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5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汉中三国文化遗址马超墓、武侯祠楹联析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23:3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9-11 23:38 编辑

来源: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作者:马显慈
==================================================



楹联,又称楹帖,是一种张贴於中国古建筑物两旁的对句文字。於结构型式而言,其基本特征是两联文字数量相等,用字声律平仄相对,句中词类、语法相近或相同。楹联亦要求文辞语义相关,行文气势一致,此外其所述内容广阔,很多时会涉及古今人事情貌,具有丰富的文学与文化蕴味。楹联融合了古典韵文的文艺精华,是一种独立于律诗及骈文之对偶句的文学体裁。据考证,楹联与五代时兴起的桃符有关,到两宋时推而用之于楹柱。之后,楹联普及推广发展,于寺庙、道观,或城楼玄关、朱门大宅等楹柱、门闾位置,皆屡见不鲜,渐渐成为中华文化一种特有标记。 [1] 事实上,楹联可以用作中国语文课程的学习范畴,在文化文物查考、历史事迹考证及文学艺术赏析方面,都可以发展为教学材料。本文就基于一次在陕西勉县汉中的实地文物考察,通过马超墓、武侯祠所见楹联 [2] ,各选录五幅作分析欣赏,并与读者重温这两位三国名人的风度华采。 [3]


马超 (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是三国历史中一位风云人物。 [4] 按史书记载,他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曾与当世野心勃勃的奸雄曹操对抗了大半生,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写下悲壮慷慨的一页。刘备曾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扬虓虎」,「求民之瘼」。 [5] 至於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6] 长久以来,民间一直流传「三国英雄数马超」的美谈。
马超墓位于陕西省勉县城西 2公里 的108国道旁,墓地面积30多亩,墓前有祠,1938年政府兴水利、灌农田,修建了汉惠渠。 [7] 汉惠渠横贯祠、墓,之间有一座风雨桥跨水连接。马超墓为汉制覆斗形,据官方研究所记,其封冢高 8米 ,周长 90米 。马超墓与武侯祠、武侯墓共同构成勉县三国文化之旅的重要游踪。汉中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址,以马超墓的历史最悠久,比武侯墓早12年。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马超墓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以下选录五副见於马超墓之楹联,并阐析其内容与文艺特色:

兴师仗剑出凉州,气盖风云,三国屡挫老瞒,威平羌乱,名垂竹简神碑,英雄烈烈将门子 (上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9]
--------------------------------------------------------------------------------------------------------------
核命封侯归汉土,尘埋古塚,千秋空盟恨誓,难报家仇,魂断秦山沔水,草木萧萧鼓角声 (下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副挂于是墓前大门两旁的长联,一共68字。上联以概述笔法交待了马超起兵与曹操对抗之事,并旁及他的世系及其与羌族结盟交好的历史功绩。以语法、词法结构来理解 [10] ,开首的句式以一连三组「动+宾」结构短语组成(「兴师」、「仗剑」、「出凉州」、),接着以「名+动+宾」(「气盖风云」)、「状+动+宾」(「三国屡挫老瞒」 [11] )及两句「名+动+宾」(「威平羌乱」、「名垂竹简神碑」)连接下文,再以名词性为重心的短语收结(「英雄烈烈将门子」)。下联写法侧重抒情,慨叹这位汉末大将家仇未报而郁郁以终的悲惨命途。句式结构组合亦与上联相应,同是以三组「动+宾」句式(「核命」、「封侯」、「归汉土」),两组「名+动+宾」(「尘埋古塚」)及「状+动+宾」(「千秋空盟恨誓」) [12] 结构相近的词组,接着分别以「动+宾」及「主谓」句组(「难报家仇」、「魂断秦山沔水」)及名词性的短语(「草木萧萧皷角声」)结束全文。若按刘勰 (465-520)《文心雕龙?丽辞篇》的分法,这对楹联可以视为「言对」。 [13] 整副对联用字严正,声律铿锵,平仄相当,对仗十分工整。
以下四则楹联分别见于马超墓园中的三座厅堂:

