·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董案:"呜"、"嗯"忽换,应予明注。"焰闪"句注释正确,惜未注明所以然。《龚注》:"喑恶(同呜)叱咤之音:怒吼或狂叫声;焰闪胭脂舌矣:焰,凶焰,谓狠毒。胭脂舌,毒蛇的红舌,指统治者凶相毕露,有如蛇蝎。"董案:"喑恶",《联稿》本作"喑嗯"。"同鸣"应是"同呜",校对失误。"焰闪胭脂舌"之句,未谙"赤舌烧城"之典,凭臆测而断,不足为据。

【章法】自此转入由乱而治后的官场描写,揭露官僚统治的腐败黑暗,虽谋政无能,却营私有术,尤其是自恃威权,肆意践踏文化,摧残士子,气焰嚣张已极。由于善于用事,巧于用典("太仓鼠""赤舌烧城"),更注意捕捉细节,放大特写,从"靴尖略踢""虔奉尊拳"到"喑噫叱咤""赤舌焰闪",绘声绘色,情态逼真,有"形动神流"之妙。已矣!余祈蜕燮巴蛇矣!斑斑倘物,孰抗逆舌丹琰凶鳞?彀怒煽支祁,例蚪率魈魅魍魉。苟缺锯牙钧爪,雎宣尼亦懈恒魁。遣世界非初世界矣。

【译意】算了吧!我请求神祗把我变化成传说中的大蛇吧。具有错杂斑驳的蛇皮花纹的庞然大物,谁敢抵抗或违背吐着蛇信的凶恶鳞族呢?假使惹怒了淮河水怪的无支祁,照例是要集结带领深山大泽中的精灵魔怪(来搞得天翻地覆的)。如果缺少了尖钩般的利爪和锯齿般的坚牙等攻防手段,虽:是大圣人孔夫子,面对宋司马桓魃的横暴无理可也要畏怯三分的。这(强权的)世界早已不是先前(淳朴)的世界了。

【笺释】已矣:都是感叹的声音,犹如:唉!唉!《书·康诰》:"已!汝惟小子!"《庄子·庚桑楚扎"已!我安逃此而可!"《史记·封禅书》:"三代邈绝,远矣难存。"矣,犹"哉",亦表感叹。祈(q):向神求祷。如祈福。《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引申为向人请求的通称。如祈请,敬祈。蜕(t)燮(变):本谓"蝉蜕龙变",见《文选》夏侯谌《东方朔画赞序》·,以比喻形质改变、转变。蝉蜕:蝉脱皮去壳,比喻解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蜕,蛇亦然。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句谓意欲请求神灵将自己转化成大蛇。

【集评】《裴注》:"余祈:我希望。巴蛇:大蛇。"董案:"希望",意轻;不能体现迫切之诚。《常注》:"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引《山海经·海内南经》,见前,从略:,。"《龚注》:"已矣,予祈变巴蛇矣:已矣,叹声,犹言罢了。巴蛇,一种无毒巨蛇。"董案:"予",《联稿》本作"余"。"巴蛇"之注,未见想象之奇。

【笺释】斑斑:斑,颜色驳杂不纯,亦指染色的花纹或斑点。《礼记·檀弓下》:"狸首之斑然。"《晋书·王献之传》:"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斑斑,形容斑纹众多的样子。唐人《才调集》六李涉《寄荆娘写真》诗:"苍梧九疑在何处?斑斑竹泪连潇湘。"催:本为 "儒",同"俊"。《左传·庄公十一年》:"得倩日克。"《释文》:"本或作俊。"《汉书》七0《陈汤传·注》引《左传》即作"俊"。俊者,大也,通"陵"、"峻"。《大戴礼·夏小正》:"时有俊风。"《传》:"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儒物,可引申为庞然大物。孰:谁,哪个。《论语·八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抗逆:违抗。抗,抵抗;抵御。逆,违背,背叛。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醋酸:亦作"甜琰",吐舌的样子。《文选》汉王文考(延寿)《鲁灵光殿赋》:"玄熊甜酸以断断,却负载而蹲跌(dn y,踞坐)。"这里是形容蛇信抖动的样子。凶鳞:凶猛的鳞族。鳞,有鳞动物的总名。《周礼·地官·大司徒》:"其动物宜鳞物。"《注》:"鳞物,鱼龙之属。"此处指代巴蛇。句谓一旦成了花斑驳杂的庞然大物,哪个还敢违抗这吐着蛇信的凶猛的巴蛇昵?

【集评】《裴注》:"册歃:蛇舌伸出貌。凶鳞:凶猛的鳞甲动物。"《常注》:"册献:野兽吐舌貌。"董案:此处用"野兽"不妥,应确指为"蛇信"。《龚注》:"班班傍物,孰抗逆册酸凶鳞:班班,蛇身E的花纹;伤,同峻,高大貌;舌冉酸,蛇吐舌的样子。队【二说,我在愤怒中只想变成一条大蛇,显出点威风,看他们怎能抵抗。"董案:"班班",当是"斑斑",校对有误。句意虽是,惜与字面相去太远。

【笺释】设:假使,假若。《史记》九《魏其武安侯传》:"此特帝在,即绿绿,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怒煽:生气地鼓动。煽,鼓动,煽惑。宋陆游《剑南诗稿》八十《排闷》:"友雠同一一波,平地肆蹈践。么然性命微,日畏谗煽。"支祁(q):即无支祁,淮水神名。《太平御览》八八二《淮地己》引唐李公佐《古岳渎经》:"禹治水,止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日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淮之浅深,源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禹授之庚辰(神名),遂颈锁大铁,鼻穿金铃,从淮之阴,锁之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唐李肇《国史补》上作"无支奇",明朱谋埠《骈雅释天》作"巫支祁"。今江苏盱眙县东北下龟山寺后有支祁井,相传是夏禹锁无支祁的地方。例:类比,照例。唐韩愈《昌黎集》三二《柳子厚墓志铭》:"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斜率:纠合统率。%斗,本字为纠,集结,收集。《左传·僖公二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率,统领或将帅。通"帅"。《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克敌得属,:疋何俟?"魑魅魍魉(chT m6 wangng):魑魅,亦作"螭魅",传说山林中害人的怪物。《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杜预《注》:"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魍魉,也作"罔两"、"罔阆"、"蜩蛹"。传说)11中的精怪。《史记·孔子世家》:"木石之怪夔、罔阆。"《孔子家语·辨物》作"魍魉"。《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d);魑魅罔两,莫能逢(遇)之。"杜预《注》:"魑,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孔颖达疏:"鲁语,仲尼云:木石之怪夔、罔两,水之怪龙、罔象。则罔两是木石之神,杜以为水神者,鲁语,贾逵注云:罔两、罔象,言有夔龙之形而无实体,然则司两、罔象,皆是虚无。当摁(总)彼之意,非神名也。上句言山林川泽,则魑魅魍魉四神。《文公十八年》《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螭魅既为山林之神,则罔两宜为泽之神,故以为水神也。"后引申指各种各样的坏人,然此处仍用本义,并无贬意。句谓假如激怒了淮水之神无支祁,照例他会纠集统率山林川泽的精怪神灵来兴风作浪、大闹一场。字面虽只限于"纠率魑魅魍魉",未尽之意已昭然若揭,故索性补足,以识其引而不发的含蓄之语。

【集评】《裴注》:"支祁:即巫支祁、无支祁,神话传说中的河怪。魑魅魍魉:本为山怪水神,后指一切坏人。"董案:"河怪",太泛,应确指为"淮水之神"。"魑魅魍魉",此处不宜引申作"坏人"解释。《常注》:"支祁:即无支祁。传说中为淮水之神。"《龚注》:"设怒煽支祁:设,如果;怒煽,激怒;支祁,水怪。例纠率魑魅魍魉,山泽中的神怪。"董案:此处的"魑魅魍魉",有如被打入另册的"牛鬼蛇神",与巴蛇应属"物以类聚",旬意且蓄势待发,隐然有奋起反抗、以暴制暴的余韵。

【笺释】苟缺:苟,连词。假若,如果。《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苟缺,如果欠缺。锯牙:如锯之兽齿。钧(钩)爪:如钩的兽爪。锯牙钩爪,亦作"居牙句爪",爪如钩,牙如锯,形容猛兽悍厉的样子。《淮南子·本经》:"天旱地坼,凤皇不下,居牙句爪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唐自居易《长庆集》四《杜陵叟》诗:"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此处喻攻防手段或条件。宣尼: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刁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予的谈话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历代帝王多有加封,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此处称"宣尼",本于汉元帝之追谥。慑(she,旧读zh6):亦作"慑"、"怊"、"罄",恐惧、害怕。《史记·张仪列传》:"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又《项羽本纪》:"诸将皆陂服。"恒魑(t):"恒"应为"桓",《联稿》本刊误植。桓魃,春秋时宋国大司马。《论语·述而》:"子日: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伺!邢呙《疏》:"《正义》日:此章言孔子无忧惧也。案《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魃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日:可速矣!故孔子发此语,言天生德于予者,谓天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桓魃必不能害我,故日:其如予何!"董案:《论语》本为孔门弟子辑录而成,注疏者皆儒者之徒,所言都在美化儒家的圣人,然联文此处却跳出传统的见解,从桓魃终于逼使孔子离开的事实着眼,认定孔是被迫而走的,故云"慑"服,并推其缘由,在于没有"锯牙钩爪"的坚强实力作后盾,可谓别具只眼。

【集评】《裴注》:"苟:若、假使。宣尼:孔子的尊称。摄:持也。桓魅:春秋时宋人,姓向,曾为司马,欲杀孔子。"董案:"摄",大误。原文为"慑",误为"摄持",句意不可晓。《常注》:"锯牙钩爪:锯一般的獠牙,钩一般的趾爪。均喻指应敌条件和手段。白居易《杜陵叟》诗: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宣尼:孔子。慑:畏服。桓魃:《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魅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日:可以速矣!孔子日:天生德于予,桓魃其如予何!"董案:钩,钩的简体(钧为钩的异体)。引文直录,未予评注,忽略了此处但取逼走孔子之行、未取歌颂孔子之义,反而模糊了联语用典的意图和倾向。《龚注》:"苟缺锯牙钩爪,虽宣尼亦慑桓魃:锯牙钩爪指强大的力量。宣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文宣王,故称宣尼。桓魃,春秋时宋国大司马。《史记·孔子世家》(引文与《常注》同,但只及"孔子去")。三句说,自身没有力量(苟缺锯牙钩爪),虽德高望重的孔子,也害怕桓魑的横暴。"董案:孔子何以称"宣尼",诸注未详,惟《龚注》有交代,然举唐代加封,已迟于汉代追谥,况"文宣王"之封亦不如"宣尼公"之谥,后者紧扣字面,更为确凿有据。

【笺释】这世界非初世界矣:现在的世界不是原先的世界了,意谓人心不古,原先朴实,重道义;现在营私,仗强权。如《龚注》云:"当前已经是强权世界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0:45 | 只看该作者
【章法】借表述自己渴望化为巨蛇的想象和理由,从而抒发对官僚黑暗残暴的统治忍无可忍的愤怒和感慨。变蛇务求其大,赋形务求其猛,支祁能威,所以不可轻侮;宣尼无武,所以难御横暴。用事而不泥古,妙想出人意外,想象托出奇情,感叹深含至理。

【简析】至此为上联第三段。《联稿》本眉批云:"三段至世界矣。写江楼沧海之变。"《龚注》小结为:"古今动乱不常,统治者凶横残暴,士类备受摧残。"其实应为从探索治乱之源的历史演变中,暴露擅权人物昏庸贪鄙的本来面目和肆意践踏知识文化的罪恶行径。又分四层。第一层,治乱交替,变化无常;统治伎俩,恨不高明。由于纵观历史,溯本探源,便觉境界恢宏,气势磅礴。试问何以不能长治久安,盖"谓元黄伎俩蹊跷",具见责上之严,求治之切,忧思之深。第二层,执政者平日揖让雍容,不让伊周;乱作则不恤民情,但顾私室,治乱,惟奉一:命、因人成事而已。以承平反衬灾乱,从假相剥出真相,使统治者无所遁形。第三层,执政者依旧不理政务,但谋私利;而且变本加厉,妄逞凶焰,肆意践踏文化,摧残文:士=。运用对照、排比、形容、夸张种种手段,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突出了本段的重点。第四层,由于难以忍受,因而顿生奇想,愿弃人身而化巴蛇,冀得神威而抗横暴。借此奇情,巧达妙理。然而想象不能成为现实,只能付之一叹,具见感慨良深,读者当有同感,而求治者又当如何?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1:08 | 只看该作者
爰悄悄上排嗣图,澄诉牢倦。

【译意】我于是悄悄去到天上推开天门,一点一滴地倾诉心中的牢骚和烦恼。

【笺释】爰(yQn):乃,于是。《诗·魏风·硕鼠》:"乐士乐土,爰得我所。"蔡邕《郭泰碑》:"爰勒兹铭,摘其光耀。"悄悄:有二:义。一为忧愁的样子。《诗·邶风·柏舟》:"忧一悄悄,愠于群小。"毛传:"悄悄,忧貌。"一为寂静。白居易《西楼夜》诗:"悄悄复悄悄,城隅隐林杪(树木之末稍)。"从本句看,两义皆通。从与下联"缓缓"相对而言,"寂静"之义方为正解。排:推。《礼记·少仪》:"排阖说(脱)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闼陶(阊阖)(嗣,本字为圈):传说中的天门。屈原《离骚》:"吾令帝问(hn守门者)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注》:"阊阖,天门也。"沥:液体的点滴。《韩非子·内储说下》:"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余沥,指饮酒剩下的点滴。也作液体一滴一滴落下解。《文选》汉王文考(延寿)《鲁灵光殿赋》:"动滴沥以成响。"《注》:"言詹(檐)垂滴沥才成小响。《说文》日滴沥,水下滴沥之也。"涯诉(沥诉),即点点滴滴地或一点一滴地倾诉。牢倦(zh6):牢骚和倡(ch6n)憾。牢骚:抑郁不平之感。《儒林外史》第八回:"哪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激成了一肚牢骚不平。""牢",忧劳。候倦:愁苦,烦恼。宋王质《雪山集》十六《清平乐·梅影词》:"从来清瘦,更被春倨愁。"《元曲选》范子安《竹口t-舟》二:"唱到几处笙歌,几家候倦。"以上意谓悄上天庭,历数愁烦。

【集评】《裴注》:"爰:同援。阊阖:传说中的天门。牢愁:忧郁愁苦。"董案:"援"之义为"牵引""攀附",皆不适用于此。牢愁:另是一词。刘克庄《次韵实之春日五和》:"牢愁余发五分白,健思君才十倍多。"然《联稿》本作"牢倦","倦"只构成"倡倦"一词,"牢憾",是刊刻误植,还是联语有意新创组合,已无可考,幸词义接近,大可不必深究。《常注》:"爰:于是。阊阖:天门。《淮南子·原道》:排阊阖,钥天门。沥诉:点点滴滴倾诉。牢倦:忧怨、苦闷。"《龚注》:"爰悄悄上排阊阖,沥诉牢倦:爰,于是;排,推:开;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沥诉,点滴地倾诉;牢憾,即牢骚,心中的:苦闷。"董案:可议者唯"牢倦"一词,已见前注,置之不问亦可。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1:26 | 只看该作者
既叨和氟氤氲,日父日母:巽股艮趾,翠钦承易筒知能。

【译意】我既已叨承天地问阴阳和合之气而降生,乾尊为父,地亲为母;按巽卦为风之训来指挥大腿(意即遵从君王的教命而行动),按艮卦为山之训来限制脚步(意即不正则止步而不妄行),完全奉行天地间自然平易的正道。

【笺释】既叨:已经承受、辱承。叨,表示谦逊的说法。和气:太和之气。气,中国哲学概念。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和:太,原作"大",《易·乾·象辞》:"保合大和,乃利贞。"宋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绵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王夫之注:"铟绵,太和未分之本然。"认为"道"就是雌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氤氲(yn yn):同铟媪。中国哲学术语。谓万物由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易·系辞下》:"天地姻编,万物化醇。日父日母:日,作为语助,并无意义,可用于语句的开端或中问。《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日乎母。"孔颖达疏:"《正义》日:此一节说乾坤六子,明父子之道。......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以上意谓自己叨蒙阴阳和合之气化生为人子,有,父母。

【集评】《裴注》:"叨:贪婪。氤氲:亦作姻编。指天地阴阳两气相聚,混沌未分的样子。"董案:"叨",通"饕",可训为贪。《后汉书·卢植传》:"岂横叨天功以为己力乎?"然此处正解当作谦词,等于说"忝",表示受之有愧。诸葛亮《街亭白贬疏》:"臣以弱才,叨窃非据。"陈予昂《为副大总管苏将军谢罪表》:"臣妄以庸才,谬叨重任。"《常注》:"叨:忝荷,受到(好处)。和气铟媪:天地阴阳和合之气交融。日父日母:称父称母。《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比作)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董案:释"和合之气交融"比《裴注》解作"混沌不分"为佳。《周易·说卦》这一节是以父子之道来说明)k圭-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联语出处。《龚注》:"既叨和氯氤氲:和气,天地太和(阴阳)之气;氤氲交合,会合。曰父,日母:日,发语词。"董案:"交合","会合",与"交融"义近,亦通。

【笺释】巽股艮趾:巽(xn)、艮:皆《易经》卦名。股:大腿。趾:脚、足。《诗·周南》:"麟之趾。"毛《传》:"趾,足也。"股、趾,互文瓦叉酮羽芤E耍菔了翼丙菔-谓玖翼丙股玖行孤丽易_说葑万"乾为首......巽为股。"孔颖达疏:"(/E义》日:此一节说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诸身也。"《易·巽》:"巽,小亨。"孔颖达疏:"《正义》日:巽者,卑顺之名。《说卦》云:巽,入也。盖以巽是象风之卦,风行无所不入,故以入为训。若施之于人事,能自卑巽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以容人为用。故受巽名矣。上下皆巽,不为违逆;君唱臣和,教令乃行。"《易·巽》又云:"象日: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孔颖达疏:"《正义》日:随风巽者:两风相随,故日随风;风既相随,物无不顺。故日: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者,风之随至,非是令初,故君子训之以申命行事也。"浅言之,此处有遵从教化之风,奉公守法、安份顺从的意味在内。艮趾:谓以艮为趾,静止不动。《易·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孔颖达疏:"《正义》日:艮其趾,无咎者,趾,足也。初处体下,故谓之足。居止之初,行无所适,止其足而不行,乃得无咎。故日:艮其趾,无咎也。利永贞者,静止之初,不可以躁动,故其利在永贞也。"《说卦》:"艮为山",山有静止不动之义。《易·ED):"象日: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孔颖达疏:"《正义》日:兼山、艮者,两山义重,谓之兼山也。直置一山,已能镇止。今两山重叠,止义弥大。故日:兼山,艮也。"《易·艮》又云:"彖(tn((易传》中总论各卦基本观念的话)日: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孔颖达疏:"《正辽》日:凡物之动息,白各有时运,用止之法,不可为常。必须应时行止,然后其道乃得光明也。"其下又有"初六,艮其趾,未失正也。"孔《疏》:"行则有咎,止则不失其正。"浅言之,此处有洁身自重、从不妄动的意味在内。

【集评】《裴注》:"巽:《易经》谓巽为风,艮为山。"董案:过于简略,于义无补。《常注》:"巽股艮趾:从教命而行;非正,止足不妄行。巽艮,各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巽为风,比君王之教命,教命合乎正,则臣民从之;股是大腿,人仗以行;君子见巽卦,从教命而行。

艮为止,趾是足。艮卦初六爻辞谓:艮其趾,无咎,利永贞,《传》日:艮其趾,未失正。"董案:简明正解,此说可从。《龚注》:"巽股艮趾:巽,《易经》八卦之一,巽为风,言两股行动矫捷如风;艮趾,艮亦八卦之一,艮为山,言足趾屹立如山。"董案:虽有"天以健为用"之意,但仅能领会体健行端而已。巽、艮,皆卦名,六十四卦是从八卦衍出的,两说都对。

【笺释】皋(举):皆,完全,都是。《左传·哀公六年》:"僖子不对而泣日:君举不信群臣乎?"《孟子·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色。"敛(钦)承:敬奉。钦,敬。《书·尧典》:"钦若吴天。"承,奉。《诗·大雅·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孔颖达疏:"若王之子孙能绳绳然敬戒而行王之教令,则天下之众民无有不承顺而奉行之。"奉行(承),遵照执行。《孔子家语·六本》:"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易筒(简)知能:语出《周易·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孔颖达疏:"易谓易略,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日乾以易知也。""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故日坤以简能也。"又《周易·系辞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陵然,示人简矣。"孔颖达疏:"夫乾确然,示人易矣者,此明天之得一之道,刚质确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无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也。夫坤障(t柔貌)然,示人简矣者,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随然而柔,自然无为,以成万物,是示人简矣。"得一,得于纯一,"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此处可简单地理解为自己恭敬奉行的都是合乎天地无为而为的自然纯一的正道。

【集评】《常注》:"举:皆,完全。钦承:敬奉,指奉行。易简知能:即易知简能。《周易·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为天;易为平常;知(同智)为巧,应对变化之巧;即天以平常成其巧。坤为地;简为简单;能为能力,养成万物之能;即地以简单成其能。全句是说,我完全奉行天地间的常道。"董案:注得要旨,释义明确。只"常道"一词不能突出"简单、平常"的含义。易简知能,即"易知简了夕能",惜未注明根据。可引韩康伯注:"天地之道至易简"。《正义》日:"云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者,释经之乾以易知,不劳而善成者,释经坤以简能也。案经乾易坤简,各自别言。而注合云天地者,若以坤对乾,乾为易也,坤为简也,经之所云者是也。若据乾坤相合,皆无为自然,养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终也。是乾亦有简,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圣人俱行易简,法无为之化。"据此,则"易简知能"也是可以的,不一定是作者钟氏记忆之误。《龚注》:"举钦承易简知能:举,全部;钦承,钦,下对上的敬称;承,承继;易,和顺;简,诚朴;知,智慧;能,能力。四句说,我秉天地太和之气以生,父母赋以矫健的身体,又继承种种美德。《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义同。"董案:言之成理,可备一说。惟释词稍觉牵强。简:当释为"简要"或"简古"。《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而"简古"则有"单纯古朴"之义。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1:47 | 只看该作者
胡觇轴折框摧,又嫉免砾额:赫。未容咳笑,先迫虢珧。

恪循板板规模,诸任雷霆磊莽。

【译意】:为什么偷看我家的门户残破衰败,仍嫉妒儿孙们名声昭著?还没有允许发出笑声,先就迫使号眺大哭!只好谨慎地顺着并不正常的规章法令,一切听凭威权如雷霆般地粗鲁而又莽撞地摆布!

