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42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张天师生平传记详述[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9 22:1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代张天师生平传记详述

天师之号,始见于《庄子·徐无鬼》,谓“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乃是对得道者的尊称。到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则屡贝不鲜。张天师自汉末张道陵创教以来,世称天师之号,居江西龙虎山。至今已传六十三代,历一千八百余年。形成一个以道教为传承的“天师世家”,贯穿了整个道教史。这是其它宗教所未有的。在中国强长的历史长河中,其以“世家”称之备也只有山东孔府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两大家族。
    张天师世家,传为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之后代。第一代张道陵乃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自张道陵创立道教,其以道统为传袭的制度也就日渐周密。刘宋陆修静曾说:阳乎治都功版,非天师之胤不受”(见《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仅》)。阳平治是二十四洽的首治,  都功传为早期天师道的最高组织者,实乃天师道教领袖之象征。《汉天师世家》(以下简称世家》)卷二曾载张道陵以经录印剑付子衡时戒之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一脉垂流,被视为道教之正统。
    历代天师的传略,早期张道陵、张鲁史尝有云,自两晋至隋唐,诸史皆不见有载。刘宋时徐氏《三天内解经》曾说:“三师去世之后,嗣胤微弱”。但南北朝时期粱简文帝《招真馆碑》载:汉朝天师陵十二代孙张道裕。道藏《受录次第法信仪》录有张天师十三世孙梁武陵王府参军张辩探《天师治仪》。《茅山志》卷十五还载:。天师九世孙张玄真,道兼三洞,德流四远。天师十世孙张景溯,容行识业,秀挺超群。天师十世孙蜀郡张智明。天师十世孙蜀郡张子华等。唐时,则有道土张探玄者谓汉天师之胄。  (见陈垣《道家金石略·张探玄碑》)南唐陈乔《张天师庙碑》已载二十二代天师张秉一。自后史典又皆略有记载。后周道士孙夷中在《三洞修道仪》序中曾说: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但是系统地记载历代天师之行藏,唯以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时的《汉天师世家》及清末张仁政的《补天师世家》较样。虽说是道书所述,其传略事迹难免有虚饰之词。特别是两晋至隋唐之间的人物缺少实据,但庸五代以来的人物是基本可信的。《世家》后序中也曾说:
前人之绪乎,是岂足知矣。夫昔之授于太上者。德行之隆,勋烈之大,其相传之无替也。果何使之然哉?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后之来者,尚必自励。其有以章述焉?斯为不坠其教矣!其世家则本诸史云”。是述历代之绪,陈前人之德,以励后来者不坠其教。
    为了便于了解世家历代天师的行为事略,今且依道书所载,结合史典有关记述,录历代天师传略于下。

第一代张道陵(34一156年),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又尝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于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宫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后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沂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后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继往嵩山于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带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闻巴蜀诊气为害,遂往治之。
    汉安元年(U2年)于蜀中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三五都功诸品经录、印剑等,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内与神明盟约,外行盟威之法,百姓奉之为师。汉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三国志·张鲁传》则说:陵客居于蜀,学道鹤鸥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是被称为‘米道”。永寿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诸品经录、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裁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0: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代张衡(?一179年)6字灵真,汉永寿1年(156年)袭教。《张鲁本传》云:“陵死,于衡行其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说,  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录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明,闻者有感。

    光和二年(179年)正月以祖传印剑付子鲁,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嘱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世家》)。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作制曰:联甚慕之天师正一之教,其几是乎!今有司以嗣师位号为请,惟师嗣守道器,遗荣冲引,尚安事名。然继宗开绪,纳俗安善之迹,不可不表也。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世称嗣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1: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代张鲁(?—216午),字公祺。

《华阳国志》等言:衡死,子鲁传其业。汉献帝初平年间(I 90一193年),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取汉中。得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史云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号为祭酒。众多者名曰理头。以诚信不听欺妄教民。增饰“义舍”,命诸祭酒皆设义舍于道,放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量腹食用。若贪而过多,则鬼道使病之。犯法者,原有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尝增立嗣师所立的八品配治和自设立的八品游治。
《世家》则云:“鲁少膺祖训,在汉中以祖传道法教民,行宽惠之政。鲁在汉中,又依月令,实行春夏禁杀,又禁酒。以靖所为民思过之处,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于水,谓之三官手书。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封藏以降,操嘉其善意,遣使致慰。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五子及功曹阎圃皆封为列侯,迁还中原。建安二十一年卒,葬于邺城东。元成宗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称之为系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9 22:21:43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2:4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代张盛

