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974|回复: 4

[转帖] 名家对联“3—4节奏句式”的平仄安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0 0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文郑
对联的平仄,历来被认为是对联格律的主要方面之一。清初汪陞在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选评精巧对类·自序》及他侄子汪机为本书所写的《跋》,都提到了对联之“法”,一是词类,二是平仄(即声律)。(见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月第1版,第1册第45页、第293页)
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万廉山郡丞承纪尝制大篆一联见赠云:‘仁仁义宜,以制其行;经经纬史,乃成斯文。’见者皆以为写作俱工。余尝入其书室,读其自集子部语篆联云:‘凡避嫌者内不足;有争气者无与辨。’是极好格言。贺耦庚盛喜之。惜其字句未能匀称,平仄亦尚未谐耳。”按:万承纪,字廉山,南昌人,嘉庆时官海防同知,署淮扬道。是知名书法家,尤其精大篆,人评“篆法似李阳冰”。从中可见梁章钜是十分看重对联的平仄的。
清末福州人林庆铨《楹联述录》卷九的一段话,也涉及到了对联的格律问题:“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见于《周礼》,谓之八行。朱子尝分书此八字为四字联。南海桂昊庭孝廉以其末一字皆仄声也,以《大学》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对之为八字联,强对也。(《联话丛编》第2册第1197页)按:桂昊庭即桂文灿,道光举人,与林庆铨之父林昌彝同出于书法家何绍基之门。博览群书,应该是精于楹联的。他认为《周礼》中的两句话“末一字皆仄声”,作为对联不妥,所以拿来作上联,而以《大学》的两句话来对。这样一副八字联,被林庆铨认为是“强对”。林庆铨也很看重平仄。
文学家俞樾的《春在堂楹联录存》卷二“应敏斋同年适园联”的序说:“敏斋筑适园于杭之忠清里,泉石之胜,与真山水无异。有三层楼,登其上层,则襟江带湖,空旷可喜。因集唐人张蠙、王之涣句为楹帖赠之,语颇切合;惟张句上下易置,则以楹联体裁,须谐平仄耳。”这副对联是:“似入万重山,不离三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俞樾论及“楹联体裁须谐平仄”语焉不详,但是从他有意调整上联两句的先后次序来看,至少他是顾及到了联末不能同为平声的。
近代湖南人吴恭亨的《对联话》十四卷(最早出版于1921年)应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对联著作之一。他虽然没有系统地整理并阐述对联格律,但是,他多次提到“律”、“声调”和“平仄”等。
20世纪30年代,还出版有一部重要的对联著作,尤其是首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对联格律理论,这就是蔡东藩的《中国传统联对作法》。其中的“体制”部分主要就是讲的对联格律。他所概括的“联对之体制,大别为三:一曰谐音;二曰偶句;三曰修词”(蔡东藩著,余滇、秋实整理《中国传统联对作法》,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3月第1版,第1页)。他所归纳的对联格律就两条:一是对仗,二是声律(平仄)。与清初汪陞所说对联之“法”非常接近。
余德泉先生说:“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规则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而今我们所说的对联格律,或简称‘联律’。”(《对联格律·对联谱》,岳麓书社199711月第1版,第1页)在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古代汉语》中,余先生将“联律”分为“对仗规则”和“声律规则”两个部分作了介绍。
就句式来说,与其他韵文(诗词骈赋)相比,对联综合了诗的整齐划一、词的长短错落、骈文的对仗工稳和赋的铺陈排比,而比这些文体的句式都要活泼。尤其是长联,表现得更为充分。
对联中使用类似律诗的句式,平仄往往仿照律诗来处理。那么,其他样式的句式,平仄又该如何处理呢?
最近,我读了部分清代对联名家,包括李渔、林则徐、梁章钜、曾国藩、左宗棠、俞樾等人的对联集子。发现不少人除了大量用类似律诗的句式以外,还喜欢用类似某些词牌的句式,“34节奏句式”(姑且如此称呼),即一个七言句子,前面三个字为一组,后面四个字为一组。这种句式的节奏应该是“322”,就是说,节奏点在第三、第五、第七个字。这种句式的运用,使得对联的句式更为丰富,表达也更为自如,读起来也更增加了抑扬顿挫之美。其中,李渔(约18%的对联有这种句式)、俞樾(约16%的对联有这种句式)、林则徐(约8%的对联有这种句式)用的相对较多,而其他几位用的则相对较少。
那么,他们是如何安排这种句式的平仄的呢?