【笺释】胡:何,为什么。《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觇:看,窥看。《淮南子·傲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讥其并不光明正大。轴(轴)折桓(枢)摧:轴、枢:门户的转轴指代门户。折、摧:遭到破坏。嫉:妒忌,憎恨。颢(显)赫:形容声名昭著或权势熏灼。《后汉书·边让传》:"达皇佐之高勋兮,驰仁声之显赫。"又《窦宪传》:"权贵显赫,倾动京都。"以上意谓天道不公,为什么门庭衰败,还要妒忌儿孙声名昭著?

【集评】《裴注》:"胡觇:胡,何;觇,窥视。轴折枢摧:轴,车轴;枢,门臼。轴折枢摧,比喻事物之不可救药,指儿孙受到摧残。"董案:引申失当,"不可救药",则罪在"事物"本身,何须怨天尤人?"事物",也未免过于广泛。"轴、枢",仍应限于门户。《常注》:"胡:为何?为什么?觇:看着。轴折枢摧:轴、枢,户枢。此指家门破坏。"董案:以"轴"为"户枢"而非"车轴",正解。《龚注》:"胡觇轴折枢摧,又嫉儿孙显赫:胡,为什么;觇,看着;轴、枢,门户的转轴。谓同是上天的赤子,为什么偏我的门庭衰落,儿孙辈不得功名显赫。"董案:诸注之中,惟此最详,说亦可通。

【笺释】咳笑:小儿笑,后即用为笑声。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智贤》:"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咳咳"。虢(号)眺:号眺,亦作"嚎眺"、"嚎啕",放声大哭。《易·同人》:"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句意:还没有容得发笑,先就被逼得放声大哭。

【集评】《裴注》:"咳笑:小儿笑也。号眺,即嚎啕。"《常注》:"未容两旬:咳笑,小儿笑。号眺:大哭。《周易·旅》上九:鸟焚其巢,族人先笑后号眺,丧牛于易。作者无辜而身陷囹圄,家已不家,竟不及《易》中族人先笑后号眺。"《龚注》:"未容咳笑,先迫号眺:咳笑,小声发笑;号眺,即嚎啕,大声痛哭。"董案:诸注皆以"咳笑"为小儿笑",惟此释为"小声发笑",盖欲与"大声痛哭"形成强烈对比,然只是以意度之,未若迳指"笑声"为妥。惟《常注》引文恰当,见解独到。其末句,"竞"当为"竟"。

【笺释】恪(舱):谨慎,恭敬。《诗·商颂·那》:"执事有恪。"毛《传》:"恪,敬也。"《新唐书·崔元综传》:"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带终日不休偃。"循:顺着。《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引申为沿袭、依照。《淮南子·汜论训》:"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恪循,有如"凛遵",谨慎而恭敬地依照着。板板:乖戾,不正常。《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终于因劳致病)。"规模:规范模式,引申作法令规章讲。亦作"规摹"、"规抚"、规制、格局。《汉书·高帝纪下》:"虽曰不暇给,规摹弘远矣。"颜师古注:"取喻规摹,谓立制垂范也。"又《韦贤传》:"其规抚可见。"《宋史·李纲传》:"创业中兴,如建大厦,堂室奥序,其规模可易日而成。"还可解作"榜样"。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雄儿楷式,悍士规模。"诸:众多,举凡,一切。《左传·襄公二年》:"晋师侵卫,诸大夫欲从晋。"《史记·陈涉世家》:"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任:听凭;不管。杜甫《屏迹》诗:"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怨。"白居易《题山石榴花》诗:"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雷霆:疾雷,可比喻盛怒,也可比喻威势或威权。《韩非子·主道》:"(是故明君)其行罚也,威(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后汉书》八一《彭惰传》:"主簿钟离意争谏甚切,(宰)黾(cha)怒,使收缚意。......惰排阖直入,拜于庭,日:明府发雷霆于主簿,请闻其过。"靡莽:麇同粗,粗鲁。莽:莽撞。犹冒失、粗鲁。《与今名剧》元康进之《李逵负荆》二:"我这里磨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句谓只能循规蹈矩,遵章守制(尽管这些规矩并不完美),一切听凭有权有势者威猛如雷霆般地粗鲁而莽撞地任意摆布。

【集评】《裴注》:"恪循:遵循、敬谨奉守。雷霆:疾雷。比喻人的盛怒与声威极大。"《常注》:"恪循:谨依,忍受。板板规模:乖戾、反常的法规。诸任:一切听凭。"《龚注》:"恪循板板规模。诸任雷霆粗莽:板板:乖戾,不正常。《诗·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恪循,谨遵。尽管我奉公守法(恪循板板规模),但仍遭到强有力者(雷霆)的迫害(粗莽)。"董案:此注最为详尽,然"尽管""仍遭"与"诸任"之句意不合。从"未容""先迫"句意贯下,此处应是"只许"领起,文意方顺。

【章法】自此转入上诉天庭。承世界非初而来,借想象而驰骋。先诉无辜,重在表明自己赋禀:太和之气,奉行自然正道。次诉不幸:重在表明门户衰败、儿-76无成,迫害之来,无从逃避。为不愿为人"派生甲族"生根。想象与现实交融,无辜与不幸对照,惨怛之情,溢于言表。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2:15 | 只看该作者
稽首!稽首!稽首!锸渡恩派蹄甲族,侣伴嘏蝤。泡响菱嘘,尚翻蜉蝣光采。罔缘香藻,喧蝗嗣绒板铜琶。快聆梅花,潇漉饫瑷箫玉笛。踩踩暮肇,瀛寰隔白露蒹葭。

【译意】磕头,磕头,再磕头!我大声请求上天赐给我浓厚的恩惠,分配我化生归属到龟鳖一类的水族中去,和虾子螃蟹作伴为友。吐沫成水泡,吹气成云彩,还可以夸耀如蜉蝣般短暂生命中的光彩。烦闷时由于香艳绮丽的抒情歌曲,于是大声说笑喊叫,轰轰烈烈地推拨铁绰板、铜琵琶;快乐时听听梅花三弄,毫无拘束地尽情吹奏装饰精美的琼箫和玉笛。望着稀稀竦竦的衰残将尽的苇丛,瀛海和寰宇就隔断于白露为霜的秋天里还没有长穗的一片苇林了。

【笺释】稽(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捧(拜),一日稽首,......"贾公彦《疏》:"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联语中叠用三次,突出祈恳迫切情急之至。

【集评】《裴注》:"稽首:一种跪拜礼。"《常注》:"稽首:叩头至地。"《龚注》:"稽首:叩头至地,古代一种最恭敬的礼节。"董案:此注更佳。

【笺释】籁(y=):吁之异体字,即呼吁,大声喊叫,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书·召诰》:"以哀吁天。"孔颖达疏:"以哀号呼天,告冤枉无辜。"即"呼天诉苦"之意。滤(浓):本指露多,引申为厚、深。浓恩,即浓厚的恩惠。派蹄(归):遣派归属到......,即遣派投生到......。甲族:带甲的水族,如龟鳖之类。

【集评】《裴注》:"甲族:指龟蟹一类生物。"《常注》:"甲族:这里指带甲壳的动物。"《龚注》:"吁浓恩派归甲族:浓恩,即隆恩;呼吁大开恩典,派我投生作一个龟鳖类的水族。"董案:"生物"和"动物"都不如"水族"准确。隆,深厚。云"浓恩"即"隆恩",亦可。

【笺释】侣伴:结友作伴。蝤(0):即蝤蛑(m6),梭子蟹。泡啕:啕,吐口沫,嘘气。泡啕,即吐沫而成水泡。《庄二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璺 (昙)嘘:吹气而生云彩。嘘,吐气。昙(t6n):密布的云彩。明杨慎《升庵全集》三二《雨后见月》诗:"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水泡亦能光生虹彩,故云。也可理解为暗用"蜃气"之典。蜃(sh杏n),大蛤蜊。《国语·晋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注》:"小日蛤(96),大日蜃。皆介物,蚌类。谓"蛤""蜃"为"雀""雉"所化,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正好也和"派归甲族"有关,是有介壳的软体动物。蜃气:本是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由折光所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沙漠中也可见到。古人常误以为是蜃吐气结成的。《史记·天官书》:"海旁娠(同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唐《骆宾王集》三《早发淮口望盱眙》诗:"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蜃气,又名"蜃景"、"蜃市"、"蜃楼"、"海市蜃楼"。尚:还,犹。《诗·大雅·抑》:"白圭之玷(d6n玉的斑点),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诩(x0):说大话,夸耀。《新唐书·杨贵妃传》:"见宅第有胜者,辄坏复造,务以壤(gt同瑰)侈相夸诩。"蜉蝣(Q y6):虫名,成虫的生存期极短。《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亦作"蜉蝤"。以上意谓"派归甲族"之乐:与虾蟹为友,吐泡沫成昙,还可以夸耀短:暂生命中的光彩。

【集评】《裴注》:"诩:夸耀,说大后。蜉蝣,小型的昆虫。夏天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喻指生命短暂。"《常注》:"虾蝤:虾与蝤蛑。蝤蛑,即梭子蟹。两句意谓,情愿离开这恶浊的人世。泡啕:吐口沫。昙嘘:吹气。全句泛指水中小动物的呼吸。诩:夸耀。蜉蝣:昆虫名。其成虫生命极短,朝生暮死。《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董案:"情愿离开这恶浊的人世",是曲折反映,不是直接"意谓"。苏东坡《前赤壁赋》云:"侣鱼虾而友麇鹿",可为此处注脚。"泡啕昙嘘"之注,未得正解,与下文"尚诩蜉蝣光采"脱节。《龚注》:"侣伴虾蝤:与虾蝤结伴。蝤(y6尤)蝤蛑,生在海里的一种螃蟹。泡啕昙嘘尚诩蜉蝣光彩:啕,吐出,泡啕,即吐泡;昙,气体,昙嘘,即嘘气。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谓作一个水族,自诩比尘世朝生暮死的蜉蝣光彩一些。"董案:释词正确,句意误偏。"自诩比蜉蝣光彩"不合"尚诩"之意。即使生命短暂,到底能"泡啕昙嘘",发出光彩。始符原文命意。自比"蜉蝣",并非自贱,苏轼《前赤壁赋》中即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是此处于忧愤中有调侃,不似《前赤壁赋》那般旷达、超脱,当和作者心境不同有关。

【笺释】蔺(闷)缘香藻:烦闷是由于绮丽的文采、香艳的情歌。缘:因,由。苏轼《籴米》诗:"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昧。"又为因为,由于。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香藻:香艳的文藻。香,旧时文人用以形容女性的事物或作女性的代称,如香闺、香消玉殒之类。香艳本指花草芳香鲜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关女性生活的情节,如香艳诗,香艳小说。藻(z00):藻类植物。《诗·召南·采蓣》:"于以采蒴?于彼行潦。"泛指水草。苏轼《志林·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n9水生植物名)交横,盖松柏影也。"而宫殿、厅堂的天花板上常绘有水藻等彩色图案的方格形装饰,即名"藻井",史达祖《双双燕》词:"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因此修饰也叫"藻饰"。《晋书·稽康传》:"±木形骸,不自藻饰。"文思、做文章的才思,可叫"藻思",《魏书·邢臧传》:"博学,有藻思。"华丽的文辞,可叫"藻翰",《新唐书·吕温传》:"温藻翰精富。"总之,藻即文采,而且特指辞藻,即文辞的藻饰。班固《答宾戏》:"搞藻如春华。"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理正而后搞藻"(搞ch藻,铺张辞藻)。香藻,此处应是女性题材的绮靡艳丽的情歌之类。喧哩(hng)罔(闹):众人声大而嘈杂。喧,喧哗,声大而繁闹。晋陶潜《陶渊明集》三《饮酒》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唣,唣呷。众声。《文选》晋左太冲(思)《吴都赋》:"喧唪(喧哗)喧呷,芬葩荫映。"吕向注:"喧哗唣呷,皆声也。"又李白《大猎赋》:"唣唣呷呷,尽奔突于场中。"则用来形容许多飞禽走兽嘈杂的叫声哩,少单独使用,"喧唣",应即是"喧哗哩呷"之简缩。戡(铁)板铜(铜)琶:相传(苏轼)东坡在玉堂目,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对日:"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人演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见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说郛》二四)、清徐鱿《词苑丛谈》三《品藻》一。后来因以"铜琶铁板"形容豪爽激越的文辞或乐歌。旬谓当香艳绮靡的抒情乐歌惹人烦闷时,就聚众大乐,用豪放激昂的铜琶铁板尽情发泄。

【集评】《裴注》:"喧哩:即喧哗。铁板铜琶:两种乐器。"董案:注义过简,嫌不能尽去读者之疑。《常注》:"闷缘香藻:听香艳绮丽之歌而郁闷。缘,缘耳(凭借耳),亦即听。闷缘与下文"陕聆相对。《苟子·正名》:缘耳而知声。喧唣:喧哗唣呷之省。谓声大而嘈杂。铁板铜琶:亦作铜琶铁板,古代两种宣为豪放激越歌词伴奏的乐器。"董案:缘,实有依靠凭借的意思,但已解作"听",不应又包含"为了、因为"的意思,"闷",也不宜作"使之闷"解。"闷缘"与"快聆"相对,则不如使"闷"与"快"都简明地释为"烦闷时""快意时",则听(缘耳)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岂不正可解闷?甚至"闹"了起来,"闹"即轰轰烈烈地干,如闹革命之类,同于俗语说的"大干""大搞",文意既顺,对照更明,与"听香艳绮丽之歌而郁闷"正好相反,而却于义为长,窃意应从此说,然"缘"必须能释为"听"才行。《龚注》:"闷缘香藻,喧哩闹铁板铜琶:香藻,曲调名;喧哩,高吭的声音;铁板铜琶,铁绰板,铜琵琶。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铁绰板(奏乐时的拍板),唱大江东去。"董案:注词有误。"香藻,曲调名",未知何所据而云然。未知是否因下文"快聆梅花"而"以意度之"。"高吭",当为"高亢",忽略了"喧哩"尚有"众多""纷杂"之义。铁板铜琶的引文中,《吹剑录》当为《吹剑续录》,"在玉堂曰","日"当为"日","铁绰板"之前当有"执"字。此外尚有文字出入,除校订原因外,想系所据版本不同之故。

【笺释】快聆梅花:快乐时听听"梅花三弄"之类的乐曲。聆(1ng):听。张衡《思玄赋》:"聆广乐之九奏兮。"梅花:曲调名。应为"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琴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谱称此曲系根据晋桓伊所作笛曲改编而成。内容写傲霜雪的梅花,全曲主调出现三次,......称为"三弄"。《琴谱谐声》改此曲为琴箫(箫)合谱。由于有笛曲箫谱之说,故下云"琼箫玉笛"。理(琼)、玉,皆指美玉,可解作玉制的箫、笛,亦可解为装饰珍宝的箫、笛。潇漉(潇洒):亦作萧洒。洒脱,毫无拘束。晁冲之《僧舍小山》诗:"此老绝潇洒,久参曹洞禅。"孔稚琏《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铁(饫)(ya):饱食。《后汉书·刘盆子传》:"十余万人,皆得饱妖。引申为饱足,如"镢闻",谓所闻已多。韩愈《燕喜亭记》:"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旬谓快意时则聆听梅花引等乐曲,毫无拘束把吹奏乐曲听个足够。

【集评】《裴注》:"梅花:曲调名,为汉横吹曲《梅花落》。舐:宴饮。琼:琼,美玉。"董案:"饫"注有误,于旬不通。"琼",多余。只~已足。《常注》:"梅花:曲调名。古代有《梅花三弄》、《梅花落》等。旬谓听《梅花》之曲而舒畅。妖,舐闻,悦耳的满足。琼箫玉笛:泛指装饰珍宝的吹奏乐器。"董案:"快聆",应是"快意时聆听",不是因听而舒畅。见前"闷缘"之评。《龚注》:"快聆梅花:梅花,指笛曲《梅花落》,或词曲《梅花行》;潇洒,自得或自在;颤,满足,陶醉;琼箫玉笛,以美玉嵌饰的箫笛。四旬说,昆虫呜叫,我有如听美妙的音乐。"董案:诸注均未能就乐曲与箫笛的关系作出解释。此注"昆虫呜叫"突兀而来,出言无据。即以化身甲族而言,自然天籁,无不臻妙,不宜仅限于昆虫。

【笺释】竦竦:稀而不密之状。踩亦作疏。《老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唐郑谷《郑守愚集》二二《江际》诗:"杏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Et江天。"暮苇(苇):晚残将尽的芦苇。暮,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晚,将尽。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苇(w6):芦苇。《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han)苇。"孔颖达疏:"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苇。"暮苇:也可解作傍晚的芦苇。秋天傍晚,景色萧索,且有时不我待之余味。瀛寰:瀛即瀛海,寰为寰宇。地球水陆的总称。瀛(yng)海,大海。《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乃有大瀛海环其外。"《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寰,通"环",寰宇,犹言宇内、天下。《南史·梁简:贮帝等纪论》:"声振寰宇"。瀛寰,亦作"寰瀛"。此处应分而不应合,即从"白露蒹葭"隔开了水中和陆地来领会。白露蒹葭(n ):《涛·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孔颖达疏:"毛(传)以为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比兴之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郑(玄)以为......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是知周礼之人在于何处?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此据《诗序》而言:"《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学人疑属附会之说。诗中写寻求"伊人",终不可得。对"伊人"的解释,诸说不同。旧时或释为隐士,今人或指为恋人。从联语使用的意图看,当用《诗序》旧说,见其忧国之情。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以上想象化身水族之后,可以解闷忘忧,快乐自由,但透过傍晚芦苇,又看到了尘寰,忧国之思不能自己,到底无法解开心系故园的情结,从而引出下文。

【集评】《裴注》:"暮苇:枯黄的芦苇。瀛寰:瀛海寰宇,地球上水陆的总称。蒹葭:生长在水边的草。《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董案:"瀛寰"不宜释为"总称",否则"隔"字落空。蒹葭之注,云"草"而不及芦苇,容易造成二者有别的误解。《常注》:"暮苇:成熟之芦苇。白露蒹葭:《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泛指芦苇一二/旬作者是说读过各种风格流派的诗词歌赋。言外之意又暗指当时教化无常,暂时太平,寻欢作乐,文风浮靡,局势不利,又喧闹铁板铜琶。"董案:此说缺憾有三,一是主语不统一。"作者""读过",主语当是"作者"自己,而"言外之意"指"当时教化无常......局势不利,又喧闹铁板铜琶。"谁"喧闹"呢?忽此忽彼,纠缠不清。二是词语色彩不统一。"铁板铜琶",豪爽激昂,感情色彩都是正面的,"喧闹"之余,却将走向负面。一般读者将会无所适从。三是意脉不统一。簸(吁)字领起化身甲族之请,直贯蒹葭为止,一"闷"一"快",亦"尚诩"之发展,而"蒹葭"之思,始有水陆隔绝之感。与下联此段对照,当更可理清作者之思路。"吁恩"之诉未完,又说自己读过诗词歌赋,又要影射时局,纷乱如麻,实缘没有理清头绪,故而不能一以贯之。《龚注》:"疏疏暮苇,瀛寰隔白露蒹葭:暮苇,已衰残的芦苇;瀛寰,水陆两地的总称。白露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系怀念远人之作。蒹葭,苇荻之初发芽者。这里写秋景,谓芦苇虽残,但兼(董案:应作蒹)葭初发,大地呈现...片秋高气爽,清新宜人的景象。"董案:"暮苇"之注,与诸注同,皆持《毛传》《孔疏》之说,从"成熟"、"衰残"、"枯黄"着眼,无从"傍晚"考虑者,失掉了"时不我待"之意,总觉美中不足。"原系怀念远人之作",从诗的内容看,在水边而悬念伊人,言之有据,但与联语上下文脱节,句意亦然,与《常注》之缺陷近同。

【章法】仍是上诉天庭的继续,从诉苦转而请愿,急迫而郑重地吁请化身水族。首先磕头不已,哀恳连声,态度至为虔诚,吁请至为恳切,正因人生不幸,痛不欲生,绝望之余,所以出此下策。然而宁弃人身,甘为异类,忿激之情,已至义无反颁。对黑暗势力、恶浊社会之深恶痛绝,可谓无以复加。继而陈述理由:"派归甲族",可以自由结伴,自由呼吸,即使生命短暂,也能发出应有的光彩。与人世对照,苦乐判然,爱憎异常鲜明。进而更作满心快意之语,烦闷可以驱除殆尽,快乐可以尽情享受。吁请的理由何等充分,暗含的鞭挞尤其有力。然而时不我待,国何以兴,透过蒹葭,遥望人寰,即使身为水族,忧心何能自己。上诉之言,至此结束,满腹幽思,曲而能达。想象之奇特、丰富,实非寻常;而又贴近江楼,临江而思,就近取材,又有自然和谐之感。