嚼血盟言,丹心照日月(上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
-------------------------
捐生取义,英灵笑苍穹(下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本联置于庙中神象两旁楹柱,联中部分内容及文字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一首赞许马腾的诗相近。 [14] 对联歌颂了马超在三国历史上的功勲与高尚情操──上联写他结好羌、氐部族,一心维护刘汉千秋皇业;下联写他忠于蜀汉,在任中为朝廷殉职。按表述内容而言,本联可以归为正对。於传统对联格律而言,本联平仄有待商榷,其双数位置之用字平仄稍有不合:「丹心」与「英灵」四字声律皆平声(按传统对联格式而论,「心」、「灵」两字之位置应是平仄相对),以工对之要求而论,似乎对得不够工整。按句中词组结构而论,上下两联都先以两组「动+宾」(「嚼血」、「盟言」;「捐生」、「取义」)词组开展,接着各以一节五字一组的「主+谓+宾」(「丹心」、「照」、「日月」;「英灵」、「笑」、「苍穹」)句式呼应。整体而言,对联文义清晰精要,气魄亦见壮阔宏大。

陇云千里,秦月半轮,好谒名祠瞻虎将(上联)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汉桂一枝,蜀醪三盏,还参古墓礼雄魂(下联)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述对联用字严正,句中数字词的连用对得巧妙,声律抑扬顿错,平仄位置十分工整。由於上下两联都强调数字上的相对运用,可以归为「数字对」。 [15] 上联写马超为一代名将,他葬身于西秦之地,其祠墓供后人前来凭吊。下联交待马超之汉代名将世系,他对蜀汉有功,值得后世敬仰。以句中词语组合而论,上联开首为两组名词性短语 ──「陇云千里」、「秦月半轮」 [16] ,再接以两组连动式的「动+宾」词组结句 ──「好谒名祠」 [17] 、「瞻虎将」。下联结构情况与之相呼应,「汉桂一枝」与「蜀醪三盏」同是名词性短语,「还参古墓」、「礼雄魂」亦是「动+宾」的词组结构。 [18]

威震西北,正气弘扬天汉(上联)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
武比关张,英雄炳映斗牛(下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

这副对的上联主要描述马超曾在西北显赫一时,表述出兵反曹是出于正义,为了维护刘汉皇朝命祚。下联讲述他勇武非凡,可与当世的蜀汉猛将关羽、张飞相比 [19] ,其英雄气概犹如天上之北斗、牵牛星般光亮伟大。于艺术技巧而言,本联「震」、「比」两字皆仄声,声律稍见瑕疵。按句中词字组合与文义而言,可以分作四六句式来理解。上下联分成两组小句:第一句四字一组,为「主+谓+宾」式,内容说马超的「威」望可以「震」慑「西北」方的外族;其「武」功可以与当时的「关(羽)、张(飞)」相「比」。第二句六字一组,亦为「主+谓+宾」式,内容是指其「正气」足以「弘扬」「天汉」的恩德;这位「英雄」的德业可以「炳映」天上的「斗牛」星宿。整副楹联于遣词用字方面的确费了不少心思。

千古英名基事汉(上联)
平仄平平平仄仄
----------------------------------
一篇遗疏痛仇曹(下联)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述对联有署名,是出自民国冯玉祥将军 (1882-1948) 手笔,平仄声律相当工稳。上联赞扬马超对汉朝的功绩 (马超得到千秋的英雄名誉,其关键处在于侍奉汉室。句中「基」字落得巧妙,暗示马超若不归降刘备,一世英名就可能不保。《三国志》作者陈寿 (233-297) 在《传》中评马超说:「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 [20] ) 下联写马超临死时上疏向后主刘禅表白的血泪心声,其中提到马氏一家二百余口被曹操所歼杀的惨痛仇恨 [21] ,句中短短七字概括了马超复仇心愿未了的悲哀命运。按句型而论,两句皆是主谓结构 (主+谓+宾):上联写马超能得到「千古」的「英名」是建「基」於「事汉」 [22] ;下联是指临死前所呈的「一篇」「遗疏」沈「痛」 [23] 地表白了对「仇」家「曹」操的愤恨情感。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水县) 人,是三国时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十三年 (208),在诸葛亮筹划经营下,刘备和孙权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自此奠定了魏、蜀、吴鼎足三分局面。 [24] 诸葛亮一生尽忠为主,为蜀汉基业奉献了毕生精力,而在散文创作上有《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两篇名作。 [25] 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表白了他的个人坚贞情操与尽忠为主的崇高精神。
在中国境内,目前仍保留了十多座武侯祠,其中较著名的有成都武侯祠、襄阳隆中武侯祠、南阳武侯祠及白帝城武侯祠。位於陕西勉县汉中的武侯祠,是历史最悠久,最古朴的三国遗址之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 据史书所载,该祠是由蜀汉的步兵校尉习隆及中书郎向充等朝臣上表建议兴建。 [27] 这座祠庙位于勉县城西约 4公里 ,北靠秦岭,南临汉水。祠庙佔地40余亩,庙内建有乐楼、东西辕门、牌坊、琴楼、鐘楼、鼓楼、戟门、拜殿、正殿、寝殿、望江亭等一系列的古建筑物。 [28] 武侯祠整套建筑的主体是位于中央的大殿,门前挂上不少匾额,有「大汉一人」、「莫大乎天」、「其犹龙乎」、「代仰清高」、「天下奇才」等褒赞文辞。殿内有一座约两、 三米 高的诸葛亮塑像,四周楹柱挂满了对联,载录了古今文人雅士对这位三国贤相的崇敬情怀。兹选析五副较具特色的楹联如下:

