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百姓修志—鄞州文化拾遗—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 10:5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鄞州史志网站
作者:郑传杰
============================================


    “对联”俗称“对对子”,雅号“楹联”,别称“桃符”,是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五代肇始。鄞县出现对联在宋朝,北宋就有诗联、自题联、赠联等,南宋住则则有宅、学校、书楼、茶室等题联。
    “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此诗联出于汪洙的《神童诗》,诗联指出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生的价值由自己决定,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为人生理想而奋斗。其时还有不乏佳句的诗联,如史诏诗联:“趁时三盏酒,转眼一年人。”丰稷诗联:“勇归尘事掷,恬处道心浓。”“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是丰稷的自题联,丰稷官至礼部尚书,清苦廉直,人颂“清如水,平如衡”。此联赞美荷不畏酷暑、开于骄阳下,自题以勉志,权贵蔡京见之而缩舌。“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是时任明州知州曾巩赠给丰稷的对联。“东楼”(今月湖)是楼钥创办的藏书楼,其在书楼门前题的一副对联是:“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足见楼钥是一位惜时如金的人,平时不愿招惹那些俗气的“频来客”聊天扯淡,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要邀请同仁好友共赏。反映出书楼主人对待客人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迂斋”(今张斌桥宁波中医院分院)是楼窻创办的学校,其为迂斋题的对联是:“亿载万年,为父为母;四海九州,悉主悉臣。”指出了迂斋办学的宗旨。大池郑宅(今天一广场一带)是郑清之祖传老宅,其父辈郑若容与朱熹至交,朱熹为郑宅题额曰:“槐里诗书门第,杏檀礼乐名家。”峡州素称茶乡,郑清之初为官峡州,曾题茶室联曰:“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联中既道明以茶留客,又说出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之感,在当时便在峡州广泛流传。
    元明以后,鄞县撰写对联的作者渐多,然而流传的对联却稀少!丰坊的律诗联,堪称一秀。如“过眼浮云灭,伤心白发长。”“荷衣霜意苦,兰砌露华凉。”“静日无人到,春风共我闲。”“幽花迷曲径,修竹满东山。”“归眠北窗下,消受满楼风。”“落日明苍野,秋风散白云。”读起来韵味悠长,音调婉约,耐人寻味。其他对联,如力主抗清复明的张煌言,敬仰明朝于谦和南宋岳飞,赞赏他们为国家慷慨赴死行为,曾作“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一联。兵部尚书张时彻对联:“登四明、扪石窗、观烟云日月之去来;距海门、看苍冥、见长波大风之回荡。”学者屠隆对联:“存心有意无意之境,微云淡河汉;应世不即不离之法,疏雨滴梧桐。”都是传世佳作。元明时,对联开始走向民间。“朝诵经,晚诵经,蒲团古殿伴青灯,情岂入空门。”这是新娘柳含春为诘问新郎竺月华而出的上联。传说柳含春与小和尚竺月华在七塔邂逅后,产生感情,竺月华蓄发还俗,求取功名后,迎娶柳含春。竺月华读此上联即对下联:“人有情,佛有情,华光普照有情人,慈悲本是情。”柳含春嫣然一笑,百媚顿生,此联也成为两人情投意合、白头偕老佳话的写照。
    晚清、民国鄞县对联最兴,其运用范围、作者队伍都扩大了许多。题写对联不仅仅是自题,为他人题,更多的为公众场合的庙、寺、桥、亭、官衙、宗祠等而题,撰写作者也不再限于士大夫,而有广大的民众参与。清末状元章軻撰有名联:“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 (赠竹舟仁兄)”、“大庇寒士皆欢颜,欣夏屋重开,纵观地有湖山美;净洗甲兵长不用,听和声共谱,鸣盛文成雅颂音。(题杭州崇文书院)”祖籍鄞县总统徐世昌撰写的对联,“捧日立身超世界;拨云屈指数山川。”“大文得视古未有;异人在群今自殊。”“风日和美,正江南重四节;江山委蛇,是中朝第一流。”名医范文虎撰写的对联:“但愿人长寿,何妨我独贫。”“云喷笔花腾虎豹,风翻墨浪走蛟蛇。”都堪称上乘之作。
    近现代鄞县不乏撰写对联高手,著名的有长期主持天童寺的高僧圆瑛大师,大师一辈子所写对联几百副,其中不少是为鄞县天童、育王所题的,“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受持皆得成就,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即证菩提”、“宝杵镇乾坤威力昭彰遂使魔军丧胆,金甲吞日月大千示现拥护佛法常存”题天童大雄宝殿。书法大师沙孟海又是一位撰写对联的高手,其所写楹联数百副,涉及鄞县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两浙仰禅林,首溯玲珑古迹;四明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题天童寺等不少佳对。
    楹联自肇始,长盛不衰,但历代文人、学者囿于传统观念,视为“小道”,所以联家、联语殊少见于史籍。而鄞县人王应麟则较早关注收集对联,《困学纪闻》是最早收集对联的书之一,书中载录许多对联佳句,如“佳月明作哲,好风圣之清。”“神浆可挹,流味九户之前;天酒自零,凝照三阶之上。”“士而托于诸侯,非其义也;师不贤于弟子,将焉用之。”清朝,鄞县人徐时栋也留意搜罗,他在《烟屿楼集》中收集不少时人撰写的联句,其中何瓦琴集兰亭禊帖的字写成一联句,请徐时栋书写。徐时栋十分欣赏,也将其收录在其中。此联即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3年2月,鲁迅购买到《烟屿楼集》,对书中这副联极为赞赏,于是就录赠瞿秋白,下署“洛文录何瓦琴句”。“洛文”是鲁迅的笔名之一。由于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尽管鲁迅明确地写着他是“录何瓦琴句”,但长期以来,一些好心的读者,往往误认为是鲁迅自己所创作。这也堪称是文坛上的一件趣事。
    鄞县地方志书,未曾将对联作列入,今拾浩如烟海的对联中一粟,为“百姓修志”。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1 00:53 , Processed in 0.03860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