【简析】至此为上联第四段。《联稿》本眉批云:"四段至蒹葭,口既其所遭,势不得停。然承上启下,感念川中人物遘(遭遇)此悯凶,不得不画一段。"《龚注》小结云:"愤懑上诉天庭,吁浓恩派归甲族,得遂天机。"董案:本段的中心实为借一z诉天庭、提出吁请的内容痛切地陈述了自己惨遭迫害的不幸,有力地抨击了权势者作威作福的蛮横,深刻地透露了自己忧国伤时的幽思。又分两层:第一层:上诉天庭。即"噘其所遭"。赋禀太和之气,奉行自然正道;所种之因,无可非议。然而迫害之来,方兴未艾,门庭衰败,)-+式微,只准痛哭,不容欢笑,即使奉公守法,仍然横加凶暴;所获之报,惨不忍闻。两相对照,足见无辜受枉,冤屈良深。第二层:吁请浓恩。奇情妙理,匪夷所思。托身异族,还能自由快乐,"得遂天机";反衬出置身人世,只能含冤负屈,"痛不欲生"。铺陈排比之交错运用,更增加了行文起伏跌宕的生动气势。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2:56 | 只看该作者
嗟,嗟!校序熏庠,直拘辱士林美里。透参妙旨,庭虑规焦曜鸢德。

【译意】唉!唉!所有地方的各类学校,不过是拘禁挫辱读书人的变相囚城,像拘管文王的菱里一样。一旦透彻地参悟其中微妙的意旨,处处都会充满鸟飞鱼跃、自由活泼的无限生机。

【笺释】嗟:悲叹声。《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真(置)彼周行。"校序黛(党)庠(xang):中国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党,古代地方组织。《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党,五百家。"即五百家为一党。《礼记·学记》:"党有库,术(遂,远郊,古代一种行政区划)有序。"后人通释之为乡学,或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直:只是、不过。通"特"。《孟子·梁惠王下》:"王变乎色,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拘辱:拘禁困辱。《国策·赵策三》:"故拘之于牖里之车百日,而欲舍之死。"《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士林:泛称有文士身份的人,旧指学术界、知识界。《三国志·吴·鲁肃传》:"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文选》三国魏陈孔璋(琳)《为袁绍檄豫州》:"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菱(y6)里(里):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菱水经城北东流。商纣囚周文王于此。《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周文王)牖里。"《淮南子·汜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菱里。"《注》:"菱里,今河内汤阴是也。菱,古牖字。"《周易·正义·卷首》:"唯皇甫谧(m)云:文王在菱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菱里:《尚书大传》《史记》皆作"牖里"。句谓本当施行教化的学校,只不过是拘禁困辱读书人的牢狱。

【集评】《裴注》:"校序党庠:学校的代称。《孟子·滕文公上》日:夏,校殷日序(董案:校对不细,当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士林:泛指文士。美里:古地名。殷纣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常注》:"嗟嗟:悲叹声。校序党庠:古代乡学名。《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党,古五百家为党。直:只不过。菱里:古地名。殷纣王信崇侯虎谮言,囚禁周文王于其地,在今河南汤阴北八里。现尚存菱里城遗址。此代指牢狱。"《龚注》:"校序党庠,均指学校。《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庠,周日序。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党。《礼记·学记》:党有庠。直拘辱士林菱里:菱里,殷纣王囚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地方。两句说:培养士人的学校,不啻是变相的囚牢。"董案:诸注近同,惟详略有别。《龚注》独引《汉书》,庠和序的时代弄反了,应以《孟予》之说为准。

【笺释】透参(参):即参透,参悟透彻。也可不变,即透彻地参悟。妙旨:精深的含义。《艺文聚类)五七汉傅毅《七激》:"达糍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梁书·沈约传》:"又撰四声谱,......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此处指"校者,牢也"的深刻含义。进而也可指包括人生社会以及天地自然的深刻哲理。祝:即睹。焦(鱼)曜(跃)鸢(鸢)穗(飞):鸢(yn),鸷鸟名。俗称鹞鹰,老鹰。成语亦作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诗·大雅·旱麓》:"鸢飞戾(至)天,鱼跃于渊。"孔颖达疏:"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以游翔,其下则鱼皆跳跃于渊中而喜乐,是道被飞(鸟)潜(:鱼),万物得所,化之明察故也。"句承上而言教化之道,悟得学校即区拘的妙旨,于是思想脱出牢笼,便可以自由活泼,生趣盎然。

【集评】《常注》:"透参:即参透,透彻领悟。妙旨:深刻哲理。鱼跃鸢飞:《诗·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形容万物任凭天性活动,自得其乐。"《龚注》:"参透妙旨:懂得人生的真谛。处处睹鱼跃鸢飞:自然出现一派天机活泼的景象。"董案:以意译代注释,可惜有关照不紧密的地方。"透参"译为"懂得",程度不够。"自然"亦与"处处"不相吻合。"妙旨"之注,或云"深刻哲理",或云"人生的真谛",异曲同工,皆有可取,然与上文茨系不紧,略嫌不足。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3:23 | 只看该作者
嗜愁障,迷不著数女癜男。撞破天阴,遮莫使爱患撩人,人撩爱患。

【译意】世上五花八门的名利欲望的阵图,迷惑不了呆呆傻傻、无知无识的男男女女。撞破天机奥妙的大门,莫要使忧患招惹人,人招惹忧患。

【笺释】嗜憨障(欲阵):各种嗜好和欲望的兵阵。嗜(sh),喜欢,爱好;嗜好,则为特殊的爱好。《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史记·齐太公世家》:"嗜酒好猎。"欲,《释文》作"憋",贪欲,包括物欲(《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通发语词追来孝")、情欲(《礼·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色欲(《素问·上二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注》:"乐色日欲")。又:《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以为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见《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嗜欲,泛指各种嗜好和欲望,如"七情六欲"。《韩非子·解老》:"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国策·楚辞三》:"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阵:本作"陈",交战时的战斗队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也谓列阵。《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阵,兵凶战危,用于"嗜欲",有如佛家之称"欲火""欲海"。著:同"着"。献(呆)女瘢(痴)男:反应迟钝、老实而不知变通的男男女女。呆痴,和下文"懵懂"义近。句谓在人生常见的七情六欲的战阵之中,迷不着知觉迟钝的普通男女。

【集评】《裴注》:"嗜:好、贪欲。"《常注》:"嗜欲阵:泛指有贪财、好色、嗜酒、追名、逐利等欲望者易入的尘网。呆女痴男:呆傻的男男女女。此指不为利名牵(董案:此处疑脱累字)或大智若愚,扬诗守礼的人们。"董案:"呆傻男女",成了"大智若愚""扬诗守礼"的人们,刻意求深,言之无据,反使读者更增疑惑。《龚注》:"嗜欲阵,迷不着呆女痴男:嗜欲阵,古人把酒、色、财、气等情欲比作军事上的奇阵,不慎陷入,即蹈灭亡。谓即使是呆女痴男,亦不轻易被嗜欲迷惑。"董案:"嗜欲",两注均未详其出处。"呆女痴男"之注,又背道而驰,然均非正解。《龚注》释旬意时,加上"即使"、"轻易"反而有违原旨。盖有知有觉,易陷嗜欲之阵;不识不知,反而麻木不觉。即所谓"下愚不移"。读书明道,既是性情中人,安能如"呆女痴男"置世事于不闻不问!"人生识字忧患始",作者因文字取祸陷身图圄,能不痛感于此耶!

【笺释】撞破:犹冲破。亦即"参透"。天嗣(关):犹天机。关,机捩(怆)。《后汉书》五九《张衡传》:"施关发机"。天机,犹灵性,谓人的天赋灵机。《庄子·大宗师》:"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颜氏家训·勉学》:"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亦谓天之机密,犹天意。陆游《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此处宜用"犹灵性"正解。遮莫:自唐迄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可作尽数、不论、不问、假如、甚么、莫要等多种解释,此处当作"莫要"解。《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遮莫(五)》:"遮莫,犹云莫要也。陈傅良《和张端士初夏诗》:短夜得眠常不足,僧钟遮莫报晨昏。此遮莫字玩诗意,应作莫要解。......张雨《茅山逢故人》词:能消几度相逢?遮莫而今归去。此亦应作莫要解,言惟其会难,莫使别易也。"受(忧)患:犹患难。《易·系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谏诤之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撩(160):撩拨,招惹,招。唐元稹《长庆集》八《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诗:"戆(zh6n9冈直而愚)直撩忌讳,科仪惩傲顽。"句谓透彻领悟天赋灵机,莫要使忧患招惹人,人招惹忧患。【集评】《裴注》:"天关:即天门。遮莫:莫要。唐李白诗:......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董案:前已"上排阊阖,沥诉牢倦",此处何须"撞破天门",注非。引诗具体出处不详。《常注》:"天关:本指天门,此指天机奥妙的大门。遮莫:莫要。撩:撩拨,招惹。"《龚注》:"撞破天关,遮莫使忧患撩人,人撩忧患:天关,重要关头,此指嗜欲阵。遮莫:元代说部或戏曲中用语,有即使,不管,何必,切莫......等多种意义,此处作切莫解。意思是,必须摒绝嗜欲,切莫使烦恼来困扰自己,或自己去惹些烦恼。"董菜:"天关"不宜释作"重要关头",关,释为"门"或"关头",皆于此处不宜。谓"此指嗜欲阵",未免武断。不如解为悟破"呆傻不迷"的个中玄机,懂透"难得糊涂"的精微妙旨,庶可免招患难。比"意思是必须摒绝嗜欲"更为准确,上下文意便于贯通。遮莫,释义正确,然谓"元代"则非,限于"说部或戏曲",也不符实,实则唐初已见,而且用于诗词。

【章法】上诉请愿已毕,自此转入尘世,继续抒发愤懑抑郁的内心感叹,重在揭露旧制教育与个性自由的深刻矛盾。学校成了囚牢!挥笔如刀,直刺要害,一语破的,力重千钧,足以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妙旨所归,乃在"化施始能万物得所",言之不胜艳羡,足见企盼之切。再从有知者转到无知者,有知敏感,徒然招惹患难;无知麻木,反而不惹是非。对照鲜明,反差强烈。企望勘破玄机,莫要惹祸上身。话虽如此说,心却不能安。理,似己参透;情,分外难堪。语言雅俗共赏,更易激发共鸣。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3:54 | 只看该作者
懵懂自吉,伶俐自凶。

【译意】糊涂自然吉利,聪明当然不幸。

【笺释】懵(mang)懂:不明了,糊涂。《雍熙乐府》十七元汪元亨《醉太平》曲:"且达时知务暗包笼,权桩个懵懂。"也作"懵憧"、m瞎董"。宋僧重显《祖英集》下《风幡兢辨》之二:"如今懵懂痴禅和,谩道玄玄为独脚。"宋许月卿《先天集》八《上程丞相元风书》:"人望顿轻,明主增喟,懵董之号,道傍揶揄。"自:自然,当然。《老子》:"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是非自有公论。伶俐:聪明,机灵。宋曾觌《海野词·鹊桥仙》:"温柔伶俐总天然,没半掐教人看破。"朱熹《朱子语类》三九《论语》十一:"有一等伶俐人,见得虽快,然只是从皮肤上略过。"

【集评】《裴注》:"懵懂:即愫懂。昏昧,糊涂。"《常注》:"懵懂:昏昧,糊涂。两旬谓糊涂就吉利,聪明就招祸。"《龚注》:"懵懂自吉,伶俐自凶:此愤激语,谓越糊涂(懵懂)越好,越聪明(伶俐)越凶。"董案:《常注》解"自"为"就",感情色彩不强,《龚注》解"自"为"越......越......",似觉牵强,惟"此愤激语",感情强烈。两注均未从这八字"承上启下","高度概括"到哲理式的总结和感慨方面的深化。脂粉可乱糊垒,番柱作丑末须髯。彼愈髋裤,俺愈邋遢,讪骂大家讪禺。

【译意】(在人生大舞台上),脂粉可以胡乱涂饰,任意妆扮成小丑、老生、须生、花脸等各种角色!他们越肮脏,我就越邋遢。要毁谤大家毁谤,要辱骂大家辱骂。

【笺释】脂粉可乱(乱)糊鳖(涂):脂粉:胭脂和香粉,代指妆饰用的化妆品。《史记·佞幸列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黢威(xny,亦作黢蠛,有文彩的赤雉),贝带,傅脂粉。"王维《西施咏》:"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糊涂:注义各如其字。糊,音h0,涂附,粘合。鲍照《芜城赋》:"糊颓(cheng,红色)壤以飞文。"涂,粉饰,本指以颜色、油漆涂在房屋器物表面。《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膜(h6,赤石脂之类,可作颜料,以涂宫室)。"《注》:"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谷梁传·襄公二四年》:"台榭不涂。"《注》:"涂,涂饰。"此处指化妆,如戏剧脸谱,须先涂粉底,再进行描画,即"涂脂抹粉"之涂。需(乔)桩作丑末霾(须)髯:需(乔)桩:乔,做作,装假。桩,同装或妆。乔妆:改扮,假装,装做。明海来道人(路惠期)《鸳鸯绦·虏蠢》:"一身居阃(kdn)外均宅兵在外。阃,国门郭门),坐虎帐,乔桩翁仲。"《红楼梦》第八十叵:"宝蟾又乔装躲闪,连忙缩手。"丑、末、须、髯:传统戏曲中的脚色:行当。丑,由于化装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称"三花脸"。末: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中有正末,即正生,明清戏剧中都有末,主要扮演中年男子。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已成为老年行当的次要角色。须,即须生。髯,即戴髯V的脚色,如净(花脸)丑等。丑末须髯并举,代指形形色色的人物。句谓人生犹如大舞台,人们胡乱地乔妆改扮,涂脂抹粉,装成了各种各样的脚色。重在揭露以虚伪的假面具示人的丑恶现象。

【集评】《常注》:"糊涂:这里是动词,指涂脂抹粉地妆扮。丑末须髯:我国传统戏剧角色行当。丑俗称三花脸;末,主要扮演中年男性;须髯,须生,即老生;京剧等剧种原有生、外、末三行,后统称须生。联语此处指扮成各种角色。"董案:"角色"即"脚色",注义尚是,惟"装假"之意还不突出。

【笺释】彼愈髋(肮)铹(脏):彼:他,他们。《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此处指弄虚作假、乔妆打扮的"伪君子"们。髋麟(0ngzng):不干净。同"腌臌",简作"肮脏"。宋赵叔向《肯綮录》:"不洁日腌臌"(《说郛》二二四)。元王实甫《西厢记》二二本二折:"腔子里热血权消渴,肺腑内生心且解馋,有甚腌躜?"俺愈邋遏:俺(6n):北方方言。我;我们。《红楼梦》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邋遢(1a t6)即肮脏,不整洁。《唐韵盍·遢》注:"邋遢,不谨事也。"后称不洁净为邋遢。《缀白裘》二:集《烂柯山痴梦》:"只是我形龌龊,身邋遢,衣衫蓝缕把人啉杀。"可参阅清翟灏《通俗编》三四《状貌》。袖(讪)(shen):毁谤;讥笑。《论语·阳货》:"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苟子·大略》:"有谏而无讪。"句取"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之义,你越不干净,我就更不干净,要毁谤辱骂就大家...起毁谤辱骂。

【集评】《裴注》:"讪骂:毁谤、辱骂。"《常注》:"讪骂:讥笑、辱骂。"董案:此处文意明朗,故诸家注皆简略。

【章法】忽然洞察哲理,识透人生,以愤世嫉俗之情,痛揭虚伪做作之辈,从不堪忍受到不甘忍受,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语言通俗,比喻形象,情感炽烈。于无可奈何之际,忽然拍案而起,嗔目怒叱,其状如在目前。

某本吟僧一侗,舞端堕向泥犁。恰辱此高配摘星,麓逾结绮,咬些霜,哦些雪,俾志趣晶莹,附舟楫帆樯,晃朗虑遇八楹。

【译意】我本是一个吟咏情性皈依向佛的人,平白无故堕进了地狱。正好找到这座(临江城楼),它的高拔,相当摘星危楼;它的华美,超过结绮丽阁。咬嚼一点儿严霜(般的欺凌),吞咽一点儿寒雪(般的洁净),使得心意所向,一片光明澄澈,依附予(江上来去的)各种船只,在明明亮亮的一地里,放任忧思遍及到了极其边远的四面八万。

【笺释】某本吟僧一佃(个):某: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指代人名。E戏曲、文学中常用之。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某姓英名布,祖贯寿州六安县人氏。"吟僧:吟诗赋词,心中有佛的人,此处借指涵泳情性、超脱尘凡的高士,不必坐实于出家当和尚。吟僧一个,"一个吟僧"的倒装,也可解为"吟僧中的一个"。无端堕(堕)向泥犁:无端,无缘无故。杜牧《送故人归山》诗:"三清洞里无端别,又拂尘衣欲卧云。"泥犁:梵语音译,亦作"泥梨""泥黎",佛家谓地狱,其义为无喜乐。在此世界中,一切皆无,为十界中最恶劣的境界。《翻译名义集》二《地狱》:"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广弘明集》二十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恶道蒙休,泥犁普息。"句谓,自己吟诗陶冶情性、向佛超脱凡俗,却无缘无故地堕落到最苦的地狱里。

【集评】《裴注》:"泥犁:梵浯。意译为地狱,在此界中,一切皆无,为十界中最恶劣的境界.《常注》:"泥犁:梵文音译,亦作泥梨、那洛迦,意译为地狱。"《龚注》:"某本吟僧一个,无端堕向泥犁:某,作者自称;吟僧,诗僧或有智慧的高僧。泥犁,梵语泥犁迦,意为无境界,指地狱。谓我本高僧,应升天界,谁知竟堕地狱(当前的黑暗世界)。"董案:"吟僧"之注,未免拘泥,联语作者实际并未出家;"有智慧",也与"吟"字关系不:大。至于"应升天界",乃为诠释"竟堕地狱"的臆度之辞。"当前的黑B_件界",所指似乎过泛,不如确指"牢监",参看原序,或可释疑。

【笺释】恰寻(寻)此高配摘星:恰:正好;适合。如:恰到好处。杜甫《南邻》诗:"野航恰受两三人。"配:相当,匹敌,媲美。《书·周书·君牙》:"追配于前人。"《楚辞·九思·乱》:"配稷契兮恢唐功。"摘星:楼观名。传说殷纣王有摘星搂,极高峻。《元曲选》马致远《汉宫秋》二:"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又:《嘉庆一统志》二三四《延安府》二记载,在陕西肤施县(今延安市)东南嘉岭山,亦有摘星楼,为宋范仲淹所建。联文此处应指殷纣王所建之摘星楼。麓(丽)逾结绮:逾(y已):本为"越过"之义,《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引申为超过,胜过。《吕氏春秋·乐成》:"大智之用,固难逾也。"高诱注:"逾,迈也。"迈,即超过;超逸。《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则三王可迈,五帝可越。"结绮阁: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公元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皆以沉檀香为之,又饰以金石,间以珠翠,外施珠蔗,穷极奢华。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见《陈书·张贵妃传》。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四《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曲后庭花。"句谓正好寻到这座临江城楼,其高可与殷纣王修造的摘星楼媲美,其丽可比陈后主修造的结绮阁更胜一筹。

【集评】《裴注》:"摘星:楼观名,传说殷纣王有摘星楼。结绮:阁名。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共数十间。后主居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董案:标点悉从之,其实应该去掉句号。)《常注》:"高配摘星:高与摘星楼相当。相传殷纣王建有摘星楼,极高峻。丽逾结绮:富丽超过结绮阁。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筑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木用沉檀香,饰以金石,问以珠翠,分施珠藤,穷极豪华。后主居临春,张贵妃居结绮,龚孔二贵嫔居望仙。两句是说江津城楼可与摘星楼、结绮阁相比。"董案:两注皆引自《辞源》,惟此较详。《裴注》转述过略,未能介绍其丽所在。殷纣王、陈后主皆亡国之君,以其楼阁比拟临江城楼,是但取其"高峻"、"富丽",抑或是对"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啧有微辞?《常注》虽未明言,其倾向在于前者。《龚注》:"恰寻此高配摘星,丽逾结绮:摘星,即摘星楼,殷纣王所建楼观名;结绮,结绮阁,南朝陈后主建。《南史·张贵妃传》: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皆以沉香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丽,皆近古未有。这里说,我拘系狱中,却如登高耸的摘星楼,华丽的结绮阁,此系愤激语。"董案:引文有据,恰到好处。然而"这里说"的,却是错误的理解。"寻此","此",不当是确指狱中,而应是确指临江城楼。原跋云:"牢愁郁结,......徒以此撩鄙怀、度永曰",即借"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来抒发个人的感受,度过漫长的白天。这正是"恰寻此"的最好注脚。是寻到城楼来打发日子,不是寻到狱中。把狱中当成"高楼丽阁",也不近情理。如不从"啧有微辞"探究,即使借摘星楼、结绮阁来写临江城楼高峻富丽,也是文学修辞中并不鲜见的夸张手段,正好印证原序"故曼其辞"的特点。

【笺释】咬些霜,咽些雪:霜、雪:兼有二义。一是由于霜雪有肃杀冷冻之感,灭绝生机之酷,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喻指迫害芳华(美好事物)的残暴力量或恶劣境遇,如《晋书·索琳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催。"即用来喻指掌权者的威严。而"斗霜傲雪",常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人物或精神。如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又如陈毅生前写的这几句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是由于霜雪都是洁白之物,不容污染,又可以用来喻指高沽,如"霜操",喻指性行纯洁或清白无瑕,如"雪魄"。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南齐书·沈麟士传》:"玉质逾洁,霜操日严。"《后汉书》二六《宋汉传》:"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因病退让,守约弥坚。"明朱国祯《渭幢小品》十二《雪白》:"谚日:雪白百姓。谓人身上无一点瑕颏(16)也。"颓,偏、不平,乖戾,亦作"类",通"戾"。《左传·昭公十六年》:"子产怒日:发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颇颧,......侨之耻也。"孔颖达疏:"服虔读类为额。解云:颇,偏也;颊,不平也。"侨,子产之名。此处"咬霜咽雪",即身经磨难而志节弥坚之意。"些",一点儿,表示轻蔑,暗含傲视迫害之意味。俾(b):使。如:俾。众周知。《左传·成公十三年》:"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志趣:心意所向。《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不平凡),自隐于屠钓。"晶莹:光明澄彻的样子。姚希孟《目升月恒赋》:"望澄鲜于霄汉兮,眺晶莹之未央。"全句是说,经过磨难考验,使得心向光明。