   生卒年不祥。字完元,系师第三子,汉末弃官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元史.释老志》云:“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据《世家》说:盛初居汉中南郑,克志精修,父命嗣教。曾历奉车都尉散骑待郎,魏加封都亭侯,不受。据祖传印剑经录自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得祖师玄坛及丹灶故址,即以其地为居。每逢三天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坛传灵,以授四方学道之人。又云:系师授其经录印剑之时曾嘱曰:“龙虎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诺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炼累功”。《仙监》则说:酉晋永嘉中(307—312年)还居龙虎山,得真人丹穴井灶,遂就其左右结庐以居。其兄弟五人,兄滋(汉书名富)嗣鲁之封,次永。弟曰溢、曰巨。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3: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代张昭成

  生卒年不祥,字道融。  《仙监》说是盛之长子也。学道不懈,每端坐于室中,能出神数百里外。并能驯虎豹。年一百十九岁卒,而尸仍还是温温如生。既葬,尿上生茵草数千。一属居人见有鹤穿基而出,彩云拥族。后开基视之,唯见冠履。一说于晋初得道,至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仙去。元至正十三年蹲“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4:15 | 只看该作者
第六代张椒

  生卒年不详,宇德馨。博通儒书。《仙鉴》谓:道融长于此,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诸阶秘录传度世人。晋帝累征不起”。《世家》则说:尝游鄱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进曰:闻师家以仙道立教,  愿拜下风而无阶进。今者不意仙踪远驻近津,获挹光仪,乞示蕴奥,以启昏愚。天师遂告之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皈戒而入,然质心于戒,莫若质戒于心,则万法皆空,一真常存。翁闻知遂起谢而去。从者或见异光,水天一色,不知翁之所在。天师突笑曰:此龙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末闻。后年一百余岁尸解而去。元至正十三年赠“治微弘教玄妙真君”。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4: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代张回

  生卒年不详,字仲昌,一说仲回,字德昌。  《世家》说:初能言,即问道是何物,众不能答,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欲传经录,父曰:且读儒书。对曰: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十岁嗣教,善辟谷导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后入育城山不知所终。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捕教弘济真君”。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5:34 | 只看该作者
第八代张迥

  生卒年不详,字彦超,《世家》说: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待至诚存化请祷者,无贵贱皆不吝,辄有神应。时皇帝尝召赴阙向道。《仙鉴》则说他:鉴日列真人诣阶品录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无怠。治病驱邪无不安愈,世人仰之。”言是南朝齐太祖召其赴阙问道。年九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代张符

生卒年不祥,字德信。《世家》言其:‘端肃明达,几经传子史,过目成诵,经篆犹显于时,四方仰之”。寿九十三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赞化祟妙真君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6:3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代张子祥

生卒年不详,字麟伯。《仙监》栽:博览诸经,究探今古,曾从儒业,仕隋为洛阳尉。未几、弃官与妻回居龙虎山,志于修养,颜容益少,路若二十岁人。从学者数百人。《世家》则说:弃官袭教,行服食精炼,能吐丹置掌中,光芒出户,寻复咽之。尝游河洛,登篙山中峰石室,乐其幽胜。时夜忽闻兵骑声,有二神吏谒曰:东岳主者道过,约会天师。东岳主者说:昔会圣师于青城,今四百余载。自魏晋以来,乱离已久,生灵受害,  罪业牵缠无由解脱。今有幸重遇圣师,愿乞广宣符录,庶俾超化,言讫辞去。天师还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积玄功。寿一百二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7: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代张通玄

生卒年不祥,字仲达。《世家》云: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非时不出。虽左右人亦常罕见。岁大疫(流行病),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得愈。有持帛物来、谢者,概却之说:吾祖以济人度世而务常道,安可受谢。是乞符者云集,受经者益众。年九十七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28:4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代张恒(别说名仲常)

生卒年不祥,字德润。《世家》说:经史之典过目悉不忘。唐高完曾遣使召至阙,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尤善变化之术,自言吾神仙中之狡狯者。年九十八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31:2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代张光

生卒年不详,字德绍。《世家》载:励志于道和修炼,曾居石室中垂三十年。及袭教,乃还家传授经录。居常蔬食,后能辟谷。《仙签》中则说:尝弃妻与次子悟入山修行二十余裁,乃出。见其妻,又同处五年后终于家,年一百四岁。元至正十三年蹭“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32:1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代张慈正

生卒年不样,字子明。《世家》说智慧明敏,常以易道教人,从者云集。乐善好施,每有余资即赈济贫乏。弃妻修道于山中,登圣井山(在龙虎山东)结庵独处,每岁三元日传经录则出山。朝廷累征不起,后百余岁化,空中闻仙乐声下迎。今圣并山中遗有征君山、征君沆之称。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33:0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代张高

