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3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一部集徽州楹联大观的精湛之作——读舒育玲《徽州楹联通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0 15:5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黄山日报数字报2013.11.22
作者:屯溪 翟屯建
===============================================

  楹联,或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讲究词性、对仗、平仄,历来属于中文所独有。在中国文学史中,骈文、诗词、赋铭等韵文文学体裁,都要有对联的功底。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很多才子也都是以善于对对子而闻名于世。

  前不久,在黟县与育玲兄闲谈,他说他正在为黟县地方志办公室地情研究编一本关于徽州楹联的书籍,听了以后,大为高兴。徽州楹联是徽州文化精华的体现,在徽州的古建筑和新安大好山水的各个景区景点,都有大量的楹联,非常值得总结研究。虽然目前有一些对徽州楹联研究的文章,但总显得零零散散,不够集中。希望育玲兄能够对徽州楹联进行一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作为一名楹联爱好者,也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读到大作。谁知道回来没几个月,就收到育玲兄打来的电话,说是他的《徽州楹联通览》(黄山书社,2013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通览》)初稿已经完成,希望我能够帮忙看看,提提意见。我说好的,一定认真拜读。收到书稿以后,令我大为惊叹,洋洋洒洒50余万言,真是下了大功夫。

  粗读以后,我对育玲兄的学术功底和治学精神深为敬佩。说实话,做研究我最怕两件事:一是点校古籍,因为古籍涉及很多的地名、人名、职官名、植物名、动物名,由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叫法不一,点校时很难把握;其二便是解释楹联,楹联用典极多,尤其楹联依附的具体建筑,有它的特点,如果不对地方文化有研究,也很难解释清楚。点校古籍和解释楹联,都必须要有知识面和学术底蕴,而这两点,育玲兄都具备。《通览》除了对文学、史学典籍了如指掌之外,对周易、佛学等名称的解释,也表现了作者在这些领域的造诣。其中“浩劫起红羊,频岁晨钟歇响暮鼓停声,剩妙相光明,还昱大千世界;遗经传白马,尔时觉路宏开禅灯广续,除众生暗障,重兴不二法门”一联的解释,就很到位。

  楹联多用典,如果对典故的出处都不知道,那就谈不上理解联句的意思了。

  《通览》在寻典出处上下了很大功夫,如“践仁义之区域/保道德为规箴”联,该联用典毫无痕迹,如果没有很深的学术功底,想要找出它的出处,是很难的。但《通览》却指出上联集《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四十一》句,下联集唐杜光庭《纪道德赋》句。又如“大夫不敢祖诸侯,表海雄风,莫问遥遥华胄;途人其初本一体,敬宗睦族,当思密密连枝”一联,用典也很含蓄。《通览》指出:“大夫不敢祖诸侯”出自《礼记·卷九郊特牲》。诸如以上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一些楹联在拟写过程中,化用了前人的文章诗句,独自成联,《通览》也很注意疏通典之变异。如“近知近仁近勇/立德立功立言”联,联句虽然不是原句,但意思是来自《礼记》《左传》,《通览》也将其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

  育玲兄是2012版《黟县志》主编,对徽州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徽州文化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同时,徽州楹联也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精华。《通览》在搜集和解释楹联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和揭示徽州文化,对读者了解徽州文化有很大裨益。

  解释楹联时,作者注意介绍与联句相关的历史背景,使读者在了解联句的同时,也了解了徽州历史。如“万山冠冕天官耸/全浙源流掌上观”联在黟县碧山村汪学士祠,《通览》介绍该祠位于碧东街土地堂,俗称土地庙,实际上是祭祀黄陂汪氏六十六世祖、宋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汪勃的。使读者不仅欣赏到楹联,也了解了联句的历史背景,知道了黄陂汪氏的来历。

  《通览》还收集了大量已经失去建筑依存的楹联,通过对楹联的解释,介绍了原来建筑的情况。“善用刀圭,千古永推医国手;礼隆俎豆,万年崇报济人心”联,原在屯溪华山禅院华佗祠,但禅院和祠早已经没有了。《通览》在解释该联的同时,也介绍了华山禅院的历史,不仅使读者了解联句的意思,也了解了华山禅院的历史。

  徽州是个宗族社会,大姓基本来自中原,涉及迁徽始祖以及一些大的分支,由于有府志、县志和《新安名族志》,还容易查找。但若涉及到一些村落,就很难查了。但《通览》对一些村落姓氏的来源都交代得很清楚,就很难得了。如歙县长陔乡贤源村邵氏宗祠敦伦堂“广济神恩著/谏波世泽长”联,《通览》介绍说:贤源邵氏郡望博陵,其先祖邵驯传三十二世邵裕期,官歙州。后裔孙邵正聪至石耳,见其“山脉雄伟冠全歙诸龙”,遂卜石耳山正脉之长标定居。后有六世邵明凤、十七世有铨偕子东海迁贤源,为贤源邵氏始祖。

  宋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儒家文化在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反映形式。从徽州楹联文化内涵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徽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通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揭示了徽州文化的本质所在,这也是我在阅读《通览》时的最大收获。

  徽州楹联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与人朝夕相伴,作为徽派建筑重要文化元素之一的徽州楹联,除了视觉审美愉悦以外,在宣传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儒家文化教化的一种符号。儒家思想中的读书入仕、忠孝节义等特征在徽州被演绎成一副副楹联,定格在人们的视觉之中。徽州人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儒家思想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每天都在进行精神陶冶浸淫。如休宁金声故居书斋联:“穷已彻骨,尚有一份生涯,饿死不如读死;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炼,文通即是运通。”又如歙县下璜田村曹氏宗祠孝义堂大门联:“孝于亲,慈于众;义为路,礼为门。”

  徽州山多田少,是一个“寄命以商”的地区。在中国“重农轻商”的社会风气下,徽州人不仅不歧视商人,而且以经商致富为荣,这在楹联作品中也有体现,《通览》也非常注重辑录这类楹联。如屯溪老街店铺联:“生意春初早/财源雨后泉”,“有道财恒足/乘时货自腾”。歙县城西油坊联:“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布人间”。黟县西递村笃敬堂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等。徽州楹联中的重商理念,对徽州人不轻视商业、不以经商为耻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览》所辑录的楹联,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极其广泛,作者的疏正考据也极为翔实,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够评论周全,还是留待读者自己细细地品赏。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0 22:32 , Processed in 0.04302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