【集评】《裴注》:"俾,使。"《常注》:"俾,使。"《龚注》:"咬些霜,咽些雪,俾志趣晶莹:谓经过这次的折磨(咬霜咽雪),使我志趣更加高洁(晶莹)。"董案:"咬霜咽雪",诸本无注,惟《龚注》能明其意。惟"晶莹"本为"明亮透彻"之义;"更加高洁"之说,并无可靠根据。【笺释】附舟楫帆樯:附,依附,随着。如"附骥"。《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盖显。"司马贞《索隐》:"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喻颜回因孔子而名彰。"舟楫帆樯:各类船只。楫划船的短桨。舟楫,泛指船只。《易·系辞下》:"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帆:船桅上的布篷,以便借风力行船。樯(qang),船的桅杆。《宋史·丰稷传》:"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帆樯,亦代指船只。晃朗虐迥(虑周)八橙(极):晃朗:明明亮亮的样子。《文选》晋潘安仁(岳)《秋兴赋》:"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侵微。"李善注:"言秋目天气高朗。晃朗,明貌。"《抱朴子·喻蔽》:"守灯烛之宵曜,不识三光之晃朗。"虑周:虑,心思,意念。《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楚辞》屈原《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周,遍及,普及。《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左传·隐公十一年》:"瑕叔盈又以蝥弧(m60 h0,郑伯旗名)登,周麾而呼日:君登矣!"虑周,思念遍及。八极:八方最边远的地方。《淮南子·堕(地)形t:"天地之间,乃有八极。"又云:"九州之外乃有八璜(y,n)""八殖之外而有八统(hang)","八纥之外乃有八极。"高诱注:"殡,犹远也。......绒,维也;维落(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日纥也。"《苟子·解蔽》:"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句谓依附于江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明亮透彻的心思意念遍及到极其遥远的四面八方。

【集评】《裴注》:"晃朗:明亮貌。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常注》:"附:随着。舟楫帆樯:指江中大小过往行船。晃朗:光明,指心理上光明的前程。虑周八极:心游遥远的四面八方。上两句是作者神驰想象,附随行舟,远鹜八极。陆机《文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董案:引文恰当,其说可从。惟"晃朗"之注,但云"心里光明"即可。"前程",似觉多余。《龚注》:"附舟楫帆樯,晃朗虑周八极:舟楫帆樯,指船舟;晃朗,明亮,指日月星辰的照耀。潘岳《秋兴赋》: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扬而侵微。虑,神志;八极,八方极远之地。《淮南子·地形》:八统之外,乃有八极。谓我的神志,将飞越光明的八极。"董案:"悠扬",潘赋原为"悠阳",李善注:"日入貌",此处"阳"可作"扬"。《常注》以"晃朗"属诸"虑周",有如"明亮的心地";《龚注》以"晃朗"属诸"八极",虽是一解,但越过"虑周",似觉不妥,想系拘泥于注文出处的缘故。其实。"晃朗"可单独作状语解。即在明亮透彻的境界中,心思遍及八:号极远之地。

【章法】自此意思又进一层,从泛论人生转到自己身上,借城楼驰骋想象,神游八荒。以"吟僧"而堕"泥犁",因由"无端",可见狱中处境无聊、难堪。恰好寻得写城楼的机会,可以借此题材写作熬受磨难,使得志行更加高洁,又可见出对此机会的珍惜。于是顿感一片光明,心思便随着江上船只飞向远极。又可见写作的快感。于疾痛惨怛之余,忽作轻快活泼之声,一扫沉重压抑之感,涌现开朗超脱之情。变化天矫,出人意外。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4:33 | 只看该作者
骢,骢,骢!村晴鸶嗬,汀晚鸥群,那是咱活活澄澄、悠悠扬扬的性。

【译意】听,听,听!村头放晴,黄莺宛转;沙洲向晚,群鸥争鸣。那正是我富有生趣、闲适自在的天性。

【笺释】藐(听),莸(听),骢(听:叠用至三,意在强调,注意倾听之状,可以传神。村晴篱噶(莺啭):村落放晴,黄莺鸣声宛转。莺,鸟名,燕雀类。又名仓庚、黄鸟、黄鹂、黄莺。《禽经》:"仓鹧、黧(1)黄,黄鸟也。"晋张华注:"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初春始鸣,故又称报春鸟。啭(zh白n):鸟鸣宛转。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沈炯《六甲》诗:"庚庚闻鸟啭,肃肃望凫征。"汀晚畴薛(鸥哗):水中小洲临近夜晚时鸥鸟群集,大声叫闹。汀(骱g):水中小洲或水边平地。《楚辞》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王逸注:"汀,平也。"《文选》谢灵运《登临海峤(60)》诗:"汀曲舟已隐。"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日:"汀,水际平也。"鸥(6),水鸟名。一名簿(订),水鹗(x60)。似鹪胳而小。随潮而翔,迎浪蔽日。《文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经湖中瞻(谢)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李善注引《南越志》日:"江鸥,一名海鸥,涨海中随潮上下。"盖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因鸥鸟翱翔水面,故可用"鸥波"以喻生活悠闲自在。宋陆游《剑南诗稿》五十《舟中作》:"娥江西路石帆东,身寄鸥波浩荡中。"因鸥鸟寄身江海,故又可用"鸥社""鸥盟"比喻隐者生活。《元诗选》郭钰《静思集·和酬宋竹波韵》诗:"鸥社共盟君未弃,何须驰志向伊吾。"朱熹《朱文公集》九《过盖竹》诗之二二:"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此驻江干。"撵,哗之本字。即喧哗,吵嚷,声音大丽嘈杂。《书·费誓》:"公日:嗟!人无薄,听命。"故"莺啭"寄春暖之意,"鸥哗"寓闲隐之情。即不明乎此,但从江村晴晚声喧之景来体会,亦能感到类似"鸢飞鱼跃"之意境。那是咱活活澄潘(泼泼)、悠悠拐埸(扬扬)的性:活泼,富有生意、生动自然之貌。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强化时亦作活泼泼,或活活泼泼。泼泼,原作"藤鳜"(bb6),形容鱼游动自如的样子,借以形容心性、思想、文章、做事、禽鸟形态等活泼生动而不呆滞的情状。《景德传灯录》四《无住禅师》:"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也不依寂,......无为无相,活鳐麟平常自在。"《礼·中庸》:"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日:此一节,子思噢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悠扬:飞扬,飘忽起伏。唐刘禹锡《刘梦得集》二《秋萤引》诗:"夜空寂寥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又钱起《钱考功集》八《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衔诗:"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悠悠,则可作"遥远""无穷尽"或"安闲静止貌"解。《诗·唐风·鸨(b00,鸟名)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旆,音6,俗作旆,旗帜的通称)。"唐王勃《王子安集》二《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扬扬:得意的样子。《苟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拚(掩)其口,则扬扬如也。"《史记》六二《晏婴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从与"莺啭""鸥哗"的呼应看,"悠悠扬扬"应是"悠扬"的叠用以示强化飞扬之义,不可分别解释。性:中国哲学名词,指人物的自然质性,通常指人性。《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赵岐注:"凡物生同类者皆同性。"告二这种说法为孟子所反对,而赋予生"以道德属性,提出"性善说"。后荀子提出"性恶说"。《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性,即理也。"宋儒多认为人性体现天理,故"性"与"理"义亦相通。性,又是佛教名词,与"相"相对(佛教把一切事物外观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如火的焰相,水的流相等),指事物内在的和不可改变的本质,如火的热性,水的温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性,也可解作"生命"、"生机"。《左传·昭公八年》:"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蒜(诽谤,怨言)并作,莫保其性。"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日伐性之斧。"性,还可作性情,脾气解。此处俱可适用,见深见浅,悉由读者自得于心。

【集评】《常注》:"活活泼泼:天性活跃貌。《礼·中庸》:《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日: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悠悠扬扬:此指闲适自在。"董案:引《集注》中"活活泼泼"之语,原是"活泼泼",不宜任意增加。其实"活活泼泼"可以分开注释,无伤文义。活活:活生生地,如"活活打死"。泼泼(bb):鱼甩尾貌。也是活跃的样子。《吕氏春秋·季春》:"荐鲔(we鲟、鳇鱼的古称)于寝庙。"汉高诱注:"诗日缒(zhan鳇鱼、《尔雅·释鱼》郭璞注云:今江东呼为黄鱼。李时珍以为即鲟鳇鱼)鲔泼泼。"今《诗·卫风·硕人》作"缒鲔发发(即泼泼)"。《元诗百一钞》补遗萨都刺《题淮安壁间》诗:"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清清初著枝。"而"悠悠扬扬"却不同,分做"悠悠""扬扬"之后,词义有别。《常注》之"闲适自在"似嫌不确,与"莺啭""鸥哗"的热闹境界不大协调。《龚注》:"听,听,听,村晴莺啭,汀晚鸥哗,那是咱活活泼泼、悠悠扬扬的性:汀,洲渚,沙滩浅水处。四句说,晴日村头黄莺畹啭,傍晚洲渚沙鸥呜叫,一派天机活泼的景象,正有如我这时的心情。"董案:"畹啭",应为"宛转"或"婉转",才是"委婉曲折"的意思。畹(wa),吴地方言表语气的词,与"啊"略同而语气较强。如:我要去格畹,啥勿让我去?未见有"畹啭"组词见用的文辞。至于有如"心情",亦是一解,只是对"性"的理解似乎浅窄了些,与下文"抛弃浊骸"有失照应。

久坐,久坐。言十渴骸允该抛囊。等候半池涨落,抹津汁秘诀揉搏。搏至乳洽醪融,缩成寸短重苗。姬煦羼卵,倏幻改绀爱珠眸。速徒三百六度中,握斧施斤,舆渠躺囫囤没袤混沌。

【译意】久久端坐,久久端坐,算来这污浊的形体躯壳确实应该抛掉。等候口中津液上升降落,选择那津液化生的神秘诀窍来回搓擦,捏聚成团。捏搓到融洽如乳水、协和如胶汁,浓缩成一寸长短的灵气根苗,借天地问阴阳二二气抚养生育这幼小的生灵,忽然间幻变成为头发如天青、眸子如明珠的释迦牟尼大佛,远远地从周天三百六十度中,操起斧头,施用斧头,帮着他刻凿这整个不开窍的混沌世界。

【笺释】久坐,久坐: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耸身则为跪。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墨子·非儒下》:"孔丘与其门弟子闲坐。"此处当为"坐禅"之"坐",僧道"打坐"之"坐"。坐禅:是僧尼佛教徒修行的功课,每天在一定时间静坐,排除一一切杂念,使心神恬静自在。《魏书·释老志》:"(惠始)坐禅于白渠北,昼则入城听讲,夕则还处静坐。"《北齐书·高德政传》:"帝不悦,又谓左右日:高德政恒以精神凌逼我。德政大惧,乃称疾屏居僧寺,兼学坐禅为退身之计。"打坐:盘腿闭目而坐,使心入定,称为"打坐",道家亦有此功课。宋李曾伯《可斋杂稿·西江月·宜兴山闲即事》词:"竟日蒲团打坐,有时藜杖闲行。""久坐"叠用,盖取俗语"久坐必有禅"之义。又佛教称和尚安坐而死为坐化。《资治通鉴》二八五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深意卒,:孑简嗣行其术,称深意坐化。"《注》:"崇信释氏而学其学,专一而静者,其死也,能结趺(0足背,结趺,即交迭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是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端坐如生,谓之坐化。"用"坐",可自然生出下文联想。扑(计)淘(浊)骸允该抛窠(弃):算来(自己的)秽浊的形骸正该丢掉。计:计议;商量。《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日:请归与妇计之。"浊骸:污浊的形体。骸,形体的总称。《庄子·德充符》:"直寓六骸。"《释文》:"崔(撰)云:手足首身也。"允该:确实应该。允:诚然;确实。《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书·虞书·益稷》:"庶尹允谐。"孔颖达疏:"众正官传信皆和谐矣。"

【集评】《裴注》:"浊骸:浊,脏;骸,骨。这里指灵魂的罪恶。"董案:"骸"此处不应只是"骨"而已,应是形体全部。"浊骸"何以是"指灵魂的罪恶",如此强加之词,与上文"志趣晶莹"、"活活泼泼、悠悠扬扬的性"迥然不同,令人难以接受。《常注》:"浊骸:作者卑称自身。"董案:此注尚可。惟对形骸与灵性的分与合关系未能作出恰当的显示。《龚注》:"计浊骸允该抛弃:浊骸,污浊的躯壳;允该,确实应该。"董案:诸注均未对"久坐"表态,看似不经意处,其实大有文章,不该置之不问。

【笺释】等候半池滚(涨)落:等候半口唾液升上,回落。半池:半口。池以积水,唾液积于口中。道家称口为玉池。《云笈七簸》十二《黄庭内景经·肺》:"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注》:"口为玉池,亦日华池。"又十一一《黄庭经》"中池内神服赤珠",《注》:"舌下为华池。"《太平御览》三六七《养生经》:"4为华池。"道家认为唾液乃开通百脉的血液之始,吞咽唾液与养生极有关系,此处"涨落"即用其说。掠(拣)津汁秘款(诀)揉搏(抟):选取吞咽津液进行修炼的秘密方法来回搓揉,捏聚团弄。拣:挑选、选择。韩愈《赠张籍》诗:"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津汁,即津液。中医学名词。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津随卫气(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的悍气,属阳,主气,弥散力强,行于脉外,有温养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合与卫护肌表等作用)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见《灵枢·五癃津液别》)。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见《灵枢·决气》、《灵枢·E:问》)。汗液、尿液等多属津液所转化。《素问·汤液醪醴论》:"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又《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注》:"汗出腠(c6,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理(纹理)是谓津,液之渗于空窍,留而不行者,为液也。"从上文"半池涨落"来看,此处"津汁"当指中唾液,道家称之为玉津"。《云笈七簸》十一《黄庭内景经·黄庭》:"玄泉幽关高崔巍。"《注》:"玄泉,口中之液也,......一名玉津。"又《云笈七簸》十二《上清黄庭内景经·玄元章》:"结珠固精养神根。"《注》:"结珠,谓咽液先后相次如结珠。固精,刁:妄波。神根,形躯也。"吞咽唾液,可以"固精养神根",可见道家重视的程度,联语据此而言。秘诀:秘,秘之异体字。秘诀,秘密的诀窍。《文苑英华》九。六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被玉轴之文章,三冬遽定;穷金坛之秘诀,百战不孤。"李白《李太白诗》一卜六《送方士赵叟之东平》:"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揉抟:揉顺成团,即使"玉津结珠"的意思。揉(6),矫而正之,使之顺服。《易·系辞下》:"斫木为耜(s,古代农具,形似后来的锹,q00),揉木为耒(㈦,古代翻土耕地的工具,耜为铲,耒为柄)。"凡使木变形,直木使曲,曲木使直,皆为揉。《汉书》五八《公孙弘传》:"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曰。"舟疗《注》:"揉,谓矫而正之也。"《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于四国。"郑玄《笺》:"揉,顺也。"顺服之也。抟(t6n):本为环绕、盘旋。《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作捏之成团解。《礼·曲礼上》:"毋抟饭。"孔颖达疏引《正义》日:"共器,若取饭作抟,则易得多,是欲争饱,非谦也。"还可读ch6n,作"摧之使紧"解。《周礼·考-EC·鲍人》:"卷而抟之,欲其无迤(订、邪行、邪倚之貌)也。"注引郑众:"抟,读为缚一如填(t6n以玉塞耳)之缚。"按于文义亦通。可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七九。【集评】《裴注》:"津汁:口液,唾液。抟:环绕、盘旋。《庄子·逍遥游》: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董案:但能解词,未能诠释句意。"徒"当为"徙"。《常注》:"半池涨落:即人口中生津的生理现象。津汁:口中津液。道家称之为玉池清水。《黄庭外景经》:玉池清水灌灵根。梁丘子《注》日:玉池清水,口中津液也。秘诀:神秘的咒诀。"董案:引据确凿,胜于他本。"半池涨落",但云"生理现象",显然未中要害。"秘诀"何以神秘,正是方术之士之诀,以为凭之炼丹、修行,便可成仙。如何"玉津结珠"、

"固精养神"正是方士"秘诀"之一。《龚注》:"拣津汁秘诀揉抟:津汁,指雨露,象征父精母汁;秘诀揉抟用神秘的方法加以揉捏;此用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董案:所见与诸家不同,然皆出言无据,全系臆测之说。"津汁"、"雨露"、以及"父精母汁",何以辗转相通,令人不能无疑。抟土之说,虽有所本,然与打算抛弃形骸,拣寻秘诀修炼玉津之语,无法融合为一。

【笺释】搏(抟)至乳洽腭(胶)融:一直揉抟到如胶似乳融洽无问。洽(q6):协调,协和。《诗·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礼·孔子闲居》引《诗》时"洽"即作"协"。融:融合,如:水乳交融。缩成寸短盈(灵)苗:浓缩成一寸许的灵气根苗。灵气,亦作精气,指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曰,达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有些学者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详见《管子·内业》等篇)。东汉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也认为精灵之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

【集评】《裴注》:"灵苗:即灵草、仙草。"董案:与"玉津"结珠"脱钩,不足为训。《常注》:"灵苗,灵异之幼苗。"董案:此说亦通,但"灵异"终不如"灵气"为愈。《龚注》:"抟至乳洽胶融,谓揉合适度;缩成寸短灵苗,意即赋予灵根,有了生命。"董案:"揉合适度",尚可。"有了生命",欠佳。神奇变化之意,无从表现。且与上文"既叨和气氤氲、日父日母"意义重复。

【笺释】姬(妪)煦廉卵:靠天地爱抚养育这幼小的生灵。妪,温和、和悦。煦,日出温暖。合为妪煦(yx):也作煦妪,则为爱抚养育的意思。《礼记·乐记》:"天地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孔颖达疏:"煦妪覆育万物者,天以气煦之,地以形妪之。是天煦覆而地妪育。故言煦妪覆育万物也。"鹿(m)卵:鹿,同麂,即小鹿。亦为小兽的通称。卵,鸟卵。摩卵,泛指幼小生灵,此处代指"灵苗"。《礼记·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摩卵。"孔颖达疏:"士不取摩卵者,麝乃是鹿子之称,而凡兽子亦得通名也。卵,鸟卵也。春方乳长,故不得取也。"

【集评】《裴注》:"妪煦:生养抚育。"《常注》:"妪煦:天地养育。天降气以养物谓之煦,地赋物以形体谓之妪。麂卵:魔,同摩,小鹿;卵,鸟卵。《礼记·曲礼》(引文及孔疏均已见于前,从略)。全旬谓天地养育幼小。"董案:释词引证,明确有据,惟旬意理解过泛,未能扣准"灵苗",上下文意不畅。《龚注》:"妪煦麂卵:妪煦,养育:麂卵,鹿的幼儿。《礼记·曲礼下》:士不取麂卵。孔颖达疏:麂乃鹿子之称,而凡兽子亦得通名(麂卵)也。"董案:误注。麂,音,鹿科动物,小型鹿类,并非鹿子(小鹿)。摩卵,乃鸟兽之幼的泛称,不能释为"鹿的幼儿",引文不全,把"麝卵"作为"兽子的通名",不对,宵

只能是"麝"(麂),不能把卵生的鸟类和胎生的兽类混为一谈。

【笺释】倏幻改绀鬟(发)珠眸:忽然幻化变成发色天青、眼如明珠的仙家佛祖。倏(sh),又作"倏""像",原义为犬疾行。见《说文·犬部》。引申为疾速、忽然。如:别后倏已半年。《楚辞·九歌·少司命》:"倏而来兮忽而逝。"幻改:变化改成。幻,变化。如变化莫测。张衡《西京赋》:"奇幻僬忽,易貌分形。"绀发:天青色的头发。绀(96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鲰(z,也是深青透红的颜色)饰,红紫不以为亵(x6,便服、内衣)服。"佛教传说如来毛发为绀琉璃色,故名。也称绀顶。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阳门饰毫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后来泛称道士姿容,如唐白居易《长庆集》六九《毛仙翁》诗:"绀发丝并敏,龆(t60,童子下垂之发,髫之俗字)容花更妍。"又《李群玉诗集》上《玉真观》:"高情帝女慕乘弯,绀发初簪玉叶观。"皆指男女道士而言。珠眸:眼睛明亮如珠。眸(m6),眼珠,也指眼睛。《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九《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古本作"牟",汉人加目作"眸"。绀发明眸,有如"仙风道骨""庄严法相"之类表示"超凡入圣"的外在形象。本不限于如来一身,但因如来具大法力,绀发又来自佛家传说,故谓即指如来亦可。

【集评】《裴注》:"绀发:佛教传说如来毛发为绀,玻璃色。珠眸:美丽明亮的眼睛。"董案:"玻璃",本为"琉璃"。"琉璃",也作瑁璃。为天然的各种有光宝石。本名璧流离,后省称琉璃、流离。《汉书》九六上《西域传》:"扁(1)宾(汉代西域国名,梵语迦湿弥罗)国......出......璧流离。"《注》引孟康:"流离青色如玉。"又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唐代称为玻璃,宋元以来称为宝石。与今之所谓玻璃不同。"绀"字后之逗号实为多余。"珠眸:美丽明亮的眼睛",未能注出具有无边法力的宝相特点,容易造成为形容一般美女的错觉。《常注》:"倏:忽然。幻改:幻?

