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3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被历史湮没的明代奇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4 15:1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门一趟,无意搜集到不少资料,部分涉及对联和诗词,基本上在网络上查询不到,准备陆续编辑整理一下发上来

先整理下明朝诗书双绝的大才子黄辉.

先贴上一段网络上的介绍

      黄辉是明朝著名的大才子,他的书法被皇帝御封为“仙笔”,他的诗文在当时被人们当作范文,时人称之为“诗书双绝”。他因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被选拔为皇太子的讲官,长期担任明朝光宗皇帝的老师。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号慎轩,中年时因喜欢禅学,又自号“无知居士”和“云水道人”,他家住原南充县走马场螺溪河畔的黄家坝(今高坪区走马乡和兴坝村)。他出生于明世宗嘉靖38年(公元1559年),三岁时仍不会说话,家里人以为他是痴呆儿,便叫仆人把他背出去扔在野外,仆人刚背到螺溪河边时,黄辉见一只青蛙四脚朝天浮在水面上,突然说了一句:“那死青蛙好像一个‘出’字。”仆人见黄辉能够说话,就又将他背了回去。黄辉从小就特别聪明,他父亲黄子元是明嘉靖19年(1540年)的举人,担任湖广的御史。有一次黄辉到衙门里玩耍,他父亲正在审案,叫他也坐在堂上讯问案子,黄辉口中列举法律条文如同老吏般滚瓜烂熟。他父亲见了十分惊异,又随手拿过来一本当时成年人读的政论文集《钱谷集》,黄辉居然读一遍就能记住,还能讲明大意,当时在场的幕僚们都惊奇不己,称之为“神童”。在严父的督促下,黄辉并不因聪明过人而沾沾自喜,而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诗文以韩愈、欧阳修为师,刻意学古,得其精髓;书法师承王曦之、王献之,行楷俱佳,尤以行书、草书见长。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黄辉年仅15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举人。年少而夺魁首,这在科举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16年后,黄辉31岁又高中己丑科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3年学满,因成绩优异,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不久,经众多大臣力荐和神宗皇帝亲自考察,黄辉被任命为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并担任右中允之职。
  按明朝皇家祖制,皇长子应当是皇位的接班人,所以黄辉为培养一个优秀的皇帝倾注了全部心血,不仅传授广博的知识,还以史为镜,详尽分析历朝历代皇帝治理国家的得与失,从中获取有益的帝王之术和仁政之策。在万历22年(1594年)二月,皇长子初次出阁为众王公大臣讲学(实际上是在公众场合让皇长子的学习成果得到检验),皇长子朱常洛讲得头头是道,旁证博引,深入浅出,赢得众多王公大臣的一片喝彩,也得到父皇神宗的首肯。但是,由于神宗皇帝不喜欢朱常洛的生母王妃,而特别宠爱郑妃,郑妃生下次子朱常洵后,神宗亲笔写下了将来要立常洵为太子的誓书装在玉盒内,交给郑妃作为信物,所以神宗迟迟不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黄辉与朝内众多正直的大臣一道,为维护皇朝的祖制,册立德才兼备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作了艰苦的努力,多次向神宗皇帝上书,陈述朱常洛作为长子,勤学好问,仁厚德高,又熟悉帝王之道,应早册立为太子。可是神宗是一个昏君,对黄辉等大臣的建议置之不理,毫不采纳。在万历29年(1601年),皇长子朱常洛已近20岁,次子朱常洵也已满16岁,众大臣又上奏说明立太子并为太子冠婚势在必行,郑妃也将玉盒拿出来要求神宗履行承诺,立朱常洵为太子。殊不知打开玉盒后,发现誓书被虫蛀了,“常洵”二字已不存在,神宗认为此系天意,叹道:“天命有归,朕也不能违天了。”于是,终于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立储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黄辉在自己的学生册立为太子后的第二年,便称身体有病辞官回到南充老家,以游览南充的栖乐山、龙门场、金城山等山水为乐,并结交僧道谈禅论道,为家乡百姓做了不少有益之事。
  明朝万历48年(1620年)七月,神宗死,太子朱常洛即位,光宗皇帝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起复故官,将自己敬爱的老师黄辉等旧大臣召进京,提升黄辉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同年冬天,黄辉死于宫中,享年62岁,归葬于家乡南充县走马乡花家坝(现高坪区走马乡金凤山村阁老坝)。
  同朝及后世的文人名士对黄辉的评价极高,称他是“文章动朝廷,书法妙天下”。黄辉的诗文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著作有《铁庵集》80卷、《平倩逸藁》36卷、《怡春堂集》和《慎轩文集》,可惜存世极少。黄辉的书法传世不多,堪称珍品。据史载,有一次,神宗帝叫黄辉写“天下太平”四字贴于宫门,贴后才发现“太”字下面少了一点,皇帝正要责怪时,黄辉将毛笔饱沾浓墨,从一丈多远的地方随手将笔掷向宫门,在“大”字下添了一点,皇帝赞叹道:“黄辉真是仙笔!”民间传说他的书法能“辟水火,防妖邪”。如今,在南充市西郊的栖乐山上,还存有黄辉为其老师任瀚辞官归故里潜心谈《易》的洞中所题写的“飞仙洞”三个字,虽经几百年风雨,但依然清晰。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7:01:5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内容多取材吴丈蜀先生发表于1982年之<<诗书双绝赞黄辉>>,因原文篇幅太长,内容太杂,就剔除其他基本无关黄辉及其作品的内容,把剩下的编辑修改下发出来鉴赏.