  生卒年不详,字士龙。《世家》说,姿宇超旷。好酒,纵饮一石不醉。唐玄宗召见,命即京师置坛传录。颁赐金帛,免龙虎山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肃宗尝降香币建醮于山中,赐宸翰(帝王的书迹)以赞祖天师像。曾忘玉印于长安酒家,有少年力举之不能动,明日天师至笑而携去。《仙鉴》又说:贞元(留德宗)中降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合、绯罗金帕及黄复器物。年九十余岁卒于家。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祟德玄化真君”。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33:3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代张应韶

生卒年不详,字治风。《仙鉴》说博学经典,后隐居于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行辟谷,能百日不食。与妻子躬排自娱,善吹铁笛,数里外闻之。一日告其子说: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汝传守。《世家》还说:所耕之地名黄沙坑,坐化于隐居之地龙须井上,年九十余岁。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38:12 | 只看该作者
张天师世系简表

代数 字号 世系 袭教年号 逝世年号
一代 字辅汉 祖天师 创教人 东汉桓帝
张道陵 永寿二年
(公元156年)

二代 字灵真 道陵长子 东汉 东汉光和
张衡 永寿二年 二年
丙申 (公元179年)
(公元156年)

三代 字公祺 衡长子 东汉光和 东汉献帝
张鲁 二年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公元179年)

四代 字元成 鲁第三子 东汉 失考
张盛 建安二十年
(公元216年)

五代 字道融 盛长子 失考 失考,
张昭成 《世家》谓:寿119岁

六代 字德馨 昭成长子 失考 失考,
张椒 《世家》谓:
寿百余岁

七代 字仲昌 椒子 失考 失考
张回

八代 字彦超 回子 失考 失考,
张迥 《世家》谓:寿90岁

九代 字德信 迥子 失考 失考,
张符 《世家》谓:寿93岁

十代 字麟伯 符子 失考 失考,
张子祥 《世家》谓:寿120岁

十一代 字仲达 子祥子 失考 失考,
张通玄 《世家》谓:寿97岁

十二代 字德润 通玄子 失考 失考,
张恒 《世家》谓:寿98岁

十三代 字光昭 恒子 失考 失考,
张光 又字德昭 《世家》谓:寿104岁

十四代 字子明 光长子 失考 失考,
张慈正 《世家》谓:寿百余岁

十五代 字士龙 慈正长子 失考 失考
张高

十六代 字治凤 高长子 失考 失考,
张应韶 《世家》谓:寿99岁

十七代 字中孚 应韶子 失考 失考,
张颐 《世家》谓:寿97岁

十八代 一名仕元, 颐长子 失考 失考,
张士元 字仲良 《世家》谓:寿92岁

十九代 字德真 士元长子 失考 失考,
张修 《世家》谓:寿85岁

二十代 字子坚 修长子 失考 失考,
张谌 《世家》谓:寿百余岁

二十一代 字温甫 谌长子 失考 失考,
张秉一 《世家》谓:寿92岁

二十二代 谱名善雅 秉一长子 失考 失考,
张善 字元长 《世家》谓:寿87岁
二十三代 字仲珪 善子 失考 失考,
张季文 《世家》谓:寿87岁

廿四代 字宝神 季文子 失考 失考,
张正随 《世家》谓:寿87岁

廿五代 字元光 正随子 失考 失考,
张干曜 《世家》谓:寿85岁

廿六代 字荣祖 干曜长子 失考 失考,
张嗣宗 《世家》谓:寿81岁

廿七代 字拱宸 嗣宗长子 失考 失考,
张象中 《世家》谓:寿65岁

廿八代 字延之 象中长子 失考 失考,
张敦复 《世家》谓:寿53岁

廿九代 字子仁 敦复之侄, 失考 失考,
张景端 敦后之子 《世家》谓:寿52岁

三十代 字嘉闻, 景端之侄, 宋哲宗 宋
张继先 又字道正, 处仁之子 元符三年 靖康元年
号翛然子 (公元1100年) (公元1126年)

三十一代 字朝英 敦直之子, 宋 失考,
张时修 继先堂叔 靖康元年 《世家》谓:寿61岁
(公元1126年)


三十二代 字尊一 时修长子 宋 宋淳熙
张守真 绍兴十年 三年
(公元1140年) (公元1176年)

三十三代 初名伯景,宋高宗御名「景渊」,字德莹 守真长子 失考 失考
张景渊

三十四代 字绍祖 景渊子 宋 宋
张庆先 嘉泰元年五月(公元1021年) 嘉定二年
(公元1209年)

三十五代 字子贤 庆先之侄, 宋 宋
张可大 天麟之子 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 景定四年
(公元1263年)

三十六代 字世传 可大次子 宋 元
张宗演 号简斋 景定四年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
(公元1263年)

三十七代 字国华 宗演长子 元 元成宗
张与棣 号希微子 至元二十八年辛卯 元贞元年
(公元1291年) (公元1295年)

三十八代 字国梁 宗演次子 元 元
张与材 号广微子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 延佑三年
(公元1316年)