绀发珠眸:代指释迦牟尼佛。据《大般若经》卷三百八十一载,佛生来容貌超凡,有八十种好,第三十六种好为眼睛清白分明,第四十种好为头发修长,稠密绀青。全句谓变得有释迦佛的广大神通。"董案:注意引证,力求出言有据,正确。然而仍有偏颇,从上下文意考察,确实幻想修炼得道,以便具有神通改造世界。然所炼之道,"玉津结珠",明属道家。绀发,并不仅限于如来,然尚和如来有关;珠眸,与"清白分明"(清白,当是青白)并无任何联系。所以,此处用特指不如用泛指,泛指仙家佛祖之流即可。三教合一,作者思想本来如此,联语中已有多处流露。故结语改作"全句谓变得有释迦佛般的神通"更为恰当。《龚注》:"倏幻改绀发珠眸:倏,顷刻,迅速;幻改,变成;绀发,青而带光泽的头发;珠眸,两眸如珠。谓经过抚育,迅速变成一个英俊的少年。"董案:倏,释作表示时问短暂的"顷刻"(片刻),不妥。绀,是天青而透红色,不是青而带光泽。句意更误,是修炼成得道之躯,不是父母生育养成的英俊少年,因为英俊少年毕竟属于凡夫俗子,不能具有改造世界的神通法力。

【笺释】速(远)从三百六度中,握斧施斤,舆(与)渠镐(镌)囫圃(囵)没亵(窍)混沌:远从高天之内挥动神斧,给他凿开整个儿不开窍的混沌世界。三百六度:三百六十度,指圆,代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文选》汉班孟坚(固)《西都赋》:"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唐吕向注:"言建宫室,方圆取象天地。"圆,又作"圜"(v6n),亦指"天体",《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他如"圆象"、"圆精"、"圆苍"、"圆灵",都是指天。斧、斤:都是斧头。《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握,执持。施,运用。与:给予。《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辞。"《孟子·离娄下》:"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此外,还可以作"援助"解。《国策·秦策一》:"不如与魏以劲之。"高诱注:"与,助也。"也可以作"替"或"为"解。《孟子·离娄上》:"所欲,与之聚之。"还可以讲作"同""跟"或"参预"(与音yQ),但都不如"给予"在此处显得主动、自豪。渠:第三人称代词,他。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杨万里《鸦》诗:"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复小卢胡(同胡卢,喉间的笑声)。"此处指代"混沌"。瑞(镌)Cn,凿,刻。《淮南子·本经》:"镌山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囫囵(囵)(h n):亦作"浑伦""鹘沦",本来是说浑然一体,不可剖析,一般用来形容整个儿的东西。《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李实《蜀语》:"浑全日囫囵。"如:囫囵吞枣。没寂混沌:混沌,亦作浑沌,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又可解作无知无识的样子。寂(qS),窍之本字。孔穴。如:七窍,即指耳、目、口、鼻七孔。没窍混沌,语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僬,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僚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之说显然带有寓言性质,此处巧用其典寄托改造混沌世界的愿望。

【集评】《裴注》:"渠:他。囫囵:完整。浑然一体。窍:眼孔。没窍混沌:见《庄子·应帝王》(引文见前,从略)。"董案:注"窍"为"眼孔",有歧义,可误解为只是眼之孔,仍应注为"孔穴"。没窍混沌,但引出处,未详使用之义。《常注》:"三百六度:三百六十度。指浑圆的三百六十度中。渠:它。没窍混沌:《庄子·应帝王》:(董案:引文与前同,惟中央之帝误为中央地,混沌作浑沌。)全句意取毁坏这没窍混沌之地一意而用之。"董案:"浑圆的三百六十度中",未能明示天宇之意。《龚注》:"远从三百六度中,握斧施斤,与渠凿没窍混沌:三百六度,指周天三百六十度,即天宇;斧、斤,皆伐木的工具;渠,它;镌,刊的异体字,凿平或铲除;囫囵没窍混沌:《庄子·应帝王》(董案:引文同前,惟倏作倏,且无尝试凿之及七日等字样。)。意思是,凭着新生的力量,要把这黑暗(囫囵)愚昧(没窍)的世界(混沌),予以铲除。"董案:大体尚是,可惜多不精确,如斧头不只是"伐木的工具",凿之为用不仅限于"凿平",凿开、凿通亦可。"铲除世界",词语搭配不当。至于分别把"囫囵""没窍""混沌"落实为"黑暗"、"愚昧"和"世界",未免过于拘泥,反而觉得牵强。【章法】承思虑放开之后,划然忽变轩昂,慨然提出改造混沌世界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理想。由听觉入手展开江村晚晴的热闹景象,于是听物类之喧嚷,纵情性之飞扬。忽又由动而静,由外而内,凝神久坐,内省参禅,冀凭道家修炼功夫,获得神通变化,从而大展身手,彻底改造混沌世界。想象奇特,境界恢宏。语言融雅俗于一一炉,且以飚风扶摇之势喷薄而出,足以使人眉飞色舞,心荡神移。化幽壑哀怨为九霄雷震,洵是奇文。

【简析】至此为上联第五段,上联至此收结。《联稿》本眉批云:"五段直至末幅。痛大收场,而气盛言长,一气贯五六七行,有风利不得泊之势。此何等魄力、何等学力耶。"《龚注》小结云:"盈腔悲愤,愿成另一化身,握斧施斤,消灭黑暗愚昧的旧世界。"董案:其实中心在于表达作者对学校和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强烈憎恶,表明自己坚持志节的坚定态度和改造现实的远大抱负。又分三层:第-层,先揭露旧制学校教育的反常实质,拘辱士人,桎梏性灵,抓住要害,一针见血。进而揭露由此造成的荒谬现实:懵懂自吉,伶俐自凶,吉凶颠倒,违悖常理。于是表明态度,以暴制暴,敌对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充分突出对照的焦点,从哲理的高度进行准确的概括,加以形象鲜明,情感炽烈,俗语雅言,熔为一炉,确有言约意丰、言近旨远之妙。第二层从自身的为人和遭遇的困厄揭露牢骚不平,却借为临江城楼拟写楹联的机会,从痛苦的熬煎中磨炼自己,净化心灵,从而表明自己修身自持的坚定态度。语调由沉重转为轻快,感情由抑郁转向开朗。造成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文势和境界。第三层忽然有会于心,应许个性飞扬,从而参悟禅机,盼望修炼有诀,获得神通,彻底改造无知无识的混沌世界。中情奋激,迫出异想天开,现实主义的苦情壮志,顿时焕发出浪漫主义的奇光丽彩。无怪乎《联稿》本《眉批》要由衷地赞叹:"光怪陆离。每发一论,造一句,均千锤百炼而出,为人意想不到之处,奇情怪状,令人惊叹欲绝。至其大气之磅礴,思力之沉厚,乃关天授,非人力也。"只是末两旬应当改为:"虽云天授,实乃人力为之"。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7:16 | 只看该作者
下联


蒙有倾淮渍、溢漉清之渡,堆衡凝、蜃泰岱之愁。

【译意】鄙人拥有灌注淮河、演水,溢出沪江、大川的眼泪;堆满南岳衡山、压平岱宗泰岳的苦愁。

【笺释】蒙有:我有。蒙,称呼自己的谦逊说法,如说"下愚"、"鄙人"。《文选》张衡《西京赋》:"蒙窃惑焉。"李善注:"蒙,谦称也。"倾:倒坍,倾覆。范仲淹《岳阳楼记》:"樯倾楫摧。"刘向《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引申为倒出。如"倾注""倾盆"。此处作"倾注"解,义为灌注、倾泻。郝经《葡萄》诗:"一派玛瑙浆,倾注百千瓮。"淮演(6n):淮河和演水。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入洪泽湖。演水,古时的2条河,为汝水的岔流。《尔雅·释水》:"水刍汝出为渍"。即今河南郾城、商水问的沙河。溢(v):水满外流。郭璞《井赋》:"挹之不损,停之不溢。"渲演(沪渎)(d【):古称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为沪渎,因当地人用"扈"(捕鱼的竹栅,就是现在的"簖")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栅,音zh6,又读sh(n,栅栏。簖,音d6n。也可分别解释:沪,即后来移指今上海市市区内的吴淞江。渎,大川。《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即泛指下游入海的大河。此处用夸张手法极言眼泪之多。

【集评】《裴注》:"淮潢、沪渎:皆水名。"《常注》:"蒙:我的自称谦词,犹言愚。张衡《西京赋》(引文及注同前,从略)。倾:倾倒。淮酒:指淮河大堤(见《诗·大雅·常武》)。溢:水满外流。沪渎:水名,古称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为沪渎。上海称沪渎,简称沪,即由此得名。"董案:《诗·大雅·常武》:"铺敦(屯)淮演。"李善注:"淮演,郑大防也。"防,堤岸。《常注》言之有据,可备一说。然既释倾为倾倒,则倾倒而出的当是水而不是堤岸(坍塌)。从句法上看,衡岳与泰山并峙,都是山,这里淮滇与沪渎并列,也当都是水。《龚注》:"蒙有:蒙,古作我字解。蒙有,即我有。张平子(即张衡)《西京赋》,蒙有惑焉。《文选》李善注:言我不解何故。淮渍:淮,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入洪泽湖;溃,汾水,在河南南阳附近,为汝水支流。沪渎:吴淞口下游,近海一带的古称。"董案:"蒙有惑焉",《文选》作"蒙窃惑焉"。引注但"言我",未引"谦称也",稍感不足。汾,不与渍通。

【笺释】堆:累积,堆积。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堆金积压成何济?"衡搬(岳):衡山,五大名山之一,列为"南岳",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最。蟹(压):压平、压碎。泰岱:泰山。古称"东岳",一一称岱山、岱宗。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有南天门、曰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俗语"泰山压顶",今则日愁压泰山,与愁堆衡岳一一样以夸张之语极言苦愁之重。

【集评】《裴注》:"衡岳、泰岱:皆山名。"《常注》:"衡岳:南岳衡山。泰岱:东岳泰山,又称岱宗。"《龚注》:"衡岳:南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泰岱,即东岳泰山,亦称泰岱。"董案:诸注均未言"岱宗"之故。岱,本为泰山别称,古代以为它是诸山所宗,故称"岱宗"。《书·舜典》说舜曾巡守到岱宗,《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登岱宗,皆指此。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岳,高大的山。【章法】起便以夸张铺垫之法极言眼泪之多,苦愁之重,总领下联。从主观感受落笔,顿露浪漫光采,与上联从客观景物入手,正好相映成趣。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7:48 | 只看该作者
满腔怪怪奇奇,悉属戕心涕泗。

【译意】满腔怪异念头,奇特想法,全部都缘于感到利刃穿心的泪水鼻涕。

【笺释】怪怪奇奇:本是状物之词,借代所指之物。本意是奇特而不常见的或罕见而出人意外的。这里用来形容和指代的应是念头和想法。如上联之"葱葱郁郁",用来形容和指代景物或气象一样。悉:全部。《国策·韩策一》:"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聊斋志异·黄英》:"筑墉四周,悉种菊。"属(属):系;是。如:查明属实;事属可行。戕(qang):杀害、残害。《左传·宣公十八年》:"邾(古国名,即邹)人戕郜(c6n9,古国名)子于郜(其地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东)。"戕心,意即伤心。涕(t):眼泪。泗(s):鼻涕。《诗·陈风·泽陂》:"涕泅滂沱。"毛传:"自目日涕,自鼻日泗。"

【集评】《龚注》"戕心:伤心、痛心。以上说含冤入狱,我有倾河渎之泪,压泰岱之愁。这些怪怪奇奇的现象,痛心得使人涕泗交流。"董案:把"怪怪奇奇"属之"现象",不妥。上联"四顾"的是客观环境,这里"满腔"的只应是内心世界。内心的苦愁愤慨虽然是"现象"引起的,但不宜用"现象"取代"念头、想法",联语中奇特、罕见的想象和见解,正是"怪怪奇奇"的绝妙注脚。《常注》:"属(zh口):聚集。涕泗:涕泪。"董案:属,音zha(与音sh=时不同),作"集合"解。《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常注》言之有据,别是一解。《裴注》:"涕泗:眼泪。"董案:此注无分目、鼻,虽不精确,亦可通。

【章法】由形而实,从愁泪之多导出愁泪之源,满腔怪异念头,皆由伤心所致,足以引人注目,为展开满怀心事作了良好铺垫。

念鼗凫謦土,到孟膺符,轼辙挥毫,焉捞弄墨。

【译意】从头想来,蚕凫开拓了蜀国土,刘孟领受了天命符,轼辙挥动了羊毫笔,马扬摆弄着砚盘墨。

【笺释】蠹凫(蚕凫):蚕丛、鱼凫(【),古代传说中蜀国的两个国王。李白《蜀道难》诗:"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文选》左太冲(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北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日:蜀王之先名蚕丛、拍漫(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故日兆基于上代也。"《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榔,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梆为纵目人冢。次王曰柏灌,次王日鱼凫。鱼凫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兽(启):开。土:国土、疆土。句谓蚕丛鱼凫相继开辟了蜀国的疆土。

【集评】《裴注》:"蚕凫:古帝名。"《常注》:"蚕凫:蚕丛及鱼凫,古代蜀国两个国王。启土:开国。"《龚注》:"蚕凫启土:蚕、凫,蚕丛、鱼凫二人,皆古蜀国帝王;一说,蚕凫系两个古国名。肩土:开疆辟土,建立国家。"董案:诸注之中,惟《裴注》未及"蜀"字,不当。联语此处全用人名,与上联全用地名相对,因此,"一说,蚕凫系两个古国名",大可不必入注,以免滋生疑惑。

【笺释】到(刘)孟:刘备和孟知祥。刘备(公元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公元221~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幼贫,与母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来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孟知祥(公元874~934年),五代时后蜀国的建立者。字保胤,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李存晶称帝,用他为太原留守。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攻灭前蜀后,乃为成都尹,充西节度使。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攻杀东川节度使董璋,次年为东、西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公元934年)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膺(yng):受。《后汉书·班固传》:"膺万国之贡珍"。符:即符命。古时以所谓"祥瑞"的征兆附会成君主得到天命的凭证,叫做符命。班彪《王命论》:"(刘邦)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哭,以彰赤帝之符。"句谓刘备、孟知祥先后领受了上天的符命成为蜀国的君主。

【集评】《裴注》:"刘孟:指刘备与孟昶。膺符:指刘孟在蜀地称帝事。"董案:孟昶(chng)(公元919~965年)孟知祥第三子,初名仁赞,字保元。知祥据蜀称帝,以昶为皇太子。虽继位为后蜀国君,且能抑制权臣,加强集权,悉有前蜀故地,其后但好游宴,不务政事。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兵入蜀,昶兵败举州降,死于开封。与开国之君不能相提并论,谓之"膺符",未免拟于不伦。《常注》:"刘孟,三国时蜀汉刘备,五代时后蜀主孟知祥。膺符:即膺鲧受国,谓受上帝之符命,应运而兴。"《龚注》:"刘孟膺符:刘,指三国时的刘备;孟,指后蜀孟知祥。膺,承受:符,天帝的符命。封建帝王,谓承天之命,以临下民。"董案:从诸注内容益可证《裴注》注为孟昶之误。

【笺释】轼辙(轼辙):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散文家苏洵的儿子。四川眉山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与兄苏轼同为嘉佑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旧时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挥(挥):舞动,摇动。毫:毛笔。《文选》陆士衡(机)《文赋》:"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纂文日:书缣日素。"又:"或含毫而邈然"。李善注:"毫,谓笔毫也。"挥毫:用笔从事著作。焉拐(马扬):司马相如与扬雄,都是汉代善作辞赋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前179~前7年),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以病免。去梁,从枚乘等游,时作《子虚赋》、《上林赋》为武帝所赏识,用为郎。曾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扬雄(前53~后8年),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曾作《剧秦美新》以谀王莽。以文章名世,后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转而研究哲学、语言。明人辑有《扬子云集》。弄墨:玩弄笔墨,与"挥毫""弄笔""弄翰"同义,犹言执笔。含有以笔墨为游戏的意思。成语舞文弄墨,则更含有颠倒是非的意思。此处但云执笔写作,不含贬义。

【集评】《裴注》:"轼辙:苏轼与苏辙。马扬:司马相如与扬雄。"《常注》:"轼辙:苏轼、苏辙兄弟。马扬:指司马相如、扬雄,均为汉代著名文学家。"《龚注》:"轼辙挥毫: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二人皆北宋文学家。挥毫,谓执笔为文。马、扬弄墨:马、扬,指汉代词赋家司马相如和扬雄。弄墨,舞文弄墨,与挥毫同义。"董案:"弄墨",惟《龚注》有解。"与挥毫同义",语有分寸,排斥了贬义。

【章法】标明开始展露满腔奇思怪想的具体内容,以"念"字领起蜀中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赫赫声名,昭著于世;典型意义,十分突出,为下文评断奠立了牢固的基础。上联环视景观,此则巡阅人物;--贝横列,一则纵览,交相辉映,自成佳趣。从句法研究,此处如换成"念土启蚕凫,符膺刘孟、毫挥轼辙、墨弄马扬",则与"看南倚艾村,北搴莲盖,西撑鹤岭,东厂牛栏"对仗更为工整,但平仄不协,如把"刘孟"句置于"蚕凫"句之前,"轼辙"句置于"马扬"句之后,则平仄均协,不知作者当日何以不计及此,岂为时仓猝之故耶!然即使如现状所示,句自成对,也可与上联算作宽对。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8:08 | 只看该作者
浅涓滴文章勋绩,遂销残益部菁摹。

【译意】(他们)少许表露,略微散播,经国的文章,开基的功绩,于是消失尽四川全境的所有精华。

【笺释】波(泄):泄漏、散失。《管子·君臣下》:"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涓滴:小水点。杜甫《倦夜》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多用以比喻极小或极少量的:东西,如涓滴归公。文章:本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古时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后用来指文辞,也泛指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楚辞·九章·桔颂》:"青黄杂糅(6混杂),文章烂兮。"《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而曹丕之《典论·论文》则云:"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社会功能作出高度评价。联语本此而将文章与开基立国的勋劳功绩相提并论。勃(勋)绩:勋,大功劳;绩,也是功劳。勋绩,即功勋劳绩。《书·大禹谟》:"其克有勋"。《诗·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文章勋绩:分承上文"轼、辙、马、扬"与"蚕、凫、刘、孟"。

【集评】《裴注》:"涓滴:点滴的水,晋李顺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董案:引文未注篇名,释词限于本义,未作引申。《常注》:"泄:漏,减少。涓滴:喻指极少。:丈章勋绩:立说、垂制方面的供献。是从文章,经国之大业(《典论·论文》)的观点而言。《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董案:文章应与勋绩并列,始与上文相应,释若日文章的勋绩,于义有偏。"供献",当为"贡献"。《龚注》:"泄涓滴文章勋绩:发挥了些许文章的力量。"董案:释"泄"为"发挥",译"勋绩"为"力量",都嫌不确。与《常注》同样以文章为中心词,使"勋业"从属于文章,承一有偏。盖"蚕、凫、刘、孟"与文章并无多大关系,而开基立国("启土""膺符")与"勋绩"正好相称。故勋业当与文章并立,照应才算全面,不至顾此失彼。

【笺释】遂销(销)残(残)益部菁华:遂,就,于是。《左传·僖公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亦可作"竟"解。《汉书·爰盎传》:"已而绛侯望盎曰:吾与汝兄善,今儿乃毁我。盎遂不谢。"销,通"消"。消散、消失。《庄子·NGH)):"其声销,其志无穷。"残:伤害;毁坏。《左传·宣公二年》:"残民以逞。"也可解作"剩余"、"将尽"。陆游《冬夜读史有感》诗:"短檠(qn9灯架,借指灯)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益部:益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故称益部。辖境远及云、贵、甘、陕、鄂部分地区。东汉兴平中治所移成都,辖境渐小。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蜀郡。唐武德至开元,北宋太宗时,曾先后改蜀郡、成都府为益州。州境有成都平原,自汉以来,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诸葛亮《隆中对》誉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菁华:即精华。《晋书·文苑传序》:"《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句谓益州的精华于是(或"竟自")就消失殆尽了。有不足之意。

【集评】《裴注》:"益部:即益州。在四,为古建置。"《常注》:"销残:因减少而残缺不全。益部:即益州,指四川。"《龚注》:"消残,这里引伸为全部写出。益部:四古益州之域;部,地区。两句说,写尽了蜀中的胜概。"董案:益部,即益州,在四,诸注俱然,但都略去出处,语焉不详。《龚注》直云:"部,地区",于说无据。部,旧时按察区域名,亦即分部按察,比较接近"地区"之义,究非正解。从汉武帝设置十--N史部来解释,确凿有据,比简单释为"地区"更为恰当。"销残","因减少而残缺不全",或"引伸为全部写出","写尽了蜀中的胜概",都与上文缺乏联系,从肯定语气来理解,尤欠斟酌。上举诸位前人的文章勋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蜀人甚至引以为荣,联语作者惨遭冤陷,怨愤所激,偏不作如是常人之想,偏要和一般但知艳羡推崇者相反,发出"世无英雄"的伤感和喟叹:就这几位人物的点点发泄,四的精华就消失殆尽了!可见其对"继者无人"的感慨,也可见其期盼之殷和自视之高。"涓滴""销残""菁华",感情倾向非常明显,正是"满腔怪怪奇奇"的具体展现。诸注望文生义,臆测武断,未免偏离主旨。

【章法】下联至此为一层,以满腔不同流俗的见解为中心,从泪多愁重引出奇思异想,列举蜀中风流人物而作出评议,抒发感叹。即由总叙到分承,又由分承到小结,意脉贯穿,层次井然。从此一发舛而不可收,有如启闸泄洪,一泻千里。《联稿》本眉批云:"绝大议论,绝奇思想,出之无穷,通皆未经人道。"正可移来此处作绝妙注脚。其实作者"满腔怪怪奇奇"的想法在上联中早有表露,至此不过明白揭出而已。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9:05 | 只看该作者
逼狭河山,怎孕育皋、夔、契、稷!