明代诗人,被今人熟悉且推崇的多是前后七子(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等七人。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詹、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书法有董其昌因被康熙特别推崇是为大家.唐伯虎和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什么四大才子也是传说多于现实.其他还有不少或诗或字颇有声名的才子,因为作品的流传而被后人所知道.其实局限于历史/社会/科学等原因,很多才子的文章作品缺乏广泛流传,往往被历史所湮没,后人基本上对他们没有了解,所知道的多是在一些文献资料上的一鳞半爪,这里要提到的黄辉,就是万历年间的翰林学士.关于他的记载,在《明史》卷二八八《焦竑本传》后有一段关于黄辉的简略记载: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四川)南充人.(焦)竑同年进士(按焦竑是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己丑进士).幼颖异,......稍长,博极群书.年15,举乡试第一.久之,成进士,改庶吉士.......辉刻意学古,一以韩欧为师,馆阁文稍变.时同馆中,诗文推陶望龄,书画推董其昌,辉诗及书以齐名.至征事,辉得十八九,(焦)竑以闳雅名,亦自逊不如也.由编修迁右中允,充皇长子讲官......辉雅好禅学,多方外交,为言者所论.时已为庶子掌司经局,遂请告归,已,起故官,擢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卒官.

这点介绍和在网上所搜索到的有关黄辉资料大体吻合,黄辉的字有一卷册页由江苏常熟张氏私藏,抗战后期家道中落,由旧交苏州俞氏重金购得,现存于武汉其后人家中.另四川博物馆有黄辉一件巨幅中堂,<<诗书双绝赞黄辉>>后有其照片,可惜我没有扫描仪,无法传上来大家欣赏.看文章中评论,说黄辉的字大似米蒂,神韵和格都超过董其昌,我是外行,只知道好,说不出来.
关于黄辉的诗,在朱彝尊<<竹垞诗话>>里有评为"盛有诗名,而诗未遒,所谓似是而非者."另注:"有<<怡春堂集>>".对照下文中黄辉的诗作,觉得不太公允.吴丈蜀先生提到,在四川的<<巫山县志>>中,有黄辉四首七言绝句<<巫山道中>>,写得颇为清丽.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不得,看谁能找到,下面就贴下黄辉遗留存下来的那卷册页中的七首五律:

(一)
藜杖行忘远,蕉园至若归.沓拖余岫势,惊绝主山威.
坳曲藏天迥,峰棱画汉威.懒龙将倦客,今日静相依.
    ------游盘龙岩旧作

(二)
出郭逢人少,投林驻马偏.杨花消墅雪,竹叶拥溪泉.
往事柴门月,余春麦陇烟.故山羞仿佛,昨夜梦啼鹃.
   ------游戒坛一首

(三)
石髓从君剖,何如玉乳香.额珠光直射,胆镜影横张.
甘露霏龙沫,寒星散鹄浆.一杯和笑酌,分得道人粮.
    -----酌龙岩泉

(四)
白雪开天宇,红林照石门.仰泉方接鹿,倒树忽随猿.
云去峰争擢,溪来峡尽吞.杖藜穿谷口,别有一乾坤.
   -----栈阁旧作

(五)
来鸿是何异,俄与去书俱.远道关心几,余生得面无.
地灵松接引,天险竹匡扶.一笑峨眉月,依然入五湖.
   -----送昙旭还吴

(六)
万里云霞宇,相知无旧新.开函山雨霁,出户月华亲.
松烟烧笋熟,枣火试茶真.邂逅如侬意,依稀见若人.
    -----得远问志喜

(七)
蹬道远疑空,翻从玉涧通.马蹄行辟历,人语入鸿濛.
鳞甲猴薑树,须髯虎豆丛.怪来招隐客,曾不到山中.
    -----栈道旧作

怎么样,不错吧:)
-----------------------------------------------
补充点相关资料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待讲,主管考试,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4 17:05:15编辑过]

3#
发表于 2009-10-8 16:0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豆腐 于 2009-11-19 22:34 编辑

重新编辑下黄辉遗留存下来的那卷册页中的七首五律,方便大家阅读

游盘龙岩旧作
藜杖行忘远,蕉园至若归.
沓拖余岫势,惊绝主山威.
坳曲藏天迥,峰棱画汉威.
懒龙将倦客,今日静相依.

游戒坛一首
出郭逢人少,投林驻马偏.
杨花消墅雪,竹叶拥溪泉.
往事柴门月,余春麦陇烟.
故山羞仿佛,昨夜梦啼鹃.

酌龙岩泉
石髓从君剖,何如玉乳香.
额珠光直射,胆镜影横张.
甘露霏龙沫,寒星散鹄浆.
一杯和笑酌,分得道人粮.

栈阁旧作
白雪开天宇,红林照石门.
仰泉方接鹿,倒树忽随猿.
云去峰争擢,溪来峡尽吞.
杖藜穿谷口,别有一乾坤.  

送昙旭还吴
来鸿是何异,俄与去书俱.
远道关心几,余生得面无.
地灵松接引,天险竹匡扶.
一笑峨眉月,依然入五湖.  

得远问志喜
万里云霞宇,相知无旧新.
开函山雨霁,出户月华亲.
松烟烧笋熟,枣火试茶真.
邂逅如侬意,依稀见若人.

栈道旧作
蹬道远疑空,翻从玉涧通.
马蹄行辟历,人语入鸿濛.
鳞甲猴薑树,须髯虎豆丛.
怪来招隐客,曾不到山中.
4#
发表于 2009-10-9 14:04:28 | 只看该作者
不觉得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6 17:42 , Processed in 0.0373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