经分析,他们的对联作品“34节奏句式”的平仄处理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各节奏点的平仄十分严格。即:
××平×仄×平;
××仄×平×仄。(不计节奏点以外的字的平仄,以下同)
这种形式的句子,因为上联句子末尾是平声字,下联句子末尾是仄声字,所以往往处于整副对联的开头或中间。如李渔题庐山简寂观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贺程太夫人八秩寿联:
逾古稀者又十年,喜当时令子高迁,几度锦衣归阀阅;
去期颐者尚廿载,看后代贤孙尽发,满床牙笏颂冈陵。
赠方伯李毅可公祖联:
廉明宽厚孰如公,据吏民爱戴之心,愿常似此时藩两浙;
品望勋劳堪作主,揣君相推崇之意,知一交来岁抚三军。
再如林则徐题江苏刘河镇天后宫联:
八百年寰海昭灵,溯湄屿飞升,九牧宗风荣庙祀;
四万顷具区分派,喜娄江新浚,三吴水利沐神庥。
苏州定慧寺啸轩联: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无锡、金匮贞节祠联:
盛典继毗陵,表千秋潜德幽光,长使冰心昭炜管;
新祠崇惠麓,聚两邑贞姬淑媛,群钦风节树香苏。
福州尚书庙联:
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
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攸神庥。
梁章钜题北京福州会馆灯联:
碧海无波,总买来箫鼓千场,鱼龙百戏;
金台不夜,看装出琉璃世界,锦绣天街。
曾国藩挽汤鹏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俞樾挽兄子剑孙联:
六十年接续科名,戚党艳称,谓此幼孙同符大父;
五千里归来旅榇,门庭衰落,痛吾犹子追念先兄。
贺吴母朱太夫人七十寿联:
有子宦三吴,喜从前治谱流传,已见桐孙能济美;
后佛生一月,愿自此慈容矍铄,长将蒲酒祝延龄。
或:
××仄×平×仄;
××平×仄×平。
这种形式的句子,因为上联句子末尾是仄声字,下联句子末尾是平声字,所以往往处于整副对联的结尾。如李渔题千手观音法像联:
一身现像有多般,称大士不离本号;
千手指人登宝筏,奈众生尚有迷津。
题平阳王太学园亭联:
眉岫毓奇才,类苏氏当年父子;
辋川遗胜迹,肖君家旧日溪山。
题江南贡院联:
圣朝吁俊首斯邦,看志士弹冠而起;
天府策名由此地,喜英才发轫而前。
再如林则徐挽左某联:
我亦伤心,看今日良朋密友;
人谁不死,想他年寡妇孤儿
左宗棠题长沙岳麓书院联: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题常德关帝庙联: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曾国藩挽李秀峰都私利司开林联:
期服去官,有犹子能行古礼;
儒冠为侠,如先生岂是今人。
题湘乡东皋书院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俞樾贺戴美含七十寿联:
小筑曰仿陶,集名流数百首新诗,为此地长留风月;
前游曾访戴,是老夫五十年旧雨,愿与君同到期颐。
题杭州安徽会馆联:
游宦到钱唐,饮水思源,喜两浙东西,与歙浦江流相接;
钟灵自灊岳,登高望远,问双峰南北,比皖公山色何如。
第二种情况,第一个节奏点平仄相反,但不讲究与其相邻的或其他相邻的节奏点的平仄相间。即:
××平×仄×仄;
××仄×平×平。
如李渔题题武汉晴川阁联:
高阁逼诸天,到此嘘气成云,送征人对岸骑鹤;
大江流日夜,让我抽刀断水,似帝子当途斩蛇。
或:
××仄×仄×平;
××平×平×仄。
如林则徐挽妻郑淑卿联: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万里偕来,不待归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诸儿在远,单看弱息倍伤神。
再如曾国藩题四川新都桂湖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左宗棠挽虞绍南联:
四千里独往独来,地下有灵应识我;
二十年任劳任怨,人间无处可留君。
俞樾挽吴广庵方伯联:
名父子大振家声,纪群交谊,同客姑苏,病榻数行犹报我;
翰苑才出居外服,牧令循良,臶登方岳,宦游卅载不离吴。
挽王文敏公(懿荣)联:
铜驼荆棘,通国仓黄,抟民力以卫皇畿,岂仅南斋留硕望;
金井梧桐,举家化碧,哭斯人兼悲吾道,更谁东观访遗书。
或:
××平×平×仄;
××仄×平×平。
如林则徐赠陈用光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耕田读书。
或:
××平×平×仄;
××仄×仄×平。
如李渔赠王北山掌科联:
君有十分善,臣有十分忠,羡名儒得居谏职;
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宜圣主亲试言官。
再如左宗棠挽杨晓峰提军联:
老泪洒西风,十数年从征旧侣;
灵幡向南浦,万余里入梦归人。
曾国藩挽潘鸿焘联:
还家便永诀,痛高堂七十岁倚门倚闾,知九原定呼憾事;
治水甫成功,念下河亿万姓己饥己溺,拼一死永奠生灵。
俞樾贺魁时若将军七十寿联:
周亚夫真将军,溯从前崧生岳降,正碧梧益叶之年,而今八秩初开,清簟疏帘,又驻羲鞭逢闰六;
郭汾阳大富贵,看诸子武达文通,如琪树凌霄而起,从此一门鼎盛,木公金母,好书蜀锦祝千秋。
挽曾母丁太夫人联:
计闰作三年,援昔贤官年之例,又实增三年,虽欠四龄亦人瑞;
设帨当九月,至今岁壮月而终,已将交九月,再迟五日即生辰。
或:
××仄×仄×平;
××平×仄×仄。
如梁章钜挽俞德渊联:
殚心力以报所知,一代长才出甘陇;
处腊膏而不自润,千秋遗爱满邗江。
再如俞樾挽杨振甫同年联:
从慈母以西归,虽隔岁未越两旬,回思宣室垂询,亲老途长,曾荷殷殷天上语;
哭故人于南海,叹同年又弱一个,屈指玉堂旧友,风流云散,空余落落晓来星。
或:
××平×仄×仄;
××仄×仄×平。
如俞樾贺恽母戴夫人七十寿联:
溯从前中外扬历,善相其夫,彤管录中无此才、无此识,诗画兼长,犹为余事;
愿自后耄耋期颐,永锡难老,金萱堂上有贤子、有贤孙,勋名克绍,大慰慈怀。
甚至是:
××平×平×平;
××仄×平×仄。
如俞樾挽善伯封翁联:
卅年来驰传从军,特膺异数,鸣琴治县,大起循声,晚因贤子推恩,凤阙星云颁御墨;
一门内龙文虎武,中外知名,杞梓兰孙,后先济美,私喜吾孙侥幸,鲤庭桃李被清阴。
第三种情况,第一个节奏点不讲究平仄相反,也不讲究与之相邻的节奏点的平仄相间。即:
××仄×仄×平;
××仄×平×仄。
如李渔题南京贡院明远楼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
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再如林则徐挽桂超万之太翁静斋联:
前身是学海经神,耄犹炳烛;
教子作儒林循吏,怆甚奔星。
曾国藩题金陵两江总督衙署联: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寮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
俞樾贺汪莲府驾部六十寿联:
北阙赋归田,岿然作东鲁灵光,际一阳始生,逢六旬初度;
西湖劳望远,安得跨南飞瑞鹤,来桃花潭上,拜柏叶仙人。
或:
××平×平×仄;
××平×仄×平。
如俞樾挽陈辰田明经联:
六十年重谐花烛,再掇芹香,喜今五福俱全,如此完人能有几;
八旬翁已越三龄,未登九秩,叹我一年差长,可知来日亦无多。
或:
××仄×平×仄;
××仄×仄×平。
如李渔题金陵别墅联:
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
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
赠申菽旆中翰联:
出瞻宫树入看花,不似在长安道上;
醉听吴歌闲步月,依然是虎阜山中。
再如曾国藩题文昌阁联:
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
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
俞樾赠张任庵同年联:
北山梓,南山桥,联步到桂宫杏苑;
酉年科,戌年第,成名占后甲先庚。
题佛殿联:
三藐三菩提,与大众同游净土;
一花一世界,看我佛即在灵台。
或:
××平×仄×平;
××平×平×仄。
如梁章钜挽陶澍联:
尹文端厚泽深仁,重见江乡说遗爱;
陈恪勤精心果力,方知楚产信多才。
再如曾国藩代弟曾国荃挽胡林翼联:
少壮剧豪雄,到暮年折节谦虚,但思尽忠补过;
东南名将帅,赖先生苦心调护,只为骨肉弟昆。
俞樾题钱敏肃公专祠联:
溯当年千里乞师,一舟摩寇垒而过,抵掌高谈,论列山川形势,与夫贼情变幻,及东南进取之方,声共泪俱,此事中兴关大局;
迨后来两河开府,四载在夷门坐镇,悉心综理,讲求治术源流,旁及边境安危,并水旱偏灾之备,人亡政在,于今故里有崇祠。
或:
××仄×仄×平;
××仄×平×仄。
如李渔赠慕鹤鸣方伯联:
天子门生第一人,自海外以至中原,白叟黄童,孰不称扬异绩;
圣朝特简无双士,由郡牧而登方岳,千秋百世,谁能步武芳踪。
再如俞樾挽陈子舫太守联:
二千石太守清贫,虽负长才,未施利器;
三十载同年寥落,既伤老友,更念先兄。
贺许雪门太守六十寿联:
先立春三日作生辰,千万户柏酒桃汤,敬为使君寿;
合大集一编即年谱,六十岁前忧后乐,又到上元初。
有的甚至还不讲究后面相对的节奏点的平仄相间:
××平×仄×仄;
××平×仄×平。
如俞樾挽许子社明经联:
大吉竟无凭,空流传甲午元旦;
旧游能有几,又凋零丁卯诗人。
或:
××仄×平×平;
××仄×平×仄。
如俞樾贺罗少耕观察七十寿联:
辽海驾云帆,三千里转漕初归,又向雄关司管键;
苏台酌春酒,七十岁从心所欲,便由藩服到封疆。
第四种情况,是一副对联中使用两套这种句式。有的不在一处,如左宗棠题甘肃某庙戏台联:
都想要拜相封侯,却也不难,这里有现成榜样;
最好是忠臣孝子,看来容易,知他做几许功夫。
再如俞樾挽吴母张太夫人联:
忆往岁鸾歌凤舞,献寿寝门,逾八秩甫二龄,曾元五代,同祝期颐。何今年佳节端阳,顿撤蒲觞陈素俎?
看令子武达文通,起家翰苑,由屏藩到开府,节钺三吴,亲承色笑。痛此日普天缟素,又扶桐杖哭慈闱。
还有的对联,甚至连续使用这种句式。如李渔赠许德远广文联:
挥麻草制,待他年功业匪轻,率后辈高登紫阁;
偃武修文,当此日胶庠为重,屈先生暂守青毡。
再如曾国藩挽胡林翼母联: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
俞樾挽徐室杨夫人联:
寿近七旬、封膺一品,试检取笥中文绮,从九重几度颁来,岂止崇班冠兴庆;
子荣五桂、孙倍双珠,更携将膝下锦绷,合四代同堂聚处,差堪哀思慰安仁。
根据以上分析,大约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对联是要讲究其基本格律的,而其中各节奏点上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以上第一种情况居多,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在这种句式中,不论第三、第五字两个节奏点的平仄怎样安排,最后一个字即句末的平仄却是十分严格的。上联是平,下联必是仄;反之亦然。
其次,对这种特殊句式的平仄安排,也可以不必拘泥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反。这么多名家的对联作品,有如此多的不拘,说明他们认为这样做不是什么问题。
还有个考虑:我们知道,对联中的领字,上、下联不讲究平仄相反。或许,有些情况,对联大家也是参照领字处理的?
其三,对联也应该和其他文体一样,“以意为上”,就是说,格律应该为内容服务,而不能让格律束缚内容。
我常常建议初学对联的朋友多读名家名联,以增加感性认识;即使于对联有较深入研究的朋友,也同样有多读名家名联的必要。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本文不厌其烦地尽量多举例子,但愿朋友们能够理解。
发表于 2013-10-21 1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门或者打基础的时候,参照诗律严谨一些好。
如果有一定领悟后,气息流畅才是首要,适当放宽或者自由一些,语感不生涩,足矣。
感觉李老师这篇文字过于老学究,不过引经据典很详实,参考阅读下还是可取。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9: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参考而已。
发表于 2013-10-21 23: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题还可以相应多一些。
好比那马蹄韵,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沿袭了诗词的声律经验,利用平仄交错,形成声律的跌宕起伏,也就是牛X们总结的声韵美。不过它只代表了部分,界限上太规范了。
对联的结构,比诗词更自由,在字数上就没有绝对定义,只要上下联维护了最基础的对仗关系,是对联的对,和谐起来。然后在文字内容上呼应或者递进什么的,长句短句,甚至单个字眼都能存在,而声律,也就不是特讲究的。
这一点有些像音乐,那些耳熟能详的的歌曲什么的,音符可以跳跃可以重复,都能够好听的。
可惜楹联学说,历来上不了场面似的,没有诗词的名门正派渊源架势,所以很多文学大师都不会,也不肯潜心研究,所以一统江湖的格局,一直都没有形成。
不过这也可能是好事,自由嘛,太多框框架架了,也就谈不上还有多少真实的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9: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统江湖有什么好,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20:45 , Processed in 0.0426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