【译意】狭狭窄窄的国土和疆域,怎能哺育长成皋、夔、契、稷等杰出人物。

【笺释】逼狭:局促狭隘。逼:狭窄;局促。《淮南子·兵略训》:"是故入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多余地)。"高诱注:"逼,迫也。"迫,狭窄。《后汉书·窦融传》:"西州地势局迫。"窄:狭隘,狭小。陶潜《杂诗》:"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河山:亦作山河,指大山大河,亦指国土、疆域。钱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诗:"诸侯持节铖,千里控山河。"皋:皋陶(960y60),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也称咎繇,偃姓。见《书·舜典》、《史记·五帝纪·舜》、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二《咎繇》。夔(kD:人名,尧舜时乐官。《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孔子,舜时的乐官夔是否只有一足,孔子说:"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若夔者,一而足(够)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脚)也。"意谓一夔已足,不必多求。契(x杏):亦作懊、离。传说中商的始祖帝喾(k厶)之子。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有四妻四子:姜螈(y6n)生弃,是周族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神话传说契为简狄吞玄鸟(燕)卵所生。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神话传说有邰(t6)氏之女姜螈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名弃。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周族认为他是开始种稷(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一说为黍的一个变种,一说为粟,即高粱)和麦的人。《礼记·祭法》:"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孔颖达疏:"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四人皆传说中开辟古代文明的伟大人物。

【集评】《裴注》:"皋、夔、契、稷:古代四位贤臣。"《常注》:"逼狭:狭窄。皋夔契稷:上占时代四位名臣。皋,传说在舜时掌刑狱之事;夔,为舜时(一说尧时)为乐正;契,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稷,于颛顼(zh(3n x)之世举为田正,始教民稼穑,天赖其功,尊而为神(见《史记·五帝本纪》)。"《龚注》:"逼狭河山:谓四川僻处西陲。皋、夔、契、稷:皋,皋陶,舜时(一作尧时)刑官:夔,舜时乐正;契,亦作楔,舜时教化之官:稷,即后稷,舜时农官,传说系周代始祖。谓四川僻处边陲,不曾出现过皋、夔、契、稷这般伟大人物。"董案:诸注详略不一,所指皆同,惟《龚注》点明了句意,只是未尽其妙。"僻处边陲"与"逼狭河山"毕竟语意有别。"逼狭"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正好相反。"4-,4,四川,怎出得了大人物!"对夜郎自大者(-A可说是那时的~种"盆地意识")实不啻当头棒喝。其实河山又何罪之有,须注意Y,-之音。毛泽东《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看似怪罪山水、华陀(名医),实则暗示瘟神为害,罪在剥削制度,是以地不能尽其利,人不能尽其才。此处用意正与之相同。意在旁敲侧击,引人深思个中原由。

【章法】紧承上文,直抒感叹。上句从人杰"到"地灵",此则从"地不灵"说到"人不杰",扳复强调,感慨良深。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0:59:52 | 只看该作者
俯吟郗刽栈,除拾遗外,郊寒岛瘦,缝凄煞峡岛巫猿。

【译意】低头吟咏,唉声叹气地想到了剑的栈道,(诗歌的作者)除著名的杜甫之外,孟郊风格的寒涩,贾岛意境的孤峭,终归是凄凉的巫山峡谷的鸟泣猿啼,(使人哀伤无已)。

【笺释】俯:低头。吟,吟咏,作诗。《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成玄英疏:"行则倚树而吟咏。"郗:欷之异体,即:欷欺(xTx),亦作欺欷。叹气、抽噎的声音。《离骚》:"曾欺欷余部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楚辞·九章·悲回风》:"曾欺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王逸注:"献欷,啼貌。"剑栈(剑栈):剑门栈道。剑,即剑门关。唐朝设置。即今四川剑阁东北的剑门关。因大剑山、小剑山峰峦连绵,下有隘路如门,故而得名。地势险要,为古代戍守要地,以"剑门天下险"闻名,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栈(zh6n),凡用竹木编组或阁架而成的皆谓之栈,这里指栈道。又名"阁道"。我国古代在今川、陕、甘、滇等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战国时已见修建。《战国策·秦策》:"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而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剑门关的栈道,其险可知。蜀道之难,意在言外。

【集评】《裴注》:"剑栈:即栈道。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董案:漏注剑门,求全实偏。《常注》:"剑栈:古剑门栈道。"《龚注》:"俯吟欷剑栈:俯吟,低首吟哦;欷,同唏,即唏嘘,慨叹;剑,指四川的剑门关;栈,四川古代通陕西的栈道。谓当时人们对剑门关外栈道的艰险,随时发生慨叹。"董案:如此单注栈字,好像只有通陕西的才是,不对。不如用来注"剑栈"比较妥当。"谓当时人们对剑门关外栈道的艰险,随时发生慨叹",太实。似不如慨叹蜀道难行更有内蕴。从李白《蜀道难》诗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来理解,尤佳。胡震亨日:"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笺释】拾遗:唐代谏官之名。唐武则天时设置,分属门下(左拾遗)、中书(右拾遗)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员。杜甫,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对于政治很有抱负,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可能是此处"除外"的原因所在)。安史乱中,杜逃至风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居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上表推荐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古人有以官名代指姓名的习惯,故世称杜甫为杜拾遗或杜工部。

【集评】《裴注》:"拾遗:杜甫。"《常注》:"拾遗:指杜甫。唐至德二年(757年)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龚注》:"除拾遗外:拾遗指诗人杜甫,唐肃宗时官拜左拾遗。一说指唐右拾遗陈子昂,可互参。"董案: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遭遇不幸,联语作者与之有相似之处,解者以此推论,亦无不可。然此处系列举诗人风格进行比较,陈虽能诗,其地位、影响毕竟不及杜甫,仍以解作杜甫为宜。

【笺释】郊寒岛瘦:指孟郊和贾岛诗作的风格意境寒酸枯瘦。盂郊(公元715~814年),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诗多寒苦之音,感伤自己的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长于五言古诗,与贾岛齐名。著有《孟东野诗集》。贾岛(公元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一,"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诗句"僧敲月下门"而来。著有《长江集》。"郊寒岛瘦",见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氏以为孟郊、贾岛诗的意境简啬孤峭,不够开朗发扬。后来就以此四字表示诗文中类似的意境风格。

【集评】《裴注》:"郊、岛:孟郊与贾岛,都是唐代诗人。"董案:未注"寒"、"瘦",作用不大。《常注》:"郊寒岛瘦:孟郊、贾岛,俱为唐代耳诗人,诗歌风格简啬孤峭。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龚注》:"郊寒,岛瘦:指唐代诗人孟郊、贾岛。当时人称孟郊诗寒涩,贾岛诗瘦峭。此泛指历代诗人。"董案:"泛指",推广其义,见解独到。但不如说"举出代表典型,概见其余一般"。"当时人称",比较笼统,未若苏轼之文,确凿有据。

【笺释】德(总)凄(凄)煞峡岛(、峡鸟)巫猿:总:通通、全都,一般。《文选》晋杜元凯(预)《春秋左氏传序》:"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诸凡。"凄:凄凉、悲伤。祢衡《鹦鹉赋》:"音声凄以激昂。"煞(she):表示极甚之词。如急煞,煞费苦心。凄煞,凄凉悲伤到了极点。峡鸟巫猿:峡中之鸟、巫山之猿,实即巫峡猿鸟的倒装组合。峡,两山夹水的地名。蜀中当以长江大三峡为最著。巫峡,长江大三峡之一,因巫山而得名,一称大峡,绵延约40公里,高峰海拔5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望霞峰)为最奇。《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峡鸟:鸟当指杜鹃,暗用"啼血"(形容鸟类啼声的凄苦)之典。《本草纲目》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人言此鸟(杜鹃)啼至血出乃止。"传说古代蜀国国王杜宇,于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日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杜宇与其相开明之妻私通,因自惭而逃亡,其魂化为鹃,后亦因称杜鹃鸟为杜宇,谓其啼声为"不如归去",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自居易《琵琶行》诗:"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峡鸟(啼血)巫猿(鸣哀)",其声凄苦,惨不忍闻,与"总凄煞"一脉相通。句中本无"啼血""哀鸣"字样,固然是因为联语字数限制(对仗需要)而省略,也可以说是十分讲究的"艺术空白",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体会玩味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句谓"郊寒岛瘦",诗人的声音总是和巫峡猿鸣鸟啼一样极其悲苦。

【集评】《常注》:"峡鸟巫猿:《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唐自居易游夔州作《竹枝词四首》,其一: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话。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联语意谓孟郊诗的寒酸,贾岛诗的枯寂,总使人有峡鸟巫猿哀啼那样极为凄切悲凉之感。"董案:坐实"郊、岛",涵盖不广;若云例举,尚可概见其余,始与上文"除......外"相应。《龚注》:"总凄煞峡鸟巫猿:峡,指四川的三峡;巫,指三峡中的巫峡。这里说,杜甫、孟郊、贾岛都写过不少诗篇,慨叹蜀道的艰险,使峡鸟巫猿也感到十分凄切。"董案:意若"除杜甫外,还有郊寒岛瘦......",如此理解是正确的,杜诗不应是在"总凄煞"之外。又云"使"猿鸟感到凄切,别是一解,但从句意推敲,似"与"猿鸟一样凄苦,于义为当。

【章法】上句皋、夔、契、稷,单承"勋业",句杜甫、郊、岛,单承"文章",总提分承,互为补充。出语不同凡响,实由于见解超出流俗。故队青邑驰焉匡,终最井蛙福泽。除防罹绸,惯欺陵渴鲋饿鹏。

【译意】所以卧龙这等人才,尽管得遇明主,竟奔走操劳一一世,终不如安居井底的小蛙,在无所作为中过活,坐享凡人祈求的福泽尽情受用一生。(牧民反以害民),茫茫天高地厚偌大世界,都成罗网,惯用来(逞淫威于一一时,陷入于罪)欺侮渴鲋,作践饿鹏。

【笺释】卧蘸(卧龙):旧时代比喻隐居的俊杰,此则代指诸葛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案:诸葛亮(公元81~234年),字孔明,琅讶(1angy6)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他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y)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驰(驰):车马疾行。驻(驱):鞭马前进。驰驱:策马疾驰。《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禽);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禽)。"又用作奔走效力之意。诸葛亮《出师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且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语,世人多所推崇。

【集评】《裴注》:"卧龙,诸葛亮。"董案:不及"驰驱",未免过简。《常注》:"卧龙,指诸葛亮。驰驱:供驱策奔走,即为人效劳。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驰驱。"董案:"驰驱"虽与"驱驰"同义,仍应依原文作"驱驰"为是。《龚注》:"故卧龙驰驱,终让井蛙福泽:卧龙,指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东汉末隐居湖:X县隆中,时人称为卧龙。驰驱,奔走国事。"董案:"国事"之注,实为蛇足。

【笺释】井蛙: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所居之处。"井蛙"所指者有二说:一说刘禅,一说公孙述。案:刘禅(207~271年),三国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的儿子。初由诸葛亮辅政,亮死,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威逼成都,他出降,后封为安乐公。公"tb述(?~公元36年),字子阳。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起兵,据益州称帝,号成家(取起于成都之意)。公元36年为汉军打败,被杀。《后汉书》卷五十四《马援列传》:"(马援)谓隗嚣曰:子阳,井底蛙耳。"李贤注:"言述志识褊(bn狭隘)狭,如坎井之蛙。""坎井"一作"焰井",义为废井,坏井,或写作埴井。语出《庄子·秋水》。从出处有据考虑,井蛙应指公孙述。蘸,己简化为"让。泽,简化为泽。【集评】《裴注》:"井蛙:《注》:言述志识褊狭,如坎井之蛙。"董案:《注》无出处,如何考查。应补充交代清楚,实为《后汉书·马援列传》之李贤注,见前【笺释】:《常注》:"井蛙:东汉公孙述,字子阳,曾据蜀称帝,号成家。马援称之为井底蛙。两句谓诸葛亮为蜀汉奔波,鞠躬尽萃(董案:当为瘁),在世时最终也比不上公孙述的福泽。"《龚注》:"井蛙:即井底蛙,语见《庄子·秋水篇》,喻见识短浅,庸碌无能之辈,此指蜀后主刘禅坐享帝位。有谓井蛙指公孙述者,非是。盖自诸葛亮入蜀,公孙述早已灭亡。"董案:联语对比之焦点有二:一是"卧龙"与"井蛙"对比,即才智之士与凡庸之辈对此,二是"驰驱"与"福泽"对此,即受策于人,效力奔走的劳苦与驱使别人、不劳而获的安享对比。结果是前者竟然不及后者,是凡庸之辈驱使才智之士,不劳而获者享受鞠躬尽瘁的成果。这显然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也正是作者愤慨已极的痛切之言。用过去的人物进行对比,不必受必须同时在世的限制,只要是作者所知的人物,只要是抓住了对比的焦点,作者都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比较。刘禅和公孙述都属于"井蛙"而有"福泽"者,都可以用来对比"卧龙"的枉费"驰驱"。从出言有据而言,能坐实有"井蛙"之称者,只有公孙述,而刘禅则前所未闻,《常注》之说还是言之成理的,而《龚注》的理由并不充分。只是《常注》的缺陷在于未能抓准对比的焦点。

【笺释】陲陨薤纲(阴阳罗网):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目为阴。占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周易》中有乾坤两个卦名,即是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的势力叫做乾,乾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叫做坤,坤之象为地。《易传》认为乾的作用在使万物发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彖辞)。坤的作用在使万物成长,"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易·坤》彖辞)。且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周易·系辞上》),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故阴阳可引申为天地、世界等的代称。罗网:用绳线编织成的捕捉鱼和鸟兽的工具。《淮南子·主术》:"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后以喻法网、世网、名利网等等。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十四《梦李白》:"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汉刘向《说苑·敬慎》:"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此谓天地就是一张巨大的罗网。

【集评】《常注》:"阴阳罗网:天地圈套。意谓作者在崇丽阁长联中的乾坤套。均因愤世之不平而怨天地。"《龚注》:"阴阳罗网:阴阳指天地,谓天地问布满罗网,即统治阶级的种种迫害。"董案:"天地问布满罗网",不等于"天地就是罗网"。锋芒指向统治阶级,看似突出了主要矛盾,实则所见者小,降低了从哲理上看问题的高度,不能正确反映联语作者忧愤之深。

【笺释】惯,已简化为惯。欺陵:凌辱欺侮。欺,欺负。唐姚合《姚少监集》三《寄王度居士》诗:"天公与贫病,时辈复轻欺。"李翊(v1)《俗呼小录》:"见陵于人为欺负。"陵:欺侮。《左传·昭公元年》:"无礼而好陵人。"渴鲥(鲋)(口):即涸辙之鲋。《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日: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日: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鲋:小鱼,即鲫鱼。或谓土附鱼,后因以"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镁鹏(饥鹏):鹏,传说中最大的鸟,由鲲变化而成。《庄子·逍遥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后多用鲲鹏比喻非常杰出的人。"饥"为作者所加,与"渴"互文见义,作用相同,都在突出困迫难堪之境遇。语亦有自,盖从"饥鹰"移植而来。北魏卢昶的绰号即为"饥鹰侍中"(见《魏书·常山王遵传》附拓跋晖),谓其贪婪,用意与此不同。又曹操谓待吕布如养鹰,饥可为用,饱则扬去。句谓小如鲋鱼,大如鹏鸟,都处,疗?

在难以维持生活的窘迫境遇之中,造化惯以为常地欺负他们,凌辱他们。用以比方大大小小的人物,都身陷罗网,难逃厄运。即《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喻轻贱无足道的东西)"的意思,其愤慨已远远超出一己不幸的范围。

【集评】《裴注》:"渴鲋:饥渴的鱼。"《常注》:"渴鲋:即涸辙之鲋,失水处于干涸车辙中的鲋鱼(典出《庄子·外物》)。饥鹏:饥饿的鹏鸟,不能远举高飞。喻遭遇困境。上两句谓,天地不仁,惯于欺凌处境困难的人们。"董案:凌、通陵。欺凌,即欺陵。"人们",未见出"鲋"和"鹏"的用意。《龚注》:"惯欺凌涸鲋、饥鹏:涸辙的鲋鱼,饥饿的鹏鸟,喻弱小者。"董案:"欺凌涸鲋",原文作"欺陵渴鲋"。以"鹏""喻弱小者",未必妥当。仍应从贤愚大小都遭迫害来解释。

【章法】行文至此为之一顿。"念"中所列举的人物,无不遭受欺凌,命途多舛。善于运用典型,突出对比,令人为之叹息不已。英雄造峙势耶?时势造英雄耶?属罔滔滔汩汩,匪朝匪夕,要漂零萍梗何螂?

【译意】是英雄造就时势呢?抑或时势造就英雄昵?因问大江流水,这样滚滚滔滔、汩汩有声、不分昼夜、奔流不停,可要把那断梗浮萍的游予漂泊到何方?

【笺释】英雄:杰出的人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曹操)从容谓先主(刘备)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睛势(时势):时代的趋势;当时的形势。《国策·齐策五》:"倍(背)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英雄造时势,肯定的是杰出人物的主观能动性;时势造英雄,肯定的是时代趋势的客观制约性。联语作者由于愤慨已极,似乎对二者都表示怀疑,流露出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特殊心态。借此发问,引人深思。

【集评】《龚注》:"英雄造时势耶?时势造英雄耶?前句谓真正的英雄能改造社会;后句谓社会的变革能造就出英雄。作者悲愤之余,对二者都表示怀疑。"董案:把"时势"引申为社会的变革与改造,义亦口通。

【笺释】焉(为)(w6):因。朱熹《读书有感二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问,即因此发问。滔滔:水流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水势盛大。《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又《小雅·四月》:"滔滔江汉。"汩汩(9口g0):水流的声音,又水急流的样子。《文选》木华《海赋》:"法法(hang h6n9波浪汹涌貌)汩汩。"刘良注:"腾涌急激貌。"李善注:"波浪之声也。"枚乘《七发》:"混汩汩兮。"吕延济注:"混汩汩,相合疾流貌。"两义均可用,都省略了主语江水,亦可解作借以指代江水。匪朝匪夕:匪:同非。《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朱熹集传:"言石可转,而我心不可转。"匪石,谓不同于石。朝(zha):早晨。《左传·僖公三十年》:"朝济而夕设版焉。"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夕:日斜;目暮。《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匪朝匪夕:即无日无夜,句中作不分早晚、奔流不息解。漂零:亦作飘零,义同漂泊(飘泊),随流飘荡而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杜甫《咏怀古迹》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问。"又义同零落。杜甫《佳人》诗:"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萍梗:浮萍断梗的简略。萍生水中,飘泊无定;梗(茎)断无依,流离失所。故多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如曹丕《秋胡行》诗:"汛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侧倒)。"但也可用来比喻行踪无定的人。杜甫《又呈窦使君》诗:"相看万里客,同是一浮萍"。断梗,正解应为折断的蓬梗。以泛指代专指,与用峡鸟指杜鹃鸟相同,很可能是出于调整平仄的需要。断梗无依,意同飘蓬,以喻飘泊或行踪无定。《文苑英华》二六六隋尹式《别宋常侍》诗:"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十七《铁堂峡》:"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也可作飞蓬解,意为飘荡无定的蓬草,常用以比喻散乱、飘摇无定的事物。《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北齐书·颜之推传·观我生赋》:"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绑,已简化为乡。

【集评】《裴注》:"滔滔汩汨:指江河水流貌。匪朝匪夕:无终无止之意。匪,无。萍梗:浮萍与断梗随风影荡,比喻行踪无定。"董案:从匪朝匪夕引申为时间无终无止,亦通。"随风影荡"应为"随风飘荡",比喻行踪无定,不如比喻行踪无定的人们,或即游子。《常注》:"滔滔汩汩:急流之水的波浪声。此指滔滔滚滚的大江,奔流有声。匪朝匪夕:不舍昼夜,早晚不停,即大江流日夜之意。萍梗:喻行踪不定。"董案:萍梗之注,与漂零重复。《龚注》:"滔滔汩汩:水流迅急貌,即惊涛骇浪。匪朝匪夕:匪,同非,谓非一朝一夕。萍梗:飘萍断梗,喻漫无依靠的人。以上谓士人有如飘萍断梗,无所归宿。"董案:"滔滔汩汩",但注其貌,不如《常注》之兼注其声。朝夕,不同于"一朝一夕",非,否定词,不管早晨,也不管晚上,即无目无夜之意。"萍梗"之注,喻指到人,贴近旬意,胜于诸家之说。盖"为问"以下,实即对上文两问的不答之答,表达出渴望自主而又无法自主、只能听凭命运摆弄、以至前途莫测的愤懑和苦痛心情。

【章法】和上联一样,借问兴波,侧面作答,从英雄和时势的关系反复探索,前面列举的风流人物的聚焦之点于此凸现出来。英雄,是主观的努力,还是客观的促成?折射出向往成为杰出人物的理想追求,再与飘泊无依的残酷现实对照,造成感慨良深的强烈抒情效果。