三分相业追伊吕(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二表臣心接孔颜(下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联用字精简有力,由数字词与人名简称组成,对得巧妙而工整,可以归作「数字联」。上联赞扬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伟大功绩,他担当蜀汉丞相的事业与政治地位,足以与古代贤者伊尹、吕望相提并论。下联则讲述诸葛亮的两篇名作 ──《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反映出他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朝臣,其人格及德行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颜渊同是一脉相承。从语法角度分析,上下两句皆属主谓式结构。「三分相业」、「二表臣心」分别是句中主语,属于偏正结构,焦点是「相业」与「臣心」。「伊吕」、「孔颜」分别是四位歷史贤人,用作句中的宾语,是动词谓语「追」和「接」所要陈述的内容。本联将四位历史人物姓氏收录于一则短短的七字句式对联之中,声律平仄相对,技巧甚高,创作思维精巧、细致。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上联)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
-------------------------------------------------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下联)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副对联是清人王鼎丰题作,亦是一组以数字为对的对联。联中平仄对称,音韵铿锵,对得相当工巧有力。上联指出诸葛亮用兵之道,能以攻心兵法联吴抗曹,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并由此替刘备把政权发展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下联引用《三国志》刘备得诸葛亮相助之典事,写二人君臣一体的良好关系,赞扬武侯连番出师北伐的功绩及其忠贞报主、鞠躬尽瘁的崇高情操。以句中词字组合而论,上下联皆可析作两节理解。「兵在攻心」与「鱼如得水」皆可视为主谓式词组(主+谓+宾)。下一节的「三分」、「六出」也可当作主语,也可算是紧缩性的名词短语,即是「三分天下的功绩」、「六出祁山的行动」。余下的分别是动+宾的组合,「聊竭」、「诚为」为句中的状语,主要修饰句中动词「解」和「尽」。「悬力」与「瘁哀」则是宾语。整体结构严密,构思巧妙,运笔别出心裁。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上联)
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
----------------------------------------------
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下联)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有署名,是出自民国冯玉祥将军手笔,句中用字铿锵抑扬,平仄相对而工稳有力。上联写孔明一生办事细心谨慎,所以能够成就伟大事业。下联概述他忠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及其品德修养都是千秋高洁,当為后世所景仰。以语法及语义的角度来论,本联可作六四句式结构理解。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为一节,此亦是一种倒装句式,本义是指诸葛亮以他小心处事的原则而成就三分天下的重大事业。「成大事」为动宾式,「以小心」是介词+宾语的短语结构。下联「仰风流于遗迹」也同样可以用倒装式去理解,亦是动+宾与介+宾的组合。至於下节的「一生谨慎」与「万古清高」则可视作补语,或是独立语;两个词组形式亦相同,可视之陈述式结构。於笔法及句型而论,此联设计巧妙,不落俗套,亦重视语言之节奏跌宕变化,文艺技巧甚高。本联与前两联都强调了数字词的运用,可以归为「数字对」。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上联)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下联)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本联附有嘉庆廿五年 (1820) 天津徐通久书资料。上联既赞扬诸葛亮辅助刘备的坚贞情操及其小心谨慎的办事手法,同时表扬他承担复兴汉室的伟大任务。下联写诸葛亮很早已闻名天下,一旦时机成熟得为所用,其惊世才华就充份发挥出来。两对联句用字精确有力,平仄严正有法。从语法及词组方面来看,上下联开首的「扶汉心坚」与「伏龙誉早」可视为主谓式词组 (「扶助汉朝的心坚定」、「伏龙的美好声誉早已建立」),由此引发下文的连贯结构。「惟」字有「只有」之意,表示诸葛亮之「谨慎」是「能担当事业」的唯一条件。「乃」字则与上文「惟」字组成关连词结构,表示条件关系。下联之「深潜」亦是「腾踔云霄」之必要条件,「必」字则充当句首状语。综合而言,句中语意表达先后次序井然,理路畅达,一气呵成。

