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1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2004年杭州雷峰塔征联获奖作品及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1 00:3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三联

1、 三吴多少事;
  一塔古今情。


  【点评】此联句短意深,高度概括,大气包举,积健为雄。王安石有句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联用语"看似寻常",但作者决非率尔操觚,信手拈来,而是站在一个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阔大的视野,雍容的气度,多元的思维,俯仰古今,激情荡胸,然后提炼出这十个字。
  本次应征联几乎都有"具象"、"确指"的特点,就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某一点或若干点作比较具体的描述,此联偏偏用最简约的语句,不具象,无确指,却反而获得最大的"能指",形成包容丰富的空间。因为,在曾经是"三吴都会"的杭州,当你一塔登临,千年俯仰,该会有多少往事和传说涌上心头:吴越争霸,三国鼎立,陈隋兴亡,钱王崛起,南宋偏安,明清鼎革,还有从白居易、苏东坡的天才吟唱,到马可·波罗的惊奇赞美;从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的英雄故事,到苏小小、柳如是、冯小青、白素贞的爱情传奇;从湖畔诗人的结社,到郁达夫、丰子恺等名人的卜居;从南湖建党的爝火,到抗日战争的烽烟;从解放战争的胜利,到改革开放的辉煌;直至雷峰塔本身从建造、到倾塌、再到重修的沧桑,一切的一切,都令人临风兴怀,情思万缕,感触纷呈。这就是互文见义的"多少事"、"古今情"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也是本联以少总多,以简御繁,词浅味深,言近旨远的特点所在。
  三吴,语出北宋大词人柳永专咏杭州的名篇《望海潮》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据《水经注》,"三吴"是吴兴郡、吴郡、会稽郡的合称,包括今天的苏南和浙江。这一区域,大体上正是春秋时期的吴、越,自汉至唐的东南州郡,五代时期安定发展的吴越国,宋元明清以来的富庶江南。杭州曾是这一区域的"都会",从诗词(楹联)的习惯用语看,"三吴"一词,属于杭州。
  一塔,用在这里,专指雷峰塔,犹如岳阳楼楹联"一楼何奇"的"一楼"专指岳阳楼。
  本联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极易记诵而耐人寻味。在有关专家所作五番遴选中,此联始终名列前茅。浙大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廖可斌先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王庆新先生,浙江省楹联学会会长、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王翼奇先生,浙江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亚卿先生等均认为它是一副好联。


2、 风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划开秋水千重碧;
  桑榆犹未晚,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



  【点评】此联上联写湖,下联写塔。登上雷峰塔,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风月无边,水天一碧的西湖,登临者会顿生纵一叶舟凌千顷波之意,因此,虽是写湖,其实立足点仍在塔。作者选取风月双清、秋水澄碧的景物来展示西湖之秋,比之春、夏,秋日西湖"表里俱澄澈",更具有成熟美,从而与下联所写人生境界的"晚晴"之美,夕阳之红更加协调,更能呼应。这应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下联就"夕照"生发。乾隆诗云:"何处高峰无夕照,斜阳此地独擅名。"夏承焘先生挽马一浮诗也有"弥天一老堂堂去,谁替雷峰管夕阳"之句。夕照、夕阳无论作为语词还是作为意象,都可以诠释为敬老、爱老,珍惜人生,并成为雷峰景点一个重要的人文内涵。为了与上联"风月"一词对仗,作者在这里用了"桑榆"二字。 "桑榆"意指日暮,也是夕照、夕阳的典雅表述,语见《太平御览》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影)在树端,谓之桑榆。" "桑榆犹未晚"则直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桑榆非晚"和刘禹锡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与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样,它们都意在表现 "夕阳红"的人生境界。必须指出,重老、尊老、爱老是全社会的课题,因此"雷峰夕照"这一景点不仅与老年人有关,也与中青年、少年儿童有关,感悟人生,赞美夕阳,珍惜生命,就更要及时勉励,奋发有为。 "谁同登塔,撷取夕阳一片红。"其意味是深长的。
  本联上、下联各16字,以五、四、七句式排列,读来抑扬顿挫,韵律感强,且对仗十分工整,"风月"、"桑榆"分别自对(风对月、桑对榆),再互对,是工对的一种,"弄舟"与"登塔","划开"与"撷取","秋水"与"夕阳","千重碧"与"一片红"也都是工对。"我欲"、"谁同"二句,意趣灵动,逸兴遄飞,富有主体感,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撷取夕阳一片红"如按古音读,"夕"是入声,全句犯"孤平"。但"夕"字今音为"西",从斟酌古今、知权达变的角度讲,已不存在"孤平"。
鉴于海内外专家们仍有可能认定此句犯"孤平",个别评委曾提出改"夕"为"斜"。这样改虽然救了"孤平"(就古音而言),但却失去了"夕"与"秋"这一时令名词的工对(唐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失去了"秋水"与"夕阳"情境相生的诗意美,而且"斜阳"是衰飒的意象,与"红"的暖意不相配,不合"夕阳"与"红"的组合所具有的确定含义,何况"夕阳"在字面上也更切近"夕照"。综合评判,全面审视,全联六句,仅此一句"孤平",而且只是因为一个"夕"字的古音所致,即使算作白璧微瑕,也是瑕不掩瑜,在此更应遵循"不因词害意"的原则,而不是相反。古来大家名句,也有孤平,三平等现象,如王世贞《登太白楼》"明月天门秋"就犯"三平",而全诗仍不失为名篇,此句且被评为"神似太白"。

