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1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福柯:世人笑我太疯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8 23:4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4年6月25日,58岁的福柯因艾滋病死于法国硝石库医院。这家医院的前身正是他的成名作《古典时代疯狂史》所剖析过的一家精神病院。命运跟福柯开了一个玩笑,不知道最后是他胜利了,还是这个世界胜利了;是他用自己的死,殉了哲学里最酷烈的探索,还是这个世界用他批判过的一切将他埋葬。

    当年海德格尔讲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去。”德里达也很欣赏这句话。哲学家仿佛无须别人来理会他的私生活,然而福柯这个人却注定会有太多的人来关注他的生死爱欲。

    这个人自杀、吸毒、同性恋、尝试SM、有许多风流韵事、参加各种抗议活动;他的哲学里充斥着思想史上的边缘问题:监狱、疯癫、刑法、性欲;这个人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知识考古学、谱系学、话语—权力;这个人的思想辐射力遍及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政治、艺术、法律……他的相貌甚至也与老成持重的思想家们不一样:满脸邪气、眼里放出精光。在有关福柯的记录中,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爱欲》是比较出色的,属于“为纪念米歇尔·福柯而记述的一种哲学的生活”。

    《古典时代疯狂史》则是福柯的博士论文,后来的英文节译本取名为《疯癫与文明》,今年三联出的这个版本是国内首次从法文翻译过来的版本。这部煌煌巨著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为他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疯狂”。

    他和自己的学生德里达围绕这部作品曾有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德里达很早就看破:福柯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本身就带着某种迷狂。

    福柯日后的生命历程证实了这一点,他的许多哲学思考都来自特殊的生命体验。1975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州频频光顾同性恋浴室,各种极端的性体验直接促成了《性史》的诞生,然而这种带有试验色彩的活动也让他弃世而去。

    福柯的疯狂来自何处?阅读《疯狂史》会有一种感觉:这个充满激情的作者渴望用700页的大书为疯人们说话,他希望那些铁栅栏后面的声音从一个同样被视为疯狂的哲学家喉咙里发出来。他试图证明,疯狂并非一种疾病,是理性的强权为它划定了牢笼。回顾福柯的前半生(《疯狂史》诞生时他34岁),似乎波澜不惊,然而他的学生时代却在一种煎熬中度过。他小时候被做医生的父亲逼着去看截肢手术,原因是希望子承父业,后来又目睹不贞的少女被关进黑屋子里受虐待。但他始终不愿学医,与父亲感情不睦。那两个残酷场景他直到临终前,还向人说起。

    他中学时代成绩时好时坏,19岁时参加巴黎高师入学考试名落孙山,后来做插班生复读。在高师求学的日子他郁郁寡欢,厌恶集体生活,曾经两度自杀。他的老师、同学回忆说,当年他曾用刀片自残,在夜里手持匕首追赶一名同学。高师毕业后福柯参加了教师资格会考,又是连考两次才通过。这时他已经患上抑郁症,性取向又和别人不一样,心里的苦闷可想而知。

    法国在二战中处境尴尬,战后开始艰难的复苏。青年时代的福柯正像他的国家一样,也是个“边缘人”。福柯的同学回忆起他,虽然都称赞他勤奋博学,却忍受不了他的孤僻与傲慢。福柯在巴黎高师也并非绝对孤立,他遇上一位好老师———结构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

    被纳粹虐待过的阿尔都塞也患有精神病,他对福柯同情照拂。30年后,阿尔都塞丧失心智掐死妻子,老境凄凉。已经名满天下的福柯时时探望,不忘师恩。

    从高师毕业后,福柯进入生命中阳光明媚的时期。他在经济上开始富足,治学之路渐渐开阔。他用了近10年时间来酝酿自己的第一部杰作,这部书几乎就是他对前半生的一个应答。他在寒冷的瑞典任教,花了三年时间查阅资料,写出这部惊世之作———《疯狂史》。书中引用了大量罕见的文献资料,对读者是个考验。然而这部很难划归历史学,又非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的著作得出一个“有悖常理”的结论:疯狂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的产物,疯狂史就是迫害史。

    福柯笔下的“疯狂”让人想起堂吉诃德,想起写色情小说的萨德,还让人想到鲁迅的“狂人”。如果举出几个更形象的例证,那就是电影《鹅毛笔》和《飞越疯人院》。福柯写作《疯狂史》似乎想证明,被视为“疯狂”的米歇尔·福柯不过是你们这些“正常人”的他者。当你们建立话语秩序的时候,我被宣判为“疯狂”;当我来撰写《疯狂史》时,你们都成为凶犯。

    《疯狂史》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净化了福柯本人的迷狂,他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疯子,而是一位奇特的哲学家。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周星驰吟出一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或许正是福柯的写照。

    《疯狂史》诞生以后引起热烈反响,然而很快遭到更年轻的德里达毫不留情的批判,后者比他的老师更加离经叛道,日后以“解构”闻名天下。与福柯不同的是,叛逆的德里达在生活世界里非常传统,从一而终;而福柯则在后来的岁月里“生活糜烂”,把他的“体验哲学”贯穿一生。

    2004年10月,德里达去世。2005年5月,和福柯竞争过法兰西学院教职的保罗·利科也去世了。

    福柯谢世20年之后,这一代法国思想家终于英华落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似乎众声喧哗,一派热闹景象,然而真正有分量的声音却少之又少,思想的世界又复归于静寂。

    □书评人 猎那狐

2#
发表于 2005-8-31 23:54:59 | 只看该作者
这家伙真有趣!
不过还是别看的额外好,免得偶免疫力太差被传染,到处砍网友去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4:23 , Processed in 0.0348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