三十九代 字次望 与材长子 元仁宗 元
张嗣成 号太玄子 延佑三年 至正四年
(公元1316年) (公元1344年)

四十代 号太乙 与材次子 元 元
张嗣德 又号青藜散人 至正四年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
(公元1344年)

四十一代 字仲询 嗣德长子 元 元
张正言 至正十二年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公元1352年)

四十二代 字仲纪 正言堂弟, 元 明
张正常 号冲虚子 嗣成长子 至正十九年 洪武十年
(公元1359年) (公元1377年)

四十三代 字子璇 正常长子 明 明
张宇初 号耆山 洪武十年 永乐八年
(公元1377年) (公元1410年)

四十四代 字彦玑 正常次子 明 明
张宇清 号西壁 永乐八年 宣德二年
(公元1410年) (公元1427年)

四十五代 字文开 正常第三子宇珵之子, 明 明
张懋丞 号澹然 宇清继子 宣德二年 正统十年
又号九阳 (公元1427年) (公元1445年)

四十六代 字孟阳 懋丞嫡孙 明 明
张元吉 号太和 正统十年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
(公元1445年)

四十七代 字天钖 元吉子 明 明
张原庆 号贞一, 成化八年 正德四年
又号七一丈人 (公元1472年) (公元1509年)

四十八代 字士瞻 原庆长子 明 明
张彦頨 号湛然 弘治十四年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
(公元1501年)

四十九代 字允承 彦頨子 明 明
张永绪 号三阳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

五十代 字心湛 永绪堂侄, 明 明
张国祥 永绍子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577年) (公元1611年)

五十一代 初名显祖,神宗敕改 国祥长子 明 清
张显庸 今名, 天启六年 顺治十八年
字九功 (公元1626年) (公元1661年)

五十二代 字翊宸 显庸长子 明 清
张应京 崇祯九年 顺治八年
(公元1636年) (公元1651年)

五十三代 字汉基 应京长子 清 清
张洪任 顺治八年 康熙六年
(公元1651年) (公元1667年)

五十四代 字善述, 洪任子 清 清
张继宗 以康熙赐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御书「碧城」额为号 (公元1715年)

五十五代 字仁趾 继宗长子 清 清
张锡麟 号龙虎主人 康熙五十五年 雍正五年
(公元1716年) (公元1727年)

五十六代 字辅天 锡麟子 清 清
张遇隆 号灵谷 干隆七年 干隆二十九年
(公元1742年) (公元1764年)

五十七代 字方直 遇隆子 清 清
张存义 号宜亭 干隆三十一年 干隆四十四年
(公元1766年) (公元1779年)

五十八代 字绍武 昭麟子, 清 清
张起隆 号锦崖 存义堂叔 干隆四十四年 嘉庆四年
一号体山 ( 公元1779年) (公元1799年)

五十九代 字佩相 起隆次子 清 清
张钰 号琢亭 嘉庆五年 道光元年
(公元1800年) (公元1821年)

六十代 字育成 钰长子 清 清
张培源 号养泉 道光九年 咸丰九年
(公元1829年) (公元1859年)

六十一代 字炳祥 培源子 清 清
张仁晸 号清严 同治元年 光绪二十九年
(公元1862年) (公元1903年)

六十二代 字松森 仁晸长子 清 民国
张元旭 号晓初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十四年
亦号小岩 (公元1925年)

六十三代 字鹤琴 元旭长子 民国 公元1969年
张恩溥 号瑞龄, 十三年 12月于台北
谱名道生 (公元1924年) 私邸羽化,
年65岁


**《世家》即《汉天师世家》

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写第一代至四十一代,
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补写第四十二代至四十九代,
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补撰第五十代至六十一代,
至第六十代天师张恩溥为止共六十三代,前后历1800余年。

目前是64代张源先,在台湾,第63代是张恩縛。另外,中国道教协会张代会长算第65代,未必是天师,世界道教协会发起人张怡香是63代天师女儿,也是中国道协代会长的姑姑。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9 22:40:02 | 只看该作者
道教历代龙虎山天师列表

天师世系
帝 王 赐 封
封号与赠号
备注

世系 姓名
帝 号
赐封年代

第1代天师
张道陵

唐玄宗
唐僖宗
唐神宗
宋徽宗
宋理宗
元成宗
明思宗 元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
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候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候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
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宋仁宗
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元武帝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
元顺帝 干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
泰定帝
元顺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
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候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明太宗
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
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明孝宗
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候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叠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
明神宗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
明思宗
清圣祖 天启六年
崇贞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赠太子少保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圣祖 顺治六年
顺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清圣祖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
赐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 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殛年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 张庆麟
张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
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 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同治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重修宗谱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清德宗 嘉庆年间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画符,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6 00:59 , Processed in 0.04728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