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541|回复: 3

[转帖] 镇江那些事儿:六角铮铮的京江脐 作者:小李探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13: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镇江那些事儿:六角铮铮的京江脐


作者:小李探花(转自 镇江梦溪论坛)

  京口闸路口听到两个老人家谈话,一口地道的老镇江话,可能是左手的老人托右边的那位办件事,右边的这位一本正经地说事情难办,当下左边的喊起来了:“啊咦喂,趣起来了,六角铮铮的,这么大的事都不肯帮忙。”

  嘿,“六角铮铮”,多形象的词啊, 如果朋友中有人偶尔穿件新西装,特别是穿上了不常穿的新皮鞋等,立马有人会上来打趣:“呦,看你穿得六角铮铮的!”  “六角铮铮”源于一条俗语,完整的说法是“三分钱一个江脐儿——六角铮铮的”,因为“京江脐”出炉后,硬邦邦、俏铮铮、尖翘挺拔,就是这幅“头昂昂、翘角角”的模样。镇江人形容地位不高权力不大,但办事认真,一本正经的人,就喜欢用这句“六角铮铮”。

  老镇江最喜欢吃的六角形京江脐(京江饣齐),分咸甜两种,甜的不急先得销路广,内行人知道,“京江咸脐子,出炉不久的最好,皮是脆的,心是软的,底是硬的。泡鸡汤、牛肉汤,美滋滋的。”以前镇江人待客,常用盐水蛋泡脐子,算是最恭维的招待;当年老城区附近的鱼巷街口清真茶食店,烤制的京江脐,带回家和一包京果粉,搭一口京江脐,小孩吃得最有滋味。

  京江脐是镇江传统茶食糕点中的名产,镇江地域方言里,“江”要念成“刚”,“脐”通“饣齐”字。“饣齐”这个字《辞海》和许多字典里是都查不到的。只有清代张玉书主编的《康熙字典·食部》记载:“饣齐,[集韵]同饣齐。”《康熙字典》为何收有“饣齐”字?精通镇江典故的老人讲过这个故事:因为主编张玉书是我们镇江人,旧居在南门大街的张家巷,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是“一品当朝”,仍然眷恋乡土,他把家乡方言添注拼音,载于《康熙字典》,一直传至今天。

  京江脐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清初原为八角形状,因为当时满洲统治者忌讳(八旗兵被吃掉),只好改成现在的六角形。京江脐驰名的诀窍全在手艺和火工上,制作京江脐的时候,将加油的面粉揉成小团,呈馒头样,用刀轻轻切成六角形,然后贴进炉壁或推进烘炉,一会儿就飘出香味,铲下就可以吃了。才出炉的京江脐像立体雪花状,六只角楞角分明,吃起来松软香脆,还可掰开,用开水和肉汤泡着吃,老年人吃面时,常和面汤泡食,别具风味。还有一种喷洒红糖水,熟了呈红色的糖脐,那种因为易于消化,是妇女生养后的滋补食品。

  这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茶食糕点,却与清代乾隆皇帝的母亲(皇太后)结下缘分,近人柴小梵的《梵天庐丛录》朝野掌故:“乾隆皇帝南巡时,太后因渡江眩晕作恶,思得食物镇之。适某巡检小舟在御舟侧,以所携京江饣齐三枚进,太后食之而乐。晚宿金山行宫,高宗问安,太后以渡江晕船,因京江饣齐而愈。遂以县令官巡检。”皇太后吃了京江脐,晕船之症得愈;小巡检得到皇帝奖赏,提升为七品县太爷,这段轶闻,既是镇江饮食文化的趣味资料,也是京江脐的最佳广告。

    京江脐全盛时应该是辛亥革命后至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镇江清真茶食店非常繁荣,银山门到薛家巷上的清真茶食店就有十几家。作为一种经济实惠又可口的食品,京江脐极其畅销。当时来镇经商或探亲的,以及镇江人出门均要买上十来扎(每扎有10只,20只用篾蓝扎好的)送亲友。有时满族人回家乡探亲,几天前预定好,临走时用大麻袋带走。

    因为京江脐的“脐”,和“齐”是谐音,所以过去新婚夫妇回娘家带去的礼物中,一定要有京江脐,晚归时丈人家仍将京江脐给他们带回,意为“齐”来“齐”去。每年的清明时节,镇江风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脐儿、馓儿,这时候的茶食店就会忙得热火朝天,这也是一年一度的节日生意啊。

  京江的水养育着镇江人民,京江食品更具地方特色,最爱京江脐,更爱我的家乡。



发表于 2014-11-7 10: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就焙烤的小面块饼子呗,烤馍差不多,就长得鼓钉爆绽的,差不多算是面食里的非主流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狼君 于 2014-11-7 11:16 编辑



色泽金黄,外焦里嫩,见之食指大动,佐以东乡传统羊汤,有耐饥养胃,美容养颜之功效
发表于 2014-11-7 13: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面菊花啊……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02:29 , Processed in 0.0385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