未定中原,此魄何甘归故土(上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下联)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本联以十一字为一句,分两节表述,是一种四七句式型格。其描述内容别树一格,构思由哀悼死者引起。上联哀叹诸葛亮在生之时未有实现平定中原的宏愿,他的魂魄是不甘心就此回归故地。下联写孔明临终仍然担忧刘汉之政治前途,他含恨而终时遗命要葬在蜀国北面的定军山,焦点在于表扬其忠贞不变之心志。以语法结构而言,上一节之「未定中原」与「永怀西蜀」同是动宾组合,「定」、「怀」为句中谓语动词,处理工稳而合理。至於上联第二节之「此魄何甘归故土」可以视为一组主谓句式,内容明白,理路亦清晰,但是与下联「饮恨遗命葬军山」之结构则不大呼应。此句中之「饮恨」并非作主语用,而是描述诸葛亮北伐之事未能完成之慨叹,可作独立句理解。接着之「遗命」则可视为主语,其实作名词或动词皆可,动词「葬」则充当陈述部分。然而,两联中第六字位平仄并不相对(「魄」、「恨」皆仄声),联中「何甘」与「遗命」四字,於词类组合及词义方面来看,对得似乎不够工整。整体而言,此节的词组与字义相配方面,在传统的对联要求而言就有些瑕疵,但全文气势十分流畅,沉雄有力,内容概括性甚强,情感相当丰富。


楹联是置于古建筑物门宇、楹柱之间的有机文字,最容易引人注意,也是祠庙中最具标识性的文物载体。它们往往能反映出传统社会大众对古人古事的祝愿与心声,通过对楹联的考察与赏析,可以让大家对有关文物作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就以对汉中三国文化遗迹──马超墓、武侯祠的文化考察为例,当中的有关资料,就以楹联来说,可以为中国语文科的文化、文学学习范畴,提供一些切实的教学参考。从2002年开始,香港中、小学之中国语文课程《指引》都分别提出及推行「中华文化」、「文学」的学习范畴。 [29] 诚然,只靠阅读资料是不容易提高学习情意,比较理想的处理是把文化元素与语文、文学专题学习结合起来,以实地的考查,直接去接触第一手材料,让人亲自感受和体验一下我们祖先遗产的瑰丽光辉。以到访某文化遗址的学习为例,当中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字、图像、雕塑、书法、陈设、建筑,甚至佚事、传说、野史之类,都可以选取利用、综合为语文学习的素材。至於历史人物的祠庙、塚墓、牌楼、纪念碑,或其他相关建筑,可供学习、欣赏、分析、评述、研究的,更是丰富、多样而具体。
事实上,香港所见的古迹文物当中,关帝庙(即三国的关羽,俗文学《三国演义》称為关公)也是一种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据了解,香港现在保留着不少与关帝文化有关的祠庙:上环荷李活道文武庙、深水埔武帝庙、莲麻坑关帝宫、荔枝窝协天宫、元朗辋井围玄关帝庙、屯门扫管笏关帝庙、大埔樟树滩关帝庙、西贡关帝古庙、荃湾关帝庙、大澳关帝庙、长洲关公忠义亭等 [30] ,其中有不少与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相关的具体材料,对於文化考察、史料分析,或是文学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此以外,一些在香港以人物为中心的庙宇,例如天后庙、车公庙、洪圣庙、侯王庙、观音庙、吕祖庙、岳王庙、黄大仙祠之类,当中同样有不少可供学习、研究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考察点。语文教师大可考虑利用这些现存的文物古迹材料,配合现行的新课程理念,组织成与历史、文化、文学相关的学习单元,让传统的中国语文教学走出教室,一方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添语文科的教学兴味。                                                           □