3、 山光杨柳岸,塔倒塔修,与千年神话佛话,同载入西湖佳话;
  烟景夕阳时,象生象灭,牵万种人情世情,俱化成东土风情。



  【点评】此联相对较长,上、下联各有23字,因此内涵也比较丰富。上联"塔倒塔修"四字,实际上概括了塔的"建造-倒塌-重建"这一千年历程,这一历程,始终与佛文化有关(即"佛话"),也与后来流传的白蛇传这一民间故事有关(即"神话"),两者又一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西湖佳话。下联"象生象灭"为佛家语,用于"雷峰夕照"这一云霞明灭的"烟景",的确可以令人感悟人生百态,触动"万种人情世情",这种感慨源于中华文化长期涵养出的民族气质,是属于中国本土的,所以积淀成一种"东土风情"。上、下联所作的诗意表述,展示了雷峰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联"塔"字两见,"话"字三见;下联"象"字两见,"情"字三见,不仅因难见巧,造语自然,而且以语词之复沓,生出句意之回环,显示了作者驾驭语句的能力。由于采用了"重字"这一修辞手法,故出现了平仄上的"叠仄"(神话佛话)和"叠平"(人情世情)现象,这是特许的,也是对仗的一种。如庾信《哀江南赋序》(骈体文)的"五里十里;长亭短亭",徐懋庸挽鲁迅先生联的"友乎敌乎,余唯自问;知我罪我,公已无言",都是"叠平"、"叠仄"。
  "山光杨柳岸"与"烟景夕阳时"系宽对,但宽对不等于不对,带议论性质的对句常因略宽反而更有韵味,古人有许多先例。全联在总体上对仗极佳,平仄也没有问题。

三等奖:四联

1、 快引嘉宾留夕照;
  好登新塔看杭州。



  【点评】这副联以最常用的七字句,通过浅白然而贴切的词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杭州市民因城市的新发展,尤其是雷峰塔重焕新姿而产生的欢快、兴奋、自豪的心情,不仅引领嘉宾登临新塔的喜悦情态跃然纸上,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也蕴涵其中。当许多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猎奇逐异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之时,像"嘉宾"、"新塔"、"看杭州"这样的平常话反而有点"未经人道"而一语中的,这是对朴素、平易之美的回归,又是对某种矫揉造作的反拨。
  上下联领头的"快、""好"二字,兼有"愉快"、"赶快"和"可以(登)"、 "好好地(登)"等意味,颇耐含咀。"留夕照",用了《西厢记》"倩疏林留住落晖"的句意,寓"重晚晴"、爱夕阳之意,不是一般观赏,而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流露。"看杭州"三字是大白话,但今日之杭城确实值得在此凭栏一看,一语天然,非别的话语所能替代,尤其与白居易"为君约略说杭州"语气相近。全联对仗除"夕照"、"杭州"略宽,大致工整,平仄安排也十分妥贴。

2、 细雨牵船,庆云护塔;
  斜阳恋树,新月窥峰。


  【点评】本联犹如四幅国画(或摄影)小品的组合,分别以细雨、庆云、斜阳、新月作画面,以"牵"、"护"、"恋"、"窥"等细腻的笔触勾勒峰景、塔景、湖景,在应征联中别有风情,别具一格。
  许多联语用了"明月"一词,颇嫌用得过多,有点"滥",本联独以"新月"这一语词意象,令人眼新,显得脱俗,而且从时间上与"斜阳" 衔接,斜阳恋恋将下之时,也是新月窥人欲上之际,一"恋"一"窥",与湖上"细鱼牵船"的"牵"同为传神之笔。庆云,即五色彩云,是象征喜庆、吉祥之云,语出《列子》的《天问》篇:"庆云浮,甘露降。"《汉书·天文志》也说:"若烟非烟,……是谓庆云。庆云,喜气也。"在这里,作为护塔的祥云,还带有佛气,切合雷峰景区的文化氛围。

3、 一塔通灵,东浙早潮来有约;
  千年证性,南山夕照映无声。



  【点评】此联以"东浙早潮来有约"的禅理感悟和"南山夕照映无声"的静穆意境,营造了雷峰景区的佛文化氛围。"通灵"、"证性"均为佛学语词,强调"会心不远"、"明心见性",在精神层面上超越。
  上联"东浙早潮"是远听,林逋咏雷峰诗有"秋涛隔岸闻"之句,这里说"来有约",更具禅意。下联"南山夕照"是近映,南山即南屏山,双景融为一体。上下联对仗工整,声律和谐。

4、 停杯问明月,看四面秋山,光环塔外;
  引袖拂清风,送一帆春水,绿到湖心。



  【点评】上联写塔,妙在不是写雷峰塔本身,而是写环绕着雷峰塔的"四面秋山",并把山光比喻为塔的佛光,秀美中寓庄严,切合雷峰塔的佛文化意蕴。下联写登塔所见,但不作泛泛的描写,"送一帆春水,绿到湖心",字面美,意境也美。
  上下联各以"停杯问明月"、"引袖拂清风"领起,对仗极工,而且"明月"与下句"秋山"均为秋景,"清风"与下句"春水"均含春意,又与"送一帆"呼应。上下联一写秋,一写春,正是雷峰景区最美的季节,令人体会到"莫放春秋佳日去"的诗意美。
  "停杯问明月",兼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透出典雅高华的浪漫气息。
  上下联各14字,各为前五字、后九字的组合,后九字又各以"看"、"送"为领头字,带出两个四字句,因此,节奏上抑扬顿挫而富于变化,且平仄合律,音韵浏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转自http://www.leado.com/cehua/l_ps.htm
2#
发表于 2005-8-21 13:38:5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还不错的说,至少没大的毛病
3#
发表于 2005-8-21 21:53: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联高度太高   姑且不论

只最后一联 ,化痕太重了吧,简直就是把清人联减了当中一句,然后只微微改动了几个字.这也行?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8:56 , Processed in 0.0545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