【简析】至此为下联的第一段。《龚注》概括段意为:"含冤入狱,叹世途艰险,多士飘零,古今同慨。"似乎比较笼统。这段的中心内容是由虚而实地直抒胸臆,发泄牢骚。首先是用夸张、比喻的手段具体形象地突出满腔愁思,奠立了悲愤的感情基调,突出了超常脱俗的思想特点,总领下联,使读者先有完整的总体印象。然后沿着人才际遇问题的脉络逐步开展。第一步是纵观历史,评说英雄,从文章、勋业中的代表人物落笔,有很强的典型性,而用词又极有分寸,佼佼者尚且不过如此,而蜀地的精华竟已消失殆尽。作者不甘人后、雄视千古的壮志豪情已隐现于字里行间。第二步又从地理方,面找原因,慨叹逼窄的河山限制建功立业的杰出人才的发展,照应勋绩,而启人深思。第三步又从历代诗人的不幸,发出千古同悲的感触,照应文章,而扣人心弦。第四步又由分而合,高度的概括(天地不仁,难逃罗网),强烈的对比("卧龙"与"井蛙","驰驱"与"福泽"),能造成巨大的反差与普遍的震撼。然后通过设疑置问,意在引人深思。结合议论抒发感慨,寄:志于"英雄、时势",却身同于"断梗、飘萍",作者有才不能得展,反而身陷牢狱,前途莫测,种种忧思愁虑,有如地火运行,驰骤奔涌,只待喷薄而出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0:44 | 只看该作者
涉巨川耶!悦兮、惚兮、凛兮、冽兮、变酒洞兮,突漩涡兮,迤遥欧亚、迨曼奥斐兮,帝因耪雍民愚,阿因旃牖民智。

【译意】渡越这条大江!好隐约模糊啊(烟波),好惝恍迷离啊(雾霭),好寒冷可怕啊(江风),好冰冷刺骨啊(江水),好底深弥漫无际啊(潜渊),好突然急漩啊(洄流),好曲折连绵、经行欧亚、以及远远迢迢、遥达澳非(异国)啊。大清帝国致力于蒙蔽而使民愚昧,只阿附国家致力于诱导而使民聪明。

【笺释】涉:徒步渡水,用于泛指,则不限于徒步。川:水道、河流。巨川,即大江或大河。江津临江城楼下临长江。耶:表疑问语气,此处应为惊叹之语助辞。

【集评】《龚注》:"涉巨川耶:屈原流放江南,作《涉江》,记述从鄂到溆浦的经过,抒发诗人不向腐朽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钟氏涉巨川,游八极,其义盖同。"董案:《涉江》,《楚辞·九章》篇名,为屈原渡江湘,入洞庭,过枉陪(渚)、辰阳而入溆浦的纪行诗,表达了在腐朽贵族势力迫害下的悲愤心情和坚持斗争、决不妥协的顽强意志。其行程从渡江开始,故题名为《涉江》。龚注见解更为深入。向前人借鉴构思等艺术技巧,理有固至。即如上联与此对应的"者"字句式,明显脱胎于《庄子·齐物论》,但文贵出新,故运用中仍有变化。至于思想内容,作为当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前驱者之一,是否与《涉江》"其义盖同",尚可斟酌。

【笺释】倪(恍hng):模模糊糊,不易捉摸。惚(h):隐隐约约,不可辨认。《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句中形容渺渺茫茫的江景给人的感受。凛(n):冷;严冷可畏的样子。冽(怆):寒冷。凛冽:刺骨的寒冷。旬中表述江风江水给人的感受。

【集评】《龚注》:"恍兮,惚兮,凛兮,冽兮:恍惚,神志迷离:凛冽,凄凉寒冷。此写初涉巨川时情景。"董案:言涉江情景,正确。但应是从景生情,从经历而生感受。恍惚,应是烟波渺渺、雾霭茫茫的传真;凛冽,应是冷风瑟瑟、寒江凛凛的写照。《常注》:"恍惚:隐约不清,难以捉摸和辨识。《老子》二十一章:"咣兮惚兮,其中有物。凛冽本指严寒,此指风大浪险,行舟艰难,令人不寒而栗。"董案:恍惚,未明所指。凛冽,虽有所指而不尽实。

【笺释】交(ycb):深底。司马相如《上林赋》:"岩壅洞房。"李周翰注:"交,岩底也。"灏(hang)洞:亦作"洚洞"、"洪洞"或"鸿洞",形容弥漫无际的样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诗:叱陇端齐终南,灏洞不可掇。"又《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五十年问似反掌,风尘濒洞昏王室。"赛灏洞,指岩底又深又宽的潜渊,简言之,即深渊。突:一下子;忽然;突然。《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b(bn加冠)兮!"漩涡(涡):回旋的水流。句谓所涉之江,既有深渊,又有回流。寓川多险阻,跋涉艰难之意。

【集评】《裴注》:"窒灏:深邃的洞穴。"董案:此解大错。"灏洞"一词,不应分拆;"蹇灏"组词,前所未闻。《常注》:"窒灏洞;水深而广,弥漫无际。突漩涡:突然出现旋涡。"董案:漏注"蹇"字,能事未尽。《龚注》:"交漳洞兮:蹇,深入;灞洞,亦作洪洞,汹涌貌。贾谊《早云赋》:运清浊之项洞兮。突漩涡兮:突,冲过,谓冲过川上的旋涡。"董案:释"交""突"为动词,意欲强化"涉川"之"涉"。然"突"则尚可,惟"窒灞洞"之解,远离本义,殊为勉强。

【笺释】迤遭(逦)(yT D:亦作"迤逞",曲折连绵的样子。苏轼《巫山》诗:"瞿墉迤逦尽,巫峡峥嵘起。"亦指一路曲折行去。梁简文)帝《从军行》诗:"迤逦观鹏翼,参差睹雁行。"速(辽):遥、远。《苟子·天论》:"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潘岳《登虎牢山赋》:"眷故乡之辽隔。"引申为开阔。复(xang):通迥。远。《谷梁传·文公十四年》:"复入千乘之国。"《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别辈越群,绚练复绝。"李善注:"复绝,迥绝也。"奥斐:即澳洲和非洲,当时音译译名尚未统一。与欧亚并列,谓世界各国。

【集评】《裴注》:"辽复:远达。"《常注》:"迤逦:曲折连绵。欧亚:欧洲、亚洲。辽复:辽远。奥斐:澳洲、非洲未规范前的书写形式。"《龚注》:"迤逦欧亚:迤逦,亦作迤逞,曲折连绵;欧亚,欧涉,14m亚洲;辽复,二字同义,谓遥远。奥斐,澳洲和斐(1110洲。两句说,经过遥远的欧、亚、澳、非几大洲。"董案:所注略同,理解无误。遥远,不如广远。

【笺释】帝园(国):通常指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制国家。句中指644年建立的大清帝国。祷(务):勉力从事。《论语·学而》:"君子务本。"雍(y6n9旧读yang):阻塞;蒙蔽。《左传·宣公十二年》:"川雍为泽。"又:《韩非子·主道》:"臣闭其主日雍,臣制财利日雍,臣擅行令日雍,臣得行义日雍,臣得树人日雍。"民愚:使民为愚,即使人民变得愚昧。阿国:阿附之国。阿附,屈从、迎合。清朝曾以天朝上国自居,谓其他国家为从属之下邦。牖(y6):通"诱",诱导,教导,循循善诱。《诗·大雅·板》:"牖民孔易。"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铨次得十五首》之四:"出门何茫茫,天心牖其逞"。

【集评】《裴注》:"务雍:政务不明。雍,堵塞。"董案:释"务"为"政务",误。《龚注》:"帝国务雍民愚,阿国务牖民智:帝国,君主国家;阿国,某些国家。雍,阻塞;牖,窗洞,引伸作限制。两句说,世界上许多国家总使人民愚昧,智慧闭塞。"董案:此注有误。上下两句不是趋同,而是相反。民愚,民智,大异其趣。帝国、阿国,主邦与从国,地位尊卑,上下分明。而"君主"与"某些",则界限混淆,模糊不清。"雍"则蔽塞,"牖"则开明,即使牖作窗洞解,但从启户开窗体会,也不应解作"限制",只有"塞牖",才庶乎近之。从下文"乘桴"海外之出发点考察,从作者向西方求真理的进步倾向体会,上下两句,必须相反,才能相成。《常注》:"帝国:清代称自己的国家为大清帝国。务:致力,从事。雍民愚:阻塞民智使之愚昧,亦即愚民。阿国:四方各国。阿,阿附。古人以本国为中心,故称。诱(董案:原文为牖)民智:启迪民智使之聪明。"董案:此说为是。

【章法】承理想追求而展开"上下求索"的思路历程,从临江而思涉川,并从涉川之险,到涉川之得,发展自然,且描摹尽致,险则极危,得则极大,由涉Z得而生浮桴之念,于是导入下文。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1:13 | 只看该作者
含欲乘桴,而羿再掣械。

【译意】(本人)奋然振作起乘桴去渡海,然而羿募逞强,牵制(我的)船桨。

【笺释】奢:已简化为奋。乘桴(chang G):坐小筏子。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谓出访海外。

【集评】《裴注》:"桴:以竹木编成的舟,大日筏,小日桴。"《常注》:"桴,竹木所制之筏。"《龚注》:"桴,小筏。"董案:只《常注》未注大小,引文出处皆同。从略。

【笺释】羿(y):人名。古代传说中名羿的有三人,都以善射著称。一为夏有穷氏的国君,凭借夏民取代夏政,以不修民事,为家臣寒促所杀。见《左传·襄公四年》。一为唐尧时人物,其时十日并出,草木枯焦,羿射落九日。其妻姬娥,奔月为月神。见《楚辞·天问》、《淮南子·本经》及《览冥》。一为帝喾(k)的射师,见《说文》。联语中当指前者。募(60):人名。夏代寒促的儿子。《论语·宪问》:"羿善射,募荡舟。"何晏《集解》:"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促杀之,因其室而生界。募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羿募,指强有力者。

【集评】《裴注》:"羿:后羿;(董案:此处脱募字)夏臣寒促子,传说能陆地行舟。"《龚注》:"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首领,善射;募,夏臣寒促之子。二人均力士。"《常注》:"羿界:古代两人名。(见《淮南子·本经》)霁,多力,能陆地行舟。"与《龚注》皆引《论语·宪问》及何晏《集解》,见前,从略。董案:羿界,从语出《论语·宪问》考察,羿应为有穷氏之君,即东夷族首领。《常注》引《淮南子·本经》,虽亦善射,但为唐尧时人,与出处夏代不合。

【笺释】掣械(楫):掣(ch6):牵引;拽。岑参《送武判官归京》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楫,划船的短桨。《易·系辞下》:刳(k0剖开挖空)木为舟,剡(ydn削)木为楫。

【集评】《常注》:"掣楫:掣曳船桨荡舟,21船。"《龚注》:"掣,牵制;楫,短桨。谓前进中总遭到强有力者的牵制。"董案:《常注》未释使用"羿募"的含意,故正面直言"划船",然与转折之语气不协调。《龚注》以"羿界"指有力者,较有深意;释"掣"为"牵制",亦有所本,盖从"掣肘"之典延衍而来。《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鲁君太息而叹日: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后即用来比喻在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从旁牵制,如《旧唐书·陆贽传》:"若谓志气足任,方略可施,则当要之于终,不宜掣肘于其问也。"

【章法】承涉水渡江转入乘桴浮海,发展自然,而一奋一掣,对照鲜明,跌宕生姿,而感情之起伏已跃然纸上。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1:36 | 只看该作者
履徘桨案,褰裳惕惕,镯焦啪嘶,擎舵默默,勤其造栈,静其止屉。

【译意】(真好像)谨慎地行进在薄薄的冰块上,撩起衣裳举步,小心翼翼;驶过水中的礁石,提心吊胆;掌握筏上的舵柄,默不作声。(如)动求进取,当察时机,(若)静守自全,当藏屉内。

【笺释】履徘(冰):语出《诗·小雅·小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戒慎恐惧之至。如《三国志·吴志·薛综传》:"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柴檗(业业):小心谨慎的样子。《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毛传:"兢兢,恐也;业业,危也。"害怕危险,故而小心谨慎。

【集评】《裴注》:"履冰:行于冰。(引《诗·小雅·小曼》同前,从略)喻小心恐惧。"《常注》:"履冰业业、心谨慎,如履薄冰。"《龚注》:"履冰,在冰上行走;业业,谨慎貌。"理解相同,并无歧义。

【笺释】褰裳:撩起衣裳,怕水溅湿,小心举步的意思。《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郑玄《笺》云:"子若爱而思我,......我则揭衣渡溱水往告难矣。"惕惕(shng shng):形容走路身直而步快。《礼·玉藻》"凡行容惕惕"。《注》:"惕惕,直疾貌也。"又"惕,音伤,又音阳,直而疾也。"董案:此解虽言行路的情状,但与句意不侔。疑"惕惕"当为"惕惕" (惕字从易得声,惕从易得声,形近而误)。惕,才是警惕,戒惧的意思。惕惕:忧惧。《国语·晋》四:"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其义正与"业业"近同。

【集评】《裴注》:"褰裳:褰,撩起,褰裳即提起衣裳。惕惕:忧惧。"《常注》:"褰裳惕惕:有如撩起衣裳涉水有所畏瞑,有所防备。"《龚注》:"褰裳,撩起衣服,表示举步;惕惕,恐惧貌。谓行进中总是小心、恐惧。"董案:诸本所见略同,没有不解作"惕惕"的,可见《联稿》原本之"惕惕"确系误刊。

【笺释】胭(触)焦:焦应为礁,海洋中隐现于水面的岩石。触,即撞。僦曦:应为黼虢,恐惧的样子。《易·震》:"震来虢就,笑言哑哑。"

【集评】《裴注》:"虢就:恐惧貌。"《常注》:"触礁虢虢:提心吊胆,随时怕触上礁石。就髋:恐惧貌。"《龚注》:"触礁蠛蹴:害怕的样子。"董案:"焦",诸本皆作"礁","曦蹴",除《龚注》外,诸本皆作"髋黼"。

【笺释】擎(qng):举;向上托起。擎舵,即掌舵。用"擎",有用力托举的意思。默默:默不作声的样子。

【集评】《龚注》:"擎舵默默:擎舵,掌舵;默默,不出声,行舟时全,神贯注,既防触礁,也防掌舵失灵。"董案:颇能得其情味,甚是。

【笺释】勤(动)其连横(进机),静其止屉(屉):机,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又通戏(几),戏微的迹象、先兆。如见机。从动静、进止的深层意蕴考虑,此处应以时机、机会为正解。屉(t)本义为鞋子的衬底,引申为器物的隔层。如笼屉、抽屉。动、进则行,静、止则藏,屉即藏身之所。

【集评】《裴注》:"进机:箭从弦上飞出。止屉:静坐在垫子上,表示原地不动,屉,背垫。"《龚注》:"动其进机:行动时如箭在弦上,十分注意;静其止屉:屉,鞋垫。止屉,坐在马上,两足不动。意即一投足,一止步,都很小心。"《常注》:"进机:开船行进的起动机关。止屉:制动装置。屉,为鞋垫子,引申为脚踩的船闸。"董案:"机"之本义为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二砖·太甲上》:"若虞机张。"孔安国《传》:"机,弩牙也,虞,度也。"《淮南子·原道训》:"其用之也若发机。"高诱注:"机,弩机关。"引申为一切机关、机器的通称。《裴注》、《龚注》用其本义,只"发出"与"在弦"有别而已。《常注》则引申为船之"起动机关"。《龚注》承小心谨慎的语脉,《常注》重"乘桴"浮海的线索,都能释词有据,言之成理。屉(一作屉),《裴注》释为"背垫",《龚注》释为"止屉",看似引申,实为臆测。至于"坐在马上,两足不动",更觉牵强。《常注》引申为"制动装置","脚踩的船闸",显然是从配合"进机"(发动机关)而作的猜想,看似合情合理,终嫌词义无据。其实,机,可通"几",指几微的迹象;先兆。如见机,知机。也可指时会、形势。如时机;转机。《史记·苏秦列传》:"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而"动静",可指人的行止;"进止",可指人的进退、去留。则两旬的含意应该是:采取行动,注意进取机会;安静自保,留藏屉内不动。从古人看重的用舍行藏之道来理解,既于词义无碍,又利于上下文气贯通。从浮海的经历概括人生的遇合,亦实亦虚,承上启下,为下旬小结创造前提,自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藐湔瀛潢污行潦,谁拔丽抑塞稿珂才猷乎。

【译意】看待湔溉江河,有如路上低洼浅凼的积水,哪一个会注意提拔你身受压抑、出类拔萃的卓越奇才呢!

【笺释】藐:渺小:轻视。湔(en):湔水,水名。据《汉书·地理志》,源出绵厩(sT)(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绵厩镇)玉垒山,东南至江阳(4-泸州市)入长江。据《水经注》,上游出玉垒山后即注入岷江,当指今汶川、灌县问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与洛水合,当指今灌县、金堂间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清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自《水经》以后改称洛水。则《汉书·地理志》包括了白沙河、清白江、沱江。所以这三条河都分别又名湔水,而清白江段或又以蒲阳河或柏条河代之。清陈登龙《蜀水考》卷一"(都江堰)疏北流为三:......东北日新石洞口,溉导江、崇宁、九陇、漾阳、达于汉之雒,是为湔水。"此说源于《华阳国志·蜀志》:"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总上,则湔水有四。《蜀水考》卷...又云:"杂谷闹河一一一名湔水,又名沱水"。《附记》:"杂谷闹河源出紫花崖,东过杂谷厅城东南。......又南入汶江。"杂谷厅即今阿坝州理县,旧名杂谷脑,水以地名,汶江即岷江。溉(ch,又音d):水名:有三,一名浊水,即今沙河,在河南境内。一名槐河,一即今、诋河,皆在河北,与四川无关。溉,《联稿》本作"濂",当系误刊。如为湔氐,则为地名。秦始皇置湔氐县,汉改湔氐道,故城在今松潘北。名氐者,以其地为氐人所居。《史记·西南夷列传》称巴蜀及西南徼外的蛮夷都叫"氐类";魏晋以后,氐族渐渐与汉族同化,仅白马一支有后,今平武县即有白马藏人,自称不是藏人,有学者认为即氐人之后。可见作为湔氐,无关于水。查四川境内无以、诋或氐为名的河流,疑"濂"字很有可能是"漱"字的误刻。《集韵》:"暾,汶,或从赋。"汶,古作漫。《正韵》:"弥邻切,音珉,与岷通,汶江也。"《山海经》:"大江出汶水"。《舆地广记》:"汶山在茂州汶 县西北,俗谓之铁豹岭,禹之导江,发迹于此。"果如是,则文意了然无碍。潢(hang)汗(污的异体字):停聚不流的水(积水池日潢);行潦(1已):路旁积水(雨后地面积水为潦)。《左传·隐公三年》:"潢污行潦之水。"孔颖达疏引服虔注:"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污,行潦,道路之水是也。"旬谓眼界既开,则小看四川的河流不过雨后道路上的水流而已。

【集评】《裴注》:"湔诋(an zh):二:水名。潢污:即潢汗。低洼积水处。行潦:路上积水。"董案:"湔诋"当为"湔、诋"。《常注》:"藐:藐视。湔,湔江即今青白江,都江堰古称湔堰,即因之得名。、诋:、诋水,或作诋江。实即岷江,今青白江仍有支流名湔江,在灌县东北。潢污:低洼处之积水。行(hang)潦:道路上之积水。《左传·隐公三年》:"潢污行潦之水。"《龚注》:"藐湔,溉潢污行潦:藐,渺小;湔,即湔水,源出四川汶川县玉垒山;诋,诋水,在四川温江县西十里。潢污,低洼处积水;行(h6n9杭)潦,路上积水。皆喻渺小人物。"董案:"湔,诋"当为"湔、、诋"。由于湔、诋并举,故《常注》与《龚注》皆释作岷江支流,"在灌县东北"与"温江县西十里"。实则同一条河,均为岷江干流。然何以名"、抵",两注皆无确证,故疑"芪"为"、诋"实不如疑"漉"为"澉",更为妥当。"行潦"之"行",两注皆注音h6n9,即路。其实也可音xn9,《诗·召南·行露》:"厌挹行露。"毛传:"行,道也。"又《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都可音xn9。"潢污行潦"杜预注:"潢汗,停水;行潦,流潦。"《龚注》谓"皆喻渺小人物",义有不当,与下旬解释自相矛盾。在这里,"藐"之取义应从"轻视""小看"方面着眼,文意方顺。

【笺释】拔雨(尔):选拔你。拔,选取;提升。诸葛亮《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又韩愈《送温处士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尔:你。《诗·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句中实隐含自己在内。抑塞:有二义。一作"阻抑"解。如《南史·谢方明传》:"而守宰不明,与夺乖谬,人事不至,必被抑塞。"一作"抑郁"解,如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王郎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句中二义俱可适用。石蓄(囤通"磊")石可(16):磊,本为石累积之貌,磊硐:则是众多的样子,又指才能卓越。《世说新语·言语》:"其人磊碉而英多。"才猷(y6):才能和谋略。才,才能,有才能。《诗·鲁颂·嗣(n9马肥壮貌)》:"思无期,思马斯才。"毛传:"才,多材也"。猷:谋画,《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句谓(即使你气吞全蜀),哪一个又会来拔升你被阻抑着的卓越才能和博智多谋呢!