--------------------------------------------------------------------------------
* 马显慈先生,香港 香港公开大学 教育及语文学院。
[1] . 参考:一.《楹联丛话》(清?梁章钜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自序〉。二.《汉语辞格大全》(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编著,南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页123-145,「对偶」条。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杨春霖、刘帆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454-480,「对偶」条。
[2] . 本文所录十副楹联,于考查时所见而有作者署名的,将于下文具体交待。
[3] . 是次三国文化之旅查考活动於 2007年4月10日 开展,主要参观陕西勉县汉中之重要三国文化遗址:马超墓及武侯祠。文章先说马超后说武侯乃基於当日游踪之次序。
[4] . 马超事蹟详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页947。
[5] . 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页947。
[6] . 关羽初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于是写信向诸葛亮质问,诸葛亮答云:「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 (张飞) 并驱争先……。」见《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陈寿撰,裴松之注,陈乃乾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页940。
[7] . 马超墓之有关资料详见马超墓办事处印行之《三国英雄数马超》单张及其参观门券,陕西:勉县马超墓办事处,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发布。
[8] . 同上。
[9] . 以上对句另以平仄标示,平仄依泽存堂本《广韵》。
[10] . 本文尝试借用古代汉语之语法、词法理据立说,有关理论及术语参考:(1) 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85-283,「第三章 语法」。(2) 杨伯峻、何乐士著《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年),页517-813,「下编 句法」。(3) 马景仑主编《汉语通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261-280,「第四章 词汇」。
[11] . 按「三国」本是名词,於此与前文「风云」断开,作修饰下文「屡挫」之状语。另亦可断作「气盖风云三国」、「屡挫老瞒」。然而,以下联的「尘埋古塚」「千秋空盟恨誓」而言,似乎前者的断句较合理可取。此一节的原意应是「马超在凉州仗剑出兵,他的英雄气概可以遮盖天空,於三国之世曾屡次挫败奸雄曹操」。
[12] . 按句意而论,「千秋」本是名词,於此则作状语用,目的是修饰下文的「空盟」谓语,「恨誓」一词则作名词性宾语理解。全节意思是「马超受封回归以守护汉朝疆土,最后身死如尘土般长埋坟里,遗留下来的是没有昭雪的灭门仇恨」。
[13] . 刘氏曾将丽辞 (对偶) 分作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香港:商务印书馆,1975年,页588。简要而言,没有引用典事的称言对;引用典事的称事对;上下两联意思相对或相反称反对;指上下联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称正对。
[14] . 原诗为:「父子齐芳烈,忠贞著一门。捐生图国难,誓死答君恩。嚼血盟言在,诛奸义状存。西凉推世冑,不愧伏波孙。」详见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台北:智扬出版社,2005年),页369。
[15] . 数字对之说,详见成伟钧等主编《修辞通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页607。
[16] . 按以上两句亦可作主谓式结构理解,即是「陇云」、「秦月」為主语组合,「千里」、「半轮」為其陈述的内容。
[17] .「好」字用作句中状语,修饰短语中的动词「謁」字。
[18] .「还」字与上一联情况相同,亦作状语用。「礼」本是名词,於此活用作动词,即向此「英雄魂魄」致敬礼。
[19] . 按《三国志》所载,马超归降蜀汉时,关羽曾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详见註4。事实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同立为一传 (民间称之為五虎大将),马超仅於关、张之后,由此亦可知其地位不低。至於俗文学《三国演义》则这样写:「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详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页427。
[20] . 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页951。
[21] .「(马超) 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 (曹操) 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為微宗血食之继,深託陛下,餘无复言。」见《三国志?蜀书?马超传》,页947。
[22] .「事汉」的组合可以视為动+宾式,即从事於汉朝。「基」则解作基要、基础,可当作状语理解。
[23] .「痛」字为词类活用,於句中充当动词。
[24] . 详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页911。
[25] .《前出师表》收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见页919-920。另梁?萧统《文选?第三十七卷》亦有收录。《后出师表》,《三国志》本传不收,传中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云:「此表亮集所无,出张儼《默记》」。
[26] . 见诸葛亮与武侯祠编写组编、成都武侯祠文管所修订《诸葛亮与武侯祠》,(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页72。另参考晋宏忠、丁宝斋著《诸葛亮之谜》,(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页213。
[27] . 同上。按《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所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当初蜀后主刘禪不听从建庙之事,后由大臣习隆、向充等人上表才被接纳。详见《三国志?诸葛亮传》,页928-929。
[28] . 有关资料参考汉中武侯祠办事处印行之《武侯祠》单张及其参观门券,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於2007年发布。
[29] . 见香港教育统筹局课程发展处编《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 (小一至中三)》(2002) (香港:香港教育统筹局),页18;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编《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2007),(香港:香港教育局),页16-18。
[30] . 据笔者所知,香港所见的关帝庙以大澳的最古,于於明朝孝宗弘治年间,约1488-1505年间。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23:41:11 | 只看该作者
文中所采用楹联,均代为断句。

繁体字转换后,部分字眼依旧。仅就主文部分做详细处理。注视部分略有遗留。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9:54 , Processed in 0.0383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