【集评】《裴注》:"磕石可:石雷同磊,礓树即磊落大方。"董案:"磊石可"只有作"众多貌"解时才与"磊落"相近,从"襟怀坦白","磊落"大方来解释时,则不同于"磊石可",故此解不当。《常注》:"拔尔句:意为振拔你屈滞的卓越才智。礓硐同磊丽,喻人之有奇才。才猷,才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董案:漏掉"谁"字,旬谓适得其反,"振拔"当为"提拔"。《龚注》:"谁拔尔抑塞、礓硐才猷乎:抑塞,抑压,阻塞;石雷硐,众多,壮大貌;才猷,奇才异能之士。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两句说,统治者把埋没的奇才异能之士看得十分渺小,岂肯予以擢拔?"董案:"才猷"释为"奇才异能",尚可,"之士",实嫌多余。"谁",本为泛指,坐实为"统治者",反无耐人寻味的意趣。这里应是乘桴浮海的感喟,承前浮海经历而来。意谓自己小心谨慎,注意行止,在乘桴中扩大了见闻,增长了阅历,"曾经沧海难为水",自然把"逼狭河山"的四川江流看作"潢污、行潦",然而谁又能够选拔提升你被压抑着的丰富而广博的卓越才智呢!《龚注》已能得其旨意,可惜与原文词句绾合不大紧密。【章法】承前写出乘桴浮海的经历和感慨。乘桴浮海,事多掣肘,全靠小心翼翼,终得大开眼界,然而无人赏识,只能慨然兴叹。【简析】至此为下联第二段。《龚注》概括段意为:"涉巨川遍历世界,强权肆暴,才士压抑,如此黑暗现实,令人感喟。"董案:这段的中心内容是由实而虚地展开想象,从涉川浮海的求索写出无可奈何的感慨。与上联同样用铺陈的手法描摹涉川浮海的具体情状,用短语韵语加强行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但又同时与上联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上联追溯江源,逆流而上;此则出海求索,顺流而下。上联轰轰烈烈,威威赫赫;此则悄悄默默,兢兢业业。可谓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增强了艺术美感。对比的运用,本段也很成功。险况和收获,帝国和阿国,谨行和不遇,都形成强烈的反差,收到引人注目的成效。行文又极有次第,由涉川而乘桴,层次井然,转折时一"奋"一"掣",收发自如,圆转流通,运行无碍。至于"迎潮竭蝎趋来,拂潮竭蝎趋去"与"帝国务雍民愚,阿国务牖民智",虽然不属于工对之列,但由于本身上下各自成对,算作宽对,也是可以的。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2:29 | 只看该作者
欺匿匿链鏊崔巍,势甚五丁手段!纽绒仁羲,静甚费蒋繇给!抽玩爻占,鸯甚谯程卜筮!在同底峥嵘脓络,庭多少豪傈獒身。

【译意】真渺小啊!只不过锤破石岩,开凿土堆,夸什么五丁力士移山的本事!只不过讲讲施仁,谈谈行义,夸什么费神蒋琬诏书的高明!只不过抽取占-,玩味卦象,夸什么谯定程颐易学的精通!在这岗底斯山的脉络如此雄伟高峻,应该有为数多少的才智出众的人物降生于世啊!

【笺释】匾匾(区区):小,少;犹如"点点""微微"。《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T丛子·论势》:"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缒(ch,锤的异体字):铁锤,通"椎"。可作动词,即以锤击物。《宋书·朱超石传》:"别裔(,携带)大锤并千余张稍(she,矛属,同槊。《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日稍,马上所持,言其稍,稍便杀也),乃断稍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稍辄洞贯三四贯。"末一锤字即为动词。鏊(凿):穿;打孔。引申作开通解,如"凿空",即开通道路。亦可解作挖;开凿。《汉书·严安传》:"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崔巍(cweD:应是崔嵬(嵬同巍,如嵬峨同巍峨),有石的土山。《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随(htt,病也。一作虺颓)"。毛传:"土山之戴石者。"一说是带泥土的石山。《尔雅·释山》:"石载土谓之崔嵬。"晋郭璞注:"石山上有土者。"

【集评】《裴注》:"崔嵬:土石山。《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陵。"董案:崔嵬,原本为崔巍,引文但及出处,未详传注。《龚注》:"叹区区锤凿崔巍:区区,微末的;锤凿,开山凿石的工具。崔巍,土石山。"董案:释锤凿为工具,作名词用,不当。

【笺释】蒋:已简化为夸。五丁: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个力士。《水经注·沔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因名石牛道。一说,秦惠王把五女嫁给蜀国,蜀王派五丁迎五女。见晋常璩《华阳国志》三《蜀志》、《碉玉集》十二《壮力》。然于此不切合。句谓"小小的锤石凿土、开通道路,夸付么五丁神力、天生无比的手段!"

【集评】《裴注》:"五厂:五个力士。传说秦惠王要伐蜀而识路,不(董案:误植,当为而不识路)于是造了五只石牛,把金放在石牛尾下,扬言石牛能屙金。蜀王负力信以为真,派五丁将石牛拉喇国,为秦伐蜀开了路。"《常注》:"五丁:《华阳国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一王死,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龚注》:"夸甚五丁手段:五丁,传说的五个力士。蜀汉谯周《蜀王本纪》:天为蜀生五丁力士,能徙山。秦王献美女与蜀王,遣五力士迎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共引蛇,山崩,压杀五丁。秦女皆化为石,而山分为五岭。"董案:诸注引述五丁记载,出处不同,所指则一。惟用"石牛道"比但云力大更有针对性。

【笺释】组绒(织):指造句构辞,作诗文。孟郊《出东门》诗:"...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仁羲(义):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标准。仁的核心是指人与人相亲,爱人。义则指公正、合理而应当从事的。费:费秫(h),公元?~253年。三国蜀汉鄙(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罗山县西)人。字文伟。与许叔龙、董允齐名。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奉命出使东吴。诸葛亮逝世后任后军师,继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六年,以岁朝大会酒醉,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死。谥日敬侯。《三国志·蜀》有传。蒋(蒋):蒋琬(wn)。公元?~246年。三国零陵湘乡人,字公琰(yn)。以州书佐从刘备入蜀,诸葛亮伐魏,驻汉中,琬留守,常足食以供军中。诸葛亮称之为"社稷之器",密表奏呈后主,谓蒋琬可付大事。亮死。乃以蒋琬为尚书令。国中新丧元帅,远近恐惧,琬举止如常,民心以定。见《三国志·蜀》本传。练榆(丝纶):见《礼·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纶也。"纶(n),较粗的丝线,或日编丝成绳叫纶。如青丝绶,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丝带。本指帝王之言被人为夸大,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如《魏书·王椿传》上疏:"宸衷恳切,备在丝纶,祗承兢感,心焉靡措。"明清内廷保存诏旨底稿的档册就叫"丝纶簿"。句谓"只不过高谈阔论些仁政义理,夸什么就是蒋琬、费神拟制的诏书诰谕!"【集评】《裴注》:"费蒋:费神、蒋琬,都是蜀汉重臣。"《常注》:"费蒋:三国时蜀汉大臣费神、蒋琬,均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丝纶:旧称帝王诏令。《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句谓费与蒋当政时总揽大权,掌纶诰之事。"《龚注》:"组织仁义,犹言高谈仁义。费蒋丝纶:费蒋,指西蜀名臣费神、蒋琬。费官侍中,蒋官参军。诸葛亮死,两人相继执政。丝纶:《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指国家诏令。这里指费蒋执行政令的才能。"董案:诸注基本相同,惟《常注》注重本义,《龚注》注重引伸。

【笺释】抽:抽签的抽,掣取。抽签,削竹为签,配以诗语,于神前掣抽以占吉凶的迷信活动。这里抽取的是爻卦而非竹签。玩:研习,体会。《易·系辞上》:"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爻(y60):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是阳爻,"一一"是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可得六十四卦。卦的变化取决于爻的变化,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又《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占(zhn):问,预测。《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是"兆")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后来也指用其他方法预测吉凶。谯(q60):谯定。宋涪陵人,字天授。生卒年月不详。少喜学佛,析其理归于儒。后学易于郭曩氏。郭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的老师,世传易学,就是象数之学(占知吉凶之学)。后从程颐,弃其学(郭氏所传)而学(程氏易学),于是得以听闻精义,造诣愈深。后来程颐贬到涪陵,谯定常从其游,今涪陵北山有岩,涪陵人称之为读易洞,即其所留。靖康初吕好问推荐他给钦宗,召为祟政殿说书,因为议论不合,辞去不就。高宗即位,右丞许翰又推荐他,适逢金兵南下,谯定回到四川,爱青城大面的胜景,栖隐其中,后不知其所终。蜀人称之为谯夫子,指其地日谯岩,世传其成了神仙,且有绘像拜祀他的。宋史有传。程:程颐(公元033~1107年),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曾和兄程颢从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三十余年,成为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学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遗书》卷十五),"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遗书》卷:二上)。这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从而强调"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遗书》卷十七),并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去人欲,存天理",为名教纲常辩护。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二十二下)的谬论。宣扬所谓"气禀"说,认为人有"贤""愚"之分,是由于"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他和兄颢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所编《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中。宋史有传。卜筮(sh):古,以时占,用龟甲称卜,用蓍(sh)草称筮,合称-筮。《诗·卫风·氓》:"尔t-尔筮,体无咎言。"王充《论衡·1-筮》:"武王伐纣,t-筮之逆,占日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日:枯骨死草,何知吉凶!"

【集评】《裴注》:"爻占:卜卦。谯程:谯定和程颐。"《常注》:"抽玩:抽取而研讨。爻占:占卜。谯程:北宋时谯定、程颐曾共同讲习《周易》-筮。"《龚注》:"抽玩爻占:抽玩,抽蓍或抽彩,以预卜吉凶。爻占:《易经》八卦,每卦八爻,共六十四爻,爻是卦的说辞。古代星命家以卦爻决休咎。谯程-筮:北宋时谯定、程颐。谯定少时喜佛学,后学《易》于郭氏。至洛阳,往晤程颐讲《易》。-筮:古时占卜,用龟甲者称-,用蓍草者称筮。以上六句谓,纵有一技之长,也算不得什么本领值得夸耀。"董案:诸注但重释词,惟《龚注》能重句意,可惜未能全中鹄的。应是承前"藐湔、诋"之意而来,锋芒指的是眼光短浅而器小易盈的人物。其雄视千古之概,与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命笔之意,可谓异曲同工。而心情的差异则有霄壤之别。

【笺释】冈底:即冈底斯山,为联语需要而作的不规范的压缩。藏语意为"雪",梵文意为"雪山"。横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和喜马拉雅山相平行。东接念青唐古拉山。海拔约六千米。为雅鲁藏布江与藏北内陆湖泊的分水岭。主峰冈仁波齐峰(6714米),藏语意为"雪的宝贝",在普兰县玛旁雍错以北。而《清史稿》卷五百二十五则云:"冈底斯山,即昆仑,为东半球众山众水之祖。"联语即以此为据,即昆仑的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及邛崃山等相接,成山原状。海拔六千米左右,多雪峰、冰川。峄(峥)嵘(嵘)(zhang ang):高峻的样子。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胍(脉)络:中医指人身的动脉和静脉,引申为条理线索。此处用来指昆仑分支山脉的散布情状。应(yng):应当。豪僳(杰):才智出众的人。诞(诞)身:生育其身躯,实即诞生。

【集评】《裴注》:"冈底:山底。峥嵘:深遂(董案:当为邃)貌。"董案:此注牵强,当从"盆地"意会而来,聊备一说。《常注》:"冈底:冈底斯山之略(引《清史稿》见前,从略)。联语所用是旧概念上的范围,众山皆其余脉,故称峥嵘脉络。"《龚注》:"在冈底峥嵘脉络:冈底,指冈底斯山,在川藏边境,以此概括内的众山。峥嵘,山势高峻;脉络,山势蔓延。应多少豪杰诞生:谓四川一省,众山环抱,峥嵘突兀,古今出了不少英雄豪杰。"董案:地灵人杰,两注殆推此意而来。注冈底斯山别具会心。《龚注》句意过于肯定,忽略"应"之叹喟语气,对下文"其实不然"的表达易生误解。

【章法】继续抒发感慨,发展到对闭关自守、妄自尊大者的喟叹,由分而总,从三组典型例证引向地灵而未必人杰的"奇奇怪怪"的思想。这其实是邀迸世界、博见多闻的革新思想对守旧观念发出的有力冲击。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02:58 | 只看该作者
沱潜澎湃之馀,依蓄荒荒巢燧。硬苦苦追跋监古,弹丸摭拓封疆。累赘了将军断预,偻除了蓑宏葬碧。狴檠兵衷治谱,纷纷把亮舜效尤。

【译意】当其沱江潜水汹涌横溢的淹过之后,荡荡~片的洪荒世界,依旧又是结巢而居,钻木取火。(一旦有了合适机会),硬苦苦地追踪开天辟地的盘古勋业。把弹丸之地都开拓成统治者的领土。连累得带兵作战的严颜将军,忍心断掉自己的头颅。伤感悲苦的大夫们,被惨遭冤杀后如像苌弘腔中热血变成了斑斑碧玉。至于制定行为可规范的礼乐,培训耕作兼打仗的兵农,管理好安定秩序的统治措施,纷纷毫无例外假借唐尧虞舜这般的圣主明君作学习榜样。【笺释】沱酒(潜):皆江水之名。《书·禹贡》荆州、梁州下皆有"沱潜既道"之语。注之者其说不一。据《汉志》《水经》,梁州沱水有二:一在今四川茂汶县西南,一在今郫县西南。前者当今何水,无可考证。后者一说即今郫江的前身,古时此水自县西别流江(古人以此流江为大江正流)东出至成都还入流江。一说七游即今毗河,自灌县别岷江东出;下游即今自金堂以下的沱江,至泸州还入大江。梁州潜水见于《汉书·地理志》的也有二:一在今陕西城固县南,系汉江南岸一小支流。《水经注》作涔水,与此无关。一指今四川渠江及合以下一段嘉陵江。又郑玄以为即今嘉陵江,《水经注》、《禹贡锥指》皆采其说。尽管其他异说尚多,此处应指沱江、嘉陵江。或理解为代指四川之江河。澎湃:波浪互相冲击。《宋史·河渠志七》:"浙江东接海门,胥涛澎湃,稍越故道,则冲啮堤岸。"此处代指江水泛滥成灾。荒荒:黯淡无际的样子。《杜工部诗》二《漫成》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一本"荒荒"即作"茫茫"。巢(ch60)燧(s):有巢氏、燧人氏的压缩。有巢氏:传说中远古发明巢居的人。其初,人民穴居野处,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居住树上,避免野兽侵害,因称有巢氏。这一传说反映出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情况。参阅《韩非子·五蠹》。燧人氏:古帝名。传说其发明钻木取火,使民熟食。《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蒇(6瓜类等蔓生植物的果实)蟀(b6n9同蚌)蛤(96一种有介壳的软体动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燧,古代取火之具,如金燧,可取火于日;木燧,钻火也,即钻木取:尺)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句谓江河横溢之后,仍旧回到荒凉无际的时代,又要过构木为巢、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蕾,已简化为旧。【集评】《裴注》:"巢燧:有巢氏和燧人氏。"《常注》:"沱潜:沱江、潜水。或谓沱即今四川境内沱江;潜即今嘉陵江。巢燧:指有巢氏、燧人氏。"《龚注》:"沱潜澎湃之余:沱四川沱江;潜,四川嘉陵江上游。澎湃,泛滥;比喻社会动乱。依旧荒荒巢燧:巢燧,古代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两句说,倘经社会动乱,一切毁灭,仍与洪荒时代无异。"董案:诸注之中,惟《龚注》能解句意。【笺释】踺,已简化为踪。监(:盘)古:盘古氏。我国神话中开天辟地首出创世的人。《太平御览》二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天地灌0击由nv&军舟士止甘由 百/千古千讹耳髀阴洁呐千阴油曲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曰高一一丈,地曰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所以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变成。参阅旧题南朝梁任防《述异-,D上。弹(弹)丸:比喻狭小。《战国策·赵》三:"诚知秦力之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摭(zh):拾取、捡起。《礼·礼器》:"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顺而摭也。"郑玄注云:"摭犹拾取也"(拾君之礼而用之)。拓(t6):开辟;扩充。如开拓;拓荒。鲍照《河清颂》:"牛羊内首,间户外拓。"又读zh,同摭,拾取。《后汉书》五九《张衡传·思玄赋》:"躔建木于广都兮,拓若华而踌躇。""拓",《文选》作"摭"。此处宜取后义。封疆:疆界。《战国策·燕》三:"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史记》六八《商君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正义》:"封,聚土也;疆,界也;谓界上封记也。"旬谓野心家苦苦追踪盘古,连狭小的弹丸之地也捡起来占作领土。

【集评】《裴注》:"盘古:盘氏(董案:中间漏掉古字)。我国神话中首先开天辟地创世人。摭拓:开辟疆界。"董案:疆界,乃封疆之义,不是摭拓之义。忽略"拾取"之义,取舍不当,失掉了轻鄙的意味。《常注》:"盘古:我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英雄。弹丸:喻地方狭小。摭拓:拾取与开拓,扩充。两句谓托学盘古的精神,苦苦地在弹丸之地内扩充疆域。"董案:接近原意,惜讥嘲野心家"盗名欺世、自命不凡"的意味不大突出。《龚注》:"硬苦苦追踪盘古: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物。弹丸摭拓封疆:弹丸,喻地方狭小;摭拓,开辟,扩充;封疆,疆界"。释词而已,未详句意。

【笺释累(16)赘:亦作累坠。拖累;重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站立之顷,遂觉胸中如有石头磕然而下,无复累坠。"将罩断颈(将军断头):典出《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张飞领军至江州,破刘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日: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日: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后因以"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然此处但云枉送性命,并无褒义。憧恰(怆):亦作凄怆。伤感、悲痛。《楚辞·九辩》:"中僭恻(僭,音c6n,通"惨)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莨(苌)(chang)弘(宏):(?~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又称苌叔。孔子曾向他问乐。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他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有人悯其冤,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见《国语·周》下。旧题王嘉《拾遗记》谓为周灵王时人,为周人所杀,既死,流血成石,或言成碧,不见其尸。此处但取代人受过冤死之义。句谓野心家拖累了许多将军死于战场,害得人们为许多贤臣死于非命而悲伤。

【集评】《常注》:"累赘:拖累。将军:指巴曼子将军。苌弘葬碧:苌宏,周时贤臣。《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董案:《华阳国志》云:"战国时,(巴)尝与楚婚。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曼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曼子日: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巴曼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宁可割头,不可割城,比之严颜之终于投降,实际并未断头,确乎更值得崇敬,《常注》之以巴曼子取代严颜,盖出于此。然从用典出处考虑,仍以严颜之语为是;何况此处并非专指,不能解作只拖累了一个巴曼子将军。《龚注》:"累赘了将军断头:《三国志》:张飞入蜀,俘蜀将严颜,劝其降。颜日,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凄怆了苌弘葬碧:凄怆,令人感伤。苌弘,东周敬王时贤臣,蒙冤而死,有人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以上四句说,为了扩充地盘,枉死了许多英雄人物(严颜、苌弘均系泛指)。"董案:泛指,意蕴深厚,应从其说,符合原旨。

【笺释】褴檠(礼乐):都是儒家经典,儒家谓用之可以治国平天一。礼则有三:《仪礼》《周礼》《礼记》。礼,其实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乐y6,乐经,儒家六经之一一。《庄子·天运》:"(孔)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或以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佚;或以为"乐"本无经,"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见清邵懿辰撰《礼经通论》。今《礼记》中有《乐记》篇名。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礼记》。一说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主要阐述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传统的礼乐制度,反对新乐及民间俗乐"郑卫之音"。在论及音乐本原时,认为音乐乃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兵:军事、战斗。《孙子·计》:"兵者,国之大事。"兵书,就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等都是兵书。展(农):农业。《汉书·食货志上》:"辟土殖谷日农。"《商君书·垦令》:"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我国长期以农立国,故对农业非常重视。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名为"农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并著录其代表人物和著作,如《神农》二十篇,《汜胜之》十八篇等,但多不传。《孟子·滕文公上》载有许行其人,认为贤者(贤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并耕而食、饔飧(yng sn,熟食也。朝日饔、夕日飧)而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农民的一种理想。农家还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经验。如《管子》中《地员》等篇,《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都是研究先秦农业科学的重要资料。又如"农战",亦称"耕战",就是中国历史上重视农业和战争并主张两者结合的经济、军事思想。《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鞅认为只有纯朴的农民,才能既为国家提供粮食,又能成为勇敢作战的好兵。主张尊农战之士,打击,妨害农战的"奸民",做到"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商君书·算地》)。韩非也指出:"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五蠹》),主张奖励耕战,打击破坏耕战的五种社会势力,将他们称为"五蠹"。"兵农"并举,基于"耕战"。治谱(谱):治安之谱。治,管理;安定、有秩序。《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谱:大致的依据、打算:如:做事心中有谱。也可解为作示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如棋谱、画谱之类。纷纷:众多貌;络绎貌。《汉书·礼乐志》:"羽旄纷纷。"颜师古注:"纷纷,言其多。"尧(尧)舜:传说中古代的两位圣明之君。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推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继位。一说尧到了晚年,德衰,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骥兜和三苗等四人(旧称"四凶")。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效尤:尤,错误。效尤,学坏样子。《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联语用此,意味深长。揭露野心家都要沽名钓誉,身比尧舜,干的却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罪恶勾当。

【集评】《常注》:"礼乐句:指古代礼乐兵农等专书,如《礼记》、《周礼》、武经兵书、农政月令等资治益事之书。效尤:效法他人过错。两句谓为百业定成规的专书,亦仿效尧舜说教,并不考虑其不合时宜。"董案:"仿效说教"、"不合时宜",用于解释"效尤",显然不当。《龚注》:"礼乐兵农治谱:指国家庶政。纷纷把尧舜效尤:尧舜,古代贤君。谓统治者欲得天下,自称庶政皆效法尧舜。"董案:未注"效尤",理解失之片面。

【章法】继续揭露统治四川的野心家们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准确揭出为祸四川之根源。用事善举典型,仅举"断头""葬碧",而文臣武将,悉举无遗。句式善于变化,造成跌宕气势。且善于炼字,有如文眼,以"弹丸"之地,夸"盘古"之功;盗"尧舜"圣明之名,行"效尤"争权之实。无情的嘲讽,有力的鞭挞,与深沉的悲苦溶为一体,具见伤心人别有怀抱。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59 , Processed in 0.06138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